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9 ,大小:38.89KB ,
资源ID:1257144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257144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三地理复习资料.docx)为本站会员(b****0)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三地理复习资料.docx

1、高三地理复习资料高中地理复习资料11.目前能观测到的宇宙部分 总星系2. 天体系统层次 :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地月系 3. 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太阳; 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月球。4. 太阳的外部结构 :(由里向外)光球、色球、日冕5. 太阳活动 :黑子(光球);耀斑、日珥(色球);太阳风(日冕)6. 太阳活动的标志 :黑子和耀斑。活动周期: 11 年 7. 太阳活动的影响 :干扰无线电、磁暴、极光 8. 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太阳(质量大)9. 八大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大行星)、天王星、海王星(远日行星) 10. 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日

2、地距离适中;地球大小质量适中。11. 朔望月周期 :新月(初一、大潮,日食)上弦月(初七、八,小潮)满月(十五、十六,大潮,月食)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小潮)新月。 一朔望月29.53 日 12. 地球自转方向和周期 自西向东, 23 小时 56 分 4 秒。 13. 地球自转角速度 除极点外, 15 / 小时 每差1时间相差4分钟; 地球自转线速度 除极点外,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14. 地球物体 水平运动偏向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无地转偏向力。15. 地球公转周期 365 日 5 时 48 分 46 秒。16. 地球自转平面 赤道平面; 地球公转平面 黄道平面。 17. 黄赤交

3、角 目前 23 26 ,与回归线纬度相同。地轴与赤道夹角 90 ,地轴与黄道的夹角为 66 34 ,与极圈的纬度相同。 18.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形成了太阳直射点在纬度上的周年变化,并使地球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也作相应的变化。 太阳直射处:正午太阳高度为 90 度。所以: *. 北半球春分日( 3.21 )或秋分日( 9.23 ):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南北降低。 *. 北半球夏至日( 6.22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回归线向南北降低。 *. 北半球冬至日( 12.22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自南回归线向南北

4、降低。 正午太阳高度角自太阳直射处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19. 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一年正午太阳高度在 6.22 达到最大, 12.22 达到最小;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带:一年正午太阳高度在 12.22 达到最大, 6.22 达到最小。 南 . 北回归线之间的纬度带:一年之中的正午太阳高度可达到两次最大值( 90 ),回归线上只有 1 次直射,回归线外无直射。 20.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3.21 日及 9.23 日全球昼夜平分。 北半球春分日 - 秋分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愈高,昼愈长夜愈短,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南半球各纬线圈昼短夜长

5、,纬度愈高,昼愈短夜愈长,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其中,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极昼),南半球反之。北半球秋分日 - 春分日:反之。其中,北半球冬至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极夜);南半球反之。 21. 五带的划分 :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到极圈为南、北温带;极圈以内是南、北寒带。 22. 地球的六大圈层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地核。 23.上地幔上部有软流层,可能是地球内部岩浆活动与地震的主要发源地。 24. 岩石圈 = 地壳 + 上地幔软流层以上部分。 25. 岩浆岩 :侵入岩 ( 花岗岩 ) :晶粒较粗;喷出岩 ( 玄武岩 ) :晶粒

6、小,多气孔 26. 沉积岩 : 层理构造 ,并有 动植物化石 ,主要有: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27. 变质岩 : 片理构造 ,主要有大理岩、石英岩、片岩、板岩、片麻岩。28. 地震的分类 :一按 成因 主要分构造地震与火山地震两种。二按 震源深度 可分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三按 震级 可分为微震和破坏性地震。 29. 地震时先是上下颠簸,然后是左右摇晃 ,因为地震时先的纵波到达震中,然后是横波传来。 30. 震级和烈度的关系 :震级越大、烈度也越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中处烈度最大,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 31. 世界主要地震带 是 环太平洋构造带 和 地中海喜马拉雅构造带

7、,环太平洋带大约集中了全世界 80% 以上的浅源地震、几乎全部的中源和深源地震,我国正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的交接处,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32. 海底扩张学说认为海岭(大洋中脊)是大洋地壳的诞生处。海沟是大洋地壳的消亡处 。 33. 全球岩石圈共分六大板块 ,即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北美洲)、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和澳大利亚)、南极洲板块。 34. 地震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 30 多倍,两级相差 900 多倍 35. 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 的是臭氧。 36. 能吸收并放射长波辐射 的是水汽与二氧化碳,对地面有一定的保温作用。 37. 大气的垂直分层 :自下而上

8、依次再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五层。 38. 对流层主要特征 有:水汽、尘埃杂质含量多;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均每上升 100 米,气温降低 0.6 。大气 对流 运动显著;天气和气候变化最为显著。 39. 平流层主要特征 : 气温随高度增高而上升 ;大气以 水平运动 为主;有臭氧层,是最佳航空层。 40. 中间层 :几乎没有臭氧, 气温又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 热层 :即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电讯通讯工程建设有重大意义。 41.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 42. 风水平气压差异,从高气压区吹向低气压区 。 43. 盛行东北风的风带 东北信风带和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

9、盛行东南风的风带 东南信风带和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 44. 赤道低气压带 多雨 地带; 极地高气压带 少雨 地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大陆西岸和大陆内部 ,气候暖热干旱,为 少雨 地带; 大陆东岸 因受夏季风、热带风暴、台风等影响, 降水比较丰富 。 副极地低气压带 多雨 地带。 45. 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季节变化的南北移动而移动 。 1 月南移, 7 月北移 46. 季风 成因分析: ? 海陆热力差异 ( 亚洲东部季风 ) ?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 ( 南亚和我国西南 ) 受季风影响,一年有干湿,雨热同期,易冬旱夏涝 47. 冬夏间亚洲和北太平洋地区气压分布 : 冬季

10、:亚洲大陆亚洲高压(蒙古高压);北太平洋阿留申低压 夏季:亚洲大陆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北太平洋夏威夷高压 48. 东亚季风 夏季东南风;冬季偏北风。 南亚季风 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 49. 高气压反气旋下沉气流北顺南逆干晴天气(伏旱:副高、寒潮:蒙古高压) 50. 低气压气旋上升气流北逆南顺阴雨天气(台风) 51. 梅雨准静止锋 6 、 7 月 52. 水圈的主体海洋水; 淡水的主体冰川(南极洲) 53. 水循环的动力 太阳辐射 54. 水循环的类型: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 最重要的水循环 海陆间循环(大循环)。 55. 人类可以影响的水循环的环节 局部地区的地表径流 施加

11、一定的影响, 如:改变局部地区的水的时间分布 - 修建水库;改变局部地区的水的空间分布,跨流域调水 - 南水北调、引滦入津 、引黄济青等;引水灌溉。 56. 洋流的分类 : * 按水温划分:暖流:水温高,一般为 低纬度流向高纬度 。寒流:水温低,一般为 高纬度流向低纬度 。 * 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补偿流(秘鲁寒流)。 57. 洋流分布的规律 :在热带和副热带海区(除北印度洋外),以 副热带海区为中心 的大洋环流, 北顺南逆 。大洋环流东部(大陆西岸)为寒流,西部(大陆东岸)为暖流。 58 . 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 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 59. 四大渔场分布 :

12、三个在暖寒流交汇处;秘鲁渔场秘鲁附近海区的涌升流 60. 河水的来源称为河水补给。 61 . 雨水是世界上大多数河流最重要的河水补给 , 雨水补给与降水量季节变化一致 。 62. 我国东北山区的河流就有 春汛 ,以降水补给为主, 积雪融水 为辅。 积雪融水补给径流量季节变化与气温的季节变化基本一致 。 63. 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与气温的季节变化基本一致 。 64. 气候资源的种类:光照、热量、水分、风能 65. 光照资源取决于太阳辐射总量的多少;日照时间的长短 。 66. 热量资源的衡量标准:气温、积温、无霜期 。热量是决定农作物分布和复种指数的重要因素。 67. 狭义的水资源

13、 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69. 衡量水资源的数量指标 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 70. 水资源的特点:不可替代性、可再生性、利与害的两重性 71. 我国水资源数量特点 总量不少,人均不多 ;空间分布特点 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时间分配特点 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72. 世界水资源缺乏的自然原因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气候反常。人为原因用水量的剧增;水质污染。73. 调节水资源时间上的不均衡 建立蓄水工程 ;调节地区间水资源的不平衡 修建跨流域的引水工程 74. 上海水资源总量充沛,但水体污染严重,属于 水质型缺水城市 ;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科学用水,节约用水。 75

14、. 我国土地资源特点: 绝对数量大,人均数量少 。地区分布很不平衡。 76. 森林资源的环保作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调节气候,净化大气。 美化环境(城市广种大树的原因) ,容纳动物。 77. 能源资源 按能否可再生分:又可分为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 78. 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费量已占世界能源总消费的 70% 79. 西气东输工程是将 新疆 塔里木和长庆气田的天然气通过管道输往 上海 的输气工程。 80. 产业部门的分类: 第一产业 农业;第二产业 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 产业部门结构即三大产业的比重。 81.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 82. 农业生产的特点:季节性和周期性

15、(不误农时、因时制宜);地域性(因地制宜) 83. 光热条件影响农作物的复种指数 84. 垦殖指数与地形相关,垦殖指数高地形平坦;垦殖指数低地形崎岖。 85. 城市近郊多肉、禽、蛋等副食品基地 经济地理位置 86. 农业主要的两大部门 种植业和畜牧业 。 87. 畜牧业产值居首位的国家美国;人均牛羊头数最多的国家新西兰 88. 世界农业生产地域类型: 水田农业、传统旱作农业、粗放畜牧业、地中海型农业、发达的商品化农牧业、热带种植园农业 89. 水田农业和传统旱作农业我国界线秦岭 - 淮河;粗放畜牧业年降水量少于 250mm 地区,我国四大牧区;热带种植园农业我国海南、广东雷州半岛、云南南部 9

16、0. 商品化程度很高,基本上分布在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 热带种植园农业 91. 为国际市场提供粮食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 发达的商品化农牧业 92. 水田农业 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区东亚、南亚、东南亚雨热同期。93. 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工业。工业区位条件:能源和矿产资源;环境条件;交通运输;市场;劳动力;科学技术;集聚;土地价格。94. 接近原料产地 甘蔗、甜菜制糖,水产品和水果等食品罐头。95. 接近能源供应地 炼铝 96. 接近消费市场 棉纱织布、石油加工等工业;瓶装饮料等食品工业、家具制造、印刷工业 97. 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如化工厂、钢铁厂、火电厂)应布局在盛行风(主

17、导风)的下风向 ;季风盛行地区,应布局在 与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外 98 有水污染的工厂(如化肥厂、造纸厂、化工厂、印染厂)应布局在河流下游 99. 需洁净水源的工厂(如自来水厂等)应布局在 河流上游 100. 装配厂(如电视机装配厂)应布局在 劳动力充足的地方 101. 钢铁工业布局有 “煤铁复合体型”和“临海型” 102. “煤铁复合体型”接近原料地和燃料地美国的五大湖沿岸、德国的鲁尔区、乌克兰的克里沃伊罗格顿巴斯,我国的鞍山本溪。 103. “临海型”是远离原料、燃料地而接近消费市场,如 上海宝山 ,日本的太平洋沿岸 104. 工业区按形成条件划分 采矿型鲁尔,加利福尼亚,辽中南;加工型日本

18、京滨,沪宁杭;混合型京津唐 105. 工业地域体系和类型最大单位 工业地带 106. 世界最大最发达的工业地带 北美工业地带 107. 工业化最早、经济第二位的工业地带 西欧工业地带108. 资源型的重工业地带 东欧工业地带 109. 对外依赖率最高的加工贸易型的临海工业地带 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 110:商业区位条件:交通、人口、集聚、地价。111: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112. 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 自然增长率 = 出生率死亡率 113. 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 人口的严重老龄化、人口增长极其缓慢,甚至持续衰减 。老龄化问题还带来劳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以及赡

19、养众多孤寡病残老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114. 发达国家的人口措施: 鼓励生育、接纳外来移民 115. 老龄化: 65 岁以上的人口比重 7% 为 老龄化, 10% 为 严重老龄化 116. 老年人口的比重最高的国家瑞典;老年人口的比重最低的国家孟加拉国 117.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人口年龄构成中少年儿童比重大。 118.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措施:实行或赞同 计划生育 的政策,以期降低过高的人口出生率。 119. 我国的人口问题和人口政策 人口问题: * 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 * 人口年龄构成轻 。 * 人口的经济结构长期没有改善。 * 人口的文化教育水平低。 *

20、 人口过多和增长过快,加重了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人口政策: 坚决贯彻计划生育 的基本国策,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努力提高人口质量,逐步改善人口结构,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20.人口迁移主要形式:劳务迁移;难民迁移;智力迁移。121. 衡量人口分布的指标 人口密度 (人 / 千米)。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自然资源与环境;科学技术水平 ;地区开放程度;人均消费水平。122. 四大人口稠密区: 亚洲东部;南亚、欧洲 60 N 以南、北美洲东部 123. 人口密度最大的人口稠密区 南亚 124. 人口稀疏区:寒带(西伯利亚)热带雨林(亚马孙、刚果)沙漠(

21、撒哈拉、塔克拉玛干)和干旱草原高原(青藏高原)、高山 125. 中国人口地理的重要分界线黑河 - 腾冲线 126:城市基本特征:人口和经济活动高度集中;产业活动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发达。127. 城市分类:按城市规模:各国的标准不同我国的标准非农业人口 100 万以上的为特大型城市; 50100 万的为大城市; 2050 万的为中等城市; 20 万以下为小城市 128:城市规模:世界城市(纽约、东京、伦敦)、区域性中心城市(香港)、全国性中心城市(北京、上海)、跨省区的区域中心城市(武汉、重庆、天津、沈阳、大连)、省会城市和省区主要城市、省内区域中心城市、县级中心城市、县

22、以下中心镇。129. 城市职能:我国的标准综合性和专业性。 综合性:全国或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如各特大型城市和主要的大城市。 专业性:工矿城市、农林城市、交通枢纽、旅游城市、文化名城、政治职能为主的城市。 130. 城市内部的职能分区 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 131. 城市化 :是指乡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大批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132. 城市化的重要标志城市人口比重的增加 。 133. 城市化的本质 居民由从事第一产业转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并向城市集中 ,是整个社会生活发生根本变革的过程。 134. 城市化中的问题环境问题、交通问题、居住问题、社会问题。 135郊区化:

23、 是中心城区人口向城市郊区迁移的过程。136.逆城市化:十大城市人口向周边中小城市或乡村地区迁移的过程。137:影响文化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人口、民族迁移因素;文化自身因素;时间因素。138:世界文化圈:西欧文化圈;东欧文化圈;东亚文化圈;南亚文化圈;东南亚文化圈;伊斯兰文化圈;非洲文化圈;拉丁美洲文化圈;太平洋文化圈。139:中国地域文化:东北黑土文化;华北平原文化;黄土高原文化;内蒙古草原文化;新疆荒漠绿洲文化;青藏高原文化;四川盆地文化;云贵高原文化;江南水乡文化;华南妈祖文化。140:海派文化。141. RS遥感 ; GPS 全球定位系统(至少 3 颗卫星定位);GIS 地理信息

24、系统 高中地理复习资料2一、生态问题1、水土流失问题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2)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治理的措施: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治理的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2、荒漠化问题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

25、)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治理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3、干旱缺水问题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地区:产生原因:(

26、1)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2)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治理措施: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思考:我国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4、土壤次生盐碱化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以灌溉水源为主。(2)人为原因:不合理

27、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原)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5、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泽化我国典型地区: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产生的原因:过度抽取地下水治理措施:控制抽取地下水;实行雨季回灌6、赤潮我国典型地区: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气温高;静水;静风;海域相对封闭。 (2)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二、自然灾害(既有天灾,又有人祸)1、洪涝灾害我国典型地区:东

28、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台风的影响;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地势低洼(海河、珠江);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河道弯曲(荆江河段);厄尔尼若现象等。(2)人为原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围湖造田;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渭河流域)治理措施: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湖;修建水利工程;裁弯取直,加固大堤;开挖入海河道(淮河);修建分洪区;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2、沙尘暴现象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华北地区产生的原

29、因:(1)自然原因: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气候干旱,降水少;春季大风*数多;地表植被稀少等(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3、地震我国典型地区: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区形成原因: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震级大,破坏性大;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浅源地震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诱发其他灾害等减轻灾害的措施: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

30、系;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4、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形成原因:(1)自然原因:山区面积广大,岩石破碎,风化严重; 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2)人为原因:对植被的破坏治理措施:恢复植被三、农业区位分析1、灌溉农业区位分析典型地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南疆等分析自然区位因素:热量充足,温差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不足:水资源短缺;冬季受寒潮和暴风雪影响;土壤的盐碱化等2、商品谷物农业典型地区:东北地区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开阔;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水源充足。(2)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国家政策扶持。不足:热量不足;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冬季受寒潮和冻害的影响等。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比较:相同点:农业地域类型相同;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不同点:经营方式不同,美国以家庭农场主生产为主,我国以国营农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