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25.18KB ,
资源ID:1245719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245719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河南省届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专题2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docx)为本站会员(b****0)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河南省届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专题2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docx

1、河南省届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专题2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专题2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本资料收集整理了河南省郑州市、洛阳市、许昌市、平顶山市、新乡市、开封市、驻马店市、周口市、焦作市、信阳市、南阳市等市和部分重点名校2015年10月份以来期中、期末、适应性考试、模拟考试等各类考试的历史试题,按照专题分类汇编而成。1(2016河南洛阳二模45)(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1948年尼赫鲁正式提出公私营并举的混合经济方针。1950年成立了计划委员会,自任主席。1951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到他逝世的时候,印度已完成两个五年计划,正在实行第3个五年计划。尼赫鲁通过实行国有化和建立

2、国营企业,培植了强大的国营经济;与此同时,私营经济特别是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在国家的保护下,也有了巨大的发展。尼赫鲁强调对贫民和流浪者给予必要的社会关怀,所以在印度人民中威信很高。1951年尼赫鲁对国家官吏和军队进行了整顿和扩充,实现国家机构和军队的印度化。他还用赎买和武力手段合并印度554个土邦,削弱封建势力,统一印度,并在此基础上按民族语言重新划分邦界。材料二独立初,尼赫鲁曾力排众议,决定印度留在英联邦内。他积极反对殖民主义,收复法国和葡萄牙在印度的殖民地。但同时也承袭英国的特权。尼赫鲁为亚非会议发起人之一。于1954年访问中国,赞成周恩来总理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枳极倡导。1961年又同铁托

3、、纳赛尔共同发起不结盟运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尼赫鲁对内政策的特点。(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尼赫鲁的内外政策。(7分)2(2016河南六市一模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抗战胜利一个多月后的重庆,迎来了一位来自北平的客人,他是美国传教士、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司徒雷登在北平被日本人关押三年有余。一九四五年九月三日,是中国的胜利日假期,重庆全城乃至全国各地,游行狂欢。为此,蒋介石特地派专机把司徒雷登从北平接来,让这位曾经与中国同患难共命运的人,也与他关系良好的人,见证这一历史时刻。第二天,九月四日,重庆还将举行庆祝胜利大会,正在重庆谈判

4、的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在同一个场合,也向司徒雷登伸出热情欢迎之手。摘编自李辉司徒雷登与毛泽东的见面材料二作为燕京大学无可争议的创办者和灵魂人物,司徒雷登在中美两国的外交史和教育史上都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值得我们今天再来认真思考和总结。不过,司徒雷登在国内之所以妇孺皆知,却不完全是因为他创办燕京大学的经历,更多是因为毛泽东的文章别了,司徒雷登。因为创办燕京大学而在国际上获得极大声誉,司徒雷登被马歇尔看中,做了美国驻华大使,成为马歇尔系统中的风云人物。也正因为大使生涯,司徒雷登在国共之争结束后被取得胜利的中共视为美国对华政策的执行者,遭到毛泽东无情而又辛辣的讽刺。摘编自陈远难于评价的司徒

5、雷登(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战胜利前后毛泽东对司徒雷登的不同态度及背景。(6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对司徒雷登在中国的活动做出恰当的评价。(9分)3(2016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二模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管仲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如何实现“富民”的目标呢?管子认为发展农业生产最重要。因为“粟者,王者之本事,人主之大务也”。同时他十分重视工商业,他说:“无市,则民乏矣。”“无末利,则本业何出?”管仲反对向“树木”、“六畜”和人口抽税,而主张“唯官山海为可也”,“山海”就是铁和盐。管仲实行了粮食“准平”的政策,即“民有余则轻之,

6、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凡轻重敛散之以时,则准平。”以平衡粮价。管仲主张:治理国家,要“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他认为,“夫民富则不可以禄使也,贫则不可以罚威也。法令之不行,万民之不治,贫富之不齐也。”管仲提出“俭则伤事”的观点,并指出:大家都不消费,就会造成商品流通的减少,从而妨碍生产营利的活动,故曰“伤事”。因此,提倡多多消费,甚至无比奢侈地去消费。管仲面对当时“竭泽而渔”的经济开发,制定了“山泽各致其时”,伐木和捕猎只准在适当的季节进行。齐国地处海边,渔业和煮盐业一贯兴旺,管仲规定,鱼盐能够自由出口,关口只挂号而不予交税,其他的出口商品也实施单一税

7、制;对前来齐国经商的商人,他更是大开国门,更是专门建立款待外国商人的客舍,每三十里有一处。根据XX百科管仲改革整理(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管仲的经济思想。(9分)(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单评价管仲的经济思想。(6分)4(2016河南高考适应性考试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关羽,字云长。三国时期蜀国大将,戎马一生,忠勇过人,但也刚愎自用,后败走麦城,被擒身亡。魏晋南北朝时期关羽故事已在民间流传,但基本忠于历史原貌,以英雄义士而非神人、圣人形象出现。唐中期,荆州民众开始自发兴建庙宇奉祀关羽,但诗人们咏三国故事还是以诸葛亮和刘备为主,很少有诗涉及关羽。北宋时期关羽的忠义勇武精

8、神受到重视,统治者一路加封,关羽由“侯”而“公”而“王”,成为护佑国家的最高武神。而正一派道士编造关公战蚩尤的故事,关羽又成了道教的财神。元代时关羽又成为皇帝参加的“镇伏邪魔护安国”法事的“监坛者”,人们相信关羽的驱邪镇魔的作用。明中叶以后,其庙与“孔庙”并称,关羽成为知名度超过孔圣人的“武圣”。每年五月十三,国家和民间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加上宋元以来戏曲小说的影响,关羽信仰日盛,明末清初“关帝庙”遍及全国大小城市和村落,成为全民各个阶层特别是游民和行商所接受和崇拜的“关帝”,而且随着华侨走向世界。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中华文明史(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概括历史上关羽崇拜形成过

9、程中的变化。(7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上关羽崇拜形成发展的原因。(8分)5(2016河南焦作一模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前139年张骞首次出使西域,期间历经千辛万苦,前后长达十三年。在经过河西走廊时,被匈奴发现并俘获。张骞被囚禁十余年后,终于寻机逃出来。经过大宛(今费尔干纳)、康居(今撒马尔罕)到了阿姆河上游,终于找到了大月氏。大月氏在这一带安居乐业,再也不想去跟匈奴报仇了。张骞回程中又被匈奴人抓住,所幸他再次逃脱,回到了长安。元狩四年(前119)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使命是与伊犁河流域的乌孙人结成联盟,“厚赂乌孙,招以东居故地”,“以断匈

10、奴右臂”。却正好乌孙发生内乱,又未能实现结盟的目的。材料二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最重要的目的带有军事安全战略性质,即西汉王朝迫切希望与西域大月氏等国建立联盟,共同攻打匈奴,以“断匈奴右臂”。其实张骞出使西域的最重要的战略目标并没有达到。但“无心插柳柳成荫”,张骞出使西域却使横贯东西方的丝绸之路被正式开通了。所以,司马迁将张骞出使西域的壮举视为“凿空”之行。张骞出使西域则更多地带有畅通丝绸之路的战略含义。他奉汉武帝之命访问西域诸国,密切了西汉和西域诸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张骞出使以后,西域与中原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西域历史成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中亚草原成为连接中国与西方文明的桥梁。摘自(从“凿

11、空西域”到“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的历史变迁与当代启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邢广程访谈)(1)根据材料,列举张骞“凿空”的条件?(2)根据材料,说明司马迁为什么将“张骞出使西域的壮举视为凿空”?6(2016河南周口期末36)(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鉴于台论地位的重要性,刘铭传建议立台湾为行省,得旨允准。光绪十一年(1885年),台清建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他在台六年,励精图治,功勋卓著。刘铭传初到台湾时,生番土著“窟穴”,盗贼出没其间,时常侵扰百姓;而大户藉着治安之名趁机敛财招募壮丁,“抗官吏,赋税不以时至”。铭传恩威并施,亲督将吏剿抚,后诸番皆臣服归化。后又丈量田亩,视地亩肥

12、瘠订立课赋标准,又创茶盐、金、漾、樟脑之税,台湾府库“始岁入九十万,后至三百万”,结束了仰赖福建财政支援的历史。刘铭传“以兴造铁道为纲纽,辅之以电线、邮政”,在台“辟巨道七百里以通南北”。他还筑炮台、购火器,设军械局、水雷学堂等,“台防益因”。摘编自王树枬刘铭传传等(1)根据材料,概括刘铭传治理台湾的主要举措。(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铭传对台湾发展的作用。(7分)7(2016河南驻马店期末29)(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国非富不强,富非实业不张,实业非有多数之母本不昌。”苟欲兴工,必先兴学。”至此,张謇已经确立了“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思

13、想,并且有本有方有序地付诸实践。张謇指出:救亡之策,莫急于教育,谋一国之强,基于教育,窃惟环球大通,皆以经营国民生计为强国之根本。而其根本之根本之在教育。注重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健全的国民是张謇素质教育的崇高目标。谋体育德育智育之本,基于蒙养,而尤在就儿童所已知,振起其受教育之兴味,使之易晓而直觉。首重道德,次则学术,学术不可不精,而道德尤不可不讲。中国教育之为道,使人知伦纪和德行艺三者而已。面向世界,更新教育内容,用全人类的优秀文化科技成果培养塑造学生。实行三个结合、知行并进,在实践中陶冶学生的素质。中外并举,集纳贤才,以优良的师资保障素质教育。广辟财源,以实业辅助教育,为素质教育创造良

14、好的办学条件。张謇教育语录材料二张謇曾多次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将中国和德、日等列强进行比较,他认为中国和列强的差距,最重要的也在于人的素质差距。他指出:“且制度之优劣,犹外物也,根本仍在人之立志”,“非人民有知识,必不足以自强”。“环顾五洲,彼所称强大文明之国,犹是人也”。并且他还断言“有礼教有学问之国,即亡亦必能复兴”。他提醒人们:“人皆知外洋之强由于兵,而不知外洋之强由于学。夫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来自:互联网(1)根据材料一概括张謇教育思想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评价张謇的教育思想。(7分)8(2016河南南阳期末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于成

15、龙,山西永宁人。顺治十八年,授广西罗城知县。盗发即时捕治,请於上官,谳实即处决,民安其居,尽力耕耘。牒上官请宽徭役,建学宫,创设养济院,凡所当兴罢者,次第举行,县大治。宣化旧有水冲沙压地千八百顷,前政金世德请除粮,未行,为民累。成龙复疏请,从之。又以其地夏秋屡被灾,请治赈。别疏劾青县知县赵履谦贪墨,论如律。成龙历官未尝携家属,卒时,惟笥中绨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而已。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摘编自清史稿于成龙传材料二(于成龙去世后)留下了许多传奇,在当时就广受赞誉,蒲松龄著聊斋志异,其中就专有一篇于中丞,讲述他断案的神奇。到了清末,以他的事迹为原型,评书艺人又创作了公案小说于公案,让于成龙有了和

16、狄仁杰、包拯一样的地位。摘编自山西晚报“民间传说于成龙乃再世狄仁杰”(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于成龙为官理政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于成龙被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7分)9(2016河南开封一模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 康熙诗昭君墓南北分天地,存亡见庙谟。含悲辞汉主,挥泪赴匈奴。目睹当年冢,心怀四海图。葆旌巡远徼,蕃落效驰驱。欲笑和亲失,还嫌饵术迂。开诚示异族,布化越荒途。漠漠龙沙际,寥寥雁塞隅。偶吟因有触,意独与人殊。材料二康熙皇帝曾说:“朕阅经史,塞外蒙古多与中国抗衡,溯至汉唐宋至明,历代俱被其害,而克宣威蒙古,并令归附,如

17、我朝者,未知有也。夫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譬之人身疮疡,_方用针灸,肌肤无恙,而妄寻苦楚可乎?治天下之道亦然,乱则声讨,治则抚绥,理之自然也。自古以来,好勤远略者,国家元气,罔不亏损,是以朕意不以生事为贵。”(1)谈谈你对材料一中“意独与人殊”的理解。(6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熙的民族政策及其意义。(9分)10(2016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一模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1868年,15岁的张謇开始科考生涯,但屡试不第。1885年中举人后又四次会试不中,连连失利。1894年,时逢“慈禧太后六十万寿,举行恩科会试”,41岁的张謇以一甲一名考中状元,苦尽甘来之时的张謇

18、念及甲午战事阴云弥漫,国家前途堪忧,“不觉大哭”。甲午惨败后,张謇以状元身份转而与“四民之末”的商人为伍,“设厂自救”走上兴办实业之路。二十余年间创办或参与创办近代企业数十家,成为海内外名声显赫的实业家。20世纪20年代,因外债过多而无力维持,张謇的宏愿最终付诸东流。张謇不忘参加政治活动,热衷宪政,是立宪派领袖之一。1906年后曾先后出任预备立宪公会副会长、会长,江苏省咨议局议长,联合各省发起国会请愿运动,要求召开国会。但“皇族内阁”出台后张謇极为失望,表示“不啻加离心力百倍”,“举措乖张,全国为之解体”。武昌首义后,张謇通电赞成共和,并向江浙革命军捐献钱物,以示犒劳。还通过各种方式督促袁世凯

19、审时度势,转向共和,不要为清王朝尽愚忠。1915年,因对袁世凯称帝不满,退出政治舞台,专心实业。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概括张謇一生中两次重要转变并分析其原因(10分)(2)胡适认为张謇“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英雄”,请结合材料就此谈谈你的看法。(5分)参考答案1.(1)特点:借鉴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经验;国营、私营经济共同发展(或发展混合经济);注意对经济宏观调控(或实行计划经济);关注弱势群体;对国家政权和军队进行民族化改革;消灭封建割据、实现印度统一;(任意1点2分,4点8分) (2)评价:推动印度近代化进程;具有反封建反殖民统治的进步意义;打

20、击了民族分离势力,维护了国家统一;推动亚非拉地区的团结,冲击了两极格局。(任意1点2分,2点4分) 对内经济政策导致贫富差距拉大;承袭英国的特权对英国抱有幻想。(任意1点2分,2点3分)2.(1)态度:由赞赏认可到否定批判。 背景:中国国内形势的变化(抗争胜利后,国共分歧加大);国际形势的变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美国对苏冷战)及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美国扶蒋反共)。(6分) (2)评价:抗战前创办燕京大学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有用人才,促进了中美文化交流;抗战中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而积极奔走,为中国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抗战结束后,助美推行“扶蒋反共”政策,站到了中国

21、人民和中国革命的对立面。(9分)3.(1)思想:主张富民政策,提倡以农为本,本末并举,鼓励发展“对外”贸易;主张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盐铁官营、通过 “准平”调整物价、重视调节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鼓励扩大消费刺激生产;注意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9分) (2)评价:管仲的经济思想和主张有利于齐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为齐桓公率先称霸奠定了物质基础;盐铁官营、通过“准平”调整物价的政策,对后来我国封建国家的经济政策和改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鼓励发展对外贸易、注意缩小贫富差距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对我们今天仍有现实意义;但其鼓励奢侈消费的思想是不可取的。(6分,答出两点即可)4.(1)变化:从地区性到全

22、国性并流传至海外;从民间流传到政府推崇,各阶层普遍信仰;关羽奉祀规格不断提升,作用不断扩大,不断被神化圣化。(7分) (2)原因:关羽自身的忠义勇武品质;封建统治者基于政治目的而推崇利用;佛教、道教借助利用关羽而对其神化;戏曲小说等市民文学对关羽形象的再塑造和广泛传播;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财富的追逐和对安定生活的向往。(8分,答出其中任意4点即可)5.(1)列举:汉武帝的支持;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的战略需要;张骞的爱国主义精神; (2)原因:为汉武帝经略西北提供了重要参考;促进了中原地区与西域的联系;架起了与西方文明沟通的桥梁;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开阔了古代中国人的视野,丰富了汉代

23、人的地理知识。6.(1)举措:加强对地方的治理,招抚土著人民;丈量田亩,订立赋税标准,创茶盐等税;筑铁路、开办近代通讯事业;筑炮台、购火器等,加强防卫力量。(8分) (2)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台湾控制,提高了台湾的行政地位;改善了台湾地方治安与交通,有利于台湾的开发与发展,推进了台湾的近代化历程;提高了台湾的军事防御能力。(7分)7.(1)特点:坚持教育服务于实业,服务于民生为宗旨;注重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极力倡导学以致用的实践精神;中西结合,取长补短,融会贯通。(8分) (2)评价:张謇的教育思思想是在强入侵民族危机严重的背景下形成并发展的;他的教育思想冲破传统教育的禁锢,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文化

24、,改变了封建教育脱离实际的陋习,开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新纪元;为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实际有用的人才,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4分。答出任意2点即可) 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张謇的教育思想没有突破传统的道德体系,他的教育思想是中西文化碰撞下的合璧,是“中体西用”在教育问题上的一大体现。(3分)(其它言之成理亦可)8.(1)特点:于成龙勤政爱民,推行仁政;刚正不阿,秉公办事;清正廉洁,百姓爱戴;注重教育。(8分) (2)原因:百姓对清官的期待;市民文化的普及;勤政爱民等儒家思想的影响;清朝文学艺术多样化的塑造与宣传。(7分)9.(1)理解:康熙对西汉和亲政策持否定态度,认为对少数民族要开诚

25、布公,以诚相待,才能相互信任,友好相处,布德政于荒途。(6分) (2)政策:和平安稳的方式为主,武力征讨为辅。(4分) 意义:促成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固和发展,为我国近代疆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5分)10.(1)第一次转变:传统文人士大夫转变为近代实业家。 原因:甲午战后,民族危机严重;张謇实业救国思想的产生;勇于冲破传统观念束缚。 第二次转变:从主张君主立宪转为民主共和。 原因:对清廷预备立宪骗局的失望和不满;辛亥革命浪潮的推动。(10分) (2)看法:因为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势力的强大,导致了张謇发展民族经济、挽救民族危亡和实现民主政治的理想均未实现;但其主要活动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和政治民主化进程,促进社会进步,符合历史潮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得分)(5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