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 ,大小:16.62KB ,
资源ID:122945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2294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自我身份认同的几种研究视角述评.docx)为本站会员(wj)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自我身份认同的几种研究视角述评.docx

1、自我身份认同的几种研究视角述评王亮I吕春娟(1.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东广州100060; 2.兰州商学院,甘肃 兰州730020)摘 要:个体关于自我的身份认同问题,是个体无法逃避而又经常追问的话题。现代性的深入。特别是个体人的现 代性的苏醒和发展,个体关于自我的身份追问,更是一个时时关注的话题。关于个体自我身份的追问,有本质主义的自 我身份认同视角,结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以及自我叙事建构等理论视角。关键词:自我身份认同;研究视角;理论述评中图分类号:G91-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 281 1 (2012) 03- 0291-3作者简介:王亮(1972)女,甘肃天水人。广州

2、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社会学博士,从事城市社会学方 向的研究。基金项目:教育部“失地农民的市民化研究”项目编号:10YJC840068的阶段性成果。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社区认同视角下的外国人社区治理模式研究以广州市非洲裔外国人为例”项 目编号:GD10YSH02的阶段研究成果。人类的生存特点决定了认同问题是人类与生俱来而 不能回避的问题。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都会面临着“我是 谁?”的疑问。身份认同探讨的就是个体关于我是谁” 这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普遍性的话题。身份认 同对个体来说,十分重要。埃里克森指出,“个体社会化 的主要任务就是建立一种稳定的身份感,这种身份感将在 这个

3、人面临不同的情景转换时仍相对长期地维持。无法取 得一种确定的身份就会造成身份弥散,它将使个体因恐惧 被他人取代而不能做出承诺或进入(与他人的)紧密的关 系”。通过对自我的身份认同,个体可以明确自己在社会 中的位置,获得心理上的归属感和自我存在的意义,一旦 个体无法认同某种身份,就会陷入认同危机之中,处于仿 徨和焦虑状态。在个体关于“我是谁的身份追问方面, 概括起来,从时间序列上看,有以下几种研究视角。一、本质主义的自我认同视角本质主义是一个非自明性的概念。作为一种认识论视 角,本质主义在早期的代表人物有笛卡尔等人。笛卡尔的 名言:我思故我在”,十分明确地强调了人的意识的自 为自在能力。思想的我

4、就是自我身份认同的内在核心。从 笛卡尔开始,到莱布尼茨、康德、黑格尔,西方社会哲学 的大家们都在高扬、推崇、论证人的主体性,对人的理性 意识无限肯定,认为“存在着一个自我或内核,像灵魂或 本质一样一出生就存在,虽然最终会有不同的可能发展, 但在人的一生中会保持不变,由此生发出连续感和自我认 同。”这种片面强调个体认识的绝对性的观点,我们把它 称之为本质主义的认识论。本质主义认识论体现在自我认 同观上,即认为自我是不依赖身体而独立存在的能思想的 精神实体。换句话说,“自我”像一个自然物体那样,是 实实在在的存在着。认为个人的自我身份认同是个体人自 然拥有或生成的,是通过个人的意愿和理想而获得的。

5、用 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来说,自我身份认同就好比孩子在镜 中第一次照见并发现自己,从而在主体和镜像的合一中形 成了自我的身份。随着 些学者所宣称的后现代社会” 的来临, 些社会科学家,强调在现代性社会中,个体开 始成为存在者的中心和尺度。人成为决定一切存在者的主 体。这些思想,笔者认为代表了自我及自我身份认同上的 本质主义认识论的一种视角。本质主义的自我及自我身份认同观,一方面体现了唯 心论的认知观。强调个体具有超越制度制约的能力,个体 能通过对自我生活的有意识计划创造自我实现和自我把 握的方案。不可否认,自我身份认同关注的是个体的主观 世界和主观选择。但个体的自我身份认同真的可以超越社 会和文

6、化吗?亚历山大指出,不论任何历史阶段上的个 体,都只能在所处的社会文化结构中被理解。事实上,任 何个体的人都是嵌入到具体的社会结构中的。另一方面, 这种无“他者”介入的封闭式空间中形成的自我身份认同 是静止的、稳定的、自足的,但也是脆弱和不堪一击的。 一旦当个体由和谐的“想象界”进入冲突的“象征界”, 在由多重他者所构成的视域中观照自身,参照物的杂乱和 错综可能使个体陷入无所适从的“身份危机”之中。二、结构主义的自我身份认同视角本质主义自我身份认同强调个体的自在自为,认为自 我是个体心智的产物,体现在自我身份的认同观,则主张 身份认同是一种个体的纯心理认知活动。这种认同观的实 质是强调个体的身

7、份认同完全是形成和根植于自我定义 和自我理解之中。而在结构主义视野下,认为一切社会现 象的性质和意义都是由结构决定的,结构具有不以人的意 志为转移的客观作用。自我只是结构中的一个代码”或 “符号”。个体所具有的各种身份,也是社会结构的产物。 对于自我的身份认同,则强调自我的身份及身份认同是由 社会的结构所决定的,是形成和根植于他人存在、社会存 在之中。即形成于有些学者称之为“他者“或他人”的 影响和制约之中。泰勒在谈及自我认同时强调,一个人 不能基于它自身而是自我,只有在于某些对话者的关系 中,我才是自我。”即我是谁”的意识不可能在一个封 闭的个体中萌发,而是他者影响的结果。正如法国社会哲 学

8、家列维纳斯所认为的,如果单从个体的自我意识出发来 认识主体,它所导致的并不是对作为主体的人的真正的人 道关怀。相反,它只能导致自恋性的同一性暴力。列维纳 斯认为,他者根本就不是与主体相对的另一极,而是自我 得以可能的条件。结构主义视野下的自我及自我身份认同,最典型的代 表人物是米歇尔 福柯的自我及自我的身份理论。福柯在 其著名的知识考古学一书中,探讨主体是如何形成的。 继尼采发出上帝之死的口号以后,福柯喊出了 “主体 之死”。在福柯看来,只要仔细地观察一下16、17、18 世纪的文化,我们就会发现在此期间主体人根本没有任何 位置。”只有当启蒙理性建立,作为主体”的概念才得 以建构出来。接着,福

9、柯探讨了话语权力是如何建构主体 的。在知识考古学中,福柯从话语的形成入手,指出 不是主体产生话语,而是话语决定主体。“主体是一种依 据类型和陈述的界限而不断变化的位置或地位,而作者 本身在某种情况下也只是这些可能的地位中的一个。甚 至,一个相同的陈述可能有许多的地位。”继而,福柯以 话语权为分析的切入点,指出,一些独特的个体身份是通 过话语权而建构出来的。以同性恋者为例,福柯认为,同 性恋者就是通过话语把个体的性偏好和某个身份相联系 而建构出的一类身份。同性恋者作为一种身份类别,仅仅 是19世纪后期才出现的。这是否意味着19世纪之前不存 在同性偏向的个体?事实上,19世纪之前,就存在着同性 偏

10、好的个体。按古代民法或宗规的规定,鸡奸属于禁止行为之列; 他们的违禁者只不过是司法的对象而已。19世纪的同性恋 除了是一种生活类型,一种生活方式,和一种形态学以外, 它还是一种谨慎的解剖学和很可能是某种秘密的生理学。 进入同性恋总体结构的任何东西无不受到他的性行为的 影响。它在他的身上到处体现出来:这是他所有行为的根 源它无节制地印在他的脸上和身上。随后,话语对这种行为加以分类,加以固化,并将一 些人归入这种类别中。至此,同性恋者这个身份类别就被 建构了出来。福柯作为结构主义的代表,他关于自我和自我身份的 论述,挑战了本质主义的自我认同观。他认为个体不是自 在自为的实体,而只是被各种文化符码所

11、建构的虚幻外 型。换言之,主体是语言、欲望和无意识的结果和产物。 是由文化赋予的,同样,主体的身份是在结构中的,福柯 视域下的个体自我认同,是结构化牢笼下的产物。个体关 于自我认同的认知,由于个体都是虚无,就如同沙滩上的 脚印,终将会被海水抹去。个体如果真的如此的虚空,那 人们还能依靠什么行走在通往未知之境的路上?探究个 体的自我身份认同等问题还有什么意义?在这种结构完 全制约下,个体也许唯一能做的就是解构自我,解构社会 了。三、社会建构主义的自我身份认同视角结构主义的自我及身份认同观过于强调结构的约束 性及自我的静止性。随着社会学理论的发展,社会建构主 义成为解释自我及自我身份认同的一种新的

12、研究视角。 1966年,伯格和卢克曼在社会实体的建构:知识社会学 纲领一书中,提出了建构主义的理论。建构主义作为一 种不同于传统的认识论和思维方式,它所指涉的是这样一 种观点,即人类不是静态地认识、发现外在的客体世界, 而是经由认识、发现过程本身,不断构造着新的现实世界。 建构主义从产生之起,其研究的主题在不断扩大。X的 社会建构”这一公式化的陈述已被应用到社会生活的许多 方面。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在女权主义运动推动下出现 的性别社会建构论,否定性别与性差异的本质性质,认为 性别是以生理性别为基础的社会建构,个人生而是男是 女,并没有天生的性别认同,他们是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性 别认同,在经过社会

13、的建构之后才成长为男人和女人的。 建构主义的显著特点是从过程的、动态的角度看待社会现 象。在建构主义者眼里,“社会事实”基本上是经由特定 过程被建构出来的,并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体现在自我 观上,在建构主义看来,自我既可被看作是一个固定化的, 结构化的主体,如同米德的“客我”;同时,自我又可以 被看作是动态的,能动的,能做出反思性回应的主体,如 同米德的“主我”。换言之,建构主义认为自我是由社会 和个体共同建构的,既不完全由社会结构所决定,也不完 全是个体先天具有的禀赋。建构主义视野下的自我,既不 同于本质主义所说的是存在于人的内部的精神实体, 也不同于结构主义视野下的结构具有绝对权力的,静止

14、 的、符码化的自我。关于自我身份认同,建构主义认为: 个体的每一种身份都不是先天具有的,身份必须由互动所 构成。个体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可能实现身份建构的,它必 须依赖于自我和他者在互动中的共同作用。个体身份的确 定是一个认同过程,它必须得到与之相反的“他者”的认 可才能最终确立。社会建构主义视角下的自我及自我身份认同,主要的 代表人物之一是库利的“镜中我”。库利指出自我是一个 过程,并且是在同他人的交往或互动中产生的。正因为个 体在互动过程中相互作用,理解对方的姿态,并根据他人 的看法认识自己,所以一个人的自我认同无非是他意识到 的他人对自己看法的反映。每个他人都是自我的一面镜 了,而每种社会关

15、系也都反映着自我。更进一步来说,自 我的身份认同就是由这种反映构成的。在库利之后,芝加 哥社会学派的乔治米德进一步推动了作为一个过程被建 构出的自我的理论。米德认为,自我由作为主体的自我“I” 和作为客体的自我“me”构成,即“主我”和“客我”。 它们都是在和他人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主我”是有机 体对他人态度的反应,客我”是有机体自己采取的一组 有组织的他人态度。他人的态度构成了有组织的“客我, 然后有机体作为一个主我”并对之做出反应。自我不是 一个存在于真空中的静止的个体,而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 过程,其中包含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而且是作为与其他自 我互动的结果出现的。米德关于自我的理论,既强调

16、了自 我是与他人互动的结果,同时,自我也是主我和客我互动 的结果。体现在自我的身份认同上,自我身份认同自我认 同身份和他人认可身份的统一,他者对身份的认可对于自 我身份认同的形成更为重要。按照萨义德的观点,身份作 为被建构的过程,,它取决于与其相区别、相竞争的他者 的关系”得到了他者的认可,自我身份最终才能得到社会 的承认,成为社会身份,并由此获得相应的权利和利益。 因此,社会个体的身份是由自我”与“一般化他人”在 社会互动中合力中建构的。正如费孝通关于自我认同形成 的论述:人们的自我意识或自我认同,是通过我看人看 我的方式形成的。社会建构主义的自我观,体现了建构主义的动态的、 过程的看问题的思路,以及自我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的思 想。然而,建构主义所强调的自我是互动的基础上的他者 标定、自我理解、自我界定的过程和产物。如果按建构主 义的观点,即“自我”是可解释的,变化的,相对的,流 动的,不同的现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