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庆二级风景园林师规划资料规 划第一章城市形成的动力: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使商业和手工业从农牧业中分离出来,于是奴隶社会初期产生了城市。我国城市按人口规模分:大城市(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50万以上的城市)、中等城市(20万以上)、小城市(20万以下)城市化: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和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上升的过程。按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分:初期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以下)、中期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70%之间)、后期阶段(70-90%)城市化发生发展的动力:农业发展(初始动力)、工业化(根本动力)、第三产业(后续动力)田园城市理论:1
2、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城市与乡村的结合。对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城市绿化的重要问题都提出了见解,对城市规划学科的建设起了重要作用,被认为是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有机疏散理论:1942年伊里尔沙里宁。把大城市一整块拥挤的区域分解成若干个集中单元,并把这些单元组成为在生活上相互关联的有功能的集中点。广亩城:1932年赖特。把城市分散发展的思想发挥到极致,每户一英亩用地,依靠高速公路相互联系。雅典宪章:1933年。城市规划的出发点是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观。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将各种预计作为居住、工作、游憩的不同地区,在位置和面积方面作一个平衡,同时建立一个联系三者的交通网。马丘比丘宪章:1
3、978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城市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深信人的相互作用和交往是城市存在的根本依据。指出雅典宪章将城市进行功能分区,牺牲城市的有机联系,而应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生活环境,并努力实现保证生活基本质量和与自然协调。城市规划的意义在于对城市发展的指导和控制。城市规划的任务:通过对城市未来发展目标的确定,制定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步骤和行动纲领,并通过对社会实践的引导和控制来干预城市的发展。城市规划作用的发挥主要是通过对城市空间,尤其是土地使用的分配和安排来实现的。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从城市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和有序地配置城市空间资源,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促进经济和社
4、会的发展,增强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并通过建立各种引导机制和控制规划,确保各项建设活动与城市发展目标相一致。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状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一般为5年。建制镇总体规划的期限可以为10-20年,近期建设规划可以为3-5年。城市规划编制的目的是为了实施,即通过依法行政和有效的管理手段把制定的规划逐步变为现实。城市规划的实施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既是政府的职能,也涉及到公民、法人和社会团体的行为。城市规划实施的社会机制是指公
5、民、法人和社会团体参与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服从城市规划、监督城市规划实施的制度安排。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规划工作。老龄化社会:城市景观构成要素:自然因素、人文景观要素、心理感知要素。第二章中国古典园林按基址分类:人工山水园、天然山水园中国古典园林按隶属关系分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中国古典园林按地理位置分类:北方园林、南方园林、岭南园林、巴蜀园林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特征: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德融糅;诗画的情趣;意境的蕴涵古巴比伦“悬园”:公元前7世纪空中花园。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造园:山地台式园林法国古典主义园
6、林:勒诺特尔。凡尔赛宫、孚勒维贡府邸、香堤利英国自然风景园林:威廉肯特。朗斯洛特布朗。邱园。自然、开阔、草原、诗情画意、生态。伊斯兰园林:阿尔罕布拉宫、泰姬陵。日本园林:属于东方园林体系,深受桌文化的影响。分为:筑山庭、茶庭、平庭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生成期(殷、周、秦、汉):1.第一个出现三神山西汉上林苑中的建章宫;2.逐渐形成了视为中国古典园林原始雏形的三要素:园、囿、台;3.三个重要意识形态因素的哲理主导:天人合一、君子比德、神仙思想。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山水诗、山水画应运而生,再现自然美的山水业发展起来。全盛期(隋、唐):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已经完全成型,形成了大内御苑、行宫御苑、
7、离宫御苑。以诗入园、因画成景的做法已见端倪,诗画的情趣开始形成。文人园林兴起。成熟前期(两宋)成熟后期(元、明、清)西方现代园林代表人物及理论:唐纳德:英国。1938年现代景观中的园林。1935年本特利树林托马斯丘奇:美国。加利福尼亚花园。1948年唐纳花园。劳伦斯哈普林:美国。1960年亚特兰大市的一组广场:爱悦广场、柏蒂格罗夫公园、演讲堂前庭广场。布雷马克斯:巴西。曲线花床、马赛克地面西方现代园林特点:生态主义与现代园林:1969年,美国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大地艺术与现代园林:“后现代主义”与现代园林:1992年,巴黎雪铁龙公园“解构主义”与现代园林:法国哲学家德里达。建筑师屈米设计巴黎
8、的拉维莱特公园。“极简主义”与现代园林:追求抽象、简化、几何秩序,以及为单一简洁的几何形体或数个单一形体的连续重复构成作品。美国景观设计师彼得沃克的伯纳特公园。第三章城市绿地是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包括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和城市建设用地之外的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特定区域。城市绿地以自然要素为主体,具有生态、景观和游憩功能。城市绿地功能:生态功能、景观功能、游憩功能绿地系统就是指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地貌特征、基础种植(自然植被)和地带性园林植物,根据国家统一规定和城市自身的情况确定的标准,将规划设计的和现有的各级各类园林绿
9、地用植物群落的形式绿化起来,并以一定的科学规律给予沟通和连接,构成的完整有机的系统。绿地系统发展趋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广度上拓展,城市绿地元素趋于多元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在深度上拓展,绿地系统结构趋于网络化;新技术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运用。我国城市绿地现行分类标准:建设部颁布城市绿地分类标准,批准为行业标准,于2002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公园绿地: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美化、防灾等作用的绿地。包括: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街旁绿地。综合公园:市级公园面积一般在10hm2以上,居民乘车30min可达,区级面积在10hm2以下,步行15min可达,服务半径
10、一般为1000-1500m。社区公园:包括居住区公园和小区游园。居住区公园为一个居住区的居民服务,面积一般在2-5hm2,服务半径500-100m,步行5-10min可达。小游园为一个居住小区的居民服务,服务半径为300-500m。专类公园:包括儿童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历史名园、风景名胜公园、游乐园、体育公园。带状公园:在城市中有相当宽度(8m以上)的带状公共绿地。街旁绿地:以使用为主,活动为主,生态审美次之。生产绿地:为城市绿化提供苗木、花草、种子的苗圃、花圃、草圃等用地,是城市绿化生产基地。主要功能是为城市绿化服务。防护绿地:是指为了满足城市对卫生、割礼、安全的要求而设置的绿地,主要功能
11、是改善城市的自然条件和卫生条件。包括卫生隔离带、道路防护绿地、城市高压走廊绿带、防风林、安全防护林、城市组团间隔带。其他绿地:是指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活动、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响的绿地。包括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林地、城市绿化隔离带、野生动植物园、湿地、垃圾填埋场恢复绿地。影响城市绿地指标的因素: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城市经济水平、自然条件、园林绿化的现状及其建设基础。城市绿地的布局模式:块状系统(点状系统)、带状系统、楔状系统、混合式。城市园林树种规划原则:适地适树原则、景观价值原则、物种多样性原则、生态原则、经济原则。城市园林树种规划
12、内容:调查研究、选择骨干树种、制定主要的书中比例、为城市重点地段推荐具有合理配植结构的种植参考模式避灾据点绿地包括:一级避灾据点(由于居民朝夕相处的居住区级公园、小游园、单位附属绿地等组成);二级避灾据点(可利用较大规模的城市公园、体育场、文化教育设施等组成)。生物多样性的四个水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景观结构、功能和时间变化方面的多样性)。小城镇绿地规划原则:协调性原则、生态型原则、地方性原则、城乡一体化原则。小城镇绿化指标:绿地面积要在30-50以上。小城镇规划布局:考虑面、点、线、环小城镇树种规划原则:功能性与景观形象结合、经济和环境相结合、保护乡土植物。
13、新农村的五个方面:新农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新农村绿地规划:为社会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新农村系统。核心是生态规划与设计。新农村绿地建设模式:田园风光型、园林服务型、现代小康型。新农村绿地规划原则:协调性原则、生态型原则、乡土化原则、参与性原则、城乡一体化原则。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依据:国家性法规文件。另外最重要的规划依据是当地城市的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近远期规划等。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必须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原则:因地制宜、生态优先、系统整合、各类绿地合理分布、总体规划分期建设。规划成果编写包括:规划文本、规划图则、规划说明、规划基础资
14、料。国外绿地系统规划发展:“城市公园”运动及“公园体系”(18431898):由以单个的城市公园绿地来缓解城市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发展到以带状绿地联系数个公园,形成公园体系来更有效地解决城市危机。1858年美国第一个城市公园纽约城市公园(奥姆斯特德设计)的诞生促使欧美掀起了城市公园建设的高潮,被称为“城市公园运动”。1880年,波士顿公园提供“翡翠项链”形成,提出公园体系,连接“孤岛”。“田园城市”运动(18981945):1898年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论。英国两个田园城市:1904年莱奇沃斯;1919韦林。战后大发展(19451970):华沙、莫斯科生物圈意识(1970年以后)
15、:1969年美国景观建筑师麦克哈林设计结合自然。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五大类:G1公园绿地、G2生产绿地、G3防护绿地、G4附属绿地、G5其它绿地。十三中类:公园绿地中的G11综合公园、G12社区公园、G13专类公园、G14带状公园、G15街旁绿地;附属绿地中的G41居住绿地、G42公共设施绿地、G43工业绿地、G44仓储绿地、G45对外交通绿地、G46道路绿地、G47市政设施绿地、G48特殊绿地。十小类:综合公园中的G111全市性公园、G112区域性公园;社区公园中的G121居住区公园、G122小区游园;专类公园中的G131儿童公园、G131动物园、G131植物园、G131历史名园、G131风景
16、名胜公园、 G131游乐园、G131其它专类公园。城市绿地指标(旧):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中每个居民平均占有公共绿地的面积。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化覆盖面积占城市面积的比率。城市绿地率:城市各类绿地总面积占城市面积的比率。城市绿地指标(新):人均公园绿地:城市中每个居民平均占有公共(园)绿地的面积。人均绿地面积:城市中每个居民平均占有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所有绿地的面积。绿地率:城市各类绿地总面积占城市面积的比率。第四章园林美的多元性:园林由建筑、山石、水体、植物等多种元素构成,每种构成元素以及各元素的组合形式都是多种多样。此外,园林在历史发展各个阶段,在不同民族以及地域都有不一样的风格和外观形
17、态,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园林设计基本法则:科学依据、社会需求、功能需求、经济条件现代园林规划设计发展趋势:人性化设计、多样化设计、文化表达、自然的精神、生态设计。空间限定:就是指凭借一定的物质手段界定空间以满足特定的行为活动需求的过程。包围空间的六个面即是空间的限定要素,面越少,空间的限定效果越弱。限定度是根据限定要素的特征、形状以及要素的使用方法来决定的。群体空间: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集合空间,包括序列空间和组合空间。序列空间:按一定关系定位、排列,具有鲜明秩序感的群体空间。组合空间:按空间构图规律进行组合形成的群体空间。空间的尺度感:视距/景物的高度。D小于H,有紧迫感;D等于H,有均匀感、亲
18、切感;D大于H,有远离感、冷漠感。其中D/H=1,2,3在外部空间设计中应用比较广泛,尤以D/H=1.5-2使用最多。外部空间场地的最小尺寸宜等于周围垂直限定物的高度,最大尺寸宜不超过其高度的两倍。在城市空间中,人的步行距离一般不超过300m,希望乘坐交通工具的最小距离为500m。各种质感在空间中的配置原则:要使粗、中、细的质感具有明确的对比性,三者的比例宜为1:3:5或2:4:6。植物在设计中的主要作用:空间构成的重要因素;景观向导、控制视线和引导空间序列;美学欣赏功能;调解小气候、净化空气、保持水土。植物的大小及应用:12m大乔木、9-12m中乔木是空间构成的骨架;4.5-6m小乔木作为观
19、赏中心和视觉焦点;3-4.5m高灌木,封闭空间,阻挡视线和寒风,作背景;1-2m中灌木,可作为空间为何的要素,增加视线层次;0.3-1m矮小灌木,限制和分割空间而不阻挡视线;15-30cm地被植物,暗示空间边缘。铺装对空间比例的影响(视觉比例):取决于铺装材料的尺度和铺装的形式,带来空间“放大”或“收缩”感。台阶尺度:较室内宽而平缓,踏面大于280mm,高度为100-165mm,台阶升面的垂直高度应保持常数;避免只有一步。坡道要有无障碍设计,坡度要小于1/12。座凳安置在场地或道路边等便于就座的地方,勿背靠空旷的空间。行为研究的基本方法:行为跟踪法、调查统计法、自身体验法、环境评价。户外活动:
20、必要活动、随意活动、社会性活动(在公共空间有赖于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个人空间:是在对动物行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每个人的身体周围都存在一个既不可见又不可分的空间范围,是在心理上个人作需要的最小空间范围。个人空间是最小的随身体移动的区域。人际距离:亲昵距离(近距离小于15cm,远距离15-45cm);私交距离(近距离45-75cm,远距离75-120cm);社交距离(近距离1.2-2.1m,远距离2.1-3.6m);公共距离(近距离3.6-7.6m,远距离大于7.6m)。形式美的表现形态:线条类型、图形类型、体形。比例:是使得构图中的部分与部分或整体之间产生联系的手段。尺度:比例一般指反
21、映景物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对数比关系,而不涉及具体尺寸,而尺度是各景物和人之间发生关系的产物,凡是与人有关的物品或环境空间都有尺度问题。韵律:是由构图中某些要素有规律地连续重复产生的。园林绿地构图基本规律:多样统一法则、整齐统一法则、参差律、均衡律、对比律、协调律。建筑空间1/10理论:指建筑室内空间与室外庭院空间比值至少为1:10。景物高度与场地宽度的尺度关系:一般用1:3-1:6为好。最佳视距:人的最佳垂直角小于30,水平角小于45,即人们静观景物的最佳视距为景物高度的2倍,宽度的1.2倍。主景突出的方式:主景升高;轴线和风景视线焦点;环拱空间焦点;空间构图的重心;渐变法;景物体量大而高自
22、然容易获得主景效果,但小体量和矮的景物也可以通过对比以大衬小得以突出。景色的空间层次:前景、中景、背景。中景是重点。平面控制中心法:在园林构图中,采用大体量的景观建筑、山石、植物景观或者集中的广场开放空间来统领园林总体的方式。立面控制中心法:采用有一定高度的景物来统领全局的方式。园林基本布局形式:规则式、自然式、混合式。一般序列:空间组织如同文学作品中情节的安排,能构建序幕-发生-发展-高潮-尾声这样完整而富有诱导性的序列。在园林空间的展示序列中用得最多。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法则:1.造园之始,意在笔先;2.相地合宜,构园得体;3.因地制宜,随势生机;4.巧于因借,精在体宜;5.欲扬先抑,柳暗花明
23、;6.起结开合,步移景异;7.小中见大,咫尺山林;8.虽由人作,宛自天开;9.文景相依,诗情画意;10.胸有丘壑,统筹全局。起结开合,步移景异:在园林艺术上,往往通过创造大小不同类型的空间以及空间收放处理以及人们在行进中的视点、视线、视距、视角等反复变化,产生审美心理的变迁和心理起伏的律动感,通过移步换景的处理,增加引人入胜的吸引力。借景: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因时而借,因地而借对景:园林中观景点具有透景线的条件下所面对的景物之间形成对景。框景:利用门框、窗框、树干、树枝形成框、山洞的洞口框等,有选择的摄取另一空间的景色,形成如嵌与镜框中的图画的造景方式。如观赏点与框之间观赏视距比较近,则框
24、的尺度可是当小一些。障景:在园林中抑制视线、引导空间转变方向的屏障景物。作用是欲扬先抑、预露先藏。点景:在园林中抓住景观的特点或者是空间环境的景观特征,以文化艺术的角度进行高度概括,点出景色的意境,提升园林空间的艺术品位,使游人获得更深的感受。包括景色命名、园林题咏、导游介绍。建筑物墙面高度对空间封闭感的影响:当墙高为30cm左右时,墙壁只是区别领域,几乎没有封闭感。当墙高为60-90cm左右时,空间在视觉上有连续性,仍然没有达到封闭的程度;当墙高为1.2m时,身体的大部分被遮蔽,给人一种安全感;当墙高为1.5m时,一般人除头部外,身边部分被遮挡,空间产生一定的封闭性;当墙高达到1.8m以上时
25、,人几乎被完全遮挡,空间具有封闭性。景物观赏的最佳视点有:垂直视角18,视距为景物高的3倍距离,可以观察景物的整体以及环境;垂直视角27,视距为景物高的2倍距离,适合观察景物的整体;垂直视角45,视距为景物高的1倍距离,可以观察景物的局部和细部。园林景观设计前的准备和调研:设计任务书的熟悉和消化;调研和分析(包括现场踏勘):基地现状平面图的准备;基地调研和分析(评价);走访使用单位和使用者;设计纲要的拟定。第五章公园:是具有一定使用功能的、自然化的游憩境域。公园的功能:休闲游憩;维持生态平衡;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美化城市景观;防灾、减灾。公园的总体设计任务文件:1.公园设计的目
26、标、指导思想和原则;2.公园和城市规划、绿地系统规划的关系,确定公园性质和主要内容;3.公园总体设计的艺术特色和风格要求。4.公园的地形地貌地利用和改造,确定公园的山水骨架。5.确定公园的游人容量。6.公园的分期建设实施的程序。7.公园建设的投资匡算。公园规划设计图纸:区位图;综合现状图;现状分析图;结构分区图;总体设计方案平面;竖向控制图;道路总体设计图;种植总体设计图;园林建筑方案图;管线总体设计图;全园鸟瞰图、局部效果图。公园规划设计说明书:位置、面积、现状;现状分析;设计的目标、指导思想和原则;功能分区、设计主要内容及游人容量;管线、电信规划说明;分期实施计划;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综合性
27、公园规划设计的首要工作是确定公园的内容、规模和容量。综合性公园人均占有公园面积以60m2为宜。综合性公园厕所的配置:游人使用的厕所面积大于10h的公园,应按游人容量的2%设置厕所蹲位(包括小便斗位数),小于10h者按游人容量的1.5%设置;男女蹲位比例为11.51;厕所的服务半径不宜超过250m。儿童公园参照儿童年龄段分区:学龄前儿童区、小学生及青少年活动区。学龄前儿童区应靠近主要出入口,而青少年使用的体育区、科普区等应距主要出入口较远处。儿童公园的规模一般大于2hm2。植物配置上不应选用有刺、有毒、有嗅味以及引起皮肤过敏的植物种类。植物园:面积一般在40hm2左右。应创造适于多种植物生长的立
28、地环境。动物园:面积一般不小于202hm2。森林公园(不计入用地计算指标)的功能区划分:管理接待区、森林游憩区、森林度假区、森林野营区。道路绿化断面布置形式:一板两带式、两板三带式、三板四带式、四板五带式。行道树种植方式:树池式、树带式。宽度不小于1.5m。行道树分枝点越低对改善和保护环境卫生作用越显著。但不能低于2m。分车带上乔木的树干中心距机动车道路缘石外侧距离不小于0.75m的规定。视距三角形范围内布置植物要把高度控制在0.65-0.7m以下。城市广场的类型:市政广场;纪念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娱乐休闲广场。城市广场绿地规划设计原则: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原则;把握城市空间体系分布的系统
29、原则;倡导继承与创新的文化原则;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原则;突出个性创造的特色原则;重视公众参与性的社会原则。广场与道路的关系:道路引向广场、广场穿越道路、广场位于干道路一侧、道路围合广场居住区分为:居住区公共绿地、居住区共建设施专用绿地、居住区道路绿地及居住区宅旁、宅间绿地和庭院绿地。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原则:以服务居民为目标;充分发挥绿地的生态功能;充分利用居住区中保留的有利的自然生态因素;根据绿地中市政设施布局进行绿化设计;居住区环境景观应突出地域性。居住区公共绿地主要有:居住区公园、居住小区公园、组团绿地。居住区公园:布局在人口规模在3万5万人的居住区中,面积在1万2以上。居住区公园设计要
30、求:满足功能要求;满足园林审美的游览要求;形成优美、自然的绿化景观和优良的生态环境规划设计手法主要参照城市综合性公园的规划设计手法。居住小区公园:面积一般在4千2以上,布局在居住人口1万人左右的居住小区中心地带。居住小区公园规划应注意:1.居住小区公园内部布局形式可灵活多样,但必须协调好公园与其周围居住小区环境间的相互关系。2.居住小区公园用地规模较小,但使用效率较高。在规划布局时,要以绿化为主。3.适当布置园林建筑小品。居住区组团绿地:组团绿地是直接联系住宅的公共绿地,结合居住建筑组团布局,服务对象是组团内的居民。服务半径小,使用效率高。一般面积在1千平米以上,服务居民约在2千人以上。居住区
31、组团绿地规划应注意:1.组团绿地的出入口、园路和活动场地要与组团绿地周围的居民区道路布局相协调。2.绿地内要有一定面积的铺装地面。3.组团绿地主要依靠园林树木围合绿地空间。4.不同的组团绿地在内部布局形式、景物设置及植物配置上既相互呼应协调,又各有特色。5.在组团绿地的规划布局中,必须强调其与组团建筑环境的密切配合。居住区道路一般由居住区主干道、居住小区干道、组团道路和宅间道路构成。居住区宅间宅旁绿地一般不作为居民的游憩绿地,在绿地中不布置硬质园林景观,而完全以园林植物进行布置,当宅间绿地较宽时(20米以上),可布置一些简单的园林设施,如园路、坐凳、小铺地等。居住区植物选择原则:乡土原性则;整体性原则;生态性原则;文化性原则;景观性原则。生产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常选址于城市近郊或城市组团的分隔地带,并有良好的土壤、水源、较少污染的地段。生产绿地功能分区有生产科研区、仓储区、办公管理区。防护绿地细分为:城市防风林带、卫生隔离带、安全防护林带、城市高压走廊绿带、城市组团隔离带。城市防风林带宽度不小于10米,林带与林带间的距离为300-6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