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0 ,大小:39.59KB ,
资源ID:1263711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263711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x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上所说的一元论是指( )A、世界是物质的 B、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的C、世界是发展的 D、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说的“客观实在”是指( )A、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C、不能被人们所认识 D、实际存在的实物3、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点是( )A、世界统一于存在 B、世界是观念的集合C、世界是精神的异化 D、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回答()A、世界的运动和发展问题 B、世界的统一性问题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D

2、、世界的可知性问题5、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B、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6、在哲学史中,不可知论的著名代表人物是( )A、黑格尔 B、费尔巴哈 C、康德 D、赫拉克利特7、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最显著特点在于它具有( )A、社会性 B、历史性C、系统性 D、实践性8、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A、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9、“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句话是一种(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

3、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10、“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说法( )A、都是辩证法的观点 B、都是诡辩论的观点C、前者是辩证法的观点,后者是诡辩论的观点D、前者是诡辩论的观点,后者是辩证法的观点11、“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局部,不见全局”这种观点是(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唯心辩证法的观点12、唯物辩证法所说的“度”是指( )A、事物构成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 B、保持事物质的数量界限C、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 D、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13、强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种观点是( )A、认识论的辩证

4、法观点 B、认识论的唯物论观点C、认识论的唯理论观点 D、认识论的经验论观点14、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普遍联系的观点15、“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这种观点是( )A、形而上学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C、诡辩论认识论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16、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关键在于( )A、主观与客观是否相符合 B、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否相统一C、对人们是否有用 D、能否被大多数人所承认和接受17、同主观认识活动相区别,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在于( )A、它是社

5、会历史的活动 B、它是人类能动的活动C、它是适应环境的活动 D、它是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客观物质活动18、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19、生产的社会条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A、政治法律制度 B、生产关系 C、历史文化传统 D、伦理道德规范 2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B、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C、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D、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2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C

6、、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2、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必然会导致()A、绝对主义 B、唯物主义 C、不可知论 D、诡辩论23、依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可以区分()A、唯理论和经验论 B、反映论和先验论C、一元论和二元论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24、唯物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是()A、朴素辩证法、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 B、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C、原始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唯物主义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5、根据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区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

7、主义C、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 D、唯意志论和宿命论、26、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27、只承认绝对运动,不承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A、主观唯心主义 B、相对主义和诡辩论C、形而上学 D、客观唯心主义2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实物性 B、运动 C、客观实在性(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D、结构性29、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A、它的矛盾性 B、它的可知性 C、它的物质性 D、它的存在性30、设想无物质的运动的观

8、点是()A、朴素唯物主义 B、庸俗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的诡辩论 D、唯心主义3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32、时间和空间是()A、物质的唯一属性 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C、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 D、人类认识世界的先天形式33、从动物心理发展成为人类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是()A、人脑的形成 B、物质文明的发展 C、语言的发展 D、生产劳动34、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劳动者 B、劳动对象 C、科学技术 D、管理方式35、“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

9、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 )A、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 B、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C、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D、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36、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数量的增加和减少 B、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循环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物体的位置移动或场所的变更37、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属于( )A、抓事物的主要矛盾 B、确定事物的质C、认识事物的量 D、把握事物的度38、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性,做到见微

10、知著、防微杜渐。从哲学上说,这是因为( )A、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B、原因必然引起结果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9、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指(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B、不深刻的认识和深刻的认识 C、由认识到实践,由实践到认识 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40、陆游的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恭行”所说明的道理是(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41、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A、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形式或状态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

11、的不同趋势或趋向42、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根本分歧是()A、统一于实践还是认识 B、统一于运动还是静止C、统一于存在还是非存在 D、统一于物质还是精神43、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 D、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44、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焦点在于是否承认()A、事物的普遍联系 B、联系的多样性C、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 D、事物经过量变过渡到质变45、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是指()A、矛盾范畴内容的客观性与形式的主观性B、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与矛盾解决形式的多样性C、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D、

12、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46、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指导下,从中国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体现了()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47、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A、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久暂 B、事物变化的显著与不显著C、事物量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D、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新的量变48、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源泉和动力 D、全部内容49、唯物主义认识论是()A、反映论 B、先验论 C、唯理论 D、经验论50、社会主义实现由空想到科

13、学发展的标志是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C、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破灭 D、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51、“从物和感觉到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是()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52、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B、实践认识实践C、感觉知觉表象 D、概念判断推理53、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A、有些真理是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的B、任何实践检验都需要一定的逻辑证明作为其补充的手段C、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社

14、会实践总要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D、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54、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A、唯心主义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C、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 D、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观点55、真理和谬误的界线是在于()A、真理有用,谬误有害。 B、真理反映外部世界,谬误是主观自生的。C、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 D、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56、承认真理内容的客观性,这是真理观上的()A、唯物论 B、辩证法 C、绝对主义 D、相对主义 57、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是它的()A、实践性 B、直接现实性 C、普遍性 D、目的性58、真理就是()A、客观事

15、物及其规律 B、对人们有用的理论C、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D、大多数人同意的认识59、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形态是()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B、自然和社会的统一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60、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 )A、全部自然环境 B、人口因素 C、地理环境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诸要素的总和、61、作为社会历史范畴的社会存在是指()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62、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A、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C、人与自然的关系 D、人与人

16、之间的社会关系6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为()A、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B、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64、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因为()A、科学技术是构成生产力最重要的独立要素B、科学技术能把生产力诸要素组合起来构成现实生产力C、科学技术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要素D、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要素中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65、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A、人和人的关系 B、物和物的关系 C、人和物的关系 D、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66、在劳动资料这一复杂系统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A、信息传递系统 B、

17、生产工具系统C、劳动力系统 D、能源系统67、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是()A、人的意志 B、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C、哲学 D、国家政权68、区分生产关系基本类型的标志是()A、生产过程中各方面的关系 B、产品的分配形式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69、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主要是()A、劳动者技术水平的高低 B、劳动产品质量的好坏C、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 D、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70、国家的实质是()A、调和阶级矛盾的机关 B、全体居民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C、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关 D、独立于阶级之外的第三种社会力量71、社会基本矛盾是()A、生产方式内部矛盾 B

18、、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C、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72、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A、阶级斗争 B、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和合作C、社会的相对稳定状态 D、社会基本矛盾73、我国目前以全民所有制经济为主导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状况,是由于()A、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状况决定的 B、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决定的C、党的发展经济的政策决定的 D、我国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的74、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是()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B、社会是不断进步的观点C、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观点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75、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

19、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A、生物学、道德、宗教 B、逻辑学、哲学、道德C、法律思想、艺术、语言学 D、政治思想、哲学、宗教76、在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A、政治关系 B、经济关系 C、家庭关系 D、宗教关系77、决定社会经济制度变化的经济规律是()A、节约劳动时间规律 B、价值规律C、剩余价值规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78、价值规律调节社会资源配置的作用是通过 ()A、 商品价格始终与价值相一致实现的 B、 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实现的C、 商品价格经常高于价值实现的 D、 商品价格经常低于价值实现的79、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

20、系或比例表现的是商品的()A、交换价值 B、价值 C、使用价值 D、价格80、以下关于价值规律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它是在几个社会中都起作用的规律 B、它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C、它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规律 D、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起作用 81、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具体劳动和私人劳动的矛盾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82、劳动力商品与其他商品不同的最根本特征是()A、劳动力存在于人的身体之内 B、劳动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商品C、劳动力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D、劳动力价值受历史道德因素影响83、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

21、()A、劳动产品成为商品 B、生产资料成为商品C、劳动力成为商品 D、资本家手中集中了很多商品84、社会生产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是( )A、交换 B、生产 C、消费 D、分配85、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 )A、单个资本家采用先进技术降低商品个别价值的结果B、单个资本家压低劳动力价值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C、资本家延长工人劳动时间增加工人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D、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86、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实质是(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C、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D、物质资料再生产与劳动力再生产的统一8

22、7、货币的本质是( )A、商品交换的媒介物 B、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C、流通手段 D、价值的表现形式88、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A、在时间上是相互分离的 B、在空间是相互分离的C、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D、是先后进行的两次劳动 89、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是( )A、生产绝对剩余价值 B、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C、降低劳动力价值 D、获取超额剩余价值90、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是( )A、剩余价值 B、可变资本 C、资本积累 D、剩余劳动91、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根据是( )A、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不同 B、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

23、 C、生产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大小不同 D、生产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92、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提高了,而从价值量考察则()A、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总的价值量提高 B、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总的价值量提高C、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总的价值量不变D、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总的价值量不变9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暴发的直接原因是()A、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B、企业内部无组织性与社会生产有序状态之间的矛盾C、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D、生产劳动的直接私人劳动性质与间接社会劳动性质之间的矛盾94、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由于将剩余

24、价值看作是( )A、不变资本的产物 B、所费资本的产物C、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D、资本家“监督劳动”的产物95、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为尺度。A、简单劳动 B、复杂劳动 C、私人劳动 D、社会劳动96、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 )A、无产阶级专政与社会主义民主 B、唯物史观 C、无产阶级专政 D、国家政权97、在资本循环中,货币资本的职能是()A、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 B、生产剩余价值 C、实现剩余价值 D、在市场上销售商品98、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A、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B、社会总资本的运动问题C、社会再生产两大部类问题 D、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问题99、资本主义工资

25、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由于它()A、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B、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C、采取了支付的形式 D、是劳动者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100、资本有机构成具体表现为()A、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B、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比率C、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率 D、生产资本与流通资本的比率101、资本的周转速度()A、同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B、同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C、同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 D、同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102、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中,()A、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B、价值的内容和本质是交换价值C、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基础 D、价值量

26、的大小是由交换价值所决定的103、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A、可变资本之比 B、不变资本之比 C、固定资本之比 D、流动资本之比104、资本有机构成是指()A、反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比例关系的资本技术构成B、反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比例关系的资本价值构成C、以价值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技术构成D、以技术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105、单个资本增大的两种方式是()A、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B、资本积聚和竞争C、资本积聚和资本积累 D、资本集中和信用106、货币资本循环的公式是()107、在产业资本循环中,执行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职能的资本是()A、货币资本 B、生产资本 C、商品资本

27、 D、流动资本108、资本主义国家选举的实质是()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权 B、每个公民都能参加竞选活动C、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 D、人民当家作主109、金融资本是()A、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生长的资本B、工业垄断资本和商业垄断资本融合生长的资本C、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生长的资本D、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生成的资本110、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对外经济关系中的重要经济特征是()A、货币输出 B、资本输出 C、劳动力输出 D、自然资源输出111、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福利政策”和“资本民主化”()A、减轻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受剥削的程度B、从根本上改变了资本主义经济制

28、度C、不能改变工人阶级的雇佣劳动者地位D、表明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利益并非对立112、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最重要的途径是()A、增加劳动力投入 B、增加物质资料投入C、提高劳动强度 D、提高劳动生产率113、下述关于使用价值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B、使用价值即劳动产品的有用性C、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D、使用价值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114、超额剩余价值是本企业()A、产品的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 B、产品的价值与生产成本的差额C、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全部价值 D、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全部价值115、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A、资源配置国际化 B、国际贸易自由

29、化C、科学技术现代化 D、各国货币一体化116、垄断低价一般是()A、垄断组织出售商品时规定的价格B、垄断组织购买原材料时规定的价格C、非垄断组织必须接受的市场购买价格D、非垄断组织必须接受的市场收购价格117、金融寡头实现其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A、“参与制” B、“代理制” C、“个人联合” D、“企业联合”118、从资本形态上来说,资本输出的主要形式是()A、私人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 B、金融资本输出和商业资本输出C、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 D、垄断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119、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A、实现公有制 B、实行按劳分配 C、实现共同富裕 D、发展生产力120、资

30、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 )A、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B、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C、依靠占有的剩余价值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D、用暴力迫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使社会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里;12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A、无产阶级专政 B、工人阶级领导C、生产资料公有制 D、按劳分配122、在世界发展史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是( )A、18世纪中叶 B、19世纪中期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23、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主宰者是( )A、银行资本家 B、工业资本家 C、金融寡头 D、商业资本家124、垄断资本在经济政治上统治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 )A、规定垄断价格 B、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C、掌握国家政权 D、避免两败俱伤125、资本积累的源泉是()A、资本家的节俭; B、资本的价值; C、剩余价值; D、扩大再生产;12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从根本上说是()A、国内市场竞争的结果 B、国际竞争激烈化的结果 C、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D、生产社会化与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