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32.15KB ,
资源ID:1270697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270697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宋初经学的守旧与开新.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宋初经学的守旧与开新.docx

1、宋初经学的守旧与开新宋初经学的守旧与开新一、宋初的政治统一与重建统治思想的客观要求 公元960年,赵匡胤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陈桥兵变,后周被推翻。一个崭新的统一的朝代随之而起,是为宋。 赵匡胤建宋,政治局面重归统一。但是,必须指出,这个统一从一开始就具有很大局限性。宋太祖、宋太宗两兄弟虽然经过连年征战,统一了大江南北,恢复了汉唐疆域的大部分,但在四周,却仍然是一片战乱。在西部,有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在北部,有契丹族建立的大辽;在新疆有高昌;在青藏有吐蕃;在云南有大理等等。这些周边的地方政权,跟赵宋政权攻伐作对,使其从一开始就陷入动荡不安之中。 赵匡胤黄袍加身后,以史为鉴,把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

2、问题摆在压倒一切的位置。史载,建隆初,他征询赵普,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几易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如何?”赵普回答说:“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赵普认为,要加强集权,就必须压制和打击地方分权势力,办法是把地方上的政权、财权和兵权收拢到中央。这样做,天下也就“自安”了。赵匡胤对赵普的建议是心领神会的,并且是付诸实施了的。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就是一个例证。所以后来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

3、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为了维护中央集权,赵匡胤不仅在政治、军事、经济诸方面采取“收”的断然措施,而且在重振纲常、重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诸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史载,赵匡胤一生征战,以读书爱书为乐,他“严重寡言,独喜观书,虽在军中,手不释卷。闻人间有奇书,不吝千金购之。”周世宗曾问他为何爱书成癖?他回答说:“臣无奇谋上赞圣德,滥膺寄任,常恐不逮,所以聚书,欲广闻见,增智慧也。”他称帝后,不仅自己勤于读书,而且告诫群臣在百忙中不要荒废读书之事。“上谓近臣曰:今之武臣欲尽令读书,贵知为治之道。”赵普出身小吏,寡于学识,“上每劝以读书,普遂手不释卷。”宋史本

4、传载赵普“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家人见其断国大议,闭门观书,取决方册,他日窃视,乃鲁论耳。”鲁论是论语的一种。汉兴,传论语者三家,鲁人传之谓之鲁论,齐人传之谓之齐论,出于孔壁之书则谓之古论。据汉志,鲁论共二十篇。赵普所学所用,估计就是这二十篇鲁论。赵匡胤对赵普的要求和赵普的所作所为,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宋初文臣武吏竞相通过读书,以提高统治集团政治能力的动向。 赵匡胤对传统儒学是非常重视的。据载,他即位之初,便下令“增修国子监学舍,修饰先圣十哲像,画七十二贤及先儒二十一人像于东西廓之板壁。”他还亲自为孔子、颜渊写赞词,“令宰臣、两制以下分撰余赞。

5、” 赵匡胤不仅十分重视儒学,而且十分重视儒臣。即位初,他曾说过如下一段话:“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令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赵匡胤以儒臣知州事,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用儒臣反割据,避免重蹈唐末以来藩镇势重致尾大不掉的覆辙;另方面,用儒臣清吏治,重建已经败坏的封建伦理纲常。乾德元年,赵匡胤下令:“诏礼部贡院,所试九经举人落第,宜依诸科举人例,许令再试。”许令再试,就是企图通过再试,把更多的儒生吸收到朝廷中来,使他们为赵宋政权的长治久安筹谋划策。乾德四年,赵匡胤因后蜀铜镜发现后蜀年号与宋朝有重复事,又提出了“宰相须用读书人”的主张。表明他重用儒臣已上升到了

6、更高的层次。 赵匡胤推崇儒学,着重点是推崇儒家宣传的封建伦理道德。开宝元年,他下诏云:“人伦以孝慈为先,家道以敦睦为美,矧犬马而有养,岂父子之异居?伤败风俗,莫此为甚。应百姓祖父母、父母在者,子孙无得别籍异财,长吏其申戒之。”二年,又下诏云:“川峡诸州,察民有父母在而别籍异财者,论死。”三年,又下诏云:“诸道州府,察民有孝悌彰闻,德行纯茂,擅乡曲之誉,为士庶推服者,以闻。”八年,又下诏云:“郡国令佐,察民有孝悌力田,奇材异行,或文武可用者,遣诣阙。”赵匡胤多次下诏,对封建伦常三令五申,且用最重的刑罚惩治不忠不孝之徒,目的无他,就是企图通过重振纲常,移风易俗,使赵宋政权得以建筑在更加牢固的社会和

7、思想基础上。 二、镂版印刷的发明与经籍的广泛流播 宋史艺文志载:“历代之书籍,莫厄于秦,莫富于隋、唐。隋嘉则殿书三十七万卷。而唐之藏书,开元最盛,为卷八万有奇。其间唐人所自为书,几三万卷,则旧书之传者,至是盖亦鲜矣。陵迟逮于五季,干戈相寻,海寓鼎沸,斯民不复见诗、书、礼、乐之化。周显德中,始有经籍刻板,学者无笔札之劳,获睹古人全书。然乱离以来,编帙散佚,幸而存者,百无二三。” 宋史儒林传载:真宗景德二年夏,上幸国子监阅库书,问邢经版几何?答曰:“国初不及四千,今十余万,经、传、正义皆具。臣少从师业儒时,经具有疏者百无一二,盖力不能传写。今版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辰之幸也。” 续资治通

8、鉴长编载,大中祥符三年,宋真宗与资政殿大学士向敏中有一段对话:“谓敏中曰:今学者易得书籍。敏中曰:国初唯张昭家有三史。太祖克定四方,太宗崇尚儒学,继以陛下稽古好文,今三史、三国志、晋书皆镂版,士大夫不劳力而家有旧典,此实千龄之盛也。” 从以上史载,可见唐宋之际藏书和经书流播大致情况,看来后周显德是一个转折点:之前,经书苦于抄写,传世不可能很多;之后,镂版之术发明了,可以大量地印刷,经书的获得和传播从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据宋史艺文志载,宋初太祖、太宗两朝,朝廷掌握的图书,其数量毕竟少得可怜。太祖时,只有书籍一万多卷,其后削平地方政权,收其图籍,又下诏购其散亡,国家图书馆所藏之书,稍有增益。太宗

9、即位,于左升龙门北修建崇文院,把国家几个图书馆的书籍充实进去。另建“秘阁”,有书一万多卷。太宗不仅常到秘阁看书,而且要近习侍卫之臣,纵观群书,从中获取教益。 到真宗朝,随着镂版印刷的发明推广,朝廷掌握和社会流通的图书才开始大量增加。邢和向敏中回答真宗的一席话说明了几个问题:一、国家掌握的图书已从宋太祖时的一万多卷,骤增至十多万卷;二、与史籍增长的同时,经籍增长更快,经、传、正义皆具,既全面又系统;三、版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说明图书的掌握已越出了朝廷的范围,读书人以至寻常百姓家,手中都有自己的图书典籍了。这不能不说是划时代的一件大事。 吴澄说:“宋三百年间,锓版成市,版本布满于天下。而中秘所储

10、,莫不家藏而人有。无汉以前耳受之艰,无唐以前手抄之勤。读书者事半而功倍,何其幸也。”这是对整个宋代印刷术发明和发展的评价。它实际上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毕升之前,雕板印刷的发明;第二阶段是毕升以后,活字印刷的发明。毕升是北宋仁宗庆历时人。他发明的活字印刷弥补了雕板印刷耗时和不够灵活等缺欠,把效率大大提高了一步。 随着镂版印刷的发明,朝廷组织力量,对历史遗留下来的经和经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校勘。据载,宋太宗端拱时,诏令国子监镂版孔颖达五经正义,以扩大发行面。要镂版发行,首先必须校勘。据玉海载,当时参与校勘工作的经学家,易、书有孔维、李说等人;春秋有孔维、王炳、邵世隆等人;诗有孔维、李觉、毕道升等

11、人;礼记有胡迪、纪自成、李至等人。淳化五年,李至上言:“五经书疏已版行,惟二传、二礼、孝经、论语、尔雅七经疏未备,岂副仁君垂训之意。今直讲崔颐正、孙、崔皆励精强学,精通经义,望令重加校雠,以备刊刻。”李至的建议获得恩准。于是,校勘工作扩大了范围,由五经扩大到十二经。又载,真宗咸平元年,学究刘可名指出诸经版本多有舛误,比如,尚书正义就有多处差误,于是真宗便命崔颐正详校,后来孙便改正了94字之多。咸平二年,真宗令邢总领校勘之事,叫舒雅、李维、李慕清、王涣、刘士元从中帮助,使五经正义的镂版质量又提高了一步。各经经过校勘而后雕刻颁行,舛误自比唐以前仅靠传钞为少,这对经和经学的流布自有重大意义。而宋代版

12、本为后世所宝贵,其重要原因也在于它经过校勘。 随着镂版印刷的发明,在刊本中出现了疏附于经注的新问题。卢文绍说:“唐人之为义疏也,本单行不与经注合。故单行经注,唐以后尚多善本。自宋以后附疏于注,而所附之经注,非必孔贾诸人所据之本也,则两相龃龉矣。南宋后,又附经典释文于注疏间,而陈氏所据之经注,又非孔贾诸人所据也,则龃龉更多矣。浅人则比而同之,则彼此互改,多失其真。幸有改之不尽以滋其龃龉启人考核者。故注疏释文合刻,似便而非古法也。”钱大昕也说:“唐人撰九经疏,本与注别行,故其分卷亦不与经注同。自宋以后,刊本合注疏为一,而疏之卷第遂不可考。”从注疏别行到注疏合一,有利也有弊。所谓“利”,就是有利于阅

13、读,有利于作为整体的流传。所谓“弊”,就是所据版本不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注和疏矛盾打架的现象,这实际给后世增加了校雠的难度。这是治经学史者不可不知的存案。 随着镂版印刷的发明推广,宋代学校教育也随之发展起来。考史,宋初三朝,学校教育一片萧条,教育规模、生员数量等方面甚至还比不上五代十国。例如,后唐国子生有200人, 而宋初在后周普利禅院基础上建起的中央唯一的学校,生员也不过70人。地方教育更加衰败,仍保有公立学校的州县屈指可数。公私书院不超过10所,而且往往时办时停。宋初教育不发展,导源于五代十国时期连绵不断的战乱。但跟当时经书的缺乏也有密切的联系。自镂版印刷发明推广后,经籍数量越来越多。真宗

14、以后,朝廷为鼓励地方办学,往往以一套经籍授之。例如,真宗咸平四年六月,朝廷便给全国每所州县学校颁赐一套九经。朝廷能够颁赐,表明朝廷掌握的经籍越来越多。与此同时,流传到私人手中的经籍也逐渐多了起来。邢说“士庶家皆有之”,说明经籍确实逐渐普及。有了足够的经籍,也就必然导致地方以至私家教育的发展。史载到仁宗庆历年间,“州郡不置学者鲜矣”,。)可知州郡办学确实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三、宋初经学的守旧特征与邢经学的二重色泽 宋代经学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前期与中后期相较,存在着迥然不同的情况。陆游说:“唐及国初,学者不敢议孔安国、郑康成,况圣人乎!自庆历后,诸儒发明经旨,非前人所及。”王应麟说:“自汉

15、儒至于庆历间,谈经者守训诂而不凿。七经小传出而稍尚新奇矣。至三经义行,视汉儒之学若土梗。”陆游和王应麟意见一致,均认为宋代经学应以庆历划线:之前,以守旧为主;之后,发明经旨,别开生面。这种划线,为历代经学研究者所首肯。比如,皮锡瑞在他的经学历史中,就以“笃守古义,无取新奇,各承师传,不凭胸臆”十六个字对宋初经学作了扼要概括。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选举考举了一个例子:“景德二年,亲试举人,得进士李迪等二百四十余人。迪与贾边皆有声场屋,及礼部奏名,而两人皆不与。考官取其文观之,迪赋落韵;边论当仁不让于师,以师为众,与注疏异。特奏,令就御试。参知政事王旦议:落韵者,失于不详审耳;舍注疏而立异,不可辄

16、许,恐士子从今放荡无所准的。遂取迪而黜边。”这个例子,说明了宋初经学一仍唐代官学之旧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关键是朝廷的有力导向,士子失去“准的”的放荡对朝廷建立统治思想毕竟不利。 众所周知,唐太宗时,为了巩固政治统一,诏名儒孔颖达等撰定五经正义。以后又逐渐扩大为九经正义。“正义”的提法体现了朝廷的价值取向。在意识形态领域,它无疑具有神圣性和约束力,它成了经学中判断是非的准绳,谁超越钦定的“正义”,谁就会被目为异端邪说。但是,自中唐以后,情况有了明显变化。随着封建经济基础的变动,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传统的注疏之学已不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于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变革的呼声。不过,这种变革实践,一

17、开始就存在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守旧型的变革,它以韩愈为代表;一种是革新型的变革,它以刘知几、柳宗元等为代表,并以疑古惑经为帜志。两种倾向相互激荡,有时也相互攻讦,一直到李唐王朝的覆灭和五代十国的嬗替。 赵匡胤上台后,面临着重建统治思想的任务。宋初的几个皇帝,不同程度都推行崇儒重教的政策。他们对中唐以来变革经学的呼声,是非之间,也存在自己判断的标准。他们对经由韩愈、李翱整顿鼓吹的孔孟道统问题十分重视。他们组织力量,在校勘五经正义的同时,又对论语、孝经疏解。但由于建政不久,百废待兴,还来不及更大规模地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当时他们考虑的,首先还是继承问题,即继承流传已久的唐代的经学,继承唐代已经颁行

18、、已经成为定式的五经正义和九经正义。孙复曾说:“国家以王弼、韩康伯之易、左氏、公羊、谷梁,杜预、何休、范宁之春秋,毛苌、郑康成之诗,孔安国之尚书,镂版藏于太学,颁于天下。”这里所说,就是指宋初对唐代继承的情况。唐代经学,教本是现成的。唐代的明经取士,也已形成相对稳定的格局。想要在建政之初,控制知识分子以至整个社会的思想,除了继承历史传统外,实在没有更好的选择。这就是“宋初经学,犹是唐学”的历史根由。 宋初三朝经学家,论其地位和作用,首推邢。邢,字叔明,曹州济阴人。生于公元932年,卒于1010年。 据宋史儒林传本传载:“太平兴国初,举五经,廷试日,召升殿讲师、比二卦,又问以群经发题。太宗嘉其精

19、博,擢九经及第,授大理评事、知泰州盐城监,赐钱二十万。”不久,召为国子监臣,专讲学之任。后迁尚书博士,出知仪州。接着,又被选为诸王府侍讲。真宗咸平元年,任国子祭酒。咸平二年,朝廷始置翰林侍读学士,邢首当其选。“受诏与杜镐、舒雅、孙、李慕清、崔等校定周礼、仪礼、公羊、谷梁春秋传、孝经、论语、尔雅义疏。”后升为工部侍郎,仍兼国子祭酒、侍讲学士,并历任工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要职。着有论语正义、尔雅义疏、孝经正义等经学着作。 邢在经学史上是有地位的。他做了三件大事:一、在东宫及内廷,为最高统治者讲述孝经、礼记、论语、书、易、诗、左氏传,解答他们围绕经和经学而提出的各种问题。二、与杜镐、舒雅、孙、李慕清、

20、崔等经学家一道,共同校定周礼、仪礼、公羊传、谷梁传以及论语、孝经、尔雅等义疏,付之镂版,刊定发行。三、为论语、孝经、尔雅改定旧疏,对提高这三部书的历史地位作出了重大贡献。 从思想史的角度考察,邢的经学无疑具有浓重的守旧色彩。但又不完全是守旧型的。他对汉唐经学也有改造。是唐代经学向宋代理学转换的过渡性人物,其思想也具有守旧与创新的二重色彩。 宋初三朝,最高统治者优先考虑的是如何巩固政权,维护统治秩序的问题,朝廷诏令一批经学家校定唐代遗留下来的五经正义,就是企图利用唐代在经学中业已形成的传统力量以维护和巩固现实政权。邢是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他的所作所为,无疑是跟宋初统治者的意向合拍的。宋史本传载:

21、“初,雍熙中,撰礼选二十卷献之,太宗探其帙,得文王世子篇,观之甚悦,因问卫绍钦曰:为诸王讲说,曾及此乎?绍钦曰:诸王常时访经义,每至发明君臣父子之道,必重复陈之。太宗甚喜。”这件事已足够说明,邢治经所考虑的根本问题,也就是如何维护统治秩序,使赵宋政权长治久安的问题。 评论邢的经学思想,主要根据自然是他所撰的论语正义、孝经正义和尔雅义疏这三部着作。论语正义以何晏集解为主。唐代所传有皇侃论语义疏一书,邢疏用皇侃所采诸儒之说,刊定而成。孝经正义以唐玄宗御注为主,为之疏者有元行冲。这个疏本在唐代曾立于学官。邢疏取元行冲本约而修之。尔雅义疏以郭注为主,为之疏者曾有孙炎、高琏等人,但邢认为这些疏不足据,因

22、与杜镐等人共同讨论,别为疏释。从论语正义,孝经正义和尔雅义疏三书所本,可以看出邢经学的守旧和因袭色彩。从总体上看,他的经学并未脱离唐代官学的窠臼。 四库全书把邢的论语正义收进去时,曾写下一段评语:“今观其书,大抵翦皇氏之枝蔓而稍傅以义理,汉学宋学,兹其转关。是疏出而皇疏微,迨伊洛之说出而是疏又微。故中兴书目曰:其书于章句训诂名物之际详矣。盖微言其未造精微也。然先有是疏而后讲学诸儒,得沿溯以窥其奥。祭先河而后海,亦何可以后来居上,遂尽废其功乎?”四库全书总目这段话,是公允的,也是发人深思的。邢的经学着作,比如论语正义,确系接受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它无疑染上了汉唐经学中的某些色泽。详于章句名物训诂,

23、这就是对汉唐以来传统经学的一方面因袭。但是,邢经学也有超越,并不能用“因袭”两字来概括。他因了皇侃的义疏,但对皇疏支蔓部分是有所剪除的。他详于名物训诂,但也“稍傅以义理”。以义理说经,是宋代经学的一大特点,并逐步蔚为一个大气候。但是,考镜源流,它跟邢的经学不无关系。邢经学实开了宋学以义理说经的先河。虽未造精微,但毕竟“汉学宋学,兹其转关”,他在经学史上所处的承前启后的位置终究不容忽视。 在论语正义中,以义理说经的例子是不少的。论语公冶长记录了子贡的一个说法:“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对此,论语正义作了这样的疏解:“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者,章明也。子贡言夫子之述作

24、威仪礼法,有文彩形质着明,可以耳听目视,依循学习,故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者,天之所命,人所受以生是性也。自然化育,元亨日新,是天道也。其理深微,故不可得而闻也。”在这里,邢解释“性”与“天道”,已上升到了理论高度,这就是义理之学。值得注意的是,后来朱熹作论语注,对这段话他是这样解释的:“文章,德之见乎外者,礼仪文辞是也。性者,人所受之天理。天道者,天理自然之本体,其实一理也。言夫子之文章,日见乎外,固学者所共闻;至于性与天道,则夫子罕言之,而学者有不得闻者。”事实很清楚,邢和朱熹对这段话的解释,不完全相同,但也不是迥然有别。两者在理论体系上的相承,仍有蛛丝马迹可寻。 在论

25、语正义中,邢谈“天”谈得很多。而他的“天”论也明显地具有二重色彩。论语季氏有一段说教:“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邢对“天命”作了如下解释:“畏天命者,谓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顺吉逆凶,天之命也,故君子畏之。”邢的解释大体上继承了何晏和皇侃的观点,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任何人逃不脱天命的惩处。这是十分明显的客观唯心主义。但在许多段落,邢对“天”又作了另一种解释。在论语公冶长解释“天道”时,他阐发了何晏“天道者元亨日新之道”的理论,指出:“天本无心,岂造元亨利贞之德也;天本无心,岂造元亨利贞之名也。但圣人以人事托之,谓此自然之功,为天之四德也。天之道,生生相续,新新不停

26、,故日日新也。以其自然而然,故谓之道。”在论语子罕解释“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时,邢进一步阐发了何晏“命者天之命”的理论,指出:“天本无体,亦无言语之命。但人感自然而生,有贤愚、吉凶、穷通、夭寿,若天之付命遣使之然,故云天之命也。”在为论语泰伯“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疏解时,邢说:“巍巍乎有形之中,唯天为大,万物资始,四时行焉。唯尧能法此天道而行其化焉。”在如上众多说教中,可见邢笔下的“天”,又往往是自然的天。“天本无体”、“天本无心”的理论,是跟天有意志的理论针锋相对的。邢从事政治和理论活动的时期是北宋初期,这时,赵氏集团刚刚取得了政权。一方面,统治集团急于宣扬政权神授的理论;另方面,又要打

27、击敌对阶级和阶层借助“天命无常”的理论从事颠覆现实政权的活动。这就是赵宋政权在“天命”问题上的双重标准,这也就是邢“天论”具有双重色彩的由来。 论语为政说到“攻乎异端,斯害也巳。”对此,论语正义作了这样的疏释:“此章禁人杂学乱政也。异端谓诸子百家之书也,言人若不学正经善道,而治乎异端之书,斯则为害之源也。”这段话明白无误地表明了统治阶级重建统治思想的企图。在邢看来,所谓“异端”,就是“诸子百家之书”。而所谓“正经”,当然就是五经、九经一类。在他看来,只有这些经书所阐明的“道”,才是“善道”,不然就是邪道。邢借助论语,倡导“攻乎异端”,是不是意味着新的一轮排斥诸子百家的运动正在酝酿?这个问题显然

28、很复杂,不能简单作答。但是,在重建统治思想过程中,各家学说要受到甄别受到检验,有所吸收,有所扬弃,这一点却是肯定无疑的。 四、义理之学的复兴与胡瑗、孙复、石介的经学 在治学形态上,经学有义理之学,也有训诂之学。近二千年来经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义理之学与训诂之学相互斗争而又相互渗透的历史。 义理之学比训诂之学来得古老。自孔子删定六经、创立儒家开始,就非常重视义理之学。比如,孔子删诗的原则是“取可施于礼义”。孔子修春秋,也是突出“义”,他说:“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其义则丘窃取之矣。”六艺删修而成后,人们对六艺的社会功能也有很高的评价,如庄子天下篇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

29、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史记太史公自序也说:“易着天地阴阳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 从经学发展史的角度考察,经学中的义理之学,其发展经历过四个高潮:一是西汉时期,以董仲舒为代表的经学家,阐发经学中的义理,提高儒家经典的价值,使儒学摇身一变,变为经学。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经学家,阐发易经中的义理,一纠东汉以来训诂之学的流弊,使经学从理论上再次得到升华。三是两宋时期,以程朱为代表的经学家,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一方面挖掘传统经学的理论,另

30、方面又吸收佛学中的理论营养,使经学变为理学。四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经学家,着眼于维新变法,再次挖掘传统经学的意蕴,使义理之学进一步发扬光大。有的学者把经学中的义理之学,说成是魏晋以后,甚至说成是两宋以后才有的事,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变革儒学是宋代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而变革儒学是以复兴义理之学为先导,为着眼点的。两宋义理之学的复兴,存在两个相互衔接的历史阶段:一是北宋初期的准备阶段;一是北宋中期以后的理论建树阶段。 北宋初期的经学,是以守旧为其特征的。所谓“守旧”,就是守唐代官学之旧,就是守唐代五经正义、九经正义之旧。学者的治学与朝廷的明经取士,都存在着守旧的明显特征。但守旧

31、并不是一成不变。事实是,在守旧的掩盖下,存在着立新思潮的逐步涌动。宋初经学中的官学,以经学家邢、孙为代表。他们的经学无疑具有二重色彩。他们都是由汉学而宋学发展的“转关”人物。邢、孙后,这种学术转折进一步发展,传统的训诂之学进一步衰微,而义理之学则强化了发展势头。其代表人物就是“宋初三先生”,也就是胡瑗、孙复、石介三位经学家。 胡瑗字翼之,泰州如皋人。他的经学着作, 有春秋要义三十卷、春秋口义五卷、中庸义一卷、洪范口义二卷、尚书全解二十八卷。其中尚书全解,宋史艺文志有载录,但朱熹认为是伪作,可以存疑。孙复字明复,晋州平阴人。他的经学着作,有春秋尊王发微十二卷、春秋总论三卷、易说六十四篇。石介字守道,号徂徕,兖州奉符人。他的经学着作,有易解五卷、易口义十卷。 黄宗羲宋元学案泰山学案有个说法:“宋兴八十年,安定胡先生、泰山孙先生、徂徕石先生始以师道明正学,继而濂洛兴矣。故本朝理学虽至伊洛而精,实自三先生而始,故晦庵有伊川不敢忘三先生之语。”这段话表达了明清时期许多学者们对宋初三先生学术地位的评判。宋初三先生是宋代理学的先行者,他们实开了宋代理学的先河,这种历史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宋初三先生都出身于社会的中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