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0 ,大小:42.04KB ,
资源ID:1239607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239607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文地理学笔记详细.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文地理学笔记详细.docx

1、人文地理学笔记详细人文地理学笔记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 (一)现代地理学地理学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学科。人类社会的早期,出于生存的需要和好奇心的驱使,人类就试图了解周围的环境,开始了积累地理知识和资料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也不断的变化,一般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一是古代地理学,从地理思想的萌芽直到19世纪上半叶为止,以描述自然和人文现象为中心内容;二是近代地理学时期,从世界上设置大学地理讲座或地理系开始(德国最早在1874年设置地理讲座),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地理学进入近代科学阶段;三是现代地理学阶段,地理学的研究领域更

2、加深化。当代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作为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地球表面是一个多种要素作用的综合体,一般来说,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被分成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部分,或者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三部分。 (二)人文地理学的地位人文地理学以地球表面各种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其分支学科有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旅游地理、军事地理学等。为此,人文地理学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人文地理学不包括经济地理学;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其

3、特定的内核:一是注重区域和空间这一研究的主线。大英百科全书(1980年版第七卷10491650页)记载的是“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多种人文特征的分布变化和空间结构的科学”;二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人文活动和人文特征,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起发展变化的趋向。1、注重区域与空间研究2、人地关系研究的传统3、对时间序列的关注三、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一)社会性:与自然地理学的不同人文地理学不同于自然地理学,它是一门社会性比较强的地理学科,具有明显的社会性。社会科学以人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人文现象的空间分

4、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活动,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虽然受自然环境,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但是主要还是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人文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表现在其历史性上。人文地理研究主要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要有动态的观点,要求把现代人文地理现象作为历史发展的结果和未来发展的饿起点,要求研究不同发展时期和不同历史阶段人文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规律,预测其发展方向,更好的为社会经济服务。 (二)区域性:与其他人文科学的不同 区域性是地理学的基本特性,

5、也是人文地理学的特性之一。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差异,根本点之一就在于人文地理学包含了区域研究的特性,重视了区域特性的差异性和相似性。(三)综合性:横断学科 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人文地理学是从整体的角度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只有对所有关联因素进行认真细致的综合,从总体特征进行研究,注重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以及地表综合体的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才能的出正确的结论。 人文地理学自身的优势也在于其综合性。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人文地理学的性质是一个横断学科。1、简述洪堡创立的人文地理学研究三个原则。(因果原则、综合原则、比较原则)2、简答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主要流派、代

6、表人物及理论思想。(德国、法国、英国、美国、俄国)3、现代人文地理学主要特征是什么? (1.理论与哲学方法的多元化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3.研究内容和方法的社会化、应用趋向化。)4、试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及内容。(1.经验主义方法论2.实证主义方法论3.人本主义方法论4.结构主义方法论)第二章 文化与人文地理学第一节 文化概念与文化结构一、文化的概念文化的概念:古今中外约250多个概念 古代中国,文化:文治教化 古代西方,文化:培育、栽培、耕耘日常生活,文化:文学、艺术、宗广义的文化: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二、文化的结构(一)物质文化:满足人类

7、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例如,人类的衣、食、住、行,形成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居住文化、交通文化都属于物质文化。具体的器物器物的生产、工艺和技术体现在器物中的人类精神、欲望、智慧、爱好等。 物质文化的特点: 物质性。物质文化是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产品,能反映出创造者的主体的意识。 基础性。物质文化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其他形式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通常以某一时期的物质作为该时期文化的标志,例如石器文化、青铜文化、铁器文化。 时代性。物质文化与物质生产的技术发展有关。(二)制度文化:亦称社会文化,是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各样的制度,例如政治

8、、经济、文化、教育、军事、法律、婚姻等制度。行为规范(非正式制度):在社会发展和历史演进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的文化传统和行为习惯。正式制度:由权威机构颁布实行的正式条文。(社会的完善是指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契合与和谐。否则,必然影响正式制度的效用。)组织机构:实施制度的组织机构制度文化的特点 强制性和权威性。 动态性。随着物质文化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 独立性。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当其在人们观念中影响深刻并形成理论体系后,其独立性就很强,非但不能随物质文化变化,反而制约着物质文化的发展。(三)精神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

9、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这是人类在改造和创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和精神活动,是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的特点: 时代性。欧洲中世纪:在宗教控制下,信奉上帝或相信天命是当时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心理。从神的意志引申出社会和国家制度“君权神授” 。 民族性(地域性)。精神文化在不同民族中具有不同的特点。中国封建社会:大家族农业经济组织产生的血缘社会的民族心理反映在政治思想上,使政治思想与宗法伦理有紧密联系“君臣如父子”。精神文化的结构:1、书面文化:以书面形式凝固化的精神文化借助书面符号,使人类的文化得以跨越时空的传递、扩散,避免了经验重复,从而使文化获得较快的发展。 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书面文化是经

10、历史演变而形成的,具有比较确定的外在形态与内在含意。2、行为文化:指以语言、礼俗、仪容、服饰、动作等形态出现的行为模式是精神文化的外在活动形态。行为文化介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二者之间。它与书面文化均属于精神文化的外在形态,书面文化具有外在的固定形态,而行为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外在活动形态。在不同民族、不同集团,或不同时代,相同的精神文化并不具有相同的外在活动形态;反之相同的外在活动形态并不一定具有相同的精神文化内涵。3、艺术文化:人们艺术活动的方式和艺术产品的总和艺术文化是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统一,艺术价值是思想价值与审美价值的统一。艺术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地域性)与时代性。古今中外,艺术形式往

11、往差异很大,彼此往往不能相互沟通。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以汉字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它本身只能在使用汉字的国度流行,而书法艺术又往往与中国的诗、词、绘画、园林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形成独特的风格。4、心理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中长期孕育产生的思维方式、审美观、价值观等所组成的有机的总体结构 社会心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那些在风俗习俗、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审美意识、宗教情绪、感觉认识、民族性格里感性的、直观的反映,是属于初级层次。社会意识形态是对初级层次进行理性思考和艺术加工的成品(以著作、艺术作品表现出来)。包括:基础意识形态: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伦理等。上层意识形态:艺术、宗教和哲学。文化的结构模式:文化的

12、“三位一体”,文化结构上三种文化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案例分析】从建筑物中可以看到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三者有机结合的典型。 民居由多种材料建成的,是属于物质文化。 我国典型民居多由四合院,或多个四合院组成,可以容纳几代多子女家庭聚居在一起。是我国传统家庭制度的反映,属于制度文化。 民居的建筑装饰、室内摆设,例如砖雕、木雕上的人物、花草、动物以及墙上挂的字画又都是属于艺术产品,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文化。1、简述文化结构的层次内容?2、对比文化适应和生物适应的异同。(1.二者都是在环境发展过程中,既有因为环境引起的变化,又有保持其特性的稳定性;2.二者都是通过新性状或新特制的产生而实现其变

13、化,并由此增强其适应性;3.都是通过选择或竞争实现其变化;4.环境起着关键作用。)3、论述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4、列表比较主要人地关系理论名称、代表人物和理论要点。第三章 人口分布与迁移第一节 人口分布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一、人口密度;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 人口算术密度:土地总面积 人口土地密度:可居住面积、耕地面积、农用地面积 人口资源密度 人口经济密度:GDP、GNI、商品零售额面积指数比较密度二、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一)分布特征:极不平衡 海陆分布 中低纬指向 近海岸指向 平原指向 洲际分布 国家间差异 (二)一般规律 四大人口密集区(人类大陆)

14、东亚和东南亚 ;南亚 ;欧洲 ;北美洲东部 四类人口稀疏区:高纬 ;高海拔 ;湿热 ; 干旱二、中国人口分布东西差异:胡焕庸线,瑷珲-腾冲线 沿海与内地的差异 垂直差异:低地指向 三、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一)自然因素:五大资源气候 地形 土壤 水体 矿产资源(二)社会经济因素a 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 b 经济发展水平 c 经济活动方式 d 交通运输条件(三)历史和政治因素历史因素 政治因素 第二节 人口移动一、基本概念人口移动: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变动。 人口流动:暂时性 人口迁移:非暂时性。移民、迁出地、迁入地、迁出率、迁入率、净迁移率 人口移动的重要意义发达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方式 发展中

15、地区的城市化 发达地区的逆城市化 发展中地区人口空间分布与资源、经济空间分布的协调 人口移动的历史发展 远古时期 农业社会时期 近代工业社会时期 欧洲新大陆地区 非洲新大陆地区:奴隶贸易 亚洲新大陆地区 现代社会 国内移民:城乡之间、落后与发达地区之间 暂时性移民:劳务二、人口迁移的形式(一)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1、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跨越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1年左右)。永久性迁移非永久性迁移:暂时性移民,劳务输出 现代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永久性国际移民规模下降 非永久性劳务输出成为主流 国际难民增加:政治难民、生态难民 发展中地区智力(人才)外流不断扩大 人口迁移空间的转移;主要人口迁入区

16、:北美洲、大洋州主要人口迁出区:欧洲、拉丁美洲、亚洲主流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2、国内人口迁移人口在国家内部的空间移动。包括:地区间迁移 城乡间迁移 城市间迁移 现代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规模不断扩大 组织性移民增加 城乡间迁移是主流:发达地区的逆城市化;发展中地区的城市化 3、人口迁移的空间取向研究拉文斯坦的人口迁移空间取向研究:英国人口统计学家,7条人口迁移法则 李对迁移规模的研究:美国人口学家 (二)人口迁移的时间形式三、人口迁移的机制环境变化产生的刺激性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 生态环境的变化;环境移民 个人动机变化产生的因素 1、举例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1.自然因素

17、:气候、土壤、地形、水体;2.社会经济因素:生产力水平、历史故土、政治因素)2、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基本空间形式。3、举例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基本因素。(1.因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刺激因素;2.个人动机变化产生的因素。经济、社会、政治、文化)4、试说明世界和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规律。(趋向暖湿地区、地平地区、岸边)5、简述农业革命之前、农业革命期间、工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的特点。(1.农业革命前,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口发展特征有a极低的人口密度b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c对居住地要求高,如朝阳、干燥、地势高、接近水源、抵御侵略、固定或半固定营地2.农业革命期间:农业社会能够支持更高的人口密度,疾病传播容易,

18、死亡率提高,生产力提高,出生率提高,即婴儿存活率低、阶段性的饥荒和低营养,对流行病的抵抗力差、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死亡率呈大幅度波动状态,出生率也相应变化、平均寿命低;3.工业革命期间,工业革命使公共卫生服务和保健措施增强,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下降。)6、简答当代世界人口增长趋势。7、论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发达国家经济促进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结构及其功能也随之改变,导致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平稳、缓慢地下降。发展中国家为布莱克模式。)8、试述中国人口转变模式及成因。9、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是什么?10、论述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第四章 人口与发展第一节 人口增长过

19、程一、原始社会时期的人口 人口迁移特征:渔猎采集经济活动、人口的繁衍带来人口的迁移。 人口分布特征:覆盖全球大部分地区,疏散分布与相对集中,人口密度极低 人口发展特征:高出生率与高死亡率世界人口增长过程二、农业社会时期的人口增长 农业发展与人口发展的相互影响 人口发展的特征高出生、高死亡长期缓慢增长波动性增长:自然灾害、疾病、战争等 三、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一)工业革命与人口的死亡率 死亡率下降原因分析:经济发展 社会改革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科技进步与医疗卫生水平提高 (二)工业革命与人口的出生率早期的出生率上升与后期的下降原因分析:人的意愿:控制家庭规模 婴儿死亡率下降 经济发展 城市

20、化的发展 国家政策(三)工业革命过程中的人口增长 世界人口的大幅度增长 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日趋显著: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发达国家人口 发展中国家占世界的比重 占世界的比重 1650年,20% 80% 1950年,32% 68% 1998年,20% 80% 2050年,13% 87%(预计)各大洲人口增长的差异四、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 公元1800年,世界人口达到第一个10亿 130年后(1930年),世界人口第二个10亿 30年后(1960年),世界人口第三个10亿 15年后(1975年),世界人口第四个10亿 12年后(1987年),世界人口第五个10亿 12年后(1999年),世界人口第六个10

21、亿倍增 1650年(工业革命初期)世界人口约5亿,人口倍增时间1500年 1800年,世界人口10亿,倍增时间150年 1930年,世界人口20亿,倍增时间80年 1975年,世界人口40亿,倍增时间45年 2010年,世界人口预计80亿,倍增时间35年趋势 目前,全球每年净增人口约8000万,世界平均人口密度43人/km2,以目前速度,2600年平均人口密度约1人/m2:2800年(包括海洋面积)120人/m2(热极限:人类会因为无法耗散自身生命活动所产生的热能而遭到毁灭)第二节 人口转变模式 人口转变: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过程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兰迪的“三

22、个序列 原始阶段:极高出生、极高死亡、极低增长 中间过度阶段: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 现代阶段: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 诺特斯坦的“人口转变” 阶段一:人口高增长阶段,高出生、低死亡 阶段二:人口过渡增长阶段,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下降 阶段三:低增长阶段,低出生、低死亡 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 高位静止阶段(HS):高出生=高死亡 早期扩张阶段(EE):死亡率开始下降 后期扩张阶段(LE):出生率开始下降 低位静止阶段(LS):低出生=低死亡 减退阶段(D):出生率?死亡率 寇尔的人口转变模式:数量界限原始静止时期前现代时期转变时期现代时期现代静止时期(二)人口转变的因素分析 经济发展 政府政策

23、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中国的人口转变历程和模式 加速增长阶段(AG) 负增长阶段(NG) 高速增长阶段(HG) 减速增长阶段(DG) 波动增长阶段(FG) 持续增长阶段(SG)三、中国的人口转变(一)中国人口增长的历程 公元前21世纪(夏)人口约1350万,约占世界的20%,人口增长率0.6 封建社会时期,增长率1.2初期:战国至隋代(1090年)人口2700 6000万,(其中最高记录汉代人口约6500万)中期:唐代至元代(750年)人口约0.8-1.1亿晚期:明清(470年)人口在18世纪突破2亿、3亿和4亿 近代,增长率2.1。1949年,人口5.4亿 现代(1949-2000年)

24、,平均增长率17,2000年人口12.7亿(仅包括大陆人口)中国人口增长现状 目前,人口年平均增长率9左右 每年绝对增长量1300万 每天的新生人口相当于一个军的编制 2040年前后达到人口峰值,约16亿;此后趋于平衡或缓慢回落(二)中国人口转变的原因分析第三节 人口增长的机制一、自然环境与人口增长 土地资源 淡水资源 森林资源 矿产资源二、人口构成与人口增长(一)人口构成:人口系统内部不同属性之间的比例关系。 人口的自然构成:年龄、性别。 人口的社会构成:职业、文化教育、婚姻家庭、阶级、民族、种族等。(二)人口构成与人口发展人口性别构成的影响:性比例92-106 人口年龄构成的影响:年龄金字

25、塔图、老年人口系数、少年儿童系数 人口文化构成的影响:成人文盲率、中学和大学入学率、人口中大学生比例和科技人员比例、初级教育普及率三、人口政策与人口发展 鼓励人口增长的政策 抑制人口增长的政策第四节 人口与发展一、人口因素的两重性 生产者 消费者二、人口增长对发展的影响马尔萨斯:1788年,人口原理 两个公理: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食;人口的繁衍是必然的性 两个级数:人口增长的几何级数(2、4、8、16、32、64、128、256食物增长的算术级数(1、2、4、8、10、12、14) 两种抑制:积极抑制(客观因素),疾病、战争、饥荒、瘟疫预防抑制,主观控制生育马寅初:1957年,新人口论人口激增

26、产生五个矛盾: 人口增长与经济建设资金积累之间 人口增长与提高生活水平之间 人口增长与工业原料需求之间 人口增长与提高人口素质和发展科学事业之间 人口增长与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之间三、适度人口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义 人口容量:人口承载量,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 适度人口: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理想人口数量。经济适度人口 实力适度人口 意义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 国家人口战略的制定 对发展中国家人口转变的影响第五章 人文地理学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 人口问题一、人口老化 人口老龄化指数是指同一人口总体中,老年人口与少儿人口数的相对比值,即

27、与每100名0-14岁人口相对应的65岁及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n2000年时,只有德国、希腊、意大利、保加利亚、日本等5国的老年人口数超过了0-14岁的人口数。n2030年时,预测的所有发达国家老龄人口指数都将超过100,其中几个欧洲国家和日本的老龄化指数将在200以上。最高的意大利、保加利亚、日本将分别达到261、244和231。 n 发展中国家的老龄化指数一般都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据预测,到2030年时,发展中国家中老龄化指数最低的马拉维、利比里亚、危地马拉、肯尼亚等国分别只有10、11、18、19。n 发展中国家老龄化指数上升的潜力都较发达国家大。如韩国、新加坡和泰国的老龄化指数

28、分别从2000年的32、38、27上升到2030年的125、96、96。同期,中国的老龄化指数也将从27上升到91。n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退休人口数量增加、人类寿命延长及少子化加速已使劳动力短缺,加重了劳动人口与整个社会的负担。n 以欧盟为例,2000年底,欧盟国家73的劳动力养活27的退休者,而到2050年,将由47的劳力养活53的65岁以上的退休老人。 一个国家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超过7,或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10,便被称为“老年型”国家。n当前,在全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约有60个已进入“ 老年型”。n人口老化最严重的19个国家( 65岁

29、以上人口)22%的国家:(1个)摩洛哥;17%的国家:(2个)意大利、瑞典;16%的国家:(9个)保加利亚、德国、挪威、英国、比利时、法国、希腊、西班牙、日本;15%的国家(8个):瑞士、奥地利、匈牙利、芬兰、葡萄牙、圣马力诺、丹麦。n目前全球老龄人口总数已达6.29亿,平均每10个人中就有一位60岁或60岁以上的老人。n2050年,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总数将近20亿,占总人口21,并将超过14岁以下儿童人口的总数。其中,非洲老龄人口将从4200万上升到2.05亿;亚洲从3.38 亿增加到12.27亿;欧洲1.48亿增加到2.21亿;美洲从9600万增加到3亿。二、城市化城市化,或称城镇化是当今世界上重要的社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