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2 ,大小:31.40KB ,
资源ID:1231501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231501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腹针疗法.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腹针疗法.docx

1、腹针疗法腹针疗法腹针疗法的特点使用腹针主要治疗内因引起的疾病或久病及里的慢性病,这样,不仅有利于发挥腹针“治病必求于本”的辨证施治特点,而且为腹针疗法扬长避短提供了一定的保证。1.临床特点2.辨证特点3.腹部的经络特点4.治疗特点腹针疗法的安全性可以从三个方面介绍:1.腹部的解剖学特点;2.针具的控制;3.安全的进针深度临床特点薄氏腹针疗法的临床特点是:安全;无痛;高效;快捷。中脘定位:神阙穴上4寸的任脉上功能;胃的募穴,主治: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痛、消化不良、呕吐、腹胀、腹泻便秘、痢疾、高血压、神经衰弱、精神病、虚劳吐血、气喘等疾病。下脘定位:神阙穴上2寸的任脉上功能:任脉的经穴,可以治

2、疗消化不良、胃痛、胃下垂、腹泻、反胃等疾病。水分定位:神阙穴上1寸的任脉上功能:腹水、呕吐、腹泻、肾炎、肠鸣泄痢、小便不通等疾病。神阙定位:脐之正中取之功能:急慢性肠炎、慢性痢疾、小儿乳痢脱肛、肠结核、水肿、臌胀、中风脱症、中暑、妇人血冷不受胎气等疾病。阴交定位:脐下1寸的任脉上功能:腹痛冲心、不得小便、水肿、疝痛、阴汗湿痒、腰膝拘挛、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子宫脱垂、产后恶露不止绕脐痛等疾病。气海定位:神阙穴下1.5寸的任脉上功能:下焦虚冷、呕吐不止、腹胀、腹痛、肠麻痹、遗尿、尿频、尿潴留、遗精、阳痿、赤白带下、月经不调、虚阳不足、惊恐不卧、神经衰弱、四肢厥冷等疾病。石门(别名:绝孕,禁针)定

3、位:神阙穴下2寸的任脉上功能:腹胀坚硬、水肿、尿潴留、小便赤不利、小腹痛、泄泻、身寒热、咳逆上气、呕血、疝气疼痛、产后恶露不止、崩漏、闭经、乳腺炎、妇人绝孕等疾病。关元(别名:丹田)定位:神阙穴下3寸的任脉上功能:诸虚百损、脐下绞痛、腹痛腹泻、肾炎、月经不调、妇女不孕、痛经、盆腔炎、血崩、子宫脱垂、遗精、阳痿、遗尿闭经、带下、尿路感染、产后恶露不止、疝气等疾病。商曲定位:下脘旁开5分处取之功能:腹中切痛、积聚不嗜食、目赤痛从内眦始、腹膜炎、颈肩疼痛等疾病。气旁定位:气海旁开5分功能:腰肌劳损、腰部疼痛、酸困、下肢无力等疾病。气穴定位:关元穴旁5分处取之功能:奔豚痛引腰脊、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症

4、、尿路感染、泻痢、腹泻等疾病。滑肉门定位:水分穴旁开2寸处取之功能:癫痫、呕逆吐血、重舌舌强、胃肠炎、肩关节炎等疾病。天枢定位:脐正中旁开2寸处取之功能:呕吐、泄泻、赤白痢、消化不良、水肿、腹胀肠鸣、冷气绕脐切痛、烦满便秘、赤白带下、月经不调、淋浊、不孕、癫痫等疾病。外陵定位:阴交穴旁开2寸处取之功能:腹痛心下如悬、下引脐痛、疝气、月经痛、髋关节疼痛、坐骨神经痛等疾病。水道定位:关元穴旁开2寸处取之功能:三焦热结、大小便不利、尿失禁、疝气、小腹胀痛、腰腹痛、子宫肌瘤、阴道炎、腹水、肾炎、睾丸炎、膀胱炎等疾病。(16)上风湿点、上风湿外点(17)大横(18)下风湿点、下风湿外点行针的手法腹针在按

5、照处方的顺序、深度的要求完成针刺的过程中,采用三部行针法,即候气、行气、催气法。行气:根据每个穴位的深浅进行调整谓之行气。催气:在留针的过程中,根据病情的需要进行调整谓之催气。起针的方法腹针的起针的方法与传统的针灸不同,在起针时按照进针的顺序以序起针。在起针时从原来针刺的深度缓慢捻转出针,不允许先向深刺然后起针的传统针灸习惯的操作手法。留针的时间腹针的留针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对于病程短和体质较差的病人主张留针的时间稍微短些,对于病程和体质较好的病人主张留针的时间相对长些。治疗的疗程为6次10次之间,一般疾病6次一个疗程,脑血管病后遗症等慢性病10次一个疗程。治疗的第13次连续针灸每日1次

6、,第3次后隔日针灸1次。腹针的补泻手法依刺激的强弱而定,弱刺激为补,强刺激为泻。因腹针的适应证以慢性病为主,而慢性病又“久病则虚”,因此腹针治疗时补多泻少。施补法时除采用手法外,多施以灸法,灸时由上而下地对每个针刺的穴位进行温灸,也可以用灸架置于神阙穴,以壮元阳、温经络,使腹针的疗效得以提高。传统针灸是把病人的“酸、麻、胀、痛”的感觉作为针刺的深度是否适度和针刺的穴位是否准确的临床观察指标,并把病人的“酸、麻、胀、痛”的感觉称为“得气”。把“得气”的感觉向患病部位的传导称为“气至病所”,并且强调在治疗的过程中,“气至病所”的重要性。在腹针治疗的过程中,由于腹针要求“刺至病所”,因此,不把病人对

7、针刺局部的主观感觉作为针刺深浅是否适度的客观指标,而是以临床症状的改善作为针刺适度的客观标准,因此,病人没有任何的痛苦。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大家会逐渐提高手法操作的熟练程度,并随着手法的熟练,逐渐可以通过手法的感觉对不同的组织结构进行准确的分辨,同时对正常的组织结构和病理的组织结构进行准确的分辨,使临床水平不断的提高。1候气:进针后,停留35分钟谓之候气。腹针处方学1.概说腹针处方学,是中医理、法、方、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容主要是在中医辨证、立法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按照处方的组织原则,选择适当的穴位,规定针刺的顺序、深度、方向,组织成方;并且根据病情的需要,确定配合的方法等。运用腹部的穴位来

8、预防和治疗疾病,最初是从单穴开始的。这对于一般病症比较单纯的、单因素性疾病,往往能够取得很好的治疗作用。但是,腹针治疗的疾病,大多病情比较复杂,或者病势严重的多层次多因素性疾病,用单穴治疗,就不可能照顾疾病的各个层次,在疗效上也往往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在用单穴治病的基础上,将二个或二个以上的穴位配合在一起应用,逐渐发展成为用处方来治疗疾病。由于进入了处方治病的阶段,在长期的医疗实践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穴位与穴位配伍以后,可以共同协调、互相促进、增强疗效;或者能够消除或缓和某些穴位对人体的不利影响。把这些认识进一步结合方剂学的原理上升到理论,于是就产生了腹针的处方学。因此可见,腹针的处方学是

9、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在中医方剂学的原理基础上形成,并经过长期的临床反复验证得到确认的。学习和掌握腹针处方的组织原则以及配伍知识等内容,在临床上就可以更好地选择穴位,进行组方,提高临床效果。历代中医文献记载了大量的针灸处方,其中有许多在临床上是用之有效的,我们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但是,许多的疾病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疾病谱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因此在临床上很难找对完全能够适合的处方,所以必须根据腹针的处方原则对一些新的时代疾病的特点进行研究。2.腹针处方的组成与配伍腹针处方,是由二个穴位或二个以上穴位配合在一起应用,有一定的组织原则和方式的;同时,穴位与穴位配合应用,由于穴性和功用的不同,又出

10、现了配伍以后的相互关系问题。因此,需要注意穴位的组成与配伍。(1)腹针处方的组成原则腹针处方的组成原则,根据中医方剂学的理论和临床的实践经验,分为主穴、辅穴、佐穴、使穴四个部分。总之,腹针处方的组成原则,是中医辨证施治的一部分,是中医“理、法、方、穴”的具体应用。在腹针处方中,必须体现“调理脏腑入手,兼顾经脉局部”的多层次、多靶点的整体治疗原则,使腹针处方的治疗形成立体的治疗体系,体现出中医治疗的基本特色。只有临床辨证明确,对病情的轻重缓急、证候与相关脏腑、经脉的主次分辨清楚,确定治疗原则,有目的地选用主穴和辅助穴,组成处方,才能在临床上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2)穴位的配伍原则腹针处方的组成是

11、通过穴位的配伍来实现的。穴位每因配伍的不同而作用有所区别,如中脘与关元相配伍,则能补脾补肾;与下脘相配伍,则能和胃健脾。通过配伍,有的可以加强穴位的功效,如中脘是胃的募穴,可以治疗胃的疾病,配下脘则治疗胃病的范围更广、作用更强;有的可以减少穴位的偏性,如中脘与关元同用,中脘健脾,可以减少关元补肾伤肾之弊;“肾为先天之原,脾为后天之本”关元可以补肾;但针刺本是泻法,以泻法行补事,需要一定的操作技巧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因为先天之原气是先天禀受,虚多实少;后天之源是生于水谷,取之有道;因此二穴合用时可以减少关元补肾动肾之弊。每个处方所用穴位的多少,主要依据病情而定。如病情较单纯,或治法需要专一时,处

12、方的穴位就力求少而精;如病情复杂,需要同时治疗两种以上疾病时,处方的穴位必然要多一些,但穴位过多有时会造成相互牵制、相互影响,必须注意。总之,处方用穴既要突出重点,又要适当照顾各个方面,务使“多而不杂,少而精专”。一个处方中各穴位的针刺深度,一般来说,主穴的针刺深度略深于一般的穴位针刺深度。而辅助穴位的针刺深度小于常用针刺深度。有时根据病情的不同会有变化。因此,用穴的针刺深度,不仅在一个处方中要分别主穴和辅穴的层次,而且还要依据病人的具体症情而有所变化。3.腹针处方的加减变化一个方剂的组成,不论是古方和今方,都有一定的原则和一定的适应范围,是辨证施治的具体运用。因此,在临床应用时不是一成不变的

13、,应当随着病情的变化,体质的强弱,年龄的大小,病程的长短,病位的深浅,病人的胖瘦并考虑到治疗的补泻,适当地、灵活地予以加减运用。(1)穴位的加减方剂常因穴位的加减而改变其功用和适应范围。例如中脘和关元在腹针的处方中为天地针,是补肾、补脾之方,适应于肾虚、脾虚而致的骨关节性疾病和腹部冷痛、下利清谷、五更泄泻、水肿等脾肾阳虚证候者。假使在这个处方的基础上,加下脘就兼有理胃气的作用;假使肾虚较甚在上方的基础上加气海,兼有增强补肾的作用。这是在主症未变的情况下,随着兼症的不同而加减变化的方法。(2)穴位配伍的变化处方的穴位配伍改变后,往往会直接影响到处方的主要作用。如以治疗落枕的处方为例,中脘、商曲(

14、患侧)、滑肉门(患侧)是治疗落枕的基本处方,有滑利颈部肌肉、消炎止痛的作用;如果把患侧的商曲改为与健侧的商曲配伍,即是治疗肩周炎的基本处方,而有滑利肩关节、改善肩部供血的作用;与双侧的商曲配伍,即是颈、肩病的处方,有滑利颈、肩部肌肉的作用。由此可见处方的配伍、组成,与功用、主治是密切相关的,主要穴位的配伍变化了,处方的作用和适应证,也会改变。其次,腹针治疗疾病时基本处方是固定的,同样的疾病随着临床症状的不同穴位也会发生加减的变化,这些穴位加减的变化主要集中在使穴,在临床上腹针疗法对同一种疾病的不同表现症状进行了归纳,以解决临床病人的个体差异,我们把这种穴位的加减称为:辨证条理化。3)穴位刺激量

15、的改变在中药的方剂中,药物的用量改变,会使方剂的治疗范围发生变化。在腹针中一个处方中穴位的刺激量如有改变,它的作用也会随着不同。腹针穴位刺激量的变化表现在针刺的深浅、刺激的强弱和穴位的增加几个方面。例如中脘与关元,同为中脘与关元二穴位组成。但前者的刺激量(针刺较深)大于关元,故以调理脾胃为主(也可以穴位深浅的刺激量不变,加下脘);后者的关元刺激量(针刺较深)大于中脘,故以补肾、补脾为主(也可以穴位深浅的刺激量不变,加气海)。由此可见,穴位相同,而对穴位的刺激量改变时,其处方作用的主次也就相互转化,适应范围也就有所区别。4.腹针处方的分类腹针处方的分类,有以疾病分类,有以证候分类,有以病因分类,

16、有以脏腑分类,有以治法分类等。其中,主要以有以疾病分类及以证候分类为临床常用。在腹针疗法中也把这类处方称为常用处方,把以疾病分类的处方称为疾病处方。常用处方是在临床上经常使用的处方,由于在临床有时疾病是多因一果,有时疾病是一因多果,还有时是多因多果。因此,许多的临床证候都与脏腑的功能密切相关。为了便于临床的使用,我们把在临床中经常使用的穴位组合称为常用处方。这些处方的特点是:有的处方只有主穴和辅穴,而没有佐穴和使穴;有的处方只有佐穴,而没有主穴和辅穴;因此,在临床上很少单独使用,治疗时又是疾病处方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处方。(1)天地针的组成及适应证天地针是一组腹针的常用方,由中

17、脘、关元组成。腹针以神阙为中,中脘为天,关元为地。中脘是胃之募穴,胃与脾相表里,有水谷之海之称;关元是小肠的募穴,别名丹田,有培肾固本、补气回阳之功,故两穴合用具有补脾肾之功能。掌握腹针的禁忌证任何疗法都有相对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适应证的学习会随着学习内容的不断增加、治疗疾病的范围不断扩展而逐步掌握。任何方法的学习都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随着时间的延长会对疗法的认识不断提高和操作逐渐熟练,治疗的疾病种类慢慢增加,临床水平也会不断的提高。因此,我们可以掌握目前学习的适应证的内容。但是禁忌证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很好地掌握禁忌证才能避免医疗意外的发生。腹针的刺激部位是腹部,因此,一切原因不明的急腹

18、症均为禁忌证,以免因针刺而引起误诊。此外,急性腹膜炎、肝脾肿大引起的脐静脉曲张、腹腔内部肿瘤并广泛转移、怀孕妇女大月份孕期均为禁忌证,对于长期慢性病而致体质衰弱的病人,在施术时亦需谨慎处之。如肝脾肿大则需注意针刺两胁时不宜太深,以免损伤实质性脏器选择治疗的时间腹针的治疗是非常安全的,但是必须对治疗的时间进行选择。我们主张在饭后的半小时内和体弱病人空腹时不进行腹针的治疗。在饭后的半小时内,腹部由于进食的原因,腹部比较胀满,胃肠的蠕动增强,内脏系统处于一种相对的不稳态,不利于对其它系统的调整。但是对于消化系统的一些疾病如果进食后出现临床症状,我们同样可以治疗。空腹的体弱病人,如果精神紧张,为了避免

19、晕针的现象,我们主张适当地增加少量的高营养,然后进行治疗。1)天地针的组成及适应证天地针是一组腹针的常用方,由中脘、关元组成。腹针以神阙为中,中脘为天,关元为地。中脘是胃之募穴,胃与脾相表里,有水谷之海之称;关元是小肠的募穴,别名丹田,有培肾固本、补气回阳之功,故两穴合用具有补脾肾之功能。现代医学将脑血管意外分为出血性及缺血性两大类型。急性期治疗相反而病情稳定后大致相同。针灸治疗的脑血管意外大多已失先机,成为后遗症后方来求诊,故当“缓则治其本”,以治疗气虚血瘀、肝肾不足入手,兼顾通腑,较易收功。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病态解析,近年虽有突破,但病因未明,使以病因治疗为原则的现代医学在治疗上

20、甚为困难。RA病变以损害关节为主,但本质上是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病,宜从脏腑调整进行治疗。对椎原性疼痛及瘫痪则可从“诸痿独取阳明”的角度去考虑。(3)腹四关、调脾气、风湿点的组成及适应证腹四关由:滑肉门、外陵左右共4个穴位组成。滑肉门位于神阙之上,治疗躯干上段及上肢的疾患,外陵位于神阙之下,治疗下腹及下肢的疾患。该4穴具有通调气血、疏理气血使之上输下达肢体末端的作用,是引脏腑之气向全身布散的妙穴,故称“腹四关”。临床用于治疗全身性疾病,引气归元或天地针合用时,兼有通腑之妙。调脾气由左右两个大横穴组成。大横是足太阴脾经的经穴,文献记载以治大风逆气、四肢不举、多寒、善悲为主。但近年来大横穴的临床应用

21、除用于驱虫外,其他报道甚鲜。根据作者的多年经验认为大横具有调整脾脏功能、祛湿、健脾、滑利关节的作用,故常与腹四关合用治疗腰部疾患和坐骨神经痛,与风湿点合用治疗全身关节炎或肩周炎等症。风湿点是作者的经验穴,上风湿点位于滑肉门穴的外5分、上5分;下风湿点位于外陵穴的外5分、下5分。风湿点有消肿止痛的作用,与大横合用可祛风滑利关节、消肿痛开瘀血。治疗肩、肘疾病时可仅用上风湿点,分析:上述诸症,均属中医痹证范畴,其一为着痹,湿气偏胜,水湿逗留,故双腿酸困疼痛;其二为痛痹兼行痹乃扭伤所致椎间盘脱出压迫神经根而致血气瘀凝,壅滞经络,故腰腿俱痛;其三为历节风,故周身关节疼痛。上述诸症均当用腹四关、风湿点、调

22、脾气来治疗,而临症时又需随症灵活变化,才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常見病的治療落枕一、定义落枕是多见于成年人的急性单纯性颈项强痛,活动受限的一种病证,又称颈部伤筋。二、病因病机:本病多因睡眠姿势不当,枕头高低不适,使颈部骨节筋肉遭受长时间的过分牵拉而发生的痉挛所致。亦有因颈部扭伤,或感受风寒,以致局部经脉气血阻滞而成颈项强痛者。 常見病的治療落枕一、定义落枕是多见于成年人的急性单纯性颈项强痛,活动受限的一种病证,又称颈部伤筋。二、病因病机:本病多因睡眠姿势不当,枕头高低不适,使颈部骨节筋肉遭受长时间的过分牵拉而发生的痉挛所致。亦有因颈部扭伤,或感受风寒,以致局部经脉气血阻滞而成颈项强痛者。腹针治疗

23、:处方:中脘、商曲(患)、滑肉门(患)辨证加减:颈项双侧疼痛:商曲(双)、滑肉门(双)。颈项后正中疼痛:下脘、商曲(双)。腹针中,中脘疗头部诸疾,商曲位于腹全息图的颈部支出处与颈部相应,治疗头颈部的疾病,商曲还是足少阴肾经的经穴,肾与膀胱相表里,足太阳膀胱经又循颈项而至背,故取商曲而治颈项。故多取患侧的商曲而配患侧的滑肉门。滑肉门是腹四关四穴中的两穴,居神阙之上,为治疗颈、肩、肘、腕等诸关节疾病的要穴,有滑利关节、肌肉、筋、脉的作用。落枕属伤及筋脉的疾病,故当刺人部以调其气血肩凝症一、定义肩凝症又称漏肩风,因患者年龄多在50岁左右,故又称“五十肩”。本病以单侧或双侧肩关节酸重疼痛、肩关节活动受

24、限为主症。二、病因病机本病多因营卫虚弱,筋骨衰颓,复因局部感受风寒或劳累闪挫,或习惯性偏侧而卧,筋脉受到长期压迫,遂致气血阻滞而成肩痛。三、腹针治疗处方:中脘、商曲(健)、滑肉门三角(患)辨证加减:肩部疼痛的范围较大时以滑肉门为顶点的三角距离较长。肩部疼痛的范围较局限时以滑肉门为顶点的三角取穴距离缩短。分析:肩部软组织疾病,起病原因复杂,临床表现主要以肩痛和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为特征。常见的肩部软组织疾病有肩关节周围炎、岗上肌腱炎和肩峰下滑囊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等。中医统属“痹症”范围,一般称为“漏肩风”或“肩凝症”。认为多因风、寒、湿邪乘人劳倦、睡眠、外伤时侵入肩部,致使经络阻滞、气血不

25、畅,经筋作用失常而发生本病。腹针治疗肩痛为主症的各种肩部软组织疾病时,处方大致雷同,只是在治疗落枕处方的基础上加用滑肉门三角,即以滑肉门为顶点,顺神阙与滑肉门为顶点,顺神阙与滑肉门的放射线方向,距滑肉门各2分处取两穴,使与滑肉门形成一个小的正三角,如肩部的疼痛弥散、范围较大时,间距可相应增宽,肩部发冷时神阙加灸,但肩痛配患侧商曲。一般肩痛治疗疗效极佳,如果病程太久,随着病情的发展,病变组织由炎症产生粘连后,需配合使用锋钓针或小针刀剥离粘连组织才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肘、腕痛一、定义肘部的关节疼痛称为肘痛,腕部、手部的疾病统称为“筋痹”、“麻木”。二、病因病机本病多因感受风寒、劳累闪挫、劳伤气血

26、、筋脉不和或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三、腹针治疗处方:中脘、滑肉门(患)、上风湿点(患)、商曲(健)辨证加减:肘部疼痛较剧加上风湿点三角(患)。腕部拇指侧疼痛加列缺(患)。腕部关节正中疼痛加外关(患)。检查:患者右腕关节部略显红肿,腕关节上下屈伸疼痛(-),握拳牵伸试验(+),桡骨茎突部压痛(+),拇指活动时有摩擦感。诊断: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治疗:取穴中脘、商曲(左)、滑肉门(右)、上风湿点(右)、列缺(右),留针30分钟起针后,腕关节旋转自如,用右手端起一个木质小方凳时虽感疼痛但能忍受,后又针3次痊愈。颈椎病一、定义颈椎病是一种老年性退行性骨质病变,又称颈椎骨质增生或颈椎综合症。本病临床表

27、现以颈项部疼痛、颈项强直、活动受限、上肢麻木放射痛、手指麻木或伴头晕头痛、耳鸣眼花、眩晕、失眠、记忆下降,严重时发生卒倒等。光片显示有骨质增生或生理弯曲度改变、椎间隙狭窄、椎间孔变小、变窄等。临床可分为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型、脊髓型。其中以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为多见。二、病因病机神经根型:感受风、寒、湿三气杂至,滞留经络,气滞血瘀而致颈项强直、疼痛活动受限,积久累及上肢麻木、手部肌肉萎缩。椎动脉型:感受风、寒、湿三气,滞阻经络,致颈项疼痛、活动不利、清阳不能上举而伴头晕、头痛、耳鸣眼花、眩晕、失眠、记忆力下降等。三、腹针治疗处方:天地针(中脘、关元)、商曲(双)、滑肉门(双)辨证加减:神经根

28、型加石关(双)、取石关时依颈项部疼痛的部位而变动,如在两侧项肌的外侧时取穴离腹白线稍宽,如在两侧项肌的内侧时取穴离腹白线略窄。椎动脉型加下脘上,取穴时依据骨质增生的部位高低不同而上下移动,如颈7增生取下脘穴,颈45增生取下脘上5分,以此类推。上肢麻木、疼痛加患侧滑肉门三角,取穴方法参照治疗肩痛、肘痛。头痛、头晕、记忆下降加气穴(双)。耳鸣、眼花加气旁(双)。颈椎骨质增生(神经根型)。治疗:取穴天地针、商曲(双)、滑肉门(双)、滑肉门三角(左)。得气后留针,期间感觉左肩部开始发热,渐向肘部及手部延伸,随即感觉颈部肌肉紧张度减轻,前屈及左右旋转较前灵活,肩部酸痛消失,活动基本正常,手指的麻木感亦减

29、轻许多。隔日再针同前后,症状亦明显好转,先后共治疗4次痊愈。半年后因落枕又引发前症,遵上法,又针两次而愈。分析:1.颈椎病是一种退行性病变,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长期从事坐姿工作与看电视的时间成倍延长,均易使颈肌劳损,使颈椎间盘突出,椎管压迫神经、椎体后方有刺、小关节增生、黄韧带肥厚或钙化,甚至椎板增厚、椎管狭窄、压迫脊髓神经,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或痉挛栓塞,交感神经兴奋等症,临床上除引起颈肩部的症状外,尚引起头部及上肢的供血不足而继发一系列体征。2.中医认为颈椎病属于“骨痹”的范畴。多因脾肾两虚、气血不足、营卫不固、风寒湿邪乘虚而入,是一种积久而成的疾病,故临床辨证当治病必求于本。脾主

30、运化、主四肢、主肌肉为后天之源;肾主骨、生髓、主纳气为先天之本。人到中年、老年肾气渐衰而脾亦不健,故后天不足以补先天而致两脏俱虚,肾虚则骨不坚以致形成骨质疏松及骨质增生,脾虚则肌不健,而致肌腱、肌肉支撑无力,渐成疾患。故颈椎病与脾肾的功能失衡相关,因此,腹针取离,坎廓的天地针使脾、肾两脏得到调整,恢复机体的稳态,取商曲以改善颈部的血液循环,并以补肾,取滑肉门滑利双肩关节促进肩部血液循环并配以相应的上风湿点,上风湿外点末梢神经的营养得到改善。因此,腹针从治本入手治疗颈椎病,较易取得较佳的临床效果,与传统的针刺法相比,无论从治疗的周期与疗效方面均有明显的优势。 3.颈椎病的中医辨证,神经根型当属颈肩痛范畴,椎动脉型当属眩晕症范畴,因颈椎病系多发病,常见病,故分而列之,肩临证时详审以细辨方可收到较佳的临床效果。腰背痛一、定义腰背痛是指背痛连及腰痛的一种常见临床症状,背痛除背肌劳损、骨质增生、感受风寒等因外,还可因内脏的疾病而引发,腰痛除风湿、劳损、骨质增生、闪挫等因外,亦可因内脏疾病诱发,故其病因较为复杂。本证常见于腰背部软组织损伤,肌肉风湿以及脊柱和内脏病变等。本篇仅就寒湿性、劳损性、肾虚性腰背痛叙述如下。二、病因病机寒湿性腰背痛多由感受风寒,风寒水湿之邪浸渍经络,经络之气血阻滞而发病。肌劳损性腰背痛,多因长期疲劳、肌腱损伤或积累陈伤,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