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0 ,大小:198.87KB ,
资源ID:1273259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273259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三台县灾后重建总体实施规划.docx)为本站会员(b****0)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三台县灾后重建总体实施规划.docx

1、三台县灾后重建总体实施规划三台县灾后重建总体实施规划序 言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里氏8.0级特大地震,给我县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造成了重大损失。在灾难面前,三台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以及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众志成城,全力以赴参与抗震救灾,取得了重大阶段性胜利。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灾后重建工作的战略部署和重要指示,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开展,尽快恢复灾区正常生产生活,促进灾区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重建社会主义美好家园,根据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国务院令第526号)、国务院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

2、(国发200822号)、省政府关于做好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实施准备工作的通知(川府发200829号)和三台县“5.12”特大地震灾后重建总体规划以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编制本规划,作为指导三台县灾后重建项目实施的基本指南和基本依据。规划内容主要包括灾后重建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等,规划范围为三台县63个镇乡受灾区,规划期为20082010年。第一章 规划背景1.1 灾区经济社会概况三台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偏北,绵阳市东南部。东与盐亭、梓潼交界,南与射洪、大英相邻,西与中江接壤,北与游仙、涪城相连。幅员面积2660.58平方公里,辖63个乡镇,人口148万人,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2007年,

3、三台县按照“围绕农业抓工业,依托工业建基地”的思路,大力实施“开放立县、工业强县,产业富民”发展战略,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地区生产总值达87.2亿元,较2006年增长12.1%,位居全省各区县39位;地方财政预算收入达2.95亿元,较2006年增长28.6 %;三次产业结构为40.9:26.3:32.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55亿元,较2006年增长29.5%,已初步形成了纺织丝绸、食品加工、能源化工和机械制造四大支柱产业;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不断增强,城市功能显著提升,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20.6亿元,比上年增长33.4%。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999元,农村人均纯收入为3976元,分别较2006年增加1450元、603元。1.2 灾害损失基本状况地震及其引发的滑坡、崩塌等次生灾害给三台县63个乡镇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受灾群众达142.7万人,损毁各类房屋3462.58万平方米,设备23.22万余台(套),因灾直接损失约295.35亿元,属全省地震重灾区。1.2.1城乡居民住房及设施城乡住房:损毁面积3235.8万平方米,其中城镇住房损毁636.4万平方米(其中倒塌房屋15.3万平方米),农村住房2599.4万平方米(其中倒塌房屋830.6万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约235.5亿元。城镇基础设施:城镇供排水、供电

5、供气、道路桥梁、环保设施均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毁损,其中损毁供水管道168.4公里,燃气管道48.5公里,市政道路88.2公里,生活垃圾设施317座,城镇公共交通、城市绿化、市民公园、城市照明等都不同程度受到损坏,直接经济损失约7.73亿元。1.2.2 基础设施交通、能源、通讯、水利、环保等基础设施均遭到不同程度损毁,直接经济损失约15.15亿元。交通:受损省道、县道、乡村公路329.48公里,桥梁150座/3963延米及2个县城客运站、9个农村客运站,直接经济损失约1.88亿元;能源:文峰、明台、永安等3座电站受损,损毁输电线路3千米,直接经济损失约1.36亿元;通讯:三分之二电话不能正常通话,

6、半数用户通信受到影响,电信、移动、邮政都受到损坏,损毁业务用房1.16万平方米,机站41座,线路4.5公里,直接经济损失约0.22亿元;水利:受损水库44座、堤防工程1.65公里、农村供水工程管道415公里、灌溉渠道1401.7公里以及蓄水池620口,直接经济损失约11.41亿元。环保:损毁企业污染治理设施9台,在线监控系统1台,直接经济损失0.28亿元。1.2.3公共服务设施教育、卫生、文化、体育、计生、民政、广播电视、宗教、政权等公共服务设施损毁严重,损毁各类业务用房136.84万平方米、各类设备22.42万台(套),直接经济损失14.44亿元。教育:307所学校受损,损毁校舍86.28万

7、平方米、设备18.73万台(套),损坏图书25.57万册,直接经济损失约6.94亿元;卫生:620家医疗卫生机构受损,损毁业务用房25.02万平方米,损毁设备1201台(套),直接经济损失约3.24亿元;文化体育: 2172家单位受损,损毁业务用房15.64万平方米,损毁设备11477台(套),损坏图书480万册直接经济损失约2.5亿元;计生:损毁业务用房1.57万平方米,损毁设备2080台(套),直接经济损失约0.39亿元;民政:农村敬老院、精神病院、社会福利院、救助管理站等45个民政事业单位受损,损毁业务用房7.58万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约0.76亿元;广播电视:损毁业务用房0.75万平方

8、米,损毁光缆1356公里,专业设备22070台(套),直接经济损失约0.43亿元;宗教:9个宗教场所受损,直接经济损失约0.18亿元。政权:各级、各类政权设施损毁房屋41.47万平方米(其中全毁7.35万平方米),设备4877台(套),直接经济损失3.03亿元。1.2.4农业生产设施农业生产设施因地震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75亿元。其中农作物受灾面积21.47万亩,大棚损毁38.69万平方米,损毁农村沼气10285口,直接经济损失约4.6亿元;林木损毁430亩,林区房屋损毁1.1万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约859万元;生猪死亡5.3万头,禽畜圈舍损毁1.87万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约1.7亿元;农

9、机提灌站损毁286座,农机具损毁359台(套),直接经济损失约1.36亿元。1.2.5工矿企业与服务业工矿企业与服务业损毁各类房屋46.21万平方米,设备设施2674台(套),直接经济损失约12.05亿元。工矿企业因灾受损325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6家,损毁厂房22.22万平方米,损毁设备设施2674台(套),直接经济损失约2.49亿元。商贸、粮油仓储、金融、以及旅游业均遭受到不同程度破坏,直接经济损失9.56亿元。其中商贸业业务用房损毁11.72万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1.16亿元;粮油仓储业仓库受损1560个,损失仓罐容17.22万吨,直接经济损失4.58亿元;金融业业务用房损毁12

10、.27万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1.27亿元;旅游景区损毁8处, 6家宾馆饭店受损,直接经济损失2.55亿元。1.2.6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地震给全县尤其是存在地质灾害的一定范围内的大部分山体造成整体松动,降低了区内斜坡的稳定性,引发了滑坡、崩塌、裂缝等地质灾害99处,损毁耕地5934.9亩,灭失耕地98亩;新增滑坡隐患处50处、崩塌4处,不稳定斜坡15处,其它隐患30处,造成一定面积的植被被毁,严重威胁到4500名左右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1.3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析三台县系龙门山脉边缘接壤的川中丘陵地区,距龙门山断裂带110公里,震前具有较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1.3.1地质构造大地构造分区为扬子准

11、台之四川中台拗、川中台拱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四川盆地川中褶皱带旋扭构造。地质构造简单,由褶皱构造组成。土地承载能力在2.52.8kg/cm之间,无地质断层。1.3.2自然资源水资源。地处涪江中段,大小河流均属长江支流嘉陵江水系,年均地表水总径流为131.61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十分贫乏,总量为1.41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达27.83万千瓦,可开发量为17.45万千瓦,现已开发13.38万千瓦。动植物资源。境内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全县林业用地面积118.1796万亩,森林覆盖35.09%。境内植物共55科95属269种,主要有常绿针叶树柏树、马尾松,落叶阔叶树麻栎、泡桐、杨、刺槐等,珍稀树种有银

12、杏、楠木、红豆杉、红豆树等。动物种类繁多,有鱼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等多种。土地资源。土地总面积为26.60万公顷。其中农用地23.0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6.71%;建设用地面积2.68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06%,未利用土地0.85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23%。矿产资源。现已探明沙金、石油、天然气、膨润土、叶岩粘土、石灰石、砂石、盐卤等,极具规模开采价值。1.3.3环境状况十一五以来,三台坚持工业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基本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态势,环境状况有所改善。其中水环境符合地表水类水域功能和类水域功能,环境容量富余。唐家山堰塞湖泄洪三天

13、后,水环境就恢复到震前的水平。虽然受地震主震及余震的波及影响,三台大部分山体整体松动,不稳定性增加,引发滑坡、崩塌等次生灾害,植被受害严重,水土流失加剧,人地紧张矛盾突出,生态环境更加脆弱,资源环境承载力较震前有所降低,但从震前的地质构造、自然资源和环境状况分析以及避开了主断裂带,三台县整体地质、资源、环境条件仍然适宜、灾害风险性仍然相对较小,适宜在原地重建。三台县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重建目标2.1 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科学重建。民生优先,优先恢复重建灾区群众基本生活和公共服务设施;尊重自然,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引导人口经济合理布局;统筹兼顾,注重灾后重建与推进工业化、

14、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产业调整、升级和重振经济相结合,与政府推动,群众自救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分布实施,努力把三台建设成为安居乐业、城乡共融、产业互动、稳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家园,为三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2 基本原则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在尊重民愿、体现民意的前提下,关系灾区群众切身利益,优先、着力恢复重建民生工程,增进群众健康、教育、收入和福利,尽快恢复灾区群众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活动,保障灾区群众合法权益。尊重自然、科学重建。在全面核实灾害损失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地质地理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就地恢复重建为主,科学制定重建方案,优化布局重建项

15、目,合理确定重建内容和规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协调,有序推进。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恢复重建和发展提高、城乡布局和人口集中、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生活家园重建和精神家园建设,协调配合,落实责任,分清轻重缓急,加强薄弱环节,分步实施,确保重建任务如期完成。自力更生、协作共建。在坚持自力更生、自救为主的前提下,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和对口支援;创新机制,形成多元主体互补共建的重建机制,广泛吸引社会各界参与灾后重建,团结协作,共同推进灾后重建工作的开展。2.3 重建目标积极组织协调各方力量,全力以赴,三年内完成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超

16、过灾前水平,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努力将三台建设成为全省丘陵地区经济强县,实现三台由农业大县向经济强县的新跨越。居民住房有效保障。在优化调整城镇布局和农村居民点的基础上,维修、加固和重建同步推进,确保受灾无房户和危房户住上安全、实用、卫生的住房和享有较好的设施配套服务。到2010年,城乡居民居住环境和居住质量得到较大提高,人均住房面积达到全省住房平均水平。公共服务全面发展。优化布局,合理配置,优先恢复重建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的均等化公共服务体系。基础设施恢复加强。处理好灾后恢复重建与解决历史欠账及正常建设的关系,力争使交通通信、

17、能源水利、供水供气等基础设施超过灾前水平,为生产生活以及应急提供强有力保障。经济发展巩固振兴。全面落实和实施惠农和产业政策,全面恢复三次产业,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力争到2010年GDP达到130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5.2亿元(全口径),三次产业的比重调整为31:34:3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5亿元。人民生活显著提高。扩大就业援助、加强就业扶持,提高城乡劳动力就业率,增加居民收入,力争到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2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生态环境恢复改善。加强受灾区域生态环境修复,初步恢复灾区植被,完成地质灾害治理;积极发展

18、循环经济,完善环保设施,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健全地质灾害监测体系,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减少和避免恢复重建区地质灾害威胁。到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40%,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0%,集中饮用水源地表水质全面达标,受灾害影响的生态环境功能基本恢复,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治理,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第三章 恢复重建重点任务 3.1 城乡民在住房恢复重建在确定毁损住房处置标准的基础上,维修、加固和重建同步推进。维修“轻微破坏”住房,加固“中等破坏”住房,重建或拆除 “倒塌”和“严重破坏”住房。积极开展对纳入重建或拆除重建住房的还建工作,大力重建廉租房和经济实适用房,稳妥推进商品房建设。 修复、加固5

19、58.8万平方米;建设廉租房14.97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19万平方米;商品房200万平方米;设置9个安置点,建设住房70.3万平方米。重建镇乡场镇居民住房87.34万平方米。3.1.1 城镇居民住房建设加大棚户区改造。按灾后住房处置标准分类纳入重建规划的棚户区内危旧房计17万平方米,分三年全面拆除重建,涉及3565户10625人,计划新建住宅4300套,总投资3.5亿元。其中,2008年启动皂角城、下东街、南门外、较场坝、谭天巷棚户区改造,共6万平方米;2009年启动下南街、方家街、东门外片区、南门外片区、百乐巷棚户区改造,共6万平方米;2010年启动南门外、交通巷、松花井、东门外片区棚户区

20、改造,共5万平方米。加快廉租住房建设。根据三台县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发展规划(2007年2010年),到2010年需新建廉租住房550套。此次地震灾害造成已建廉租住房2.5万平方米,723户不同程度损坏,计划全部纳入拆除重建,因此,从2008年至2010年间将累计新建廉租住房2990套,14.97万平方米,总投资18000万元。其中,2008年启动潼川镇南外街、谭天巷等800套;2009年启动皂角城、下东街、东外街等1290套;2010年启动南外街片区、交通巷、松花井片区900套。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将灾后住房处置分类中属重建的城市住房纳入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体系。其中:通过棚户区改造重建经济

21、适用住房19万平方米(拆除安置房),砖混楼房拆除危房10万平方米,总投资1.28亿元,涉及936户,2789人。项目计划当年启动,三年内建成。计划配套设施1万平方米,其中:政府组织对外公开发售经济适用住房100套,6000平方米,原址新建住房1036套,9.65万平方米。加快旧住宅加固、维修、综合治理。按灾后住房处置标准分类纳入加固、维修处理的部分严重损坏、一般损坏房屋计165.5万平方米.其中: 加固严重破坏房屋4128套,45万平方米,投资2.25亿元;维修一般损坏房屋13331套,120.5万平方米,投资3.6亿元。同进,结合房屋维修、加固,完善配套设施、环境整治和建筑节能改造。加快工业

22、园区城乡住宅异地恢复重建。本着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与推进工业化、城乡统筹、主体功能区建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结合的原则,工业园区用地范围内房屋,因地震造成不同程度损毁,且全部建于三十年一遇洪水淹没区,其灾后恢复拟异地重建。计划建设安置点9个,建设住宅5532套,建筑面积70.3万平方米(含社区配套设施),总投资8.44亿元,需占用土地703亩。其中,2008年启动潘家坝、黑鹅寺、南寺坝安置点建设,共建住宅1146套;2009年启动青东坝、曲江社区、五一社安置点建设,共建住宅2902套;2010年启动东城队、白塔村、樟树路安置点建设,共建住宅1384套。稳妥推进商品住

23、房建设。根据市场行情,结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地震对房地产业影响等因素综合分析,“十一五”后三年和“十二五”期间,拟新开工建设梓州新城项目50万平方米,滨江路项目30万平方米。加上震前已通过规划审查,尚未开工项目80万平方米,八年间,累计峻工商品房面积200万平方米。3.1.2 镇乡居民住房建设在尊重镇乡居民住房建设意愿和民族习俗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合理设计符合地域特征的住房,大力开展镇乡居民住房恢复重建。 镇乡场镇居民住房建设。维修加固30707户,维修加固面积356.54万平方米,其中2008年加固维修15000户,2009年10000户,2010年5707户,共需投资19.4亿元;异地重建

24、住房1504户,建设面积17.46平方米,原地重建住房6017户,建筑面积69.87万平方米。其中,2008年开工重建4000户,2009年开工2500户,2010年重建1021户,共需投资10.5亿元。维修加固和重建共需投资29.9亿元。 农村居民住房建设。维修加固农村住房283252户,建筑面积3088.53万平方米,其中2008年加固维修140000万户,2009年100000万户,2010年43252户;异地重建80603户,建筑面积1230.48万平方米;原地重建20151户,建筑面积307.62万平方米。其中,2008年开工重建40000户,2009年40000户,2010年207

25、54户。加固维修和重建农房共需投资176.2亿元。3.1.3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从提高城镇质量、完善城镇功能出发,在优化布局的基础上,全面恢复建设城镇道路桥梁、供水排水、供电供气和环保等市政设施。道路桥梁设施建设。在全县恢复重建毁损的城镇道路115公里(修复76公里,重建39公里),其中恢复重建毁损的县城城区市政道路20公里,总投资4亿元。其中2008年开工建设新西街、上南街、正北街、东街、解放街、银杏路、梓州干道重建工程,2009年开工建设南河路、西顺城街、东路、小学上下街、后北街、北泉路、琴泉东路、樟树路、长寿路改造工程,2010年开工建设北泉路至糖厂、麻石桥至红岩子、蟠龙路、学林路、天龙路

26、、琼楼路、会仙路改造工程;维修、重建工业集中区城市道路15公里,总投资3亿元。其中2008年开工建设园区入场道路、2009-2010年开工建设园区区间道路;修复和重建61个镇乡的市政道路114公里,总投资4.4亿元。其中2008年开工建平镇新学街、八洞镇中山街、金石镇胡广街等20个镇乡88条街道建设,2009年开工新鲁镇鲁南街、立新镇建设街等21个镇乡82条街道建设,2010年开工下新乡顺河街、古井镇上街等20个镇乡78条街道建设。2009年开工建设南寺坝马跃崖至青东坝大桥及连接红工程,计划投资1.4亿元;2010年开工建设幺口子至南寺坝人行便桥。供水设施建设。恢复重建县城及镇乡供水设施,全县

27、供水设施规模达到9.5万m3/日。其中重建损毁的城市供水管网25公里,投资3000万元。其中2008年开工建设东街复线、北泉路复线、解放街复线、樟树路环线等6.9公里,2009年开工建设南桥过河复线、学林路复线、上南街复线等8.4公里,2010年开工建设正北街、东街、解放街、东河路等9.7公里。2010年,开工重建全毁的二水厂,恢复供水能力2.5万吨/日,开展备用水源工程(祠堂湾水库)建设,新增供水能力2.5万吨/日,计划投资7600万元。2008年,更换损毁的镇乡场镇供水管网20.3公里,修复40.6公里,2009年开展镇乡供水厂房设备和管线扩建工程,两项计划总投资1.8亿元。供电设施建设。

28、2008年,开工恢复建设芦溪500KV、郪江220KV、北坝、新生、塔山、建平、永明110KV以及建平35KV变电站建设。供气设施:恢复重建毁损的城区供气管网48.51公里及配套设施;恢复重建毁损的12个镇乡供气管网及配套设施。环保设施建设。恢复重建县城及重点镇乡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能力达到5.8万m3/日。重建城市污水处理能力 2.5 万吨/日,重建城区污水管网31.2 公里,投资3124万元,其中2008年开工建设梓州干道、南河路7.8公里,2009年开工建设东河路、新西街、正北街、樟树路等11.9公里,2010年开工建设学林路、西干道、建设后街、琼楼路等11.5公里。建设镇乡场镇排污管

29、网158.6公里。恢复重建毁损的垃圾处理设施,恢复垃圾处理能力200吨/日,重建县城垃圾处理厂厂区道路6.5公里,重建毁损的倒洪洞、调节池及配套设施,重建损毁的垃圾中转站2座。启动芦溪片区垃圾处理厂建设工程,建设61个镇乡场镇垃圾池、中转站及填埋场等。3.2农村建设以利于生活方便和生产发展为出发点,因地制宜,调整优化村庄和居民点布局,优先恢复生活设施,加快恢复生产设施,完善配套设施,努力改善农村生活生产条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3.2.1调整优化村庄布局按照规模适度、合理集聚、突出特色的原则,调整农村居民点布局。加快完成损毁严重、地质隐患危险大且不适宜居住的村庄选址和搬迁工作;坚决撤并

30、无发展条件和潜力的自然村,逐步撤并发展条件和较差的自然村。同时尊重农民意愿,引导农民适度集中,扩大居住点规模,节约用地。到2010年搬迁完所有受地质和洪涝灾害影响范围的1745户,约0.47万人。3.2.2完善农村生活居民点生活配套设施围绕解决农村“出行难、用电难、饮水难”等问题,统筹恢复改造和建设提高,加快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全面提高通乡公路等级,实现100%的乡镇通油(水泥)路和100%的行政村通公路;加快实施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和红层找水工程,建设农村供水工程19185处,解决40.14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实现农村人口安全饮水;继续完善农村电网改造扫尾工程,提高农村居民用电可靠性;积极发

31、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大力普及农村沼气,重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03万口,建设沼气服务网点15个,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18处,容积2100立方米。同时实施乡村整治,做好绿化,建设适合乡村特点的排水和污水处理设施,在有条件的农村居民点推行垃圾集中收集、转运处理,努力建设一批村容村貌整洁、服务设施完善的新村。3.2.3加快生产设施和服务体系重建全面恢复重建损毁的提灌站、修复受损农机具,加快购置一批急需的农业机械设备,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维修农机提灌站286座,16380千瓦,维修推广片区农机站9站3592平方米,重建片区农机站7站2800平方米,购置、维修设备设施359台(套),修复乡村机耕道路2

32、31公里。修复农田基地灌区298公里,排渠182公里,渠道附属工程800座。以服务“三农”的基层农业生产服务组织建设为恢复重建重点,加快恢复完善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测土配方、有害生物预警、农产品质量监测、良种繁育、种子质量监测、科教、信息服务、经营管理服务等功能完善的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和网络,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重建农业科研机构业务用房2400平方米,加固维修8750平方米,购置维修设备设施1126台(套);重建畜牧兽医站12个,面积3000平方米,维修51个畜牧兽医站,面积16400平方米;恢复重建古井、建平、永新、金石、潼川等基层林业站业务用房5417平方米。3.2.4农村建设灾后恢复重建重点建设项目1、农村居民点布局和规模项目:加快防灾减灾工作,2008-2010年内搬迁完所有受地质和洪涝灾害影响范围的农户,有1745户,0.47万人.重新选择搬迁到安全的居民点,扩大居民点规模.2、农村道路项目:20082010年内完成全县所有受损村级道路硬化。20082015年内完成所有村社道路和居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