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22.81KB ,
资源ID:1262799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262799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论汉代的史官制度与官修史书.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论汉代的史官制度与官修史书.docx

1、论汉代的史官制度与官修史书论汉代的史官制度与官修史书黄海涛?庞伟伟摘 要:汉代私人撰史之风兴盛,虽然官修史书不如私撰史书的声名显赫、流传广泛,但史官制度和官修史书一直都在延续,并不断发展创新。汉代弱化了专职史官的设置,由皇帝直接挑选有才学的官员参与撰史,并固定了修史机构。汉代的官修史书也比较丰富,特别是东观汉记一书,作为我国第一部官修纪传体史书,开创了官修国史的制度,丰富了纪传史体的内容,保存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对我国史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关键词】:p :汉代;史官制度;官修史书;东观汉记但凡论及汉代的史学发展和史书编撰,史记与汉书无疑最受关注,因为二者不但开创了纪传体通史和纪传体断代史

2、的体裁,还作为正史被列入“二十四史”之中。史记与汉书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二者都是私撰,史记是司马迁的一家之言,班固撰写汉书时也曾因私作国史而下狱。相比之下,汉代的官修史书就很少有人关注。事实上,汉代不但延续了商周以来的史官制度和官修史书传统,还作出了诸多发展创新,对我国史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一、汉代的史官制度从史记到汉书,两汉史学有了较大的变化,这尤其体现在纪传史体的发展成熟上。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变化,虽然不是这么的明显,但影响可能更为深远,那就是史书的编撰逐渐从私撰向官修转变。史记是司马迁私撰的“一家之言”,汉书一开始也是班固私撰,但从明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1开始,其修史就难免会受到

3、统治者的影响了。譬如在班固撰写汉书期间,明帝以西汉两司马为例对其进行告诫:“司马迁著书,成一家之言,扬名后世。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讥,贬损当世,非谊士也。司马相如污行无节,但有浮华之辞,不周于用。至于疾病而遗忠,主上求取其书,竟得颂述功德,言封禅事,忠臣效也。至是贤迁远矣。”2班固则心领神会,“常伏刻诵圣论,昭明好恶,不遗微细,缘事断谊,动有规矩,虽仲尼之因史见意,亦无以加。”3从私撰向官修的转变有着深远的制度基础。根据先秦的文献记载,商、周时期,我国已建立了完善的史官制度;至晚到周代,周王室及各诸侯国就有了稳定的撰修国史的制度。春秋末年,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人撰史之风开始兴起;但史官

4、制度和官修史书一直都在延续,只不过因种种原因,官修史书不如私撰史书的声名显赫、流传广泛罢了。汉代亦是如此。汉初的官制多因循秦朝,如汉书百官公卿表云:“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職。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4史官制度也是如此,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西汉的史官设置与秦大体相同,有御史中丞和太史令。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的属官,“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5。可见御史中丞的职责很广泛,只有掌图籍秘书这部分属于史官的职责范畴。太史,或称太史令,武帝时才恢复设置。司马谈和司马迁父子先后担任此职。太史令的职责与古代史官类似,既

5、掌星历,又掌记事,天官、史官合一。西汉时,太史令的史官功能开始逐渐弱化。这种趋势从司马迁就开始了。譬如改历和著史是司马迁人生中的两件大事,其中改历属于官方行为,著史则是私人行为。因此有学者认为:“西汉太史令能称得上史官者,实即司马迁父子两任。”6王莽时,又曾置柱下五史。据汉书王莽传记载,居摄元年(公元6年)王莽称帝,“祀上帝于南郊,迎春于东郊,行大射礼于明堂,养三老五更,成礼而去。置柱下五史,秩如御史,听政事,侍旁记疏言行。”7刘知幾指出:“听事,侍旁记迹言行,盖效古者动则左史书之,此其义也。”8到东汉时期,太史令已没有了史官的职能,完全变成了天官。史通史官建置论及此事称:“于是太史之署,非复

6、记言之司。故张衡、单扬、王立、高堂隆等,其当官见称,唯知占候而已。”9东汉专门设置的史官是兰台令史和校书郎。兰台令史是由掌管兰台图籍秘书的御史中丞演变而来,但职掌比较单一,主要是掌校图书、编修汉史。校书郎的职责应当与兰台令史相似,如班固就先后任兰台令史和校书郎,参与撰修国史。因兰台令史和校书郎均在兰台办公,因此兰台成为东汉初撰修国史的固定场所。章帝以后,撰史之所改为东观,由皇帝选派有才学的官员参与撰史,不管职务如何皆称“著作”。刘知幾指出:“至章、和以后,图籍盛于东观。凡撰汉记,相继在乎其中,而都为著作,竟无它称。”10著作虽然不是正式的官职,但职掌却是撰修国史,是事实上的史官。魏晋史官“著作

7、郎”便于此。二、汉代的官修史书汉代修史的情况比较复杂,私撰和官修的界限往往混淆不清,因此对史书性质的判断也因为标准的不同而各异。譬如牛润珍先生认为:“东汉建武中,班彪以司徒的身份编写汉史65篇,应属官史性质”11;并解释其原因称:“班固因班彪撰汉书,被人告发,以私改国史罪下狱,由此可知彪之史书为官史。”12其又称汉纪为官方史书:“建安三年(公元198年),荀悦以给事中、秘书监受诏撰汉纪自荀悦撰汉纪,至曹丕代汉,官方史书著作一直保持在秘书监。”13许殿才先生认为:“袁宏在后汉纪序中提及的参考书还有汉名臣奏,这应当是一部官修的记言体史书。汉代官修的史书,现在可知的还有汉书艺文志六艺略春秋类中著录的

8、太古以来年纪二篇、汉大年纪五篇见于汉书艺文志中的汉代官修史书,可能还有:六艺略礼类著录的封禅议对十九篇,注曰武帝时也。还有汉封禅群祀三十六篇。”14还有学者认为,班固在典引序中的记述“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汉书的官书性质虽然汉书主要出自班固一人(或班氏家族)之手,但它是遵循了明帝圣论指导下完成的,这与史记的一家之言有根本的不同”15。杨翼骧、叶振华先生对官修与私修做过一个界定,他们指出:“有些史书,与官方没有任何关系,完全是私人撰成的,如陈寿的三国志、袁宏的后汉纪、范晔的后汉书等,当然是私修之史。还有一些史书,与官方有牵连,或是由帝王敕命,而以一人之力撰成的,如荀悦的汉纪、沈约的宋书等,或是私家已有

9、尚未完成的旧稿,又经帝王敕命,甚而有官方大员曾略为参预,但主要是由一人撰成的,如李百药的北齐书、姚思廉的梁书和陈书等。这些书虽然都奉帝王之命,已带有官方色彩,而实际上仍是私修。我们认为,只有经过几代史官相继撰修,或由帝王敕命组织修史人员,成于众人之手的史书,才是官修。”16按照这样的标准,汉书汉纪等史书当然不能算作官修史书。因此,在杨翼骧、叶振华先生唐末以前官修史书要录一文中,汉代的史书仅录了东观汉记一种。其实,按照杨翼骧、叶振华先生的定义,汉代还有两种记注类史书称得上官修史书。一种是著记,或作著纪、注记。汉书艺文志载有“汉著记百九十篇”17,并作为撰写律历志五行志的材料。汉书律历志在记载西汉

10、帝王在位时间时均以著记为据,如“著纪,高帝即位十二年。惠帝,著纪,即位七年。高后,著纪,即位八年。”18汉书五行志罗列西汉灾异并称:“凡汉著纪十二世,二百一十二年,日食五十三,朔十四,晦三十六,先晦一日三。”19从这些材料可见:著记篇幅很大;内容权威而被班固作为依据,应该是官方记录;详于灾异,大概是出于有天官职掌的太史令之手。牛润珍先生指出:“汉著纪全书一九卷,前后历西汉十二代皇帝,从其篇幅和所历时间看,当有专官专职其事,而太史令执掌这项事业的可能性最大。”20著记的撰写制度一直延续到东汉,后汉书马援列传载:“显宗召见,严进对闲雅,意甚异之,有诏留仁寿闼,与校书郎杜抚、班固等杂定建武注记。”2

11、1校书郎是东汉的史官,可见著记的确是由皇帝组织、成于众史官之手的官修史书。汉代另一种官修的记注类史书是起居注,现在见到名字的仅有禁中起居注明帝起居注灵帝起居注献帝起居注。起居注的作者已不可考,一般认为是由宫中女史负责编撰。如隋书经籍志云:“汉武帝有禁中起居注,后汉明德马后撰明帝起居注,然则汉时起居,似在宫中,为女史之职。然皆零落,不可复知。今之存者,有汉献帝及晋代已来起居注,皆近侍之臣所录。”22起居注的编撰很受统治者的重视,后汉书皇后纪记载,明德马皇后“自撰显宗起居注,削去兄防参医药事”23。起居注在当时应该是一种比较重要的史书,如灵帝起居注献帝起居注便是袁宏撰写后汉纪的主要参考书。后汉纪序

12、云:“予尝读后汉书,烦秽杂乱,睡而不能竟也。聊以暇日,撰集为后汉纪。其所掇会汉纪谢承书司马彪书华峤书谢忱书汉山阳公记汉灵献起居注汉名臣奏,旁及诸郡耆旧先贤传凡数百卷。”24三、东观汉记的修撰与贡献汉代官修史书的最大成绩是东观汉记一书。它是我国第一部官修纪传体史书,是东汉人自己所写的东汉历史。明帝时,藏书、校书之所是兰台,为方便查阅资料,修史也在兰台。章、和以后,藏书、校书之所迁到东观,于是修史也迁到东观。此书本名汉记,后世因其成于东观,故称其为东观汉记。东观汉记的编撰历经汉明帝至汉献帝几乎整个東汉时间,其中大规模的编撰主要有四次:第一次是明帝时,令班固与陈宗、尹敏、孟异等人记述光武帝时的史事,

13、所记包括纪、列传、载记。这是东观汉记修撰的开始。后汉书班彪列传云:“召诣校书部,除兰台令史,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成世祖本纪。迁为郎,典校秘书。固又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事,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25第二次是安帝、顺帝时。永宁年间,临朝称制的邓太后令刘珍、李尤、刘毅、刘騊駼等人记述建武至永初的史事,所记包括纪、传、表。后汉书文苑列传云:“永宁元年,太后又召珍与騊駼作建武以来名臣传。”26李尤“安帝时为谏议大夫,受诏与谒者仆射刘珍等俱撰汉记”27。后汉书宗室四王三侯列传云:“复子騊駼及从兄平望侯毅,并有才学。永宁中,邓太后召毅及騊駼入东观,与谒者仆射刘珍著中兴以下名臣列

14、士传。”28刘知幾史通古今正史云:“于是又诏史官谒者仆射刘珍及谏议大夫李尤杂作记,表,名臣、节士、儒林、外戚诸传,起自建武,讫乎永初。”29顺帝时,修撰工作还未完成,刘珍、李尤二人便先后去世,于是又命伏无忌与黄景接替。史通古今正史云:“事业垂竟而珍、尤继卒。复命侍中伏无忌与谏议大夫黄景作诸王王子功臣恩泽侯表,南单于西羌传地理志。”30至此,基本完成了光武、明帝、章帝、和帝、殇帝五代的纪、传、表、志、载记,体制已经相当的完备。第三次是桓帝时。史通古今正史云:“至元嘉元年,复令太中大夫边韶、大军营司马崔实、议郎朱穆、曹寿杂作孝穆、崇二皇及顺烈皇后传,又增外戚传入安思等后,儒林传入崔篆等人。实、寿又

15、与议郎延笃杂作百官表,顺帝功臣孙程郭愿及郑众蔡伦等传。凡百十有四篇,号曰汉记。”31除上述诸人外,伏无忌、黄景、邓嗣也参与了撰述。后汉书伏湛列传云:“元嘉中,桓帝复诏无忌与黄景、崔寔等共撰汉记。”32后汉书邓寇列传记载,邓嗣“永寿中,与伏无忌、延笃著书东观。”33至此,一共撰成一百一十四篇,并且有了汉记这个名称。第四次是灵帝、献帝时。史通古今正史云:“熹平中,光禄大夫马日磾,议郎蔡邕、杨彪、卢植著作东观,接续纪传之可成者,而蔡邕别作朝会车服二志。后坐事徙朔方,上书求还,续成十志。”34这次修史,见于史书的就有七人,其中蔡邕所做工作最多。后汉书蔡邕列传云:“其撰集后汉事,未见录以继后史。适作灵纪

16、及十意,又补诸列传四十二篇。”35此次编撰因董卓之乱而中停,尽管三国时期仍有人进行续补,但最终还是未能修完。史通古今正史云:“会董卓作乱,大驾西迁,史臣废弃,旧文散佚。及在许都,杨彪颇存注记。至于明贤君子,自永初以下阙续。魏黄初中,唯著先贤表,故汉记残缺,至晋无成。”36东观汉记的缺点很多,记述颇为烦杂,以至于很快就失传了。但作为我国第一部官修纪传体史书,对我国史学的发展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譬如它开创了官修国史的先例,为后世历代国史的修撰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保存了大量官方原始资料,为此后的东汉史著提供了史料来。一是开创了官修国史的制度。从东观汉记开始出现了当代人撰写当代史的现象,至此开创了历代官

17、修本朝史的传统,后世逐渐形成了国史著作制度,或一朝一修,或一朝数修,“东汉凡四修,曹魏三修,孙吴四修,东晋三修,南朝宋四修,北魏六修”37。东观汉记在修撰时,并不仅仅依靠史官,而是广泛选择有才能的学者来参与,以“著作”的身份兼职修史。如杨翼骧、叶振华先生指出:“东观汉记是东汉一代官方四次相继撰修的本朝史,参加修史的人数,见于记载的共有二十七人,其中如班固、贾逵、刘珍、李尤、伏无忌、崔寔、延笃、蔡邕、卢植、杨彪等都是学识渊博、精通经史的著名学者,是撰修史书的上选人才。”38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从魏晋开始,就逐渐有了著作郎、著作佐郎的专职的史官,从事日常的修史工作,而一旦有了重大的修史任务,

18、又在官僚队伍中广泛选择才学出众者“兼修国史”。东观汉记先后在兰台、东观进行修撰,以此为契机就逐渐形成了固定的修史之所。后世也依此法,譬如从魏开始,便设立了著作局,作为专门的修史机构;到唐贞观年间,又别置史馆。二是丰富了纪传史体的内容。东观汉记继承了史记汉书开创的纪传体,也继承了汉书开创的断代史。纪传体中的本纪、表、志、列传,在本书中都得到了保留;在篇末一般还有结语,相当于史记汉书中的论赞。在继承的基础上,它还有所创新,如载记和朝会志车服志都是新创的名目。载记是东观汉记新创造的史书体裁,主要用来记载不属于正统王朝的割据政权的事迹。这种设计扩展了纪传体史书的记述范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此后世多

19、有沿用,晋书就有载记三十卷,专门记述十六国时期的历史。朝会志是后世史书中仪卫志营卫志的头。车服志也成为后来纪传体史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少史书中得到了保留,譬如后汉书晋书南齐书旧唐书宋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中都设有舆服志,新唐书设车服志。三是保存了丰富的历史资料。隋书经籍志著录东观汉记一百四十三卷。以此书与汉书相比,汉书记录西汉二百三十年的史事,共一百卷;此书记录东汉光武帝至灵帝一百六十三年的史事,共一百四十三卷。记事年数少了六十多年,卷数却几乎多了一半,可见其内容丰富程度。这是因为东观汉记是当代人写当代史,本身就有取材上的便利;再加上是官修史书,不但掌握兰台、东观所藏的官方材料,还可以大量征集

20、各地私家保存的材料,所以材料来广泛,写出的史书内容自然丰富。因此,杨翼骧、叶振华先生指出:“东观汉记的价值,主要在于拥有大量的原始资料和私人难以掌握的各种资料,其后在三国、两晋、南朝时期,私人撰著东汉史书者多达十家以上,其资料来多取之于此书。”39注释:1212325262728323335(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334页,第859页,第410页,第1334页,第2617页,第2616页,第558页,第898页,第618页,第2021页。23(清)严可均辑,许振生审订全后汉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56页,第256页。457171819(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

21、1962年版,第722页,第725页,第4082页,第1714页,第1023页,第1506页。61112132037牛润珍:汉至唐初史官制度的演变,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2页,第41页,第41页,第60页,第62页,第230页。89102930313436(唐)劉知幾撰,(清)浦起龙通释史通,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版,第220页,第218页,第220页,第243页,第243页,第243-244页,第244页,第244页。14许殿才:中国史学史第二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312页。15陈君:环绕班固典引的诸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刊2021年。163839杨翼骧、叶

22、振华:唐末以前官修史书要录,史学史研究1991年第4期。22(唐)魏徵等: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66页。24(晋)袁宏著,张烈点校后汉纪,中华书局2021年版,第1页。作者 黄海涛: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庞伟伟:云南国土资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猜你喜欢 汉代 齐都临淄考古发掘汉代墓葬简述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年7期)2021-06-21汉代漆器纹样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年2期)2021-05-11汉代和亲诗考论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6期)2021-12-16汉代循吏“以教为治”的社会治理模式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4期)2021-09-18汉代“春秋决狱”及其影响文教资料(2021年14期)2021-07-17岭南地区汉代水井的发现和认识卷宗(2021年25期)2021-11-07霍邱汉代铜镜简述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年4期)2021-03-30汉代建筑空间形制分析p 美与时代城市版(2021年8期)2021-10-09河南汉代陶楼的彩绘艺术艺术评鉴(2021年2期)2021-04-10汉代语文教育摭谈课外语文中(2021年2期)2021-03-06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