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7 ,大小:40.54KB ,
资源ID:1251242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251242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老子》不同版本对照.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老子》不同版本对照.docx

1、老子不同版本对照老子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庄子知北游:曰:“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韩非子解老:“道之可道,非常道也。”帛书本都作“两者同出异名同谓”,“异名同谓”相反相对,王弼本“之玄”或系后人对“异名同谓”的解释而阑入。二天下皆知羙之為羙,斯惡巳;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巳。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髙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2、。郭甲:天下皆知羙之為羙也,惡巳;皆知善,此其不善巳。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相形也,髙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也。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始也,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是以弗去也。按:“皆知善”,依前句例,当以通行本为是。相盈,义亦似“相倾”较长。不与弗之别,则是语言之地域性差别使然。“功成”,二帛书本皆作“成功”“万物作焉而不辞”帛书甲本缺,乙本作“万物昔而弗始”,“昔”当系“措”之借。马叙伦:“辞为治乱之治本字,古辞始音近而假。”“圣人处无为之事”之“处”,简帛均作“居”,处、居音义皆近,然考下文“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则可知以作“居”者是。三

3、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聖人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彊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按:使心不乱,他本作“使民心不乱”;“圣人治”,他本作“圣人之治”;“知者”,他本作“智者”)庄子天地: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使民心不乱”,帛甲本缺,乙本无“心”字,与上文“民不争”与“民不为盗”对勘,似以无“心”者是。四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淵乎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按:一本无“挫其锐”。例以“渊乎”与“湛兮”二句对称,可知“挫锐解纷和光同尘”四句系由第五十六章阑入。此

4、章已见引于墨子:故老子曰:“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太平御览兵部五十三胜)帛乙本作“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淮南子道应训则作“道冲而用之又弗盈也”,则通行本之“或”不作“有时”“或者”解,而当作“有”解,老子以下二处之“或”也可作此解,如四十二章“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六十一章:“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五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间,其猶槖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冲)。郭甲:天地之间,其猶槖籥欤?虛而不屈,動而愈出。按:“乎”作“与”。“愈出”后有墨钉,则后二句系后人增益。老子清虚无为,其后学庄子更是齐物,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夭寿不

5、二,彭殇为一,故无所谓“中”,更不必如儒家“守中”,则此“中”或系“冲”(虚淡也)之假;且第十六章“守静笃”,郭店简作“守中笃也”,正可证此“中”训静,中无静义,冲则有虚静之义,故此二“中”皆应读如“冲”。隋书经籍志评黄帝四经“去健羡,处冲虚”。守冲,即守冲虚,去健(坚强者死之徒)羡(衍、溢)。上章“道冲”即其内证。六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七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帛书乙本“外其身而身存”前尚有“外其身而身先”,当是因前后二句而衍。后,甲本作“芮”,乙本作“退”,“

6、芮”“退”同韵,第九章“功遂身退”之“退”,甲本也书作“芮”。退、后意义无殊,后先则更符合后世语言习惯。八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不争,帛书甲本作“有静”,乙本作“有争”,有争与书乙本下文“惟不争,故无尤”相悖,当是甲本“有静”之形误,承上句“若水”则下句似当为静,结尾“不争”,则是因“静”而不争。而前一不争则是因末句之“不争”而误。九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郭甲:持而盈之,不若已。揣而群之,不可长保也。金玉盈室,莫

7、能守也。贵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按:本章前半少虚词“其” “之”“而”,语急;后半多二“也”,语缓。“揣而群之”,其义不明,或为书手误抄;“功遂身退”系当时成语,帛书甲本作“功述身芮”,乙本作“功遂身退”,“功成名就”系后世成语,老子不求名,无著“名遂”之理,疑为流传过程中增益。二帛书本皆作“贵富”,与郭店本同,但论语颜渊已作“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是否汉人如张禹整理过程之中调整。洪范五福无贵,这里有“贵富”,此可见价值观的变化。从“盈室”到“满堂”的语言变化或可见人们对富贵的态度,或是避讳谁氏之大名。十載營魄,抱一,能無離。專氣致柔,能孾兒。滌除玄覽,能無疵。愛民治國,能無知。

8、天門開闔,能無雌。明白四逹,能無知。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按:一本,“孾兒”作“婴儿”;“爱民治国,能无知”作“爱国治民,能无为”。二帛书本“涤”作“修”。能无雌,帛书甲本缺文,帛书乙本作“能为雌乎”,王弼注:“言天门开阖能为雌乎”,可知王弼所见亦作“为”。审其意义,“无雌”非老子学说,当以“为雌”者是,“无”字因上文“无离”“无疵”而误。十一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户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按:“埏埴”,帛书甲本作“然埴”,乙本“然”从土。荀子性恶“故陶人埏埴而为器”,则荀子所见本与通行本同。

9、十二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二帛书本次序:五色驰骋田猎难得之货五味五音。两种本子相较,帛书本更注重韵脚,通行本关注结构的整齐紧凑(五色、五音、五味)。十三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者,則可寄於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乃可以託於天下。按:一本“何謂寵辱”下尚有“若驚(寵為上)”郭乙:人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宠為下也。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

10、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愛以身為天下者,乃可以去天下矣。按:“宠为下”与老子卑己自牧虚以下人之旨吻合,帛书甲本作“龙之为下”,乙本作“弄之为下”,“龙”与“宠”形近,“弄”则因与“龙”音同而致误。通行本“辱为下”则本不需申说。寄托天下意义重复,“去天下”则使老子去欲外物之思想意完神足。故本条异文极有价值。“爱以身为天下”不辞,二帛书本作“贵为身于为天下”,意义显豁。庄子在宥篇:故貴以身於為天下,則可以托天下;愛以身為天下,則可以寄天下。(“故”下所引者为老子中语,“寄托”二字与通行本同,虽次序相反,意义则无殊,与郭店乙本之“去”异。一种可能是庄子时已有不

11、同版本,另一种可能则是后人因庄子而改老子文本。)十四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為忽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庄子知北游:光曜问乎无有曰:“夫子有乎?其无有乎?”光曜不得问而孰视其狀貌,窅然空然,终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也。韩非子解老:“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执古之道之“古”,二帛书本皆作“今”,此中有大别。从“知古始”和老子以上中有美好的往古判断,似以“执古之道”为长。十五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

12、識,故强為之容。與兮若冬渉川;猶兮若畏四隣;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按:一本“与”作“豫”;“谷”作“穀”;“浑”作“混”;无“久”字;“不新成”作“而新成”。郭甲:古之善為士者,必微妙玄达,深不可識。是以為之容:豫乎【其】如冬渉川;猶乎其若畏四隣;儼乎其如客;渙乎其如釋;混乎其若朴;沌乎其如浊。孰能濁以靜者,将徐清。孰能安以動者,将徐生。保此道者,不欲尚盈。按:通行本“客”作“容”,二帛书本郭店本皆作“客”,作“容”不辞,作“客”与下文“释”“朴”“浊”“谷”押入声韵,故作

13、“客”者是。此或因形近而误,或因涉上文“强为之容”而误,王弼据“容”作注,误。“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傅奕本、河上公注本“静”前有“澄”“止”,王弼本下句作“安以久”,则“静”字当系缺省了一个重文号,与郭店本并不同。与“兮”作“乎”,“若”作“如”,语言地域习惯有以致之,意义无殊,唯据此可以推断书手或文本传播之地域。“不欲尚盈”下有墨钉,则后二句或系后来增益。“蔽不新成”,傅奕本、帛书乙本作“蔽而不成”,甲本“能”与“成”间脱三字。成者,终也,“蔽而新成”不辞,“蔽而不成”则意义显豁,“新”字或因“蔽”字下有一表反接的“而”字而致衍。十六至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14、。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按:一本“观其复”无“其”字;“萎”作“妄”。观复,与易复相发明。郭甲:至虚,恒也。守中,笃也。万物并作,居以须复也。天道云云,各复其根。按:“至虚恒也”义长于通行本;“居”与“吾”常因形近而混;“夫物芸芸”之“夫”与“天”形近,其义则各有所长。 “其根”后有墨钉,下或为另一章。庄子在宥:解心釋神,莫然無魂,萬物云云,各復其根。各復其根而不知,渾渾沌沌,終身不離。二帛书本“各复归于其(根)”,郭店甲本和庄子所引皆非“各复归其根”,而是“各复其根”,作四字句

15、,与上下文结构一致。疑“归”因系“复”字之解而在流传过程中衍入,或因下句之“归”而衍入,衍入的时间则不会晚于汉初。十七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猶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按:一本“不信”下有“焉”字;“犹兮”作“悠兮”。郭丙: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猶乎其貴言也,成事遂功,而百姓曰我自然也。按:功成事遂,二帛书本皆作“成功遂事”。由“成事遂功”到“功成事遂”,是否可知言之先后?十八大道廢,有仁義;智惠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昬亂,有忠臣。按:一本“智惠”作“慧智”。郭丙:故大道

16、廢,焉有仁義;六親不和,焉有孝慈;邦家昬亂,焉有贞臣。按:缺“智惠出,有大偽”二句,老子也反智论者,或抄漏。首有“故”字,二帛书本同,可知承前文而来,非单独一章。承哪部分前文则不可知,李校将之合于十七章,只是从竹简之顺序如此,从意义上看,恐未必。十九絶聖棄智,民利百倍;絶仁棄義,民復孝慈;絶巧棄利,盗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私寡欲。郭甲: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伪弃诈,民复孝慈。三言以为使不足,故令之有乎属:视素抱朴,少私寡欲。按:“圣”不为老子所绝,仁义也不为老子所弃,这是学术史上一大关键。“绝圣”“绝仁弃义”显为老子后学所改。“见”“视”则是抄

17、写之误。庄子胠篋:“彼聖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故絕聖棄知,大盜乃止;擿玉毀珠,小盜不起;焚符破璽,而民樸鄙;掊斗折衡,而民不爭。殫殘天下之聖法,而民始可與論議。”绝圣弃知,或始于庄子,盖上下文皆涉及圣人,遂将“绝知弃辩”改成了“绝圣弃知”,老子向往圣人,庄子则连圣人也一概弃绝了,虚无得更彻底。后人则因为庄子此语读老,故有通行本之“绝圣弃知”了。又庄子在宥:故曰“绝圣弃知而天下大治”。“故曰”下系引前人之语作为结论,庄子重复“绝圣弃知”,绝圣之义实非老子本意。由在宥知此语系庄学之徒所改,或因庄子此语所致。庄子山木:“南越有邑焉,名为建德之国,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知作而不知藏,与

18、而不求其报,不知义之所适,不知礼之所将,猖狂妄行,乃蹈乎大方。”按:“少私寡欲”一词或为道家常用习语,不敢必其引自老子,过而存之也。下章“绝学无忧”与全章并无意义关联,倒可与“视素抱朴,少私寡欲”组成三个四字句,分别与“绝智弃辩”(与“学”对应)、“绝巧弃利”(与素朴对应)、“绝伪弃诈”(与“私欲”对应),在结构上形成辘轳相转之势,这在先秦文献中也颇常见,唯“忧”与“朴”“欲”不相押;“无忧”与“绝学”形成因果关系,而不象前二句形成并列关系。过而存之,姑俟高明。二十絶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衆人熈熈,如享太牢,如登春臺。我獨怕兮其未兆,

19、如孾兒之未孩;乗乗兮若無所歸。衆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若昬;俗人察察,我獨悶悶。忽兮若海,漂兮若無止。衆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按:一本“何若”作“若何”;“登春台”作“春登台”,二帛书本皆作“春登台”,登秋台与登春台可能区别不大,当以作“春登台”者是;“怕”作“泊”;“若昏”作“昏昏”,据下文“闷闷”为迭字,则当依改。“无止”作“无所止”;“顽似鄙”作“顽且鄙”。 郭乙:絶學無憂,唯與阿,相去幾何?善與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按:郭简语气似前急后缓。二十一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怳唯忽。忽兮怳兮其中有像。怳兮忽兮其

20、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眞。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衆甫。吾何以知衆甫之然哉!以此。一本“唯”作“惟”;二“忽”皆作“惚”;“之然”作“之状”。二十二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按:一本“莫与”作“莫能与”,当从。二十三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失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21、。按:一本“飘风”前有“故”;“道者”不重复;最后“失”字为“得”,当依前文改。二十四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於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也。按:一本“跂”作“企”;“于道”作“在道”。庄子山木:“昔吾闻之大成之人曰:自伐者无功,功成者隳,名成者亏。”按:此大成之人当是道家先辈,老子适有此语,则本条可认为出自老子,唯今所见无后二句,其义则广泛见于先秦文献,若日中则昃、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无往不复、反者道之动之类皆是也,为先秦思想界之共识。二十五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

22、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逺,逺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按:一本“独立而不改”无“而”字,依下句例当有。“字之”上有“强”字;二“王”皆作“人”。郭甲:“有物”作“有状”;“寂兮寥兮”无二“兮”字;无“周行而不殆”;“吾不知”作“未知”;“强”前有“吾”;“逝”作“羡”;“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作“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作“国中有四大焉”;“而王居其一焉”作“王居一焉”。二十六重為經根,靜為躁君。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乗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臣,躁則失君。一本“经根”作

23、“轻根”,作“轻”者是。韩非子喻老:“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故曰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也。” “轻则失臣,躁则失君。”按:圣人换成了君子,或是韩非反对“圣人”,故有此变易?二十七善行無轍迹,善言無瑕讁。善計不用籌策,善閉無闗揵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一本“讁” 作“謫”;“计”作“数”。韩非子喻老:“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大迷,是谓要妙。”二十八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孾兒。知其白,守其黒,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

24、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徳乃足,復歸於朴。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按:此章有见引于庄子天下篇者: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式。(“白”作“辱”,虽同为入声字,不改押韵,但不是反义词)庄子山木:奢闻之:“既雕既琢,复归于朴。”按:“复归于朴”或也为道家常用语,既是闻之,当有所自,故过而存之。二十九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隨、或呴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按:一本“载”作“挫”。三十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荆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25、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按:一本“大军”无“大”字;“善者”作“善有”。郭甲: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强于天下。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弗伐,果而弗驕,果而弗矜,是谓果而不强。其事好长。按:无“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師之所處荆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等语,疑为流传过程中人们引当时习语作注附加,而“物壮早已”又是五十五章之文阑入。三十一夫佳兵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惔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於

26、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丧禮處之。殺人之衆,以悲哀泣之,戰勝以丧禮處之。郭丙: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故曰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惔為上。弗美也,美之,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故吉事上左,凶事上右。是以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丧禮居之。按:“兵者”一二句系引述当时熟语,有“故曰”稍长。“故吉事”句,有“故”字见从上文顺承而来,而非另起议论。下有墨钉,则“殺人之衆,以悲哀泣之,戰勝以丧禮處之”为后来增益。恬淡,帛书甲本恬从金,乙本同;淡作袭,乙本从忄从龙,不知何故。三十二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賔

27、。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天亦將知之,知之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與江海。按:一本“不敢臣”作“莫能臣也”;“天亦将”作“夫亦将”;二“知之”皆作“知止”,依义例,作“知止”者是;“川谷之与”作“川穀之于”。郭甲:道恒無名。朴雖细,天下弗敢臣。侯王如能守之,萬物將自賔。天地相合也以输甘露,民莫之命而自均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小谷之與江海。“自宾”下有墨钉,当时分为二章。按: “恒”,通行本作“常”,避汉文帝讳。郭店甲本“不”作“弗”,若作“如”,可见其流传地域。“以输甘露”,此辞前未见。“自均安”较“自均”义足,

28、可与论语阳货“不患寡”二句相发明,并有助于彼义之解读,可知二句实其时之习语。“知止”亦为先秦常用语,义较“知之”胜。“小谷”,依老子文例,当是“川谷”之误书。三十三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韩非子喻老:“自见之谓明。” “自胜之谓强。”三十四大道汜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愛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按:一本“而生”作“以生”;“不名有”前有“而”;“爱养”作“衣养”;“是以圣人”作“以其”。功成,帛书甲本作遂事,乙本作成功遂。三十五執大象天下

29、徃。徃而不害安平太。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按:一本“不可既”作“不足既”。郭丙:執大象,天下徃。徃而不害,安平大。樂與餌,過客止。故道之出口,淡兮其無味也。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而不可既也。按:“乎”作“兮”,楚地特色。“而不可”,通行本作“用之不可”,句式上与上二句并列,增强了表达气势,或为传述者加工。三十六將欲噏之,必固張之。將使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按:“将使”,一本作“将欲”,依文例,当作“欲”。庄子胠篋:故曰:“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0、。”引老子之语作结,唯未标出语主。战国策魏策一:任章告魏桓子:“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韩非子说林:“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予之。君不如予之。”吕氏春秋行论:“诗曰:将欲毁之,必重累之;将欲踣之,必髙举之。其此之谓乎?”高注:“诗,逸诗也。”意义与句式皆与此同,或者逸周书所引者乃当时之韵文,而古人又每将韵文等同于诗。韩非子喻老:“故曰: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強之。”二书皆各有所本,或者老子引述成语,故韩非在收集传说故事时也依例谓出自周书,但在疏解老子时,则又系于老子书中。喻老:“鱼不可脱于深渊。” “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将欲翕之

31、,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韩非子内储说下:“此说在老聃之言失鱼也。”三十七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鎭之以無名之朴。無名之朴,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按:一本“守”作“守之”;“亦将不欲”前,一本作“夫亦将无欲”。郭甲:道恒无为也,侯王能守之,而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知足,知足以静,万物将自定。按:此章抄于64章之后,则当时之篇序与通行本有别。三十八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按:“下德为之”一本作“下德无为”,依文义当以此本为是;“莫之应”一本作“莫之以应”;“仍”作“扔”;庄子知北游:“故曰:失道而后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