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4 ,大小:21.95KB ,
资源ID:1271581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271581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荆轲》教案(通用4篇).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荆轲》教案(通用4篇).docx

1、荆轲教案(通用4篇)荆轲教案篇1知识与能力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2、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把握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3、理解分析荆轲、太子丹、秦武阳等人物形象。4、掌握古代记叙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过程与方法1、介绍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在历史大背景中观照荆轲刺秦王的故事。2、引导学生提要勾玄地阅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张目举,提高其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3、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古代散文简洁、精炼、细节传神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领会荆轲不畏强bao、不避艰险、舍生忘死、扶弱济困的英雄精神。2、引导学生领略英雄的才华与品德

2、,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学重点1、分析重点人物形象。2、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教学难点1、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2、领会古代记叙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教学准备1、搜集荆轲刺秦王的相关信息。2、准备相关图片,展示给学生以形成直观印象。3、指导学生充分预习,预先整理重要文言知识,了解文章大意。学生准备1、课前充分预习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气势,思考人物形象并圈点出难理解的词句。2、尝试概述故事情节。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读准字音,疏通文句,把握文意。2、品赏精彩片段,分析人物形象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诸

3、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而这两句却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中透露出无限的悲凉和对人生的留恋,但荆轲仍然一无反顾,“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许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走入历史深处。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倾听历史的回音。(板书课题)二、战国策简介多媒体展示,学生齐声朗读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著,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

4、学价值。三、背景简介多媒体展示,教师简述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四、扫清阅读障碍1、读准字音(多媒体展示,师生齐读)淬(cu)忤(w)徵(zh)

5、陛(b)卒(c)提(d)创(chung)揕(zhn)拊(f)髓(su)樊於(w)期箕踞(jj)亢(kng)夏无且(j)2、疏通疑难语句(多媒体展示,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疑难语句由学生预习得来)秦王必说见臣:说,同“悦”。说见:高兴地接见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困,困窘。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全句意为。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乃今得闻教:乃,语气副词,表转折。教:

6、指教。全句意为: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函封之:函,盒子。这里名词作状语,表示“用盒子封”。全句意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来。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强bao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愿意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民,(燕王)排在诸侯的行列,供应、贡献、赋税和郡县一样,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庙。给(j),供应,供给。职:贡赋,赋税。北之人:北方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人。蛮夷:古代泛指少数民族。鄙:边疆,边远的地区。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述故事情节,

7、把握课文结构1、指名学生复述2、快速梳理情节(多媒体展示)序幕狼烟四起开端义士请缨发展求取信物易水诀别高潮廷刺秦王结局壮士殒命尾声秦王目眩二、精彩语段赏析1、师生共同确定精彩情节板书:求取信物易水送别廷刺秦王2、感受精彩情节,学生朗读精彩片段求取信物分角色朗读易水送别全体朗诵廷刺秦王单人朗诵3、分组讨论:(1)分三组,分别讨论三个精彩片段。(2)讨论内容,精彩从何而来。任选一个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提示:或人物性格或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或写作技巧或其他三组分别派代表发言,教师点拨求取信物荆轲与樊於期的对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推心置腹,表现出深谋远虑、心机绵密的个性。易水送别场面描写1、抓住

8、特点白衣冠2、突出重点荆轲3、顾及全面其他人物4、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烘托一种慷慨悲壮的气氛,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如,白衣冠世皆垂泪涕泣世皆瞋目,发尽上指冠风萧萧兮易水寒廷刺秦王顾笑武阳沉着机智、镇定自若超人的胆略、非凡的气质(神态)图穷匕现神勇(动作描写短句)倚柱笑骂视死如归(神态)4、总结归纳(荆轲这一人物性格及塑造人物的手法)反面观点仅作参考,本节课只就文本讨论。七、结束语八、布置作业1、整理文中重要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成语等。2、对于荆轲其人其事,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荆轲是奴才还是英雄,应当歌颂还是应当批判”,请结合课文相关信息,联系历史背景,谈谈

9、自己的理解。荆轲教案篇2教学目的:1、体会作者在尖锐的矛盾中通过人物的言、行、表情、神态表现人物性格。2、以教材为例子,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教学重点:1、本课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2、通假字:淬、决、卒。3、古今异义词:涕、币、提。4、学会整体把握文言文的内容。教学难点:文言文内容的整体把握。教学时数:3教时教学设计:第一教时:(了解课文,研读第一部分)(一)课文起始“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苏询六国论“刺客不行,良将犹在。”1、荆卿及战国四大刺客(或曰五大刺客)2、荆轲刺秦王3、战国策:(1)策士谋臣的韬略和言论。(2)生动写人,流畅语言

10、。邹忌讽齐王纳谏。(二)全文内容写行刺,但行刺之前内容为详。由“准备”“诀别”“行刺”三部分组成。读文言文每个语段最要紧的是把握人、事、物三要素及其关系。(三)研读第一部分:行刺准备。1、12段人?事=商议计谋(1)词句:微、亲、说、穷(2)理解:荆轲刺秦王是在什么情况下?与太子对话表现荆轲怎样性格?2、34段人?事?物?=求取信物(1)词句:樊於期、深、堪、涕见陵、偏袒扼腕、教(2)理解文章写太子“不忍”有什么作用?荆轲私见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3、(5段)=准备匕首淬4、(6段)=配备副手敢、忤5、(78段)人?事?=怒斥太子(1)词句:无意、竖子(2)理解:“日以尽矣”反映了太子什么

11、心情?荆轲怒斥太子之因是什么?显示什么性格?(四)把握第一部分人、事、物(1)人:荆轲侠肝义胆、果敢勇决、刚直不阿、秉性刚烈秦王太子惊恐焦急、浮躁多疑樊於期义勇刚烈,热肚直肠天下(2)事:行刺秦王之前的准备共诛(3)物:督亢地图;樊於期头;天下利匕首(五)(辞典150页)以1994年高考题为例训练文言文阅读能力(1)人:何子平、顾凯之(2)事:归家养母子平孝顺,忠诚不二(3)物:俸禄(4)作业:讨论处理8道小题第二教时:研读二、三部分第三教时:荆轲形象分析及型轲刺秦王的认识,课后作业。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我的教学论文)前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

12、思考”,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等的能力。所以,笔者在教学中坚决执行这一新课程理念,并且运用于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荆轲刺秦王全文共分为三课时,本教案是荆轲刺秦王第三课时的教学设计内容。第三课时一、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正确辨析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事件和评述荆轲这一历史人物。2、组织学生重演荆轲刺秦王惊心动魄的场面,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发展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重现刺秦一幕,从中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2、难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述刺秦行动。三、教学设想1、由于课文已经在前两课时讲读完毕,所以这一课时重要是引导学生评述荆轲和重现刺秦一

13、幕。2、教学方法:新课程要求在教学中渗透“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同时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为“研究性学习”的充分开展提供独立的学习机会。为了贯彻这一理念,把获取知识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和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引导,开展独立思考、集体讨论和个别辩论等多种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此外,还请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参与刺秦场面的表演。四、教学步骤:1、板书课题,导入新课导语:我们上两节课已经讲解完课文,为了加深理解、巩固学习,我们这节课重点探讨荆轲的性格特点和评述荆轲,并且表演荆轲刺秦王惊心动魄的场面。2、简单明确地复习前课文所讲授的重要内容。3、请学生饱含情感,用

14、自己的语言复述全文:全文梗概:秦国破赵燕国危难刺秦准备易水诀别秦廷行刺行刺失败4、开展讨论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性阅读训练。讨论内容: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提示:荆轲刺秦王,是反抗霸强的正义行动。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5、分析重现刺秦的过程:进入秦殿顾笑武阳秦廷搏击倚柱笑骂英勇就义6、分析鉴赏刺秦场面的写作方法:(1)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拄而笑,箕踞以

15、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2)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3)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7、要求学生结合上面刺秦场面的分析,在课堂上表演刺秦场面。内容:学生甲饰荆轲、学生乙饰秦武阳、学生丙饰秦王、学生

16、丁饰夏无且、一些学生饰大臣和侍卫,表演荆轲刺秦王惊心动魄的场面。8、表演刺秦完毕,请学生开展讨论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性阅读训练。讨论内容:如何评价荆轲这一历史人物?提示: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精神:不畏强权、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

17、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9、总结全文,布置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2)建议有条件的同学,课后可以观看陈凯歌导演的电影荆轲刺秦王,加强对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附:板书设计10荆轲刺秦王战国策全文梗概:秦国破赵燕国危难刺秦准备易水诀别秦廷行刺行刺失败荆轲形象分析:有勇有谋深沉刚毅慷慨爱国无畏荆轲教案篇3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2、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二、过程和方法1、课前认真预习,反复诵读课文;2、查找资料,研究分析古人对荆

18、轲的各种评价;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荆轲不畏强,勇敢坚忍的精神2、用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评价荆轲刺秦的历史【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2、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教学难点】用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评价荆轲刺秦的历史【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串讲法【课文分析】荆轲刺秦王是篇文言课文,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文章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刻画了一个为了捍卫自己的国家安全,不惜牺牲自己性命的英雄荆轲的形象。文章对荆轲行刺前的精心准备做了较详细的叙述,对行刺的过程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读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教

19、学设想】1、本文记叙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拟从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设计导读提问,同时对文章剪裁、记叙与描写的综合运用作适当提示。2、在疏通词句和讲读的基础上,开展评述或辩论。【教学课时】 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骆宾王的易水送别诗: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问:诗中的壮士是指谁?分析诗的意思,引出本文故事荆轲刺秦王。(板书课题)简介荆卿。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

20、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二、解题:1、关于战国策战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整理、校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语言流畅,记人、记事形象生动。全书共三十三篇,十二策。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勇

21、于斗争的行为。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2、简介课文故事发生的背景: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出示战国形势图)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人质的”见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不成,则刺杀秦王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事败后,秦大举攻燕,

22、于公元前222年灭燕、燕国被灭了,然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由于其悲壮动人而传诵千古。三、整体感知:1、放配乐朗诵,疏通字词、句读方面的问题。淬(cu)怜(w)徵(zh)陛(b)卒(c)提(d)创(chung)揕搭(zhn)拊(f)樊于(w)期夏无且(j)2、学生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提示:按文章结构来复述。学生在听读之后把握文章的基本叙述思路,根据文章的主要情节,为文章划分大致的结构。3、荆轲刺秦王的结构第一部分开端(从”秦将王翦破赵”到”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的缘起第二部分发展(从”荆轲知太子不忍”到”终已不顾”):行刺的准备第三部分高潮(从”既至秦”到”必得契约以报太子”):廷刺秦王第四部分结

23、局(最后一段):荆轲被斩3、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仔细阅读课文,了解课文详细内容。四、课后思考:1、荆轲和太子丹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2、荆轲刺秦王为什么失败了?3、你是如何认识荆轲刺秦王这件事情的?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二、文言知识梳理(小组分工展示整理结果)1、通假字。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高兴。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焠”,cu,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设九宾宾,通”傧”,傧相(bnxing),迎宾赞礼的人。傧,旧读bn。

24、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荆轲奉樊于期头函奉,通”捧”。卒起不意卒,通”猝”,c,仓促,突然。2、一词多义【之】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们)”使工以药淬之/ 愿大王少假借之结构助词,”的”/不译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而】连词,表转折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连词,表并列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连词,表修饰伏尸而哭/荆轲和而歌/自引而起/秦王还柱而走/ 倚柱而笑连词,表承接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图穷而匕首见连词,表递进然则将军之仇报,而

25、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以】介词,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介词,用使工以药淬之/而乃以手共搏之/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介词,按照以次进已经日以尽矣连词,表目的,”来”/不译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遂拔以击荆轲连词,表修饰箕踞以骂曰【为】动词,做,整治乃为装遣荆轲介词,被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介词,替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其】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它(们)(的)尽收其地/疑其有改悔/剑长,操其室指示代词,那其人居远未来3、古今异义现象: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

26、难。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今义:年长之人。将军岂有意乎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今义:今有”故意”之意。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古义:对待。今义:遇到,碰以。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终已不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左右乃曰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秦王购之金千斤金:古代指金属总称,用于流通货币时,先秦指黄金,后来指银,文中指铜

27、。今义:特指黄金。4、词类活用现象:(1)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2)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3)前为谢曰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4)樊于期乃前曰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5)左右既前同上。(6)其人居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7)使使以闻大王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8)太子迟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9)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10)群臣怪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11)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12)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马上。(13)乃欲以生劫之形容词作状语,活着。(1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名作动,穿白衣,戴白帽(15

28、)使使以闻大王闻:使动,使闻,禀告(16)乃朝服,设九宾朝服:名作动,穿朝服(17)秦兵旦暮渡易水旦暮:名词作状语,马上5、文言特殊句式:(1)判断句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仆所以留才,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2)省略句秦王购之(以)金千斤(省略介词”以”)取之(以)百金(省略介词”以”)欲与(之)俱(往)(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待吾客与(之)俱(往)(同上)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省略介词宾语)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同上)乃(穿)朝服,设九宾(省略谓语)见燕使者(于)咸阳宫(省略介词)使(之)毕使于前(省略兼语)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省略介词)献(于)秦王(省略介词)比(于)诸侯之列(省略介词)而(按)秦法(根据文意省略)皆陈(于)殿下(省略介词)(3)被动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燕国见陵之耻除矣(4)倒装句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使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介宾短语后置,数量词作定语后置)6、文言固定结构:【足下】对对方的敬称,你/您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有以】有用来的(办法)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奈何】怎么办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何如】怎么样今有一言,可以解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