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23.58KB ,
资源ID:1237275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237275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学年最新西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别董大》《赠汪伦》教学设计评奖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学年最新西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别董大》《赠汪伦》教学设计评奖教案.docx

1、学年最新西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别董大赠汪伦教学设计评奖教案第23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借助注解,理解诗句意思。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音韵的和谐、情感的丰富,诵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背诵课文。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想象及交流意境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喜爱,增加积累。重点难点学会本课生字,会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 1.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诗中的词语。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

2、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3.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4.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 5.有感情地朗读,并能背诵。【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1.谈话激趣:自古至今,大多文人墨客总是喜欢以文会友,在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古诗中有许多是以“友情”为题材的。 2.鼓励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与“朋友”与“友情”有关的古诗。3.教师小结,导入课题:“友情”是一个从古到今永恒不变的话题。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时期,有一对知心好

3、友即将分别,他们一个是诗人高适,一个是当时著名的琴师董大。临别之际,高适触景生情,挥毫作诗,赠别友人,这就是传诵千古的别董大。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4.了解作者:高适唐代诗人,早年很不得志。一度做过封丘县尉,不久投笔从军。由于他参加军队的时间很久,熟悉边疆的自然环境和军事生活,写了不少边塞诗。他的诗风格豪迈,气势奔放。 5.了解董大:董大名叫董庭兰,因排行第一,所以称董大。他是唐玄宗时代著名的琴手,在音乐上有很高的造诣。据说董大擅长古琴,而当时盛行胡乐,他倍受冷落,非常失意。二、朗读古诗,探究初成。1.课件出示: 别董大 唐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

4、识君。 2.学生自由反复诵读全诗。读后交流:(1)这是一首描叙什么的古诗?(送别诗。)(2)写的是谁在哪里送别谁?(高适在塞外送别董大)3.学生再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古诗中重点词语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4.交流重点词语的理解。(1)董大:是作者的一位朋友,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在音乐上有很高的造诣。(2)千里:表示虚数,极言其广。 (3)黄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4)曛:太阳落山时的昏暗光线。(5)知己:了解自己的人,好朋友。(6)谁人:哪个人。(7)君:古代对人的尊称,你,这里指董大。5.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试着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1)前两句“千里黄云白

5、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的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正是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2)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高适对朋友董大的劝慰:不必担忧您前去的路途没有知己,天下哪个人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三、再读古诗,质疑深探。(一)品读第一二句诗。1.课件出示: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

6、雁雪纷纷。(1)指名学生朗读。(2)鼓励交流:读了这两句诗以后,你了解到他们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分别的?(引导了解:黄云、白日、北风、雁、雪。)(3)看课文插图,想象一下,黄云、白日、北风、雁、雪这几种景物串起来勾画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凄凉、寒冷、空旷)此情此景,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给人以荒寒凄凉的感受。)2.教师范读前两句诗,学生交流: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觉到什么?(1)学生自由交流。(2)教师根据学生发言小结:听到了呼呼的北风的狂啸声,感觉到北风刮到的脸上,寒在心里;看到了大雪纷飞,断雁独飞的凄凉,看到了黄沙飞扬,黄云残日的空旷,此刻夕阳西下,日暮黄昏,且

7、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感觉到凄凄惨惨。3.谈话过渡:此情此景,此时此刻别董大,诗人与朋友分别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我们继续阅读诗的后两句进行了解。(二)品读第三四句诗。1.课件出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1)自由阅读,看诗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别董大时的心情?(愁)(2)这里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一是与朋友分别;二是感觉前途昏暗,分不清方向。)(3)好友分别,难分难舍,董大的心情一定糟糕到了极点了,而真正的朋友这时候最应该怎么办?(劝慰朋友。)(4)诗人是怎样劝慰朋友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5)这里的“君”指谁?(“君”在诗中就是您,

8、指董大。)2.教师小结:董庭兰在唐代享有很高的声誉,宰相非常赏识他,当时众多的诗人都与他有交往,并在诗中描写了他的琴艺。由于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也离开长安。在董大的心里,自己就好像是这只被北风和大雪包围着的孤独的大雁。大雁尚且还有南飞的目标,而自己却要漂泊他乡。面对遭受挫折、怀才不遇的好友董大,高适作诗劝慰好友。四、总结延伸,升华情感。1.教师小结:这首诗的前两句写景,通过描写 黄云、白日、北风、雁、雪等景物,表现出离别时凄凉的情景。其中大雁南飞隐喻董大即将远行。后两句抒情,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

9、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2.知道感情朗读。(1)读准节奏。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2)读出感情:乐观的人生态度,豁达的心胸,对友人的真情。3.学生感情朗诵,练习背诵。五、拓展延伸,阅读积累。1.课件出示送别诗词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友人李白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又送王孙去,

10、萋萋满别情。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高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雨霖铃柳永2.学生自由阅读积累。【课堂作业新设计】1.默写古诗别董大。 2.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 3.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小故事。 【课堂作业新设计】参考答案1.默写古诗别董大。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2.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不必担忧您前去的路途没有

11、知己,天下哪个人不知道你董庭兰啊! 3.别董大改写我的好朋友董大要走了,我的心情有点凄凉。你看,天空那弥漫千里的黄云,让太阳也暗淡无光,失去了往日的光泽,北风呼呼地刮着,好像在逼着那只孤独的大雁快点向南方飞去。就在这时,鹅毛般的雪花到处纷飞,好像也来为我的好朋友来送别。 董大见我来为他送行,显得有些感动,但这也掩饰不住他内心的凄凉。我安慰他说:“以你的才能和名望,天下哪会有人不赏识你这位著名的琴客呢?就算你走到天涯海角也还是会有人赏识你的呀!”董大感激地说:“我一定会记住你的这番安慰和鼓励,我不会让你失望的。”说罢,他依依不舍地离我远去。望着好朋友远去的背影,我匆匆写就了一首诗: 别董大千里黄

12、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第二课时【课时目标】 1.根据注释自学、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2.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和修辞手法。3.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4.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陶冶学生珍惜纯洁高尚友情的思想意识。【教学过程 】一、背诵比赛,激趣导入。1.鼓励学生自愿朗诵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师生评议。2.课件展示,学生自由朗读。 别董大 (唐)高 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 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

13、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 维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3.互相交流这些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送别诗。)4.导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一起学习一首送别诗赠汪伦,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二、故事引趣,激发情感。1.教师导言:同学们,李白和汪伦能成为好朋友,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呢。老师把这个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传说一年春天,李白漫游到安徽泾县,这里离汪伦家乡很近。一直敬仰李白的汪伦知道这个消息,喜出望外,决心把李白请到家里住上几天,以便向李白求教。汪伦知道李白喜爱四处奔走,游览大好河山;喜欢饮酒吟诗,结交朋友。他见到了李白,对李白说:“先生好游,

14、敞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喜饮,舍邻有万家酒店。能否到我家乡做客?”李白答应了,并来到汪伦的家乡桃花潭,只见潭水悠悠,野渡舟横,岸上只有一株桃树,孤零零地开着花。桃花树边有座茅屋,门前挑着一面杏花酒旗,上面写着“万家酒店”四个大字。李白恍然大悟:哦,汪伦所说的“十里桃花”原来是指乘舟泛游十里才能见到一株桃花;“万家酒店”原来是一个姓万的人开的酒店,李白连说:“你很聪明,我们交个朋友吧!”于是,李白便在汪伦的家中住下了。他们每日促膝交谈,饮酒作诗,很是快活。李白一住就是半个月。一日,李白想起与好友孟浩然在武昌有约,便告别汪伦要走。临行时,汪伦恋恋不舍,唱着山歌为他送行。李白十分感动,便吟诵赠汪伦一诗给

15、汪伦。两人挥泪而别。三、初读古诗,读通读懂。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1)画出生字词,通过拼音认读生字,结合注释理解词语。(2)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2.学生自由朗读,学会生字,初步理解。3.检查自学成果。(1)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正确的地方。(2)交流对词语的理解,教师利用课件小结: 汪伦:李白的朋友。 将欲:将要。 忽闻:忽然听见。 踏歌:古代民间的一种唱歌方式,唱时以脚踏地为节拍。 桃花潭:在今安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千尺:很深。 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 不及:不如;比不上。 情:情谊。4.互相交流:把这首诗大

16、概的意思说一说。(李白坐上船儿正准备远行,忽然听到岸上传来踏歌的声音。桃花潭水虽然深过千尺,也比不上汪伦赶来送我的厚谊深情。) 5.指导朗读,读准节奏。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四、体会感情,深入探究。(一)品读第一、二句古诗,读中悟事。1.看书本上的插图,互相交流:船上的人是谁?(李白)岸上的人是谁?(汪伦)你是从哪句诗看出来的?(李白乘舟将欲行。) 2.李白乘舟将要干什么?(离开。)你是从哪个词语中看出来的?(行。)3.李白将要走了,他与汪伦刚结下深厚的友谊就要面临分离,你说他的心情会怎样?(依依不舍。)4.汪伦是用什么方式为李白送

17、行?(踏歌。踏歌本是古代的一种艺术形式,拉手而歌,用脚踏地为节拍。后来也指“行吟”,既漫步而歌。)5.汪伦用这种隆重的方式为李白送行,从这里可以感受到汪伦对好友李白的感情怎样?(深厚。)6.指导朗读:把李白的不舍之情读出来,感受李白和汪伦二人情谊的深厚。(二)朗读三、四句古诗,读中悟情。1.互相交流:从哪句诗句中体会到了李白与汪伦的深情厚谊呢?(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2.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不是。诗人运用夸张的写法,说明桃花潭的水很深。)3.教师小结:同学们,汪伦虽是用计将李白骗来的,但两人却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然而,相聚的日子总是过得太快,李白不得不离去了。站在船头,那湛蓝

18、的桃花潭水,更是触动了诗人的离别情怀。于是,李白情不自禁地用水深来比喻情深。(板书:水深情深) (三)指导朗读。1.再读古诗,体会李白和汪伦深厚的情谊。2.指导诵读:“李白乘舟将欲行”,读出不舍之意;“忽闻岸上踏歌声”,读出惊喜的感觉;“桃花潭水深千尺”的夸张意味和“不及汪伦送我情”中蕴含的深情厚谊。3.学生自由朗读,练习背诵。五、拓展延伸,入境悟情。1.课外搜集描写送别或友情的古诗。 2.办一期与送别或友情有关的古诗手抄报。【课堂作业新设计】1.默写古诗赠汪伦。 2.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 3.根据对古诗赠汪伦的理解,完成练习。(1)这首诗以叙事开头:“ ”写李白离开桃花潭时情景。此时

19、人以登舟船也就要开了,忽然听到岸上有人边走边唱的走了过来。“ ”,说明李白并不知道会有人来送行;“ ”,写出送行这边走边唱从岸上走来的神态。他是谁呢?这句诗中并未直接写出,直到最后一句才点明,原来是友人 。 (2)三四两句叙事抒情。“ ”诗句用的是说话的语气,李白说:桃花潭的潭水纵然有 ,却总及不上 。“千尺”形容极深强调潭水极深,意在表明妄伦和自己的友情更深。这里用“ ”来和“ ”相比,而且加上不及两字,显得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课堂作业新设计】参考答案1.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2.李白坐上船儿正准备远行,忽然听到岸上传来踏歌的声音。

20、桃花潭水虽然深过千尺,也比不上汪伦赶来送我的厚谊深情。 3.根据对古诗赠汪伦的理解,完成练习。(1)这首诗以叙事开头:“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写李白离开桃花潭时情景。此时人以登舟船也就要开了,忽然听到岸上有人边走边唱的走了过来。“忽闻”,说明李白并不知道会有人来送行;“踏歌”,写出送行这边走边唱从岸上走来的神态。他是谁呢?这句诗中并未直接写出,直到最后一句才点明,原来是友人汪伦。(2)三四两句叙事抒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句用的是说话的语气,李白说:桃花潭的潭水纵然有千尺那么深,却总及不上汪伦送我的这翻情谊呵!“千尺”形容极深强调潭水极深,意在表明妄伦和自己的友情更

21、深。这里用“深千尺”来和“送我情”相比,而且加上不及两字,显得意味深长耐人寻味。【板书设计】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课后反思】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别董大这首送别诗有它的特色,作者在送别友人时没有仅仅表达离别之情,而是主要着意于劝慰友人,借以赞扬他天下驰名。格调显得开朗、清新。前两句写景,极富有西北的景色特点,也渲染了互相间的浓厚的离别之情。后两句诗人笔锋一转,意境也豁然为之开朗、清新 赠汪伦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写的一首叙事抒情佳作。这

22、首诗主要叙述李白离开桃花潭时,他的好友汪伦来送别的情景,体现了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诗的前两句是叙事,写待发之际,汪伦以独特的方式为之送行;后两句是抒情,诗人以水深喻情深,在诗人看来,桃花潭虽碧水幽深,却也比不上汪伦对他的情谊深!这首小诗,通篇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洋溢着浓郁的诗意。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第一步: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本节课中,“读” 始终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通过品味语言,想象情境,体会人物心情来引导学生读出味道,读出情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第二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努力建立平等的对话机

23、制,教师与学生一起走进文本,展开对话。教师创设情景,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交流、自主选择的时空,使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交流。 第三步:以“情”为主线,通过课件的演示,教师语言、动作、表情的感染,通过充满激情的点化分析,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情感,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作者的情感基调,从而产生共鸣。并将诗情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连接起来,从而帮助学生完成对文本意义的独特建构,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爱的教育,同时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第四步:注重学习古诗方法的指导。我充分地肯定了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古诗的方法,并一直激励学生要用这些方法去学古诗。 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忽略了用到学生进行角色转换,从而对古诗情感的感悟不很到位。 今后改进的方案:在今后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角色体验来感悟诗情。例如在别董大这首古诗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走进送别的场面,让学生思考董大的忧愁是什么,你怎样开导他?如果你是董大听了朋友的劝慰你的心情怎样?通过学生的换位思考和角色体验,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了诗句的内涵,使诗句更加富有生命力,使古诗教学鲜活起来。再如,在赠汪伦一诗的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表演,让学生轮流担任李白、汪伦、村民等角色进行表演,表演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有利于更好地把握课文的精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