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66.21KB ,
资源ID:12317992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231799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横向并购纵向并购混合并购的比较分析.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横向并购纵向并购混合并购的比较分析.docx

1、横向并购纵向并购混合并购的比较分析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二 二年第二期横向并购 、 纵向并购 、 混合并购的比较分析谢 彬(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 100044 摘 要 :针对我国目前有些企业盲目并购的现状 , 提出企业应综合考虑自身实力 、 行业特点 、 市场潜力等 选择正确的并购方式 , 同时比较分析了横向并购 、 纵向并购 、 混和并购三种方式的特点及应用时需注意的问 题 。关键词 :并购 横向并购 纵向并购 混合并购 中图分类号 :F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2603(2002 022007205收稿日期 :2002202201作者简介 :谢彬 (1965,

2、 女 , 北京市人。 北京工业大学讲师。 一 、 , 制权 , 行为 。横向并购 (又叫水平并购 :是指并购双方处 于同一或横向相关企业 , 生产经营同种或技术相 关的产品之间的并购 。纵向并购 (又叫垂直并购 :是指并购双方有 投入 产出关系 , 在生产和销售的连续性阶段 互为购买者和销售者之间的并购 。混合并购 :是指并购双方互不相关 , 既无横向 联系也无纵向联系的情况下的并购 。企业并购起源于西方国家 。从 19世纪末开 始 , 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 其间经历了五次 并购高潮 :第一次发生在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 以 横向并购为主 ; 第二次发生在 20世纪 20年代 ,

3、 以 纵向并购为主 ; 第三次发生在 20世纪 5060年 代 , 以混合并购为主 ; 第四次发生在 20世纪 7080年代 , 并购规模进一步扩大 ; 第五次并购高潮 发生在 20世纪 90年代至今 , 以强强联合的大规, 可以发现并购一 , 美国经济学家乔治 丁 斯蒂格勒 指出 :“ 没有一个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 种方式的兼并而发展起来的 , 几乎没有一家大公 司主要是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 。随着市场竞 争的日益激烈 , 不进则退 , 并购就成为企业在市场 竞争中寻求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 我国企业的并购活动 起步较晚 , 从 80年代至今只有不到 20年的

4、历史 , 无论在并购的规模还是在涉及的行业范围等方 面 , 都和发达国家有明显的差距 。 然而 , 随着中国 加入了 WT O ,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大规模的跨国公 司进入了中国市场 , 同时 , 中国也将获得越来越广 泛的国际市场机遇 , 中国企业必将更广泛 、 更直接 地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 。因此 , 对并购问题进行 分析 , 帮助企业通过有效的并购手段在短期内加 速成长 , 使其能和强大的国际对手抗衡 , 就成为迫 在眉睫的问题 。并购虽然是企业达到迅速扩张的一个有效途 径 , 但扩张本身并不是企业的最终目的 。企业最 终是要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 , 从这个角度讲 , 并不7 是一并就灵 。

5、 我国十几年来的企业并购存在着一 定的盲目性 , 实践证明许多并购并未达到预期的 效果 。 因此 , 在实施并购前 , 企业首先要分析自身 的条件 、 要求 , 结合外部企业 、 市场的情况及相关 法规 、 政策 , 再作出是否进行并购 、 采用什么并购 方式 、 选择什么样的目标企业 、 并购后如何整合等 方面的决策 , 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般情况下 , 当企业有剩余的资源 , 即企业在 确保主业的经营与发展的前提下剩余的资源 。 为 谋求更快的发展 , 可考虑并购 。 (当然 , 由于我国 的特殊国情 , 企业可能是为了低价或无偿获取土 地 、 无形资产 、 买壳上市 、 行政命令等原因

6、而并 购 。二 、 并购方式的比较 、 选择及应注意的问题 (一 横向并购 。当企业的生产规模小 , 未达到规模经济 , 产品 在市场上的占有率较低 , 而市场上此类企业数量 较多 , 使得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情况下 , 企业要想 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 , , ,规模经济 , 使得企业在一 定的生产技术装备水平下 , 实现生产成本的降低 ; 另一方面 , 可以谋求企业规模经济 , 由于并购后是 生产同一产品 , 因此可以节约管理费用 、 营销费 用 、 研究开发费用 , 可以使管理人员 , 工程技术人 员集中智慧 , 取长补短 。 同时 , 由于企业规模的扩 大 , 实力的增强 , 使企业的资信度

7、提高 , 从而拓宽 了融资渠道 , 可以用较低的费用获得更多的资金 , 且声誉 、 商标等无形资产也会升值 , 企业抵抗风险 的能力得到增强 。 目前我国国内大部分企业尚未 达到规模经济 , 典型的如汽车制造行业 ; 因此 , 随 着市场竞争的加剧 , 相同产品的横向并购会成为 今后企业并购的主要方式 。当企业的生产规模较大 , 达到了规模经济 , 企 业在行业中占主导地位并拥有知名品牌时 , 就可 以利用剩余资源进行横向并购 , 并购横向相关行 业的生产具有技术相关产品的企业 , 相关产品的 多元化 , 意味着企业可以利用剩余的管理 。研究 开发资源等 , 意味着这些具有技术相关关系的产 品

8、在先进性 、 质量 、 管理 、 服务等方面的优质保证 , 因此 , 企业可以只作一个品牌广告 , 而由多种相关 产品共享 , 从而使单位产品的市场交易成本下降 , 迅速占领新的市场 。 如海尔就是利用这种策略生 产 、 经营冰箱 、 空调 、 洗衣机 、 电脑等多种具有技术 相关度的产品 , 利用品牌优势取得了好的效益 。 在确定目标企业时 , 由于并购方拥有剩余的 管理资源 , 因此 , 企业可以选择生产技术 、 设备较 好 , 而企业管理 、 文化建设方面较差而导致效益不 佳的企业作为目标企业 , 因为这样做可以降低并 购成本 , 且目标企业具有发展潜力 , 通过并购后的 整合 , 实现

9、企业文化的植入 , 管理观念 、 管理模式 的调整 , 谋求管理协同效应 , 从而发挥出技术潜 力 。 较成功的案例如 :海尔集团于 1995年并购青 岛红星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就是利用自身的企业 文化 、 管理方面的优势 , 取红星公司设备先进 、 技 术开发能力强 , 人员专业素质较高之长 , 补其管理 观念落后 、 管理效率低之短 , 把海尔集团剩余的管 理能力和红星公司的技术优势相结合 , 发挥出了 巨大的潜力 , 达到了预期的并购目的 , 这种并购即 , 、 市 , 仍应主 , , 企业 , 必然会朝着强强联 合的趋势发展 , 即并购双方有着各自的技术 、 管理 优势 , 通过强强

10、联合 , 实现技术领域 、 管理领域的 互补 , 从而加强企业的综合实力 , 提高竞争力 。 从 目前西方国家企业的并购趋势看 , 横向并购占主 导地位 , 且出现越来越多的大规模横向并购 , 强强 联合 。 如波音与麦道的并购 , 就是利用它们各自 在民用客机和军用飞机领域的技术优势 , 联合起 来对付强大的对手空中客车公司 , 从而在竞争中 占据主动 。(二 纵向并购 。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 , 社会分工越来越 细 , 每一个最终产品销售之前 , 都经历了若干次的 中间产品研究开发 、 生产 、 销售环节 , 企业没有能 力也没有必要承担生产 、 销售的 “全过程” 。随着 专业化程度越

11、来越高企业可以集中它的人 、 财 、 物 于某一领域 , 提高了它的竞争力 。但同时又由于 生产经营的专业化 , 使得它对纵向相关企业的依 赖性增强 , 从而增加了企业效益的不稳定性 , 这是 每个企业都会面临的风险 。 但并不是每个企业都 需要通过并购来降低风险 。 而且企业即使并购了 某个与之有纵向相关关系的企业 , 如果企业并购 了其对应的原材料供应企业 , 使这一环节的外部 风险内部化了 , 但企业面临的风险总额并未减小8 而是转化了 , 由这一环节转移到了上一环节 (或下 一环节 。 如上例中企业要以面临新的原材料生 产环节的风险为代价 。 因此盲目的纵向并购并不 可取 , 它可能使

12、企业的风险不仅不能减少 , 反而由 于生产战线拖得过长 , 管理 、 资金等负担过重而使 风险增加 。当与企业纵向相关的上一环节产品的市场垄 断性强 、 竞争性差时 , 或企业生产的是一中间产 品 , 其产品的垄断性差 、 市场竞争激烈时 , 企业面 临的供销两类风险较大 。 当这两类风险分别大于 上一 、 下一环节企业面临的风险时 , 就可以考虑通 过纵向并购来降低风险 , 如生产企业和技术含量 高的相关科研部门之间的并购 。 反之则没有必要 纵向并购 , 否则既加大了企业的负担 , 又增加了风 险 。此外 , 对于纵向并购 , 应优先考虑使用收购方 式而非兼并方式 。 因为通过收购方式购买

13、部分股 权 , 可以以更少的投入和风险取得对目标企业的 控制权 , 达到同样的降低交易费用及纵向风险的 效果 。(三 混和并购, 。 因此伴随着第四次并购高潮 , 分立也形成了高潮 。 在我国短短十几年的并购史上 , 也是以混合并购 为主 。 然而由于企业使用混合并购的盲目性较 大 , 失败率高 , 使一些人对此方法持否定态度 , 然 而不可否认也有一些企业通过混合并购达到了较 好的效果 。 如中国远洋运输 (集团 公司通过并购 上海众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 由其原来经营的航 运业成功拓展到了房地产开发 、 餐饮 、 娱乐 、 商贸 等多个领域 。混和并购由于并购双方在行业 、 产品方面的 不

14、相关性 , 确实并购后在科研 、 生产 、 管理 、 人才等 方面的配合性较差 , 整合难度大 , 不易产生协同效 应 , 因此并购的风险高于横向及纵向两种并购方 式 。 另外混合并购也具有另外两种并购所不具有 的优势 , 如迅速扩张 、 快速实现企业的战略转移 等 。 多元化经营是当今世界各国许多企业集团经 营发展的主流 , 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许多具有 一定规模的企业集团都开展多元化经营 , 即涉足 多种业务领域和产品市场 , 以减少经营单一产品 的局限性 , 分散经营风险 , 扩大收益 , 提高产品知 名度 。 而和企业进行直接投资方式进行多元化经 营相比 , 通过混和并购方式实现多元化

15、经营无疑 是最简单 、 最直接 、 最快捷 、 低资本的最佳方式 。 然而正所谓有利有弊 , 高收益总伴随着高风险 , 混 合并购就像一把双刃剑使用得当 , 会使企业加速 发展 :使用失误 , 则可能因此使企业走向失败 。 现代企业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得经营 者的目标与企业追求的目标 企业价值最大化 不相一致 。 英国学者马里斯 、 威廉斯等人认为 , 经 理的主要目标是谋求企业的快速发展而非获及更 多利润 。 因为企业获利多少同其报酬的相关度不 大 , 而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 , 经营者能控制更多的 资产 、 职工 , 更多的供产销渠道等 , 从而获得更多 的权利报酬 , 更高的社会地位

16、、 知名度 , 而减少或 降低的则是被并购的危险 , 从而使其职业地位更 加稳固 。 因此在实际中作为直接经营管理企业的 经营者很可能利用股东和其掌握信息的不对称 性 , 从自身利益出发 , 盲目进行并购来扩大企业 , , 。由,。 为防止此类情况的发 生 , 关键应加强对经营者的监督和激励 , 在企业内 部建立完善的激励监督机制 。 如采用股票期权等 措施使企业经营者的报酬和企业的长远业绩挂 钩 , 同时在企业外部建立起职业经理市场 , 形成外 部市场的激励监督机制 , 使经营者以追求企业价 值最大化作为目标 , 避免有损企业长远利益的盲 目并购 。通过混合并购实现多元化经营的一个主要目 的

17、是想借此分散企业的投资风险 , 有些企业认为 和投资者同时投资多种证券即证券投资组合可以 降低投资风险类似通过混合并购进行多元化经营 也可达到相同的目的 , 即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 里 , 从而使风险降低 。然而实际上二者的前提条 件是不同的 , 因此后果也不相同 。证券投资组合 中投资的不同企业他们的各公司特有风险是相对 独立的 , 因此当证券组合数量越多时 , 投资者承担 的公司特有风险总额越低 。 而通过混和并购进行 多元化经营的各企业 , 虽然从投资风险角度讲是 把风险分散了 , 由降低风险的作用 , 但由于企业集 团是把在一个行业的有限的技术 、 经营 、 管理等资 源分散到了几个行

18、业中 , 因此各企业的公司特有 风险大小不是独立的而是随着多元化程度的提 高 , 集团实力的分散程度越大 , 在各行业中的竞争 9 力越差 , 各企业的公司特有风险越高 。经营多个 行业和经营一个行业相比 , 企业分别在各行业中 的风险大大增加 。因此综合来看 , 总风险不是减 小而是增大了 。不进行综合并购 , 就如同把所有 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结实的篮子里 ; 而进行混合并 购 , 则如同把这些鸡蛋可能还有借来的鸡蛋分散 放在多个不结实的篮子里 , 因此风险可能反而增 大了 , 因此作为公司股东它的投资风险应主要通 过证券投资组合来降低 。那么企业在什么情况下实行混合并购比企业 只生产单一产品

19、或从事单一行业更有利 , 可降低 企业风险 , 从而降低投资者投资组合中某意向投 资的风险呢 ? 当企业在其主业中实力很强 , 居产 业龙头地位 , 实现了规模经济效益 , 同时较好的盈 利 、 管理能力又使企业有剩余的资金 、 经营 、 管理 资源 , 而若对此用于投资主业继续扩大经营规模 , 一方面因剩余市场份额已很有限而使其在主业上 的市场占有率发展潜力不大 , 同时因生产规模过 大 , 原有的合理技术比例被打乱 , 因此不应继续扩 大主业 , ,益激烈 , , 使该产品的 市场需求逐渐萎缩 , 企业在其主业上的发展前景 暗淡 、 效益滑坡时 , 企业应考虑逐步以此行业为 辅 , 积极寻

20、找新的行业增长点 , 通过混合并购逐步 过渡到以其他行业为主的战略 。企业通过混合并购进入新行业实现多元化经 营可能是积极主动的 , 也可能是消极被迫的 。但 不论是主动的还是被迫的 , 在制定并购策略时都 要和企业自身的剩余能力相适应 , 不可盲目地大 规模并购 , 大范围涉足多种行业 。否则一方面企 业会因负债过多陷入财务困境 , 同时由于投资过 于分散 , 在每个行业内投资过低 , 远达不到规模经 济的要求使成本上升 。 在管理方面对多个陌生行 业的管理 , 使管理的幅度 、 跨度 、 难度大大增加 。 将在管理的人员配置 、 管理者做出正确决策等方 面出现问题最终导致管理混乱 , 使其

21、在新行业中 效益低下 。 此外由于有限的剩余资源被分配到多 个领域不能满足需求 , 必然把过重的负担转嫁给 主业 , 从而对主业产生不良影响 , 削弱主业的实 力 , 最终使企业原有的主业优势也难以保持而导 致失败。 典型的如猴王集团就是由于在短短几年内 并购企业达几十家 , 企业迅速扩大 , 在当时风光一 时 , 被称为神通广大的 “ 猴王” , 但最终因负债过重、 管理混乱、 亏损严重而证实了其并购策略的失败。 对有着知名品牌的企业 , 可以利用其品牌效 应通过横向并购 , 迅速打开并扩大相关市场提高 市场占有率 。 如前面所提到的海尔集团 。 但好的 品牌虽然意味着好的技术优势 、 好的

22、产品质量 、 好 的管理 、 好的服务等 。但由于其硬件优势仅局限 于某一系列相关领域 。在新行业中原行业的技 术 、 设备 、 专业人才不能共享 , 因此离开相关领域 所谓的品牌优势就会大大降低 , 更何况在这个新 行业中还存在着本行业自己的知名品牌 , 因此企 业若想通过知名品牌这一无形资产通过混合并购 在多个不相关行业获利风险很大 , 应慎之又慎 。 如巨人集团就是凭借其在电脑业的品牌优势而带 动其在完全不相关的药品 、 服装业 、 房地产等行业 的发展 , 最后以失败告终 。在对并购的目标行业 、 企业 、 , , , 要进行市 , , , 产品的市场 , 要经历成长 期 、 成熟期

23、、 衰退期的产品生命周期 。 而混合并购 时应选择处于成长期的企业的新产品 。 此外还应 考虑和相关企业相比 , 该企业在技术上是否有优 势 。 为减少并购成本 , 可选择专业技术 、 设备 、 管 理处于劣势 , 效益较差的目标企业 。因为并购企 业的优势在于企业文化 、 经营管理等方面 , 而对于 完全陌生的行业自然在技术 、 设备 、 专业人才等方 面处于劣势 , 因此应选择可以取长补短的目标企 业 , 把剩余的高效管理资源和目标企业的技术设 备专业人才相结合 , 通过优势互补 , 避免了行业壁 垒及人才 、 技术 、 销售等方面的阻碍 , 以较低的资 本迅速进入新行业 , 并实现并购的

24、意义 带来 协同效应 :即对于并购方来说并购后产生的总利 润大于企业在主业产生的利润和预计自行投资行 业产生的利润总和 。对于并购双方来说 , 并购后 产生的总利润大于并购双方原来的利润总和 。 企业并购后 , 由于并购双方在所有制形式 、 组 织结构 、 经营规模 、 所处区域等方面的区别使二者 在企业文化 , 如经营理念 、 价值观 、 管理模式 、 员工 对企业工作的态度等方面存在差异 。 而混合并购 与横向及纵向并购相比 , 由于并购双方因此会存 在更大的差异 , 更难以统一的差异性而导致并购 的失败 。 对于混合并购来说 , (下转第 22页 01 限期淘汰制度 、 环境污染与破坏事

25、故报告等制度 实施 , 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4、 超标排污费的使用 。法律规定 , 征收的超标排污费必须用于污染 的防治 , 不得挪作他用 。电力企业申报排污登记 的主要内容为依据 , 对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 染物排放标准交纳排污费 。 征收排污费制度从资 金上解决了一部分治理污染资金问题 。我国在 “ 八五” 前 4年征收用于工业污染治理的排污费总 额已达 106166亿元 ; “ 九五” 期间预计用于污染治 理的排污费约 140亿元 。 但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 题就必须进行技术改造 , 改变落后的生产工艺和 技术 , 淘汰 、 更新陈旧的设备 , 开展综合利用 , 推行 清洁生产

26、 , 提高资源 、 能源的有效利用 。在实践 中 , 按照 “ 污染者负担” 原则 , 还可以建议有关部门 采取将污染交给专门的机构处理的方法 。 资金使 用仍然采用专款专用的原则 。这样做的好处是 :治理污染要求技术高 , 电力企业作为电力生产与 电力建设的单位 , 环境保护 、 治理环境污染方面专 业技术水平不够 ; 征收的排污费 80%用于治理环境污染 ,用 ; , 仅可以节约成本 , 取得规模效益 , 使得污染治理达 到良好的效果 , 同时还可以使电力企业转嫁一部 分责任 , 即由电力企业承担超标排污费 , 专业的环 境治理机构承担治理环境污染的责任 。 形成污染 的多种因素中的每一个

27、单一的排污行为大多是合 法的 , 很难确定谁是污染者 , 可以实行总量控制制 度 , 切实保证 “污染者负担” 原则的贯彻执行 。通 过征收排污费制度 , 促进电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 , 节约和综合利用环境资源 , 治理污染 。总之 , 要想让 “污染者负担” 原则能够在发电 企业防止污染 、 保护环境中起到作用 , 必须使 “污 染者负担” 原则与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 “ 四同时 制度” 、“ 限期治理制度” 、“ 落后企业和设备淘汰制 度” 等环境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配套 。注 释 : 陈泉生 . 环境法原理 M.北京 :法律出版社 ,1987. 程正康 . 环境法概要 M.北京 :,1

28、986, 153. J.环 (6 . 国家环境保护 “九五” 计划和 2010 J.环境工作通讯 . 1996(10 .(上接第 10页 并购企业应更谨慎地与目标企业在企业文化方面 整合的可能性 。因此在选择目标企业时 , 为防止两企业激烈 的文化冲突 , 降低文化整合的风险性 , 更应选择企 业文化处于弱势 , 没有形成鲜明个性的目标企业 , 并充分重视并购后的文化整合工作 , 在整合中 , 进 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以减少冲突 , 并在此基础上 , 介绍并植入并购企业成熟的企业文化 , 并融合新 行业的特点 , 达到统一 。总之 , 随着中国加入了 WT O , 市场竞争的加 剧 , 必将带来新的并购高潮 。并购既是企业快速 发展的机遇 , 也可能成为企业发展的陷阱 。充分 考虑企业的实力 、 行业的发展 、 市场的潜力 , 选择 正确的并购方式 , 减少并购的盲目性 , 是企业成功 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1周小知 . 兼并收购与企业扩张 M.北京 :中国劳动出版 社 ,1999.21魏建 . 购并、 重组与资本运营技巧 M.济南 :山东人民出 版社 ,1998.31冯子标 . 企业并购中的经济技术关系 M.北京 :中国审计 出版社 ,2000.41柒向东 . 企业多元化经营的风险及规避 J.经济问题探 索 ,2001(2 .22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