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产业内贸易规律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实证分析产业内贸易、规律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实证分析田 泽(河海大学商学院)摘要:随着全球国际贸易的不断深化与扩展,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也越更加迅速,其占各国对外贸易的比重也在逐年上升。本文分析产业内贸易的内涵及其规律,研究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现状,运用相关模型对中国产业内贸易进行对比分析,并就发展中国产业内贸易提出了相关对策。关键词:产业内贸易 贸易结构 贸易指数西方学者的对产业内贸易研究大都倾向于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间的产业内贸易,很少有针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东亚国家)的研究。事实上,由于发生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正在不断的增加。已有许多学者曾对中国与其
2、它国家的具体贸易方式进行过研究,但很少有人对中国的产业内贸易研究做专门研究,基于此,本文对中国发生的产业内贸易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一、产业内贸易概述(一)产业内贸易的内涵产业内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是产业内国际贸易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比如日本向美国出口轿车,同时又从美国进口轿车的现象;中国向韩国出口某种品牌的衬衣,同时又从韩国进口某种T恤衫的这种贸易活动。产业内贸易还包括中间产品的贸易,即是某项产品的半制成品、零部件在两国间的贸易。在产业内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中,同一产业产品基本上
3、是单向流动,即要么进口,要么出口;而产业内贸易是双向流动的,因此产业内贸易又叫双向贸易(Two-way Trade)。产业间贸易是不同产业间产品的贸易,如一国生产的工业品和另外国家生产的农产品进行交易,而产业内贸易则主要是工业产品中的某一类产品间的贸易。传统的产业间贸易,一般是通过分别处于不同国家的独立厂商交易来完成,而产业内贸易则通过内部和外部两个市场来实现。现在,由于跨国公司的兴起和快速发展,使国际贸易的很大一部分贸易是在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和子公司、子公司和母公司之间进行的。这种跨国公司利用特殊优势所形成的内部化交易机制被称为内部市场。与此相对应的买卖双方独立进行交易所形成的市场称为外部市场
4、。由此,产业内贸易可以更精确地表述为:同一产业内的产品,主要是制成品通过外部市场与内部市场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间的双向流动。 (二)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一般规律 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一般规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要素禀赋角度看,如果两个国家的生产要素禀赋差异越小,其产业内贸易比重就比较大。因为从生产或供给角度上,产业内贸易取决于向消费者提供产品的异质性,取决于该产品生产的技术进步水平,主要是由于异质产品可能以相同的技术被制造出来,也可能含有完全相同的物质成份。可见,产业内贸易常常并不取决于生产要素的内容,并不像前面的生产要素禀赋贸易理论那样强调生产要素禀赋差异。2从需求角度看,如果两个国家中的人均收入
5、较高,并且两国的人均收入差别较小,则两国间的产业内贸易比重较大。因为相对于高收入阶层而言,低收入阶层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具有简单化和标准化的特点,对产品品质不会有特殊的要求。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消费者的需求会变得追求多样化和个性化,从而表现出对异质产品旺盛的需求;另一方面,收入水平决定消费结构,两国人均收入差异不显著,会导致两国间的需求结构有很大的相似性。相似的需求结构和追求差异化的个性产品,必然使两国间产业内贸易内容广泛,比重较大。3从区位角度看,两国地缘关系越近,则产业内贸易的可能性越大。两国较近的地缘关系、相似的生产特征和相似的消费习惯,加之运输成本低廉和便于开展边境贸易等这些有利于两国产
6、业内贸易开展的因素,从而,使它们的产业内贸易比重相对较大。4从产业或产品角度看,产业内贸易的规律是,具有异质产品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比重会大于具有同质产品的产业;具有先进技术和工艺革新较高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比重高于具有简单和技术相对停滞的产业;在存在大量中间产品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比重会大于中间产品较少的产业。二、中国产业内贸易现状及结构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得到迅速发展,产业间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我国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出口大大带动了我国的经济增长,也扩大了我国同国际市场的广泛联系。但是,由于当代国际分工的不平衡因素,不完全竞争构成了国际市场结构的基础,我国产业内贸易
7、发展水平较低,不能够参与国际市场中的中高级产业的国际分工。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对外贸易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获得通过产业间贸易带来的比较利益,更主要的是借助开放型经济提供和优化中国的产业结构,获取产业内贸易带来的经济效益。为此,应大力发展和利用产业内贸易推动经济发展。(一)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现状1中国近年来的国际贸易情况从1978年到2004年的26年中,中国的总贸易额从206亿美元增加到11548亿美元,年均增幅达16%。进出口占GDP的份额由6.82%增加到70%,该增长是进出口同时增长的结果:出口占GDP的比重从1980年6.0%上升道2000年到24.7%,而进口占GDP的比重则相应地
8、从1980年的6.6%上升到2000年22.9%。可见,中国的对外贸易从八十年代到90年代有较高的增长,进入九十后基本上放慢了增长速度,并保持了较为稳定的态势。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一直保持了较高的贸易份额,其中对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工业国之间的贸易占总贸易的比重一直居高不下。2001年中国就有57%的出口贸易和52.3%的进口贸易是同这些国家进行的,同时出口贸易从1993年的52.2%增加到了2001年的57%,且伴随着中国逐步发展为全球制造中心和世界工厂,这种趋势是可持续的。与此同时,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进出口贸易也保持了相对稳定的份额。2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现状运用格鲁贝尔
9、-劳埃德的综合体产业内贸易指数Bi和简单算术平均数两种方法对中国产业内贸易进行测算分析,计算的数据以1997到2001年间的内贸易状况为依据。表1的计算结果反映,以Bi计算的中国产业内贸易指数始终保持在0.4以上,且除了2001年略有下降外,一直保持增长,在2000年该指数已接近0.45;以算术平均数计算得到的中国产业内贸易指数除1998年略有降低外,也保持着稳步增长的趋势。表1 中国19972001年的产业内贸易状况年份19971998199920002001产业内贸易指数(算术平均)0.3910.3890.4040.4120.411产业内贸易指数(加权)0.4040.4090.4280.4
10、460.425资料来源:世界贸易中心网站 附注:根据SITC3计算得出. 3运用综合指数考察中国产业内贸易为了全方位考察中国的产业内贸易状况,有必要对中国产业内贸易结构进行分析。从1997年到2001年,中国均参加了按SITC分类的260个产业的贸易,其中第345和第286这两个产业在这5年中只有进口,没有出口,第971产业在有的年份没有贸易,有的年份只有单向贸易。由于SITC第9类属于未分类的特殊商品,不具有一般性,可比性差,所以只考察其余8类共计257个产业的贸易。(1)分别考察SITC(08)类的综合产业内贸易指数通过对表2的观察,可以发现:从1997年到2001年,中国贸易产品中除第2
11、类、第四类外,产业内贸易都处于增长中,但其间略有波动,第2类产品的综合产业内贸易指数有所下降并稳定在0.25左右的水平。第4类则基本处于下降状态;可喜的是,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第6、7类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已分别于2001年、2002年超过了0.5,转变成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产品类别,而且第1类产品也于2000年发展为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表2 综合产业内贸易指数的比较(中国与美国同类产品)年份类别199719981999200020012001(美)0类0.2290.3500.3830.3490.3380.5401类0.4650.3650.4470.5740.5520.4712类0.2700.
12、2310.2470.2430.2420.5353类0.2570.2450.2080.2490.2870.3804类0.4820.3780.2200.2580.3180.6295类0.4440.4510.4340.4320.4460.7636类0.4910.4740.4810.4910.5070.5927类0.4460.4560.4780.5060.4950.7458类0.3520.3640.4190.4380.4030.515资料来源:世界贸易中心网站 根据SITC3计算得出。与此同时,美国2001年的产业内贸易状况基本结果见表4第7类。在9类产品中,美国共有7类产品的综合产业内贸易指数超过0
13、.5,且第5、7类产品的综合产业内贸易指数达到0.75,制成品5-8类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均超过0.5,初级产品0-4类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也占到了3个。这表明美国不仅社会分工高度发达,技术优势明显,而且资源丰富,农业发达。中国产业内贸易指数优于美国的产品出现在初级产品中的第1类。其他产品均比美国低,且低的幅度很大。通过对比说明中国的工业化水平与美国相比仍非常落后,规模经济不论是在制成品还是在初级产品方面均未得到有利的实现,与美国相比甚远。(2)考察制成品产业在中国Bi0.5的产业总数中所占的比重这里的制成品指的是在SITC(5-8)类中的所列产品,表5展示了1997-2001这5年间,中国Bi0.
14、5的产业总数一直保持着增加的趋势。从1997年的92个增长至2001年的100个,增加了8个。同期中国制成品中综合产业内贸易指数Bi0.5的产业总数从1997年的54个增长至2001年的62个,也增加了8个。说明这5年中新出现的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产业都属于制造业,中国的制造业在这5年中发展很快。与初级产品相比,中国制成品产业在Bi0.5的产业总数中始终占居六成,且这一比重有扩大趋势。这说明中国的产业内贸易是以制成品产业为主要支撑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出口产品结构在逐步优化,中国的贸易品已经具有一定竞争力且发展趋势良好。可以预见中国将有越来越多的生产制成品的产业将进一步发展成为以产业内贸易为主
15、的产业。表3 中国1997-2001年制成品产业在Bi0.5的产业中所占的比重年份产业数19971998199920002001Bi0.5的产业总数(个)92959699100其中制成品产业数(个)5458596362制成品所占比重()58.761.161.563.662以上的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国际的普遍认为的中国将成为21世纪的“世界制造业中心”或“世界工厂”的提法提供支撑。但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是掺杂了水分的。因为其中很大一块是由外商投资的加工贸易引起的,这部分属于“嵌入式”的,不是本国“原生性”的,因而不能如实反映中国的实力。而美国在2001年有174个产业是以
16、产业内贸易为主的,其中制造业124个,占了71.3%。(二)中国产业内贸易存在的问题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产业内贸易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产业内贸易的迅速扩大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但是,我国产业内贸易还是存在一些问题。1在对外贸易的指导思想上,我国一直是按照传统的比较利益理论来确定我国国际贸易的分工格局,过分强调我国与其他国家经济上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从目前来看,我国劳动力和部分自然资源上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可以生产和出口一些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是在国际贸易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仅仅按照比较利益进行分工和贸易还是远远不够的。在国际交换中,初级产品和低加工
17、产品的贸易条件正相对的有时甚至是绝对的下降,立足于以资源和劳动密集为基础的比较优势,总是面临被淘汰的危险。而且,由于我国人均占有资源贫乏,劳动力素质较低,我国在这方面的比较优势正在削弱。更为重要的是建立在比较利益基础上的对外贸易格局十分脆弱,因为它会造成我国产业结构的滞后,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2中国的许多企业存在着产业集中度低、规模不经济的现象从量上看,我国大中小型企业的数量比例与发达国家差不多,但是从质的方面来看则不难发现,我国绝大部分企业片面追求“大而全”,“小而全”,从而形成了“全能型”的组织机构。企业之间生产能力重复配置,许多企业专业化程度相当低,不仅大企业没有实现“大而专
18、”,小企业也没有实现“小而精”。大中小企业之间没有形成互补关系、协作关系以及技术生产上的经济联系,难以形成合理的分工格局。我国企业因为规模不经济而带来的效益损失,不仅限于企业是否达到规模经济本身。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我国企业的规模结构存在的最大缺陷在于缺乏专业化协作基础上的分工与协作这一致命弱点,从而使得我国企业因规模不经济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大大的扩大了。3中国缺乏产业内贸易的支撑性产业和产业群国外有竞争力的产业都有庞大的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群支持,而我国的大多数产业缺乏这样支持。以服装业为例,中国服装业虽然庞大,每年出口量相当高,但是由于我国的面料,辅料,服饰配件,服装设计等产业都相当落后,结果
19、服装的档次始终提不高,在国外只能占领低档次产品市场。要提高中国产业内贸易的竞争力,仅仅靠建几座现代化工厂,引进一些设备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而是需要从目标产业的产业集群上下功夫。4中国在产业内贸易中,存在出口产品水平低、出口方式落后以及结构层次低的问题在中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占七成,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仅占三成。与此相反,发达国家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的比率达七成以上,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的这一比率也达到了50%以上。据海关统计估算,我国出口的机床平均每台仅110美元。而进机床每台高达14504美元,进口机床价格是我国出口机床价格的132倍;又据调查我国某些柴油机出口价格为每台1
20、50美元,平均每公斤仅0.6美元,而钢铁单价是每公斤0.5美元。在全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中,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占全球贸易的三分之二左右。传统的商品输出越来越多地转变为通过资本输出、生产本地化来实现。而我国的出口方式仍十分单一,几乎全部依靠传统的交易方式达到产品输出的目的,对外经济贸易交往方式的融合度很低。5缺乏高度内部化的大型跨国公司和巨型企业贸易内部化是跨国公司重要的竞争优势之一。跨国公司为了克服外部市场的不完善,以内部化市场作为外部市场的替代,通过内部交易和转移定价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内部化优势是跨国公司竞争制胜的重要武器。资料显示,跨国公司的内部化交易已占世界贸易的1/3,而且呈
21、现上升趋势。我国许多企业存在着产业集中度低、规模不经济问题,企业技术研发投入很低,产品出口的能力差,缺乏规模经济,自然贸易内部化程度也很低。这种状况,无论对企业,还是对整个国家来说,都缺乏合理的经济性,影响出口效益的提高。三、促进和发展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对策1大力发展国内产业内贸易,实现规模经营战略中国为了达到产业的规模经济,可以先在国内实现产业内贸易,进而实现国际产业内贸易。凡是国内能够生产,而且质量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技术水平的产品或工序,都可以通过国内垂直或水平产业内贸易在国内同一产业内进行交换,从而带来与国际产业内贸易相同的生产效应和消费效应。同时,国内不能生产的产品或者是虽然可以生产,但是
22、技术水平不过关的产品还需要进口。主动适量进口部分先进的产品既可以对国内同类产品生产企业形成压力,也可以更好的引导国内消费结构和生产结构高级化。尤其是在中国参加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相对较少的情况下,从国内产业内贸易再到国际产业内贸易,不失为发展规模经济的好的途径。2实施差异产品战略,促进国际产业内贸易发展一般地说,对垂直型差异产品的需求要受到消费者收入的制约,而对水平型差异产品的需求则受消费者偏好的影响。而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收入分配都不可能达到绝对的平均,这就造成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部分需求的重叠。因此,即使从同一产业的不同层次来看,发展中国家也可同发达国家开展垂直型的差异产
23、品贸易。由于中国企业产品的差异化程度不大,产品价格往往只是发达国家最终零售价格的1/4或1/5,而失去了获得较多利润的机会。因此,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应加强和扩大差异产品生产。中国整体经济水平发展的二元特征决定了中国产业贸易的多层次性。中国与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产业内贸易基本上是垂直型的,中国从发达国家进口高质量的产业内产品,而向发达国家出口低质量的产业内产品;中国与部分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也是垂直型的,与中国同发达国家及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垂直型的产业内贸易的产品流动方向相反,中国从这些发展中国家进口低质量的产业内贸易,向这些国家出口高质量的产业内产品。3实施产业化战略,促进贸易结构升级
24、实行产业化战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以产业结构促进贸易结构的升级,对于推动产业内贸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调整产业结构,要特别重视调整和提高工业结构,致力于缓解基础产业的瓶颈制约,并加快支柱产业的发展。西方高加工工业的发展对中国发展产业化战略提供了契机。一方面,西方高加工工业的发展加速了传统产业的退出步伐,不仅轻纺等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进一步萎缩,一些资本相对密集的产业如汽车、钢铁、家用电器等也加入到了“夕阳产业”的行列,从而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并可能因此提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比重。另外一方面,高加工工业也是高度国际化的产业,其技术精密、结构复杂,
25、该产业发展过程中对资金、技术、市场要求更高。中国利用经济技术的二元特征,着力研制开发高加工工业的某些部件、工艺流程,然后通过水平产业内贸易参与发达国家在高加工工业的产业内分工和贸易是完全有可能的。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离不开我国现有的经济技术基础和产业基础。我国应该尽快实现有产业间贸易为主到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转变;由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到以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为主的转变。在产业内贸易的区位发展上,经济发达地区在垂直型产业基础上逐步提高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比重;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要在产业间贸易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比重。4培育和建造中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巨型企业跨国间并购、重组成为近
26、年来全球跨国公司的发展趋势之一,通过并购,跨国公司变得更加强大,其资本优势和垄断地位不断巩固。这对我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提出了严峻挑战,我国的大型企业无论规模和竞争能力都尚不足以与之抗衡,我国企业的研究开发的投入不足,产品缺乏高技术含量。在这样的竞争格局中,中国的企业只有尽快将自己打造成跨国集团公司,才能赢得发展的主动权。随着中国作为世界贸易工厂和世界制造中心地位的确立,我国正在由经济大国成为经济强国。巨大的市场需求和经济规模都为建造大型跨国集团公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经济的强大需要一批民族工业的“产业巨人”,需要驶入国际竞争海洋的企业“航母”。为此,通过开展横向并购,跨国兼并的途径,实现资
27、本扩展和集中;同时,通过深化国有产权改革,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在国内可以通过实施管理层收购、职工持股、引进新的战略投资者和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等途径,促使国有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通过产权流动和转让,真正成为规范的股份制公司。5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提升我国产业内贸易水平技术创新与高新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只有依靠技术进步才能改善我国的产业结构,也只有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产业结构才能提高我国产业内贸易的水平和质量。高新技术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带动产业结构高级化,高新技术经济竞争的结果,必然导致许多新兴产业的建立,而且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将日益增
28、大。在建立新产业的同时,还将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促使其升级。由于高科技具有较强的外溢性,能有效带动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因而也是应该重点培植的。其次带动技术结构简单化,目前许多发展中国家技术结构复杂,既有尖端技术和先进技术,又有传统技术和落后技术,甚至还保留有极原始的生产方式。高新技术经济竞争的结果,必然要改造传统技术,淘汰落后技术,发展先进技术,从而使技术结构简单化。技术水平落后、产品附加值低正是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所以实行科技创新战略就显得非常迫切。我国要进入未来世界经济强国之列,就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创造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从而提高我国产业内贸易的水平。在发
29、展高新技术、高新产品上,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大国,经济潜力巨大。为此,应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改善劳动力队伍的素质,不仅可以提高本国资本的利用效率,加快技术吸收和创新,而且可以为发展产业内贸易奠定重要的基础,最终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参 考 文 献1朱刚体.产业内贸易、公司内贸易和公司竞争优势.国际贸易问题,1993,(7)2许统生.布兰德-克鲁格曼产业内贸易模型及扩展.世界经济报,2000,(7)3徐娅玮.中国产业内贸易的现状与成因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1,(12)4强永昌.产业内贸易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5李俊.产业内贸易的理论、政策与实践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6 E.
30、M.Ekanayake. Determinants of intra-industry trade: the case of Mexico.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2001ON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OUGHTS OF INTRA-INDUSTRY TRADE IN CHINAAbstract:Intra-industry Trade, which is intra-industry foreign trade for short, is the phenomenon that the same industrial depa
31、rtment of a country or area both imports and exports within some time. With the constant promotion and expand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the development of intra-industry trade is very quirkily, taking an increasing proportion in foreign trade of various countries. This paper defines the usage of intra-industry trade theoretically at first, reviews to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ies, analyses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intra-industry trade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intra-industry in our country, and final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