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26.72KB ,
资源ID:1252038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252038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建国以来青年榜样变迁研究.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建国以来青年榜样变迁研究.docx

1、建国以来青年榜样变迁研究建国以来青年榜样变迁研究【摘要】榜样教育以及当代青年价值观问题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教育与社会问题。榜样教育在我国历史悠久,即使经历社会挫折时也未曾断流。建国以来青年榜样历经了一个较为显著的变迁历程。青年榜样的产生离不开群众、行政及舆论力量,更无法独立于彼时青年特有的价值观存在。【关键词】青年榜样;榜样教育:价值观一、引言谁是你的榜样?答案五花八门,从国家领导人、行业带头人、当红明星到网络红人、甚至“别人家的孩子”,还有人给出“没有榜样”的回答。“榜样”的涵义因频繁地使用为被泛化,有时甚至等同于“偶像”。回想学生时代,家长和老师就教导我们要学习榜样,身边的优等生、历史名人、

2、革命烈士等等,可以说榜样和榜样教育伴随我们成长,即使踏上工作岗位也未曾停止。许多工作单位或地方会定期组织评比表彰活动,评选“标兵”、“先进典型”、“劳模”。一方面,价值观的个体差异性导致榜样态度的迥异,有人对“榜样”的价值和真实性提出质疑或持否定态度,比如认为见义勇为是多管闲事,刻苦学习是书呆子,乐于助人是别有所图,积极活跃是溜须拍马等等,还有人抱着幸灾乐祸地心态,认为被评为榜样的人理应吃苦受累。另一方面,在有些评比活动中存在着严重的贪污腐败行为。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负责人日前称,2006年至2009年期间,全国共清查出评比达标表彰项目148405个,保留4218个项目,总撤销率为97

3、.16%。许多评比表彰活动大搞形式主义,毫无含金量可言,这其中还可能掩盖了借此捞取政治资本谋取利益的黑幕。因此,新时期榜样及榜样教育的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阻止类似上述现象衍化成毒害国民思想、削弱社会凝聚力的严重问题,对相关问题的讨论与研究已经开始。围绕这一议题,以“榜样教育”为关键词检索,2000-2011年载于相关核心期刊的文章大约有246篇。通过粗略梳理发现,目前学界着重探讨的问题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榜样教育的发展历程研究;榜样教育的基本理论(包括内涵、主体与客体、规律、特征、作用等);榜样教育的价值研究;榜样教育的有效性与对策研究;榜样教育的未来趋势研究。这些既有研究主要集

4、中于:1)对象上,侧重于在校大学生和中学生,较少涉及进入社会的青年;2)方法上,缺乏定量研究,只有少数文献运用抽样调查数据(例如,岳晓东、张亩桥,2000);3)分析角度上,多从经验与实践出发,理论视野较狭窄,缺乏对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的比较借鉴,缺乏对榜样教育过程、规律、发展趋势的深入挖掘,缺乏把榜样教育放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中的研究。另外,对榜样教育的横向与纵向的深度分析有待加强;4)主客体研究上,侧重于家长和老师教育方式,忽略了他们所持价值观对受众的可能影响。基于国内榜样教育的研究现状,笔者拟通过纵向视角,回顾建国以来榜样变迁,并锁定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青年榜样,横向分析时代背景与榜样价值

5、对当代青年的影响和作用,以期推动榜样教育价值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本文将试图解答如下问题:建国以来出现了哪些青年榜样?具有哪些特征?是如何出现的?在当下起着什么作用?二、理论解释:青年榜样目前,偶像与“榜样”间界限比较淡化,甚至有时两者互换使用。但笔者认为两者间存在本质的差别,在榜样教育研究与实践中应加以区分。“榜样是在一定历史时期经组织认定,公众舆论认可和公共传媒广泛传播,体现时代精神和人民意愿,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值得公众效仿和学习的先进典型。”(姜朝晖,2002),“榜样教育具有指导性、示范性和激励性等特点”(温海玲,2008)。而

6、偶像本义为,泥塑木雕的人像、神像。何小忠定义为:“偶像就是被特定个体(或群体)所认同、并受到极度尊敬、钦佩或及其欣赏、喜爱和向往的形象化的人格符号”(何小忠,2005)。“偶像崇拜具有自发性、情感性和认同性等特点”(岳晓东,2004)。得到认同的偶像与榜样都能起到激励引导的作用,但是,榜样与偶像并不能等同。偶像一般是个相当理想化、完美化、非凡化和浪漫化的人物形象,而榜样则相当现实化、世俗化、甚至功利化。“偶像和榜样之间存在着一种理想化与现实化、浪漫化与理性化、绝对化与相对化的对立关系”(岳晓东,张亩桥,2000)。但是,偶像与榜样无法截然分明,“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较大的缓冲区域,且有一定的重叠

7、”。本文所研究的榜样,不是偶像,不是虚拟的或被美化的角色,而是现实的、世俗的功利化的平凡人。他们一般来自于组织评选,或媒体挖掘,或人民直接推举。在榜样教育中,受教育者通过研习其先进事例,学习具体行为样式背后彰显的道德精神,通常这些精神蕴含着国家权威所宣扬的的主流价值观。因此,榜样不是那些浪漫化或理想化的幻想,而是引导青年确立社会主义崇高理想和激励其艰苦奋斗的“看得见”、可模仿的“活教材”。青年,综合国际与国内不同组织的界定,指18-45周岁的任何人。根据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全国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26478万人,占总人口的20.27%;15-59岁的人口

8、为89742万人,占总人口的68.70%;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很明显,青少年、青年与中年占据了绝大多数,相比尚未完全独立的青少年和体力精力开始下滑的中年,青年群体无疑是社会建设的绝对主力,决定着未来世界走向,关注他们的思想和生存状况尤为重要。另一方面,青年的生理成熟度、心理发展水平以及与社会的关联度均有别于青少年、儿童。因此,针对青年榜样进行研究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三、纵向视角:历史变迁(一)青年榜样的变迁对于青年榜样历史变迁的阶段划分是依据不同历史时期重大事件划分的:第一,建国初期。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第二

9、,文革时期。1966年文化大革命致使新中国经历十年动乱,经济与文化发展遭遇重大挫折;第三,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返正,开始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补充的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世界经济政治的格局变化更多地影响改变着中国宏观环境和人民的思想观念,因此,又将改革开放阶段分为改革开放前期与21世纪。青年榜样变迁历程如下:1.建国初期(1950-1965):英模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起点,青年榜样多以英模形象出现。建国之初,刚刚脱离战争苦难的新中国面临种种困难,社会各项工作百废待兴,全国各族人民响应革命集体主义精神的号召积极投身建国事业,集体

10、主义道德原则的精神力量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有人称这个时期是榜样的“黄金时代”,因为每一个榜样的出现都可能造成全民性影响。他们在道德上体现为政治服务的精神,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这一时期涌现的青年榜样人物的道德品质主要包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为人民服务、刻苦钻研、大公无私、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不畏困难、爱岗敬业等,分布在领导干部、科学家、英雄和模范的事迹之中”(何芳,2006)。这一时期青年榜样代表人物主要有:一是雷锋(1940-1962)。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中国家喻户晓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1963年1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命名他

11、生前所在班为“雷锋班”。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云、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之题词,雷锋日记广为流传,掀起全国人民向雷锋学习的热潮,随后,将3月5日定为学雷锋纪念日。从那以后,只要有人干了好事,人们就会把他们喻做“活雷锋”。二是王进喜(1923-1970)。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为祖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1960年3月,王进喜率队参加石油大会战,组织全队职工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运和安装钻机,用“盆端桶提”的办法运水保开钻,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压井喷,被誉为“铁人”。 2.文革时期(1966-1978):政治典型这是一个给中国带来严重灾难的政治狂

12、热的年代。文革时期领袖崇拜、个人崇拜被提高到了极致,每个人都以佩戴毛主席像章、背诵毛主席语录为荣,广大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号召上山下乡,前往“国家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到了文革中后期,林彪、江青等人操控掀起了“革命大批判”等运动,对大批老革命同志、国家干部、知识分子进行迫害。此时的人民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高度同一,阶级斗争的触角伸展到各个领域和阶层。这一时期的政治动荡导致了全民的政治亢奋,催生了一些备受后世争议的“反潮流”人物为青年榜样。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一是张勇(1951-1970)。1969年下乡到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1970年6月3日,在克尔伦河东岸,为救公社落水羊只,不幸遇难,年仅19岁

13、。10日被追认为革命烈士。新华社将张勇烈士的事迹发了通稿,在全国各大报纸刊出,使张勇成为继上海知青金训华之后又一个全国知识青年的典型。二是张铁生。1973年辽宁考生张铁生在大学招生文化考试中交了白卷,并在试卷背后写一封信,同年7月19日,辽宁日报以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为题,刊登了张铁生的信,8月20日,人民日报又转载了张铁生的信,随后,全国各地报刊纷纷转载,被江青等人称作“反对资产阶级教育路线回潮”的“反潮流英雄”并名噪全国。3.改革开放(1978-2000):转型新人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青年榜样的树立逐渐回归理性与现实。上世纪80年代,思潮涌动,举措迭出,改

14、革理论和开放事业阔步前进与徘徊后退并存,是一个不断突破禁锢、青年思想解放的年代,知识重新得到重视。大批知青返回城市,他们同国家一样面临重建的机遇与挑战,对未来充满希望。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我国进入由传统社会结构向现代化社会结构的转型期,经济制度的变革引发观念的变革。社会价值观念开始从注重集体向关注个体转变,由崇尚理想向重视利益转变,从强调节俭向注重享受转变。90年代,改革的步伐加快,人民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国企改制、下岗失业、下海经商等等,各种不平等社会现象开始凸显,发生在身边的种种改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年。当时许多人深信知识(即教育)改变命运,直到90年代末我国实行高等教育扩招,高等教育开

15、始由精英向大众转型,“知识精英”时代结束,更多青年有机会通过自身努力摆脱家庭背景等先赋性弱势,获得较高社会地位。另一方面,世俗化、大众化文化逐渐融入青年生活,青年榜样形象更加个性,既有舍己为人的平凡英雄,身残志坚的青年楷模,还有爱岗敬业的社会建设者等等。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一是张华。1982年7月,西安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二大队学生张华因跳入化粪池营救一位不慎落入池中的老农而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张华本人被授予烈士称号并成为全国大学生学习的榜样,当时在全国大学生中还展开了一场围绕张华的激烈争论。二是张海迪。中国著名残疾人作家。5岁因患脊髓病导致高位截瘫,后自学完成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学习,并学习针

16、灸,在当地行医。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和英文小说翻译工作,同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之后张海迪坚持文学创作,并获得国内外诸多奖项。邓小平亲笔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4.二十一世纪(2001至今):不凡的平民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以来,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增多,不同文化地碰撞带来中国人思想观念上的改变,个人主体意识明显加强,同时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展示平台,迎来了以平凡人为主角的时代。随着西方消

17、费主义风潮的到来,在大众文化和商业文化的推动下,平民偶像与“实用型”偶像快速的推陈出新吸引着青年人,并成为有别于榜样存在的模仿对象。也有人对这些纷繁的偶像崇拜保持着高度警惕,尤其经历过榜样“黄金”时代的人,更是敏感于青年可能出现的信仰缺失与价值混乱问题。另一方面,这一时期各地各级组织单位或机构在挖掘和推选青年榜样方面表现活跃,所树立的青年榜样具有地域性强,宣传周期短,更新快等特点。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一是雷庆瑶。1990年1月出生,3岁被电击致失去双臂,但她凭着惊人的毅力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用双脚书写出了精彩的人生,不仅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残疾人运动员,在07年中国第七届残运会游泳项目获得第四名的

18、好成绩,先后成立“庆瑶阳光工作室”“四川博爱感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博大的爱心帮助大学生、残疾人、贫困受灾地区人民。2009年被评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自强模范”。2011年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并成为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二是黄来女。2006年10月10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播出了自强不息优秀大学生黄来女同学的先进事迹,11日,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也对其进行了集中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后应邀参加全国大学生优秀事迹报告团进行高校巡回报告。2007年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2006年度中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二)青年榜样的类型归纳

19、青年榜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变迁,在此基础上,笔者根据青年榜样的不同特征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类型(以下分类排除了特殊时代背景下产生且备受后世争议的“反潮流”榜样):1.道德模范型此类榜样为通常意义上的好人,他们通过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方式感动和影响社会及身边的人。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了人性善的一面,这类榜样代表着社会的良心,是良好社会风气的引领者,他们以自身的行动证明人身上应该有比金钱更有价值的宝贵财富,对于处于任何阶段的社会都至关重要。2.身残意坚型此类榜样尽管遭遇了身体上的苦难,但仍葆有激情,乐观向上,认真生活。不仅能发扬战胜自我的拼搏精神,展现身残意坚、自强不息的精神

20、风貌,并且不遗余力地发挥自己的力量回报社会帮助他人,将自身的能量辐射开来。此类榜样的树立在于告诉青年要有“不抛弃,不放弃,人不自弃,天尚佑之”的信念,勇敢迎战困难与挑战。3.艰苦创业型此类榜样起源于改革开放时期,进入21世纪越发引起关注。他们不畏创业艰辛,不断为实现理想而奋斗,多已发展为在行业内拥有了一定名誉、地位、声望与财富的实干家。从早期的“下海”经商到如今的青年“创业”,创业的涵义已不仅仅是创办企业,还包含工作中不断创新。现如今的青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每年还有上百万的应届毕业生不断地进入就业市场,“就业”已经成为21世纪中国最迫切要解决的一个民生问题。此类富于创新精神的勇敢青年无

21、疑是所有深陷焦虑泥沼的青年人的榜样,他们的真实经历证明了,在竞争激烈的当下,通过不懈地努力会有更多机会取得成功,改变命运。4.为国争光型尤其是那些在国际上突破局限取得巨大成就,从而提高中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为国争光的人。此类榜样多为运动员、科学家等。需要指出的是,这类榜样虽然也是通过在所属岗位和领域的艰苦奋斗而被树为榜样,但与(1)中的“敬业奉献”不尽相同,因为,衡量“为国争光型”榜样主要根据成果,而对“道德模范型”更多从道德方面。而无论哪一类型的榜样,其产生之后都并不是取代前一阶段的榜样,而是与之一起发展,共同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这也反映在当今青年榜样形象的多元化现象中。四、横向分析:

22、青年榜样的产生(一)主要动力青年是每个时代社会发展的动力主体,理想的青年榜样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能帮助青年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给青年人以奋斗进取的信心与动力,促进青年人顺利投入社会化和再社会化过程。那么,我国的榜样是如何产生的?榜样的力量是如何发挥的?榜样的变迁除了有时代的牵引作用,还离不开其他各方力量有意识的选择与推动,主要动力来自于社会各方的主动力量。笔者认为青年榜样的确立是由以下三方力量共同选择与推进的:(1)群众力量青年榜样不是凭空出现的,也不是生来就是让人学习的。他们就是普通人,在平常的岗位或情境中做了不平凡的事,他们的精神广受赞誉,事迹备口口相传,并获得了一定知名度。从为人民服务的

23、人民子弟兵雷锋,到背爸爸上学的孝女黄来女,都体现出人民群体一般价值观的变化情况。(2)行政力量广泛树立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青年榜样仅靠群众推举是不够的,还需要组织作为后盾。群众的呼声传达给组织,当得到了组织认可,尤其是得到权威人物的赞赏后,行政力量将参与到榜样推广过程中。从各级党政机关步调一致地发出学习某某事迹的通知,到集中报道榜样、组织报告会宣讲会,接下来组织干部群众以实际行动学习榜样,同时挖掘并奖励身边先进典型等等,这一系列从上至下、动员全员的运动过程,只有强大的政府行政力量能够做到。(3)舆论力量这里主要指大众传媒,它是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新闻传播工具,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间渠道,是

24、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桥梁。“大众传媒一方面以公众舆论的代表身份出现,借助公众的影响,广泛搜集和反映群众舆论,另一方面充当政府发布信息的主要手段,制造舆论以配合政府公共关系”(杜凡,2007)。因此,大众传媒在青年榜样塑造中发挥着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榜样人物不是孤立存在的神话,他(她)必须得到人民和组织的认可,必须靠大众传媒超越时空的局限来实现。(二)作用与影响班杜拉在他的观察学习实验中,证明了榜样作为可观察和模仿的对象对儿童的影响力,包括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模式的指导作用,对已习得的不良行为的抑制作用,对先前习得的有能力做却未做的行为的社会促进作用,对榜样相关的物体或环境设施的关注的刺激增强作用

25、,以及对情感的唤醒作用(鞠艳,2008)。在现实中,榜样甚至可以影响人的一生,改变学习者的行为、思想模式、人生观和价值观,榜样的这种强大力量也正是为什么我国历来重视榜样及榜样教育的原因。中国从经济高度计划的时代转型到市场化,青年的价值观发生了显著变化,绝对集体主义价值观开始动摇,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想在青年尤其是知识分子中蔓延扩大,主体意识加强。青年榜样也随着社会的风云变幻发生了悄然变化,从强调权威取向向鼓励个体自我实现转化,以期引导青年走出迷茫,在正确应对转型期各种矛盾冲突的同时,坚持爱国主义精神,成为社会主义的坚决拥护者和合格的国家建设者。其意义不仅在于民族合力的凝聚,对青年树立正确人生

26、观价值观也具重要意义。因此,无论社会如何变迁,榜样如何变迁,榜样教育都值得持续关注和研究。五、结语:青年榜样变迁的反思青年榜样的变迁,为榜样教育提供了新的内容,但这种“新”未必就带来理想的教育效果,青年对于榜样的认识、理解、认同以及践行度不如人意,根据有关实效性的已有研究,“自改革开放以来传统青年榜样形象的建构日益受到偶像崇拜的挑战青年榜样出现偶像化趋势传统青年榜样形象日益受到各种社会环境因素的消解与弱化”(张义祯,邱幼云,2006),“在价值多元和主体性彰显的背景下,许多人就对榜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产生了怀疑”(徐美元,2007),“有的青少年不愿当先进、典型、标兵,非但不以成为榜样为荣,

27、反而觉得一旦成为榜样便背上沉重包袱”(陈万柏,何英,2010),都显示出榜样教育所陷入的困境。笔者认为,青年对于榜样的看法一般有三种,一是认同榜样的价值观人生观,并愿意付诸行动,这显然是权力机构最期待的结果;二是缺乏认同甚至反感,可能因为榜样形象本身,可能因为榜样所代表的价值观,还可能因为追求个性而反主流,三则较为暧昧,没有明确的倒向,不能或不愿意明确支持或反对什么,处于价值游离的状态。经历过变迁,后两个群体似乎愈发引人注意,这种现象更显示出榜样教育的失利,有人担忧因为青年人群的流失而削弱了传统青年榜样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而笔者认为可以用积极的态度看待这种挑战,因为这说明青年人开始有意识地反

28、思一直以来所接受的主流价值观本身的正当性,这种怀疑的态度刺激人们参与到讨论和探寻道德典范或道德规则中,一部分理性逐渐从被动接受中解脱出来,这种主动行为能促进青年理性选择学习对象,使价值观得到澄清。其次,青年榜样的塑造离不开当代青年人的特点,例如崇尚个性,热衷表现,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更关注内心精神感受,对政治、经济等外部环境更敏感,但因此树立过分倡导个人主义的青年榜样显然是不可取的,个人价值必然体现在个人的社会贡献中,个体离开社会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最后,在角色上,榜样总是起引导作用,而永远不能是标准答案,这种榜样只是千万种选择中的一种。而在我国,青年榜样往往是被社会权威以某种方式宣布,因此他

29、(她)一出现就具有权威性与合法性,又通过借助行政力量,使得其宣扬的价值观念具有一定的压制性。如果说建国初期是榜样所代表的价值观需要得到权力的认可和宣传,那么如今则是权力通过树立榜样来宣扬自己认可的价值观,榜样教育成为宣传途径,榜样变身成为了宣传载体,由“取之于民”转变为“用之于民”。因此,笔者认为当前榜样教育还应多关注青年和青年榜样所认可的价值观正当性,而不应该聚焦在如何传授和巩固主流价值观地位等技术性问题上,应该转换角度,避免成为主流价值观的卫道士。注释:以下出现的具体榜样人物生平事迹均取自XX百科。参考文献:1姜朝晖.社会转型期榜样力量的理性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02,(3)2温海玲.

30、时势造偶像:解析青年偶像崇拜现象的变迁J.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8月3何小忠.青少年偶像崇拜与教育D.苏州大学,20054岳晓东.论偶像-榜样教育A.中国教育学刊,2004,95岳晓东,张亩桥.香港、广州、长沙大学生偶像与榜样选择之比较调查J.青年研究,2000(4)6何芳.当代青少年道德榜样的缺失及重塑支点J.教育科学研究,2006(1).7张义祯,邱幼云.青年榜样的历史变迁J.中国青年研究,20068何东平,刘方生.论新时期的榜样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0(4)9杜凡.论大众传媒对政府公共关系的促进作用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鞠艳.榜样的力量:班杜拉观察学习的研究J.基础教育,2008(9)11陈万柏,何英.对青少年榜样教育效应弱化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年4月,26(2)12帅萍.改革开放30年我国青年集体主义价值观变迁与趋势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9月,(5)13徐美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吗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714崔晓娟.转型年代俄罗斯青年价值观变迁研究A.当代青年研究,200515新华网.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负责人就规范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工作答记者问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