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28.61KB ,
资源ID:1221339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221339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05第五章 中学生发展心理.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05第五章 中学生发展心理.docx

1、05第五章 中学生发展心理第五章 中学生发展心理一 中学生心理发展总特点(一)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1.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指个体在知觉、记忆、想象、学习和思维等方面的发展。2.中学生心理发展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3.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1)闭索性与开放性并存(2)自尊心与自卑性并存(3)判断性与创造性并存(4)独立性与依存性并存(第二断乳期到来,但是又依赖家长)(5)稳定性与可塑性并存(6)青春期冲动性与压抑性并存,中学生出现了性好奇和接近异性的欲望(二)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1.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 (1)生理自我(自我中心期):3岁左右基本成熟,动作和动作对象

2、区分开 (2)社会自我(客观化时期):少年期基本成熟,自我独立评价 (3)心理自我(主观自我时期):青春期开始形成和发展,自我评价更客观、公正和全.面二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一)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特点1.感觉的发展:(1)感受性和观察力进一步发展。(2)各种感觉能力接近甚至超过成人水平。2.知觉的发展:(1)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提高(2)知觉的精确性和概括性发展起来(3)少年期学生开始出现逻辑知觉。(4)初中阶段,少年期学生的空间和时间知觉有了新的发展。(二)注意发展特点1.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发展和深化(1)无意注意不断发展和深化,兴趣爱好逐渐稳定,注意的发展始于无意注意。(2)有意注意占有优势

3、地位。(3)注意特征存在个体差异。2.注意品质的全面发展(1)注意稳定性提高,但发展速度相对较慢。(2)注意广度接近成人。(3)注意分配能力还不够成熟。(4)注意转移能力缓慢增长。(三)记忆发展的特点1.记忆的容量日益增大,短时记忆广度接近成人;高中生处于记忆发展的黄金时代2.对直观形象的材料记忆优于抽象材料,图形记忆优于词语;3.有意记忆和抽象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4.理解记忆成为主要记忆手段。5.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主导地位。(四)思维发展的特点1.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处于优势地位。2.形式逻辑思维逐渐发展,占主导地位。3.辩证逻辑思维循序发展。(五)智力发展特点1. 智力水平得到飞跃式提高,智力

4、发展进入关键期(初中二年级到高中二年级时中学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2. 智力基本达到成熟(18岁左右,智力达到成熟时期的水平)。3. 各方面智力发展不等速,并存在个体差异。总体而言,个体的智力因素,言语发展较晚到20岁以后达到高峰,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于18岁之后达到顶峰,而知觉发展较早,12岁左右达到高峰,而不同个体智力发展的速度和达到高峰的时间也存在巨大差异。有早慧型,有晚熟型(六)语言发展特点1.对字词概念的理解逐渐能够把握本质。2.对语法结构的掌握逐渐丰富。3.语言表达能力迅速提高。三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一)发展的实质: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即心里活动的结构

5、和组织;同化即把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中使之成为自身的一部分,从而加强和丰富原有图试;顺应,既改变原有图示以适应环境;平衡是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均衡的平衡过程(一)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1.成熟2.练习和经验3社会性惊艳4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内在动力)(二)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皮亚杰将人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即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感知运动阶段(0-2岁)特点:(1)儿童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通过探索感知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举例说明:儿童通过看、抓和嘴的吸吮来了解外部环境。(2)获得了客体的永恒性(912个月),当事物

6、不在眼前时,依然能够认识到事物是存在的。举例说明:和儿童做游戏时,把玩具藏到遮蔽物的后面,儿童看不见了,但知道到遮蔽物后面寻找。2、前运算阶段(2-7岁)特点:(1)万物有灵论(泛灵论),认为一切物体都是有生命的。举例说明:3岁的小孩子会在自己吃饭的时候,喂洋娃娃吃饭,认为洋娃娃不吃饭就会和自己一样饿。(2)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只会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举例说明:4岁的小孩子给妈妈送礼物,会送自己喜欢的洋娃娃玩具,但是不会考虑妈妈的喜好,认为自己喜欢的就是妈妈喜欢的。(3)思维具有不可逆性举例说明:告诉这个阶段的孩子小红是他的姐姐,他能够明白,但如果告诉他:“你是小红的弟弟,你怎么称呼小红?”

7、这时候他就答不出,思维不能转换。(4)思维具有刻板性,集中化,作出判断时只能运用一个标准或维度。举例说明:这个阶段的孩子认为长发的就是女生,短发的就是男生,穿裙子的就一定是女生。(5)没有守恒概念。举例说明:给儿童呈现两排数量一样多糖果,前后排列一致,让他们回答两排糖果的数量是否一样多,儿童一般都能回答正确。但是如果实验者把其中的一排扩大或缩小间距,改变其外观形态,然后再让儿童回答两排糖果是否一样多,小于7岁的儿童往往回答错误。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特点:(1)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举例说明:将相同大小的橡皮泥做成圆饼状,柱状,球状等等,该阶段的孩子可以辨别出它们是相等的。(

8、2)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可以进行简单抽象思维。举例说明:他无法理解抽象的“1, 2, 3”,只能认识放在眼前的一个苹果,2个娃娃,3块饼干,儿童可能无法直接回答2+3=?但是如果允许他数手指时,他却知道先伸出两个指头,再伸出三个指头,一共伸出了五个指头。(3)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只能刻板的遵守,不敢改变。举例说明:老师告诉他们上课不要乱动,于是这个阶段的孩子就坐的规规矩矩,一动不动,他们并不知道,只要不开小差,不影响学习,也可以换轻松地姿势去坐。(4)思维具有可逆性。举例说明:问这个阶段的孩子:“你是小红的弟弟,你怎么称呼小红?”这时候他就能回答出小红是他的姐姐。4、形式运算阶段(11

9、-16岁)特点:(1)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方式来解决问题。举例说明:实验出示6堆10个一组的木片,每一堆的颜色不同,要求被试找出颜色没有重复的任何一对,并穷尽全部可能的组合。指示被试设计一个完整的组合系统。完整地组成15对。算是成功地完成了这个试题。此实验是研究儿童的推理水平。(2)能够理解符号意义、隐喻和直喻,能作一定的概括。举例说明:他们能够理解“=”在数学中是等价的符号,“紫禁城”政治上是中国古代皇权的象征,“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符号,“布尔什维克”是共产主义者的符号。(3)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举例说明:如对于“在天平的一边加一点东西,天平就失去平衡,怎样使天平重

10、新平衡”的问题,儿童会考虑把东西拿走,这是可逆思维。而高一级的补偿性可逆思维是考虑改变另一边的力臂来维持平衡,不是简单地拿走东西,即从另外的方面入手。【皮亚杰可能还有其他考点】四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最近发展区)(一)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有四个方面的表现: 1.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 2.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 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二)维果斯基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1)两种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进化结果、先天、本能 高级心理

11、机能以符号系统为中介(语言) (2)维果斯基从种系和个体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心理发展的实质,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3)维果斯基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另一种则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的实质是以心理工具为中介的,受到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维果斯基提到的工具有两个层次:物质生产的工具和精神生产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维果斯基认为: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同化和顺应)的结果。 2.心理发展观 (1)心理发展的表现 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

12、,在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有四个方面的表现: 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 跟随着意识 走路跑步比赛 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 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心理活动的个性化。个性的形成是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个性特点对其他机能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发现自己与他人不同。 (2)心理发展的原因 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维果斯基强调了三点: 心理机能的发展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 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从而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 高级心理

13、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 3.内化学说 内化是指个体将社会环境中吸收的知识转化到心理结构中的过程。维果斯基认为,心理发展源于在社会交互作用对文化工具的使用,于将这种交互作用内化和进行心理转换的过程。 基础是他的工具理论。在内化的过程中,语言发展中的自我中心语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皮亚杰认为自我中心语言是一种非社会性言语,是27岁儿童特有的自我中心意识的表现。维果斯基则认为自我中心言语的是由外部语言向内部转化中的一种过渡形式。 4.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

14、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特别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稍微提前一点发展) 教学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决定着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和速度等;另一方面也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5.维果斯基关于自我中心言语的观点自我中心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内化的工具皮亚杰:自我中心语言,仅仅是自我中心认知的体现 维果斯基认为,自我中心言语实际上是由外部

15、言语向内部言语转化中的一种过渡形式,是由言语的交际机能向言语的自我调节机能转化的一种过渡形式。依据他的观点,幼儿的自言自语其实是出声的思维。他们大声地思考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如何从内部控制自己的思维。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会受他人的言辞命令所引导,当幼儿试图调节自身行为时,他们就会模仿那些有声的言辞来帮助自己。 (三)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对教学的影响 1.维果斯基也是一个建构主义者。首先,维果斯基认为,心理发展是一个量变与质变相结合的过程,是由结构的改变,到最终形成新质的意识系统的过程;其次,维果斯基强调活动,认为心理结构是外部活动内化的结果;第三,维果斯基强调内部心理结构,认为新知识必须在旧知识的

16、基础上建构。 2.维果斯基的思想体系是当今建构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石,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支架式教学。(激发最近发展区)这种教学方式的要点在于:首先,强调在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学生的发展活动;其次,教师指导成分将逐渐减少,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发现的水平,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由教师向学生转移。3.维果斯基的理论对于合作学习、情境学习等教学模式也有一定的指导性。【维果斯内容需要精简】五 情绪情感发展(一)1.情绪和情感由主观体验(自我感受)、外部表现(面部表情)和生理唤醒(生理反应)三种成分组成2.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是指每一种情绪和情感都能找到与之对应的情绪和情感。表现四个方面:1、在东

17、西性方面,两极为增力-减力2、在紧张方面两极为紧张-轻松3、激动方面,两极为激动-平静4、在强度方面,两极为强-弱(二)1.情绪的分类:(1)情绪基本分类:快乐、愤怒、恐惧、悲哀(2)情绪状态分类:心境:一种微弱、瓶颈和持久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eg人逢喜事精神爽)。激情: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具有爆发性和冲动性)例如狂喜,暴怒,恐惧,绝望,剧烈的悲痛等都是激情的表现,它往往带有特定的指向性和较明显的外部行为表现,意识缩小 意识狭窄,在激情状态下出现的现象,表现为认识活动范围缩小,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自我控制能力减弱,进而使人失去控制,甚至做出一些鲁莽的行为或动作。应激:

18、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急情况引起的情绪状态。2.情感的分类(社会内容):(1)道德感:是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2)理智感:是智力活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3)美感是用一定的审美标准来评价事物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三)情绪理论1.詹姆士兰格理论情绪是源于身体的反馈,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2.坎农-巴德学说: 情绪并非外界变化的必然结果,情绪产生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3.阿诺德情绪的“评定-兴奋说” 刺激情境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情境的评估,情绪的产生

19、过程是刺激情境-评估-情绪。(在野外见到狼和动物园见到狼产生的情绪不同)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组织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情绪产生的模式是,作为引起情绪的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经丘脑传到大脑皮层刺激情境在此得到评估,形成一种特殊的态度。4.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 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 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5.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情绪活动必须有认知活动的指导(四)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1.防御机制:(1)定义:压力-防御机制-情绪调节。自我防御最早由精神分析学派系统地加以论述。所谓自我防御机制就是在

20、自我的精神受干扰时用于避开干扰保持心理平衡的心理机制。(2)分类:压抑:我真没希望这回事、我不要在想他了否定:掩耳盗铃、眼不见为净;鸵鸟置换:迁怒文饰:酸葡萄心理、甜柠檬心理投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代偿升华:化悲痛为力量幽默2.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1)忧郁:消极情绪表现,情绪低落、心情悲欢、郁郁寡欢、闷闷不乐、思维迟缓、反应迟钝(2)恐惧 有社交恐惧和学校恐惧,怕与人打交道、对环境不适应(3)孤独(4)愤怒2.中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1)爆发性和冲动性(2)不稳定性和两极性(3)外露性和内隐性(4)心境化和持久性3.中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1)良好情绪的标准: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能对引起

21、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强度的反应;具备情绪转移的能力;情绪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2)中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方法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情绪调节能力六 中学生意志发展(一)1.意志:是有意识地确定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活动2.意志行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行动的目的是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才能达到3.意志行动基本阶段:准备阶段决定阶段执行阶段(二)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 动机冲突又称心理冲突,这是指一个人在某种活动中,同时存在着一个或数个所欲求的目标和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互相排斥的动机

22、,当处于相互矛盾的状态时,个体难以决定取舍,表现为行动上的犹豫不决,这种相互冲击的心理状态,称为动机冲突1.双趋式冲突:同时并存两种能满足需要的目标,他们具有同等的吸引力,但只能选择其中之一是所产生的动机冲突(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想.还想.)2.双避式冲突:同时遇到两个力图回避的威胁性目标,但只能避其一时所产生的冲突(前有断崖,后有追兵,不想.也不想.)3.趋避式冲突:同一目标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人既既往接近,同时又不得不回避,从而引起的冲突(想竞选班长,又担心占用学习时间,既想.又怕.)4.多重趋避式冲突:对含有吸引力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择业时有两个单位可供选择,而每

23、个单位又利弊相当)(三)意志品质1.自觉性:对行动的目的有深刻的认识,能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服从于活动目的的品质。对立面:易受暗示性、独断性2.果断性:一个人是否善于明辨是非,迅速而合理的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方面的意志品质。对立面:优柔寡断、草率决定3.坚持性:在意志行动中能否坚持决定,百折不挠的克服困难和障碍,完成既定目标的方面的意志品质。对立面:拗和见异思迁4.自制性:能否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行动方面的意志品质。对立面:任性和怯懦(四)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简答题)1.培养学生行为的目的性,减少其行动的盲目性。2.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从生活入手,培养其意志品质。3.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自

24、我调节的能力。4.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困难情境,使学生在克服困难过程中,锻炼意志品质。七 中学生的人格和能力的发展(1)人格的概念,人格是个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系统的独特的反应方式,主要是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它由个人,其遗传,环境,成熟,学习等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 (二)人格的特征:1.独特性: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征。(人心不同,各如其面)2.稳定性:跨时间的持续性、跨情境的一致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3.整合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4.功能性:性格决定命运。5.社会性:社会的人特

25、有的(三)人格的结构人格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1.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记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现代心理学一般认为,气质是不依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 2. 气质类型包括:(1)胆汁质:兴奋型。直率热情、精力旺盛、不易疲劳,但易于冲动、自制力差,性情急躁,办事粗心等行为特点。(张飞)(2)多血质:活泼型。反映迅速、活泼好动,待人热情亲切,但粗心浮躁、粗枝大叶、容易分散注意力。(3)粘液质:安静型。情绪稳定、心平气和、不易激动、也不外露;反应性低;话少;自制力强但也易于固执拘谨。(4)抑郁

26、质:抑郁型。表现为对事物和人际关系观察细致、敏感;情绪体验深刻稳定,不外露;行动缓慢,不活泼;学习和工作易感疲劳。工作中常表现出多虑、不果断;生活中常有孤独、胆怯的表现。3、如何因材施教:(1)对胆汁质的学生,教师应采取直接了当的方式,但这些学生不宜轻易激怒,对其严厉批评要有说服力,培养其自制力,坚持到底的精神,豪放,勇于进取的个性品质。(2)对于多血质的学生,可以采取多种教育方式,但要定期提醒,对其缺点严厉批评。教师应鼓励他们勇于克服困难,培养扎实,专一的精神,防止其见异思迁,创造条件给她们活动的机会,培养他们朝气蓬勃,足智多谋的优点。(3)对粘液质的学生,教师要采取耐心教育的方式,让他们有

27、考虑和作出反应的足够时间,培养其生气勃勃的精神,热情开放的个性亦以诚待人,工作踏实,顽强的优点。(4)对抑郁质的学生,应采取委婉暗示的方式对其多关心,爱护,不宜在公共场合下指责不宜过于严厉的批评,培养他们亲切友好,善于交往,富有自信的精神,培养其敏感,机智,认真细致,高自尊的优点 4.性格的结构特征: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它是一种于社会相关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多种社会道德含义(1)性格的态度特征。指个体对自己,他人,集体,社会以及对工作,劳动,学习的态度特征,如谦虚或自负,利他或利己、粗心和细心,创造或墨守成规等。(2)性格的意志特征,指个体

28、自觉地确定目标,调节支配行为,从而达到目标的性格特征。包括行为方式和水平的调节,如顽强拼搏,当机立断。(3)性格的情绪特征,个体稳定而独特的情绪活动方式,如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和主导心境等方面的特征。(4)性格的理智特征,指个体在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过程中表现出的认知特点和风格,如主动感知或被动感知习惯于看到细节还是看到轮廓的。气质与性格的关系区别气质受生理影响大,性格受社会影响大;气质的稳定性强,性格的可塑性强;气质特征表现较早,性格特征表现较晚;气质是人的天性,好无好坏之分;性格表现了一个人的品德,具有道德评价含义有优劣之分5.认知风格(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冲动型和沉思型

29、,同时型和既时型)(1)场独立型和场依存性(外部环境)场独立型的人在信息加工中对内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高,在加工信息时主要依据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与人交往时也很少有能体察入微。场依存型的人在加工信息时对外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低,处理问题时往往依赖于场与别人交往时较能考虑对方的感受。(2)冲动型和沉思型: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反应非常快,但往往不够准确,这种反应方式称为冲动型。而有的学生反映虽然很慢却很仔细,准确,这种反应方式称为沉思型。针对认知风格在反应速度上的差异,冲动型的学生要提醒自己注意深思熟虑,先想后说,先思后行克服信口开河,乱发议论的毛

30、病,养成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沉思型的学生应要求自己在提高学习速度和效率上下功夫,可进行一些必要的反应速度训练来提高自己灵活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又准又快。(3)同时型和继时型:继时型认知风格的特点是在解决问题时一步一步的分析问题,每一个步骤只考虑一种假设或一种属性,提出的假设在时间上有明显的前后顺序,同时型认知风格的特点是在解决问题时,采取宽视野的方式,同时考虑多种假设,并兼顾到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6.自我调控系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四)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1.生物遗传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3.家庭环境因素4.学校教育因素5.个人主观因素(五)中学生良好人格的塑

31、造1.激发学生自我教育意识2.进行人格素质的整合教育3.实施以提高文化素质为基本内容的综合素质教育4.强化情感陶冶与行为训练5.优化育人环境,协调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形成人格培养的正合力6.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7.建立健全良好人格培养的激励与约束制度(五)中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版本二)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性;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4.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5.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6.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六)人格发展理论1.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1)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部分,构成本我的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自我: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分化发展而产生的超我:人格结构中最高部分,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2)把人格的发展分为五个时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