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72.87KB ,
资源ID:1267039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267039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全国公共建筑与住宅小区智能化金牌工程评选细则.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全国公共建筑与住宅小区智能化金牌工程评选细则.docx

1、绿色建筑技术导则 全国公共建筑与住宅小区智能化金牌工程评选细则绿色建筑技术导则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参编单位:清华大学城市建设研究院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建设部科技部印发二OO五年十月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前言推进绿色建筑是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具体实践。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发展绿色建筑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从建筑全寿命周期的角度,全面审视建筑活动对生态环境和住区环境的影响,采取综合措施,实现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引

2、导、促进和规范绿色建筑的发展,特制定绿色建筑技术导则(下简称导则)。1.总则1.1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作为大量消耗能源和资源的建筑业,必须发展绿色建筑,改变当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模式,承担起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和义务。1.2本导则所称的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1.3发展绿色建筑,应倡导城乡统筹、循环经济的理念和紧凑型城市空间的发展模式;全社会参与,挖掘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潜力;正确处理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及满足建筑功能之

3、间的辩证关系。1.4发展绿色建筑,应坚持技术创新,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1.5发展绿色建筑,应注重经济性,从建筑的全寿命周期综合核算效益和成本,引导市场发展需求,适应地方经济状况,提倡朴实简约,反对浮华铺张。1.6发展绿色建筑,应注重地域性,尊重民族习俗,依据当地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状况、气候特点等,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的绿色建筑。1.7发展绿色建筑,应注重历史性和文化特色,要尊重历史,加强对已建成环境和历史文脉的保护和再利用。1.8绿色建筑的建设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与相关的标准规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2.适用范围本导则用

4、于指导绿色建筑(主要指民用建筑)的建设,适用于建设单位、规划设计单位、施工与监理单位、建筑产品研发企业和有关管理部门等。3.绿色建筑应遵循的原则3.1绿色建筑应坚持 “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理念。理性的设计思维方式和科学程序的把握,是提高绿色建筑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基本保证。3.2绿色建筑除满足传统建筑的一般要求外,尚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3.2.1关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 建筑从最初的规划设计到随后的施工建设、运营管理及最终的拆除,形成了一个全寿命周期。关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意味着不仅在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并利用环境因素,而且确保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最低,运营管理阶段能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

5、、低耗、无害空间,拆除后又对环境危害降到最低,并使拆除材料尽可能再循环利用。3.2.2 适应自然条件,保护自然环境(1) 充分利用建筑场地周边的自然条件,尽量保留和合理利用现有适宜的地形、地貌、植被和自然水系;(2) 在建筑的选址、朝向、布局、形态等方面,充分考虑当地气候特征和生态环境;(3) 建筑风格与规模和周围环境保持协调,保持历史文化与景观的连续性;(4) 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如减少有害气体和废弃物的排放,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3.2.3 创建适用与健康的环境(1) 绿色建筑应优先考虑使用者的适度需求,努力创造优美和谐的环境;(2) 保障使用的安全,降低环境污染,改善室内环境

6、质量;(3) 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同时为人们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条件。3.2.4 加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减轻环境负荷 (1) 通过优良的设计和管理,优化生产工艺,采用适用技术、材料和产品;(2) 合理利用和优化资源配置,改变消费方式,减少对资源的占有和消耗;(3) 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利用本地材料与资源;(4) 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积极促进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5) 增强耐久性能及适应性,延长建筑物的整体使用寿命。(6) 尽可能使用可再生的、清洁的资源和能源。4.绿色建筑指标体系绿色建筑指标体系是按定义,对绿色建筑性能的一种完整的表述,它可用于评估实体建筑物与按定义表述的绿色建筑相

7、比在性能上的差异。绿色建筑指标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六类指标组成。这六类指标涵盖了绿色建筑的基本要素,包含了建筑物全寿命周期内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及回收各阶段的评定指标的子系统。图1为绿色建筑指标体系框图,表1为绿色建筑的分项指标与重点应用阶段汇总。建筑场地节地降低环境负荷绿化交通设施降低建筑耗能提高用能效率使用可再生能源项目分项指标重点应用阶段节地与室外环境建筑场地规划、施工节地规划、设计降低环境负荷全寿命周期绿化全寿命周期交通设施规划、设计、运营管理节能与能源利用降低建筑能耗全寿命周期提高用能效率设计、施工、运营

8、管理使用可再生能源规划、设计、运营管理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水规划规划提高用水效率设计、运营管理雨污水综合利用规划、设计、运营管理节材与材料资源节材设计、施工、运营管理使用绿色建材设计、施工、运营管理室内环境质量光环境规划、设计热环境设计、运营管理声环境设计、运营管理室内空气品质设计、运营管理运营管理智能化系统规划、设计、运营管理资源管理运营管理改造利用设计、运营管理环境管理体系运营管理节水规划提高用水效率雨污水综合利用节材使用绿色建材光环境热环境声环境室内空气品质智能化系统资源管理改造利用环境管理体系图1绿色建筑指标体系框图表1 绿色建筑分项指标与重点应用阶段汇总表5.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技术要点5

9、.1 节地与室外环境5.1.1 建筑场地(1) 优先选用已开发且具城市改造潜力的用地;(2) 场地环境应安全可靠,远离污染源,并对自然灾害有充分的抵御能力;(3)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原有场地上的自然生态条件,注重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4) 避免建筑行为造成水土流失或其他灾害。5.1.2 节地(1) 建筑用地适度密集,适当提高公共建筑的建筑密度,住宅建筑立足创造宜居环境确定建筑密度和容积率;(2) 强调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充分利用周边的配套公共建筑设施,合理规划用地;(3) 高效利用土地,如开发利用地下空间,采用新型结构体系与高强轻质结构材料,提高建筑空间的使用率。5.1.3 降低环

10、境负荷(1) 建筑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应控制在国家相关标准规定的允许范围内;(2) 减少建筑产生的废水、废气、废物的排放;(3) 利用园林绿化和建筑外部设计以减少热岛效应;(4) 减少建筑外立面和室外照明引起的光污染;(5) 采用雨水回渗措施, 维持土壤水生态系统的平衡。5.1.4 绿化(1) 优先种植乡土植物,采用少维护、耐候性强的植物,减少日常维护的费用;(2) 采用生态绿地、墙体绿化、屋顶绿化等多样化的绿化方式,应对乔木、灌木和攀缘植物进行合理配置,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生态结构,达到人工配置的植物群落自然和谐,并起到遮阳、降低能耗的作用;(3) 绿地配置合理,达到局部环境内保持水土、调节气候

11、、降低污染和隔绝噪音的目的。5.1.5 交通(1) 充分利用公共交通网络; (2) 合理组织交通,减少人车干扰;(3) 地面停车场采用透水地面,并结合绿化为车辆遮荫。5.2 节能与能源利用5.2.1 降低能耗(1) 利用场地自然条件,合理考虑建筑朝向和楼距,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减少使用空调和人工照明;(2) 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采用由高效保温材料制成的复合墙体和屋面、及密封保温隔热性能好的门窗,采用有效的遮阳措施;(3) 采用用能调控和计量系统。5.2.2 提高用能效率(1) 采用高效建筑供能、用能系统和设备1) 合理选择用能设备,使设备在高效区工作;2) 根据建筑物用能负

12、荷动态变化,采用合理的调控措施。(2) 优化用能系统,采用能源回收技术1) 考虑部分空间、部分负荷下运营时的节能措施;2) 有条件时宜采用热、电、冷联供形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3) 采用能量回收系统,如采用热回收技术;4) 针对不同能源结构,实现能源梯级利用。5.2.3 使用可再生能源 充分利用场地的自然资源条件,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潮汐能以及通过热泵等先进技术取自自然环境(如大气、地表水、污水、浅层地下水、土壤等)的能量。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不应造成对环境和原生态系统的破坏以及对自然资源的污染。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可参考下表3:表3 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可

13、再生能源利用方式太阳能太阳能发电太阳能供暖与热水太阳能光利用(不含采光)于干燥、炊事等较高温用途热量的供给太阳能制冷地热(100回灌)地热发电梯级利用地热梯级利用技术(地热直接供暖热泵供暖联合利用)地热供暖技术风能风能发电技术生物质能生物质能发电生物质能转换热利用其他地源热泵技术污水和废水热泵技术地表水水源热泵技术浅层地下水热泵技术(100%回灌)浅层地下水直接供冷技术(100%回灌)地道风空调5.2.4 确定节能指标(1) 各分项节能指标;(2) 综合节能指标。5.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5.3.1节水规划根据当地水资源状况,因地制宜地制定节水规划方案,如中水、雨水回用等,保证方案的经济性和可实

14、施性。5.3.2提高用水效率(1) 按高质高用、低质低用的原则,生活用水、景观用水和绿化用水等按用水水质要求分别提供、梯级处理回用;(2) 采用节水系统、节水器具和设备,如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空调冷却水和游泳池用水采用循环水处理系统,卫生间采用低水量冲洗便器、感应出水龙头或缓闭冲洗阀等,提倡使用免冲厕技术等;(3) 采用节水的景观和绿化浇灌设计,如景观用水不使用市政自来水,尽量利用河湖水、收集的雨水或再生水,绿化浇灌采用微灌、滴灌等节水措施。5.3.3雨污水综合利用(1) 采用雨水、污水分流系统,有利于污水处理和雨水的回收再利用;(2) 在水资源短缺地区,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合理采用雨水

15、和中水回用系统;(3) 合理规划地表与屋顶雨水径流途径,最大程度降低地表径流,采用多种渗透措施增加雨水的渗透量。5.3.4 确定节水指标(1) 各分项节水指标;(2) 综合节水指标。5.4 节材与材料资源 5.4.1 节材(1) 采用高性能、低材耗、耐久性好的新型建筑体系;(2) 选用可循环、可回用和可再生的建材;(3) 采用工业化生产的成品,减少现场作业;(4) 遵循模数协调原则,减少施工废料;(5) 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5.4.2 使用绿色建材(1) 选用蕴能低、高性能、高耐久性和本地建材,减少建材在全寿命周期中的能源消耗;(2) 选用可降解、对环境污染少的建材;(3) 使用原料消耗量

16、少和采用废弃物生产的建材;(4) 使用可节能的功能性建材。5.5 室内环境质量5.5.1光环境(1) 设计采光性能最佳的建筑朝向,发挥天井、庭院、中庭的采光作用,使天然光线能照亮人员经常停留的室内空间;(2) 采用自然光调控设施,如采用反光板、反光镜、集光装置等,改善室内的自然光分布;(3) 办公和居住空间,开窗能有良好的视野;(4) 室内照明尽量利用自然光,如不具备自然采光条件,可利用光导纤维引导照明,以充分利用阳光,减少白天对人工照明的依赖;(5) 照明系统采用分区控制、场景设置等技术措施,有效避免过度使用和浪费;(6) 分级设计一般照明和局部照明,满足低标准的一般照明与符合工作面照度要求

17、的局部照明相结合;(7) 局部照明可调节,以有利使用者的健康和照明节能;(8) 采用高效、节能的光源、灯具和电器附件。5.5.2 热环境(1) 优化建筑外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防止因外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过高过低、透过玻璃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热等引起的不舒适感;(2) 设置室内温度和湿度调控系统,使室内的热舒适度能得到有效的调控,建筑物内的加湿和除湿系统能得到有效调节;(3) 根据使用要求合理设计温度可调区域的大小,满足不同个体对热舒适性的要求。 5.5.3 声环境(1) 采取动静分区的原则进行建筑的平面布置和空间划分,如办公、居住空间不与空调机房、电梯间等设备用房相邻,减少对有安静要求房间的噪声干

18、扰;(2) 合理选用建筑围护结构构件,采取有效的隔声、减噪措施,保证室内噪声级和隔声性能符合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118)的要求;(3) 综合控制机电系统和设备的运行噪声,如选用低噪声设备,在系统、设备、管道(风道)和机房采用有效的减振、减噪、消声措施,控制噪声的产生和传播。5.5.4 室内空气品质(1) 对有自然通风要求的建筑,人员经常停留的工作和居住空间应能自然通风。可结合建筑设计提高自然通风效率,如采用可开启窗扇自然通风、利用穿堂风、竖向拔风作用通风等;(2) 合理设置风口位置,有效组织气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串气、泛味,采用全部和局部换气相结合,避免厨房、卫生间、吸烟室等处的受污染

19、空气循环使用;(3)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应符合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的要求;(4) 使用可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新型装饰装修材料;(5) 设集中空调的建筑,宜设置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维护用户的健康和舒适;(6) 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结露和滋生霉菌。6.绿色建筑施工技术要点6.1场地环境6.1.1 施工场地(1) 通过合理布置,减少施工对场地及场地周边环境的扰动和破坏;(2) 设置专门场地堆置弃土,土方尽量原地回填利用,并采取防止土壤流失的措施;(3) 采取保护表层土壤、稳定斜坡、植被覆盖等措施;(4) 使用淤泥栅栏、沉淀池等措施控制沉淀物。6.1.2 降低环境负荷

20、(1) 施工废弃物分类处理,且符合国家及地方法律法规的要求;(2) 避免或减少排放污染物对土壤的污染,如:仓库、油库、化粪池、垃圾站等处应采取防漏防渗措施,防止危险品、化学品、污染物、固体废物中有害物质的泄漏;(3) 施工结束后应恢复施工活动中被破坏的植被(一般指临时占地内)补偿施工活动中人为破坏植被和地貌造成的土壤侵蚀等损失。6.1.3 保护水文环境(1) 岩土工程勘察和基础工程施工前应采取避免对地下水污染的对策;(2) 保护场地内及周围的地下水与自然水体,减少施工活动对其水质、水量的负面影响;(3) 优化施工降水方案,减少地下水抽取,且保证回灌水水质。 6.2 节能6.2.1降低能耗(1)

21、 通过改善能源使用结构,有效地控制施工过程中的能耗;(2) 根据具体情况合理组织施工、积极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 6.2.2 提高用能效率(1) 制定合理施工能耗指标,提高施工能源利用率;(2) 确保施工设备满负荷运转,减少无用功,禁止不合格临时设施用电,以免造成损失。 6.3 节水6.3.1提高用水效率(1) 采用施工节水工艺、节水设备和设施;(2) 加强节水管理,施工用水进行定额计量。6.4 节材与材料资源6.4.1节材(1) 临时设施充分利用旧料和现场拆迁回收材料,使用装配方便、可循环利用的材料; (2) 周转材料、循环使用材料和机具应耐用、维护与拆卸方便、且易于回收和再利用;(3)

22、采用工业化的成品,减少现场作业与废料;(4) 减少建筑垃圾,充分利用废弃物。6.4.2 使用绿色建材(1) 施工单位应按照国家、行业或地方管理部门对绿色建材做出的法律、法规及评价方法,选择建筑材料;(2) 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本地资源进行施工,减少运输对环境造成的影响。7.绿色建筑的智能技术要点7.1 智能技术应用以智能技术为支撑的系统与产品,提高绿色建筑性能。发展节能与节水控制系统与产品、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智能系统与产品、室内环境综合控制系统与产品等。可采用综合性智能采光控制、地热与协同控制、外遮阳自动控制、能源消耗与水资源消耗自动统计与管理、空调与新风综合控制、中水雨水利用综合控制等技术。7.

23、2 智能化系统 7.2.1 功能效益(1) 定位正确、满足用户功能性、安全性、舒适性和高效率的需求;(2) 采用的技术适用先进、系统可扩充性强、具有前瞻性,能满足较长时间的应用需求。7.2.2 功能质量(1) 智能化系统中的子系统,如:通信网络子系统、信息网络子系统、建筑设备监控子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子系统、安全防范子系统、综合布线子系统、智能化系统集成等的功能质量满足设计要求,且先进、可靠与实用。(2) 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中的子系统,如:安全防范子系统、管理与设备监控子系统、信息网络子系统、智能化系统集成等的功能质量满足设计要求,且先进、可靠与实用;(3) 能源消耗与水资源消耗自动统

24、计与管理体系。8.绿色建筑运营管理技术要点8.1管理网络(1)建立运营管理的网络平台,加强对节能、节水的管理和环境质量的监视,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2)建立必要的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系统。 8.2资源管理8.2.1节能与节水管理 (1) 建立节能与节水的管理机制;(2) 实现分户、分类计量与收费;(3) 节能与节水的指标达到设计要求;(4) 对绿化用水进行计量,建立并完善节水型灌溉系统。8.2.2 耗材管理(1) 建立建筑、设备与系统的维护制度,减少因维修带来的材料消耗;(2) 建立物业耗材管理制度,选用绿色材料。8.2.3 绿化管理(1) 建立绿化管理制度;(2) 采用无公害

25、病虫害技术,规范杀虫剂、除草剂、化肥、农药等化学药品的使用,有效避免对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的损害。8.2.4 垃圾管理(1) 建筑装修及维修期间,对建筑垃圾实行容器化收集,避免或减少建筑垃圾遗撒;(2) 建立垃圾管理制度,对垃圾流向进行有效控制,防止无序倾倒和二次污染; (3)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回收和资源化利用。8.3改造利用 (1) 通过经济技术分析,采用加固、改造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年限;(2) 通过改善建筑空间布局和空间划分,满足新增的建筑功能需求;(3) 设备、管道的设置合理、耐久性好,方便改造和更换。8.4 环境管理体系加强环境管理,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达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26、,改善环境质量的目的。 9.推进绿色建筑技术产业化9.1绿色建筑技术产业化绿色建筑技术产业化应以政府引导下的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绿色建筑的技术保障体系、建筑结构体系、部品与构配件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开展绿色建筑技术产业化基地示范工程;将绿色建筑的研究、开发、设计、施工、部品与构配件的生产、销售和服务等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绿色建筑技术的标准化、系列化、工业化、工程化与集约化。9.2 发展绿色建筑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与新工艺9.2.1发展适合绿色建筑的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技术,如新型结构体系、围护结构体系、室内环境污染防治与改善技术、废弃物收集处理与回用技术、计算机模拟分析、太阳

27、能利用与建筑一体化技术、分质供水技术与成套设备、污水收集、处理与回用成套技术、节水器具与设施等。先发展量大面广、可推广应用、见效快、产业化前景好的技术项目,如太阳能利用、地源热泵、垃圾处理、污水处理、节能型空调等新技术。9.2.2 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如规划设计中应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虚拟仿真技术等工具,建立三维地表模型,对场地的自然属性及生态环境等进行量化分析,辅助规划设计;在建筑设计与施工中采用 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C(计算机辅助施工)技术和基于网络的协同设计与建造等技术;建立新型的运营管理方式,实现传统物业管理模式向数字化物业管理模式的提升等。通过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精密

28、规划、设计、精心建造和优化集成,实现与提高绿色建筑的各项指标。9.2.3发展新型绿色建筑材料,加强材料性能、环境等指标的检测,及时淘汰落后产品,加速新型绿色建材的推广应用。9.3 绿色建筑评价和认定9.3.1绿色建筑的评价和认定应在本导则的指导下,通过开展试点和示范工程,不断总结完善,逐步建立完整系统的绿色建筑评价和认证体系,包括等级划分、评价指标、认证方法与工作流程和认证机构等。9.3.2绿色建筑创新奖是建设部促进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奖项。本导则提供了绿色建筑创新奖评奖的评定指标体系。豆丁网(DocIn)是全球优秀的C2C文档销售与分享社区。 豆丁允许用户上传包括 .pdf, .doc, .p

29、pt, .txt 在内的数十种格式的文档文件,并以Flash Player的形式在网页中直接展示给读者。简而言之,豆丁就如同文档版的Youtube。现在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文档会上传到豆丁,正基于此,豆丁将致力构建全球最大的中文图书馆。 豆丁努力使世界上任何人都能够自由地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文档资料只通过少数、单一的出版物来传播的时代已经结束。现在,互联网给文档资料提供了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渠道,豆丁希望能够给每个独立的文档持有者利用这个新机会的方法。现在,我们为原创人群提供安全、自由、民主、便利的文档发布与营销平台。借助豆丁,你可以为你的文档定价,并通过豆丁发表到不同博客、论坛、联盟中,进行广泛传播,在分享的同时获得收入回报。豆丁致力于构建全球领先的文档发布与销售平台,面向世界范围提供便捷、安全、专业、有效的文档营销服务。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北美、欧洲等在内的豆丁全球分站,将面向全球各地的文档拥有者和代理商提供服务,帮助他们把文档发行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豆丁正在全球各地建立便捷、安全、高效的支付与兑换渠道,为每一位用户提供优质的文档交易和账务服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