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3 ,大小:100.01KB ,
资源ID:12514060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251406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国内外宜居城乡建设的研究政策与及实践.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国内外宜居城乡建设的研究政策与及实践.docx

1、国内外宜居城乡建设的研究政策与及实践国内外宜居城乡建设的研究、政策与及实践第一节 国外宜居城乡建设一、“宜居”相关研究(一)理论渊源宜居城市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公元前800146年),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有不少表述,而亚里士多德“建设城市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居民们在其中幸福地生活”的思想堪称经典。但是从工业革命将人类社会带入机器大工业时代开始,人们就发现,虽然促进了大规模城市化的工业革命对城市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也随之带来了一系列的城市社会、环境问题,即“城市病”,如严重的环境污染、过高的人口密度、严重短缺的住房以及拥挤肮脏、瘟疫频发的居住环境等。人们越来越发现,城市并没有带给他们美好

2、的生活,因为连“居住”这样的基本生存需求都不能得到满足。特别随着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类生存环境和人居生态系统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有的甚至已经遭受着巨大的破坏,城市地区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关于宜居环境的探索逐渐成为社会学家、规划师、建筑师甚至思想家主流意识:从莫尔的“乌托邦”、欧文的“新协和村”(Working Community)和傅立叶的“共产村庄”开始,经过霍华德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y)和泰勒的“卫星城”(Satellite Town),到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Contemporary City)、赖特的“广亩城市”(Broad ac

3、re)最后到杨尼特斯基提出的“生态城市”(Ecocity),都是人类对最适人居模式的努力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在理论上,上世纪中期以来,聚落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规划、环境规划等相关学科发展较快,城市区域规划、景观设计、环境规划、社区研究等方向蓬勃发展;在方法论上,突出了参与式规划设计、参与式评估。近年来,国外关于宜居城乡建设与规划的理论研究十分活跃,比如生态城市、文化城市、新都市主义、新田园城市(Garden Cities in 21 Century)等规划理论的影响越来越大。 “宜居”思想的理论渊源(二)宜居研究进展1、宜居概念及内涵的发展1961年,世界卫生组

4、织(WHO)总结了满足人类基本生活要求的条件,提出了居住环境的基本理念,即安全性(safety)、健康性(health)、便利性(convenience)、舒适性(amenity),并以该理念为基础提出了“健康的居住生活环境”,也即“在安全中追求享受,在健康中追求舒适,营造高效率的生活”的环境。1960年代希腊著名规划师道萨迪亚斯(C. A. Doxiadis)提出的“人类聚居学”的学术思想,将整个人类聚居系统划分成从单个人体开始,到整个人类聚居系统以至“普世城”15个单元;后来又把15个聚居单元归并为从家具到“普世城”等10个层次。“人类聚居学”出现后,关于人居环境的研究和实践得到联合国的高

5、度重视。1963年,全球成立了世界人居环境学会(World Society of Ekistics);1976年,联合国在温哥华召开首次人类住区大会,并正式接受“人类聚居”概念,在内罗毕成立了“联合国人居中心(LTNCHS)”,开始了广泛的关于人居环境研究的促进工作。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会议上通过的21世纪议程,得到了全球绝大多数国家的响应,纷纷出台了符合各国国情的21世纪议程,包括中国21世纪议程,多把人居环境建设列为重要内容。1996年,联合国在伊斯坦布尔召开第二次人类住区国际大会,对人居环境问题表现出更多关注,提出“人人享有适当的住房”和“城市化进程中人类居住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2

6、003年城市绿化国际论坛提出“创建城市可居住环境”的概念,明确的接近“宜居”概念;联合国人居署提出“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建一个充满和平、和谐、希望、尊严、健康和幸福的家园”的口号。2、宜居研究的主要观点伴随宜居研究及评价的热潮,国外关于“宜居城市(livable city)”和“最佳居住地(best places to live)”的研究成果异常丰富。Lennard.H(1997)提出了宜居城市的原则:Casellati.A,Salzano. E, Hahlweg. D等(1997)分别发表了宜居的本质(The Nature of Livability)、宜居城市七目标(Seven Aims f

7、or the Livable City)、家一般的城市(The City as a Family)。主要学者的研究成果及观点如下表所示:国外学者关于“宜居”研究的主要理论成果代表人物主要观点Lennard(美) 城市中的居民能自由交流; 提供充足的公共活动空间; 城市不被恐惧所主导; 体现功能多样性; 居民互相尊重; 优美、经过设计的物质环境; 所有居民的智慧和知识能够得以施展。Casellati(美) 有吸引力的、行人导向的公共领域; 较低的交通速度、容量和拥挤度; 较好的、买得起得和地段较好得住房; 方便得学校、商店和服务; 容易到达得公园和开敞空间; 清洁的自然环境; 有安全感并能接受不

8、同的使用者; 有意义的文化、历史和生态特征; 友好的、社区导向的社会环境。Salzano(美) 宜居城市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枢纽,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社会和社会个体在自身完善和发展方面的要求得以满足; 宜居城市没有边界、贫民窟以及隔离区域; 以其功能复杂性和人际交流丰富性为标记; 宜居城市与其场址和环境有着良好的关系; 宜居城市中,公共空间是社会生活的中心; 规划师能够保障城市不至退化到拥挤和焦急的境地 宜居城市是为了其居民的更好状况而建。Hahlweg(德) 令人愉快的、安全的、可支付得起的、可以维持的人类社区; 居民能够享有健康的生活,能够很方便到达所要去的任何地方; 宜居城市是一个全民共

9、享的生活空间; 宜居城市是富有吸引力的、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 对上班族、孩子和老人而言,它都是很安全的; 具有通达便捷的开敞绿地,保障休闲、聚会和交流的自由空间。Palej(德) 所有人们感到亲切舒适、不可或缺的城市元素都保存完好; 在保证生态安全的前提下,给居民提供舒适便捷、充足的日常生活所需。Smith(美) 可达、公平和参与,是宜居性概念的本质; 在宜居城市中,街道和建筑、树木、一年里的四季、城市装饰物、城市里的人和事都形成了一种和谐而自然的联系。3、小结由于西方不同国家发展阶段、文化背景的不同,学者、政府工作人员、城市居民对“宜居”的理解不尽相同。但从对宜居城市概念、内涵以及主要内容来

10、看,仍可以表现出以下方面的共识:(1)“宜居”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应当是城市以及农村社区永恒的追求;(2)优美的自然环境、繁荣的经济环境以及和谐的社会环境均是宜居城市乃至宜居乡村的重要基础;(3)充足的公共休闲空间和公共绿地,保障城乡居民的休闲、聚会及交流所需;(4)便捷的交通,充足、可达、共享的服务设施是保障城乡居民生活舒适的重要条件;(5)宜居城乡应当是安全的、有归属感和认同感的;(6)宜居城乡应当保障居民公平发展,并共享发展成果。(三)国外宜居城市评价研究除了学术界的研究之外,社会上关于“最佳居住地(Best Places to Live)”的调查、评价研究也逐渐开展。而目前针对世界范围内

11、的城市和全美城市的关于Best Places to Live”调查评价研究分别以英国经济学家智囊团(EIU)和美国财富杂志(MONEY)最为权威。1、EIU关于全球城市宜居性的评价研究EIU的全球城市“宜居性”排名工作是在其先前“居住困难度”的调查方法上展开的,在“困难度”指标的基础上增加了其他衡量因子,用以全面地诠释什么是城市宜居性。而随着城市涵盖内容的不断复杂化,其调查评价指标也在不断变化。2004年EIU的全球城市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其评价指标共12个,分成三组:健康和安全(Health & Security)、文化与环境(Culture & Environment)、基础设施(Infr

12、astructure)。而2005年的EIU世界城市宜居性调查指标就增至五组:社会稳定程度、健康水平、文化与环境、教育质量、基础设施。然后通过对调查而来的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综合分析,得出一个全面反映生活质量的指数。2、MONEY杂志关于全美城市宜居性的评价研究Money Magzine的美国年度最佳居住地评选每年举行一次,评选基础来自于对城市居民的调查,定位指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居民对城市的主观评价。MONEY杂志通过对居民调查结果分析,得出以下观点:“最受美国人青睐的小城多是高等教育中心”、“交通方便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也是美国人挑选宜居城市的重要条件”、“一个适宜人居住的城市,首先表现在当地居民

13、对城市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上、“丰富的文化生活也是吸引人们移居的一个重要因素”、“房地产价格是家庭选择居住地时考虑的重要因素”。MONEY杂志全美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财务状况年收入均值(USD)生活质量空气污染指数零售税率人身犯罪指数州收入税率(高)财产犯罪指数州收入税率(低)文化娱乐设施电影院汽车保险补贴(USD)酒吧、餐厅住房房屋均价(USD)高尔夫球场房屋价值增幅图书馆、博物馆教育水平学院和大学数量气候状况年均降水量职业技术学院数量年最高气温学生/教师商数年最低气温3、联合国“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的评选联合国发起,包括在联合国“最佳城市建设和政府管理”项目之内

14、的联合国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又称“迪拜奖”),也是主要针对城市的宜居性进行的。这个项目包含了一个全球性的组织机构网络,该网络致力于发掘和推广全球各地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方案,简称为BLP,其所关心的有创意的人居环境改进方案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居民住宅建设;城市发展与治理;环境综合治理;经济发展方案;社会融合;打击犯罪;扶贫与社会救助;妇女和青少年问题;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设施建设等。每两年,全球最出色的10个方案将被授予“迪拜国际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该奖项于 1995年创立,最佳范例将被作为案例和指导方案加以研究,从中得出的经验教训将推广至全球其他国家、地区和城市。二、宜居城乡政策(一)宜居城市发

15、展政策1、伦敦宜居建设的主要政策 将人口和经济的增长纳入现有建成区范围之内,同时不能侵占市区现有的公共开敞空间; 促进机会共享,解决歧视和不公平问题; 改善伦敦的交通条件; 围绕伦敦设立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建设健康的、可持续的、安全的、高质量的城市环境; 社区环境建设需充分考虑能源有效利用、噪音、空气质量、安全、健康、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性的设计等问题; 发展并补充公共空间、居住区设计和管理的计划,支持提升社会服务,包括医疗、政策和公共安全、环卫、缩减噪音、循环和废物利用管理;2、巴黎宜居建设的主要政策 尊重自然环境和自然景观,保留市区和市郊的林木和森林,保持大区内的绿色河谷,维护农村景色,

16、保护具有生态作用的自然环境等; 改善巴黎市民的生活环境,努力减少有害的自然因素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如水、空气和土壤的污染); 维护城市交通有序化; 进一步扩大绿色空间; 保护巴黎建筑和城市遗产,实现巴黎的城市现代化与古城保护的平衡; 确保城市功能的多样性和居民的社会融合,实现城市空间的合理布局,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社会文化和环境、减少噪音、增强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二)宜居乡村建设政策1、韩国宜居乡村建设政策19701980年代韩国新农村运动后,为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提升,韩国政府推行了后期的“农村地区综合开发”政策。其开发方式主要是通过中心城市和周边农村共同发展,解决农村居民的市场需求、

17、农产品流通、农外就业以及教育、文化、交通、通讯等问题,谋求城市与农村的均衡发展,这种开发方式被称之为“城市农村综合开发”方式。这个综合开发的成果主要有: 以农村定居生活圈为中心的农村地区综合开发战略,转变农村开发方式; 引进农村定居生活圈; 转变农业的概念; 调整地方行政区域,改编农村地区的行政单位。2、原欧盟地区宜居乡村建设政策(1)应对城市社区向郊区转移的政策对农业、林业用地的严格规划控制,使得乡村可用于建设的土地相当稀缺,而房地产价值持续升值;在原有宅基地上对旧住宅实施更新改造构成乡村社区住宅建设的主流。原欧盟乡村规划模式纵横在改变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功能主义规划模式,而形成新城市规划的潮流

18、:以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为规划背景,采用人的尺度。追求多样性,发展公共交通,提倡步行,尊重历史传统,维护地方的社会资本。与原欧盟的乡村社区相比,我国的乡村缺少的是完善的社区性基础设施,与它们相当的是自然环境,比他们优越的是社会环境。(2)基础设施的技术标准演变成法规二战后,欧盟国家的基础设施设置的技术标准已经演变为地方建设法规。后来随着环境保护意识在20世纪80年代日益深入人心,居民如若违反这些法规,将会被视为犯罪并受到起诉。同时,如果地方政府不能为乡村社区居民提供垃圾收集的服务或不按分区规划管新住宅的开发,也将受到乡村社区居民的起诉。完善的法规法律,保障了乡村基础设施的落实和维护,保证了乡村基

19、础设施的建设。(3)多方投入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系统乡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缺乏,无论于原欧盟乡村还是我国的农村都是一处软肋。所不同的是,原欧盟乡村可以利用发达的小汽车交通解决这个问题,而我国在不鼓励小汽车交通的背景下,应该大力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网络。这些设施的完善可以通过多方的资金投入去实现,如村集体集资、引入外来资金、政府经济扶持重点项目等。(4)安全设施和各类安全设计构成乡村社区安全网络原欧盟乡村的安全设施的关注,源于应对各类的生存威胁。这些安全设施构成了欧盟乡村社区的一个灰色边界,也就是乡村的“安全边界”。我们的农村中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安全隐患到处埋伏,如交通混乱、人车混行、缺乏标志;房

20、屋间距过密、消防隐患多;排水排污设施不完善、污水横流、洪涝严重等。许多的安全问题,需要通过完善各类安全设施来解决。(5)通过各种社区活动和宣传,增强居民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欧盟很多乡村常常由地方政府张贴的要求社区成员参与社区民主管理的公告,并且张贴一些详细事项,征集居民的意见。如“如何分配社区获得的年度资金”、“如何改善社区安全”等。征求全体社区居民对村庄里将要开始的某个建设项目的意见更是多见,这是社区内任何个人或社区土建项目开工的条件。在我国,村庄建设项目的公示程序是村民参与村庄事务的一种新方式。应鼓励此类公共参与项目的开展,并应加强居民的实际参与性,提高农村居民对自己村庄的自豪感。三、国外宜居

21、城乡建设实践从宜居城市评价的国际权威机构评选结果来看,温哥华(加拿大)、新加坡城(新加坡)维也纳(奥地利)、墨尔本(澳大利亚)、苏黎世(瑞士)、日内瓦(瑞士)、法兰克福(德国)等城市凭借宜人的自然环境、繁荣的经济环境、高效的交通网络、完善的公共设施网络等多次被评为宜居城市。其中温哥华地区自1996年来开始实施“宜居区域战略计划(LRSP)”,获得了较大成功,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新加坡以其“城市建在花园中”的绿化建设、“居者有其屋”的安居计划连续10年被评为最适宜亚洲人居住的城市;墨尔本则凭借其现代的城市繁荣和田园般的城市风光,数度蝉联EUI评选的世界最佳居住城市。从宜居乡村建设来看,

22、韩国新农村运动通过公共环境、公共服务设施的全面改造实现了农村社区居住环境质量“数倍的”提升;原欧盟地区通过提高农村社区安全度、保护自然环境、增加商业等服务设施,实现了旧村落的复兴。这些案例对整个广东省的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一)温哥华(Vancouver)宜居建设温哥华是加拿大的工业中心,人口190万,是加拿大第三大、西部最大城市,同时也是北美第二大海港和国际贸易的重要中转站。温哥华是一个把现代都市文明与自然美景和谐汇聚一身的美丽都市,拥有很多大型的公园、现代化的建筑、迷人的湖边小路、保存完美的传统建筑。怡人的气候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美景,使它成为最适合享受生活主义者的乐园。1986年,温

23、哥华在庆祝建城100年的同时举办了世界博览会,从此知名度扶摇直上,近年又多次被国际机构评为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2003、2004年被美洲旅行社协会授予“美洲最好的城市”,2004年被国际城区协会授予“城区建设奖”,2005年被英国经济学家智囊团(EUI)授予“世界最适宜居住的城市”。温哥华的宜居建设的具体工作包括以下方面内容:(1)保护绿色地带(protect the green zone)保持大温哥华地区的生态特色,绿色地带主要包括公园、供水区、自然保护区和农业地区等。对绿色地区的圈定确定了大都市区长期发展的边界,同时为管理人口增长提供依据;(2)建设完善社区(build more comp

24、lete communities)通过更多设施完善的社区的建设重塑区域增长。社区提供更多的多样性、机会和便利,使居民的工作、生活与娱乐无需长途旅行。通过都市区中心(Metropolitan Core)、区域中心(Regional TowCenters)、自治市中心(Municipal Town Centers)等三类中心组成的多中心网络促进经济与社区平衡发展;(3)实现紧凑都市(achieve a compact metropolitan region)将未来的发展集中在现有的市区中,支持社区容纳中高密度居住区,从而使得人们能够就近工作和居住,更好地利用公交系统和社区服务设施,避免蔓延;(4)

25、增加交通选择(increase transportation choice)鼓励人们使用公共交通系统,从而降低对私人汽车的依赖。交通发展的重点依次是步行、自行车、公交系统、货物交通,最后是私人汽车。1970年代以来温哥华宜居建设的主要内容活动时间主题内容多种宜居社区活动和计划19701983宜居性1、广泛协商和地区参与式规划进程介绍2、温哥华市抗议高速公路通过核心区3、1976年主办人类住区大会英国哥伦比亚的“规划黑暗期”19831989经济调控和政府精简1、区域规划作为一个法定功能2、发展服务作为一项地区权力被许可选择我们的未来19891996宜居性1、计划与协商得以恢复2、“创造我们的将来

26、”3、地区发展策略在1995年被授权宜居区域战略计划(LRSP)1996至今宜居的区域1、保护绿色的区域2、建立完全的社区战略代码指标LRSP中的相关目标保护绿色区域G1绿色区域面积从城市发展中保护绿色区域同时寻求增加新的绿色区域G2农业保护用地面积通过对城市区域的管理减少绿色区域的保护压力G3农业部门销售总额加强将农业作为区域经济基础之一的规划G4绿色区域中新增非农居住数量减少绿色区域的保护压力G5濒危物种数量加强区域生态的发育能力G6已完成的区域性绿廊(greenway)长度发展区域性的绿色网络,联系湿地与山地生态环境G7保护区大小保护区域生态的发育能力建设完善社区B1新增居住在增长集中地

27、域(GCA)内、外以及建筑类型方面的数量和比例寻求区域住宅类型的多样性B2新增居住在自治市中心和区域中心的数量和比例发展高质量、混合功能的城市中心网络,增加廊的密度以支持规划的公共交通服务B3区域住房供给的基准价格在区域的每一部分寻求住宅类型和成本的多样B4办公楼板面积在自治市和区域中心的比例通过一定等级的公共交通、社区服务和文化设施建设发展高质量混合功能的城市中心网络B5在家所在的次区域工作的劳动力的比例在整个区域寻求工作与居住的较好平衡B6出租住宅占区域住宅总量的比例在每一区域寻求住房使用的多样性实现紧凑都市C1GCA和GVRD人口增长总量和年增长量达到2021人口增长管理目标C2GCA内

28、外有地基住房的数量和比例为有基地住房寻求更多机会,特别是在GCA内C3次区域非住宅建筑的允许值支持LRSP目标的商业投资的分布C4穿越GVRD东部边界的汽车数量清楚穿过GVRD东部边界的等级,它和Fraser谷地完善社区的发展水平相一致C5GCA和GVRD总就业岗位数和增长量实现2006和2021年的就业增长管理目标C6GCA和GVRD的区域排水干线增长情况通过GVRD的服务配送实施LRSP增加交通选择T1汽车驾驶里程总量增加交通选择以减少汽车依赖T2每户汽车拥有量增加交通选择以减少汽车依赖T3区域合乘计划的参与情况贯彻交通需求管理战略T4主干公路网长度规划、实施限制汽车的交通系统T5拥有人行

29、道的街道总长度和拥有自行车道的街道总长度加强地方街道以满足公共交通、自行车和行人的共同使用T6通勤长度与时间在整个区域寻求工作与劳动力的较好平衡T7公共交通工具乘客总数与人均规划、实施公交导向的交通系统T8运输能力总量和人均增长情况规划、实施公交导向的交通系统T9交通模式比例增加交通选择,实施公交导向的交通系统T10儿童上学通过步行与其他交通方式的比例增加地方公交服务的种类和网络以支持完善社区建设(二)新加坡(Singapore)宜居建设新加坡位于东南亚,是马来西亚半岛最南端的一个热带城市岛国。面积为699.4平方公里,由50多个海岛组成,新加坡岛占全国面积的91.6。截至2007年6月为止,

30、新加坡人口总共有468万。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球宜居城市、10次当选亚洲人最适宜居住城市。新加坡宜居城市建设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内容:(1)“城市建在花园中”的绿化建设1960年代提出绿化净化新加坡,大力种植行道树,建设公园,为市民提供开放空间;1970年代制定了道路绿化规划,加强环境绿化中的彩色植物的应用,强调特殊空间(灯柱、人行过街天桥、挡土墙等)的绿化,绿地中增加休闲娱乐设施,对新开发的区域植树造林,进行停车场绿化;1980年代提出种植果树,增设专门的休闲设施,制订长期的战略规划,实现机械化操作和计算机化管理,引进更多色彩鲜艳、香气浓郁的植物种类;1990年代提出建设生态平衡的公园,发展栗多各种各样的主题公园,引入刺激性强的娱乐设施,建设连接各公园的廊道系统,加强人行道的遮荫树的种植,减少维护费用,增加机械化操作。新加坡创建花园城市的设计思想和手段可以总结为:采用非对称形式、建起绿色的覆盖层、为风景点缀色彩、重视果树、建成公园网络、“软化”水泥建筑、绿化已开垦的土地、保护和发展之间的平衡等。(2)“居者有其屋”的安居计划从1960年代初至1990年代初,新加坡为中低收入阶层建成62.8万套组屋(单元式住宅),有240余万居民住进这些组屋,占国民总数的87%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