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夜忆舍弟教学反思月夜忆舍弟教学反思这是月夜忆舍弟教学反思,是优秀的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月夜忆舍弟教学反思第1篇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2、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3、情感目标:想象画面,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体会诗歌所承载的感情,激发学生珍爱亲情的感情,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重点: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受诗情。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后两句是从“兄弟”的角度来抒发思乡之情。教学流程:课前热身:疯狂背古诗(静夜思至泊船瓜州)一、紧扣诗眼,从“心出发。1、访生:明月何时照我还?明月何时照我还?在遥远的
2、古时候,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心中的无尽思念,著名诗人王维就写下一篇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读题、释题题目很重要。是我们走进课文、走进古诗中的一扇门,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重阳节的资料。借助注释理解“山东”不是指现在的我国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以东,诗中指作者的家乡山西省。题目中有一个生字忆a、你是怎么记住它的?竖心旁表示什么?b、组词(回忆、记忆)c、题目中是指谁回忆谁?3、再读课题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这首古诗写的是诗人在重阳节这一天回忆起了家乡的.亲人。他的心情可能会是?生读题。心情也可能是?生读题。是的,此时的王维可能
3、难过,也可能略觉孤单,带着你的理解齐读诗题。回忆源于内心,诗人在重阳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到诗中去感受。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地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检查生字的认读。3、多形式读古诗。三、想象画面,由“意”入心1、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15岁那年,王维就离开了家乡,来到京城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写此诗时王维只有17岁,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2、17岁的王维身处“异乡”作为“异客”是什么滋味呢?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在书中圈出。学生汇报,板书:独组词(单独、独自)没错,诗中的这个“独”字就是
4、“独自”的意思。汉字是会说话的,仔细看看“独”字,它的背后隐藏着一幅幅画面,透过它你看到一幅幅怎样的画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进王维当年的生活,寻找一幕幕他那孤独的身影。出示句式,生想象说话:远在异乡,当王维_时,却只能_。根据学生补充的内容体会情感,引发朗读这一诗句。由此可见,当王维吟诵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诗句时,他心中该是多么的酸楚啊!角色互换:王维啊王维,当身边的亲人都团聚时,你这个异乡异客只能干什么?你的心情?带着感受读。王维啊王维,当别人三五好友,呼朋引伴时,你这个异乡异客只能干什么?此时的你?带着你这份感情读。王维,此时的你在想着谁?念着谁?读出你的思念.不管你是如何想念亲人
5、,你仍在异乡,不管你是怎么的孤独,你仍然是异客,带着此时的感受,齐读第一句。3、即使生活在繁华的都市,即使满腹才华被他人赏识,孤单无助的王维仍是一名生活在异乡的异客,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亲人,这是魂牵梦绕的思念啊!尤其是在过节的时候,这思亲之情更是深切,诗人把满腹思念都倾吐在哪句诗中了?(生读:每逢佳节倍思亲)整首诗中,这一句流传最为广泛,每个字都凝结着诗人的情感和心血。再读,哪个字或词触动了你的心弦?(板书:倍思亲)换词体会情感“每逢佳节更思亲”、“每逢佳节又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a、读一读,你发现三句诗有什么区别?你觉得哪个字用的好,为什么?b、“倍”组词(加倍、双倍)在这里“倍”指的就是
6、“加倍”。一个“倍”字,既表现出今日思亲之情的强烈,又表现出王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亲人。c、用你的朗读表达出王维的这份思念。(个别读、师评价,齐读)“每逢佳节”指的仅仅就是重阳节吗?还可能是中国的哪些传统节日?是的,不管是中秋还是除夕,它都是家人团聚的大好时机。人们都说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我们边读边想,在不同的节日里。远在异乡的王维都会看到什么?想些什么?引导学生抓住诗人的心情、神情说开去:每逢_节,我看到_,想起家乡的亲人,_。配乐九月九的酒,指导朗读。平常也就罢了,而佳节来临时,别人家举杯畅饮、庆祝团圆,而诗人却只能孤独的回忆这一幅画面,怎能不会使他每逢佳节倍思亲呢?家乡人、
7、家乡事都如放电影般频频从王维的脑海中荡过,这些都令他刻骨铭心、难以忘怀,他怎能不每逢佳节倍思亲呀!17岁的他还是一个孩子呀,就已经背井离乡。生病时没人照顾,遇到困难没人帮忙,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好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千多年来,它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啊!每当国庆佳节,还在他乡的莘莘学子,会在心底默默地念起:_。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求职谋生的人们,会对着明月诉说:_。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异国的海外游子,会面向祖国的方向深情地诉说:_。4、此情此景,让你不禁还想起了谁的诗(生补充古诗接龙中积累的思乡诗。)课件逐一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8、王安石泊船瓜州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外来。贺知章回乡偶书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5、睹物思人,看到人家都登高游玩,他会想到谁?6、家乡亲人的一举一动那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却不能真实地拥抱、交谈,这种痛苦的滋味真令人心碎呀!尽管心中倍思亲,可他都只能面向东方,含泪诵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角色互换:兄弟啊,看着这漫山遍野的茱萸,你想起了谁?你会对他说什么?(可以引用诗句)你想祝愿他?是呀!家乡的亲人团聚在一起,他们又何尝不在思念着王维呢?登高远眺,无限的牵挂、担忧、思念涌上心头,他的亲人们一定也会面向西方,大家喊出(屏幕出
9、示)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余音式朗诵,这幅画面中最令人遗憾的是少一人,少一人是诗人王维此时最大的痛,也是家乡亲人们心底最大的痛,“少一人”在王维和兄弟们的心中不断地撞击着,我们共同来表达他们心中无奈地呐喊,一组读后两句诗,其他三组接连重复“少一人”。四、回扣诗眼,感悟诗“心”1、回头再看看“忆”字,单单指的就是回忆吗?更多的是一份思念。2、王维思念亲人,所以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时,王维就想到自己:独自异乡为异乡,每逢佳节倍思亲。又一个离家的重阳节,王维独自登上异乡的高山,回想起遍插茱萸的团圆场面,大声地吟诵着: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3、看不见的是深深的乡情,舍
10、不弃的是浓浓的亲情,当我们身在远方,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时,我们也不禁吟诵(生齐读古诗)。五、升华情感,深入人心1、诗歌,不仅可吟也可唱,让我们跟着曲调把王维那份思乡之痛倾诉出来吧。播放歌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跟着一起唱。2、短短的四句诗,仅仅28个字,将道不尽的离愁,诉不完的思乡,曲折有致地铺展在我们面前。历经1000多年,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它的时候,涌向心头的又岂止是感动?在不知不觉间我们也走进了这浓浓的乡愁中,今后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啊!六、作业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2、读读王维的另一首思乡诗杂诗。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九月九日忆山东
11、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诗人王维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因此写下了此首古诗。古诗教学,少不了“指导朗读”。为让学生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的感情,读的活动在教学中是一以贯之,从自由练读到品析想象读再到深情诵读,把诗所展示的形象与诗的韵律、节奏、激荡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进而感受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品出了诗句蕴含的味道。同时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填补诗句的含蓄之处,丰富诗句的语言和画面,学生在边读诗,边想象中,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在“你一言、我一语”的沟通交流中,一起走进了那浓浓的乡愁之中。月夜忆舍弟教学反思第2篇【教学目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
1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设计1、正确流利把握韵律节奏并背诵诗歌,结合背景理解诗歌体式、内容和主旨。陪养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2、 学习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崇高情怀。3自主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理解诗歌内涵,吸收诗中的精神力量。【教学难点】能结合时代,联系今天的居住条件,感悟杜甫博大精神,发表个人看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在我国灿烂的文学史中,唐诗是一颗颗夺目的明珠,其中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深沉的人民性,深受人们喜爱。2、作者简介: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
13、,被称为“诗史”。其人格高尚,忧国忧民,诗艺精湛,又称“诗圣” 。著有杜工部集,著名的诗篇有三吏、三别等。引导学生复习旧课杜甫诗三首之望岳、春望和石壕吏。3、歌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它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通称“歌行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这首诗因“茅屋为秋风所破”而“歌”,这是一首即事抒情诗。二、写作背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
14、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流寓成都三年,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这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好不容易在城西七里的浣花溪边找到一块荒地,盖起了一间茅屋,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三、诵读这首诗,划分节律。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
15、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四、学生根据注释,用现代汉语把全诗表达一遍。解决疑难字词秋高:秋深 忍能:竟忍心 俄顷:一会儿丧乱:战乱,特指安史之乱。 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 彻:通宵安得:哪里能得到, 广厦:宽敞的大屋子 庇:遮蔽,保护俱:都 突兀:高耸的样子 见:同“现”。足:满足。译诗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
16、,(居然)忍心这样当面作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处,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象墨,深秋天色灰濛濛的,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象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跛了。一下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象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安稳得象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五、
17、讲练结合,逐层分析诗歌的内容。1、先概写事件,后分别写出诗人的思想或心情。秋风破屋 卷走茅草痛惜焦急群童抱茅 诗人叹息无可奈何屋漏床湿 彻夜难眠 悲痛凄苦推己及人忧国忧民博大胸襟2、思考:作者是如何描述秋风的? “怒号”3、群童抱点茅草,杜甫为何称他们为“盗贼”?诗人因为“老无力”而“群童”“公然抱茅入竹去”,这茅草对诗人来说又事关生计,这自然会引起诗人的怨愤。这是作者的激愤之词,并不是真心说他们是“盗贼”,所以“呼不得”之后,也不过是“自叹息”。反映了四海困穷的现状。4、“归来依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叹自己之苦,茅屋被秋风所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叹战
18、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国家的命运。5、合作探究:、这首诗的前三段以叙事为主,没有直接抒写自己的感情,而是寓情与客观描写之中,说说前三段在叙事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写诗人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惨状。 痛惜焦急;写南村群童抱茅的情景 无可奈何;写诗人屋漏又遭连夜雨,长夜沾湿难入眠的痛苦. 悲凉凄苦。、最后一段,诗人直抒胸臆,写诗人的理想和愿望.这一段与前三段的叙事有什么联系?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六、自由选读,当堂描绘诗人形象。选择你喜欢的一节读一读,用“当我读到这里时,我仿佛看到了 ”的句式说话。例:(朗读第1小节)当我读到
19、这里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位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看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一层地卷去,洒落在江郊,焦灼与怨愤分明写在他的脸上。七、吟哦讽诵,品味诗中情感。听读录音,放声朗诵,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争取背下来。九、知人论世,体味诗人苦痛阅读“安史之乱”中杜甫所写的诗句,体味诗人“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的心中苦痛。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入门闻号咷,幼子饿已卒。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月夜忆舍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石壕吏十、思接千
20、载,感受爱国情怀拓展: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 游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十一、生活链接杜甫生活在唐代的动乱年间,他对国家的关心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在当今安定繁荣的社会生活中,我们该如何表现自己的爱国之情呢?学生当堂书面陈述自己的看法,不少于200字。十二、布置作业1、背诵诗歌2、为杜甫写一段精辟的颁奖词。中国十大爱国诗人评选颁奖词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唐代社会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生活,他同情水生火热中的百姓,他批判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被评为中国十大爱国诗人毋庸置疑。如
21、果你作为颁奖组委会的代表,你会给杜甫写什么样的颁奖词呢?友情提示:回忆我们学过的杜甫的作品(如春望、望岳、石壕吏)等,结合你的情感体验来写,语言要简洁,文笔优美饱含深情。十三、板书设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风破屋 卷走茅草痛惜焦急群童抱茅 诗人叹息无可奈何屋漏床湿 彻夜难眠 悲痛凄苦推己及人 忧国忧民博大胸襟关心民生疾苦的博大胸怀和祈求广厦的崇高理想十四、教学反思月夜忆舍弟教学反思第3篇【教学目的】1、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文学创作的密切关系。2、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再造意境的思维能力,提高审美情趣,【教学重点】通过解读文句,分析意境
22、,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掌握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教学难点】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教学方法】诵读点拨探究【教学过程与内容】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由李清照词作一剪梅改编的歌曲月满西楼。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细细地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无穷的词作珍品。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当我们偶然回望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寻寻觅觅的美神。 梁衡乱世中的美神二、知人论世: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作家
23、,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学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其词以南渡为界,前期词写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和极尽相思之苦的思妇情结;南渡之后国破家亡夫死,其词抒发了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也寄托了强烈的亡国之思。词风大变,转为凄苦悲怆、哀婉动人。三、吟咏词韵:明确:一剪梅是双调,每段有四个乐句,每句四拍,形式上与七律相近,节奏整齐。所不同的是,它的双数句被分解成两小句,每小句四字。这两小句有时意思直贯而下,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时意
24、思或相仿或并列,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甚至可用叠韵,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读前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要短一些;读后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稍长,以造成悬念,突出下句内容的重要性。从整首词来看,单数句应读得缓慢、悠长,双数句可以读得轻快短促,这就有了对比。四、整体感知: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试在词中找出“词眼”。明确:这首词的词眼是“愁”,是李清照写给丈夫赵明诚的,极言自己独居生活的寂寞和相思之苦。主要采用寓情于景和直抒胸臆两种表现手法。2、这首词主要运用哪些表现手法来抒写愁绪?明确:寓情于景 直抒胸臆3、请找出词中的主要意象,并联系所学诗文,说说词人是如何通过意象来抒发心中的愁
25、绪的。明确:红藕 玉簟 雁 月 花 水五、缘景明情:1、“红藕香残玉簟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出怎样的意境?明确:“红藕香残”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季节的变迁,还会使女词人产生丈夫离家日久的感觉使她觉得孤单寂寞。秋天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暑退秋来,竹席也凉了, 不止是说天气变凉,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跟她独守空房关系倒更为密切,衬托出词人冷清与孤寂。(引导学生从词的主旨和意境角度分析)2、“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句词是一幅怎样的优美意境呢?分析“雁”与“月”两个意象。明确:“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
26、边”王湾次北固山下“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雁”意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传书指通信。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月”意象:常寄寓思念故乡,怀念亲朋的美好愿望。词人身处西楼,因惦念丈夫行踪,望月计算着丈夫回家的日子,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感慨雁字空回,锦书难托。感叹明月自满,人未团圆。不管白日月夜,无论舟上楼中,相思之情都萦绕于词人心头。(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3、“花自飘零水自流”本是秋天常见的景物,词人为什么对此格外敏感?分析“花”与“水”两个意象。
27、明确: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王实甫西厢记: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花”:人生、青春、年华“流水”:时光花飘水流,是物的自在之态,女词人见此景象,极为伤怀,触动了韶光易逝,青春难再之感。但花和水却不理会她的情怀,依旧不停地飘落,不停地流逝。4、“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流露出怎样的情感?比较鉴赏: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行行重行行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李白长相思明确:旧时文人所描述的思妇诗中,大多表述的是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的情结,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词人在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
28、的同时,由己身推及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的,足见夫妻恩爱,互相关怀、信任,两心如一,心心相印。5、名句赏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明确:这相思,这离愁无法消除,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对“愁”的描写化抽象为具体,把无形的“愁”说成是一种能够运动的有形之物。一“上”一“下”,加上“才却”的句式,令人感到愁思转移之快与难于排解。小结:鉴赏词的基本方法:知人论世,联系词人生平和写作背景;反复诵读,炼字炼句,品味语言美;把握意象,想象画面,鉴赏意境美;六、布置作业: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29、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1、“风住尘香花已尽”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中流露出词人怎样的心境?2、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的表达技巧。教学反思:对一剪梅的课型定位,我把它定为一堂阅读欣赏课。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都是语文课应该关注的。以往我们很注重提高学生的文才,但这堂课我想提高的是学生的鉴赏能力。这堂课的得与失:得:1.既然是一堂阅读欣赏课,就要让声音来充实整个课堂,因此在导入时用歌曲让学生品读。学生在听唱声中走入了这堂课,整堂课使学生耳目一新,激发了其对课堂的爱好。2.通过整体感知,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思路。3.教会学生鉴赏并让他们自己动脑思考,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失:学生文言文的功底不足,积累不够,有些句子不能理解。使鉴赏不能深入。与孤雁儿的比较阅读,难度大了些,学生不能深入理解。月夜忆舍弟教学反思第4篇【教学目标】1会写“榆、畔、帐”三个生字,能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