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7 ,大小:82.87KB ,
资源ID:12591512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259151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安徽省气候资源.docx)为本站会员(b****0)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安徽省气候资源.docx

1、安徽省气候资源安 徽 省 气 候 资 源开发利用规划安 徽 省 气 象 局二五年八月一、基本情况(一)、我省气候基本特点安徽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地带。气候上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二是气候温和,光、热、水资源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旱涝等气象灾害发生频繁。我省位于中国东部,四季分明、季风明显是最主要的气候特征之一。冬季以偏北风为主,气候寒冷干燥,雨雪较少。夏季盛行偏南风,气候炎热湿润,雨水充沛。在冬夏季风的转换过渡期间,形成了春季温暖和秋季凉爽的气候特点。四季分配是冬夏季长而春秋季短。淮北冬长于夏,江南夏长于冬,江淮之间冬夏长短基本相当。全省各地年平均气温在1417之间,属于温

2、和气候型。一般严寒期和酷热期较短。近十几年来,气象观测事实表明,我省暖冬现象明显。春季冷暖空气活动频繁,气候变化时冷时暖、时晴时雨。秋季常有冷高压控制,天气比较稳定,秋高气爽。正常年份全省年降水量在7002400毫米之间。雨量总体比较丰沛,但季节差异较大。梅雨显著,夏雨集中。梅雨是长江中下游区域特有的气候现象。一般我省入梅期在6月中旬,出梅在7月上旬末,梅雨期近一个月(平均25天)。梅雨期间,大到暴雨多集中持续出现。江淮及其以南地区平均梅雨量210350毫米之间,北少南多,占其年降水量的20%左右。夏季6、7、8三个月降雨量占全年降水量的比例,沿江、江南约40%,江淮之间4050,淮北大多数地

3、区在50以上。冬季降水全省最少,占全年降水量的613%。愈往北,这种冬雨少夏雨集中的特点愈加明显。春秋季雨量占全年雨量比例的地区分布差异大。春季雨量占全年的百分比也为南多北少,而秋季则为却北多南少。淮北春秋季降水量基本相同,大约在180220毫米左右;江淮及其以南地区春雨多于秋雨,且愈往南愈加明显。由于安徽地处不同气候带的过渡区域,气候具有过渡性、不稳定的特点,降水等气象要素的时空变率很大,降水量稳定性差。我省年降水量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值,各地均达到2.54.0,雨量极值之差达7001800毫米。降水的不稳定性是我省旱涝灾害形成的主要气象因素之一。据统计,在所有的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占据了70

4、%的比例。其中旱涝灾害最为频繁,几乎每年全省各地非旱即涝,或是既旱又涝。因此气象灾害多也是安徽气候的一个重要特征。(二)气候资源的分布状况我省跨亚热带和暖温带两个气候带,有平原、丘陵和山地,气候资源(光、温、水、风)的时空分布各有不同。1、光能资源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包括直接辐射与散射辐射,一般以太阳总辐射(即直接辐射与散射辐射之和)来分析一个地区太阳辐射量的大小。我省各地年总辐射量在45405460兆焦耳/平方米之间,地理分布为北多南少,平原、丘陵多,山区少。淮北年总辐射量在50305460兆焦耳/平方米之间,最大值出现在亳州;江淮49505210兆焦耳/平方米,江南45404930兆焦耳/平

5、方米,黄山周围是全省最低值区。总辐射的时间分布是夏季最多,春季次之,秋季较少,冬季最少。全省各地最大值出现在6月或7月,最小值在12月。日照时数 全省年总日照时数在16002300小时之间,空间分布与总辐射相似,北多南少,平原、丘陵多,山区少。沿淮淮北年日照时数超过2000小时,江淮19002000小时,江南大多在1900小时以下,黄山周围是最少区。日照时数的时间分布与总辐射也相似,夏季多,冬季少,春秋季居中。2、热量资源热量资源一般以年平均气温、年极端最高、最低气温,最高气温35的日数、最低气温0的日数、积温、无霜期等表征。全省各地年平均气温在1417之间,淮北大部、大别山中高山区在15以下

6、,江淮之间普遍在1516之间,沿江江南大部在16以上,黄山一带受山地气候影响,年平均气温略低于16。淮北地区年极端最低气温的多年平均在左右,江淮之间地区为,沿江江南地区为。冬季日平均温度小于等于0的日数淮北多达27天,江淮地区为13天,沿江江南地区最少,仅有6天,相差十分悬殊。近十几年来我省暖冬现象明显,年极端最低温度呈上升趋势。年极端最高气温全省各地相差不大,淮北和江南略高(多年平均38),江淮略低()。日最高温度大于等于35日数的多年平均值,我省淮北和江淮地区均为15天,沿江江南地区则多达25天。积温反映的是适宜植被或其他生物生长的热量条件。全省大于等于0的积温在51006100.日之间,

7、有北少南多、山区少平原丘陵多的特点。全省大于等于10的积温在46005300.日之间,分布与0积温相似,自北向南递增,萧县、砀山一带最少,仅46004700.日,宿松、望江一带最多,达5300.日以上。全省无霜期多年平均值为200250天,北少南多。淮北大部地区在200220天之间,沿江西部无霜期可达250天左右,是全省热量资源最丰富的地区。3、水分资源全省年降水量在7002400毫米之间,北少南多,平原丘陵少、山区多。淮河以北基本在900毫米以下,淮河以南沿江的江淮之间地区大多在9001400毫米,江南一般在1400毫米以上,黄山光明顶,年降水量达2400毫米。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不均,夏季最多

8、,春季次之,秋季再次,冬季最少。全省各地年降水日数的空间分布与年降水量相似,也是北少南多,平原丘陵少、山区多。淮北大部在100天左右,皖南山区可达150天以上,大别山区也有130140天。皖南山区4月至6月降水日数最多,而淮北6月至8月降水日数最多,江淮位于两者之间。这与我国雨带由南向北推进是一致的。全省各地降雪的迟早南北差异较大。淮北和大别山区平均初雪日在12月上旬,江淮之间在12月上中旬,沿江江南在12月中下旬,南北相差15天左右。长江以北地区最早在11月上旬即出现初雪,长江以南地区最早是11月中旬。平均终雪日各地均在3月上旬至中旬初,最晚终雪日大多结束于4月上、中旬。各地年平均降雪日数为

9、713天,大别山区最多(1213天),沿江西部最少(78天)。降水过少或过多即极端降水事件,会导致旱涝灾害。由于受地处暖温带与北亚热带过渡气候带的影响,以及长江、淮河两条江河穿过腹地,我省年、季温度与降水量的变化十分明显,干旱与洪涝灾害相当频繁。我省干旱在四季皆可发生,但一年中秋旱最多,大旱也最容易出现。每年59月是江淮流域的汛期,在此期间暴雨频繁,降水强度大,是洪涝灾害集中期。据研究,旱涝灾害占黄山市自然灾害总量的75%左右。全省有50%的耕地、60%的人口和75%的工农业总产值的城乡在江河洪水的威胁之下,有80%的耕地和90%的大中城市处于缺水状态。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省平均每年涝灾受

10、灾面积122.3万公顷,成灾面积101.5万公顷;平均每年受旱面积148.3万公顷,成灾面积119.0万公顷。沿淮淮北地区受灾最重,无论是受灾面积还是成灾面积均占到全省总受灾面积的一半以上。其次为江淮地区和江南。近50年来,我省全省性洪涝灾害大致34年一遇,全省性干旱大致近3年一遇。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气候变暖加速了水分循环过程,导致90年代以来我省旱涝的频率和强度加大,引发的灾害造成严重经济损失。4、风能资源风能资源和太阳能资源一样,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我省属季风气候区,部分地区风能资源是比较丰富的。全省各地风向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季以偏北风为主,夏季以偏南风为主,春秋两季是风向转换季节,风

11、向比较紊乱。受地形影响,部分地方的风向季节性变化有其固有的规律,如安庆位于西南-东北走向的长江河谷一带,全年除7月盛行西南风外,其它各月均以东北风为主。全省各地年平均风速在1.34.0米/秒之间。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年平均风速的差异也较大。巢湖市位于巢湖之滨,水面开阔,年平均风速达/秒;屯溪、祁门、霍山等地处于河谷盆地之中,年平均风速只有/秒;淮北地势平坦,年平均风速多在2.03.0米/秒;黄山光明顶因海拔高,年平均风速达/秒。在季节分布上,以春季最大,冬季次之,夏季较小,秋季最小。各地最大风速一般在1617米/秒,部分地区超过30米/秒。全省各地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形的不同,风能密度有所差异。江

12、淮东、西部,淮北中、西部及江南山区为最小风能区,风能密度为4060瓦/平方米;沿江西部为最大风能区,为100175瓦/平方米;其它地区风能密度为60100瓦/平方米。在高山顶或峡谷处风能蕴藏量丰富,如黄山光明顶风能密度高达257瓦/平方米。我省各地全年有效风速时数有较大差异,江北地区及皖东南有效风速时数在30004500小时之间,风力可利用率为3560%;皖南山区因受地形影响,有效风力仅为10002000小时;高山顶及峡谷区如黄山光明顶有效风速时数可高达6000小时以上。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现状与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分析气候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自然资源,但气候资源也有开发

13、利用潜力的问题。分析评估农业气候资源、风能资源、太阳能资源、云水资源等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是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重要内容。据研究,黄山市年平均农业气候资源生产潜力在每公顷4500065000千克干物质(约合每亩经济产量14002000千克)产量水平之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目前农业气候资源利用效率总体偏低,农业光能利用率、热量资源利用率和水分资源利用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比长江中下游和华东地区平均低10%20%。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潜力较大。与我国其它地区相比,安徽风能资源处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风能资源可利用水平上,特别是沿江西部和大别山和皖南山区中的山顶、峡谷风口处,年平均风速均大于

14、3米/秒,黄山光明顶年平均风速高达/秒。因此可以说,安徽部分地区具有相当大和稳定的风能资源利用价值。由于地形对风能密度大小的影响较为显著,因此,大别山区、皖南山区虽然属于风能欠缺区,但在山顶、两山峡谷之处,风能的蕴藏量较大,如果能结合地形、高度等因素,我省得风能利用潜力还是很大的。在风力机的工程设计中,将多台并网式的风力发电机安装在风能资源好的场地,按照地形和主风向排成阵列,组成机群向电网供电,能显著提高安徽风能资源利用效率。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受日照时数、地理环境、空气湿度、云雾、雨日、雨量等诸因素影响明显。我省淮北日照时数多,云雾、雨日、雨量相对偏少,太阳辐射量就多;山区相反,太阳辐射总量

15、偏低。从全国全年太阳辐射分布图上看,我省太阳辐射总量与长江中下游各省基本相同,比西藏、新疆、内蒙等干旱地区偏少13004100兆焦耳/平方米,比四川盆地则多13001400兆焦耳/平方米。但作物的有效光能利用率我省只有0.5%1.0%,比长江中下游和华东地区低10%左右。一般而言,作物的光能利用率最高可达光合有效辐射总量6%。因此,我省目前粮食生产的光能利用率还很低。太阳能开发利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直接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和电能。我省除部分山区因直接接受太阳光照射的时间相对较少、可直接利用程度方面稍嫌不足外,其他地区的太阳能资源均有较好的通过太阳能转换装置进行直接利用的前景。(二)气候资源开发利

16、用和保护现状气候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自然资源,也是人们可开发利用为洁净能源的资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需要不断寻找新的资源来弥补能源的匮乏。加强气候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是对农业气候资源、光热资源、风能资源、太阳能资源、云水资源等的利用。加强对气候资源的管理,开发气候资源优化技术,是气候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前提条件,也是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重要方面。我国除气候资源评价外,气候资源管理与优化技术开发仍处于起步阶段。区域性气候资源变化处于研究阶段,保护和调控城市气候资源的工作刚刚起步。我省气候资源研究与开发利用最普遍的就是气候区划及

17、农业气候区划。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我省进行过三次农业气候区划,对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发展农业、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以及农业生产趋利避害等作出了积极贡献。如利用高寒山区夏季气候凉爽的特点生产高山反季节蔬菜,既解决了城市蔬菜市场夏天缺菜的突出问题,又增加了山区农民收入;在高寒山区大力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可使中稻有效地避免后期的“青封”灾害,提高粮食单产;充分利用局地小气候效应,选择热量条件丰富的地方种植柑橘等亚热带经济果木可避免或减轻冬季冻害,增加安全越冬系数等等。在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结合常规气候监测信息对农业生态系统进行动态监测、开展农作物产量趋势预报和极端气候事件(如旱涝灾害等)

18、对生态系统影响的预警和评估等方面也作过较多工作。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我省也做了较多工作。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我省气象部门就进行人工增雨试验和作业。目前,通过“黄山市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已在全省初步建成以高炮、火箭和飞机组成的人工增雨立体作业网,为我省农业防灾减灾、森林防火灭火,增加水库蓄水量,净化城市用水,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提供有效服务。我省气候资源管理与优化技术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仅在工程建设和区域经济开发气象环境影响评价方面开展了一些初步的工作,主要是建设工程项目对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的研究和专题分析评估。区域性气候资源变化以及保护和调控城市气候资源的工作还处于研究阶段。目前

19、我省在有计划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气候资源方面还比较缺乏,对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不够。在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的同时如何防御极端气候事件造成的危害研究和评估较少。许多开发项目受主观上的短期行为及客观上的资金不足等影响,偏重经济效益,忽视生态效益的状况还比较普遍。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法律法规还有待建立和健全。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等等。(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亟待解决的问题1、加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加强气候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我省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首先是加强气候资源承载能力评估,摸清全省气候资源的拥有状况(数量和质量)、可利

20、用程度(最佳值与临界值)及影响气候资源有效利用的气候灾害类型和出现机率等。其次是大力开发和推广光、热、水、风等气候资源应用技术,建立一批气候资源开发示范基地和城市化发展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示范基地,加大太阳能、风能资源利用技术的开发力度。第三是利用基本科学理论和技术对气候资源进行监测、评价和保护。2、生态系统与环境的气候变化影响气候及其变化对生态系统和环境影响是我省开展生态省建设又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加强生态系统监测,建立和完善气候生态观测站网,开展生态系统与气候系统相互作用的监测;第二是开展生态系统发展趋势预报和极端事件(如旱灾、火灾、病虫害等)对生态系统严重影响的预警预报;第三是开展生

21、态系统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评估,依据气候区划规划生态建设,开展生态恢复、重建、保护的气候服务,研究和制定减缓气候变化对策、气候资源保护、大气环境保护等气候资源保护的政策和法规。3、气候变化对区域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影响我省是水资源不足区域,但在极端气候条件下,又会发生严重洪涝灾害。因此分析评估气候变化对对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影响是我省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其主要工作内容是分析评估我省长江、淮河流域降水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以及与洪涝发生频率与强度的关系,建立防洪保安气象服务保障系统。开展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系统可供水量和需水量的影响分析,为水资源管理、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确定及水资源安全提供服务。4、空中云水资

22、源开发利用我省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的重点任务是充分利用大气综合监测网和新一代多普勒雷达网的监测产品,提高人工影响天气的效率。开展农业抗旱、水资源增蓄和森林防火以及人工防雹等业务。建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地和调控决策系统,建设省、地、县级人工影响天气现代化综合监测和作业服务系统。三、指导思想和原则(一)、指导思想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经济发展的影响,黄山市生态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气候变暖,蒸发量加大,地表水自然消耗加快,水资源短缺日益严重;生态脆弱性明显加强,尤其是旱涝、低温、冰雹大风等气象灾害交替发生,危害进一步加重。生态功能退化和生态环境恶化已影响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合理布局;每年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3、引发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抵消了相当一部分经济增长的成果。因此,按照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学原理,组织、推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建立良性循环的经济、社会和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实现生态气候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已经成为黄山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作为自然生态环境的基本要素的气候因子,是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水生态、土壤生态等各种自然生态的基础条件。科学了解我省自然生态环境状况、合理开发利用自然生态资源、减轻不利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和破坏,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就是开展详细准确的气候生态环境本底调查,建立气候生态环境监测评估系统,动态监测生态

24、环境变化,对不利气候生态条件进行预警预报服务,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气候资源。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指导思想:是立足安徽气候特点,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以提高人民生活生产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为手段,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与气候环境的协调发展。(二)、基本原则1、尊重规律、和谐发展气候资源与生态、环境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是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之下,气候资源条件已经发生变化。目前,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作用可以与某些自然强迫相提并论,已经对大气中温室气体、大范围土地覆盖状况、海岸带、生物多样性、陆地水循环和碳循环等许多方面

25、造成明显影响。我们在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过程中,要遵循人类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业已建立起来的相互适应关系,尊重气候规律,在建立良性循环的经济、社会和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层面上,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气候资源。2、科技支撑、不断创新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气候资源,要遵循科技支撑、不断创新的原则。加强对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加强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城市发展、经济建设等方面气候资源总体承载能力的研究,加强相关行业科技人员的合作与交流。深入分析气候资源及其变化对环境、生态和社会经济系统产生的影响,开发研究有利于环境、资源、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布局和发展模式。大力开发和改进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技术,不断研制

26、气候能源高效利用和经济实用的产品。从战略的高度研究应对气候资源变化的中长期行动策略和计划。3、积极推动、争取支持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具有多学科、跨部门的特点,涉及气象、农业、国土、能源、交通、环保、计划等诸多领域和部门。它不仅仅涉及其业务、服务和研究,而且涉及到如何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在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布局下,采取工程、生态和科技等综合措施,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因此,各级政府有必要进一步加强这项工作的领导和协调。要通过政府和部门加强管理,增强全社会的气候资源意识,拓宽气候资源的利用领域,提高气候资源的利用率,防止人类活动对气候资源的破坏,努力实现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7、。将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和加强气候资源影响评估系统建设,纳入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计划,加大投入。4、保证重点、抓好示范我省地处暖温带与北亚热带气候过渡地带,境内平原、丘陵、山区、湖泊错落有致,地形地貌多样。长江、淮河横贯全境,自然地将全省划分为淮北、江淮和江南三个区域,不同区域温度、降水、日照差异均很显著,气候资源非常丰富。同时,我省气候复杂,降水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致使旱涝、大风冰雹和低温冻害等气候灾害频繁发生。因此,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还要遵循保证重点、抓好示范的原则,重点抓住我省气候资源丰富的优势,克服气候灾害频发,水资源短缺的劣势,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做好不同的气候生态

28、区域和不同地理背景条件下的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示范工作。四、目标与步骤(一)目标总体目标:按照可持续发展和气候生态学原理,全面准确地分析评估我省气候生态环境状况,建立气候生态环境监测评估系统,动态监测生态环境变化;对不利气候生态条件进行预警服务,减轻不利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和破坏;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生态气候资源,建立良性循环的经济、社会和气候环境协调发展的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为我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省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具体目标:1、在充分发挥多年来气象现代化建设效益的基础上,以增强全省致洪暴雨监测预警能力和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提高防灾减灾水平为目标,建立健全布局合理、

29、功能齐全、系统配套的气候资源监测预警系统。2、利用卫星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3S”技术,准确分析评估我省气候生态环境状况,完成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详细区划。动态监测黄山市生态环境和气候资源状况,提出适应气候变化的生态环境利用和保护对策措施,为生态安徽重点工程建设提供基础信息和咨询服务。3、开展风能、太阳能、山区小气候等气候资源的评估和开发利用,为我省清洁能源开发、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农业、林业、旅游和生态工程建设等提供基础信息与技术支持。4、以分布全省的大气综合探测网为基础,选择典型区域,建立山地气候生态资源开发利用示范基地、江淮分水岭人工增雨示范基地、设施

30、农业小气候资源利用示范基地、风能开发利用示范基地、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技术应用示范基地和旅游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示范基地等6个不同类型的示范基地,引导气候生态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二)步骤1、起步阶段(20042007年)1)建设和完善黄山市气候生态监测网络建立遥感地面观测网。根据黄山市卫星遥感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和新一代卫星遥感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趋势,组建与之相匹配的地面监测网络,形成比较规范、完整,覆盖全省的遥感地面监测系统,为开展黄山市自然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研究生态环境各分量的分布和演变情况以及生态脆弱性状况,及时掌握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提供基础信息支持。在大气综合探测站网的基础上,建立代表不同地表

31、和气候生态类型的气候生态监测站网。根据黄山市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作物种类繁多的实际情况,分别在北部平原、中部低海拔丘陵岗地、沿江水网平原和山区选取旱地、水田、湿地、林地、草地、山地、平原、丘陵、水体、城市等不同生态类型区域,建立代表不同地表和气候生态类型的气候生态监测站,监测农田、森林、水域生态系统的水、土壤、生物等主要生态因子和物流、能流等重要的生态学过程,为建立气候生态环境监测评估系统、动态监测生态环境变化提供基础信息。2)建立全省气候生态数据库搜集、整理、加工分析有关的气象、农业、林业、水体、大气环境等自然生态数据资料,形成气候生态信息数据库。利用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期TM等卫片,90

32、年代NOAA系列、EOS/MODIS等不同尺度遥感影像资料,以及各种电子地理数据文件,结合安徽气候资料整编统计结果,构建安徽气候生态本底数据库,从各方面对安徽气候生态环境的进行本底调查。气候生态环境数据库是为遥感信息解译、气候资源利用以及地面监测资料分析处理提供基础性服务的基本数据库。数据库主要内容包括全省基本气象数据、主要农业经济计量数据、农业气象灾害数据、基本地理背景数据以及监测网络的实时监测数据和遥感信息资料等。3)开展防洪保安气象保障工程和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二期工程建设在充分发挥多年来气象现代化建设效益的基础上,建设防洪保安气象保障工程。增强全省致洪暴雨监测预警能力,提高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和大中型水库所在区域的降水预报准确率,为各级政府、防汛指挥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防洪决策气象服务。在“黄山市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的基础上开展二期工程建设,合理调控空中云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为农业防灾减灾、森林防火灭火,增加水库蓄水量,净化城市用水,缓解我省社会经济发展中水资源供需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