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69.44KB ,
资源ID:1266933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266933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2.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2.docx

1、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2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一、单选题(30X2=60)1汉代“楚越之地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而后世“(江浙)财赋之地,人物渊薮”。这表明()A南北经济差异逐步扩大 B随着人口南迁,经济重心逐渐南移C经济重心南移促进文化重心南移D自然条件决定经济发展水平2明朝后期疫病发生频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在1580年、1639年出现两次延续多年的瘟疫。疫情出现后,明政府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灾。下列关于明政府应对疫病的措施表述正确的是()A政府积极应对疫病 B重点

2、是灾后服济救助C防疫措施体现理学主张 D利于提升人的主体地位3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材料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是()A由北向南迁徙 B迁徒涉及阶层广和规棋大C加速南方开发 D政府组织和被动迁徙并存4 (2018天津滨海七所重点学校联考题10)下图为出土的战国时期铁农具,它表明() A铁器已经成为农业主要生产工具B铁农具已经向全国推广C战国时期已经形成精耕细作生产方式D战国时期冶铁技术是灌钢法5以下是两汉人口的变化统计,据表分析可见()

3、关中 西汉 东汉 凉州 西汉 东汉 并州 西汉 东汉 240万 50万 128万 40万 330万 70万 扬州 西汉 东汉 荆州 西汉 东汉 益州 西汉 东汉 320万 430万 350万 620万 470万 720万 摘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国华制表) A东汉大部分人口集中到长江流域B古代中国经济区域出现渐变迹象C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开始南移D我国北方经济整体呈衰退的趋势6康熙八年(1669年)开始,清政府以“更名田”的名义,下令将曾为明王朝藩王由于战乱而荒废的土地,免予变价,归现有种地者所有,令其耕种,照常征粮。即实行“更名田”。关于清初“更名田”的本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促进了清

4、朝初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C封建生产关系领域的局部调整D有利于抑制清初的土地兼并现象7大明会典载:“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还规定:“若诈冒脱免,避重就轻者,杖八十。其官司妄准脱免及变乱叛籍者,罪同。”明朝此规定意在()A变革元朝的户籍制度 B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C规范户籍登记与管理 D严格限制人身自由8诗经周颂中写道:“噫嘻成王,既昭假尔(成王轻声感叹作祈告,我已招请过先公先王)率时农夫,播厥百谷。”周公还告诫后代为君要“先知稼穑之艰难”。材料反映了()A当政者重视粮食安全的思想 B当政者借此加强对地

5、方的控制C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D小农经济对西周统治的重要性9唐代前期,漕粮主要以关东地区为主,“发漕山东粟四百万石入关”;唐中后期,随着曲辕犁的使用,“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每年向北方运粮达30万石左右。材料主要说明()A关东地区经济发展呈滞后性 B重农政策在唐后期全面贯彻C先进农业工具对经济的推动 D经济重心已完全转移到南方10康熙四十五年(1705年)直隶一些地区,有地1040亩者占户数的515%,而100亩以上者占17%。雍正二年(1724年),官庄、旗地与屯田合计约054亿亩,仅占全部耕地面积的4%。乾隆时代,中国一些地区自耕农约占全区户数的一半左右。

6、这说明,这一时期()A农民土地私有制有所发展 B土地过度集中现象较为严重C政府对土地管理失去控制 D农民无地可耕问题得到解决1119世纪欧洲的丝织技术已是世界一流,其生产的丝绸仍然大量釆用龙凤、花鸟等图案,并注明“中国制造”。对此现象解读合理的是()A中国传统技术领先当时欧洲 B中国丝绸产品畅销欧洲C中国制造垄断当时国际市场 D欧洲文艺复兴方兴未艾12汉武帝时,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工商业者,实行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并设置行政机构具体管理。东汉虽然设立盐铁官,但只是负责征税,实行“纵民煮铸”的政策。盐铁政策的变化有利于()A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B民营手工业的发展C强化中央集权 D小农经济发展1

7、3定窑创烧于唐朝后期,北宋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靖康之变”后,定窑由于连年兵灾而逐渐衰落和废弃;金朝定窑瓷业得到了恢复;到了元朝,定窑在政府管制下逐渐没落。由于窑火的熄灭,遗址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并不为世人所知。以下说法符合历史事实的是()A中国的制瓷技术始于唐朝 B古代定窑产品行销南北各地C瓷器生产受社会局势影响 D宋代是中国制瓷业鼎盛时期14明宣宗实录卷21记载,宣德元年(1426年)命工部“凡工匠户有二丁、三丁者留一丁,四丁、五丁者留二丁,六丁以上者留三丁”,在官营手工业作坊,从事技术工作。在匠籍制废除以前,服役于官府的工匠逃亡,或“治罪”、或“令有司械赴京师”,强迫从事生产。明朝政

8、府的这些措施目的是()A确保官营手工业劳动人手 B落实“重农抑商”政策C保障对手工业者的专制统治 D确保官营手工业技术优势15宋代城市出现许多店铺。如清明上河图中可看到“刘家上色沉檀楝香”、“王家罗锦匹帛铺”、“孙家正店”、“赵太丞家药肆”等;东京梦华录也有 “张家酒店”“东鸡儿巷郭厨”“郑皇后宅后宋厨”“王道人蜜煎” 等记载。这说明宋代()A工商业首创商标制度 B工商业大多集中在居民区C城市坊市制度被打破 D工商业经营已有品牌意识16明中叶以后,江南士大夫如有余力,多从事商业活动。一个士大夫家族:兄弟数人,可能有人出仕、有人经商、有人在家管理田庄。这表明()A国家重农抑商传统改变 B士大夫摆

9、脱了理学思想的束缚C社会价值取向趋于多元 D商业发展颠覆了传统等级观17宋代商税和田税截然分离,出现了完整意义上的商税制度。地方政府定期公布商税则例及其变动情况,各地州、县、墟镇广置税务机构。这反映了宋代()A商人缴纳税收有所减轻 B商品经济空前发展C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 D近代商税制度确立18唐六典记载,“凡市,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而众以散。”唐代中后期的诗文中则有苏州“夜市必菱藕”、扬州“夜市千灯照碧云”等种种描绘。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夜市在唐代已经普遍存在 B诗文记录多夸张之辞,不足为信C史料记载了唐朝不同时期的情况D唐朝城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管控19宋代蔡襄说:“观今之俗,娶其

10、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司马光则直言:“将娶妇,先问资妆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据此可知,宋代()A商业的兴起瓦解了传统的伦理 B经济发展冲击了旧的婚俗观念C财富成为宋代择偶的首选条件 D政府对商人的态度发生了变化20史料记载,清乾隆以后在外来商船的刺激下,四川省在稻米等传统粮食优势作物之外,形成了棉、桑、蔗、茶、果等专业种植区,甚至一些府县多种植烟草,“邑人业烟草者甚多,良田熟地种之殆遍”屡见不鲜。这一现象表明()A清朝已经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B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C经济作物获利大于粮食作物 D商品生产结构变化受市场影响21唐代涉商诗研究指出,唐诗中出现的各种集市名称有:水市

11、、山市、村市、草市、早市、晚市、夜市、鱼市、酒市、药市、蚕市、花市、灯市、槐市、鬼市等。这表明唐代()A政府对市场有严格管理 B专业化的市场已经出现C商业活动时空限制取消 D大量诗人身兼商人身份22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对运载杂货而非运送珍奇的船只,征税标准于原额之外再减二分。康熙六十一年下诏礼部“朕闻暹罗国米甚丰足,价亦甚贱,若于福建、广东和宁波三处各运米十万石,来此贸易,于地方有益,前来不必收税”,乾隆八年这一措施成为常例。这说明清代()A“闭关锁国”政策已经名存实亡B对外贸易注重充实国内民生需求C注重推动中外民间贸易的发展 D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23明清时期的江南市镇,农民上街带着

12、自己的农副产品,在桥头、茶馆店前现卖换钱,再买回所需物品回乡,甚至还通融用实物顶钱买回所需物品有的街道仅一根扁担的宽度,有的宽至三米;有的一河一街,有的一河二街,有的两河交织呈十字街,有的东南西北还有小市;以开设的商铺计,有的仅数十家,有的数百家、近千家。这表明当时的江南市镇()A形态不一,功能不同 B因地制宜,自然生成C名不副实,多为草市 D统一规划,特色鲜明24宋代城市中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瓦子”,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据宋燕翼诒谋录记载:“东京相国寺乃瓦市也,僧房散处,而中庭两庑可容万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于此。”宋代“

13、瓦子”生意兴隆的政策性因素是()A坊市界限不复存在 B市民阶层的扩大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城市经济的发展25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工部移文地方官,要教民植棉法,额外“益种棉花,率蠲其税”。第二年,明太祖谕令户部,山东、河南农民在洪武二十六年后新种桑枣果树,一律不起科。并规定,不种桑者,交绢一匹;不种麻者,交麻布一匹;不种棉者,交棉布一匹。明太祖的这些规定()A说明当时的农业税繁重 B有利于促进商业的发展C推动了剩余劳动力转移 D阻碍了传统农业的进步26生活于嘉靖至万历年间的苏州名士王世贞和安徽文士詹景凤曾一起议论苏州文士和徽商密切交往 的情况。王世贞说:“新安贾人见苏州文人如蝇聚一膻。”詹景凤说

14、:“苏州文人见新安贾人亦如蝇聚一膻。”这反映出明中后期()A士商交往,相互影响 B文士清高,不同流速C商贾逐利,世风日下 D政治腐败,官商勾结27唐代官员经商现象非常严重,甚至已经影响到了政府的有效统治。因而,唐朝廷采取了诸多措施来解决官员经商问题。其具体举措有:禁止官员与市场、商人接触,禁止官吏兼营商业,禁止官吏家属或其部人经商。下列对此认识符合史实的是()A唐代官员地位低下 B唐代商品经济发达C唐代缺乏经商意识 D唐代吏治渐趋腐败28清代康乾时期,广东地区种植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农户在“东家夸三月之青,西家矜四月之红,各以其先熟及美种为尚”的相互竞争下,弱者被排挤而日益贫困以至破产沦为雇

15、工,强者则成为“家有荔枝干枝”的大户,甚至雇工经营。这表明当时的广东地区()A新的经济因素向农业领域扩散 B农业和商业发展相互促进C农产品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 D传统的自然经济加速解体29有学者在解释明清江南经济发展时提出“内卷化”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在小农经济的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的事实下,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个体中单个人的劳动效率一直得不到有效提高。这种“没有发展的增长”可以用来解释()A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 B精耕细作生产方式的转型C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迟滞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30金银窖藏是古代中国地主、官僚、商人保藏财产的重要办法。明代福建海商在菲律宾等地经商所

16、积的白银,即多窖藏于地。近年来闽南各地曾屡次发现当年窖藏的西班牙银币。该材料最能反映()A当时民间的中外贸易仍然存在 B古代中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金银窖藏无益于商品经济发展 D西班牙银币在世界范围流转二、材料阅读题(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唐代名门大姓在社会上的地位和特权大为。到宋代,庶民、商人纷纷购买田产,因而出现为数不少的庶民地主。乡村上的富户“乃从来兼并之家”,称之为富民,这些富民并无官位爵衔,而也只是平民百姓身份的庶民地主。这些富民“招客为佃户”,着佃的客户,即为给地主种田的佃农。富民和佃户构成了此时期的佃耕制。 据农业经济史研究整理 材料二 佃耕制下土

17、地地权不断流动,劳动力也随之流动。无地、少地农民在找不到雇主时,就会成为流民或半流民。在唐代以前,豪强们控制土地。失掉土地的农民很快就会沦落到豪强手中成为农奴,而成不了流民。中国的佃耕制由宋代到解放前实行了一千余年之久,流民始终是存在的社会问题。 据庄园制与佃耕制不同时期土地改革问题的差异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佃耕制形成的条件,并分析其形成的影响。(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放前流民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原因。(6分)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中国很早就有手工提花法,西汉提花机能用提花来综控制上万根经纱。明代提花织机的结构更为完善。

18、明初农工生产在政府的奖励政策下,得以迅速恢复,产量提升,手工业发达与商业的繁荣,造就了明代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丝绸纺织城镇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促使明代蚕桑丝绸业的生产与贸易,走向商品经济与专业分工,同时提高丝绸生产的技术与质量,创造出璀璨的明代提花丝绸艺术。 整理自阙碧芬明代提花丝织物研究 材料二 (英国)唯一的例外是约翰凯发明的并于1733年取得其专利权的“飞梭”一种能使炜纱来回穿越经纱的速度得到加快的简单的弹跳装置。但是,仅有“飞梭”是不够的,于是,人们为鼓励那些促进了生产的发明,谨慎地开展了一场协调一致的运动。1754年,“技艺、制造业及商业奖励会”成立,该会为已被确定的成就提供金钱、奖

19、章和其他报酬。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提花纺织技术的发展历程,说明提花纺织技术对明清时期纺织业生产关系发展的促进作用。(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近代英国和古代中国纺织技术发展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10分)33 (13分)宋代把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称为海商或船商,海外贸易繁荣是宋代经济发展极具特色的表现之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宋时期,有明确记载的宋商赴日本贸易达70次。从10121192年,宋海商往高丽贸易117次,共计4548人,前往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各国的人数更多、规模更大。海商之中人数最多的是沿海

20、农户和渔户,他们或为生计所迫,或为利益驱使出海逐利,加之宋对出海贸易的鼓励,沿海居民中经营海上贸易日益普遍。宋政府为了便于控制,对这些船户另编户籍,发放公凭,方可出海,禁止私贩,也有如“温州巨商张愿,世为海贾”“建康巨商杨二郎,本以牙侩起家”,转而为海商者,涉足海外贸易的宗族、官吏、军将在海商中也占有一定比例。 材料二 宋商每年冬季在东南亚国家“住冬”,目的是在这里“博买苏木、白锡、常日藤”,“次年再发船”,转贩到阿拉伯地区。宋积极招徕外商来华贸易,“蕃商有愿随船来宋国者,听从便”。宋政府需要的外国特产也常常托海商代购。有些海商船只搭载外国使者来宋。密州商人平简因“三往高丽通国信”而被授予“三

21、班差使”。福建海商徐戬“先受高丽钱物,于杭州雕造夹注华严经,费用浩瀚,印板既成,公然于海船载去交纳”。交趾国不能造纸笔,求之省地,主要仰给商人从宋朝贸易。 以上摘编自黄纯艳宋朝海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海商的特征并分析海商群体发展的原因。(10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海商在中外关系中发挥的作用。(3分)参考答案及解析1【答案】C 【解析】据材料“楚越之地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而后世(江浙)财赋之地,人物渊薮”可知材料说的是经济重心南移和文化重心南移的关系, 南北经济差异逐步扩大体现不出这一关系,故A项错误;随着人口南迁,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说的是人口

22、南迁多和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关系,故B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促进文化重心南移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自然条件决定经济发展水平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2【答案】B 【解析】“疫情出现后,明政府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不能体现积极应对,故A项错误;“疫情出现后,明政府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灾”可见重点是出现疫灾后的救助为主,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治病的方法与体现的治疗思想,故C项错误;“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灾”带有很鲜明的迷信色彩,故D项错误。3【答案】A 【解析】“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

23、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可见北方的少数民族南迁是一个主要的特点,故A项正确;“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无法体现其阶级性,故B项错误;“晋书文帝纪”这一信息无法确定是在南方,故C项错误;材料涉及的只是人口迁徙的地区,没有涉及迁徙的方式,故D项错误。4【答案】C 【解析】战国时期出土了铁农具,但当时铁金属十分珍贵,不能成为当时农业生产主要使用铁农具,故A项错误;汉代铁犁牛耕技术推广到全国,故B项错误;使用铁农具,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精耕细作生产方式发展,故C项正确;灌钢法发明于南北朝时期,故D项错误。5【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出东汉时期长江

24、流域城市扬州、荆州、益州人口的增加,但不能体现这些城市人口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东汉时期长江流域城市人口的增加超过了黄河流域城市,中国经济区域出现渐变迹象,故B项正确;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材料只能反映出北方经济整体发展缓慢,故D项错误。6【答案】C 【解析】“促进了清朝初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是对更名田施行效果而非本质的评析,故A项错误;“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这同样是对更名田施行效果而非本质的评析,故B项错误;“封建生产关系领域的局部调整”,这是对更名田本质的阐述,故C项正确;更名田只是将“三藩之乱”后的

25、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并没有以法律手段保护其对土地的所有权,故D项错误。7【答案】C 【解析】“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表明不准更改户籍,不是变革元朝的户籍制度,故A项错误;明朝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与材料的内容不得更改户籍不符,故B项错误;“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和“若诈冒脱免,避重就轻者,杖八十。其官司妄准脱免及变乱叛籍者,罪同”表明规范户籍管理,故C项正确;明朝严格限制人身自由与材料的内容规范户籍管理不符,故D项错误。8【答案】A 【解析】“率时农夫,播厥百谷”、“先知

26、稼穑之艰难”表明当政者对农业的重视,故A项正确;当政者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与材料的内容当政者对农业的重视不符,故B项错误;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不是奴隶社会的产物,故D项错误。9【答案】C 【解析】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唐朝中后期,随着曲辕犁的使用,江淮地区农业发展,并不是强调关东地区发展滞后,故A项错误;重农政策在唐朝一直被贯彻,故B项错误;唐朝中后期,随着曲辕犁的使用,江淮地区农业发展,粮食产量大幅提高,故C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开始转移到南方,故D项错误。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有地1040亩者占户数的515%,而100亩以上者

27、占177%”、“官庄、旗地与屯田仅占全部拼地面积的74%”、“自耕农约占全区户数的一半左右”,反映了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市场化,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自耕农约占全区户数的一半左右”,不能反映土地集中的信息,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农耕经济下,土地始终是国家决策很重要的一项内容,故C项错误;自耕农占一半左右,不能全面反映用地信息,且D项表述与所学不符,故D项错误。11【答案】B 【解析】“19世纪欧洲的丝织技术已是世界一流”,故A项错误;“19世纪欧洲的丝织技术已是世界一流,其生产的丝绸仍然大量釆用龙凤、花鸟等图案,并注明中国制造”可见这样做是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故B项正确;“丝织技术”是中国古代的最

28、具有代表的性的技术,但材料中无法证明其已垄断市场,更不能说明中国制造已达到如此水平,故C项错误;“19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已经结束,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建立起来,故D项错误。12【答案】B 【解析】材料涉及到的是从汉武帝时期到东汉盐铁政策的变化未涉及到地主兼并土地的问题,故A项错误;据材料我们概括盐铁政策的变化,可以看到民间逐渐获得了盐铁的经营权,有利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据材料我们得知盐铁由汉武帝时期的国家垄断经营到东汉时期的允许民间煮盐铸铁,中央的经济权力在减小,故C项错误;盐铁政策的变化与小农经济的发展无关,故D项错误。13【答案】C 【解析】材料仅体现了定窑创烧于唐朝,体现不出中国

29、制瓷技术开始于唐朝,故A项错误;定窑是官窑,其产品主要供皇室使用,不流通于市场,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定窑的经历,可知瓷器生产受社会局势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不仅体现了宋代瓷器发展鼎盛,还涉及了金元等朝代定窑的发展状况,故宋代是中国制瓷业鼎盛时期不能概括全部材料,故D项错误。14【答案】A 【解析】材料中“服役于官府的工匠逃亡”将受到惩罚,“强迫从事生产”确保官营手工业劳动人手,故A项正确;材料中政府采取措施重视官营手工业的发展,与“抑商”不符,材料也没有体现出“重农”,故B项错误;材料中“在匠籍制废除以前”,说明匠籍制废已经开始废除,这与对手工业者的专制统治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措施的目的是为

30、了防止“服役于官府的工匠逃亡”,确保官营手工业劳动人手而非技术优势,故D项错误。15【答案】D 【解析】材料中只是提到两宋时期已经有了品牌或招牌,与商标性质不同,且从材料中无法得出这是宋代首创的,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这些店铺是否开设在居民区,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阐述的店铺有了招牌和品牌,用以彰显店铺的特色,没有涉及市坊制度被打破的内容,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刘家上色沉檀楝香”、“王家罗锦匹帛铺”、“张家酒店”“东鸡儿巷郭厨”体现了店铺为了宣传和树立特色,已经有了品牌意识,故D项正确。16【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古代中国封建政权的重农抑商政策始终都没有发生过质的改变,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一个士大夫家族:兄弟数人,可能有人出仕、有人经商、有人在家管理田庄”可知,出仕和农产依旧是士大夫阶层的重要选择,这显然不是对理学思想的摆脱与颠覆,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一个士大夫家族:兄弟数人,可能有人出仕、有人经商、有人在家管理田庄”可知,在这一时期,社会价值取向开始趋向多元化,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和史实,我们只能说,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