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0 ,大小:52.74KB ,
资源ID:1248574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248574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考复习错题原因诊断与教学补救文言文阅读.docx)为本站会员(b****0)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考复习错题原因诊断与教学补救文言文阅读.docx

1、高考复习错题原因诊断与教学补救文言文阅读2016年高考复习错题原因诊断与教学补救文言文阅读 2016年高考复习错题原因诊断与教学补救 文言文阅读 【典型错题】 原题呈现 (2015年高考新课标I卷)文言文阅读(共19分)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敗。翛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人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素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

2、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坠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屡次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紿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 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

3、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 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正确,所给语段中,入贡过调治言索谓同等是谓语,高丽使者宰相等为专有名词,根据这些内容,便可以判断出各句间的层次。)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

4、功/ 而于中国无 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罝/ C宣和末/髙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田无丝毫之益/ 宰相谓其所论/同苏拭奏/贬蕲州安置/ D宣和末/髙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罝/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

5、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错误,太子又称皇储、储君或皇太子,是我国封建王朝中皇位的继承人。不能指其他儿子。)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翛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傳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从效用角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官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错误金人来索太上,帝后

6、、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上皇徽宗,不是太子。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杀了两个外貌像宦官的人,不是杀的宦官。) 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谥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答案】(1)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 (2)金人虽然不索取我本人,我也应当跟太子一起去,求见两位酋长当面谴责他们,或者还有可能把

7、事情办好。 错题表现 1错选C;2错选C;3错选B; 4(1)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 (2)金人虽然不索取我本人,我也应当跟太子一起去,求见两位酋长当面谴责他们,或者还有可能把事情办好。 【原因诊断】 诊断教师 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存在两种极端现象,一种是讲的极详细,句句翻译;一种是不讲,让学生对照答案,自己翻译,这两种现象都不利于文言文的学习,教师应对文言文做适当点拨,然后再让学生结合工具书进行整理。 诊断学生 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两种极端现象,导致学生要不只注重笔记整理,不动脑筋,单纯记忆,缺乏对文言文的理解,要不感觉文言文太难,只是简单对下

8、答案,明白对错即可,不去做相关整理,导致重点字词、句式、文化常识等知识欠缺,语感不强。 【教学补救】 教法献计 独具匠心 一、考纲解读: 1.理解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解读: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5年6

9、考,考查角度: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复词等五各方面。 2.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5年8考,考查角度:重要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古代文化常识等。 3.筛选文中的信息5年4考,考查角度:标准错位、关系错位、对象错文等。 4.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5年8考,考查角度:时、地、人、事的错位和重要词句理解错位。 5.文言文断句5年4考,从2014年开始,文言断句取代了对文言实词的考查。 二、命题规律: 从选材上看,以人物传记为主,材料均出自二十四史,篇幅在450字至550字之间,主要考查理解实词的含义、筛选信息、文言断句、识记古代文史知识、概括分析传记内容,文言翻译。其中文言断句和古代

10、文史知识的考查是2014和2015年出现的新题型,2014年文言断句取代了筛选文中信息,2015年对文史知识的考查取代了文言实词,而概括分析文章内容和文言文翻译是经典题型,考查形式不变。 三、命题形式: 理解实词的含义、筛选信息、文言断句、识记古代文史知识、概括分析传记内容,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文言翻译是主观题。题型分值相对稳定,一般设3道客观题,每题3分,共9分。翻译题设两道主观题,每道题5分,共10分。 四、设置错误选项的方法: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做题过程中最常见的干扰项设置就是以今律古,即用今天现代汉语中的常见意思来翻译古文,导致以今律古。 2.筛选文

11、中的信息 筛选文中的信息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从全文的角度对相关内容进行辨别、筛选、提取组合,并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对文章的理解。常见干扰项设置有三种: (1)对象错位:考题常常将不同人物的言行混在一起,而且在摘取选句时多隐去主语。 (2)似是而非:当人物符合时,所选事件不一定合乎条件标准,考题往往故意选择貌似正确实际上脱离语境的似是而非的选句进行干扰。 (3)不合要求:即选项不合题干要求,如直接表现就是指正面描述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内容,如果选项是侧面描述或评论则不符合要求。 3.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断句考查断句的位置是否正确,而不考查具体的标点符号。常见干扰项设置是忽视文意

12、、名词、动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等,随意停顿。 4.识记古代文史知识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文史知识作为中学文言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学习和理解文言文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重点考查与传记作品有关的内容。常见干扰项设置有人物称谓、古代官职、科举制度、行政区划、地理名称、纪年法等。 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该考点要求考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事件、所写事物、所说道理等有全面的认识和深入的理解,进而对选项内容的概括能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判断。常见干扰项设置有两类,一是时、地、人、事的错位,二是重点词句理解错误。 6.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翻译题是文言文中阅读中的一道综合能

13、力考查题。既考查文言实词、虚词、重要句式、词类活用等,又考查对语句乃至整篇文章含义的理解,难度较大。 学法献策 举一反三 一、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 1.从字的结构来推断:汉字是表意文字,词语的意义起码有一个和字的结构有关。如:可以独飨白粲。飨,右边是食,大概是食用。粲,下边是米,大概是米一类的东西。(古称上等的米) 2.通假推断法: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运用通假字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逆推,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从而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如:崔家顾人刺我,请以闻。通雇,雇佣 3.知识迁移法(课本、成语):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成

14、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高考一般都采用课外材料考课内的方法。教材中学过的典型的实词意义要及时积累、灵活运用,迁移到课外。如:除南清河太守。李密陈情表除臣冼马,意思是:授予官职 4.借助语法推断:出现在主语或宾语位置的词语是名词,如果解释成动词等就是错的。如:将军身披坚执锐,讨伐暴秦,功盖寰宇! (从句子成分看,坚锐分别充当披和执的宾语,因此解释为:坚硬的盔甲和锐利的兵器);两个名词(或名词性结构)连用,通常第一个词要解释为动词。如:条其言,书于褒城驿屋壁。(条:整理 条和其言是名词和名词性结构连用,条解释为动词整理正确。) 5.利用句式结构推断: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

15、对仗,处于相对应地位的两个词语,一般词性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这样就可以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的分析,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如:党同伐异 伐,讨伐。反义推断党为袒护。 6.邻字帮助法(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如: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 三国志 其中冲按常见义比较费解,如果由它的邻居幼字来帮助的话,可以推断是年幼的意思。 7.根据语境推断(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

16、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如: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深有深厚 之意,但下文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是秦之遇将军 的具体表现,可见深为贬义,应释为刻毒。 8.代入检验法(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推断词义):所谓代入检验法就是将所给义项代入各自的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又恰当者即为正确答案。如:专以射为戏,竟死。竟理解为竟然表折,显然不合文意;他专门以射箭为消遣,

17、一直到死(都是这样)。 9.合体拆分法:有些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在现代汉语中也使用,但词义已发生变化,有的扩大或缩小了,有的已发生了移,翻译的时候就要使用拆分法。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妻子在这里就要拆分成妻子儿女。 二、筛选文中信息 1.审清题干、明确筛选方向:认真审读题干,明确信息筛选的重点和方向。 2.题支标序,回归原文理解:通读全文,找到每句话所在的原文并标上序号,结合上下文准确理解各句含义。注意主语省略现象,要结合语境,明确主语。 3.甄别比对、排除干扰:按照题干筛选标准,通过理解、辨析、排除,最终找到正确选项。 三、文言文断句 1.阅读全文,理解大意。 2.根据语法断句。

18、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宾语,前后一般断开;动词前一般是主语,后面是宾语,前后一般不断开。 3.根据标志词断句。盖、唯、夫、且夫等词常在句首,以、于、为、而等词一般用于句中,矣、也、乎、耳、焉等词常用在句末。 4.借助修辞、文化常识、文言句式断句。 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1.纵观全文、整体感知:阅读文言文,要弄清记了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只有对全文有整体的了解和认识,才能高屋建瓴,驾驭阅读材料,才能准确去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 2.审读题干、比对选项:认真审读题干,抓住选项的关键词句,一一在原文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信息区,比对选项时要明确干扰项的设置,是时间、地点、

19、人物、事件的错位还是重点词句的理解发生了偏差。 五、文言文翻译 1.瞻前顾后、串通文意:文意的理解离不开上下文的语境,瞻前顾后,就是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根据语境把握句意,包括人物、事件、句内句外的各种关系等。 2.圈点关键、细细对译:关键词语对句意表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句之中也就两三个,往往是翻译题的得分点。但关键词语往往也是理解句意的难点,因此,翻译之前,要将关键词语在试卷上圈点出来,认真准确地翻译。 3.查漏补缺、补出省略:文言文简练,多有省略。省略主要有两种,一是句子成分省略,多是主语、宾语承前省略;二是词类活用导致省略,比如使动用法就要加使让等字眼,意动用法就要加

20、认为等字眼。句子成分的省略,影响句意表达的要加上省略的内容,并用括号括上。 融会贯通 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1.人的称谓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 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 【称号】名、字与号的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称籍贯】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合肥指李鸿

21、章(安徽合肥人)。 【称郡望】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谦称】举例:(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如愚、鄙、敝、卑、窃、臣、仆 (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如家父等。舍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如: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

22、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 【特殊称谓】如(1)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2)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 2.年龄的称谓: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垂髫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23、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耄耋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3.古代职官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太守】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

24、官。 【官职的任免升降】 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2)除。拜官授职, (3)擢。提升官职。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调叫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 (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 (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

25、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4.天文历法 【星宿】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南方朱雀七宿;北方玄武七宿; 【四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东方七宿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 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 五月芒种、夏至

26、六月小暑、大暑七月 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 5.古代地理 【中国】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

27、带,广义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四海】指天下、全国。 【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李白古风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 【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郡】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 【道】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

28、区,与县相当。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 【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阴阳五行说(古人以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五行中土为尊,因土代表黄色,故黄色为皇帝专用) 【古称别称】如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又如扬州称广陵、维扬。 6.科举制度 【察举】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 也是汉代选

29、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孝廉】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科举】 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从隋代至明清,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一般在县或府考试,考中着称为秀才或相公)、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

30、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称为连中三元。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

31、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 【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写,故而称黄甲、金榜。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国子监】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