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3 ,大小:43.31KB ,
资源ID:1239384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239384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张充和.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张充和.docx

1、张充和张充和: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1.XX生平介绍年经时的张充和充和见到数学就头大,她在16岁前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几何、代数。她干脆放弃,把复习的精力全用在其他三科上。第二年临考的那天,家人为她备好圆规、三角尺等作图工具。她说“没用”,因为她连题目都看不懂。数学当然得了零分。但她的国文考了满分,尤其是作文我的中学生活写得文采飞扬,受到阅卷老师的激赏(充和后来说,作文是她面壁虚构的)。试务委员会资深评委(有人指为胡适,他时为中文系主任笔者注)希望录取这名优异生。然录取规则明文规定,凡有一科为零分者不予录取。试务委员会向阅数学卷老师施压,希望网开一面(通融一下)给几分。那阅卷先生不吃硬,

2、复判后,仍给零分。试务委员会爱才心切,不得已“破格录取”了她。当时北京报纸在大学新闻栏报道此事,不过说该生名“张旋”那是充和有意用的假名,连她的中学文凭也是假的,是弟弟宗和托在宁夏当中学校长的朋友帮忙出具的。充和此举一是怕用真名考不取,给张家人丢脸,二是不想让北大方面知道她与兆和是姐妹,从而联想到沈从文。沈从文那时已是名作家,她不想沾光,避嫌。那年代北大中文系名师济济,主任胡适,教授有钱穆、冯友兰、闻一多、刘文典等。名师亲授,使充和受益良多。即令在北大学习期间,充和仍不舍对昆曲的追求。小她一岁的弟弟宗和在清华读书,她常去清华,与弟弟一道去聆听清华的昆曲讲座,不时参加曲友们的演出活动,甚而到青岛

3、拍曲,自娱自乐,好不自在。但好景不长,三年级时充和患肺结核,不得不休学,她无缘得到北大的学位。康复后,中央日报的储安平留英,正缺人手,充和就到副刊贡献当编辑,写散文、小品和诗词,初露才华。 抗战爆发,充和随同沈从文一家流寓西南。在昆明,沈从文帮她在教育部属下教科书编选委员会谋得一份工作。沈从文选小说,朱自清选散文,张充和选散曲。一年后该单位解散,她又在重庆教育部下属礼乐馆工作,整理礼乐。她将整理出来的24篇礼乐用毛笔书写,首次展示了她的书法艺术。梅贻琦的清华日记里对此多有记载。 书画大家张充和端庄、大方又热情,很有人缘,在人才云集的西南科教界,她广结师友。在重庆她结识了知名人士章士钊和沈尹默等

4、,相互诗词唱和,不乏风雅。充和见贤思齐,仰慕沈尹默的书法,正式拜大书家沈尹默为老师,常乘送煤油的卡车到歌乐山沈宅求教。第一次到沈家,沈让张充和写几个字给他看看,沈阅后,以 “明人学晋人书”评之。得力于这些名流的亲炙,张充和的诗词创作亦更上层楼。其代表作当数桃花鱼: 记取武陵溪畔路,春风何限根芽,人间装点自由他,愿为波底蝶,随意到天涯。描就春痕无著处,最怜泡影身家。试将飞盖约残花,轻绡都是泪,和雾落平沙。 章士钊爱才,赠诗给张充和,把她誉为才女蔡文姬;而戏剧家焦菊隐称她为当代的李清照。张充和还会丹青,一次画了幅仕女图。后来这轴“悲喜仕女”还引出一段传奇故事。 1944年6月4日,张充和到歌乐山拜

5、访沈尹默,偶得他七绝:“曲弦拨尽情难尽,意足无声胜有声。今古悲欢终了了,为谁合眼想平生。”之后,她到上清寺看望战时水利工程实验处负责人郑肇径(18941989,字权伯)先生。他们亦师亦友,都爱好书画。郑先生是我国第一个留德学水利的,是著名的水利专家。张充和去时,郑先生不在办公室,她便捉摸沈尹默的那首诗,忽来灵感,便借桌上的纸墨欲以此诗意画一位仕女。她先画仕女的眼线,再加眉、鼻、口。此时郑权伯进来,张充和从没画过人物,害羞,欲把画作扔进纸篓。郑权伯忙止住,展读诗、画后,既赞誉沈尹默的诗,又欣赏张充和未完成的仕女图。郑权伯摊开画稿,让充和补画仕女的身体和琵琶,又“强迫”张充和抄上沈尹默的诗及上下款

6、才作罢。过了些时日,张充和再去玩时,郑权伯已将画裱好,把她过去写的牡丹亭中拾画一段文字也裱上,并请沈尹默、汪东、乔大壮、潘伯鹰题词。次年,又在画的绫边上加上章士钊等人的题词。郑权伯将此画翻拍成照片回赠张充和作纪念。 抗战胜利后,郑权伯回南京,将此画挂在书房中。因张充和于1949年去美,直到1981年他们才开始通信。郑权伯痛心地告诉张充和,他的仕女图等一大批字画在“十年动乱”中遭劫,同时希望张充和能将当年他翻拍的仕女图照片,复制一份并在复制的照片上题词留念。 张充和恋旧,特作小令三首与复制的仕女图一并回赠郑权伯。1983年张充和到南京,特地拜访郑权伯,郑取出仕女图照片把玩,慨叹人是物非。1990

7、年左右,仕女图突然出现在苏州的一次艺术品拍卖会上,恰被充和的侄孙张致元见到,在征得姑奶奶张充和的同意后,不惜重金将此画竞拍到手。这真是社会发生了闹剧,人间便产生悲剧,而岁月又创造了喜剧。 感情往事重庆岁月,才貌双全的张充和尚待字闺中,石榴裙下尾着一批追求者。用情最专最深的当数诗人卞之琳。张充和待人之诚,让卞之琳误读。可张充和无意于他。她感到卞氏人是好人,但“不够深沉”,故对其总是冷淡、疏远。“情到深处天尤怨”,诗人太钟情了。1936年,张充和因病辍学回苏州休养,诗人回故乡海门奔丧后去苏州探视张充和,在张家还住了几天。1937年,他还把自己的诗作编成装饰集,手抄一册,题献给张充和充和也用银粉为诗

8、人抄录断章等七首诗作。但最终这颗爱情的种子仍旧没发芽。2005年秋,充和四弟宇和亲口对笔者说:“当年在成都,四川大学的几位热心教授,给诗人帮腔,定期设宴,邀四姐出席。四姐讨厌这些,一气之下悄悄离家出走。一周后家人从报纸上才知道,原来她独自一人上了青城山,在为上青宫道院题写诗作时,正巧被一游山的大名人看到,那大名人要四姐为他写字,四姐没有睬他们。名人的随从中有好事之徒,将此事作为要人行踪登了报。”宇和又说:“得信后,家里要我去找,那时四姐出走已10天了。我坐在汽车上看到四姐戴个大草帽坐在人力车上,与我擦肩而过。我下来追,四姐见有人来追叫人力车蹬得更快。我请后面骑自行车的人带口信给四姐,说是弟弟在

9、追她,她才停下来。”然而诗人痴情,直到1955年才成家。80代诗人赴美探亲,还专程到充和府上拜访,将他偶然得到的40 年前沈尹默为张充和圈改的诗作手稿送上,还写了篇深情款款的散文合璧记趣。 走笔到此,笔者禁不住又要插一件充和为人厚道的趣话来。散文家黄裳,喜收藏名流墨宝。1947年,黄裳托靳以向沈从文求字,沈慷慨挥毫。两年后,沈又惠一长幅,右下角题记云:“霁清轩中三人同书。”三人者,沈从文、杨振声、张充和也。在这三人的字中,黄裳最欣赏张充和的,但与其不熟识。黄裳旋托友人靳以向充和讨字。时适充和新婚正准备赴美,忙乱中将此疏忽。世事沧桑,一晃三十载,加之山阻水隔,充和早将此事淡忘。卞诗人在叩访张充和

10、时,不经意中聊及当年黄裳托靳以向其求字一事。素以诚信著称的张充和翻检出靳以当年的旧信,读罢践约,为黄裳补书归去来辞。黄裳睹物思人,百感交集,特撰宿诺一文,纪念这一温馨往事。 调转话头。再说诗人虽未能得到充和的爱情,但他们的友谊长存。张家姐弟对诗人都很尊重。诗人曾多次到张家老宅做客,受到热情款待。2000年,诗人过世,张家自办的小杂志水上,还专发悼念文字,称他是张家所有人的朋友。 追求充和的另一位是充和的朋友方云的哥哥。方先生是研究甲骨文和金文的。 充和早年在北大上大学时,方先生就常找由头去拜访她。充和回忆说:“每次他来,都有意和我一起吃饭或聊天,但因为太害羞,结果总是一事无成。他总是带着本书,

11、我请他坐,他不坐,请他喝茶,他也不要,就在我的书房里站着读书,然后告辞。几乎不交一语。”充和称这位不修边幅的追求者是“书呆子”。充和离开北平后,方致信沈从文叹息“凤去台空”。 1947年,充和已经是位大龄女青年了,在北大教昆曲,寄寓在三姐兆和家。是年9月,缘沈从文介绍与北大西语系外籍教授傅汉思相识。傅氏是世居德国的犹太人,他精通德、法、英、意文学,在加州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到中国学习中文,从事中国历史、文学的研究和教学,成了名副其实的汉学家。1948 年11月,充和与汉思喜结秦晋,次年1月双双赴美定居。 宣传昆曲充和与汉思先居加州柏克莱,后移居康涅狄格州的北港,傅汉思在耶鲁大学教中国诗词,张充

12、和在该校美术学院教授中国书法和昆曲。张充和戏说她的美国学生把学中国书法当画画,但在“画”中加深了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张充和还先后在加拿大和港台的23所大学以及各学术所讲授、示范演出昆曲。充和说:最初,在美国宣扬曲事是艰难的,“孤军作战,实打实的一个人战斗。”后来才有语言学家李方桂等人加盟。那时,没有笛师配合,张充和自己先将笛音录好,备唱时放送。为了让昆曲在美国传下去,她还心传口授,精心培养自己的幼女傅爱玛学习昆曲。一开始,小爱玛对昆曲没兴趣,不想学。女儿爱吃陈皮梅,她就用陈皮梅作“诱饵”,唱一支曲子,给一个陈皮梅,还真的“立竿见影”。充和还教女儿吹笛子。经她的调教,傅爱玛9岁便登台

13、演出。有时母女俩同时登台演“双簧”,或你唱我吹,或我吹你唱,向美国人宣传中国传统文化,趣味无穷。 半个世纪过去了,张充和在北美大学校园播下的昆曲的种子已经萌发。她在耶鲁大学教的研究生宣立敦,悟性好,能与张充和同台演出昆曲学堂,赢得满堂彩。宣立敦在拜访沈从文时幽默地说:“在台下,充和是我的老师,在台上她是我的学生。”逗得沈从文哈哈大笑。张充和的昆曲演出,使美国人对昆曲的优美感到震撼。尤令张充和感到欣慰的是,她有四个高足,在促成昆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一事上,立下了汗马功劳。 返回故土1979年她回到阔别30年的故土,之后不间断地回国访亲问友。在苏州九如巷老宅的小院

14、中,面对参天的老树和沉沉的古井寻觅她儿时的梦。 1986年,北京举行纪念汤显祖逝世370周年演出活动,她与大姐同被政府邀请。她与时龄80的元和同演对手戏游园惊梦,还邀诗人卞之琳观赏。俞平伯先生看了她的演出剧照,说这是“最蕴藉的一张”。 2004年金秋,张充和在北京举办旅美60年来的第一次书画展。她那信手点染的仿古山水和自做诗,令人反复玩味,那隽秀的隶书对联,质朴中透出娴雅和大气,那昆曲工尺谱朱黑相间,饶有意趣,尤其是84岁高龄时临唐代书家孙过庭的书谱第一百通长卷,形神兼备,令人叹止。 大家闺秀的张充和,本色是诗人,她的中英文诗集桃花鱼是代表作,其诗词由丈夫傅汉思亲译,堪称伉俪合作的佳构。 对张

15、充和的才学,梁实秋说她“多才多艺”;沈尹默说她的书法是“明人学晋人字”;波士顿大学白谦慎教授说:“她的书法,一如其为人与修养,清淡之中,还有一种高雅气质。而这种气质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少了。”中国书协主席欧阳中石认为:“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书家,而是一位学者。无论字、画、诗以及昆曲,都是上乘,很难得。她一贯保持原有的风范,格调极高。像昆曲,她唱的都是真正的、没有改动过的。书法上的行书、章草非常精到,尤其章草极雅,在那个时代已是佼佼者。” 张充和特别爱穿旗袍,家中衣橱里挂得最多的是色彩、长短各异的旗袍。2004年10月与苏州曲社的曲友们欢聚时,90岁的她面容清秀,举止优雅,身着一袭绛红色的丝绒旗袍,

16、肩披 一方黑色的披肩,仪态万方地依在雕花栏杆旁,一亮嗓子,博得台下掌声一片。有人惊叹:这是活脱脱的最后的大家闺秀。 “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张充和一生低调,为人谦和,淡泊名利。她曾戏说,她对自己的作品就像随地吐痰,无刻意留存。谁有兴趣谁收藏,谁想发表谁发表,“一切随缘”。余生也晚,有幸于上世纪末结识充和先生,获知、亲历两件“小事”,足见充和先生人品之高尚。一是80年代,她回国到沪上做客,老报人黄裳作陪,席间谈起胡适先生,黄裳叹息自己曾收藏一件胡适手迹,“文革”中怕惹是非,私下毁了。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充和回美后将自己收藏的胡适手迹清江引慨赠。后来,此书作流入书画市场,被不法画商作伪

17、多份,分别在杭州、南京、天津抛售。笔者在南京古玩市场买了幅。当时不知真假,后由允和先生介绍,请充和鉴定。充和一眼认出是假货,忙写信安慰我,并寄一幅她书的一萼红(姜白石词)赠我。杭州的某君也购得一份赝品,误以为真,在台湾传记文学上发表文章,还考证其为胡适的情诗新发现。充和与汉思联名撰文打假,以正视听。充和知道我喜欢胡适字,2005年正月初一,我突然收到她的邮件,打开一看,是半幅胡适的字。诗末有充和女士的小跋:“这残片是1956年12月9日适之先生在我家中写的因墨污所以丢在废纸篓中,我拣起收藏已近五十年今赠昌华聊胜于伪充和”。下钤椭圆形阳文印“张四”。张四者,张家四小姐充和也。张充和每回苏州,慕名

18、求字者众。令人捧腹的是,某日,充和在书房里写完字开门,只见一把大藤椅把房门堵得严严实实,有一人端坐椅上,双手高举纸条过头,大有“拦轿告状”之势。那纸条上书“乞赏宿欠扇面一件”。充和见之大笑,扬了扬刚写毕的扇面交给那人。某君将此写成小文堵门索债。 章士钊很欣赏充和,对40年代充和因战乱流寓西南的落魄很同情。他在赠张充和的诗中,曾把充和比作东汉末年的蔡文姬,“文姬流落于谁事,十八胡笳只自怜。”当时充和不悦,认为“拟于不伦”。当充和与汉思结合后,充和又自嘲:“他说对了,我是嫁了个胡人。” 充和的丈夫傅汉思,原译为“汉斯”,经充和提议易为“汉思”。虽是洋人但思汉也。他们夫妇志趣相投,对中国诗词、历史都

19、有浓厚兴趣,且有造诣。汉思为德国出版的世界历史一书撰写中国中古史。他还参加中国的二十四史的英译工作。1980年沈从文访美讲学,就由汉思当翻译,深受听众的欢迎。充和夫妇合作完成了书谱、续书谱的英译本工作。这对中西合璧的夫妇为中美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自30年代张充和就读北大,到抗战后流寓西南,至回北大执教,张充和有相当一段时间与三姐兆和一家生活在一起。张充和小时候是与弟弟们一道听沈二哥讲故事长大的。沈从文像对待小妹妹一样,呵护着张充和。充和对沈从文尊崇、感戴,有时还“倚小卖小”地撒娇。1980年沈从文赴美讲学,在旧金山握别时,充和以西洋礼节亲了一下三姐,随即又亲了一下沈从文。充和笑话他:

20、“他硬挺挺的毫无反应,像个木雕的大阿福。” 张充和为沈从文多种著作题签,撰写多篇回忆文字,并题墓碑,以寥寥16个字,高度概括了沈从文为文为人绚丽多姿的一生。 不折不从星斗其文 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时下,张充和的三个姐姐已羽化,老伴傅汉思也于2004年8月26日别她而去。年逾九旬的充和在全心整理汉思遗著的同时,坚持在砚田边耕耘。她的另一门功课是经营她寓所门前的小院。院内花木扶疏,除育观赏的牡丹玫瑰外,还植一些食用的葱蒜时蔬。侍弄花草,栽瓜种豆。劳作之余,依在竹林旁的长木椅上吟诗或听曲,颐养天年。 充和以一首园牧歌式的清雅小诗,抒发她时下的心境: 当年还胜到天涯, 近日随缘遣岁华。 雅俗但求生意足,

21、 邻翁来赏隔篱瓜。 丁亥清明时节 最后一位民国才女张充和一生低调,为人谦和,淡泊名利。她曾戏说,她对自己的作品就像随地吐痰,无刻意留存。谁有兴趣谁收藏,谁想发表谁发表,“一切随缘”。 出于敬重,大家都唤张充和为“张先生”。稍稍熟悉民国掌故的人都会知道,这是一个连缀着许多雅致、浪漫、歌哭故事的名字,在许多仰慕者听来,更仿佛是一个从古画绫缎上 走下来的名字。她是民国时代重庆、昆明著名的“张家四姐妹”之一,集聪慧、秀美、才识于一身,是陈寅恪、金岳霖、胡适之、张大千、沈尹默、章士钊、卞之琳等等一代宗师的同时代好友兼诗友。她在书法、昆曲、诗词方面的造诣,早在三十年代就曾在北大开班讲授,享誉一时。她的书法

22、各体皆备,一笔娟秀端凝的小楷,结体沉熟,骨力深蕴,尤为世人所重,被誉为“当代小楷第一人”。在各种出版的昆曲图录里,她的名字是和俞振飞、梅兰芳这些一代大师的名字连在一起的。1943年在重庆粉墨登台的一曲昆曲游园惊梦,曾轰动大后方的杏坛文苑,章士钊、沈尹默等人纷纷赋诗唱和,成为抗战年间一件文化盛事。 自30年代张充和就读北大,到抗战后流寓西南,至回北大执教,张充和有相当一段时间与三姐兆和一家生活在一起。张充和小时候是与弟弟们一道听沈二哥讲故事长大的。沈从文像对待小妹妹一样,呵护着张充和。充和对沈从文尊崇、感戴,有时还“倚小卖小”地撒娇。1980年沈从文赴美讲学,在旧金山握别时,充和以西洋礼节亲了一

23、下三姐,随即又亲了一下沈从文。充和笑话他:“他硬挺挺的毫无反应,像个木雕的大阿福。”张充和为沈从文多种著作题签,撰写多篇回忆文字,并题墓碑,以寥寥16个字,高度概括了沈从文为文为人绚丽多姿的一生。 充和的丈夫傅汉思,原译为“汉斯”,经充和提议易为“汉思”。虽是洋人但思汉也。他们夫妇志趣相投,对中国诗词、历史都有浓厚兴趣,且有造诣。汉思为德国出版的世界历史一书撰写中国中古史。他还参加中国的二十四史的英译工作。1980年沈从文访美讲学,就由汉思当翻译,深受听众的欢迎。充和夫妇合作完成了书谱、续书谱的英译本工作。这对中西合璧的夫妇为中美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981年4月13日,纽约大都会博

24、物馆中国部在即将落成的仿苏州园林“明轩”,举行盛大的金瓶梅唱曲会雅集缘起于普林斯顿大学的金瓶梅课程,邀请张充和根据古谱,以笛子伴奏的南曲方式,演唱金瓶梅各回里的曲辞小令。张充和时在盛年,一袭暗色旗袍,“素雅玲珑,并无半点浓妆,说笑自如”,以九十六回的懒画眉开篇,双令江儿水、朝元令、梁州新郎,一直唱到罗江怨的“四梦八空”而欲罢不能,最后以一曲孽海记中的山坡羊 收篇。映着泉亭曲径、回廊庭榭,张充和在宫羽之间的珠圆玉润,不必说,听者是如何的如痴如醉,掌声是如何的如雷如潮。大学者夏志清、高友工、牟复礼(Frederick W.Mote)、浦安迪(Andrew Plaks)、舞蹈家江青等等都是当时的座上

25、宾。 对张充和的才学,梁实秋说她“多才多艺”;沈尹默说她的书法是“明人学晋人字”;波士顿大学白谦慎教授说:“她的书法,一如其为人与修养,清淡之中,还有一种高雅气质。而这种气质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少了。”中国书协主席欧阳中石认为:“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书家,而是一位学者。无论字、画、诗以及昆曲,都是上乘,很难得。她一贯保持原有的风范,格调极高。像昆曲,她唱的都是真正的、没有改动过的。书法上的行书、章草非常精到,尤其章草极雅,在那个时代已是佼佼者。” 她是一位时光的代言者,她的故事就是这乐音乐言的本身。也许,对于她,弹奏华彩乐段的右手,已经换成了左手记忆成了生活的主体,现实反而成了记忆的衬托?其实,人

26、生,在不同的阶段,记忆和现实,黑键和白键,就是这样互相引领着,互相交替、互为因果的叠写着,滚动着,流淌着有高潮,有低回,有快板中板,也有慢板和停顿所以,生命,这点微尘,才会一如音乐的织体一样,在急管繁弦中透现生机生意,在山重水复间见出天地豁朗,又在空疏素淡中,味尽恒常的坚韧,寂默的丰富,以及沉潜慎独的绵远悠长啊。2.民国名媛张充和:我这辈子就是玩民国名媛张充和: 民国名媛张充和:我这辈子就是玩 张充和表演昆曲 张充和(后)与沈尹默夫妇的合影 张充和诗书画选图/三联 曾祖父晚清时官至两广总督,通商事务大臣 三姐夫是作家沈从文 二姐夫是语言学家周有光 张充和简介 张充和,1913 年生于上海,少年

27、时在安徽合肥老家接受传统教育.1934 年 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1936 年任中央日报副刊编辑.抗战初期,在昆明为 教育部编中学教科书.1940 年转往重庆,任职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1947 年, 应北京大学之邀,教授书法和昆曲.1949 年移居美国,先在加州大学伯克莱分 校东亚图书馆工作.1962 年受聘于耶鲁大学美术学院,讲授中国书法,1985 年 退休.擅长诗词,书画,昆曲,并长期担任美国海外昆曲社顾问. 她出身官宦之家,5 岁开始练习书法,97 岁高龄仍每天练字;她工诗词,通 音律,能度曲,善吹玉笛,在中国传统诗词,书画,昆曲,音乐等方面均有精湛 的造诣;她的姐姐是沈从文的夫人,家族

28、之中不乏文人墨客;她多次在北京,苏 州及美国举办个人回顾展, 每次都引起轰动她就是中国文人文化在当代的杰 出代表之一人称世纪才女的旅美著名艺术家张充和女士. 由张充和作,旅美艺术史学家白谦慎编的张充和诗书画选日前由三联书 店出版发行.本书收录了张充和自选诗词二十首,书法作品二十余件,绘画作品 十余件,是目前国内出版的一部最为全面地展示她的艺术成就的书籍. 九十余高龄仍每日练字 张充和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上有很全面的修养和很高的造诣.她工诗词,年 轻时曾请戏曲专家吴梅先生为她改词(吴梅先生是苏州人,为张家世交).在重庆 时,她也曾向沈尹默先生请教诗词.她还通音律,能度曲,善吹玉笛.张充和自 幼研习

29、昆曲, 在这方面有很高的成就. 1940 年, 她在重庆主演昆曲 游园惊梦 , 文化界为之轰动,章士钊先生特赋七律一首志感,诸诗人纷纷唱和. 张充和家中不但姊妹众多,而且从事文字工作的也不少,她的三姐夫是著名 作家沈从文,二姐夫周有光是语言学家,如今已经 100 多岁,仍然著述不辍,而 张家亲友的著作经常都是由张充和题写书名.不过,题签最多的还是沈从文的著 作.1988 年,沈从文去世后,不少出版社都重印了他的旧作,无论是全集还是 选集,或者是纪念沈从文的文集,大多由张充和题写书名. 书法是张充和一生的爱好. 5 岁开始学书, 她 初以颜字打基础, 后兼学诸家, 于隶书,章草,今草,行书,楷书

30、皆有所擅.少年时,便为人作榜书.二十多岁 时所作小楷,气息清朗,格调高雅.流寓重庆时,在沈尹默先生的建议下,研习 汉碑,古代墓志,书风转向高古.今天已是九十七岁高龄的她,不复登台表演昆 曲,也很少作诗赋词,但依旧每日临池不辍. 空袭警报拉响之后仍不舍笔 抗战时期,张充和在昆明,重庆时,小楷写得很多,不少是在空袭警报拉响 之后开始写的.当时的空袭警报分三种,第一种是告知将有敌机来袭,这时候, 开始停止办公; 第二种是告知敌机已经接近, 必须下防空洞了; 第三种警报拉响, 是说明敌机已经到达.由于防空洞就在办公室旁边,只有在飞机快到时才下防空 洞,所以,张充和的小楷多是在第一种警报拉响后,第二种警

31、报响之前写的.抗 战时期写小字多的另外一个原因和磨墨有关,张充和由于少时家境优越,写字有 人磨墨,很小就为人写大字,甚至题匾额.抗战时期条件艰苦,当然不会再有人 为她磨墨,所以这一时期小字写得多. 对话编者白谦慎 她的家族有典型富三代富四代特点 家族成员几乎都从事与文化, 家族成员几乎都从事与文化,文艺有关的事业 广州日报:张充和和她的家族近年来似乎受到了越来越多关注,比如,她和 姐姐被誉为是民国最后的才女,你如何看待她和她的家庭的独特性? 白谦慎:我其实不太喜欢用民国最后才女之类的词语,因为,中国实在是地 大人多,我们不知道可能还有哪些民国的才女被沉潜了,但是,毫无疑问,她是 当代仍然存在的

32、中国传统文人文化的代表之一.她和她的家庭确实很独特,一个 很显著的特点在于,在她这一辈,她们家的家族成员,几乎所有的人从事的工作 或进入的领域都与文化与文艺有关.所以,我说,她的家族有典型的富三代,富 四代的特点. 这种独特性其实从她的父亲身上就可以看到,她的父亲非常开明,而且很早 就接受了西式思想的影响,尽管在他那个年代,有钱人家三妻四妾很平常,但是 他父亲只有一位夫人,家中子女的婚姻都是自己选择的,他父亲很喜爱教育,尤 其很重视对女子的教育,创办了女子中学,订阅各种杂志.张充和的大弟曾在清 华大学历史系就读,他的另外两个弟弟一个是非常著名的作曲家,另外一个曾任 职交响乐团指挥,而她的三姐夫是大名鼎鼎的作家沈从文,二姐夫则是著名语言 学家周有光.这些都体现了张氏家族的独特性. 广州日报:对很多人而言,能够在书法,绘画,戏剧或者是诗词某一个领域 内取得较高的造诣已经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