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29.71KB ,
资源ID:1245633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245633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大乘起信论.docx)为本站会员(b****0)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大乘起信论.docx

1、大乘起信论大乘起信论 大乘起信论 大乘起信论序 扬州僧智恺作 夫起信论者。乃是至极大乘。甚深秘典。开示如理缘起之义。其旨渊弘。寂而无相。其用广大宽廓无边。与凡圣为依。众法之本。以其文深旨远。信者至微。故于如来灭后六百余年。诸道乱兴。魔邪竞扇。于佛正法毁谤不停。时有一高德沙门。名曰马鸣。深契大乘穷尽法性。大悲内融随机应现。愍物长迷故作斯论。盛隆三宝重兴佛日。起信未久回邪入正。使大乘正典复显于时。缘起深理更彰于后代。迷群异见者。舍执而归依。闇类偏情之党。弃著而臻凑。自昔已来。久蕴西域。无传东夏者。良以宣译有时。故前梁武皇帝。遣聘中天竺摩伽陀国取经。并诸法师。遇值三藏拘兰难陀。译名真谛。其人少小博采

2、。备览诸经。然于大乘偏洞深远。时彼国王应即移遣。法师苦辞不免。便就泛舟。与瞿昙及多侍从。并送苏合佛像来朝。而至未旬便值侯景侵扰。法师秀采拥流。含珠未吐。慧日暂停。而欲还反。遂嘱值京邑英贤慧显智韶智恺昙振慧旻。与假黄钺大将军太保萧公勃。以大梁承圣三年。岁次癸酉九月十日。于衡州始兴郡建兴寺。敬请法师敷演大乘。阐扬秘典。示导迷徒。遂翻译斯论一卷。以明论旨。玄文二十卷。大品玄文四卷。十二因缘经两卷。九识义章两卷。传语人天竺国月支首那等。执笔人智恺等。首尾二年方讫。马鸣冲旨。更曜于时。邪见之流伏从正化。余虽慨不见圣。庆遇玄旨。美其幽宗恋爱无已。不揆无闻。聊由题记。傥遇智者。赐垂改作。 大乘起信论 马鸣菩

3、萨造 梁西印度三藏法师真谛译 归命尽十方,最胜业遍知,色无碍自在,救世大悲者; 及彼身体相,法性真如海,无量功德藏;如实修行等。 为欲令众生,除疑舍耶执,起大乘正信,佛种不断故。 论曰:有法能起摩诃衍信根,是故应说。说有五分。云何为五?一者、因缘分,二者、立义分,三者、解释分,四者、修行信心分,五者、劝修利益分。 初说因缘分。问曰:有何因缘而造此论?答曰:是因缘有八种。云何为八?一者、因缘总相:所谓为令众生离一切苦,得究竟乐;非求世间名利、恭敬故。二者、为欲解释如来根本之义,令诸众生正解不谬故。三者、为令善根成熟众生,于摩诃衍法,堪任不退信故。四者、为令善根微少众生,修习信心故。五者、为示方便

4、消恶业障,善护其心,远离痴慢,出邪网故。六者、为示修习止观,对治凡夫、二乘心过故。七者、为示专念方便,生于佛前,必定不退信心故。八者、为示利益,劝修行故。有如是等因缘,所以造论。 问曰:修多罗中,具有此法,何须重说?答曰:修多罗中,虽有此法,以众生根行不等,受解缘别。所谓如来在世,众生利根,能说之人,色心业胜,圆音一演,异类等解,则不须论。若如来灭后,或有众生,能以自力,广闻而取解者;或有众生,亦以自力,少闻而多解者;或有众生,无自心力,因于广论而得解者;自有众生,复以广论文多为烦,心乐总持少文,而摄多义,能取解者。如是此论,为欲总摄如来广大深法无边义故,应说此论。 已说因缘分,次说立义分。

5、摩诃衍者,总说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法,二者、义。 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何以故?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诃衍体故;是心生灭因缘相,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 所言义者,则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体大: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二者、相大: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一切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故。已说立义分,次说解释分。 解释分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显示正义,二者、对治邪执,三者、分别发趣道相。 显示正义者: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云何为二?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

6、切法。此义云何?以是二门不相离故。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以一切言说,假名无实,但随妄念,不可得故;言真如者,亦无有相。谓言说之极,因言遣言。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为真如。 问曰:若如是义者,诸众生等,云何随顺,而能得入?答曰:若知:一切法,虽说,无有能说、可说;虽念,亦无能念、可念,是名随顺。若离于念,名为得入。 复次,真如者:依

7、言说分别,有二种义。云何为二?一者、如实空,以能究竟显实故;二者、如实不空,以有自体具足无漏性功德故。 所言空者:从本已来,一切染法不相应故;谓离一切法差别之相,以无虚妄心念故。当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非有无俱相,非一相、非异相、非非一相、非非异相、非一异俱相;乃至总说,依一切众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别,皆不相应,故说为空。若离妄心,实无可空故。 所言不空者:已显法体空无妄故,即是真心;常恒不变,净法满足,故名不空。亦无有相可取,以离念境界,唯证相应故。 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梨耶识。此识有二种义,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

8、云何为二?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 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何以故?本觉义者,对始觉义说;以始觉者,即同本觉。 始觉义者:依本觉故,而有不觉;依不觉故,说有始觉。又以觉心源故,名究竟觉;不觉心源故,非究竟觉。此义云何?如凡夫人,觉知前念起恶故,能止后念,令其不起;虽复名觉,即是不觉故。如二乘观智、初发意菩萨等,觉于念异,念无异相;以舍粗分别执著相故,名相似觉。如法身菩萨等,觉于念住,念无住相;以离分别粗念相故,名随分觉。如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

9、。 是故,修多罗说:若有众生,能观无念者,则为向佛智故。 又心起者,无有初相可知;而言知初相者,即谓无念。是故,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从本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故说无始无明。若得无念者,则知心相:生、住、异、灭,以无念等故,而实无有始觉之异。以四相俱时而有,皆无自立,本来平等,同一觉故。 复次,本觉随染分别,生二种相,与彼本觉不相舍离。云何为二?一者、智净相,二者、不思议业相。 智净相者:谓依法力熏习,如实修行,满足方便故。破和合识相,灭相续心相,显现法身,智淳净故。此义云何?以一切心识之相,皆是无明;无明之相,不离觉性;非可坏、非不可坏。如大海水,因风波动,水相、风相,不相舍离,而水非动性

10、。若风止灭,动相则灭,湿性不坏故。如是众生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心与无明俱无形相,不相舍离,而心非动性。若无明灭,相续则灭,智性不坏故。 不思议业相者:以依智净,能作一切胜妙境界。所谓无量功德之相,常无断绝;随众生根,自然相应,种种而见,得利益故。 复次,觉体相者,有四种大义,与虚空等,犹如净镜。云何为四:一者、如实空镜:远离一切心境界相,无法可现,非觉照义故。二者、因熏习镜:谓如实不空。一切世间境界,悉于中现,不出不入,不失不坏,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实性故。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体不动,具足无漏,熏众生故。三者、法出离镜:谓不空法,出烦恼碍、智碍。离和合相,淳净明故。四者、缘熏习镜:谓依

11、法出离故,遍照众生之心,令修善根,随念示现故。 所言不觉义者: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而有其念;念无自相,不离本觉。犹如迷人,依方故迷;若离于方,则无有迷。众生亦尔,依觉故迷;若离觉性,则无不觉。以有不觉妄想心故,能知名义,为说真觉;若离不觉之心,则无真觉自相可说。 复次,依不觉故,生三种相,与彼不觉,相应不离。云何为三?一者、无明业相: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觉则不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故。二者、能见相: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无见。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离见则无境界。 以有境界缘故,复生六种相。云何为六?一者、智相:依于境界,心起分别,爱与不爱故。二者、相续相:依于智故

12、,生其苦乐,觉心起念,相应不断故。三者、执取相:依于相续,缘念境界,住持苦乐,心起著故。四者、计名字相:依于妄执,分别假名言相故。五者、起业相:依于名字,寻名取著,造种种业故。六者、业系苦相:以依业受果,不自在故。 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觉相故。 复次,觉与不觉有二种相。云何为二?一者、同相,二者、异相。 同相者:譬如种种瓦器,皆同微尘性相。如是无漏、无明种种业幻,皆同真如性相。是故,修多罗中,依于此真如义故,说一切众生本来常住、入于涅槃。菩提之法,非可修相,非可作相,毕竟无得。亦无色相可见;而有见色相者,唯是随染业幻所作,非是智色不空之性,以智相无可见故。异相者:如种种瓦

13、器,各各不同。如是无漏、无明,随染幻差别,性染幻差别故。 复次,生灭因缘者:所谓众生依心、意、意识转故。此义云何?以依阿梨耶识,说有无明。不觉而起,能见、能现、能取境界,起念相续,故说为意。 此意复有五种名。云何为五?一者、名为业识:谓无明力,不觉心动故。二者、名为转识:依于动,心能见相故。三者、名为现识:所谓能现一切境界,犹如明镜现于色像。现识亦尔,随其五尘对至即现,无有前后;以一切时任运而起,常在前故。四者、名为智识:谓分别染、净法故。五者、名为相续识:以念相应不断故;住持过去无量世等善恶之业,令不失故;复能成熟现在、未来苦乐等报,无差违故。能令现在已经之事,忽然而念;未来之事,不觉妄虑。

14、 是故,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则无六尘境界。此义云何?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 复次,言意识者:即此相续识。依诸凡夫取著转深,计我、我所,种种妄执,随事攀缘,分别六尘,名为意识;亦名分离识;又复说名分别事识。此识,依见、爱烦恼增长义故。 依无明熏习所起识者,非凡夫能知,亦非二乘智慧所觉。谓依菩萨,从初正信发心观察;若证法身,得少分知;乃至菩萨究竟地,不能知尽,唯佛穷了。何以故?是心从本已来,自性清净而有无明;为无明所染,有

15、其染心。虽有染心,而常恒不变;是故,此义唯佛能知。所谓心性常无念故,名为不变;以不达一法界故,心不相应,忽然念起,名为无明。 染心者有六种,云何为六?一者、执相应染:依二乘解脱及信相应地,远离故。二者、不断相应染:依信相应地修学方便,渐渐能舍,得净心地,究竟离故。三者、分别智相应染:依具戒地渐离,乃至无相方便地,究竟离故。四者、现色不相应染:依色自在地,能离故。五者、能见心不相应染:依心自在地,能离故。六者、根本业不相应染:依菩萨尽地,得入如来地,能离故。 不了一法界义者:从信相应地,观察学断;入净心地,随分得离;乃至如来地,能究竟离故。 言相应义者:谓心念法异,依染净差别,而知相、缘相同故。

16、不相应义者:谓即心不觉,常无别异,不同知相、缘相故。 又染心义者:名为烦恼碍,能障真如根本智故。无明义者:名为智碍,能障世间自然业智故。此义云何?以依染心,能见、能现,妄取境界,违平等性故。以一切法常静,无有起相;无明不觉,妄与法违,故不能得随顺世间一切境界种种智故。 复次,分别生灭相者,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粗:与心相应故。二者、细:与心不相应故。又粗中之粗,凡夫境界;粗中之细及细中之粗,菩萨境界;细中之细,是佛境界。 此二种生灭,依于无明熏习而有。所谓依因、依缘。依因者:不觉义故;依缘者:妄作境界义故。若因灭,则缘灭。因灭故,不相应心灭;缘灭故,相应心灭。 问曰:若心灭者,云何相续?若相

17、续者,云何说究竟灭?答曰:所言灭者:唯心相灭,非心体灭。如风依水而有动相,若水灭者,则风相断绝,无所依止;以水不灭,风相相续。唯风灭故,动相随灭,非是水灭。无明亦尔,依心体而动,若心体灭,则众生断绝,无所依止;以体不灭,心得相续。唯痴灭故,心相随灭,非心智灭。 复次,有四种法熏习义故,染法、净法起、不断绝。云何为四?一者、净法:名为真如。二者、一切染因:名为无明。三者、妄心:名为业识。四者、妄境界:所谓六尘。 熏习义者:如世间衣服,实无于香;若人以香而熏习故,则有香气。此亦如是,真如净法,实无于染;但以无明而熏习故,则有染相。无明染法,实无净业;但以真如而熏习故,则有净用。 云何熏习起染法、不

18、断?所谓以依真如法故,有于无明。以有无明染法因故,即熏习真如;以熏习故,则有妄心。以有妄心,即熏习无明;不了真如法故,不觉念起,现妄境界。以有妄境界染法缘故,即熏习妄心,令其念著,造种种业,受于一切身心等苦。 此妄境界熏习义,则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增长念熏习,二者、增长取熏习。 妄心熏习义,则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业识根本熏习:能受阿罗汉、辟支佛、一切菩萨生灭苦故。二者、增长分别事识熏习:能受凡夫业系苦故。 无明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根本熏习:以能成就业识义故;二者、所起见爱熏习:以能成就分别事识义故。 云何熏习起净法、不断?所谓以有真如法故,能熏习无明;以熏习因缘力故,则令妄

19、心厌生死苦、乐求涅槃。以此妄心有厌求因缘故,即熏习真如;自信己性,知心妄动,无前境界,修远离法。以如实知:无前境界故,种种方便,起随顺行,不取不念,乃至久远熏习力故,无明则灭。以无明灭故,心无有起;以无起故,境界随灭。以因缘俱灭故,心相皆尽,名得涅槃,成自然业。 妄心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分别事识熏习:依诸凡夫、二乘人等,厌生死苦;随力所能,以渐趣向无上道故。二者、意熏习:谓诸菩萨发心勇猛,速趣涅槃故。 真如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自体相熏习,二者、用熏习。 自体相熏习者:从无始世来,具无漏法,备有不思议业,作境界之性。依此二义,恒常熏习,以有力故,能令众生厌生死苦、乐求涅槃;

20、自信己身有真如法,发心修行。问曰:若如是义者,一切众生悉有真如,等皆熏习。云何有信、无信,无量前后差别?皆应一时自知:有真如法,勤修方便,等入涅槃。答曰:真如本一,而有无量无边无明;从本已来,自性差别,厚薄不同,故过恒沙等上烦恼,依无明起差别;我见爱染烦恼,依无明起差别。如是一切烦恼,依于无明所起,前后无量差别,唯如来能知故。又诸佛法有因、有缘,因缘具足,乃得成办。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无人知,不假方便,能自烧木,无有是处。众生亦尔,虽有正因熏习之力,若不值遇诸佛、菩萨、善知识等,以之为缘,能自断烦恼,入涅槃者,则无是处。若虽有外缘之力,而内净法未有熏习力者,亦不能究竟厌生死苦、乐求涅槃。若

21、因缘具足者:所谓自有熏习之力,又为诸佛、菩萨等,慈悲愿护故。能起厌苦之心,信有涅槃,修习善根;以修善根成熟故,则值诸佛、菩萨示教利喜,乃能进趣向涅槃道。 用熏习者:即是众生外缘之力,如是外缘有无量义。略说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差别缘,二者、平等缘。 差别缘者:此人依于诸佛、菩萨等,从初发意始求道时,乃至得佛,于中若见、若念,或为眷属:父母、诸亲,或为给使,或为知友,或为怨家,或起四摄,乃至一切所作无量行缘,以起大悲熏习之力,能令众生增长善根,若见、若闻,得利益故。此缘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近缘:速得度故;二者、远缘:久远得度故。是近、远二缘,分别复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增长行缘,二者、受道

22、缘。 平等缘者:一切诸佛、菩萨,皆愿度脱一切众生,自然熏习,恒常不舍。以同体智力故,随应见闻而现作业。所谓众生依于三昧,乃得平等见诸佛故。 此体用熏习,分别复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未相应:谓凡夫、二乘、初发意菩萨等,以意、意识熏习,依信力故,而能修行。未得无分别心,与体相应故;未得自在业修行,与用相应故。二者、已相应:谓法身菩萨,得无分别心,与诸佛智用相应;唯依法力自然修行,熏习真如,灭无明故。 复次,染法从无始已来,熏习不断,乃至得佛,后则有断。净法熏习,则无有断,尽于未来。此义云何?以真如法常熏习故,妄心则灭,法身显现,起用熏习,故无有断。 复次,真如自体相者: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

23、、诸佛,无有增减,非前际生、非后际灭,毕竟常恒,从本已来,性自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乃至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 问曰:上说:真如其体平等,离一切相。云何复说:体有如是种种功德?答曰:虽实有此诸功德义,而无差别之相,等同一味,唯一真如。此义云何?以无分别,离分别相,是故无二。复以何义得说差别?以依业识生灭相示。此云何示?以一切法本来唯心,实无于念,而有妄心;不觉起念,见诸境界,故说无明。心性不起,即是大智慧光明义故。若心起见,则有不见之

24、相;心性离见,即是遍照法界义故。若心有动,非真识知,无有自性,非常、非乐、非我、非净,热恼衰变,则不自在,乃至具有过恒沙等妄染之义;对此义故,心性无动,则有过恒沙等诸净功德相义示现。若心有起,更见前法可念者,则有所少;如是净法无量功德,即是一心,更无所念,是故满足,名为法身如来之藏。 复次,真如用者:所谓诸佛如来,本在因地,发大慈悲,修诸波罗蜜,摄化众生,立大誓愿:尽欲度脱等众生界,亦不限劫数,尽于未来。以取一切众生如己身故,而亦不取众生相。此以何义?谓如实知:一切众生及与己身,真如平等、无别异故。以有如是大方便智,除灭无明,见本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议业种种之用,即与真如等,遍一切处。又亦无有用

25、相可得,何以故?谓诸佛如来,唯是法身智相之身。第一义谛,无有世谛境界,离于施作,但随众生见闻得益,故说为用。 此用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依分别事识:凡夫、二乘心所见者,名为应身。以不知转识现故,见从外来,取色分齐,不能尽知故。二者、依于业识:谓诸菩萨从初发意,乃至菩萨究竟地,心所见者,名为报身。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所住依果,亦有无量种种庄严,随所示现,即无有边,不可穷尽,离分齐相。随其所应,常能住持,不毁不失。如是功德,皆因诸波罗蜜等无漏行熏,及不思议熏之所成就,具足无量乐相,故说为报身。 又为凡夫所见者,是其粗色。随于六道,各见不同,种种异类,非受乐相,故说为应身。复次,初

26、发意菩萨等所见者,以深信真如法故,少分而见,知彼色相庄严等事,无来无去,离于分齐。唯依心现,不离真如。然此菩萨,犹自分别,以未入法身位故。若得净心,所见微妙,其用转胜,乃至菩萨地尽,见之究竟。若离业识,则无见相。以诸佛法身,无有彼此色相迭相见故。 问曰:若诸佛法身离于色相者。云何能现色相?答曰:即此法身是色体故,能现于色。所谓从本已来,色心不二;以色性即智故,色体无形,说名智身。以智性即色故,说名法身遍一切处。所现之色,无有分齐,随心能示十方世界无量菩萨、无量报身、无量庄严,各各差别,皆无分齐,而不相妨。此非心识分别能知,以真如自在用义故。 复次,显示从生灭门即入真如门:所谓推求五阴;色之与心

27、,六尘境界,毕竟无念。以心无形相,十方求之,终不可得。如人迷故,谓东为西,方实不转。众生亦尔,无明迷故,谓心为念,心实不动。若能观察,知心无念,即得随顺、入真如门故。 对治邪执者:一切邪执,皆依我见;若离于我,则无邪执。是我见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人我见,二者、法我见。 人我见者,依诸凡夫,说有五种。云何为五? 一者、闻修多罗说:如来法身,毕竟寂寞,犹如虚空。以不知:为破著故,即谓虚空是如来性。云何对治?明虚空相是其妄法,体无不实;以对色故有,是可见相,令心生灭。以一切色法,本来是心,实无外色。若无色者,则无虚空之相。所谓一切境界,唯心妄起故有;若心离于妄动,则一切境界灭,唯一真心,无所不遍

28、。此谓如来广大性智究竟之义,非如虚空相故。 二者、闻修多罗说:世间诸法,毕竟体空;乃至涅槃、真如之法,亦毕竟空。从本已来自空,离一切相。以不知:为破著故,即谓真如、涅槃之性,唯是其空。云何对治?明真如法身自体不空,具足无量性功德故。 三者、闻修多罗说:如来之藏无有增减,体备一切功德之法。以不解故,即谓如来之藏,有色、心法自相差别。云何对治?以唯依真如义说故:因生灭染义,示现说差别故。 四者、闻修多罗说:一切世间生死染法,皆依如来藏而有;一切诸法,不离真如。以不解故,谓如来藏自体具有一切世间生死等法。云何对治?以如来藏从本已来,唯有过恒沙等诸净功德,不离不断,不异真如义故。以过恒沙等烦恼染法,唯

29、是妄有,性自本无;从无始世来,未曾与如来藏相应故。若如来藏体有妄法,而使证会永息妄者,则无是处故。 五者、闻修多罗说:依如来藏,故有生死;依如来藏,故得涅槃。以不解故,谓众生有始。以见始故,复谓如来所得涅槃,有其终尽,还作众生。云何对治?以如来藏无前际故,无明之相亦无有始。若说三界外,更有众生始起者,即是外道经说。又如来藏无有后际,诸佛所得涅槃与之相应,则无后际故。 法我见者:依二乘钝根故,如来但为说:人无我。以说不究竟,见有五阴生灭之法,怖畏生死,妄取涅槃。云何对治?以五阴法自性不生,则无有灭,本来涅槃故。 复次,究竟离妄执者:当知:染法、净法皆悉相待,无有自相可说。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

30、非色非心,非智非识,非有非无,毕竟不可说相。而有言说者:当知:如来善巧方便,假以言说,引导众生。其旨趣者,皆为离念,归于真如。以念一切法,令心生灭,不入实智故。 分别发趣道相者:谓一切诸佛所证之道,一切菩萨发心修行趣向义故。略说发心,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信成就发心,二者、解行发心,三者、证发心。 信成就发心者:依何等人,修何等行,得信成就,堪能发心?所谓依不定聚众生,有熏习善根力故;信业果报,能起十善,厌生死苦,欲求无上菩提,得值诸佛,亲承供养,修行信心。经一万劫,信心成就故,诸佛、菩萨教令发心;或以大悲故,能自发心;或因正法欲灭,以护法因缘,能自发心。如是信心成就,得发心者,入正定聚,毕

31、竟不退,名住如来种中,正因相应。 若有众生善根微少,久远已来,烦恼深厚,虽值于佛,亦得供养;然起人、天种子,或起二乘种子。设有求大乘者,根则不定,若进、若退。或有供养诸佛,未经一万劫,于中遇缘,亦有发心。所谓见佛色相,而发其心;或因供养众僧,而发其心;或因二乘之人教令发心;或学他发心。如是等发心,悉皆不定;遇恶因缘,或便退失、堕二乘地。 复次,信成就发心者,发何等心?略说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乐集一切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故。 问曰:上说法界一相,佛体无二。何故不唯念真如,复假求学诸善之行?答曰:譬如大摩尼宝,体性明净,而有矿秽之垢。若人虽念宝性,不以方便种种磨治,终无得净。如是众生真如之法体性空净,而有无量烦恼染垢。若人虽念真如,不以方便种种熏修,亦无得净。以垢无量,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以为对治。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归顺真如法故。 略说方便有四种。云何为四?一者、行根本方便:谓观一切法自性无生,离于妄见,不住生死;观一切法因缘和合,业果不失,起于大悲,修诸福德,摄化众生,不住涅槃。以随顺法性无住故。二者、能止方便:谓惭愧悔过,能止一切恶法,不令增长。以随顺法性离诸过故。三者、发起善根增长方便:谓勤供养、礼拜三宝,赞叹、随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