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24.73KB ,
资源ID:1238303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238303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杠杆说课稿说明范文doc.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杠杆说课稿说明范文doc.docx

1、杠杆说课稿说明范文doc杠杆说课稿说明范文 杠杆说课稿 一、教情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杠杆的概念、五要素,力臂的画法,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杠杆的应用及分类 2.教材的地位: (1)“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是中考理化实验考查的其中之一,要求学生掌握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杠杆平衡的条件的操作能力。 (2)杠杆的知识是前面所学力学知识的延续和拓展,也是学习滑轮、轮轴等简单机械的根底。教学的重点是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突出教学重点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完成好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难点是画杠杆的力臂。 所以本节课在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

2、与技能: (1)、能识别出杠杆,准确找出杠杆五要素。 (2)、通过实验,归纳出杠杆平衡条件,能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简单计算。 (3)、能对杠杆进行分类。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实验探究和数据分析,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小组探究学习让学生认识科学探究必须要有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力臂的画法和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力臂的画法,学生用实验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四)学情分析和教学策略: 1. 学情分析 (1)在本节课以前

3、,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中的一些根本概念和规律,以及这些力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具备了学习本节课的知识根底。杠杆是力学的进一步拓展和应用,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同时又保持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 (2)初二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强,不喜欢老师的单独说教,更喜欢自己动手实 验,在实验操作和分析中,更能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2.教法、学法: (1)教法: 讲授法:介绍杠杆的五要素及画力臂的方法 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问题教学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2)学法:实验探究法、分析归纳法,观察法,小组学习法 (五)课型方式:要素组合 (六)教具使用:多

4、媒体课件,杠杆,钩码,支架,钳子、剪子、镊子,刻度尺,线 二、教学流程: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说课稿 一、课程标准的要求 1在杠杆的定义,相关名词上做主要介绍,特别是力臂的画法上着重落实。 2学生学会自主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通过屡次、反复的实验记录来验证杠杆的平衡条件。 3要求学生牢固掌握这一知识,并在生活实践中熟练应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杠杆及杠杆的五个要素。能确定杠杆的动力臂和阻 力臂。能通过实验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2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会提出猜测、并从实验数据中归纳结论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5、,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兴趣 (2)结合我国古代对杠杆的研究,激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明的自豪感,培养学生探索杠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兴趣以及关注历史、关注科学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1力臂概念的建立及画力臂。 2。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四、教学重点 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来解析生活中的现象。 五、对教材进行分析 从学科的角度而言,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从认知的角度而言,杠杆是一种模型。杠杆是最重要的一种简单机械,是学习后面的滑轮,滑轮组的重要根底。遵循“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设计理念,本节课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工具开始引入。利用生活中杠杆的应用实例,引入杠杆平衡条件的研究,在此根底上组织学生

6、进行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并得出杠杆平衡条件。最后结合杠杆平衡条件探讨杠杆的科学使用问题。 六、学情分析 杠杆是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工具,学生会切实感受到使用它的好处,学习兴趣浓厚但对杠杆的概念及杠杆的平衡条件,学生还不十分清楚,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当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了解杠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帮助学生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降低学习难度。 七教法 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知识,特别是已经明确了力的作用效果,初步形成了力的形象思维。 所以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 八教学过程的处理 1引入新课 通过古埃及金字塔的宏伟壮观,让学生联想到它的建立过程,运用了哪

7、些工具。再通过学生熟悉的玩跷跷板的情景,比赛拔钉子等,让学生初步认识杠杆这种简单机械,并知道使用机械的好处。 用课件展示一些日常工具,用这些工具所能进行的简单操作,说明它们的使用方法。从日常生活使用的工具中认识杠杆,表达“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根本理念,激发学习兴趣。 2通过观察课件中撬石头的撬棒,抽水机的手柄,拔钉子的钉锤等,总结它们工作过程中的共同特征,得出杠杆的概念。 (1)接着再以撬棒撬石头为例,介绍杠杆的五个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提出问题:如何作出动力臂和阻力臂?学生根据数学知识,点到线的距离,通过数理结合,作出力臂。 以跷跷板为例,要求学生画出跷跷板两端的动力

8、臂和阻力臂。并巡视学生完成的情况,有比拟典型的画法可以投影给学生看。 3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通过让学生画跷跷板动力臂和阻力臂,引出如果跷跷板要在水平位置平衡的时候,什么方法最有效? 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如:重的人离翘翘板近,轻的人离翘翘板远。作用在翘翘板上的力大,力臂就短,力小,力臂就长。 在此根底上引导学生如果跷跷板要平衡,是否与力的大小,力臂的大小有关?杠杆要平衡,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要满足什么关系?引导学生猜测,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直觉感受,引发学生猜测 (2)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测,引导学生用所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并验证自己的猜测。 (3)在学生实验时,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让杠

9、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后可得出,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可以从杠杆上的刻度读出力臂的长度。 分别在杠杆两端悬挂钩码,屡次测量,取得实验数据。并让学生保存最后一次实验钩码悬挂在杠杆上平衡的实验情况。让学生观察,最后一次平衡时悬挂的钩码各不相同。但都能使杠杆平衡,增加实验的可信度。 (4)根据实验数据,验证猜测。在此过程中,可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归纳分析能力。 各小组的实验结论是一样的,培养学生对实验结论进行评估能力。 4杠杆的应用 请同学们思考:能否用一把弹簧测力计测量一头大象的重呢? 九布置作业 1P169 第1、2、3 题。 2利用筷子、塑料盖、细线和小重物制作一架小杆秤。通过

10、制作小杆秤,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升华学习兴趣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说课稿 伏道一中 梁金菊 我说课的内容是沪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杠杆的平衡条件”第一课时。本节课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教学的构思。 一、 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九章第一节课。 教材第五、六章分别介绍了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衡知识,本节从新的角度,在不同层次上研究了这个问题,其内容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扩展,也是后面滑轮、轮轴等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根底。本节课内容包括:什么是杠杆?杠杆的五要素,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其中理解力臂的概念并画出力臂,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即便

11、是在学科的知识考察当中,也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常考点,因此,无论是在传统教材,还是新教材当中,杠杆这一节课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继续向学生渗透物理生活,效劳社会,充分表达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经过观察、实验等手段建构物理模型,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本节课无论是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上,还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杠杆是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机械。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剪刀、指甲刀、夹子、筷子等物体,但仅仅是会使用,没有深入地研究这些物体的特点。教材首先通过生活中一些杠杆的图标,让学生寻找他们的共同特征,引导他们用科学抽象的方法建立杠杆的概念,

12、使学生对杠杆有初步的认识。再结合明确有关杠杆的概念。然后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寻找杠杆平衡时,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之间的关系,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再次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接着让学生运用杠杆的知识对三类杠杆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物理是有用的、有趣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 教学目标确实定 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物理新课标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特征,我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和技能目标: (1)认识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识别出杠杆。 (2)知道有关杠杆的一些名词术语,知道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 (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13、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认识什么是杠杆的过程中,通过教师演示生活中常见的杠杆,使学生在脑海中建立杠杆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的能力;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3)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分组实验的方法,使学生获得比拟全面的探究活动的体验; (4)通过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实验数据之间的规律来对实验进行分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展示我国古代的舂和桔槔等成果,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探究中培养学生互助合作意识; (3

14、)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密切联系实际,增强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4教学重点: (1)知道什么是杠杆,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让学生经历一次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全过程,并体会实验探究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三学情分析: (一)思维根底:本节内容位于教材的八年级第九章第一节课,在以前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力学根本知识以及力在生活中的应用。经过观察、实验等手段建构物理模型,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们已经接触了一些探究过程,可以说对于实验探究,学生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维根底,但初二学生知识有限,思路不够宽,对于问题还不能深入考虑。因此,对于本节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让学生自行设计实

15、验方案、操作实验,难度很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思维起点,让学生充分参与物理的教学过程,形成良好的理解思维习惯。所以本节课无论是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上,还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知识储藏: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中的一些根本概念和规律,以及这些力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力学知识的根底 上,进一步了解一些简单机械及应用。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同时又保持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把实验和结论紧密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学习杠杆的应用及变形杠杆打下了根

16、底。 (三)教学难点: (1)怎样找到杠杆的力臂;对力臂的认识和理解比拟抽象,因此是本节内容的难点。 (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探究杠杆平衡条件过程中对数据的分析得出结果。 三 教学设计思路 在这节课的设计当中,我注重表达两个理念。一是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倡学习方式的多元化;二是希望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引导转化作用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简单的把“启发式教学”看作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去指导教学。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那么,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17、。并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用肯定、鼓励的语言鼓舞学生,给学生更多的思考、讨论、操作的时机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开展。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 (一)图片引入,激发兴趣 (二)、情景体验,抽象概念 (三)、课中练习,突破难点 (四)、趣味实验,引入问题 (五)、合作讨论,探究实验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一)教学方法: 对于杠杆的概念,我让学生通过撬重物、拔钉子的小实验,己观察、思考,抽象概括出这些工具的共同点,从而得出杠杆的概念,并在此根底上,让学生举出生活中杠杆应用的实例,这样的处理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

18、的潜力,有助于保护和培养学生探究事物的兴趣,并切实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是有趣有用的。力臂的引入和理解是一个难点,我们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到:当支点和动力作用点相同时,动力的作用效果确不同,从而引出力臂的概念,在通过演示、图解来突破这个难点。分析、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是这节课的重点,按照研究自然科学的一般步骤, 即一:发现和明确要解决的问题;二:实验收集资料和数据;三:分析、研究这些资料和数据;四:发现规律性,得出结论。我采用“从引导提出问题-利用撬书包的活动实际体验-作出你自己的猜测和假设-小组合作设计和完成实验-分析数据间的规律并得出结论”的程序来组织教学,这样,让学生参与和体验探究

19、的过程,培养了探究能力。 另外,还尽量营造出和谐、自然的课堂气氛,真正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 作用,注重教学评价在课堂中的作用。 (二)学法: 本节课学生可以采取观察归纳法、实验探究法、发现学习法及讨论法等学习本节内容。观察归纳法主要用于杠杆概念的建立,实验探究法用于探究杠杆平衡条件,讨论法是学习讨论试验结果,发现学习法是发现生活中的杠杆及学习其内容。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内容的特征,引导学生如何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如何去观察实验,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翁。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

20、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鼓励、表扬等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请思考:能否用一把弹簧测力计测量一头大象的重呢? 作业:利用身边的物品制作一架小杆秤,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升华学习兴趣。 杠杆的科学说课稿 金砺实小 陈舟 各位尊敬的专家、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我为学校六年级的新生班设计的一堂课杠杆的科学。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程序和教学效果的预测三大方面进行说课。 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杠杆的科学”一课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的第2课时。通过前一课“认识工具”教学,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初步认识

21、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从本课开始,学生将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 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通过实验发现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 二、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金砺实验小学座落于宁乡县城,因学校规模开展很快,不断有宁乡、长沙、望城、益阳及安化等地的学生进入我校就读,本学期,六年级增加了三个新生班,因本节教学设计是针对这三个班级,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前,我对新生的科学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说明,这些孩子有85%农村,40%的学生没有小组合作学习的经历,55%的学生没有做过科学实验,70%的学生没有做过科学记录。农村孩子的生活动手经验和动手能力不比大多数的城市孩子差,

22、但科学学习经历、科学学习的素养与城市孩子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三、教学目标: 经过学情调查,因新生班与老生班的差距,所以,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也表现出差异性。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数据,分析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培养学生科学学习习惯,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难点:分析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方法,形成好的科学探究习惯。 说教学程序 一、设计思路: (一)导入: 故事导入新课,借助故事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并借助图片(课件)让学生初步感受杠杆。 (二)认识杠杆: 学生通过自学认识杠杆及杠杆的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尝试找出生活

23、中的杠杆类工具:压水井的压杆和跷跷板的三个点(课件)引导学生识别课本上图片出示的常用工具是不是杠杆。 (三)杠杆的秘密: 提出“杠杆类工具一定省力吗”的科学问题引发学生猜测引导学生利用杠杆尺进行实验,并记录、分析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发现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二、教学方法: 教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欲望;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跟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适时指导,引导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发现科学规律。 3、针对农村孩子,多鼓励、多引导,标准学生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把话说完整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学法:阅读自学、小组合作探究、小组交流讨论和集体交流讨论、记录和分析数

24、据。 三、课前准备: 教师:杠杆尺、勾码、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小组准备杠杆尺和一盒勾码、教材附带记录表 四、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我以阿基米德“撬地球”的故事引入新课。讲述故事前,通过简单介绍阿基米德的成就,拓展学生课外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接下来结合图片讲述阿基米德“撬地球”的 故事,并请学生评论阿基米德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长长的棍子,我就可以撬起地球”,这样一句匪夷所思的话却出自一个大科学家的口里,引发学生好奇心,激发了孩子们探究的欲望,同时“一个支点、一根长长的棍子”以及撬地球的图片可以让学生地初步感受杠杆,从而到达情境创设的目的。 (二)认识杠杆 1、什么是杠杆

25、:“阿基米德要用棍子撬地球,同学们在生活中见过用棍子撬东西吗?”从情境自然过渡到教学内容,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所见过的撬起重物的例子,开掘学生生活经验中见到过的杠杆类工具的实物,建立杠杆的表象。接着我直接提醒:我们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将学生的生活体验与科学概念衔接起来。 2、杠杆的三个点:让学生结合插图阅读教材1、2、3自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然后让学生说说“你知道了什么?”通过交流、归纳,让学生认识杠杆的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3、找出杠杆类工具(摇水井的压杆和跷跷板)上的三个点:学生先观察图片,用铅笔尝试标出三个点的位置,再小组交流。在汇报时我适当指导,要求学生把每个点

26、的位置表达清楚、准确,尤其是跷跷板的用力点和阻力点,我引导学生讨论,明确要以跷跷板上的同学脚站的位置为点,而且两边都可以看作用力点和阻力点。在本活动中,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学习态度,并初步渗透在杠杆中用力点和阻力点是相对的。 4、识别常用的杠杆类工具:由学生先观察,小组交流,再集中汇报、讨论,说说理由。农村的孩子的表现欲望与城市孩子同样强烈,但表达能力还是存在一定差距,在集体讨论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把自己想的意思说清楚、说完整,逐步培养他们的说话能力。 (三)杠杆的秘密探究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通过实验和分析数据,发现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是本课时的重点,而

27、对于这群缺乏科学实验经历孩子来说,如何引发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并大胆的提出自己的猜测;怎么样指导他们设计实验,并养成好的实验习惯动手操作,最终得出实验结论。这些问题都是本课教学中需突破的难点。为此,本环节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活动: 1、提出问题:“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有杠杆类工具,那杠杆有什么作用呢?”联系生活实际中撬棍的作用,学生大都会认为:杠杆可以省力。我接着提出问题:“那用撬棍撬起重物一定能省力吗?要怎么做才省力呢”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见过的撬起重物的情景和教材上撬起箱子的图片,让他们发现支点一般靠近阻力点。“如果支点离用力点近一些,离阻力点远一些,杠杆还会省力吗?”通过这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8、并进行猜测。同时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敢于猜测。 2、介绍杠杆尺,让学生了解怎么样使用杠杆尺和钩码来做一个杠杆。并作出规定:(1)把挂在杠杆尺左边的勾码看作要被撬起的重物,把挂在杠杆尺右边的勾码看作是用的力(便于在实验中对杠杆是否省力进行判断);(2)每次实验两边只能各选一个点挂勾码(目的在于将实验控制在学生可研究的范围内)。 3、集体讨论制定实验方案。因为这是一个随机组合收集数据的实验,所以挂几个勾码、挂在哪个点上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自主选择,制订方案时,只需明确用杠杆尺做实验,怎样是省力,怎样是费力。根据学生分析数据能力还不太强的实际情况,为便于学生能较容易的 从实验数据里发现

29、杠杆省力与费力的规律,我规定每一次实验要使杠杆保持平衡,便于实验后分析数据,并鼓励学生多做几次实验以收集更多的数据。最后提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必须分好工做好记录。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让没有经历过科学实验的学生初步体会怎样制定一个实验方案。 4、学生动手实验。实验时我到各组指导学生操作,并提醒学生作好记录,实验完成后训练学生迅速器材的习惯。 5、分析数据,发现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学生得出结论后以鼓励性语言肯定在实验过程、分析数据过程中做得好的小组,使学生体会到成功和被肯定的喜悦,加强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6、收集数据步骤的反思。提出问题:“用什么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更为合理?”让学生

30、集体讨论,分享各组在收集数据时的一些好的做法。通过活动,教师再适当渗透收集数据在科学实验中的重要性,可培养学生收集数据时的良好习惯。 7、提出问题:“了解了秘密,你们对阿基米德说的那句话有没有新的理解呢?”设计这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尝试用新发现的知识来重新解读阿基米德的假设,引发新的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 五、板书设计 杠杆的秘密 省力: 费力: 不省力也 不费力: 左边(阻力点) 勾码个数 阻力点到支点距离 右边(用力点) 勾码个数 用力点到支点距离 说教学效果的预测 1、学生能识别常用的杠杆类工具,大多数学生能找出一般杠杆类工具的三个点;知道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2、学生的自学、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表述、动手操作、数据的分析等方面能力能得到提高, 3、学生能感受科学课堂学习方法,逐步形成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初步体会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