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崔峦老师在赤峰市小学阅读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的讲话崔峦老师在“赤峰市小学阅读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的讲话当前,大家都看到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都有解决问题的愿望。但从全国来看,像赤峰市这样扎扎实实地进行区域性研究,并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的地区不是很多,所以我感觉,在新的形势下,赤峰市又走在了内蒙古自治区的前列,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这次研讨会,是要研究摒弃单纯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模式,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阅读教学策略上的转向,研究的方向很明确。这次研讨会,有课例,有报告,还有针对本市阅读教学实际状况的深入研讨,所以我对赤峰市这种锐意改革、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深表钦佩。今天,
2、我的发言分两个部分,先谈谈今天五节课的观感,再谈谈进一步改革阅读教学可以怎么做。一、对五节课的观感今天的课安排的很好,考虑的很全面。低、中、高年级的课都有,精读课(导读课)和拓展阅读课两种课型都有反映。既有一个课时的阅读课,又有一篇课文阅读教学全过程的展示。使我们看到了赤峰市各个年段阅读教学在想什么,做什么,做得怎么样。(一)第一节课纸船和风筝纸船和风筝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学期的一篇课文。(这次上课的特点都是用低一年级的学生上高一年级的课文)这一课是赤峰市第二实验小学张东方老师借用乌丹三小一年级学生上的,展示的是第二课时的阅读课。这节课符合低年级的教学特点。我觉得,她做得好的地方有以下几点:第一点
3、,重视字词的教学。尽管是第二课时,老师意识到了字词教学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所以,对识字、写字、学词都给予了很大的重视。比如,在教“祝福”这两个字的时候,提示学生注意左偏旁,并且稍微讲了一些字理为什么是“示”字旁。在指导书写的时候,指导学生区分“示”字旁与“衣”字旁的区别。不仅如此,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了同音、形近字的辨析。老师在屏幕上打出两个句子:第一个句子有三点水的“漂”,漂流的“漂”;第二个句子有“风”字的“飘”,在空中飘的“飘”,这非常好。老师在这一课的语言环境里,抓住了这两个同音形近的字,及时加以辨析,做得非常好。这一类的工作,我特别希望低年级的老师经常做,不仅在本课中发现了形近
4、字加以区分,还要重视与以前学过的同音、形近字做区分。这样就能够有效地防止学生写错别字。课改以来,语文教学有许多的进步,但许多地方也是有失误的。前几天,北京电视台广播讲北京市的高考阅卷,语文阅卷组组长讲:“今年语文卷错别字多。”反馈告诉我们,课改以来中小学语文在字词教学上不如以前做得扎实了。这一点张老师重视了,我也希望在座的老师们都要经常重视区分同音字、形近字。引导孩子在识字、学词的过程中,真正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因为汉语一字多音、一字多义的现象是很普遍的,所以引导孩子辨析同音字、形近字、近义词、反义词,这些工作要经常做。第二点,根据上节课学生的质疑来确定本课目标,尊重学生的认识。老师
5、检查读词语后,提出一个问题:上节课还有什么没解决的问题?学生谈到两个:第一个是“小熊和小松鼠看到小船和风筝为什么乐坏了?”第二个是“后来和好后,小熊送风筝,松鼠为什么高兴得哭了?”张老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纳入到自己的教学里去,这是尊重学生认识的表现。第三点,在阅读教学指导上,基本上跳出了以往低年级阅读教学从头至尾串讲串问的路子。老师利用上面讲到的两个问题引导孩子理解内容,而且老师在引导孩子理解中,有很好的点拨。在讨论“为什么乐坏了”那部分内容时,有的孩子说“因为收到了礼物”,有的孩子说“因为收到了祝福”,等等。这时老师以“有朋友的感觉真好”做点拨,使学生感到朋友和好了,又成了好朋友,发自内心的高
6、兴。第四点,安排拓展阅读。学完了这篇课文后,大屏幕上打出一篇文章,采用的方法是老师读学生听,留下一个结局,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课下找这类读物来读。但我以为,这个方法不是最好的方法,不如让孩子自己读一读,想一想更好。我认为,这一课教学还可以做一些改进:第一个改进: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分三个部分指导学生阅读。第一部分:两个人是好朋友;第二部分,吵架了;第三部分,重归于好。可以让学生分开部分读,自读、指名读都可以。可以问:读第一部分你知道了什么,读第二部分你知道了什么,读第三部分你又知道了什么。为什么这样设计?因为文中给了我们清楚的提示。在引导孩子思考的基础上,找一找,划一划
7、,找出这个(提示的)词来。第一部分找到“好朋友”划下来;第二部分找到“吵架”、“难过”划下来;第三部分找到“和好”划下来。课文本来有这样几部分。我看不用过多地讲解,就这样来渗透。这样做对文章框架的认识会比今天这样教学更清楚。读童话,读故事,除了读熟读好之外,还要复述讲故事。孩子对童话的框架把握得清楚,会讲述得更好。第二个改进:帮助孩子了解课文内容后,回归整体,老师找了几个同学,都不是复述全文,这一点很好。但是,如果按我刚才说的分三部分找三个孩子来读,强化一下课文三个部分,让孩子意识到每个部分讲什么,这样把握故事梗概会更好一些。第三个改进:在今天的基础上,字词教学还要进一步加强。这节课张老师重视
8、了,并做了努力,但对低年级阅读教学来讲,对字词教学的关注,对写字教学的指导和练习,从时间安排和指导程度来看,我觉得都有必要进一步加强。这次修改的课标很快就要公布了。它有一个明显的倾向就是加强识字写字。一是对要有良好的书写习惯的要求,从第一学段一二年级一直讲到初中七到九年级。这是建国以来教学大纲从来没有过的。二是强调加强写字,课标有这样一句话:每天的语文课,无论哪个年级,至少拿出10分钟来进行书写练习。我认为作为低年级,每节阅读课确实应该拿出8到10分钟来写字训练。浙江省前一两年推出一个全省的关于加强低年级语文教学指导意见,其中有一条就是“低年级每节语文课至少拿出8分钟来进行写字练习”。 总整体
9、来看,课改以来存在词汇量下降、书写不规范、错别字多、用词不当、语句不通等问题。这些问题是课改后第四年(2004年)教育部组织各省的专家调查组,在给教育部的报告中提出来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低年级抓起。说得严重一点,识字写字抓不好,“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纸船和风筝一课,规定认8个字,写8个字。张老师这节课让学生写了3个“祝、福、幸”,还得多练一点。如果第一课时练不得字,这节课可以再写几个。依托“祝你幸福”把四个字连起来出示,非常好。我有这样一个观点,就是“如果能够写词就不写字”,一个词一个词地练习,因为词是最小的意义单位。如果在老师教孩子练写“祝福”的基础上,让孩子写一写“祝你幸福”这不是
10、很好吗?我不知“辛苦”的“辛”学过没有,如果“辛”学过了,那么我们可以拿“辛”与“幸”做一做辨析。同时,词语的运用要加强。拿这课书里来说,我觉得这几个字可以练一练,比如“幸福”,再比如关联词语“如果”、“连忙”。看课文里是怎么说的,“如果”和“连忙”可以连起来用一用。如果赶上什么节日就更好了,引导孩子设计一张贺卡,每人在上面写一句祝福的话,如“祝你幸福”,“祝你快乐”等。总之,这节课上得不错,有了许多进步,也还需要进一步努力,特别是要加强识字、写字、学词、连句的练习。(二)第二节课乡村四月乡村四月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学期的一首古诗。这节课是赤峰市红山区一小孙霞老师借乌丹三小三年一班的学生上的。这节
11、课上得也不错。根据课标的要求,各个版本教材都安排了不少古诗的内容,因此很有必要研究一下古诗词这类课文怎么教。孙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课例。孙老师这节课,我觉得有这么几点值得肯定:第一点,注意引导孩子把这首诗读正确。注意到了把每个字音读正确,特别是把多音字的字音读正确。才“了”的“了”,在这个地方,无论是从诗句意义上讲,还是从平仄上讲,都应该读“lio”,不能读“le”。这样的指导很有必要,读诗歌首先要读正确。第二点,指导学生自读,提出问题,指导学习方法。这个设计也很符合我们的研究方向,自学在先,提出不懂的问题。孩子提了很多,主要集中在字词理解方面。接下来,老师引导孩子自学,并给出一些自学的建
12、议。这一点很好,体现了策略指导。比如,对照注释和查字典自学,要走进诗歌情境中读读、想想,然后把画面描述出来;借助注释、字典读懂诗句;读诗歌想画面,走进诗歌的意境;指导孩子用符号做些标记,用来掌握诵读诗歌词语间的停顿、句与句之间的停顿。我觉得老师这是在用心地教给孩子学习方法。第三点,老师不仅引导孩子读懂了这首诗,而且关注表达策略。比如,准确地谴词用语,写景写人结合的表达方法,而且讲得比较浅显,学生容易懂。再一点,在读这首诗过程中,老师还引进相关的语段帮助孩子理解和欣赏。比如“雨如烟”这句,引进了朱自清春当中相关语句,读了那一段散文,帮助孩子理解什么叫“雨如烟”。老师还做了填空的练习。引进相关语段
13、读赏,我完全同意,但是,语段阅读放在哪里更好?我觉得,这课放的地方有点切断了,在诗的中间插了一杠子,是不是很好?还可以研究这个插放的时机问题。这节诗歌教学,如果让我提点儿意见的话,有这样几点;第一,我感觉,针对赤峰市目前的研究,如果想创建高效的课堂,用一个课时完成这样一首简短古诗的教学,(当然也插进了一些其他阅读材料)我还是觉得信息量小,老师的教学节奏较慢,你看前两句花了多少时间,磨得比较厉害。总之我希望信息量再大一点,节奏再快一点。根据这个班学生的能力,完全做得到。第二,古诗教学,从全国情况来看,有一个地方应该改一下:就是老师在指导孩子把诗读正确之后,该干什么?一般情况是疏通诗句,或者把诗句
14、翻译成白话。孙老师也是这么做的。我觉得可以改一下,古诗词教学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把孩子带入诗词的意境当中,读诗词想画面。让孩子在正确读的基础上,在头脑里面浮现文字描述的景象,形成自己的画面。“绿满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读了这两句,头脑里产生了什么景象,让孩子说出这个画面,而不是解释词语,疏通词句。这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个性解读的能力。(学生讲的画面)不一样是允许的,甚至想象得不那么合理我们也允许。目的很明确,我们是要学生的个性发现,学生读了这两句诗各自在头脑里产生什么画面。那么读了后两句又在头脑中产生什么画面,而不是机械地借助注释串讲下来。串讲之后味道就没有了。所以,让我来教古诗词
15、,我会:一要读正确,二要读诗句想画面,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个性解读能力。然后再读诗悟诗情,这样的画面传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然后再知表达,关注一下语言文字的表达。最后熟读成诵。在让孩子自己说画面,说得不懂和表达不正确的地方,老师再引导点拨。第三点,要正确地把握诗中的写法渗透。这一首诗在写法上要传达生么,该让孩子了解什么?孙老师抓的是写景与写人的结合。我想,是否引导孩子关注这两个方面:一是前两句和后两句,前两句是侧重写景的,后两句是侧重写人写事的,这点要让孩子了解。二是第一句和第二句,虽然都是写景但有所不同,让孩子发现什么呢,是不是第一句侧重于静,第二句侧重于动,动静结合。当然,还有个特点照应,比如
16、“才了桑蚕”照应“绿遍”;“插田”照应“白满川”,“白满川”是还没有插秧,水田里一片白茫茫。蚕都结茧了、吐丝了,才去插秧。总之,这节古诗教学有很明显的优点,也有些地方应该改进。特别是中高年级的古诗词教学,一定要注意引导孩子读诗句想画面,不要忙着词句串讲,更不要用一个固定的画面框死学生。我看到别处的许多老师教古诗,“啪”,打出一个画面来,这样一下子就把孩子的思维框住了。老师可以打出一幅画面,但要放在后面,等学生头脑中有了自己的画面之后再打出来,这样更合适。还有,孙老师后面还提出了自学本课渔歌子的要求。我的想法是,能不能教读了乡村四月之后,当堂让孩子用老师教的方法自己读读渔歌子,或者选一首杨万里的
17、田园诗,让学生自己读读。我想信这个班学生有这个能力。(三)第三四节课山中访友第三四节课,是乌丹三小吴老师用五年一班学生上的山中访友。这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散文,也是一篇美文。她展示的教学相比前两节课,吴老师改革的步子更大,更值得关注,更值得我们以这课为例好好地研讨。这篇课文教学用了两个多课时,她是想体现这次研讨的主题,改革的步子比较大,这种改革精神值得充分肯定。我们就是要大胆尝试,然后再认真研讨,不怕有不足的地方,正因为我们有不足才需要改革,对她这样的改革精神我非常钦佩。吴老师的教学,符合当前我们对阅读教学改革的想法。这里面可能也借鉴了杜郎口中学的经验。这一课阅读教学,我觉得以下几点值得大
18、家学习:第一点,自学在先,首先明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方法策略。老师一上来,就问一个问题:“精读课一般要完成哪些任务?”学生回答得比较准确,(我看学生是经过了比较长期的训练)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加以明确精读课要完成的任务主要有: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揣摩文章写法,积累运用语言。这样,孩子就明确了每一节课有些什么任务,用什么方法策略来完成这些任务。接下来,老师让学生自学课文,并提醒学生从“单元导读”开始学,不是一下子就读课文。从“单元导读”到课文,再到关注课后练习,我觉得这样非常好。如果老师再关注一下:“单元导读中告诉了我们什么”,或者提出“这个单元学习任务是什么”,那就更好了。第二,学生
19、自学充分,训练有素。在自学这段时间里,既有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勾画批注,又有伙伴间的合作,自学得比较充分。自学之后小组汇报,我看到了这个班有一定的训练过程,有平时训练的积累,不然的话,在大半节课的时间里,学生做不到这样认真专注地自学。第三,小组汇报给我们的启示。自学以后,小组汇报体现了多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字词的汇报;一个层面是对课文内容把握的汇报,把山中的景物当作朋友,都有哪些朋友。还有的学生汇报作者称呼景物为“你”,是用了第二人称的写法。许多方面都谈到了,大致把握住了文章内容、主旨。更可喜的是,有一两个同学的汇报里谈到了文章的条理和叙述顺序:第一二自然段讲去山中访友;三到七自然段讲访友的过程;
20、第八自然段讲访友的感受,非常好。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就能达到这样的理解层次,很好啦!作为小学毕业生真的做到这样一点,那是相当的好了。有的地方,包括发达的东部区的好学校,就是在老师教读之后,学生能够理解到这种程度都不容易。从这里能看出来,经过我们一段时间的培养,学生有了较强的学习语文的能力。这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对这篇文章主旨的理解,孩子们在小组汇报里都谈到了: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这就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潜力是巨大的,我们不要低估小孩子。所以说,繁琐地内容分析的教学模式不可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低估了学生的能力。在内容上掰开揉碎地分析讲解,喋喋不休,学生根本不愿意听,他早就理解了
21、,早就知道了。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在前段时间,拿上海的学生做了一个问卷调查。他的调查很简单,选一篇课文,用同一个班学生,调查一下在老师教读之前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和教读之后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情况。他就问我了:“崔老师您猜怎么样?”我说:“前后差不多吧?”他说:“您说得太对了。大部分的孩子在老师讲读之前对课文的理解和讲读之后对课文的理解,没什么两样。”可惜我们老师用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繁琐分析讲解课文内容,真是白瞎了,做了许多无用功,不仅浪费了时间,更糟糕的是磨灭了孩子的学习热情,这一点是可怕的。我们许多孩子厌学,不喜欢学语文,就是这样造成的。其实语文真的很美,孩子们很爱读书。你繁琐地掰开揉碎地去
22、分析,学生感到一点味道都没有了,越学越不爱学,最后厌学了,调皮捣蛋了。学生的小组汇报给我们很多启示:孩子有巨大的学习潜力,只要老师把任务、目标交代清楚,把方法策略告诉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他们就会学得很好。所以,我们不难联想到魏书生的办法。他是盘锦市教育局局长,地区教育局一把手,他多年来还担一个初中班的语文课。一个地市级的教育局长,工作简直忙得不可开交,光开会得占多少时间?这个班,他无论出去开会呀,讲学呀,没事儿,你就放心吧。他临走时把任务布置明确了,不用请代课老师,学生自己学,兵教兵,照样跟得上,期末考试,语文成绩准高于其他平行班。这说明什么?学习的方法策略这一套学生掌握得很熟练,就有学习
23、力了。这就是达到了叶老所说的“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我们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是两个字“自能”,也就是叶老说的“自能读书不用老师讲,自能作文不用老师改”。第四,方法策略的意识,在教学中体现得很清楚。拿读来说吧,自读、指名读、比读、评读运用的很娴熟。老师还重视把读出感情和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感情的结合起来,这就是“言”“意”结合,“得言”与“得意”结合起来。抓重点语段读出感情、体会情感,一是抓了写“老桥”那一段,二是抓了写“树林”那一段。老师把这两段作为重点指导,其他段落采用让学生展示读的办法。第五,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思维活跃。整个课堂上,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思维在相互碰撞,相互启发。在
24、互相展示当中的那种比劲儿,很有动力,促使学生更加努力地去学习、去思考,所以整个课堂气氛非常积极、热烈。这一点是我们在一般课堂上,包括名师的观摩课上都很难看到的。这是很好的课堂教学景象民主的、愉悦的、宽松的、和谐的,教学真正形成了一个“场”,以老师为中心,把孩子们都吸引到教学这个“场”中了。我坐在那儿仔细观察,孩子没有一个闲着的,真的动起来了,这很好。当然,在做得这么好的基础上,还是可以做点儿调整的,就是要动静结合,有张有弛,不能老那么热烈、那么高涨,有时高涨得无序了,交流都听不清了,这样就不好了。这里拿捏的度很重要什么时候张,什么时候弛;什么时候动,什么时候静。要紧张热烈而有秩序。第六,引导学
25、生揣摩文章写法,坚持“一课一得”。这篇散文从写法上能有很多的说法,比如以山中景物为友,见面对话的写法,许多地方用了第二人称;比如散文嘛,形散而神聚,实际它是有一条线的;比如在写景物当中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想象、联想,等等。吴老师只抓一点,“任你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这样好。每一篇文章抓一点,一课一得,得得相连,慢慢的学生掌握的写法就会多起来。她抓的是联想的运用,抓的点很好,但是也有不足。既然抓了这一点,就要把它搞透。我觉得不太透,在运用上不太好。老师指导有点儿概念化,提的问题就不好“什么是想象?什么是联想?”所以学生回答就以词解词了。应该引导学生说说:哪些地方用了联想,读出语句,作者是
26、怎么用的,这样用好在哪。做到这一步学生才能真的明白,也才能真正地把作者的写法迁移到自己的表达之中去。写法上“一课一得”是很好的,但一定要抓实,一定不要离开文本。山中访友一课教学改革方向正确,优点不少,但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建议一:把学生的汇报分分层次。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从几个层面去汇报,每个层面都从哪几方面汇报。比如字词层面,先汇报自学和与伙伴交流之所得;在交流过程中有遗漏的,老师可以提出来,问一问,做一点启发点拨,把字词这一块抓得实一点。再引导从语句上汇报。再引导从内容上汇报。再引导从条理上汇报不要一锅煮,一锅煮了以后,加上学生都急于表现,所以有些地方印象不深,收获不大。建议二:把学生的“学”
27、和教师的“导”纳入一定的序之中。教学,老师一定要心里有一个“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再干什么”的序,或者说心里有几个板块,就不乱了。比如,初读的时候,就抓两点:一点是读正确,一点是写字词,这就不乱了。再读的时候,重点是知内容,理顺序。再进一步读的时候,任务是悟语言,揣摩写作方法。最后,整体领悟,读出情感来。设计成这样几个板块,按板块一步步地来。第一个板块,自学汇报,进一步研讨,大家都搞清楚了,我们再进行第二个板块,第二个板块完了,再第三个板块。把“学”和“导”纳入到预设的教学程序之中,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学习。建议三:高年级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听课做笔记的能力。我看这个班学生读书中勾、划、批、注的能力还
28、不错,因此我建议进一步培养学生听课做笔记的习惯。这不仅对学习语文有帮助,对学习各个学科都有帮助。比如,这一课有几个要点,一边读,一边交流,一边研讨,可以一边记下来。比如从内容来说,作者都访问了哪些景物,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一记。再如,在梳理内容顺序的时候,大家讨论得比较清楚了,可以记一记笔记。其他语言、写法等方面都可以做点简单的笔记。建议四:预设和学生的学习怎么再做得更好一些。这课教学给我的感觉,老师预设的谱不是很大,或者说不是很明确,由于学生学得很活跃,有的时候老师都跟不上了。老师不能在学生前面牵着学生走,但也不能跟在学生屁股后面跑。这个拿捏怎么弄?首先,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一定要有预设。其次,根据
29、学生学习实际情况怎么来调控,把预设和学习、预设和生成很好地结合起来。为此我们还需要深入研究,这是很难的,需要有丰富的经验,需要像于永正那样非常老道的老师,这是个努力的方向。总之,山中访友一课的教学,充分反映了你们课改的实力、方向、做法,令人振奋。同时觉得还有值得研究的地方,如怎样动静结合,怎样“学”“导”结合,怎么把有的地方做得更实一些。(四)第五节课六年级拓展阅读课今天下午的课,是翁旗五分地镇中心小学薛文彩老师用本校六年级自己的班上的课。我听说孩子们从早晨就来了,急切地等着上这节课,农村孩子真的很可爱。我想这节课也可能成为他们一辈子都不能忘的事。这节课上孩子们的出色表现,使我看到五分地小学真
30、的很了不起。农村的小学生都能做到这样,可以推想到赤峰的语文教学改革成绩。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真的令人高兴,如果全国的小学生都能这样,我们语文教学的面貌,学生的语文素养,都可以打“五分”了。五分地“五分”!我上小学的时候是学前苏联的“五分制”,所以我给五分地这个班学生打“五分”,满分。 这一课与前三课相比课的类型不一样。这是一节拓展阅读课,即用挤出来的语文课时,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阅读教科书以外的文篇或书籍。今天,老师给学生的任务是读三篇文章,当然不是必须都读好这三篇,是侧重细读其中一篇。上课伊始,老师提出要求:先把三篇文章都浏览一遍;再选一篇用心仔细地读,做勾画批注;接下来,在组内交流,选一个中
31、心发言人代表本组向全班汇报。这是一个有利于阅读指导的课型方式。它的好处是,每个学生尽管只侧重读一篇,但他们都能分享到阅读三篇的成果。这一课,老师从小结课内学习收获导入“同学们通过第五单元的学习,学会了什么,运用了什么阅读方法?”学生汇报给我的感觉,从“得意”的角度、“得言”的角度、“得法”的角度上都有发现,谈了各自的收获。然后,老师布置了任务,提出要求,交代得很清楚。课堂的基本环节是:自读自悟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最后还有各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展示。在小组汇报这个部分,我非常欣赏的是学生各自不同意见的表述,甚至交锋。这是在一般阅读课上比较少看到的,也是我们大陆的小学,或者说大陆的阅读教学所奇缺的,
32、而在西方发达国家的课堂教学中,经常有这样的不同意见的交锋。还有,学生对其他同学发言的评判我认为你好,好在哪里;你不好,建议你如何改进。这一点也很好。我们的课内阅读教学就应该鼓励学生谈自己的独立感受,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鼓励发表不同的观点。只要不违背我们主流价值观的,学生自己觉得言之有理的,我们就应该肯定。因为阅读的实质就是个性化阅读,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薛老师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最后展示的环节,把阅读的收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给别人,相当不错。三篇文章都涉及到了,有朗读,有复述,有表演,还有谈阅读收获。我很欣赏那个女孩子谈阅读收获,而且是联系平时的阅读和以前读到的文章对比着说、联系着说,这非常好。今天老师把“笑脸”给她,是当之无愧的。我很高兴,从这节课上我们看到了农村孩子语文学习的实际情况,阅读教学的实际情况,这个班学生有比较快的阅读速度,有比较强的整体把握能力,应该说在语文学习上是非常合格的、出色的。以上就是我对今天几节课的看法,成绩我也基本说到了,问题我也指出来了。我的个性就是这样,好就是好,我认为是问题的,就是问题。当然我说的不对,老师们可以提意见。二、小学阅读教学改革今后怎么向前走经过十年课改,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