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2 ,大小:39.53KB ,
资源ID:1227827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227827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大学语文知 识 点 概 总.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大学语文知 识 点 概 总.docx

1、大学语文知 识 点 概 总第一课 诗经 采薇1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原名诗或“诗三百”,汉以后始称诗经。2诗经以音乐为依据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表现手法主要有赋、比、兴三种。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3诗经的编订过程一般为:采诗、献诗、删诗。其主要内容多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4“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有十五国风,有160篇,多为民歌,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雅”有大雅31篇、小雅74篇,有105篇,多为贵族,士大夫所作。“颂”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是用于宗庙祭祀的诗。5诗经以四言为主,多用比兴手法

2、,结构上多用重章叠句,情致回环往复。6采薇选自诗经小雅,是一位戍边兵士在返乡途中所作的诗。追述征戍时的苦况,反映了西周时代的戍卒生活。采薇一诗以采薇起兴,其中“薇亦作止”,到“薇亦柔止”,再到“薇亦刚止”表现时间的推移和心绪的变化。7采薇的艺术特色:以“采薇”起兴,来表示时间的推移,并寄托思家恋国之情;全篇重章叠句,反复吟唱,回环往复,更有音乐节奏感;情景交融,以哀景写哀情,使所抒之情更添悲哀。8采薇课后第一题(分析这首诗以“采薇”起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前三章都以采薇起兴,反复表达了两方面的感情:一是远离家园,久戍不归,深切思念故乡和亲人;二是战争频频,转徙不定,生活艰苦难耐。同时也揭示了造

3、成这些痛苦的原因是“玁狁之故”,“王事靡盬”。9采薇课后第二题(采薇一诗如何表现忠于国家和思念家乡这一矛盾的?):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军容的整肃和装备精良的描写以及对猃狁的仇恨,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作者思念家乡是通过战争生活的频繁和艰苦,以及远离家乡战争无期而且久戍不归的情感来表现的。10采薇课后第三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却已是雨雪交加的冬天。它就像一幅画,把一个出门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昔

4、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运用反衬、对比的手法,将时序之“今昔”,物候之“柳雪”,人生之“往来”进行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短短4句,看似平淡,娓娓道来,却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同一个“我”,但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第二课 论语学而1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是先秦时代最能代表儒家思想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论语的特点是文字明白易懂,寓意深刻。2.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取第一章孔子话的前两个字为篇名。3.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古

5、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尊为孔圣人、至圣。4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提倡“仁者爱人”、“克已复礼”。在教育方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知新”等。5学而课后第一题(孔子关于增进学问的论述有我们有何借鉴意义?):孔子认为,增进学问,要“学而时习之”,要庄重、认真,要达到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者”的理想境界。这对我们来讲都不失为学习、工作上的重要告诫。6学而课后第二题(为什么说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是修养人格的重要途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就是说

6、:“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传授的学业是否不曾复习?”单点说就是三点:为别人考虑,对朋友诚信,学习而且经常温习。这三点对我们人格的修养都有十积极的作用。7学而课后第三题(孔子、有子、曾子等提倡的忠、信、孝、悌、仁、和思想在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省略(结合社会现实中存在的一些现象随便答一点就好)第三课 逍遥游1庄子,名周,字子休,是道家学派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是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治。2庄子也称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共33篇,分“内篇”、“外篇”和“杂篇”三个部分(“内篇”七篇 ,“外篇”十五篇, “杂篇”十

7、一篇)。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的十五篇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杂篇”的十一篇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3庄子散文的特点:想象丰富、文笔恣肆、辞藻瑰丽,并且采用寓言的形式,富有浪漫色彩。4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也是该书的代表作,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思想。5逍遥游认为大至高飞九万里的鹏,小至蜩与学鸠,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 、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自由,即逍遥游。 6逍遥游善于用寓言说理,把所要表达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 7.逍遥游中包含以下成语的句子是:“姑射神人”“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尘垢秕糠”“是其尘垢粃糠将犹陶

8、铸尧、舜者也。”、“断发文身”“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8. 出自逍遥游的成语除以上所列外还有(至少4个)鹏程万里、扶摇直上 、越俎代庖 、大有径庭 、大而无当、不近人情等。 9.逍遥游中“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这两个比喻表达的意思是所求不多、胃口不大(满足于自己的生活而别无所求)。“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惠子用大樗树来比喻 无用之材 /庄子“大而无用”的理论。“不龟手之药”寓言表达的意思是所用之异:“小用”不如“大用。10.“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

9、事!”这句话是对“神人”的一种描述,其境界可以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即“神人无功”。11.逍遥游课后第一题(谈谈你对逍遥游思想内容的理解?):.物质形体束缚下的逍遥是一种相对的逍遥;.逍遥的极致是精神境界的绝对逍遥。(也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己才无所待,无功才无所依,无名才无所求,眼中无物,目中无人,心中无己,心便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虚室,虚室可以生出光明,由此洞察万物,生命的意义也便在这里显现出来了。这是庄子逍遥游的最高境界,以心的空明,游于无穷达到自由自在的理想境界。)12.逍遥游课后第二题(如何理解庄子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无己才无所待,无功才无

10、所依,无名才无所求,眼中无物,目中无人,心中无己,心便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虚室,虚室可以生出光明,由此洞察万物,生命的意义也便在这里显现出来了。这是庄子逍遥游的最高境界,以心的空明,游于无穷达到自由自在的理想境界。13.逍遥游课后第三题(分析逍遥游的艺术特色?):.庄子善于把抽象的议论和比喻、寓言结合起来,使得深邃的哲理显得形象具体,富有感染力;.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富有浪漫主义特色。.形散而神不散。.庄子的语言具有一种镂空蹈虚之美。第四课 项羽本纪1司马迁,字子长,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与汉

11、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史记代表了两汉散文的最高成就,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共130篇,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载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载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载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八书(记载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十表(大事年表).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传记部分主要集中在本纪 、世家、列传三部分中,其中传记数量最多的是列传。3.项羽本纪除了泛写外,特写主要选取项羽一生中的重大事件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等来突出等其

12、主要性格特征。4.项羽本纪“垓下之围”中,作者主要描写了霸王别姬、东城快战和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各突出了项羽英雄末路、多情无奈(霸王别姬)、勇猛无比、恃勇自负(东城快战)以及宁死不屈知耻重义(乌江自刎)等性格特点。5项羽本纪中项羽认为自己失败的原因是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司马迁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有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欲以力征经营天下等。6.项羽本纪课后第一题(为什么司马迁要把项羽传归入本纪?):.司马迁拥有十分开阔的眼界与开放的历史观,他不以一时的成败去论英雄;.虽然项羽不是帝王,但实际上他却行使着帝王的权力。7.项羽本纪课后第二题(试分析项羽性格的

13、矛盾之处?):.胸怀大志而又目光短浅;.智勇双全而又谋事不足;.残暴凶狠而又过于仁慈;.冲动轻信而又多疑好忌;.坚毅果断而又刚愎自用。8.项羽本纪课后第三题(试分析项羽失败的原因?):(用司马迁的话讲就是).背关怀楚(背弃关中,怀念楚地);.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欲以力征经营天下。(还有一点也值得考究.项羽身边的领导层人员少,而且关键时刻领导层内部出现分歧。)9.项羽本纪的艺术特色是:.人物刻画丰富;.细节描写细致。第五课 登楼赋1赋是介于诗和文之间的一种文体,汉赋的三个发展历程:骚体赋、大赋、抒情小赋。2王粲,字仲宣,其代表作有登楼赋、七哀诗,编有王侍

14、中集。他的诗赋感时伤乱,情调悲凉。王粲在“建安七子”中的成就最高,被誉为“七子之冠冕”,与曹植并称“曹王”,登楼赋是抒情小赋的代表作品。3登楼赋中作者以钟仪楚奏、庄舄越吟和尼父在陈三个典故表达去国思乡的愁情;以匏瓜徒悬和井渫莫食两个典故表现怀才不遇、宏图难展的悲愤。4登楼赋中景物描写与感情抒发契合巧妙,文中配合怀土之思,主观虚撰之景(因情造景)的句子有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5登楼赋的艺术特色:.结构严谨,脉络分明;.虚实相间,情景相生;.借典抒情,中庸含蓄。6.登楼赋课后第一题(文中抒发的忧思的内涵是如何逐步深化的?):.赋的起首写道“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一个“忧”字,奠定

15、抒情基调,并通贯全篇,一笔到底,始终不懈。.接着,第一段写登临所见,在写景之中透露了些许“忧思”的信息;第二段,开头四句集中写作者胸中“忧思”既深且广:遭逢乱世堪忧,羁于客地堪忧,飘零日久堪忧而这种由社会动乱和自身遭遇相互纠结盘郁而成的“忧思”,已到了令人难以承受的程度(“孰忧思之可任”)。于是乡国之思自然涌出,襟怀大开,忧思之情倾心尽吐。下面笔势顺转,以折进之法,写山高水长之远景,藉古人古事,书穷达不变之乡情。而无论写景还是抒情,都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切。.第三段,对思乡之情作深一步的开掘,揭示了“忧思”的深层政治内涵。作者盼望黄河水清,王道一平,可以驰骋才力,实现抱负;原来他的“忧思”绝非关

16、乎一己的乡土私情,而是一种无法实现经邦治国理想的苦闷和怨愤。 7.登楼赋课后第二题(本文的景物描写对抒情作用?):.首段写异乡风光:地势开阔,山川秀美,物产富饶,以乐景来反衬心中哀情。.末段写傍晚景色:日惨风萧、兽狂鸟倦、原野寂寥,这便烘托出作者内心的凄怆。前后景物描写,即景生情,寓情于景,一乐一悲,相互照应,真切的反映出作者愁绪步步加深、忧伤至极的过程。8.登楼赋课后第三题(作者所用典故的出处及在文中的含义?):出处我觉得不重要,省略(共有八个典故:.北弥陶牧;.西接昭丘。这两个典故暗示作者未遇明君的困难处境。.尼父在陈;.钟仪楚奏;.庄舄越吟。这三个典故表达作者强烈的思乡心情。.河清难俟;

17、.匏瓜徒悬;.井渫莫食。这三个典故表达了作者盼望国家统一,准备报效国家,却又担心自己虽然品德高洁,而不被重用的悲伤情感。)9.登楼赋课后第四题(试分析“王粲登楼”的典型意义?):.用以表达思念故乡的情感;.用以表达怀才不遇、宏图难展的悲愤。第六课 世说新语四则1刘义庆,字季伯,南朝刘宋宗室,文学家,袭封临川王,爱好文学,编有世说新语,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世说新语共八卷,今本作三卷,分内容分为 “德行”、 “言语”、 “政事”、 “文学”、 “方正”、 “雅量”、 “识鉴”、 “赏誉”等36门。世说新语这部书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的遗闻轶事,从体裁上讲是笔记小说集,从内容上讲是志人小说集。2魏晋南

18、北朝小说按其内容可分为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志怪小说中成就最高的是晋代干宝的搜神记,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3世说新语的在写人方面的特点是简洁传神。4出自过江诸人的成语有新亭对泣、楚囚相对。5石崇与王恺争豪一则故事中,其主要细节是以铁如意击碎珊瑚树。6世说新语课后第一题(“新亭对泣”的含义?):表达痛心国难而无可奈何的一种怀念故国的悲怆心情。7世说新语课后第二题(分析王子猷居山阴以行为传神的特点?):王子猷雪夜访戴,竟“造门不前”,“乘兴而行,兴尽而返”,这种“寄兴趣于生活过程的本身价值而不拘泥于目的”的“魏晋风度”,有窥斑而见豹之效。眠觉、开室、命酒、赏雪、咏诗、乘船、造门、

19、突返、答问等一连串动态细节均历历在目,虽言简文约,却形神毕现,气韵生动。8世说新语课后第三题(分析石崇与王恺争豪中的铺垫、对比手法?):铺垫:“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用以说明王恺的富有,为后文二人斗富作铺垫。对比:身份的对比,王恺贵为皇帝之亲舅且皇帝每每助恺,然而,豪富却比不上石崇,可见石崇之豪富已超过皇亲国戚。先写王恺珊瑚树的珍贵,“世罕其比”,看来石崇应甘拜下风了,然而出乎意料,石崇一挥手就将王恺的珊瑚树击碎了,接着又叫左右端出许多株“光彩谥目”的珊瑚树,令皇帝所赠之宝黯然失色,这种铺垫反托产生了强烈效果。三是人物神态对比。用“恺惘然自失”来映衬石崇的飞扬跋扈。9世说新语课后第四题(王

20、蓝田性急是怎么刻画人物的?):作者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突出其性格的“急”,选取吃鸡蛋这样一个小事,妙用动词“刺、掷、展、啮、吐”,进行典型的动作描写,用“怒”、“瞋”作神态刻画,使读者如见其状,如闻其声,而终得其神,留下菜其鲜明而深刻的印象。第七课 春江花月夜1张若虚,初唐诗人,其诗在全唐诗中仅存两首。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春江花月夜错误!链接无效。的体裁是一首七言古诗,属乐府旧题。“孤篇盖全唐”、“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指的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月是春江花月夜中统摄全篇的中心意象。2春江花月夜的主要修辞手法:互文:“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暗示:“白云一片去悠悠”;

21、“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鸿雁长飞光不度”;“昨夜闲潭梦落花”;“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江水流春去欲尽,激昂潭落月复西斜”。比喻:“月照花林皆似霰”。3春江花月夜的主题:通过对春江花月夜优美景色的描写,表达对宇宙、人生关系的思考,以及对游子思妇在明月今宵里天各一放的惋惜。4艺术方面的特色:构思精巧;整齐而带有变化的章法;在语言风格上,既有民歌的清新明朗;又有文人的婉丽华美。 5春江花月夜课后第一题(“月”是否是全诗的灵魂?为何?):“月”是全篇的外在的结构,全篇是从月亮的升起到坠落来组织全诗的;“月”是全篇景物描写的主体,是引发哲理思考和抒发情感的依托。6春江花月夜课

22、后第二题(全诗的情感基调是“哀而不伤”,谈谈你的感受和认识?):明月长存,人生不再为哀,但可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月圆而人不圆为伤,但可以借明月来寄托相思。7春江花月夜课后第三题(暗示手法在春江花月夜中的运用?):“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离乡背井在外漂泊;“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暗示思妇在楼上徘徊而望月思夫对镜伤怀;“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暗示思妇对旷夫的相思之情像月光一样“卷不去”、“拂还来”无法排遣;“江水流春去欲尽,激昂潭落月复西斜”暗示思妇旷夫感伤青春韶华的逝去,而羁旅江潭的游子则夜夜望月思归。第八课 燕歌行1高适,边塞诗人,官终散骑常侍,故世称“

23、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以官职命名)。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笔墨老成,风格雄放。燕歌行是汉乐府旧题。2燕歌行课后第一题(这首抒发了作者哪些感慨?):通过唐军的声威来表达立功边塞的豪情壮志;表达战士的思归之情以及对战士的同情;对将领不爱惜士兵、奢靡生活强烈不满。3燕歌行课后第二题(诗中哪些地方是把叙事、描写、写景、抒情、议论等手法结合运用的?):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24、至今犹忆李将军。以上几句,有记叙、描写,字里行间中有诗人的悲愤之情,最后几行的议论也带有感情色彩。由此可见,此诗融叙事、抒情、写景、议论为一体。4燕歌行课后第三题(举出诗中你认为最生动的句子?):我认为“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一句最生动。5燕歌行课后第四题(结尾“至今犹忆李将军”有什么深长意味?):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将军不恤兵士。第九课 登金陵凤凰台1李白,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被尊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被誉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2李白的诗作以古体

25、、绝句见长,其诗充满浪漫色彩,感情奔放豪迈,想象奇特丰富,词采瑰传绚丽,风格飘逸自然。著有李太白集。3登金陵凤凰台为七言律诗。其主题是:通过对金陵凤凰台的凭吊,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忧时伤世、报国无门的情感。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一句点明题旨,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4登金陵凤凰台课后第一题(为何说这首诗句句写景却意在言外?):这首诗前四句写登台所见的近景,寄寓着作者对人事变迁的感叹;后四句写登台所见的远景,寄寓了作者的伤今之情。结尾以“长安不见”暗点诗题“登”字,触景生情,寓意深远。全诗将历史与现实,自然之景与个人之情完美结合在一起,一气呵成,抒发了有志难酬的感慨。5登

26、金陵凤凰台课后第二题(尾联“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有何寓意?):眷念朝庭,壮志难酬。6登金陵凤凰台课后第三题(试比较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与崔颢的黄鹤楼,并谈谈自己的看法?):(随意发表自己的看法就好。)两诗同为登临之作,格律气势各有千秋。崔诗直抒胸臆,气体高浑,白诗寓目山河,别有怀抱,其言皆从心而发,即景而成。第十课 秋兴八首 其一1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曾住杜陵附近的少陵,故世称杜少陵,又因曾任工部员外郎之职,故后世又称其为杜工部。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

27、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杜甫各体皆长,五古、七律成就最高。其五古措词质朴厚实,格调沉郁顿挫;其七律语句精练,一丝不苟,有杜少陵集。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2秋兴是组诗,共八首,体裁均为七言律诗,本诗是第一首。秋兴写景抒情浑然一体,其所悲的不仅是自然之秋,还包括人生之秋、国家之秋。其主题都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为内在脉络,由深秋的衰败之景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来抒发因战乱而长年漂泊他乡、不能东归长安的悲哀以及对国家前途的担忧。3“

28、江间波浪兼开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一句暗示和象征着国家形势的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也隐喻了诗人自身的心潮翻卷和忧思不散。4“从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是全诗的诗意所在。“开”、“系”语义双关,“开”既指花开,又指引发诗人伤心落泪;“系”就船而言是停系而不发,就心而言是牵系不忘。5秋兴八首课后第一题(以颔联、颈联为例,说明杜甫此诗在遣词造句上有何特点?)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波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作者将眼前之景和心中之景连成一片,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分明是阴沉压抑、动荡不安的心情和

29、感受的写照。“兼”、“接”二字,更是写出了浑莽之象。颈联:“从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 “开”字双关,一言菊花绽开,又言泪眼随之而开。“系”字也双关,就船而言是停系而不发,就心而言却是牵系不忘。孤舟本来只能系住自己的行踪,却把诗人的思乡之心也牢牢地系住了,故见舟伤心,引出故园之思。6秋兴八首课后第二题(试分析本诗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全诗情景交汇、融洽无间。首联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奠定了诗的基调。颔联紧承首联,写江间骇浪滔天,塞上阴云接地,既表现出景物的外部特征,又有意强调了

30、动荡与阴沉,以象征国家形势的动荡学安和阴晦不明,也隐喻了作者自己的心潮翻卷和忧思不散。颈联倾诉思乡衷曲,借“从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展现出作者思乡的浓烈和欲归却不得的无奈与凄伤。尾联则以暮色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传达出游子无家可归的惆怅悲凉,含有不尽之意于言外。第十一课 长恨歌 1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稹一起倡导了揭露时弊的新乐府运动,与元稹合称“元白”,写下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有白氏长庆集传世,其诗存有三千余首,为唐人之冠。在艺术上

31、,白居易的诗以平易晓畅著称,有“诗魔”和“诗王”之称。2长恨歌为长篇叙事诗。其主题为:一谓讽喻说,一谓爱情说,也有双重说。被后人奉为古代长篇歌行的绝唱。3长恨歌塑造了唐玄宗、杨贵妃两个典型人物。唐的特点:早先的耽乐误国,晚年对杨的苦苦思念。杨的物点:风姿绰约,身登仙界后依然对玄宗的忠贞不渝。4长恨歌课后第一题(谈谈你对“长恨”主题的理解?):省略(参考题2) 5长恨歌课后第二题(第三段对玄宗思念贵妃的描写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何作用?):第三段大量铺写玄宗在幸蜀途中、还京路上以及回长安后对杨的苦苦思念,细致地写出了人物的情感活动,推动情节继续深入发展。不仅生发了第四段的一系列情节,使诗波澜再起,生面别开,还写出了皇帝身上如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