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37.49KB ,
资源ID:1254897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254897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青海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1206.docx)为本站会员(b****0)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青海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1206.docx

1、青海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1206 青海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摘要】 本文在分析青海省1985以来经济增长特征的基础上,定性和定量分析了1985年至2009年之间青海省的区域经济差异,阐述了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特征,并探讨了造成区域差异的原因,最后提出了消除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对策建议。【关键词】青海省;区域经济差异;成因;对策区域经济差异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适度的区域经济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发展能起到促进作用,但差异过大会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产生负面影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海省经济快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稳步增长,但省内各区域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

2、且这种差异呈现逐年扩大之势。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背景下,正确分析青海省区域经济差异,对青海省“十二五”计划的制定、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平衡、实现青海省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一、青海省经济增长特征1.1.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从图1中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海省国民经济进入持续快速增长阶段,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从经济总量上来看,全省GDP由1990年的69.94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081.27亿元,在2009年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实现了突破千亿元的可喜成绩。从经济增长速度看,19902009年全省GDP年均增长15.6%,从人均占有量上来看,2009年全省人均GDP

3、达到18346元,年平均增长14%。图1 19902009年青海省GDP和人均GDP 1.2产业结构渐次高级化。80年代以来,青海省产业结构逐步向高度化发展,1981年第三产业(32.2)开始超过第一产业(26.5),此后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则不断上升,三次产业比例由1981年的26.5:41.3:32.2调整为9.9:53.3:36.8,虽然距离高级比例产业结构层次“三、二、一”的比例还有一定的距离差距,但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趋势已十分明显。1.3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海省经济处于工业化的快速推进时期。2009年全省工业增加值达到471.34亿

4、元,占全省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例由1991年的78.7上升到81.8,表明青海省的工业发展速度在加快。1.4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新世纪以来,青海省对外贸易取得了迅速发展。进出口总额2000年只有43.83万美元,而到2009年已增长到5.86亿美元,对外经济已成为拉动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实际利用外资金额2000年只有30.19万美元,到2009达到2.15亿美元。可见,青海省对外开放程度在不断提高,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正在形成。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海省区域经济增长状况分析2.1时间变化特征。以定量研究为基础,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相结合,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作为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指标,用标

5、准差(S)和离差系数(V)分别代表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 表1 1985年以来青海省区域经济差异变动年份标准差 S/元变异(差)系数V1985318.172295110.523417306371990675.543473340.4442538254619952161.25575480.6142985162420003653.42864440.6860737812520014187.94126030.7088593873320024702.82327270.711403728520035344.95095860.724199032420046292.67250460.730008411212005

6、8714.62285380.83046829421200610973.8864550.90732643961200712794.6557830.89680857112200817219.8249810.94485284429 资料来源:19852008年青海省统计年鉴 图2 1985年以来青海省区域经济差异变化情况图2和表1显示1985年2008年青海省各地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标准差逐年扩大,由1985年的318元扩大到2008年的17220元,表明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在不断呈几何式扩大。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变化阶段:1985年2004年区域绝对差异呈缓慢扩大态势,1985年与2004年相对扩

7、大了5974.5元,年均增幅为298.8元,2005年2008年区域经济绝对差异呈加扩大趋势,2008年与2005年相对扩大了8505.2元,年均增幅达2126.3元,是19901998年的7.12倍。1985年2004年变异系数显示区域经济的相对差异呈现出波动式扩大趋势。总体来看区域经济相对差异由1985年的0.52上升到2008年的0.94,上升幅度为0.42。具体来看,相对差异分别在2000年、2006年、2008年出现3个峰值,而这三年峰值中又以2008年的峰值最高,2000年的峰值最低。在2000年出现峰值后,出现了短暂的相对停止增长的现象,这说明在20002004年之间,青海省的区

8、域经济差异有所缓解。2.2空间变化特征。用人均GDP的相对发展速度Nich(即某市在一段时间内人均GDP的增长率与全省同期增长率的比值)来衡量青海省各州市及地区与全省经济发展速度的差异。由19852008年各地区人均的相对发展率的值表可以看出全省各地区人均的相对发展率差别很大,发展水平最高的海西州是发展水平最低的玉树州的9倍。相对发展速度大于1,即经济发展速度比全省发展速度快的只有西宁市和海西州两个地区,尤其是海西州以相对发展率为3.7的速度发展经济,远高于全省其他地区经济的增长速度。由此可见,相对发达地区的相对发展速度特别快,落后地区的相对发展速度很慢,这必然导致全省区域经济差异的进一步增大

9、。表2 青海省各地区相对发展率地区年份2008-1985 Nich2008-1990 Nich2008-1995 Nich西宁市1.09004282011.11073210791.0676707985海东地区0.446836740850.44716063420.45546266936海西州3.74229539833.77468258483.8974488325海南州0.690428804050.621249447290.66532141828海北州0.796936252340.781504642790.74099164024黄南州0.874856763770.874234097660.8375

10、6125685玉树州0.417465774080.41721937970.45185932545果洛州0.440986671490.414503189940.362568463533、青海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分析3.1.环境背景条件的差异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地理环境特殊,尤其是玉树、果洛所属的三江源地区,拥有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独一无二的大面积湿地生态系统,不仅直接影响着我国的气候、水文的形成和演变,而且对东亚甚至对北半球的大气环流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是全球气候的启动器和调节区1。青海省历来秉承生态立省的原则,注重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本着生态保护大于经济发展的原则建设三江源地区,所以在

11、客观上决定了玉树、果洛地区经济发展中以生态保护为主,相应地玉树、果洛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落后于青海省其他地区。3.2 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3.2.1经济基础的差异青海省东部地区地势较为平坦,适宜发展农业,位置优越,与甘肃省相邻,是内陆进入青海的门户,依托于外部省份经济的优势,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同时西宁市地区历来是青海省首府所在地,是全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具有较好的工业基础,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快。3.2.2交通条件的差异海东、海西地区的交通条件比较优越,青藏铁路、青藏公路都穿越本区,加强了地区与内地的经济交流和联系,为两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活力,同时为海西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及成品、半成品的

12、外运提供了条件。青藏铁路已成为开发青海柴达木盆地及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交通线路,它促进了青海钾肥厂、锡铁山铅锌矿、青海油田、格尔木炼油厂、茫崖石棉矿等一大批大中型项目的建设和发展,为海西经济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使其资源优势得以更充分发挥。3.3自然资源条件的差异我国四大盆地之一的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省海西州境内。柴达木盆地素有聚宝盆之称,自然资源种类多、数量大、质量好、分布广,目前已知矿种有66种,己探明储量的矿种有40多种,其中钾盐、池盐、镁盐、锂、溴、碘和石棉储量居全国首位,化工资源具有突出优势,潜力巨大。有色金属、贵金属资源品位高,有铜、铅、锌、锡等金属,开采价值极高2。丰厚的自然资源

13、储量为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物质基础,为海西地区经济的腾飞提供了保障。3.4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在国家的支持下,青海省开始大力招商引资,兴建一批工程项目,西宁市和海西地区成为这些工程项目的主要承接地,尤其是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两个循环工业园区的建设更是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将投资的重点向盐湖化工、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天然气化工和水电资源开发等特色优势产业引导和倾斜,重点改造和建设了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大型项目。这些项目建成后,迅速成为海西经济腾飞的龙头,将青海省其他地区的经济远远抛于后面,增大了海西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差异。4、青海省区域经济协

14、调发展的应对策略4.1 继承生态立省之责,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补偿由于三江源地区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所拥有的特殊地理环境,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地区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应本着生态重于生产的原则,加大生态建设,实施地区差异性发展,以确保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安全。同时,青海省政府应加大对三江源地区的生态补偿,提高地区人均收入,缩小地区差异,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4.2加大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 青海省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快速稳步上升,经济的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必须继续加强青海地区的交通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大公路建设规模,提高公路的等级,建

15、设高质量、高等级的公路,以提高交通运输效率3。4.3 加强政府主导,加大对经济发展落后地州市的扶持力度 青海省要充分利用好国家西部大开发所给出的优惠政策,争取更多的国家扶持项目,发展地方经济,以促进青海省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青海省各地州市存在着很大的区域经济差异,海西州和西宁市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快,而海东地区和玉树州及果洛州的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因此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有针对性的投资能促进经济发展的相关产业,因而提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水平4。4.4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经济协调发展我们要正确看待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和扩大不同的地区,由于自然环境、资源条件、经济基础、技术条件、交

16、通、市场和政策倾向等客观条件的不同,其经济规模和发展速度也必将不一样。由此看来,区域间经济差距的存在和扩大是不可避免的。从理论和发展经验上看,经济差异的存在与扩大并不是一种反常现象,而是社会生产力运行的一种正常现象5。因此,对于出现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扩大的现象,应有正确的认识。但不能忽视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其差距的拉大,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降低不平衡程度,缩小区域间的差距,减少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6。加强农村科教、卫生、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投资环境,吸引外部投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培训,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鼓励农民外出打工,直接提高农民劳务收入;帮助农民加

17、快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提高农民农业收入,利用国家扩大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技术、资金、信息、人才以及政策等方面的支持,鼓励发展较高附加值的绿色食品、出口农产品和农产品加工业7。从根本上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同时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形成城市与农村相互促进、农业与工业联动、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格局,探索出一条“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8。4.5 开发牧区经济“增长极”模式,加快牧区经济发展在牧区中寻找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等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建设一批小城镇,促进周围地区的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镇转移,使其成为牧区的经济增长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牧区第一产

18、业向二、三产业的转变,实现增长极的极化效应,推动牧区经济发展。同时借助退牧还草工程,发展草原生态旅游业。通过各增长级民族特色的生态城镇的建立、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整个区域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9。4.6 发展以西宁为增长极的东部综合经济区东部地区是全省经济发展的重心。相对于全省其他地区,东部地区工业基础较为雄厚、资金比较充足,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现处于工业化起飞阶段。今后,经济发展的重点应是增强各级经济增长点及增长点之间的联系,形成网络发展模式,全面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外依托兰州、内增强西宁的实力,加快以西宁市为中心的城镇群落建设,形成比较完备的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和城镇相互配套联接的青海东

19、部城镇群落体系9。4.7 构筑东-柴-草经济联合体,发展纵向分工产业体系东部地区以西宁城东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生物科技园区为基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依托甘河工业园和北川工业经济带,发展具有地区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柴达木地区资源丰富,产业结构从资源开发和出产品加工向横向、纵向产品产业链方向调整,产品加工向规模化、集约化、精细化方向发展;草原牧区生态保护区拥有丰富的农牧产品资源和中藏药资源,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精饲料加工、牛羊屠宰、皮毛加工及废血、杂骨加工和中藏药加工等特色加工业,使其成为本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和优势产业10。参考文献1 强卫 中国三江源区生态价值及补偿机制研究.上海环境热线.2 李玲琴

20、, 沙占江 论柴达木盆地自然资源开发战略J. 盐湖研究,2004,12(3):42-45.3 邓青春 2000年以来西藏区域经济差异演变分析及对策J. 四川林勘设计,2010,1:8-12.4 李龙姣 龚新蜀 新疆各地州市区域经济差异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21(2):60-62.5王良键 郭奇 长江流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实证分析J.地理与地理性息科学,2005,21(2):6769.6 熊鹰 王克林 文先明 湖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及时空格局特征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08:17(1):22-29.7 胡鞍钢 熊义志 如何缩小城乡差距J. 今日浙江,2001,7.8 张继英 甘肃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J.9 丁生喜 青海省区域经济差异与发展模式分析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2:7-10.10 苏建军 青海省区域经济差异时空格局分析研究J. 甘肃科技,2007,23(3):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