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21.22KB ,
资源ID:12646748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264674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7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7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docx

1、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7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第七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一的分数的大小,知道几分之一表示的含义。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重点难点 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知道几分之一表示的含义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把一些东西分给2个小朋友,怎样分比较公平呢?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个苹果。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瓶矿泉水。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个蛋糕。2、探究(

2、一)活动一 打开数学书87页,仔细读例题一,完成下列问题:说一说,蛋糕的二分之一是怎么得到的?把一个蛋糕()分成()份,每份是这个蛋糕的()。写一写二分之一。(提示:先写短横,再写2.最后写1)(1)() (分数线) (2)()记一记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想一想,分数各部分表示的意义和读法(二)探究活动二:探索几分之一的含义1.学生自主折纸,折出长方形纸的二分之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2.学生同桌间说说自己是怎么样找到他的二分之一的.3.请学生在全班展示,一边说,一边演示4.小结:折的不一样,为什么都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5.拓展到几分之一的含义。(三)活动三:比较分数的大小1.分大组折分数,集

3、体交流展示2.通过展示的图,观察图片比较大小3.通过三个分数的大小比较,发现分数大小比较规律:分子相同,分母越大,分数越小3、完成想想做做练习。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平面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同分母的两个分数的大小,并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了解分数产生和发展的大致历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教学重点:几分之几的含义及其读、写方法。教学难点:比较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方法。教学过程一、折一折1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

4、认识了几分之一这样的分数,你们还能用折纸、涂色的方法来表示分数吗? 请大家每人拿一张正方形纸,折成同样大小的4份,再把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涂上颜色。2请一位涂1/4的学生到前面展示。 问:你涂了几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这一份为什么可以用1/4表示?3拿出一份涂3/4的正方形纸,问:涂色部分可以用分数表示吗?涂了几份?涂色部分有几个1/4?用哪个分数表示?(学生尝试回答) 讲述:把一张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3份是3个1/4,可以用3/4表示。(板书:3/4)4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你涂了4份中的几份?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5全班交流,把不同分法、涂色的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并用分数表示。6教师选择部分

5、学生作品展示、比较。 问:这几位同学的分法及涂色的方法都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2/4表示呢?二、试一试1学习“试一试” 出示题目:先说说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各表示几分之几,在( )里填上适当的分数。 先由学生自己观察、判断,再和同桌说说涂色部分表示几分之几,然后填在书上。2完成“想想做做”2 学生自己在书上涂色,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三、比一比 谈话:上节课我们比较过1/2和1/4的大小,还记得吗?那么你能想办法比较出3/8和5/8的大小吗? 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看哪个组想出的办法好。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并给予适当的指导。不同方法的学生展示比较的过程和结果。四、做一做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6、学生独立做题,在书上填写,全班共同订正。2完成“想想做做”第1-5题。 独立完成,指名说出理由。五、读一读 谈话:分数是谁发明的呢?自由阅读“你知道吗?”六、全课总结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经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会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计算。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能在计算分数加、减和解决简单的分数司机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3能主动地参与有关的操作和探索活动,对分数与生活的联系有一定的感受。教学重点:掌握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本算理。教学过程一、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谈话:圣诞节到了,妈

7、妈为丁丁烤制了一个大蛋糕丁丁非常高兴。丁丁急着要吃蛋糕,妈妈说:“今天一定要给你蛋糕吃,不过要先回答出妈妈问题。”丁丁说:“没问题!”妈妈把大蛋糕切成了8块,其中的 2块抹上了草莓酱,3块抹上了巧克力,问丁丁:“两次抹酱的蛋糕一共有多少块?”“5块!”丁丁快速地说。“你能计算出两次抹酱的部分一共是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吗?”这个问题可把丁丁难住了。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助丁丁吗?二、自主合作,经历学习过程1简单的分数加法。 问:求两次抹酱的部分一共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谈话:等于多少呢?同学们可以借助手中的长方形纸片,先把它的2/8涂上红色,再把它的3/8涂上绿色

8、,仔细观察,两次涂色部分一共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自己算一算。 学生独立操作、思考、探究。 组内讨论,交流想法。 评讲:你是怎么算出得数的? 小结:观察算式,计算时分母变了没有?为什么没变?2简单的分数减法。 问:观察你们涂好的长方形的红色部分和绿色部分,你能提出一个减法问题吗?你能解答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结果。 组内交流算法。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题目,指名说出题意。让学生一起列式并算出结果。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先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内校正,并说说是怎样计算的。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读题完成,指名说出题意。 集体订正。4完成“

9、想想做做”第4题。 指名说出题意。 在小组内一人提出问题,其他人共同解答。5挑卡片组成加法算式。四、拓展延伸 思考题: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去填一填,再比一比,然后组织交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不必揭示分数基本性质的名称及其抽象的内容。) 第四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含义,能说明简单分数的组成,进一步掌握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并解决简单的分数加减实际问题。2.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分数知识间的联系,能说明比较分数大小的理由,说明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计算的思考过程,加深对分数含义的理解。 3.使学生感受分数知识的掌握程度,逐步形成学习数学的信心,

10、具有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意识。教学重点:分数的含义及母相同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分数的含义。教学过程一、引入 今天我们来练习认识过的分数的有关知识,让大家进一步了解分数表示的意思,能比较分数的大小,还能把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计算掌握得更好。 二、 做练习十一第1题。 谈话:我们要知道分数表示什么意思,请看看每个分数,在图里涂色表示这个分数。 交流:怎样涂的,为什么这样涂? 追问:这里分母、分子各表示什么意思? 指出:分数几分之几的意思,可以看成把一个图形按分母几平均分,表示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 操作演示。 引导:请拿出你准备的一张纸,先把它折成同样大的8份,再涂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写

11、出涂色部分表示的分数。 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交流:哪些小朋友想说说你折的是8分之几,怎样折的,怎样想的? 指出: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8份,每份就是它的1/8,2份就是2/8,3份就是3/8 学生举例。 引导:大家对分数已经有了清楚的认识,你能举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表示它的1/3,2/3的例子吗?想一想,互相说一说。 交流:你举出哪个例子。分数的组成。三、做练习十一第2题。让学生看图填空。交流:你是怎样填的?指出:每个分数都表示它有几个几分之一。口答。2个1/3是() ,4个1/7是(),5/9里有()个1/9,7/10里有()个1/103/4里有()1/(), 5/6里有()个1/() ,5/

12、8里有()个1/(),()个1/()是4/5。分数大小的比较。四、做练习十一第3题。让学生根据图意填空,互相说说是怎样想的。交流:你是怎样填写的?五、做练习十一第4题。出示第4题。要求想想每组分数可以怎样比。让学生按上一题获得的办法比较大小,填写结果。交流结果并呈现。追问:前两组和后两组的比较方法有什么不同?简单加减六、做练习十一第5题。让学生计算得数并填写,指名两人板演。有错误的说说错在哪里。追问:分母相同的分数,怎样计算加法和减法?七、做练习十一第6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6题。交流:第一个问题是怎样算的?为什么用加法?第二个问题又是怎样算,怎样想的?八、课堂小结 提问:通过练习,你对

13、分数哪些方面有了更深的认识?你是怎样认识分数的这些的?还有哪些收获? 第五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分数知识的掌握。使学生在用表示不同分数的彩条铺满1 (抢1) 以及从1里面逐次拿走表示不同分数的彩条(清0) 的活动中,进一步感受几分之一与几分之几,以及几分之一、几分之几与1的内在联系,丰富并加深对分数的认识。2.使学生在抛小正方体选择分数,根据分数选择彩条,以及根据需要将彩条进行等量替换的过程中,初步感受事件的随机性,逐步增强对分数大小的判断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经验,锻炼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在制作彩条、合作游戏的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丰富与多样,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

14、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重点难点1.进一步感受几分之一与几分之一,几分之一与几分之几,以及它们与1之间的内在联系,丰富并加深对分数的认识。2.初步感受事件的随机性,逐步增强对分数大小的判断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经验,锻炼思维的灵活性。教学过程(一)活动准备1.教师展示大小、长宽相等的彩条,用来表示相同的单位1。2.演示并让学生对折纸条,分别表示出彩条的1/2,1/4,1/8,1/16,让学生明白整体1里面可以平均分成相等的若干份。(出示课件:1里面有2个1/2,4个1/4,8个1/8,16个1/16)3.引出课题:多彩的分数条(二)抢1游戏1.课件出示抢1游戏规则,学生齐读。白色直条表示1两人轮流

15、抛小正方体,朝上的面是哪个分数,就把表示这个分数的彩条铺在白色直条里面。抛出小正方体之后,根据抛出的分数判断相应的分数条能否铺得下。如果能,本次抛出的结果有效;如果不能,本次抛出的结果无效。谁先把自己的1铺满,谁就赢得1分,照这样玩3局,得分高的人获胜。2.请两位同学上台试玩一次,边玩边讲解游戏规则。3.全班同学两人一组玩游戏,教师巡视。4.指名学生汇报游戏过程、结果。5.小结游戏:通过抢1游戏,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整体1可以由相同的分数组成,也可以由不同的分数组成。(三)清0游戏1.课件出示清0游戏规则,学生齐读。用两个1/2的彩条把1铺满两人轮流抛小正方体,朝上的面是哪个分数,就从自己

16、的直条中拿走相应长度的彩条,如果自己的直条里不够拿抛出的分数,那么本次抛出无效。谁先把自己图中的彩条全部拿走,谁就赢得1分,照这样玩3局,得分高的人获胜。2.比较清0游戏和抢1游戏的不同。3.邀请一位同学上台与教师试玩一局,熟悉规则。4.两人一组,全班游戏,教师巡视。5.汇报游戏结果。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

17、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6.小结游戏:通过清0游戏,你发现了什么?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课件出示

18、:分数之间可以进行等量替换。“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四)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自己玩游戏、自主探索、相互协作的方式,获得了一些新知识,丰富并加深了对分数的认识。通过折一折,我们知道了整体1可以平均分成相等的若干份;然后通过抢1游戏,我们明白了整体1还可以由不同的分数组成;最后的清0游戏告诉我们什么是等量替换,要灵活运用等量替换。这些你们都掌握了吗?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