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深圳大学 马克思毛邓复习试题及答案马克思主义复习资料哲学部分最重要,然后是经济学再到科社学一、哲学部分:1物质的含义,唯心主义的物质观是什么?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什么?参考解答:(1) 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却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 唯物主义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主张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2、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观,列宁的唯物主义观的意义?参考解答:(1)马克思唯物主义观A、一是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的、第一性的,意识及认识是第二性的、派生的B、二是物质是可知的C、三是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永恒的(2)列宁的物
2、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其意义在于A、 它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二元论划清了界限B、 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C、 它坚持了辩证的物质观,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D、 综上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科学的说明了物质,划清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二元论、不可知论以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界限,从而为科学的阐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实践的含义、特征、本质、形式、作用和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参考解答:(1) 含义:实
3、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物质活动。(2) 特征:A、客观实在性。实践是物质的客观的活动 B、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C、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3) 本质: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4) 形式:A、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 C、科学实验活动(5) 作用: A、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C、科学实验是历史进步的有力杠杆,其集中表现在提高物质生产和改造社会活动的水平上,使人类能够更合理的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使社会获得全
4、面进步。D、实践对认识有着决定作用,表现在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6)意义: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根据和基础(可拓展)(7)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将以上观点整合4、矛盾的含义,两个基本属性是什么及相互间的关系?参考解答:(1) 含义:矛盾是指事务内部不同方面之间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同一的关系。(2) 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对立性和同一性(3)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 这是指它的条件性。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条件, 矛盾双方才能相互依存, 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一旦这些条件发生了变化, 旧的统一体就会破裂。 矛盾的斗
5、争性是绝对的, 这是指它的无条件性。这里所说的无条件, 是指矛盾在任何条件下都会有斗争。矛盾的斗争性可以打破旧的同一性, 建立新的同一性, 使旧的矛盾统一体让位给新的矛盾统一体。矛盾的斗争性在任何时候、 任何情况下都具有一定要贯彻下去的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 矛盾的同一性不能离开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有差别的具体的同一, 而这种同一必须包含着斗争;另一方面, 矛盾的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 斗争性总是寓于同一性之中, 斗争总是统一体内部的斗争。 5、矛盾的同一性和对立性怎样推动事物的发展?参考解答:由于有同一性,事物才包含了转化和发展的潜质;由于有对立性,才能将这种
6、潜质不断转化成现实。二者必须相互结合才能构成矛盾运动,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缺少了它们中的任何一方,矛盾都不成其为矛盾,也就不可能有发展。6、什么是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两者的关系?参考解答:(1)内部矛盾是事物内部诸要素的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内因; 外部矛盾是事物同周围环境其他事物的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外因。(2)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和关系?参考解答:(1)普遍性:矛盾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 特殊性:一切具体事物所包含着的矛盾和矛盾的各个方面都各有其特点。(2)矛盾的普遍性和
7、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A、 它们是互相联结的。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也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B、 它们是相互区别的。在特定的关系中,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区别的。矛盾的共性、普遍性只是概括了具有个性、特殊性的事物中的共同的东西,而不可能是其中所有的东西。C、 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8、矛盾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参考解答:(1) 矛盾的同一性和对立性原理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的时候必须同时注重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在同一中把握斗争, 在斗争中把握同一。譬如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 既有相互对立、 相互斗争的一面, 又有相互同一即相
8、互影响、 相互吸收的一面。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 我们既要借鉴、 吸取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技术、 管理, 不能盲目排外;又要看到两种制度的对立性, 反对资本主义腐朽的东西, 不搞“全盘西化”。(2)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 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性, 又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 体现出中国特色这一个性。在所有制方面, 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经济形式共存;在分配形式方面, 我们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形式共存;在政治上, 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指导思想上, 我们坚持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有这些, 都
9、是共性和个性相统一。9、认识的本质参考解答:(1) 认识的反映性认识的反映性是指人的认识只能是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并且在认识中一定要包含被反映的客体具有的某种内容的特性。由于主体观念地把把握客体的认识活动是为实践地把握客体做准备地,而人的实践活动又只有在遵循客体的固有规律时才产生满足人的需要的实效,因此,注定认识不能是主观自生的东西,只能是以观念的方式对客体及其规律做出尽可能贴近的反映。(2)认识是反映性和选择性的统一认识的反映和选择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反映是选择的基础,没有对客体的反映,没有提供选择的外来信息,就谈不上选择;而反映又离不开选择,主体认识客体是出于一定的需要,
10、基于一定的认识结构,从而确立相应的事物作为认识对象,是主体对客体的有选择的反映。(3)认识是选择性和建构性的统一在认识过程中,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和建构是认识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和基本条件,选择和建构作为反映的一种内在规定性,保证着主体观念地把握客体的活动能够有序、积极地进行。(4)认识是建构性和创造性的统一在认识活动中,人对客体的观念建构包含创造性与创造性的建构,人在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时,实际上也是在为客体信息的组合和构建做准备。构建性和创造性在认识中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在认识的结果上实现相互统一。10、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参考解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着决定作用,表现在 a、实践是认
11、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11、认识的过程?参考解答:人认识事物,首先表现为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然后再由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实现认识的有一次飞跃。12、什么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者的联系和区别?参考解答:(1)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现象,对事物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2)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内容、形式和特点上有质的区
12、别。但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的,在实践的基础上达到辩证统一。A、二者是相互联系的。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本质是通过大量的现象表象出来的,不透过事物的现象,就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因此,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前提。b、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B、二者是相互渗透的。a、感性认识中有理性因素。b、理性认识中也渗透着感性因素。理性认识往往要借助于较为丰实的感性经验。13、什么是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表现在哪里?参考解答:(1)真理使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使主体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 真理的客观性表现在
13、真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并将它们如实的反映出来。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性认识过程每一个结果的确凿性,以及人类这一认识主体按其认识本性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把握。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性认识过程的每一个结果的局限性和不完全性。14、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参考解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从本质看,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因此,主观是否符合客观,不超出主观范围,不跟客观世界接触,是无法解决的。同时,客观事物是离开人的活动而独立存在的,不把主观和客观相比较,也无法解决。因此,必须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而能够作为两者沟通
14、的“桥梁”,这就是人的实践。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不仅有普遍性的优点,而且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实践高于理论。实践本身是直接的现实的,同时又能把正确的理论直接变成现实,这样,就能够把原来指导实践的理论同现实对照,检验出理论的认识是否符合客观,以及符合的程度。因此,实践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5、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什么?参考解答:A、 实践标准的绝对体即其确定性,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确定的,唯一的。B、 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体现在:一定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有局限性,往往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一个人的所有论点;实践检验真理只是一个过程,不能一次完成;已被检验过的真理还要再受实践的检验。16
15、、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参考解答:(1)联系: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活动的两大目标;真理是人对客观事物及规律的正确认识,价值是客观事物对人的需要的满足;与价值从根本上是一致的,凡是真理必有价值,但凡有价值的东西不应与真理相悖。(2)区别:二者侧重点不同:真理强调的是人的认识与客观对象的一致;价值强调的是客观事物对人的需要的满足,人的需要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满足人的不合理要求所体现的价值与真理相悖。17、地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参考解答:(1)地理环境是指人类所处的与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在历史上形成的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互起作用或可能相互起作用的自然条件,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
16、土壤、水文、矿藏、植物、动物,等等。(2)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18、马克思地理环境理论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参考解答:(1)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地理环境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 又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的资源。(2)地理环境通过影响生产的发展, 制约社会的发展。A、地理环境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优越的地理环境可使一个国家或民族获得较高的劳动生产率, 从而加快社会发展速度;恶劣的地理环境可使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劳动生产率较低, 从而延缓社会发展速度。B、地理环境制约一个国家生产部门的分布。C、地理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最
17、后, 地理环境制约一个国家生产发展的潜力和前景。(3)地理环境通过对军事、 政治的影响, 制约不同国家社会的发展。19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参考解答(1)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解决好这个本质问题,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强调发展要有新思路。这个新思路是什么?从大的方面来看,就是着眼于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同时,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显而易见,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完全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
18、质要求和发展的新思路。 (2)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已经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是,这个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它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相比较,还有很大差距,缩小这个差距的任务还很繁重。人多、不发达,这是中国的两大国情。中国有近13亿人口,不管多么小的问题,只要乘以13亿,那就成为很大很大的问题;不管多么可观的财力、物力,只要除以13亿,那就成为很低很低的人均水平。目前,我国农村还有3000多万贫困人口,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收入差距。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
19、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才能动员更多的资源,投向低收入的群体,投向农村和农业,投向落后的地区,投向社会公共事业,投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从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3)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是解决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按现行汇率计算已经超过1万亿美元,经济总量居世界第6位。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投入产出的效率还不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生态之
20、间的矛盾比较突出。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短期行为等方面的问题大量存在。解决这些问题,迫切要求我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20、人民群众与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参考解答:(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对历史的创造有决定作用,这种作用红表现在: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B、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C、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和制度创新的决定力量(2)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A、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提出的进步思想、主张能够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他们能够成为实现某种历史任务的发起者。B、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往往是广大人
21、民群众和先进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有力领导者和组织者。C、某些剥削阶级的政治代表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采取的某些措施,顺应了历史发展要求,对历史的发展起着某种推动作用。D、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的创造性活动,促进了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也推动了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任何杰出人物,包括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都只能给予历史进程以重大影响,但都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21、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什么?参考解答:(1)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其主要内容包括:相信人民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22、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2)群众路线则是群众观点在具体工作中的贯彻运用,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它是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二、经济学部分1、价值规律的内容、形式和作用是什么?参考解答:(1)价值规律是商品价值决定和实现的规律。其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3)价值规律的作用:A、自发调节生产资料的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从而调节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B、刺激生产技术的改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有时也会人为地阻碍技术进步,
23、从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C、促使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和优胜劣汰。2、什么是货币?什么是资本?货币如何转化资本?参考解答:(1)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2)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3)资本最初表现为货币,但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作为一般流通媒介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是不同的。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流通中不可能有价值增殖,但资本在运动中却发生了价值增殖。有了这一增殖,货币就转化为资本。因此,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也就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即资本是怎样带来价值增殖的。(1)价值增殖不能在流通领域产生。在流通领域,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
24、价交换,都不能实现价值增殖。(2)离开流通领域,也不能实现价值增殖。因为离开流通领域,商品生产者只和自己的商品发生联系,不能使商品价值增殖。(3)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是既不在流通领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关键是在流通领域找到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离开流通领域到生产领域,能创造比自己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是劳动力。货币所有者通过购买劳动力来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从而实现了价值的增殖,使货币成为了资本。3、为什么称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参考解答: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就是通过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来达到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的目的。(1)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
25、产的实质。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这是由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所决定的。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都是以资本的要素形式存在,而资本的使命就是要实现价值增殖。(2)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资本主义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受剩余价值规律的支配。资本主义生产是为了创造剩余价值;资本主义流通是为生产剩余价值作准备和实现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分配实质上是瓜分剩余价值;资本主义消费过程是资本家个人消费受制于剩余价值生产和供热个人消费是为了提供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的劳动力的过程。(3)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直至灭亡的全过程。剩余价值的产生,在推动社
26、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使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最终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被更高的社会生产方式所取代。22、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当代意义参考解答:23、怎样理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参考资料:20世纪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全球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资本主义作为全球社会的重要部分,当然也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 首光,以高新科技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力获得了迅速发展。随着相对沦、量子力学等问世,原子能、电子技术,特别是20出纪中叶诞生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起来,极大地推动了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把l9世纪发展起来的工业时代推进到
27、了20世纪至今的信息时代。 在高新科技的推动下,发生了现代化的交通和通讯革命。随之,人类的全球性交往活动发展起来。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经济全球化发展迅猛,席卷各国,彻底冲破了传统民族国家之间的森严壁垒,把全球生产力和经济结构连为一体。 由于高新科技在生产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知识特别是高新科技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显著。美国近几年来的所谓“新经济”就是以高新科技和由此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目前还主要是IT产业即信息产业)为基础的。 其次,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由新的社会生产力推动的全球社会产业结构变化迅速,传统的产业主要是农业和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降低,而信息产业的比重大幅度上
28、升。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指标体系也在发生重大变化。由于跨国公司的日益增多,传统的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多种经济结构开始向一体化的全球社会经济结构转变。 资本流动结构和资本积累方式有了新的变化。传统商业资本在流通中所占据的主导地位已经让位于生产资本和金融资本。20世纪80年代之后,由于新自由主义的推行,金融资本又逐渐独占鳌头。与此相应,资本积累方式和财富占有方式也由传统的积累物质财富逐渐转变为积累金融货币财富。 全球社会的经济结构在加速一体化的同时,中心化与边缘化的两极分化现象也日益严重。传统的东西差距仍在扩大,新的南北差距发展更快。 第三,资本主义的政治关系发生了一定变化。20世纪上叶,资本
29、主义体系内部矛盾重重,加之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资本主义摇摇欲坠。为了缓和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地采纳了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方式,最典型的是凯恩斯主义和罗斯福新政,即经济运行上实行国家干预;在社会价值目标上建立社会福利体系,对工人阶级让步;在政治关系方面实行政党政治等。这些“社会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发展。 但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资本主义又发生了新的变化。随着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采取新自由主义政策,实行市场自由化,尤其是在金融领域实行金融自由化、放松管制,工人阶级遇到了越来越大的市场竞争压力,各种矛盾又加剧起来。 为了在国际社会赢得更多的利益,同时转
30、嫁国内矛盾,近些年来资本主义积极利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政治组织。应当说,这些年来,以联合国为代表的不少国际组织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但也有不少组织是直接为资本主义的强权政治服务的。 第四,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也在变化。正如恩格斯晚年曾经说过的,“资本主义生产愈发展,它就愈不能采用作为它早期阶段的特征的那些琐细的哄骗和欺诈手段。那里时间就是金钱,那里商业道德必然发展到一定水平,其所以如此,并不是出于伦理的狂热,而纯粹是为了不白费时间和劳动。”的确,由于市场竞争、工人阶级斗争和各种社会运动的压力,资本主义不得不修正一些社会价值目标,人们的民主意识、公正意识、道德意识、文明水
31、平等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资本主义给人们造成的根深蒂固的私有观念、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甚至各种颓废主义还普遍存在,渗透在社会文化和人们思想的各个方面,严重影响着社会的进步。 几种主要观点:观点一:新变化掩盖下的腐朽本质A、资本的日益集中和垄断,阻碍了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B、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食利资本主义”的膨胀C、财富的增长,导致贫穷、失业和无家可归D、垄断资本与权力结合,导致政治上的腐败E、繁荣的外表下,掩盖着深刻的精神文化危机F、帝国主义进行资本扩张的结果,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巨大灾难G、国际资本主义的掠夺和穷奢极欲,严重破坏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观点二: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但它的经济基础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在资本主义社会,控股权还是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股权社会化不过是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一种新模式。因此,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当代资本主义所实行的社会福利是给工人以香肠,资本家却得到火腿。工人的社会福利和生活水平虽然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他们作为受剥削的雇佣劳动者的地位没有改变。几十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一直保持在15%20%,美国最底层的40%的家庭拥有的财富仅占美国总财富的2%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