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7 ,大小:72.06KB ,
资源ID:1256961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256961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章六个体心理卫生原则.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章六个体心理卫生原则.docx

1、章六个体心理卫生原则第六章 个体心理卫生的基本原则一个人应如何维护和增进自身的心理健康呢?笔者根据第五章阐述的心理卫生工作的基本方略,特别是发展优先、防重于治的原则以及生理、心理、社会三途径相结合的原则,提出了个体心理卫生的六条原则:认知合理积极、自我意识良好、人际关系良好、乐于参加劳动、生活方式健康、善于调节情绪。下面分别加以阐述。第一节 认知合理积极所谓认知就是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它包括一个人的思想观点、阐释事物的思维模式、评价是非的标准、对人对事的基本信念等。一、不合理认知与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认知理论认为,一个人的思想与信念是引起心理问题的根源。一个人如何认知,认知方式是否合理,对其心理

2、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详见第四章第二节)。因此,笔者认为,非常有必要把认知合理积极作为个体心理卫生的首要原则。认知如何影响心理健康?对于其原理,心理健康的认知理论学者艾利斯、贝克等人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张玲在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中把心理健康认知理论的基本原理概括如下:第一、认知是行为与情感的基础,一个人的所有心情都是由他的“认知”或思想产生的。认知涉及一个人看待事物的方式、他的理解力、精神状态与自信心。它包括一个人阐释事物的方式:他怎样向自己评判某人谋事。第二、消极的情绪由消极的思想决定。你用否定的、悲观的思想看问题,那么,你就会感到非常沮丧、失意与消沉。第三、几乎一切的消极思想都蕴含着重大的曲解。

3、稍加推敲,你就会发现,这些消极思想都是无稽之谈,都不合情理。你终将发现,你的一切痛苦的唯一原因均来自歪曲事实的想法。第四、通过改变我们的思想与认知,可以改变我们的消极情绪。为提高我们认知的合理性、积极性,有必要对不合理认知的特征进行分析,以便于我们学会分辨认知是否合理,并自觉地与驳斥不合理认知,便头脑中的不合理认知为合理认知。韦斯勒(Wessler)总结出人们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往往具有下列三个特征:(1)绝对化要求。在各种不合理的信念中,这是最常见的。它指人们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常与“必须”、“应该”这类词连在一起。怀有这样信念的人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中。

4、(2)过分概括化。它是一种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过分概括化的一个方面是人们对其自身的不合理的评价,如一遇挫折便概括为自己“没用”,是“失败者”,一遇点不幸便认为自己“前途渺茫”。这种人以一、两件事来评价自己整个人,评价自己的价值,其结果常会导致自责自罪、自卑自弃的心理,并引起焦虑和抑郁的情绪。过分概括化的另一方面是对他人的不合理评价,即别人稍有过失就认为其很坏,无一可取,从而导致一味地责备他人以及产生敌意和愤怒等情绪。(3)糟糕透顶。这种不合理的信念认为某一事情发生了,必定会非常可怕、非常糟糕、非常不幸。这种信念会导致个体陷入严重不良的情绪体验如耻辱、自责自罪、焦虑、悲观、

5、抑郁之中而难以自拔。当一个人沿着糟糕透顶这种思路看待事物,遇到了自己认为绝对糟糕的事情时,就把自己引入了不良情绪状态中。我国学者王登峰归纳出不合理的思维方式的典型语言为:我想要、我希望我一定要、我必须;我喜欢如此我应该如此;很难没有办法;也许一定;有时候总是;某些所有的;我表现不好我不好;好像如此确实如此;到目前为止如此必然永远如此下面的资料有助于帮助我们认识进一步哪些是不合理的认知。资料:常见的六种认知扭曲现象常见的六种认知扭曲现象会造成我们不合理的思考方式,而产生不必要的情绪困扰。1、扩大与夸张即过度强调负向事件的重要性或影响力。例如:“我这一次考试考得不够好,我一定完蛋了!”2、选择性地

6、推论即忽视积极的一面,只以片段的事实来下结论,忽视了整体内容。例如:“虽然这次和外校一起出游真的很好玩,也较到了不少朋友,但是我无意间说错了一句话,他们可能认为跟我们班出去玩糟透了!”3、个人化就是使外在事件与自己产生关联的一种倾向。例如:“今天晚上去参加毕业晚会,动作难看死了,一定很多人看到我的驴样,暗自在嘲笑我!”4、极端化的思考就是指在思考或解释事情时,以一种“全有或全无”或“不是就是”的想法,将经验分成两类。例如:“如果我不能在每一方面都表现得很出色,那么我就是一个表现不好的学生,别人就不可能会喜欢我。”5、过度类化即把某件事件的结果,推论到不相似的事件或环境中。例如:“我篮球打得不够

7、好其他球类一定也打不好我注定是个运动白痴!”6、独断地推论就是指没有充足或相关的证据,就妄下结论。例如:“昨天我们到小莉家聚餐,她爸妈都没有热情的招呼我,一定是不喜欢我,不然就是我有什么地方得罪了他们!”引自情绪管理蔡秀玲 杨智馨著 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 第190页默兹比(Maultsby,1975)曾提出了五条区分合理与不合理信念的标准:(1)合理的信念大都是基于一些已知的客观事实;而不合理的信念则包含更多的主观臆测的成分。(2)合理的信念能使人们保护自己,努力使自己愉快的生活;合理的信念则会产生情绪困扰。(3)合理的信念使人更快地达到自己的目标;不合理的信念则相反。(4)合理

8、的信念可使人不介入他人的麻烦,不合理的信念则难于做到这一点。(5)合理的信念使人阻止或很快消除情绪冲突;不合理的信念则会使情绪困扰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而造成不适当的反应。可见,不合理认知不仅歪曲事实,而且从结果看,于事于人于己均不利。因此,我们应培养健康的认知方式,做到认知合理积极。二、认知健康的标志与培养认知健康的标志是什么?张玲等(2001年)提出了健康认知模式的特征是:积极,不消极;客观,不自欺;独立,不依赖;灵活,不僵化;本质、不幼稚。笔者认为,可以把认知健康的标志概括为两点:一是认知合理;二是认知积极。下面加以分别阐述。1、认知合理认知合理,即认知与客观现实相符,是客观的,实事求是的。主

9、要包括合理要求与合理判断。(1)合理要求不合理认知的一个最常见的特征是绝对化要求,即从主观意愿出发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进行推理和判断,常与“必须”、“应该”这类词连在一起。例如:“只要我付出了努力,我就应该获得成功。”“我必须成功。”、“我爱他,他也就应该用同样的爱来回报我。”“过去他在很困难的时候,我曾竭尽全力帮助他,现在我遇到了麻烦,他理所当然要帮助我。”怀有这样信念的人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中。这种思维方式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即客观事物的发展有其自身的条件和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希望”客观事物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发展,这是可以理解的,也合乎情理,但我们不能把“希望”变成“要求”和“命

10、令”。合理的思维是“宽容”的,即虽然“我希望这样”,但允许有各种“那样”的可能出现;同样,“我希望成功”,但也接受可能有的失败;“我希望他这么做”,也尊重他按自己的方式行事。因此,应善于将绝对化要求的不合理认知方式改变为合理要求的认知方式。我们可在日常生活中,多讲“我希望”而不是“我必须”、“我应该”;多讲“我希望你”而不是“我要求你”、“你必须”。(2)合理判断合理判断即根据事物的实际情况作出实事求是的判断,不瞎猜测,不断章取义,不偏听偏信,不以己度人,不感情用事,特别要防止认知上的过度概括化和极端化。过度概括化是一种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过分概括化的一个方面是人们对其自

11、身的不合理的评价,如一遇挫折便概括为自己“没用”,是“失败者”。这种人以一、两件事来评价自己整个人,评价自己的价值,其结果常会导致自责自罪、自卑自弃的心理,并引起焦虑和抑郁的情绪。过分概括化的另一方面是对他人的不合理评价,即别人稍有过失就认为其很坏,无一可取,从而导致一味地责备他人以及产生敌意和愤怒等情绪。比较妥当的做法是“评价一个人的行为而不是去评价一个人”(艾利斯)如,“他上次打架的行为是很愚蠢的”(而不是因为打架就断言“他这人是愚蠢的”);“我这次考试是失败的”(而不是因为考试失败就下定论“我不是读书的料”)。极端化认知把事物看作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全或无的两个极端,要么全对、要么全错

12、;要么全盘肯定、要么全盘否定。把某种事情看成是“糟糕至极”就是这种思维方式的结果。而事实上,世界上并不存在糟糕至极的事,没有一件事是百分之百糟糕透了的。一方面,对任何一件事情来说都存在比之更好(或坏)的情况;另一方面,任何一件事不管你认为是好的或坏的,客观上都存在与之相反的因素,只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有矛盾的主次之分。我们应该学会“软性”思考,既看到黑白之间存在许多的中间色,事物可能是较好或较坏的,但绝不会是最好或最坏的。用辩证的观点去认识和把握事物: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也看到不利的一面;认识到事物是发展的,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种思维方式才是科学、合理的

13、。正如毛泽东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所言:“我们必须学会全面的看问题,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的东西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老子曰:“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列宁也有这样的名句:“然而,只要再多走一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注1这些名人名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辩证法,掌握辩证法。2、认知积极认知不仅要合理,还应积极。积极认知,就是指在有着各种有利和不利因素的情况下,多看到有利的因素。有人说,面对人生的纷繁,你会把目光集中在哪里呢?造物主非常公平,在给你美好事物的同时,总要给你一丝缺憾。关键是你的注意力集中在哪方面

14、。如果你把百分之九十九的精力集中在痛苦上,生命就会暗淡无光、山穷水尽。如果你把百分之百的精力转移到欢乐中,你得到的将会是满足。我们不妨看几个例子。在我国民间曾流传这样一个故事:有位老太太有两个女儿,女儿都出嫁了。大女儿家开伞店,小女儿家开洗衣店。老太太天天为女儿忧愁,为什么呢?在雨天,担心小女儿洗的衣服晒不干;在晴天,担心大女儿的雨伞卖不出去。总之,她每天都有让她忧愁的事。后来,一个人跟她说:“老人家,您好福气啊!下雨天,您大女儿家生意兴隆;大晴天,您小女儿家生意好做。对您来说,哪一天都是好日子。”老太太转念一想,不禁眉开眼笑了。可见,积极认知给人带来快乐。联合国前秘书长在战争千钧一发之际,去

15、伊拉克斡旋,实现了和平。他说,是中学老师的一课改变了他的思维模式。那节课上,老师先拿出一张白纸,中间一个黑点。老师问同学看见什么?全班同学盯住白纸,齐声喊道:一个黑点。老师沮丧地说,这么大的白纸没看见,只盯住一个黑点,将来你的一生是非常不幸的。眼光集中在黑点上,黑点越来越大,最后整个世界变黑了。整个课室寂静无声。在沉默中,老师又拿出一张黑纸,中间一个白点。老师又问看见什么?全班同学开窍了,齐声喊道:一个白点。老师欣慰地笑了,说,太好了!无限美好的未来在等着你们!“所以全世界都认为伊拉克战争乌云密布,一触即发,而我却看见了一线和平的曙光。”可见,积极认知给人带来希望。这种积极的认知方式可以广泛地

16、应用于生活之中。曾听说这样一个故事:在美国有一间鞋子制造厂。为了扩大市场,工厂老板便派一名市场经理到非洲A区调查市场。那名市场经理一抵达机场,发现当地的人民都没有穿鞋子的习惯,回到旅馆,他马上打个长途电话告诉老板说:“这里的人都没有穿鞋子的习惯,我们的鞋子没有市场,不必到此销售了。”当老板接过电话后,还是半信半疑,他便吩咐另一名市场经理去实地调查。当这名市场经理见到当地人民赤足,没穿任何鞋子的时候,心中兴奋万分。一回到旅馆,立即电传告诉老板:“这里的人都没有穿鞋子的习惯,市场潜力非常大,快寄100万双鞋子过来!”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到,积极认知可使人绝处逢生,化险为夷,变危机为转机。总之,

17、积极认知可谓是我们生活幸福的法宝。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有句这样的话:“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在笔者看来,这句朴素的话语可以作为我们积极认知、讲求心理卫生的座右铭。3、认知合理积极的培养一个人合理积极的认知方式,是在生活环境中不断学习培养形成的。特别需要在两方面努力:(1)努力学习、增进智慧学习对于认知的发展非常重要。从心理卫生来看,尤其需要学习掌握辩证法和学习心理学,同时积极拓宽视野,参加社会实践,丰富人生体验,善于向书本学习,善于向他人取经,善于总结经验教训。(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乐观的人生态度有着正确人生观的人,能够把个人的价值与社会的需

18、求和谐地结合,心中有社会,心中有他人,在为社会贡献、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也为自己谋得幸福和快乐。这样的人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不会为个人的名利斤斤计较。正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样的人既有远大理想,又脚踏实地,即勇于进取,又知足常乐;这样的人能正确对待人生的意义和起伏,知道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挫折不可避免,懂得挫折是“成功之母”的道理,懂得“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因而面对各种人生的风浪能“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面对生活,永远微笑。有言道: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从生活中看到的东西常常是你自己心态的映照。乐观、积极的心态,能使人感受到生活充满阳光,感受的生命的美好。可以说,乐观的人是

19、真的会享受生命。第二节 自我意识良好一、自我意识1、自我意识的概念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包括对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是一个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结构系统,可以从形式和内容方面加以分析。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表现为认知的、情感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分别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生理自我(如身高体形)、心理自我(如思维活动、个性特征)和社会自我(如人际关系)的认识。它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层次。其中,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是自我认识中最主要的方面,集中反映了自我认识乃至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也是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的前

20、提。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的情感成分,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产生,反映个体对自己所持的态度,它包括自我感受、自爱、自尊、自信、自卑、内疚、自豪、成就感、自我效能感等层次。其中,自尊是自我体验中最主要的方面。自我调控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指个体对自己行为与心理活动的自我作用过程。它包括自立、自主、自律、自我监督、自我调控和自我教育等层次。其中,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是自我调控中最主要的方面。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所谓生理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的生理属性的意识,包括对自己的身体、外貌、体能等方面的认识。所谓社会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的社会属性的意识,包括对自己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角

21、色、地位、权利、人际距离等方面的意识。所谓心理自我,就是个人对自己的心理属性的认识,包括对自己的人格特征,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表现等方面的意识。自我意识是人所特有的。但是,人的自我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个体生物成熟的自然结果,而是在生物成熟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和交往活动中,随着语言和思维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须经历一个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不自觉到自觉的约20多年的发展过程,才能逐渐地成熟起来。其间,经历了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大约在2-3岁,是以儿童可以用代词“我”来称呼自己为重要特点的。第二次飞跃则在青春期。2、自我意识的作用自我意识在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自我

22、意识是一个人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当一个人还不知道自己,也无法把自己跟周围事物相区别的时候,他是不可能认识自己外界客观事物的,如婴儿就是如此。(2)自我意识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人只有在意识到自己是谁,应该做些什么事情的时候,才会自觉自律地去行动。例如,一个人若意识到自己是个有德行的人,他就不会假公济私或趁火打劫,即使有这样的条件和机会。(3)自我意识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人能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完善。因此,自我意识影响着人的道德判断和行为,也影响其个性的形成和心理的健康,是人格结构的核心。比如,一个人如果自我意识不恰当,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就会出现性格的偏

23、执和人际关系的问题,进而又影响其情绪和心理的健康。可以说,健全的情绪、健全的心身是以健全的自我意识为基础的。自我意识的健全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促进人的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二、自知与自爱就心理卫生来说,自我意识良好的核心是自知和自爱。1、自知自知,就是正确认识自己。即,对自己的认识要与自己的实际相符合,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都能恰当地认识,不把自己的长处认作为缺点来降低自己,也不把自己的缺点认作为长处来抬高自己。只有当人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时,才能确立适当的抱负水平,从而合理地设计和安排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不然,所确立的抱负水平可能过高,这样学习或工作的要求难以达到,个体便受到挫折,若经受

24、不起就会失望、沮丧,产生严重的心理矛盾;或者,所确立的抱负水平过低,这样学习或工作目标毫不费力地达到,无法发挥自身的潜能,也不利于心理健康。要正确认识自己,特别是认识自己的思想、个性、行为等方面的品质是不容易的。其难处在于自己(主体我)认识自己(客体我),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自我是认识的主体,又是认识的客体,要使认识具有有全面性、正确性,就要凭借各种正确的参考系。只有打破自我封闭,拓宽生活范围,增加生活阅历,扩展交往空间,积极参加活动,扩大社会实践,才能找到多种参考系,以便多方面、多角度地认识自我。一般来说,对自己的了解和认识,最普遍可行的方法有:(1)通过认识他人、与他

25、人比较来认识自己。这里所说的他人,包括现实中具体的人和人们所崇拜的楷模。通过对他人的观察了解,并与其作比较,可认识自己的长短优劣。但如果比较不恰当,则会产生消极的效果,导致自卑或自负。为了使比较产生积极的效果,在同他人比较中应注意两点:第一,明确比较的目的。比较并不是为了分高低,而是为了认识自己的实际能力、实际品质,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第二,注意比较的条件。由于人与人之间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个人所处的客观环境条件又极为复杂,所以有时比较的前提条件是不平等的。(2)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来认识自己。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可作为一面认识自己的镜子,比如,一个人如果为朋友所尊重、为群众所拥

26、戴,大家都乐于与他交往,愿意与他一起活动,常可表示他一定具有某种令人喜欢的品质。人的年龄越小,独立认识、评价自己的能力越差,越有必要借助于别人的态度和评价这面镜子。例如幼儿和小学生,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往往就是父母、教师对他们评价的重复。就是中学生和大学生,甚至成年人,虚心听取别人对自己的意见仍然是十分必要的。当然,镜子不一定很完好,正如我们自己对他人的认识和评价不一定都正确一样,他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也不一定是正确的。这是因为,一方面,人的心理都有一定的闭锁性,不可能在一切场合都将自己的内心世界毫无保留地在别人面前表露出来;另一方面,他人的认识和评价受其知识经验、价值观、情绪情感、态度等因素的

27、影响,也可能或多或少地、有意无意地带有成见或偏爱。因此,在分析他人的态度和评价时,应特别重视与自己关系比较亲密的人对自己的评价;要特别重视那些人数众多、异口同声的评价;既要重视与自己观点一致的意见,又要重视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意见;还要多和别人交往,让别人更多地了解自己。(3)通过参加活动、分析活动成果来认识自己。一个人从事人和活动要取得成果都需要具备有关的品质或才能,所以活动成果本身可以反映其在某方面的品质或才能。因此,一个人积极拓展自己的活动领域,并注意在活动中观察自己的表现,分析自己的活动成果,是有利于正确认识自己的。(4)通过自我反思来认识自己。常言道:“吾日三省吾身”、“严于解剖自己”

28、,讲的就是自我反思,即对自己的心理活动、言行举止的自我分析、自我评价。从自我认识的角度看,自我反思应特别注意两点:第一,正确进行自我比较。人们不仅可以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认识自己,也可以通过把目前的“自我”与过去的或将来的“自我”相比较来认识自己。一个人若不善于把现实的自我与过去的自我相比,就会看不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功,造成自我评价过低;但若不善于把现实的自我与将来的自我相比较,却又容易出现自我评价过高的偏向。第二,正确进行自我归因。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对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原因分析,则为自我归因。对成败如何进行自我归因,会影响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和体验。那些自卑

29、感强的人,习惯于把失败归因于自己无能、愚笨,而把成功归因于机遇、侥幸,这样归因的结果总是形成过低的自我评价;处于抑郁状态的人亦如此,他把困难、不幸既归因于主观的无能,亦归因于客观的困难,感到没有希望,从而陷入了自我挫败之中。从心理卫生的角度看,自我归因应给人以希望和光明,应激发人的内在潜能,改善人的情绪状态。因此,提倡进行积极的自我归因,即把成功主要归因为自己的能力(但并不抹煞客观的作用,如他人的支持等),把失败主要归因为自己努力不够或努力的方法不对(但并不否认客观条件,如任务难度等)。这样,可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并鼓起不断进取的勇气。2、自爱自爱要比自知更难些。自爱就是喜欢自己,接纳自己,爱惜

30、、保护自己,重视自己身体健康,珍惜自己的品德和荣誉,以取得别人的尊敬和友情;善于适应现实环境,力求事业的进展和自身的充分发展。自爱的反面就是自暴自弃,如酗酒就是一种不自爱的表现。自爱也可以理解“不要和自己过不去。”似乎不会有人和自己过不去,但实际生活中和自己过不去的情况并不少见。自卑就是看不起自己,不愿意接纳自己不足的表现。自责和自罪就更是和自己过不去的表现了。其实,自卑心理的人并不一定是本身具有某些缺陷或短处,甚至和别人比起来不相上下或优于他人,但他总是被“我不喜欢自己”、“我讨厌自己”的心理困扰,并转化为“别人不喜欢我”的意向,离群索居,使自己陷入不利的境况,甚至出现伤害自己的行为。概括说

31、来,自爱的内涵是自尊、自信、自制、自强。它们是个体自我意识中的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层面的内容。自尊是一个人对自己有价值感、有重要感的体验,它要求一个人尊重自己的人格,尊重自己的荣誉,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不容别人歧视侮辱。自信是认为自己的能力适合所承担的任务的自我体验,是对自己力量的充分肯定。自制就是不但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且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做到有所为和有所不为。自强就是不畏困难,不断提高自己。自强不息是立身之本,也是心理健康之本。自爱以自知为基础。只有在客观了解自我的前提下,并自觉地进行修养才能养成自爱的心理。自爱的实现应注意以下几点:(1)善于扬长避短,独立自主地发展自我。每个人必须通过和别人

32、比较来培养自制力,但又不宜把这种比较作为唯一的尺度。与他人比较,只是了解自我的手段之一,而不是人生的目标。如果一个人把超越别人当作他努力的目标,他一定要失败,因为他不可能同时在各方面超越所有的人。反过来说,即使某个人一般能力较别人低,但他总是有比较擅长的方面,如果它能够把握这方面的长处,努力向上,使之得以充分地发展,仍会取得有价值的成就。所以,自爱就是善于扬长避短,独立自主地发展自我,从事环境允许的、力所能及的工作,造福社会。(2)积极面对自己的短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人都有短处,要认真分析。对能力和品质上的短处,对工作方法的缺点和行为方式的不妥之处,应该有勇气承认并寻求改正的途径和方法。对某些生理缺陷或不能改变的短处,应该有勇气加以接受而不伪装或隐讳,否则会增加心理负担。(3)调整“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差距。抱负,也就是对自己成就的预期,这可成为一个人奋斗向前的动力。成就水平低的人,虽然比较容易实现目标,但是那些成就并不能带来真正的满足感;同时也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