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28.75KB ,
资源ID:1253254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253254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狄金森论文.docx)为本站会员(b****0)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狄金森论文.docx

1、狄金森论文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3-2014上半学期 二级通开课世界文学结业论文 论文题目:静谧的臆想世界 浅析艾米莉狄金森与其诗歌 系别:跨文化研究院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级别:2013级姓名: 苏培学 号:20131100022013年12月25日 目 录摘 要 1Abstract 2引 言 31 艾米莉狄金森的生平简介 41.1 家庭关系 41.2 人生经历 62 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类型与特点 82.1 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类型 82.1.1自然文艺型 82.1.2生活人生型 92.1.3爱情永恒型 102.1.4信仰灵魂型 102.2 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

2、特点 122.2.1 所做诗歌均无题目取而代之的是阿拉伯数字编号 122.2.2 对标点符号中的破折号情有独钟 122.2.3 句子及篇幅短小 132.2.4 想象力丰富,“臆想”天开 133 女性主义之先驱艾米莉狄金森 13结 论 15参考文献 16 摘 要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一位享誉世界文坛,极具个人魅力的美国19世纪神秘女诗人,她一生未嫁几乎过着足不出户,归隐于世的生活,作诗是陪伴其一生的灵魂伴侣,死后出版的诗集引起了学界广泛关注,并将其与惠特曼齐名为美国诗歌的核心代表人物。本文将通过对其生平简介,其诗的类型与特点,及女性主义视角,分析狄金森与其诗歌,力求讴歌出

3、狄金森用生命在作诗的独特感悟与思考,向世人揭开其静谧而又独特的神秘面纱。关键词:艾米莉狄金森;生平;诗歌类型与特点;女性主义 AbstractEmily Dickinson a famous woman poet in the world literature in19th century in the United States.She is very attractive and didnt married in her life .she almost never leaved her home, she stays in the poetry word .when she was de

4、ad, shes poetry published and caused wide public concern, she with the Whitman along as the core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American poetry.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biography, the types and features of his poems, and feminist perspective, analysis of Emily Dickinson and her poetry, to praise the D

5、ickinson in poetry with lifes unique feeling and thinking, to her quiet and unique mysterious world.Keywords: Emily Dickinson; Life; poetry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feminism 引 言 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1886)在争奇斗艳的美国文坛,犹如一朵奇葩默默绽放酝酿芳香。在她最为著名的诗歌303首中写下了这样的句子“The Soul selects Her own Society Thesh

6、uts the poor To her divine Majority Present no more”短短几行诗句却意义甚远,或许诗歌即其灵魂伴侣,亦或隐居即其选择的灵魂伴侣的外在表现,但在世人看来狄金森终究是一个清高而不沾染世俗的奇女子。她一生居住于父亲的家宅,总是一袭白色长裙漫步于茉莉花与三叶草丛中,在其远离世俗的闺房臆想翩翩,提笔作诗,如鱼得水,畅游于无比纯净湛蓝的深海之中。由于其隐居家中,她的诗歌类型与其日常生活便息息相关,大概可分为自然文艺型,生活人生型,爱情永恒型,信仰灵魂型。当然,这样草率的单从一方面分类其诗歌远远达不到一个精彩的作品所蕴含的深意,笔者仅以此方法以便读者更加清晰

7、的了解其诗歌。狄金森的诗歌能获得那样高的赞誉必然有其精髓所在,她的诗歌特点独树一帜,句子及篇幅短小,喜爱遣词造句,对标点符号中的破折号情有独钟,所做诗歌均无题目而以阿拉伯数字编号代之等,这些极其鲜明的特点仿佛即是其独特个性的外在显现,所谓文如其人。而独特个性的形成也必然与其所生长的环境有着直接的影响,狄金森正是生活在传统父权制受主要支配的环境下,出身书香门第的她,祖父及父亲在当地的声望极高,在家中自然居于支配地位,狄金森的母亲更是对其父亲言听计从,千依百顺,这却是狄金森最为厌恶的,这也使得她的创作力图冲破传统观念而追求自由与个性,并蕴含着丰富的女性主义思想。本篇论文笔者试图从狄金森的生平简介,

8、其诗歌类型及特点,以及女性主义这三个方面浅析对狄金森及其诗歌类型的了解,以求说明狄金森在诗歌庸俗而盲目跟风创作的时代其另类的璀璨之光,对了解狄金森其人及其作品以及美国现当代诗歌的研究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1 艾米莉狄金森的生平简介 1830年12月10日,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诞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阿莫斯特小镇的第一幢砖房中。马萨诸塞州是新英格兰地区的一部分,中文通常简称为“麻省”,麻省是美国的学术要地,有着许多闻名于世的高校,例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波士顿大学,威廉姆斯大学等,狄金森正是出生在这样一个享有得天独厚文化地域优势的沃土之上。阿莫斯特小镇由于介于耶鲁大学与

9、达特茅斯大学之间也日益发展为一个学术重镇。狄金森家族中的三代人正是从事于城镇中的学院,政府等事务,在当地享有声望。1.1 家庭关系艾米莉狄金森的祖父塞缪尔狄金森一生积极奔波于教育事业却在艾米莉狄金森年幼时与世长辞,对于祖父的印象对她来说只能是想象中的传奇。艾米莉狄金森的父亲爱德华狄金森从小接受18世纪传统文化的熏陶,为人理性,正直,刚毅,勤俭节约,而作为父亲,爱德华却显得尤为严厉而专横的。艾米莉诺克罗斯是艾米莉狄金森的母亲,耶鲁大学高材生,生性胆小,贤淑,温柔,端庄,对丈夫始终怀有敬畏之心,用虔诚的宗教精神侍奉丈夫,在丈夫面前她永远沉默寡言,言听计从,从不违抗。这样的家庭关系使得艾米莉狄金森从

10、小便在一种极其压抑的环境中成长,也使得她对父亲的爱逐渐由崇拜变为抵触,她将这样的情绪流露于她的诗歌之中,在诗歌中她努力地用灵魂追求创作的自由,不拘一格,甚至异想天开。如她的诗歌315首: 他摸揣你的灵魂 像琴师先把键盘摸弄 再全面滴沥下音乐 他一步步把你震昏 让你脆弱的性情做好准备 接受空灵的音槌 微妙的敲击听见在远处 然后靠近点然后慢条斯理 你的气息还有舒畅舒畅 你的大脑能泛出凉气 他发出一个威严的霹雳 能扒下你赤裸的灵魂的头皮 狂风把森林抓在爪中 整个宇宙一片死寂在这首灵魂之作中,艾米莉狄金森用简短的几行字描摹出了来自心底里的歇斯底里的呐喊,整首诗中轻松与紧张节奏并行,由音乐到震昏是一种刻

11、意的夸张,敲击而后又慢条斯理又将紧张的节奏拉回舒缓,正如生活中的一些小波折总要归于平静,而正当呼吸着舒畅的气息时却突然又来了凉气,紧接着将节奏再一次拉紧,直至一声霹雳,能扒下你赤裸的灵魂的头皮词句一出直接将整首诗引入高潮,霹雳,赤裸,灵魂,头皮,正像一个个狰狞的面孔,撕扯着思绪的噪杂怒吼、癫狂!沉静片刻,是依然咆哮的狂风对立的却是狂风后的死寂,仿佛作者心中始终有一团矛盾之火,相互纠缠,燃烧,最后只剩一片死寂。作者用巧妙的手法一步步将读者引入癫狂,琴弦紧拉,欲弹即断的抓狂境界,然而整首诗的节奏却被狄金森把握的游刃有余,读完更是耐人寻味。在这首充满了对灵魂压抑的呐喊中我们就能看到她从小被压抑的家庭

12、关系留给她的深深烙印。伴随艾米莉狄金森一生最亲密的亲人有她的父亲,母亲,还有哥哥奥斯丁,妹妹拉维尼亚,闺蜜而后成为她嫂子的苏珊,及她的侄子们。哥哥奥斯丁是最了解艾米莉狄金森的人,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奥斯丁在阿莫斯特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是学院的财务总管,教堂的支柱人物,还是市政委员会主席。妹妹拉维尼亚是一个能干的家务总管,家里的大事小事全由她管理,她崇尚务实,能吃苦耐劳,年轻时貌美贤惠的拉维尼亚也曾渴望婚姻,然而狄金森家族仿佛固有的那种高傲的气质也让她和姐姐一样选择了独守终身。艾米莉狄金森很赏识妹妹的个性,也很感激她把家族料理的规规矩矩并一直忠实的保护着她。苏珊曾是艾米莉狄金森的闺蜜,她的

13、第一首和最后一首诗都写给了苏珊,可见两人感情之深,在苏珊成为狄金森嫂子之后,她也经常写诗,请苏珊提意见并时常按照苏珊的意思修改。苏珊与奥斯丁有三个孩子,内德,玛莎,吉尔伯特(夭折),狄金森非常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玩耍,这给她平淡的生活也增加了很大的乐趣。1.2 人生经历艾米莉狄金森的人生经历非常简单甚至略显闭塞,一生未踏出国门半步,仅有一次出了马萨诸塞州,1854年和妹妹一起陪同父亲到华盛顿和费城进行访问,而仅仅两次离开阿莫斯特也是在1864和1865年,两次都是因眼疾赴波士顿就医。除此以外的全部时间,她都一直生活在阿莫斯特小镇。她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先后就读于普利森大街小学、阿莫斯特中学、芒特

14、霍利约克女子学院、阿莫斯特学校,期间主要学习了圣经、拉丁语、历史、植物学、作文、哲学等课程。她几何作文成绩尤为突出,惊人的想象力在校期间就让同学们折服。在其20岁以后她就逐渐表现出独居的倾向。而艾米莉狄金森虽然终生未嫁,但也有几个与其保持交往的异性朋友,一般资料认为分别是汉弗莱(Leonard Humphrey)、牛顿(Benjamin Franklin Newton)、沃兹沃斯(Charles Wads worth)、希金森(Thomas Wentworth Higginson)。汉弗莱曾是狄金森就读阿莫斯特中学时的老师却不幸早逝。牛顿曾在狄金森父亲的律师事务所工作,因与狄金森在宗教问题上不

15、谋而合而成为第一位让狄金森感到亲切的朋友,牛顿对狄金森在文学方面也起了重要的启迪作用,他向她传达了许多现当代文学,并鼓励狄金森创作,他们一直保持通信联系,有很深的友谊。沃兹沃斯是一位牧师,被狄金森成为“他是我从小的牧者”,沃斯沃斯贯穿于狄金森的一生,并分别在1860年和1880年拜访狄金森,沃斯沃斯颇有名望,早有妻儿,他待人友善,幽默风趣,在教堂时严肃拘谨,讲道事不张扬不做作而充满了知识和道德的力量,这深深的吸引着狄金森,而沃兹沃斯也被狄金森的清高,不沾染世俗,才情所动,他们尽管深陷情涡,却从未有过越轨,伴随他们一生的仅仅是无数来往的信件与几次匆匆的相见。沃兹沃斯的去世也给狄金森带来了沉重的打

16、击,她的诗歌49首这样写道: 我曾两次失却, 在草地里。 我曾两次如同乞丐般站着 在上帝的门前! 天使两次降临 补偿我的损失 窃贼,投资者,上帝, 我又一次贫困!从诗中不难看出,艾米莉狄金森所写的两次失却分别是失去汉弗莱与牛顿,而沃兹沃斯的逝去却让狄金森觉得仿佛再次让她如乞丐般一无所有。狄金森与希金森的友谊一直被学界传颂,希金森是波士顿上流社会人物,哈佛大学毕业,在和狄金森交往期间,也一直被视作是狄金森的诗歌导师,在收到狄金森的一些诗歌后赞扬之余也常会提出一些建议,与希金森的交往也使得狄金森在本人的诗歌创造上与主流文化保持着不即不离的距离。伴随着狄金森一生的同样有这些一些灵魂伴侣,鲍尔斯,狄金

17、森父亲的老朋友,鲍尔斯与狄金森经常嬉闹,在给他的信件中也曾用“坏蛋”署名。狄金森与鲍尔斯夫妇通信长达20年之久,在她的信中有着许多谜一样的语言,是友谊更或是对爱情的憧憬。霍兰是狄金森全家的好友,狄金森一直很的霍兰“医生”,而称呼霍兰先生的妻子“姐姐”。托德夫妇也是狄金森的好朋友,在狄金森生命的尾声,时常为她带去贝多芬,肖邦等大音乐家的作品,狄金森感激不已。罗德法官是狄金森最后抱有爱情幻想的男人,他感情丰富而理智,才华横溢,学识广博,在罗德法官的妻子去世后,狄金森曾书信大胆坦白对罗德法官的爱并渴望成为他的妻子,罗德却迟迟未回,待到罗德接受这段感情的时候,狄金森却用她的高傲断然拒绝,两人错过彼此,

18、也成全了狄金森孤独终身。罗德法官去世之后,狄金森悲痛万分,并也在两年后悄然离世。 在狄金森隐居于静谧的世界之时,她的生活仿佛显得单调而又有趣,她经常漫步于花园并修建花枝,时常与哥哥或邻居家的孩子玩耍,偶尔有老友来访,也与好友叙旧,其余时间,都在自己的闺房推敲词句,任凭思维与生活的点点滴滴擦出耀眼的火花,神游于臆想的世界乐不思蜀。然而狄金森的才华横溢却被她的低调掩盖了光环,她几乎从不公开露面,她深深的满足于无名小卒这样的身份,仿佛她弱小的身姿抵挡不住成功之余耀眼的光芒,亦或她懒于应付光芒之后的繁琐世事。于是她选择一生默默无闻简简单单,死后却大放光彩,让人们好奇于她生前的种种却无从解答,在经历了亲

19、人,挚友的纷纷离世之后,狄金森也终于于1884年5月12日与世长辞,同时也给美国文学史上留下了特殊的印记,这个谜一样的女子。2 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类型与特点 正如欧洲音乐天才舒伯特一样,生前无人问津,死后的作品不朽于世。同样经历的还有美术界的梵高,或许真正的艺术必须经过时间的洗涤,才能把那些附庸风雅的作品淘汰掉吧。同样对于狄金森的研究从她死后出版的第一集诗集出版引起巨大影响后,至今1个多世纪的时间从未间断,她是一位高产的诗人,她的一生创作了1800余首左右的诗歌,这些诗可谓倾注其一生的心血,笔者为使读者更加清晰的了解暂且将为其分为四类,分别是自然文艺型,生活人生型,爱情永恒型,信仰灵魂型。2.

20、1 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类型2.1.1自然文艺型狄金森在年少时曾学习过植物学,这为其写自然类型的诗歌打下了兴趣的基础,又由于日常生活轨迹简单,常常漫步于花园之中,这也为她的创作带来了不少灵感的来源。如她的诗歌111首: 蜜蜂不怕我。 我认识蝴蝶。 树林里的美人儿 待我好亲切 我来时溪水笑得更欢 清风更加疯狂的游玩; 为什么你的银光迷我眼, 为什么呀,夏天?这首充满了少女气息的小诗,道不尽的是狄金森的天真与有趣,更是她对大自然的热爱,蜜蜂,蝴蝶这些树林里的美人儿仿佛都是她的好友,围绕左右,翩翩起舞,欢腾愉悦,为了欢迎她的到来,连溪水都笑得更欢,忍不住激流雀跃,清风更是夹在他们中间疯狂的徘徊取悦,一

21、幅欢腾的画面用文艺的思绪描摹的淋漓尽致仿佛一瞬间生动尽在眼前,这就是上帝的恩赐,赐给我们美丽的大自然。2.1.2生活人生型 久居于家中,对生活和人生的感概难免不成为狄金森创作的主要源泉,她讨厌压抑传统严肃的家庭关系,从心灵到灵魂都在追求自由,她崇尚平淡如水而细致入微与知足常乐,正如在她的诗歌159首终写到: 一点点面包一块皮一粒屑 一点点信赖一瓶酒 就能维持灵魂的生活 并不壮硕,当心!但呼吸温暖 神志清楚像老拿破仑, 在加冕前的那个夜晚! 一种平常的命一点小名声 一场刺痛与甜蜜的短暂斗争 足矣!足矣! 水手的目的是海岸! 士兵的是枪弹!谁还要贪得无厌, 就必定把相邻的生活追求!一点点面包,一块

22、皮,一粒屑,这样细小的生活细节都能引起狄金森对生活、人生的思考,可见她是一个敏感而善于观察的女诗人,而再加上信赖和一瓶酒就能维持灵魂的生活,这似乎也正如狄金森本人的生活,她挚爱灵魂,终其一生,她都在灵魂的高度生活,那地静谧安详,像这些小小的面包皮,屑,酒一般清心寡欲,“并不壮硕,当心”仿佛在诉说,虽然物质上边的是清贫,而心灵里的却是满满的收获“但呼吸温暖”,要时刻清晰自己的灵魂追求,不要迷失了方向,真如老拿破仑加冕前的那个夜晚!这是诗的前半段,由生活的细节联想到对人生的思考,而什么才是狄金森所真正追求的生活呢?生活的下半段那么轻描淡写几句便似乎是她一生的轨迹,她的生活只需要平平常常,她的命运无

23、需丰功伟业,一点点小名声,正如她的家族在当地的名望,她在朋友圈中才显露的一点点才情即可,一场关于亲人或爱情的短暂斗争,这样她就连喊知足,正如倘若是水手到达岸边即可,是士兵会玩弄枪弹即是,何须贪得无厌?这是怎么一种安于隐世的状态,怎样有种波澜不惊无欲无求的境界!问世间又有几人能做得到?2.1.3爱情永恒型 爱情是一个美妙的字眼,亦是人人所向往的永恒美好之物,艾米莉狄金森虽终身未嫁,却也经历过爱情,也有过爱情中的少女的情窦初开,恋人间的翘首以盼,亦有类似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感叹,对爱情的描写可见她的诗124首写到: 在我从未见过的国土据说 不朽的阿尔卑斯山向下俯视 它的帽子顶着天空 它

24、的鞋子抵着城池 在它永恒的脚下 千万朵雏菊温顺的游玩 先生,哪个是你,哪个是我 在八月的某一天?这是一首短小关于描写期待永恒的爱情的小诗,狄金森终身未出国,而在她的诗中却出现了许多国外的著名地名,这里她尤为超群的想象力再次张开了翅膀飞到了遥远而不朽的阿尔卑斯山,狄金森笔下的阿尔卑斯正象征着爱情可谓上顶天,下及地,无比高大巍峨神圣而不可动摇,在这座山的脚下正是千万朵雏菊若恋人般温顺游玩,想象中那便是无比美好的画面,令人向往,紧接着,她迫不及待的问先生(象征着未来的丈夫)哪个是你,哪个是我,这样淡淡一问,便道出了独居深闺的孤寂与等待,她也在期待着为来的那个人到底是谁,又会在何时才能遇见?是不是八月

25、的某一天?2.1.4信仰灵魂型 说到信仰,必提基督教,她从小熟读圣经,却是家里唯一的一名非基督教徒。且从50年代中叶以后,她索性连教堂也不再去,对于宗教信仰问题由此可见她的矛盾的态度,对于宗教信仰她就有两首截然不同的诗:诗歌324首 有人过安息日去教堂 我却留在家里过 食米鸟成为唱诗班一员 果园权当圣堂一座 有人安息日身着法衣 我却插上一对翅膀 不为教堂把钟敲响, 却让小司事歌唱。 上帝,一位有名的牧师,做宣讲 而这种布道从来不长, 所以不能等一最终去天堂 我一直在心驰神往。诗中所传达出的的是狄金森对宗教不是与生俱来的顺从,而是用自己的辨识在质疑,她对宗教活动完全不屑的态度,轻视教会的一切规定

26、和礼节任凭自己的思绪飞扬,这与当时的主流文化显然是格格不入的,而这也正是狄金森的不俗之处。而在另一首诗中,狄金森却显示出了她对宗教的另一面:诗歌626首 只有上帝能察觉悲伤 只有上帝 耶和华们绝不多嘴多舌 对于上帝 圣子坦白它 依然安全 圣灵的荣光 同样保险这首诗中狄金森如同真正的基督徒一样对上帝对圣子充满了敬畏之心,且着重写了两遍以表强调“只有上帝,只有上帝”,与上面她所写的诗中的观点判若两人,由此我们不得不说她对于宗教的信仰一方面是充满了敬畏认为上帝无所不能,另一方面有持着怀疑的态度,我从未见过上帝,上帝到底能不能拯救人类?如此纠结而复杂的而又略带负罪感的情绪一直纠缠着她。2.2 艾米莉狄

27、金森的诗歌特点2.2.1 所做诗歌均无题目取而代之的是阿拉伯数字编号 初读艾米莉狄金森的诗会有一个与其他诗歌最大的不同,就是在她的诗中所有的诗都无题,取而代之的是以阿拉伯数字编号。在我们传统概念里,一首诗的题目即时整首诗的题眼,从小小的一个题目中就能看出作者的真是意图和深层世界到底是要刻画什么,题目对于一首诗歌还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而狄金森的诗全部以数字编号,我们无法知道她这样做的初衷是什么?只能揣度,可能是方便她自己的记忆,或者由于其低调的性情和超前的预感,不想待到她的佳作公之于世之时毫无一点神秘感?亦或者不拘一格其实就是她的风格?总之,这样一位不然世俗的奇女子倒总要有些不同之处,否则岂

28、不太庸俗于世?!2.2.2 对标点符号中的破折号情有独钟 贯穿艾米莉狄金森的所有诗作当中,可以发现有一个无处不在的标点符号破折号。这也成为她的诗歌最为突出的特点。破折号在中文中的意思无非是解释,或者即指代什么。而被狄金森用的如此之多的破折号,笔者不敢口出狂言说她的用意也仅止于此,对于这样一个极具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的神秘女诗人却偏偏钟爱破折号,或许她有语法上、韵味上、节奏上的意义?或许她就是为了要树立起诗篇统一而别致的风格?然而,不得不说,狄金森的每首诗中,大量运用破折号却依然使她的诗读起来更加浑然天成,每一个破折号就像故事的一个开放性结局一般留给读者以无限的遐想。2.2.3 句子及篇幅短小

29、 翻看艾米莉狄金森的诗集,可以很直接的看到,除了无标题,多破折号之外,就是篇幅短小。有的四五行即为一首,最长的也就50行左右,大多数在10几行左右,所以纵观其视,恍如一个独特而极富思想的女诗人的碎碎念一般,她的生活在不断继续,就不断的有灵感点,而创作就在不断行进,她不需要声势浩大的篇幅,不需要复杂琐碎的语句,这不是她的个性,于是简洁,明朗,短小而富有深意就成为了她个性的代言人。2.2.4 想象力丰富,“臆想”天开 在前文关于艾米莉狄金森的生平简介部分即已指出,她在读书期间就表现出了非凡的想象力,而她也成功地这个奇特功能表现在她的视作之中,并且是品味其诗并为她吸引的至关重要的一点。狄金森一生几乎

30、足不出户,而在她的作品中却出现了许多如阿尔卑斯山,突尼斯的邮件,像布宜诺斯艾利斯一样广阔等等,诸如此类的字眼,可想象出作者在写作时的一种“臆想”天开,神游状态,同时也将读者引向了远方,她像是一个遨游过全球的侠客,熟知每个地域的地貌风土人情,那么自然而不做作的就将读者引入圣地,这与其足不出户的真实经历很难联系起来。而这或许就是诗人的伟大之处,她没出去,却还能写的那样惟妙惟肖岂不精彩?在狄金森的诗中,同样有需要神秘,无法理解,甚至不知其所言,充满异教色彩的词汇,这都很难与一个足不出户的女人联系起来,难怪这种反传统的做法让她的诗在第一次出版之后便引起轰动。3 女性主义之先驱艾米莉狄金森“女性主义(F

31、eminism),源于西方,是一种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它产生于女性对自身的历史存在与日常生活的反思。”性别,向来是女性主义最为关注的的视角,女性主义的兴起,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一位着对传统父权制社会的挑战,也是女性的解放运动。在传统的父权制社会中,女性似乎就应当理所当然的听从于男性,正如狄金森生活的阿莫斯特小镇,人们都受着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男性占主导地位就是传统,狄金森家也并不意外,他的父亲在家里是占有绝对统治地位的,父亲理性而又蛮横,母亲则千依百顺,这样的家庭关系给她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并未其叛逆的个性埋下了种子。不禁一问,难道女人天生就是弱势群体?为何女性的一切精神,自由,才华等等都要被父权制社会埋没压制?我想这是社会造成的差别,正如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论证说:“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形成的。”无论男人女人,出生落地时都是平等,是社会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渐渐刻意淡化了女性的地位。多数的女性从小就在这样的所谓固有传统观念中成长,并未觉醒到这一点,而艾米莉狄金森却成为了女性主义的先驱,在19世纪,那样传统的社会,她就能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