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6 ,大小:242.03KB ,
资源ID:1230792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230792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届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导学案 第八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20讲.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届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导学案 第八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20讲.docx

1、届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导学案 第八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20讲单元概览时间十月革命至20世纪30年代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20世纪70年代至今特点两种经济模式的形成两种经济模式的调整两种经济模式的新变化内容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奉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单纯利用市场调节经济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开始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罗斯福新政开启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普遍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20世纪70年代,面对经济“滞胀”的局面,西方国家普遍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迎来“新经济”的时代社会主义十月革命后,苏俄先后探索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2、。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取消了新经济政策,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二战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社会主义国家开始进行改革,但是都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最后以失败告终苏联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证明了斯大林体制的失败。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辟了现代化的新道路主旨20世纪形成了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格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互相影响,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给世界各国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有益借鉴第20讲苏联社会主义的建立与改革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2.斯大林模式。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考点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一、战时共产主

3、义政策1背景2内容3评价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2实行: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由此开始了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3内容4作用归纳总结新经济政策两大突出特点(1)管理建设方法、手段: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经济体制方面: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三、斯大林体制1确立: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2表现3评价(1)积极: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工业化。(2)消极主题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不同1背景不同:前者是在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初,面临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物资极度匮乏的背景下提出的;后者是在国

4、内战争结束后,国际环境得到改善,但经济形势严峻、政治危机严重的背景下制定的。2内容不同:前者取消一切商品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后者则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在一定范围内恢复资本主义,以此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经济。3目的不同:前者是集中全国力量战胜国内外敌人,同时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后者则是恢复和发展生产,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4实质不同:前者是在社会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政治手段控制社会经济,企图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后者则是在无产阶级政权掌握经济命脉的情况下,通过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和商品经济,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5影响不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虽然在

5、巩固苏维埃政权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新经济政策是探索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和方法。讲史料史料1921年苏俄的重工业产量只有一战前1913年的20%叛乱席卷了全国,甚至连十月革命的中坚分子喀琅施塔得水兵也打出了“要苏维埃,不要共产党的苏维埃”的口号参与叛乱。为此而震惊的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导读“1921年”是理解史料的时间关键信息。史料表明新经济政策实行前夕,俄国国内工农业产量大幅度下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空前激化了各种矛

6、盾,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列宁也认识到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尝试行不通。练史料史料(2012江苏高考,改编)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探究如何理解史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答案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主题二列宁与斯大林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比较1过渡方式的区别:在列宁领导下,找到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正确途径;到斯大林时期结束了新经济政策,从而取

7、消了应有的经济手段,单纯利用行政手段,最终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2过渡思想的区别:列宁的逐步过渡是正确的,是落后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斯大林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这一思想,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造成农业的长期落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失调。讲史料史料1935年6月,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应高尔基邀请访问苏联。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从这次旅行中得出的主要印象和感觉是无比高涨的生命力和青春活力的强大浪潮他们正在为全人类更美的、最好的、灿烂的未来而工作”。一方面又认为那里“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必须承认这一切青年不可能自由地将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

8、的成就相比较”。 莫斯科日记:罗曼罗兰在苏联看到了什么?导读这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对斯大林模式的认识和评价。具体解读如下:(1)一方面看到苏联因掀起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建设高潮,充满青春活力,建设热情高涨而取得的工业成就。(2)另一方面也看到集权体制和特权阶层的形成,不重视改善民生,压制了自由、民主。练史料史料(2012山东高考,节选)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据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探究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答案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

9、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1(2014安徽高考)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答案B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依据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辩证关系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当时实行的并不是农业税而是余粮征集制,排除A项;C项虽然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当时已打败国内外敌人,D项错误。2(2014江苏高考)下表

10、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阅读该表,造成苏俄(联)农民年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年份19201921192119221922192319231924平均税款(卢布)10.306.113.983.06A.余粮征集制的推行B固定粮食税的实施C实物配给制的废除D农业集体化的实现答案B解析1921年余粮征集制已被废除,故排除A项;实物配给制的废除与农民年平均税款的下降无必然联系,C项不符合题意;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实现是在20世纪3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3(2014新课标全国卷)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

11、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钾矿的行为,不涉及技术基础,也没有违背计划经济指令,排除A、B两项;一个由苏联自行建设,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不能体现完全依赖外资,排除C项;由德国公司负责与新经济政策在工业上的措施类似,故D项正确。4瞿秋白在1921年旅俄日记中写道:“一友人告诉我,俄国现在无物不集中,消费者都是以团体为单位,个人名义很难领到需要物品。消费者凭劳动券领取,劳动券以工作高下为标准分为几等,每等可得若干,十日以前在消费公报登载。”这段材料显示了苏俄

12、()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情况B实行新经济政策带来的新变化C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场景D扩大政治“公开性”的尝试答案A解析把握时间1921年以及材料中的“消费者凭劳动券领取”可知此时苏俄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分配方式,选择A项。5当苏联政府每年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作再投资时,这也就意味着低工资和消费品短缺。一个苏联工人的反应很典型:“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在工作。”苏联工人的话实质上反映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着弊端B斯大林模式存在弊端C社会主义制度缺乏优越性D新经济政策存在弊端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史实国家重视积累资金,工人工资增长较低,忽视了民生水平是在斯大林体制时期的弊端。故选

13、B。考点二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2)内容(3)评价2勃列日涅夫改革(1)背景:勃列日涅夫上台,纠正苏联当时的混乱。(2)内容(3)评价思维发散勃列日涅夫改革,使苏联军事实力增强,而此时美国出现了经济“滞胀”现象并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在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优势,而美国处于劣势,这对中美关系的改善产生极大影响,这一阶段美苏争霸形成了苏攻美守的态势。3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2)内容(3)评价主题二战后苏联改革的不足之处及经验教训1缺失: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有利于推动对斯大林僵化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添改革的阻力;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

14、义”社会的做法,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戈尔巴乔夫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的阻力重重。2教训: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处理好政策、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革必须走改革开放和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改革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宗旨。讲史料史料19531960年苏联的粮食总产量(单位:百万吨)年份粮食总产量年份粮食总产量195382.51957105.0195485.61958141.21955106.81959124.71956127.61960133.2樊亢、王金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七十年导读

15、史料反映出19531956年苏联粮食产量增长迅速,说明了苏联是由于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放在农业生产上,一定程度上改革了斯大林模式。19571960年苏联粮食产量有起伏,说明苏联由于自然灾害、脱离实际等因素,导致垦荒地区粮食产量减少。练史料史料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他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1953年为580万公顷,1956年达1640万公顷,1962年增至3710万公顷。许多原来种植传

16、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那样高。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探究根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及其原因。答案后果:玉米种植挤占了耕地,导致其他粮食作物减产;玉米产量和质量未达到预期目标。原因:凭主观意志办事,不顾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用行政命令强制推广;生产管理不善;急于实现不切实际的赶超目标;追求霸权地位。1(2014福建高考)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

1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这是()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答案D解析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在农业方面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故出现材料中的现象,因此选D项。2(2013新课标全国卷)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B成为加快工业化

18、的依据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答案D解析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体制确立,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的一个重要后果是农业生产长期发展缓慢,而1952年的苏共十九大却认为粮食产量增加并解决了谷物问题,这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是对斯大林体制的曲意维护,故排除A项,D项为正确答案。3(2011全国大纲卷)1964年到1982年期间,在苏联“完善”社会主义的提法逐渐取代“改革”的提法,随之出现的是()A社会经济发展丧失活力B破坏法制现象得到纠正C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确立D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制答案A解析苏联“完善”社会主义的提法逐渐取代了“改革”的提法意味着不敢从根本上触动斯大林体制,这必然导致社会经

19、济发展丧失活力。B、C、D三项与题干没有直接关系。4“外交的失败更进一步损害了他在其同事们之间的声望。他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一鲁莽计划成为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材料中的“他”()A始终是斯大林政策的忠实拥护者B致力于援助中国的经济建设C开展了以农业为突破口的改革D把重工业发展到了新的高度答案C解析由于斯大林时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导致农业生产长期徘徊不前,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赫鲁晓夫以农业为突破口,开始了经济领域的改革,故C项正确。5格阿阿尔巴托夫在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一书中指出:“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也许,他真诚地相信,整个问题也就是这样

20、,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作者通过这段材料意在说明赫鲁晓夫改革()A存在就人论事的局限性B实际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C着力于批判个人崇拜D不能正确评价前人的功过得失答案B解析“就人论事”属于材料中赫鲁晓夫的观点,作者意在批判这一观点,故A项错误;“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从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说明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故B项正确;“着力于批判个人崇拜”是材料中赫鲁晓夫的观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显示评价斯大林功过的信息,故D项错误。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战时”的特点;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

21、想和实践,具有“共产主义”的特点,但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2从经济运行机制的角度讲,新经济政策意味着摒弃了由国家直接组织生产和分配的产品经济形态,走上了由国家有计划地调节市场的商品经济形态;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角度看,新经济政策实质上是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径,即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国家通过发展市场经济,利用商品货币关系,逐步走向社会主义的新道路。3斯大林体制指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

22、的人、财、物等。4“斯大林模式”是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种探索和创新。它在斯大林执政前期和二战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到了后期,该模式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5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则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彻底否定,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侧重点不同,赫鲁晓夫改革侧重于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于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则侧重于政治体制。热考视角视角一尊重文明多样性资本主义文明与社会主义文明的相互借鉴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

23、这表明()A列宁意识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错误B列宁突破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理论C列宁已经认识到了计划和市场的本质D列宁主张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经验建设社会主义答案D解析从材料这个加法公式来看,列宁主张借鉴资本主义技术和生产组织模式来建设社会主义,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对计划与市场的本质的探讨,故A、C项错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并没有具体的理论说明,也就无所谓突破,B项错误。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苏联的)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这里的“模仿”主要是指()A罗斯

24、福新政的实施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推行C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D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答案A解析在西方发生经济危机时,苏联采取计划经济模式,取得巨大成就。罗斯福新政采取国家干预经济模式,就是效仿了苏联计划经济模式,故A项正确。B项是效仿的结果;C项不属于效仿内容;D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C、D项不正确。视角二史学方法比较研究法“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比较中结论正确的有()中国改革开放与苏俄新经济政策相似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中国国民革命与俄国二月革命相似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共同参与中国五四运动与俄国十月革命相似无产阶级革命政党领导戈尔巴乔夫改革与罗斯福新政相似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5、A BC D答案D解析中国改革开放与苏俄新经济政策都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发挥市场的主体调节作用,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故正确;中国国民大革命是由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中国国民党和代表工农群众的中国共产党共同领导的,俄国二月革命是由俄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共同领导的,二月革命后出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故正确;中国五四运动时期中共尚未成立,故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故正确,因此正确答案选D项。视角三历史思维看现实加强党的执政地位1988年苏共第19次代表会议后,开始实行了私有制,1990年10月

26、18日戈尔巴乔夫颁布了稳定国民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基本方针,提出了“各种所有制一律平等”和“非垄断化”、“非国有化”及“私有化”的方针。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不包括()A要有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B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保守停滞C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允许个体经济存在D不能改变社会主义道路答案C解析这种取消起主导作用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生产资料“非国有化和私有化”的所谓的“完全的市场经济”改革,不仅未能使苏联经济改革取得成效,反而带来了社会生产的严重衰退和经济危机。C项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不是给我们的启示。练出高分基础训练1现代世界史描述苏俄(联)某经济政策时说:“一个特征是

27、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国有化。另一个特征是强行征用供养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该政策()A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卫了新生政权B允许自由贸易促进了商品经济迅速发展C实现了苏联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D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答案A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商品流通,不允许存在自由贸易,故B项错误;该政策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但从结果来看,引发了严重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没有实现其目的,故C项错误;优先发展重工业是斯大林体制建立过程中的做法,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2某国经济政策规定:“大部分私人商业机构已被取缔,国家也不再通过商业渠道组织流通和分配企业之间

28、取消货币结算,职工工资的90%以上以实物形式支付,公共服务和教育实行免费制。”该政策的实施有利于()A动员人力、物力保证战争需要B顺利过渡到社会主义C刺激消费应对经济危机D推进福利国家形成答案A解析从题干中“私人商业机构已被取缔”“企业之间取消货币结算,职工工资的90%以上以实物形式支付”等信息可知该政策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因此该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后来使苏俄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困难,故B项错误;C、D两项与题意不符,故C、D项错误。3列宁认为:“既然退却是正确的,那么,退却之后就可以同农民群众结合起来,和他们一道前进,虽然比以前

29、慢一百倍,但却能以坚定的步伐勇往直前,使他们永远看到我们毕竟是在前进。那时,我们的事业就一定会立于不败之地。”“退却”是指()A二月革命后苏维埃领导人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B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C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和平法令D俄共(布)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答案D解析1921年,俄共(布)转而实施新经济政策,其中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缓解了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故D项正确。4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它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

30、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A实行余粮征集制B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D推行农业集体化答案B解析余粮征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不允许买卖商品,材料显然是赞同商品买卖,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投机倒把活动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的信息说明该领导人赞同自由商品贸易,新经济政策规定允许自由贸易,故B项正确;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是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措施,和题干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农业集体化属于斯大林采取的农业措施,与商品贸易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520世纪30年代中期,资本主义各国进步人士称赞新生的苏联是“一块让人类再次得救的新大陆”,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工业化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