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7 ,大小:244.95KB ,
资源ID:1222725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222725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泾川县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讨论稿.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泾川县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讨论稿.docx

1、泾川县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讨论稿泾川县“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讨论稿)“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按照全市“四三二一”战略构想和全县“三二一一”发展定位,加快推进“富民强县”进程的重要时期,也是泾川传统农业经济向工业主导型经济转变的攻坚时期。紧紧抓住发展的战略机遇,科学制定并实施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对于推进县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生态环境良好、人民富裕小康、社会和谐稳定新泾川,跻身甘肃经济强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背景一、“十一五”发展回顾“十一五”时期,泾川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

2、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优化发展思路,大力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产业富县、开放活县、人才兴县“五大战略”,着力加快新农村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和谐社会建设,精心打造新农村、生态、旅游、果品“四大品牌”,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年均两位数增长,综合经济发展实力较“十五”末有了大幅度提升。预计到2010年底,全县生产总值完成27.98亿元,年均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亿元,年均增长3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0532万元,年均增长2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0.4亿元,年均增长1

3、6.6%;地方财政收入完成5010万元,年均增长11.7%。 泾川县“十一五”GDP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析图 2、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以路、水、电等为重点,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平定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西长凤高速公路和西平铁路开工建设,建成通乡油路191公里、通村油路236公里,油路通村率达到70.3%,提前实现了乡乡通油路的目标。新增自来水入户28827户,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100亩,自来水通村率、入户率分别达到90.8%和80.6%。城乡电力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条件进一步改善。3、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抢抓全省第一轮、第二轮新农村建设试点县机遇,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有机果品

4、,新建果园16万亩,累计达到36万亩,绿色标准化果品基地和GAP基地认证10万亩,被确定为全省果品大县;持续扩张畜牧产业,牛、猪、鸡饲养量分别达到18.15万头、30万口和185万只,被确定为全省养牛大县;积极发展无公害蔬菜,搭建中拱棚14932座,修建日光温室1755座,带动全县种植各类蔬菜13.32万亩。不断改善基础条件,小康住宅户比重达到24.7%。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村金融制度等改革新路子,农村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泾川县“十一五”农业产业发展比较图4、工业经济总量持续扩张。加快推进王母泉啤酒公司、育才酒精公司等企业改造升级,积极建办循环经济产业园

5、,精心实施3万吨苹果清汁、3000万只肉鸡屠宰加工、5万锭棉纱生产线等工业项目,招商建办家园陶瓷、华润陶瓷等企业,工业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石油勘探开发取得重大进展,煤炭资源勘探全面启动,工业经济发展空间不断拓宽。5、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力推进城北开发,拉开了路网框架,集中实施了职教中心等一批重点工程;加大旧城区改造和重点小城镇建设,精心实施街景改造提升工程,配套完善集中供热、供水管网、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排水排污等市政基础设施,城镇承载功能进一步增强。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29.07%,小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7.1平方公里。6、旅游产业开发步伐加快。完成了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大云寺王母宫、田家沟创

6、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温泉宾馆创建为四星级饭店,初步形成了以王母宫、大云寺景区为轴心,以南石窟寺、田家沟、温泉休闲度假区为依托的旅游景点体系。7、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持续改善办学条件,职教中心全面建成,泾川三中开工建设,新建、改造和维修校舍20万平方米,消除危房12万平方米。努力提升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改善医疗卫生基础条件,建成县医院门诊楼、县中医医院门诊楼及住院楼、14个乡镇卫生院、203个村级标准化卫生所。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13个、农家书屋 215个、农民体育健身场所94个。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6%和97 %。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4.58。8、人民生活水平明显

7、提高。高度关注民计民生,切实做好就业工作,本县籍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专科毕业生就业率达到70%以上;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医疗救助、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227元,年均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44元,年均增长11.4%。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11.4平方米增加到21.3平方米,百人拥有移动电话36部,互联网用户达到4350户,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泾川县“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指标名称单位“十五”末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十一五”完成情况“

8、十一五”年均增速20062007200820092010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16.362818.622.942325.227.9811.0 其中:第一产业亿元57.85.87.116.186.68.6710 第二产业亿元5.0810.96.17.297.228.28.9513.4 第三产业亿元6.289.246.78.549.610.410.3611.9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478279745562685477208057857312.43、全部工业增加值亿元3.898.94.735.456.277.297.714.6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万元39984853.7621879139231105

9、3221.45、大口径财政收入万元441971154971.6531860766627784112.2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万元270845503090352041084426501011.7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5.6914.26.528.6612.317.232433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4.828.355.636.267.468.9510.416.6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60729780667682569276102061122713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1890.427202005216125052809324411.410、总人口万人34.313534.534.734.

10、8934.5535.1311、人口自然增长率5.465.485.96655.12二、“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内,泾川将继续处在夯实基础、抢抓机遇、创造条件、打造平台、突出重点、加快发展的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宏观形势相对比较有利,具备了跨越式发展的条件。1、国际和国内产业转移步伐有望加快。未来一个时期,世界和平、发展与合作的时代主题不会改变,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科技迅速发展的趋势将进一步增强,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后金融危机时期,全球经济面临新一轮的调整,国际金融资本加速向实体经济转移,我国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以及西部对外

11、开放步伐的加快,西部地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将更加紧密,为泾川县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创造了新机遇。2、国家宏观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十二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推进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相关政策措施,交通、水利、生态、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仍将是国家的投资重点。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进程中,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及甘肃的扶持力度,必将为泾川县发挥资源、生态和区位优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加快优势产业开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难得机遇。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等

12、政策措施,必将对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对泾川县进一步加快发展带来重要机遇。3、省市发展战略指向明确。甘肃省提出了“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平凉市提出了“四三二一”的战略思路和“突出川区、轴线开发,做强园区、聚集发展,统筹城乡、整体推进”的布局构想,泾川位于全省东翼能源化工基地的枢纽区域,地处全市泾汭河川区开发的核心地带,在省、市区域发展战略布局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4、自身发展具有了良好基础。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泾川县基础设施条件日趋改善,农村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张,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先后被省上确定为新农村建设试点县、集体林权制

13、度改革试点县、财政直管县、苹果大县、养牛大县,必将在诸多领域得到更多的政策倾斜和项目扶持。福银高速公路和西平铁路建成通车后,泾川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随着石油、煤炭勘探开发步伐加快,“十二五”期间中石化华北分公司在泾川的石油产能将达到40万吨,酒钢集团与平凉市签署的437亿元煤电运循环经济发展投资协议,落地在泾川的投资高达336亿元,必将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开创广阔前景。县上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确立了“三二一一”的发展定位和“突出川区、优势开发,着眼塬区、彰显特色,做好园区、增强聚集,统筹城乡、整体推进”的布局构想,必将对全县未来发展产生更加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十二五”时期泾川的发展也面

14、临着严峻的挑战。国际温室气体减排压力的日益增加和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日趋严格对发展方式提出更高的要求,产业准入的门槛抬高,落后地区产业选择和培育的难度加大;来自周边地区的竞争和对发展空间的挤压会进一步加剧,一旦错失机遇,发展差距将有可能进一步拉大;经济总量偏小、财政收入不足与加大发展投入的矛盾突出,加快发展和改善民生的任务艰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将会对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带来很大压力,资源环境的约束作用增强;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对于体制机制、组织方式、管理模式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加快体制改革和创新面临更大压力。第二章 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战略布局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

15、导,认真贯彻全省“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和全市“四三二一”发展战略,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建设全省县域经济强县为目标,全力实施 “三二一一”发展构想,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保障改善民计民生,加快生态环境良好、人民富裕小康、社会和谐稳定新泾川建设进程,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二、基本原则1、坚持优势产业重点突破支撑发展。按照基地规模化、管理标准化、营销市场化、发展品牌化的要求,加快绿色畜牧、有机果品和无公害蔬菜生产,纵深推进特色产业开发。深度挖掘地域文化内涵,全力打造“王母故里佛道胜

16、地”旅游品牌,把特色优势产业打造成支撑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2、坚持能矿资源集约开发引领发展。把能源勘探开发作为全县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按照基地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要求,培育形成以石油、煤炭开采和能源化工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带动农副产品加工、棉纺织、机械制造、建材等传统工业发展,促进工业经济在扩量提质上实现新突破,加快形成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3、坚持城乡统筹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围绕产业开发、基础配套、公共管理、新农村建设等,坚持把城区开发、小城镇建设和中心村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以城带乡,城乡互促的作用,引导产业向适宜区布设,人口向城镇集中,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乡统筹,一体推进,推动县域

17、经济社会全面发展。4、坚持生态文明环境友好持续发展。科学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持续推进造林绿化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生态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5、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重和谐发展。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大力发展教育、卫生、科技、文化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建立比较完整、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三、主要目标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基本实现在201

18、0年基础上翻一番,经济总量在平凉市各区县中的地位明显提升,地方财政收入大幅度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幅提升,现代农业体系初步形成;能源开发、轻纺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地方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初步确立;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发展层次全面提升。工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三产业结构调整比例达到25:36.5:38.5,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城乡基础条件得到新改善。交通、通讯、水利、电网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形成较为完善的现代化的立体交通网络,通村主干道路硬化率达到100%。城乡安全饮水达

19、标,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5%以上,电力、通讯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率提高到36%。区域空间结构得到优化,中心城镇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明显增强。生态环境建设得到新加强。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循环经济体系不断完善,对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支撑作用增强;生态建设稳步推进,森林覆盖率达到41.6%;环境污染治理得到加强,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指标以内,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控制在500吨,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250吨,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长足发展,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

20、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全面加强,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治安明显好转,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生活水平再上新台阶。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2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400元,基本接近或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贫困人口减少1.6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25.6平方米和41平方米,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四、战略布局为实现“十二五”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目标,“十二

21、五”期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按照“突出川区、优势开发,着眼园区、彰显特色,打造园区、增强聚集,统筹城乡、整体推进”的战略布局展开。突出川区,优势开发。以泾汭河川区为主轴,以红河、梁河、黑河川区为次轴,实现适宜区内蔬菜等“三高一优”产业全覆盖,建设泾河川区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县城为中心,深度挖掘地域文化,不断扩大旅游景点体系,丰富景区内涵,加快晋等升级,打造知名品牌,建设人文生态旅游经济区;加大石油煤炭资源勘探开发力度,以泾明、罗汉洞为核心,建设陇东能源化工基地泾川项目区。加快“三区”建设,强化功能协作,把泾汭河川区打造成产业富集、优势明显的县域经济核心板块。着眼塬区,彰显特色。以发展循环农业为主要发

22、展方向,在南北二塬全面推广“牛-沼-果”、“猪-沼-果”、“鸡-沼-果”等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实现果产业和畜产业适宜区全覆盖,促进产业之间及产业内部循环发展,把南北二塬打造成果畜互支互促、循环发展的农业特色产业板块。打造园区,增强聚集。抢抓泾川县被列入甘肃省循环经济试点县的机遇,以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重点,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服务环境,坚持招大引强,把循环经济产业园打造成促进产业循环发展、带动生产方式转变、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的重要平台。统筹城乡,整体推进。在壮大工业经济实力、提升特色产业水平的基础上,突出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统筹城乡基础设施、资源配置、产业开发和公共服务,加快县城、中心镇、中心村

23、开发建设,引导人口、产业向城镇集聚,整体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类别指标2009年2015年年均增长(%)属 性经济增长地区生产总值(亿元)27.085213预期性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80571452111.1预期性地方财政收入(万元)4426807010预期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17.212940预期性工业增加值(亿元)7.091210预期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万元)92313500025预期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8.951915预期性经济结构三次产业结构(%)28:39:3325:36.5:38.5预期性工业增加值比重(%)26.230预

24、期性城镇化率(%)26.736预期性人口资源环境总人口34.535.84预期性人口自然增长率()6.15.84约束性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2约束性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吨)490500约束性二氧化硫排放量(吨)235250耕地保有量(万亩)61.4156.55约束性森林覆盖率(%)37.141.6预期性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5090约束性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595约束性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年)8.59.0 预期性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100约束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万人)1.34基本全覆盖约束性农村新型养老保险覆盖率(%)95.0 10

25、0.0 预期性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万人)1.041.05预期性五年转移农业劳动力(万人)2932预期性城镇登记失业率(%)小于4.0小于4.0预期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0206172009预期性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2809540010预期性注:2010年指标待定第三章 突出能源勘探开发,着力构建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 坚持把工业化作为推动泾川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按照“加快能源勘探开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思路,以“一区两园”(一区,即甘肃泾川工业集中区;两园,即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陇东能源化工基地泾川项目园区)为平台,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依托特色产业优势、矿产资源赋

26、存和现有工业基础,着力培育能源化工、轻纺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三大工业集群,加快构建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一、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 抢抓建设省列循环经济试点县机遇,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项目支撑,加快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供水、供电、道路、通讯、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引进一批大项目、大企业,建成以果品、畜产品、棉纺精细化深加工及配套服务产业为重点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建成集工业生产、物流仓储、信息服务、产品研发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集聚平台。加快陇东能源化工基地泾川项目园区建设,完成基础设施建设详规划修编,启动“七通一平”工程,拉开建设框架。力争到2015年工业集中区主导产业总产值达到7亿元以上,利税总额超过650

27、0万元,对财政的贡献占到全县工业的80%以上。二、培育能源化工产业集群坚持把能源勘探开发作为全县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陇东能源化工基地泾川项目区建设带来的机遇,以能矿资源勘探开发和集约利用作为重点,充分发挥项目投资的拉动作用,促进工业结构由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转型,加快形成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1、加大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在尽快探明储量的基础上,加快油田建设步伐,争取早日实现规模化开采,达到40万吨原油产能,建成大型集油站,完成井场管线连接工程。紧抓市上与中石化公司、酒钢集团等大企业合作的机遇,加快引进一批石油炼化、成品油加工项目,开建800万吨炼油及深加工等项目,着力培育采、炼、化一

28、体发展的石油产业集群。2、全力加快煤炭资源勘探开发。全面完成普查详查,实施精细勘探,探明储量。积极引进技术先进、实力雄厚的战略投资者,建设重大煤电化和高载能综合开发项目,实施陇东能源化工基地泾川项目区建设,加强与周边县区的合作,不断发展壮大煤电、煤化工等产业,新上年产4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2000万吨煤矿及配套选煤厂、1200万吨兰炭及焦油深加工、150万吨电石、430万千瓦煤矸石热电联产电厂、300万吨综合利用水泥厂和120万立方米新型建材厂等项目,切实增强全县工业经济综合竞争力。三、培育轻纺建材和机械修造产业集群1、环保建材业:在做大做强家园陶瓷公司西式瓦生产线、华润陶瓷公司装饰砖生产线

29、的基础上,按照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以技术创新为动力,整合壮大现有建材工业,引进新建2户以上陶瓷企业,发展非粘土空心砖、加气混凝土砌块等新型节能墙体材料,建成年生产能力10-15万立方米混凝土等项目,促进建材工业向节能、利废、环保方向发展。2、轻纺工业:在发展壮大纺纱工业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积极推进轻纺工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以泾川天纤棉业公司为龙头,新上1000台喷气织机、3000万米织布等项目,建成20万锭棉纱、100万件衬衫和西服生产线,做好50万锭彩棉生产线前期准备工作,建成甘肃最大的棉纺工业基地和彩棉加工基地。3、机械修造业:在巩固现有模板、农机具、暖气炉、锅炉、非标件加

30、工等产品生产的基础上,围绕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机械修造业的技术创新,配套产业体系,引进大企业、大集团,配套开发高附加值的大中型机械、矿山机械、机电产品,形成一批铸造零部件及配套产品加工企业,带动机械加工业发展。四、培育农副产品加工业集群1、果品加工业:充分发挥果品产业优势,依托恒兴果汁公司浓缩果汁生产线,加快建设不溶性膳食纤维和果胶生产线项目;支持林塬公司扩大果酒、果醋生产线,新上果酱、果脯、单细胞蛋白及蛋白饲料等果品精深加工项目;招商建办果品采后处理、贮藏保鲜、彩印包装、果蔬脆片、果汁饮料等项目,切实提高果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2、肉食加工业:依托畜牧养殖产业发展和雨润集团3000万只肉鸡加工、旭康食品公司1500吨冻干牛羊肉等项目,大力发展种鸡孵化、饲料加工、屠宰分割、精深加工等配套产业,引导畜禽产业重点向肉、乳、毛、骨、皮综合利用及深加工方向转化,新建2000吨动物杂骨加工生产线、100吨羊绒梳理项目,新上香肠、氨基酸、水解胶原蛋白等生化制品项目,构建畜产品深加工循环产业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