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21.97KB ,
资源ID:1241001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241001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入世后中国金融的稳定与发展.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入世后中国金融的稳定与发展.docx

1、入世后中国金融的稳定与发展入世后中国金融的稳定与发展中国加入世贸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同时,它也会带来新的风险,其中最严重的一种风险很可能关系到中国金融行业的稳定和发展。国际经验表明,金融不稳定和金融危机会造成极为严重的、破坏性的危害,表现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各方面,因此应当引起中国的警觉。的确,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日本和印度尼西亚一直都曾被许多国家视为经济发展的典范,备受人们的推崇。但是近年来日本的金融不稳定和印度尼西亚的金融危机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已使他们过去的辉煌传奇黯然失色。 近来的研究已将金融不稳定带来的经济损害量化了。经济损害有多种形式,比如银行倒闭、企业破产、职工失业、为处置银

2、行坏账所负担的财政支出、外汇储备的损失、GDP下降等等。计算发现,日本在19921998年间和韩国在19972000年间为处置银行坏账所负担的财政支出分别达到各国年GDP的21.5和14.7。北欧国家自1990年以来的三到四年里因金融危机造成的损失达到其年GDP的10到30。智利1983年金融危机造成的损失超过其年GDP的30。印度尼西亚在最近的金融危机中遭受的损失更高:它用于处置银行坏账而付出的财政支出在19972000年间高达其年GDP的55。 金融危机还会带来致命的政治损害。国际经验显示,作为金融危机的后果,政治家和政府官员失去了职位并且他们过去的政绩不再被认可;执政党失去了权力;政权被

3、颠覆;处于危机中的国家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这样的国际金融机构所提出的条件作出让步。印度尼西亚在金融危机后出现的政治动荡就是一个触目惊心的例子。 金融危机还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损害。这些损害反映在社会不稳定和收入分配状况的恶化上。印度尼西亚在这方面又是一个例子。那里的金融危机造成了社会混乱,引发了骚乱和不同种族、宗教和社会团体之间的冲突。在危机发生前的30年,印度尼西亚在减少贫困方面做得很好甚至比中国做得还好因而它成为世界银行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树立的典范。但是,印度尼西亚的金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它从前在减少贫困方面取得的成绩,因为现在许多穷人再次回到贫困线以下。 中国经受不起较长时间

4、的金融不稳定或严重的金融危机,这会破坏中国在过去二十多年里经济改革和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因此,我们必须认真严肃地研究有关金融稳定和发展的问题,这在中国即将加入世贸的今天变得越来越紧迫。我们注意到至今为止国内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对此问题已有不少讨论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其中有些建议很好,另一些则不在点子上,还有一些我们则不敢苟同。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试图回答以下四个关键的相关问题: 一、我们应该从金融不稳定和金融危机的国际经验中汲取哪些教训? 以前的一些研究已经总结出金融危机的几个教训,如一国经济的基本面的重要性,以及短期外债和短期外资流动的危险性。我们赞同这些观点,不过在这里我们提出两个被忽

5、视的重要教训。这两个教训与中国密切相关,但尚未引起足够的注意。 (一)仅仅防范金融风险是不够的 降低金融危机成本的方法一般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减小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也就是国内通常所提的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这一方法的重点是关注可能触发金融危机的条件。金融危机的触发条件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国内宏观经济的不均衡,它来源于外债问题或财政、货币和汇率的问题。二是全球市场的动荡和国际上危机传染的风险。虽然前者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内政策问题,但后者却常常不受任何国家政府的控制。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强,因全球市场波动而不可避免地对一国经济造成冲击的可能性变得越来越大。 如果参照国际的历史经验,中国在未来一二

6、十年内遭遇金融危机的概率将接近于1!这不仅仅是因为差不多所有的发达国家在其高速发展阶段都经历过严重的金融危机(例如17世纪的荷兰、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前10年的英国、以及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而且还由于当今的国际金融市场比以往任何时候的波动都大。研究显示,金融不稳定、特别是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在上升。世界银行1999年的一份研究记录了过去20年间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生的69次危机。由金融史权威专家迈克尔保度(Michael Bordo)和他的合作者们最近完成的一份对21个国家的历史研究显示,从1945年到1970年间这些国家只发生过一次银行

7、危机,而自1970年以来则发生了19次。就在我们写作本文之时,金融不稳定性正在严重困扰着土耳其、阿根廷和巴西。 当今金融不稳定性的迅速增长有两个基本原因。第一个原因是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货币市场(以及一般而言的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大大增加了。第二个原因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追求的解除金融管制和金融自由化政策已经使一国国内的金融市场越来越与全球金融市场结合在一起。这导致了一场强大的金融全球化浪潮,并且由此进一步增强了金融市场的波动性。由于这两个原因在未来仍将继续而不会被任何单个国家的政策所改变,因此潜在的全球金融不稳定性更可能增强而不是消失。今天,如果一个国家想成为世界经

8、济的一部分,那么它要想完全避免金融危机是相当困难的。因此,金融危机的发生,防不胜防。这就意味着,虽然降低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很重要,但却是不够的。 在这种情况下,第二种方法,即想方设法在金融危机已经发生的情况下尽量减小其破坏程度,就成为必要了。所以,政府应当将关注的焦点从过去那种只注意防范金融危机扩展到重视限制金融危机造成的损害。金融危机造成的损害关系到危机的深度和广度,也关系到经济恢复的程度和速度。而金融危机的深度和广度往往取决于一国的经济体制、特别是金融体系的深层次的制度结构。比如,脆弱的银行体系可能不是造成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但是它却可以使危机进一步深化,并且使得经济难以从中得到迅速恢复。

9、根据这些论据,在讨论维护金融稳定时,政府应当超越通常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对金融、特别是银行的体制问题给予特别的关注。 (二)银行稳定是金融稳定的核心关键 从对金融危机的研究中得出的一个重要结果是,银行危机通常都处于金融危机的核心位置。金融危机可以由银行业危机触发,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业危机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不那么明显、但是更关键的一点在于即使金融危机是由银行部门以外的因素触发的(例如最近的亚洲金融危机是由货币危机触发的),但是银行业危机往往紧随而至,并且它对实际经济造成的危害往往最大。我们可以这么说,正是银行业的危机决定了金融危机的深度和广度。 经验证据和理论推理都支持了这样的观点:保持银

10、行业稳定是维护金融稳定的核心关键。以下证据表明,在金融危机中,银行业危机造成了大部分的破坏。首先,美国30年代大萧条造成的破坏并不能过多地直接归咎于1929年的美国股市崩溃,而是由1933至1934年间的大量银行倒闭造成的。第二,尽管日本80年代末形成的房地产泡沫的破裂触发了长达十余年的衰退,但日本经济长期不得恢复的真正障碍却在很大程度上是日本银行业的失败。第三,泰国和印度尼西亚在本国货币稳定之后经济遭受的破坏大部分是由于大规模的银行倒闭和公司破产造成的,这阻碍了它们经济的迅速恢复。 研究发现,银行业的稳定之所以是金融稳定的关键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首先,从量的角度来看,银行是一国经济最重要的融

11、资渠道。即便在经济最发达的美国也是如此。该国的企业负债权益比率大约为2:1,并且大部分负债是银行贷款,更不用说其他国家了。其次,因为银行是一个通过资产负债表上持续期的不匹配来创造流动性的行业,因此它们承担着银行挤提的特殊风险。银行易于遭受挤提的弱点是银行业务的关键特征。只要银行从事创造流动性的活动,它们就不得不面临这样的风险。况且,传染性的银行挤提会更进一步扩展到整个银行部门,其后果是,即便是稳健的、有支付能力的银行也会遭受挤提。第三,银行体系还提供了重要的交易支付服务。挤提,特别是传染性的挤提,将会破坏支付系统的运行,因此形成对整个经济的破坏。第四,银行贷款是债务型契约,其正常运作要求通过资

12、产清算来保证合同的执行。当银行处于财务困境,例如处于金融危机中时,合同执行人将不得不过早地和过分地清算银行的投资项目。这样做却会对实际经济造成更广更深的损害。由于所有这些原因,银行业的稳定在金融稳定中扮演了特殊重要的角色。 因此,如果我们相信银行业稳定是金融稳定的关键所在,那么我们必须对中国近来股票市场成为媒体炒作热点,也变成政策研究重点的现象保持清醒的头脑。过多的对股市的讨论会使我们的注意力偏离更重要的金融部门银行部门。我们认为,应当把我们的主要注意力转移到银行部门的问题上来,特别是在中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的这一情况下。 二、我们应该如何思考中国金融发展的道路? (一)三种流行的金融模式及其局

13、限 制定金融稳定和金融发展的正确战略需要认真考虑金融稳定与发展的关系,这就需要一种与中国金融部门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相适应的正确思路。以下是基于三种流行的金融模式的三种思路。 第一种是美国模式,即金融市场主导模式。该模式认为金融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是最为至关重要的。的确,美国有世界上最发达的金融市场,这通常被看做是经济先进发达的标志,并且被后来者所羡慕。第二种是日韩和欧洲大陆模式,即银行主导模式。该模式认为主要的融资机制并不是金融市场,而是大银行。在日本和韩国,强有力的关系银行帮助支持着大企业集团。银行主导的金融模式最早是在19世纪末德国的工业化过程中运用并获得认可,而今天的德国在很大程度上

14、仍采用银行主导的金融体制。第三种是台湾模式,即自我融资和非正式融资主导模式。这种模式中,金融市场和大银行都不重要。主要的融资方式是企业通过自留利润和其他储蓄进行自我融资、通过亲朋好友关系非正式借款、以及由出口定单和其他抵押物担保向银行借有限的款。 上述每种模式中都含有对中国金融发展有用的元素。证券市场为成熟的大型现代公司和初创的小型高科技公司提供了低成本的融资渠道。银行融资适用面最广,适于多种类型的企业,大型或小型,老企业或新企业。自我融资和非正式融资通常是中小企业惟一现实可行的选择,因为中小企业往往发现从市场和银行融资或不大可能,或成本过于高昂。中国应该学习不同条件下不同融资方式的各种国际经

15、验。 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把这三种模式中的任何一种搬到今天的中国使之成为主导的金融模式的局限性。以金融市场为主导的美国模式在世界领先的经济体中可以良好地运行,但是它还尚未扩展到其他发达国家,更不用说发展中国家了。中国现在完全采用美国模式的问题有两方面。首先,这种模式超越了中国的发展阶段。毫无疑问,中国的金融市场应当快速发展,并且也将快速发展。但现实地说,在未来的一二十年里,中国仍将处于经济发展的低中阶段,所以中国的金融市场不大可能像美国那样发挥主导作用。其次,我们应认识到美国金融体系具有相当的特殊性:只有美元才是全世界的“通行货币”(vehicle currency),只有美国国库券才是大多数

16、其他国家的最重要的外汇储备。其结果是,除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的货币和金融市场都易于受到外部动荡的冲击。事实表明,至今为止,即便是日元和欧元都无法挑战美元。因此,美国的金融稳定是一个特例,而其他追随美国模式的国家不应想当然地假定它们也能获得同样的稳定。因此,如果不认识到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和美国的特殊条件而盲目地追随美国模式的话,中国的金融发展也许会滑进陷阱。 中国若采用日韩模式也有问题。尽管日本和韩国的银行主导模式已经被证明对处于经济发展较低阶段的国家是成功的,但当一国要成为技术领先者时,这种模式就会带来困难。更为关键的是,正如90年代的日本和最近的韩国所显示的那样,银行业危机对以银行为主导的经济

17、的破坏更为严重。事实上,日本和韩国目前正在改革,在发展金融市场方面奋起直追。中国经济在整体上与这些大企业集团为主的国家并不相同。而且,与六七十年代相比,当今国际环境的特点是资本市场全球化程度增高。因此,即便中国想要复制日韩模式,国际环境也不允许。 自我融资和非正式融资机制已在台湾和其他经济中被证明是成功的,它们可帮助中小企业、以至拥有较高价值抵押物的大企业的融资。基于台湾模式的政策建议有利于金融稳定,但同样也存在问题。首先,这种促使金融稳定的极端方案不幸的是倒洗澡水把孩子也倒掉了,因为自我融资和非正式融资机制不利于创造金融体系的流动性,因而阻碍了现代金融体系的发展。在这种机制下获得的金融稳定的

18、成本是现代金融体系发展的停滞。其次,与台湾经济不同,中国大陆的经济规模巨大,并且多种多样,其经济增长不能只依靠出口或仅仅依靠中小企业。中国大陆的经济中只有一部分与台湾相似,而不是全部。作为一个大经济体,中国未来经济增长不仅需要中小企业,也需要那些依赖于现代金融体系的大企业在管理和技术上的领导作用。根据最近的报道,中国一些成功的中小企业已经发展成为大企业并且将它们的总部迁到了上海,它们同样需要现代融资渠道。再之,自我融资和非正式融资机制对技术创新投资的帮助有限。因此,如果仅仅依靠这种融资方式,中国在任何领域可能都永远无法成为技术领先者。 (二)一个新思路:阶段发展, 多元融资, 适度超前, 国际

19、接轨 选择中国的金融发展道路的思路必须考虑到三个重要因素:发展的特定阶段、经济规模和多样性以及当前的国际环境。首先,尽管中国经济一直在快速增长,但仍处于发展的较低阶段。按照最乐观的估计,20年后中国的人均收入仍然不会高于今天美国人均收入水平的四分之一。其次,中国拥有从任何角度衡量都是规模巨大的和多样化的经济。第三,时代在变,今天的中国比当年处于赶超阶段的日本、韩国和台湾都更多地暴露在全球化的环境之下。 一方面,目前中国大陆的经济结构似乎介于台湾和日本之间,因为它有“两条腿”。一条腿由台湾类型的中小企业构成,而另一条腿由与日本公司类似的大企业集团构成。中国大陆经济发展将继续依靠这两条腿,中小企业

20、和大企业共存将使中国经济结构成为一种台湾型和日本型的混合结构。但是另一方面,与日本、韩国和台湾在赶超阶段很不同,中国大陆已经拥有巨额的外国直接投资,并且在加入世贸组织后将有更多的外国直接投资。尽管早期的外国直接投资主要来自香港和台湾,但如今来源于跨国公司的越来越多,而这些跨国公司需要现代融资机制。特别是因为在中国投资的跨国公司中美国公司占主导,因此存在着强大的市场力量要求采用美国式的融资做法。 基于中国经济的这些重要特点,为了适应新的国际环境和以前瞻的眼光处理金融稳定问题,我们提出一个中国金融发展的新思路,即“阶段发展, 多元融资, 适度超前, 国际接轨”。所谓“阶段发展”就是承认中国目前仍处

21、于较低的发展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需要一个强大的而非弱小的银行业。尽管维护银行业的稳定是金融稳定的关键,但仅仅维护银行业的稳定对于金融发展来说是不够的。银行业不仅要稳定,而且还要大力发展。政府应当把银行业的发展置于金融发展的优先位置,这在中国即将入世时变得尤为迫切。“多元融资”指的是中国需要所有上述的三种融资渠道,不仅应当加强银行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同时也要鼓励自我融资和非正式融资机制。所谓“适度超前”是指中国政府应当积极学习世界上的先进金融体系的经验教训,及时地识别和解决金融体系各个发展阶段中的潜在问题,有预见地、主动地改革和发展金融体系。最后,“国际接轨”意味着中国的金融体系应当成为国际金融体系的一部分,并应按照国际标准随时间向前演进。中国最终应当建立现代金融体系。 三、我们对银行业的稳定与发展应采取哪些战略?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对金融自由化的承诺主要涉及到银行部门(在一定程度上还涉及到保险部门)而非证券部门。大致来说,入世两年后,外国银行将可以对中国企业开展本币业务;入世五年后,外国银行将能够对中国居民开展同样的业务且没有地域和客户限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