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0 ,大小:50.04KB ,
资源ID:1231132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231132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4第三章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第三章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docx

1、4第三章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四章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教学目的:了解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过程,掌握每个阶段儒家思想的特点与主要内容。教学重点:孔子的思想、孟子的思想、理学思想、曾国藩的思想教学难点:孔孟的思想在后世是如何被改造的教学课时:6节课教学方法:讲授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可划分为四大阶段:第一阶段:初创期(先秦),原始儒学(孔孟儒学),人情化第二阶段:第一次改造(两汉),两汉经学,神学化第三阶段:第二次改造(宋明),宋明理学,哲理化第四阶段:儒学的新形态:清代实学和现当代新儒学。清代实学主张经世致用,现当代新儒学鼓吹复兴儒学。一、先秦时期儒家学派的创立“儒”的名称,早在商代就

2、有了,是一种宗教职业人员,主要职责是主持祭祀和接待宾客,故掌握了天文知识和礼仪规则。春秋时期的儒已不再是宗教人士,而是以传授知识谋生的自由职业者。(一)孔子生平简介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儒,年轻时做过儒的事情(如祭祀时当吹鼓手),但不是普通的儒,而是一个有政治头脑、学识渊博的儒。孔子(B551-B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幼年丧父。母亲颜氏是他父亲的妾,比他父亲小很多。传说他容貌奇特,头顶中间低四周高,身长9.6尺(今2.2米,或说1.91米),时称“长人”。年青时做过委吏(会计)和乘田(管理牛羊的小官)。30多岁时,开始私人讲学,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招收弟子的

3、教育家。50年岁时开始做官,先后做过中都宰、司空(管工程)、司寇(管司法狱讼)。54岁时辞官开始周游列国,直到68岁时回到鲁国,继续讲学。(二)孔子的主要思想论语是一部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根据当时孔子的言行记录整理而成的儒家经典著作,约成书于战国前。现存论语20篇,约500节,万余字。论语集中体现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大思想家孔子的思想,是一部传世之作。1“仁”的思想孔子哲学的基本观念是“仁”,“仁”是其思想的核心。“仁”是春秋时期的新观念,指一种美好的品德。孔子之前的尚书中只出现过一次“仁”字。论语全书不过一万字,而“仁”字就出现一百次以上,说明孔门弟子对孔子的仁学相当重视。“仁”是什么呢?

4、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此“立”即三十而立之立,意思是有所成就而足以自立,此“达”即通达之达,意思是处事接物顺通无阻。那么,“仁”的意思就是,自己能够自立于社会,也让别人自立于社会;自己能够事事成功,也让别人事事成功。也就是,人之所以为人,应有做人的基本原则: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故曰“仁者,人也”(礼记中庸)。“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孔子关于“仁”的最为完备的解释,是孔子对一般人提出的普遍要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从积极方面说的,如果从消极方面来讲,即从自己所不愿意的方面来讲,做人的另外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5、)。自己所不喜欢的,决不强加于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另一种表述。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这个贯彻始终的基本观念是什么呢?他的弟子曾参解释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忠”就是真心诚意地对待人、帮助人,“恕”就是对人要宽容、谅解。具体地说,孔子说的“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与“恕”是“仁”的两个方面,是孔子思想中贯穿始终的道德规范。“仁”的基本宗旨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根本上讲,就体现了“爱人”的原则。孔子说:“仁者,爱人”,即对人要有一颗博大的同情心,要有关心别人的真情实

6、感,能对别人的痛苦与欢乐产生共鸣。用爱心去对待人,既自爱,又爱人;既自尊,又尊人。怎样实现“仁”?实现“仁”主要靠外部条件或强制力量还是靠自己主观努力?实践仁德决定于自己的能力还是决定于自己的态度?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践行仁德完全取决于自己。在孔子看来,能否实现仁德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愿不愿意的问题(态度问题)。孔子又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可见,人人有选择道德行为的自由,一些人不行仁德,并不是他们没有条件或没有能力,只是因为他们并不是真的想实行仁德。 儒家的理想是,把仁爱的精神,由亲人推广到所有的人,推广到宇宙万物。这就是孟子所说的“老吾老

7、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我们爱自己的亲人,进而爱人类、爱草木鸟兽、爱自然万物。所以仁者把自己和天地万物看成一体。儒家主张通过仁爱之心的推广,把人的精神升华到超脱寻常的人与我、物与我之分别的“天人合一”之境界。孔子讲的“仁”不是无是非、无原则的爱,不是姑息之爱,而是“爱人以德”,因此,“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意思就是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爱僧分明地对待人。对于别人的喜爱、厌恶,都应有一定的准则。这个标准是什么呢?就是“礼”。不论是谁,都要守“礼”、遵“礼”。2“礼”的思想礼起源于宗教仪式,用以表示对神灵和祖先的敬意。

8、西周创立了“礼”。礼的基本含义是调节人际关系的仪式、规范与准则。孔子关于礼的言论相当多,但他所说的礼与西周的礼有所不同:扩大了礼的适用范围。西周时“礼不下庶人”,而孔子主张对所有人都要“齐之以礼”(论语为政)(见下面所引论语中原文)。孔子所说的礼,不仅指礼仪,而且指礼制。前者属于伦理道德规范,后者属于社会政治制度。他突出了“礼”的现实政治的含义,淡化了鬼神色彩。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即要以社会生活的公共准则约束自己才能实现“仁”,也就是要“非礼勿视,非礼物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纳入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之中,做到中规中矩。孔子自己是这样做的,他尊礼、守礼、行礼

9、: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论语:子罕)【注释】齐衰:音 ,丧服,古时用麻布制成。冕衣裳者:冕,官帽;衣,上衣;裳,下服,这里统指官服。冕衣裳者指贵族。瞽:音,盲。作:站起来,表示敬意。趋:快步走,表示敬意。【译文】孔子遇见穿丧服的人,当官的人和盲人时,即使他们年轻,也一定要站起来,从他们面前经过时,一定要快步走过。【评析】孔子对于周礼十分熟悉,他知道遇到什么人该行什么礼,对于尊贵者、家有丧事者和盲者,都应礼貌待之。孔子之所以这样做,也说明他极其尊崇“礼”,并尽量身体力行,以恢复礼治的理想社会。孔子说:“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他认为礼

10、的现实作用是调和各阶级各阶层间的关系。统治者依礼办事,才能更容易“使民”,并使统治阶级内部避免冲突;士阶层依礼“事君”,才能立足于社会。孔子把“礼乐”与“征伐”相提并论,列为天子应该直接掌握的头等国家大事。孔子不只是把礼作为外在的的行为规范,还用礼和与之相结合的乐来激发人的感情,引导人们形成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他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意思是:礼啊,礼啊,难道仅仅是摆摆玉器、丝帛之类的礼器吗?乐啊,乐啊,难道仅仅是敲敲钟鼓之类的乐器吗?不是!深层次的内涵是,通过礼乐培养人们内在的、纯真美好的感情,进入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使精神得到升华。总之,礼乐

11、不仅是国家政治的根本,而且是个人精神修养、人格完善的基本手段。 学习论语今天仍有积极意义一例: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 矣。” (论语:子罕)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溜须拍马、见风使舵,无是非原则)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当面是人,背后是鬼。虚假伪善)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言过其实,夸夸其谈)的人,是有害的。”论语研究系列著作简介二千多年来,人们不断地研究论语,认识、发掘其思想,渊远流长,经久不衰。这种研究一直延续到新的世纪

12、。国外有学者称:“21世纪是儒家文化的世纪。”为什么论语能几千年经久不衰,魅力无限呢?关键在于论语这部经典自身体现的价值。人们普遍认为,论语所反映的孔子学说,其影响遍及政治、思想、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等众多领域,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大标识。有人认为,“论语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论语是“中国两千多年来主流文化的木之本、水之源、心之魂”。除此之外,后人对于论语的至深酷爱和潜心研究,不能不说是论语生命之树常青的一个重要原因。据载,两千多年来,论语研究的各种版本已达三千多种,浩如烟海。并且,论语研究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发展。仅近几年出版的研究论语的各类版本达几十种之多。它们视角不一,各具千秋。综观众多

13、论语研究版本,可分为五种类型:1.注译式。如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58年首版);2.评述式。即在注释式的基础上增加评述,如李泽厚的论语今读(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首版)、李零的丧家狗我读论语(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首版);3.专题式。如于丹的于丹论语心得(中华书局2006年首版)将其归纳为“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八篇;4.专著式。如南怀瑾的论语别裁(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中文简体字首版);5.其他式。如台湾漫画家蔡志忠的孔子说(三联书店1990年中文简体字首版)。(我自己的划分)(二)孟子的仁政思想孟子(公

14、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84虚岁),战国中期人,邹人(今山东省邹城市)。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世称孔子为至圣,孟子为亚圣。生卒年因史传未记载而有许多说法,多数学者采用孟氏宗谱上的说法。史记认为他师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子思的老师是曾参)。孟子的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管教甚严,“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相传孟子3岁的时候, 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

15、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相传孟子年少时逃学,他母亲就把织布机上的线割断,对他说:“你如果不好好学习,就会像这些断线一样,成不了布”。孟子从此勤读,终成著名的学者。孟母没有棍棒相加,逼迫儿子习礼,也没有谩骂中伤其子须勤学立业,而是设法“训”了孟子一回。孟母的高明教子法在今天看来,也让我辈击节赞叹。 孟子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在外游历近20年,但政治抱负始终得不到施展,晚年回到故乡专心教育和著述。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

16、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人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他说过很多名言警句,例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孟子将先前儒家“仁”的思想发展为系统的“仁政”学说。 在经济方面主张“制民之产”即给予百姓一定的生产资料(在当时主要是指土地)。给多少呢?他描绘了一幅小农生活的美景:给每家五亩(大约相当于今天1.6亩)宅院,周围种桑养蚕,让50岁以上的人都穿上丝织衣;让每家都适时养鸡喂猪,使70岁以上的人都能吃上肉;给每家一百亩(大约相当于今天32亩。战国时期中国人口大约有

17、2000万人,西汉末年大约6000万人。截至2009年末,湖南省户籍总人口为6900.20万人)农田,不要妨碍农时,让八口之家可以吃饱饭。然后办学校、讲礼义,父慈子孝,兄友弟悌,扶老携幼,蔚为风气。孟子希望统治者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条件,使人民安居乐业。为什么要“制民之产”?目的是为了:赢得民心。赢得了民心,就可以兴“仁义之师”统一天下。赢得民心的前提条件,在孟子看来,就是给予人民“恒产”。他的理由是:“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意思是,没有稳定的生产资料,人民就不会有正常的道德行为。“无恒产者无恒心”的思想肯定了物质生产活动对思想意识、道德行为的决定作用,这有较深刻的意义。正如管仲所说:“仓廪

18、实而知礼节”。 在政治方面,孟子主张“王道”,反对“霸道”。“王道”是一种道德政治,倡导“以德服人”,“以德王天下”,着眼于争取民心,“保民而王”。而“霸道”是一种暴力政治,主张“以力服人”,即以武力征服天下,统一天下。孟子的“王道”思想赢得各国国君的尊重,但不能得到他们的采纳。孟子的思想反映了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却不适应当时兼并天下的现实需要,所以被当政者认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发展了先前的“民本”思想尚书(记载虞、夏、商、西周史事的中国现存最早的古籍)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明确提出了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民之所以为贵,就在于民心十分重要。如何赢得民心,

19、就要施行道德教化。战国时期的赵太后曾是一位青史留美名的人物,在战国策.齐策里,有一段“赵威后问齐使”的佳话。她先问收成,后问百姓,最后才问候君王,致使齐使不悦,说她是“先贱而后尊贵”。赵威后据理以对,道出“苟无岁,何有民?尚无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仁政思想的基础是性善论。性善论是孟子学说的出发点。人的本性善,故推行道德教化是可能的。二、两汉时期儒家思想的第一次改造(一)“汉代孔子” 董仲舒董仲舒(约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今河北枣强县广川镇人。有“汉代孔子”之称。从小学习、研究公羊春秋。在公羊学派受到汉武帝重用的历史背景下,他以三篇举贤良对策得到汉武帝的赏识。1.董仲舒主张以儒家的

20、思想统一天下各家的思想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下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从此以后,儒学由先秦的民间学说变为官方的思想,变为意识形态。原来并不专属儒家的诗经、尚书、礼(此指仪礼)、周易、春秋成为儒家独奉的经典,被尊为“五经”。为了推广、传播五经,西汉统治者设立“五经博士”,并推行“以经取士”的选官制度,于是,传经之学和注经之学成为专门的学问,这就是汉代至清代的官方哲学“经学”。2.董仲舒极力宣扬王权神授董仲舒把先秦的天命观与阴阳五行说结合起来,创造出一个居于宇宙本原之上,具有意识和道德的人格神天。他说:“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尊也”。(郊祭) 极力鼓吹天意神圣不可侵犯,“唯天子受命于天,天

21、下受命于天子。”(春秋繁露为人者天)又说:“道之大原山于天,天不变,道也不变。”(对策三) 他提出了“天人感应”的思想,认为大自然的灾异是天对人事的“谴告”(谴责、警告,如果社会太平则天降各种“符瑞”表示赞许。“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生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汉书董中舒传) 而先秦儒家对于鬼神天命的看法是模棱两可、互相矛盾的,既有理性的一面,也有实用的一面。孔子说:“务民之义 (努力做好老百姓需要做的事情),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雍也)又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论语还说:“

22、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这是其理性的一面。另一方面,他又相信天命,特别是到了晚年,更是这样。孔子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八佾)“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君子畏天命,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论语季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季氏)“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这是其实用的一面。3.董仲舒给儒家的伦理道德披上神学的外衣董仲舒继承了孔子关于“仁”的思想,但他认为仁是天的意志,甚至说仁等于天,“天,仁也”。(王道通三)他把伦理准则归于“天意”,认为三纲五常“出于天”。他断定阴阳之间的关系是“阳尊阴卑”、“阳贵阴贱”,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

23、为妻纲也是永恒不变的天意,即“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董仲舒是三纲理论的始作俑者。董仲舒篡改了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原始儒学。原始儒学具有人情化的伦理亲情特色,经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则以神学化的天人观念为显著标志,这对禁锢人们的思想产生了严重的消极作用,导致了经学思维方式的产生和唯上唯书心理的蔓延。董仲舒可谓封建帝王、专制独裁者的不朽功臣,是知识分子的千古罪人。(二)三纲的确立79年,东汉章帝在白虎观亲自主持召开了全国经学讨论会,班固将会议记录整理编辑成白虎通德论(简称白虎通,也叫白虎通义)。白虎通将董仲舒的思想系统化、完整化。也就是说,它基本上以董仲舒的神学理论为指导思想,大部分内容复述了董仲舒

24、的观点和学说,只是论点更加系统和完整了。白虎通突出了封建伦理道德的根本内容三纲。其三纲六纪篇说:“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又说:“何为纲纪?纲者张也,纪者理也,大者为纲,小者为纪。所以纲纪上下,整齐人道也。”“六纪”是指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六种社会关系。以君权与父权来稳定统治秩序,是封建宗法制的本质特征。白虎通的出现是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新儒学日益走上神秘化道路的产物。“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五常之道”实际上是“三纲”的具体化。从宋代朱熹开始,三纲与五常联用。相比之下,三纲吃人、杀人,五常则不吃人、杀人

25、。(三)“三纲”与“五伦”的联系与区别董仲舒在先秦儒家“五伦”观念的基础上三纲。三纲五常的思想,来源于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作为一种道德规范的内容,渊源于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董仲舒按照他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夫妻三种关系是最主要的,而这三种关系存在着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亦即所谓三纲。君、父、夫体现了天的“阳”面,臣、子、妻体现了天的

26、“阴”面;阳永远处于主宰、尊贵的地位,阴永远处于服从、卑贱的地位。“五常之道”实际上是“三纲”的具体化。董仲舒又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他看来,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五常之道。坚持五常之道,就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三纲”与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伦理既有内在联系又有原则区别。孟子所说的“五伦”是指五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其具体内容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五伦”中最重要的是“三伦”(君臣、父子、夫妻)。汉代出现的“三纲”是指三种最重要的人

27、际关系,其具体内容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比较而言,“五伦”关系是一种双向的相对关系,而“三纲”关系是单向的以人身依附和服从为原则的绝对关系;“五伦”中的“三伦”是以君臣、父子、夫妻的互惠互动和处于上位者的率先垂范为前提,具有较浓的人情味;而“三纲”使伦理关系完全服从于封建政治关系,使双向的人伦义务变成片面的等级服从(处于下位者对处于上位者的依附,三纲只讲下位者尽义务,不讲上位者尽责任)。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三纲”是原始儒家伦理思想的异化。(增订版教材第222页) 补充材料: 【原文】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

28、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篇下【翻译】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把臣下看成为自己的手脚,那臣下就会把君主看成为自己的腹心;君主把臣下看成为狗马,那臣下就会把君主看成为一般人;君主把臣下看成为泥土草芥,那臣下就会把君主看成为仇敌。”【解读】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礼臣忠。朱熹说:“两尽其道”,君以君道,臣以臣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尽其道。君礼臣忠的关系,如果说孔子谈得还比较抽象的话,那么孟子则谈得十分形象而又具体,先从正面讲,君王待臣如手如足,那么臣属待君王则如五腑如心脏,内外相依,上下相随,联系紧密,浑然一体。接下来从反面讲,君王待臣如犬如马,那么臣属视君则如同路人,陌路相逢,

29、冷眼相对,对面相逢不相识,君臣分离,背道而行。更有甚者,君王视臣如泥土如草芥,任意践踏,随意抛弃,那么臣属视君则如强盗如仇敌,拔刀相向,怒目相对,如此,则民无宁日,国无宁日,天下无宁日,灾难兵祸由此而生,一个“礼”,一个“忠”怎生了得。三、宋明时期儒家思想的第二次改造 到宋代,儒家思想又有新的发展,称为理学。理学的建构是宋代文化最重要的标志。1、理学的涵义及其发展的基本过程理学是儒、道、佛三教合流的产物,以儒家思想的内容为主,吸收了佛学和道教思想。理学主要讨论“性与天道”,以“穷理尽性”为口号,具有很强的哲理性与思辨性。宋代理学家着重研究的儒家经典是周易,通过对周易的注解,阐述对宇宙和人生的见

30、解。理学是儒学的新的理论形态。 “理”是什么呢?“理”是宇宙的终极本原和主宰世界的唯一存在,它独立于万物之外,但又产生和支配着万物。这个意义相当于道家的“道”。“理”又是封建道德原则及封建等级制度的总称。周敦颐说:“礼,理也”。程颐说:“上下之分,尊卑之义,理之当也,礼之本也”。(周易程氏传)人类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道德规范,都是天理在人间社会的具体表现形态。北宋是理学的形成与初步发展时期,著名理学家有周敦颐(今湖南道县人)、张载(生于今陕西西安)、程颢与程颐兄弟(今河南伊川人),到南宋,理学进一步发展,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南宋时,与朱熹思想有严重分歧的理学家是陆九渊,他创立了心

31、学。到明朝,王阳明(王守仁)发展了他的心学。周敦颐(10171073),是理学的创立者。周敦颐,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他把老子的“无极”、易传的“太极”、中庸的“诚”,以及阴阳五行学说、佛教的思想融为一体,创立了理学思想体系。流传至今的著作有太极图说、易通(又名通书)、爱莲说等。太极图说论述了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认为芸芸众生根源于“无极”(即“道”),它无形无象、寂静不动,但产生出宇宙的原始实体“太极”。“太极”处于不停顿动静交替的状态,动时生阳,静时生阴。“无极”虽名为“无”,但“无”中包含着“有”,所谓“无中生有”。(西方哲学家说:“存在就是虚无”)周敦颐学说中的“太极”已具备“理学”之“理”的基本特征。太极图出自五代道士陈抟的先天图。太极图说的许多思想源于道家。易通全书四十章,不同于此前的易学著作,它不是对周易逐卦逐句的解说,而是引用其若干经文加以发挥,表达自己的思想,它着重阐述了人性论与道德论的问题。根据子思、孟子学派关于“诚”的观点,他提出人有“诚”的本性。“诚是圣人之本”,人的修养只要达到了诚,就实现了心灵的净化,进入了至高至善的道德境界,就是圣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