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版冀教版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第一课 水到哪里去了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归纳出什么是蒸发。2.能说出水蒸发过程中要吸收周围的热。科学探究1.能根据蒸发现象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2.能根据生活经验对影响蒸发的因素作出假设。3.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获取水蒸发、蒸发吸热等信息。4.能运用科学语言、记录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5.能用分析、比较、归纳、推理等方法得出结论。6.能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与评价。科学态度1.能对蒸发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2.能实事求是地记录温度计示数变化的数据。3.能采用多种思路、多种方法完成影响水蒸发因素的实验设计。4.能综合考虑多人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科学、技术、
2、社会与环境(STSE)能举例说明蒸发吸热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引导:(出示晾晒衣服和地上积水消失的图片)用水洗过的衣服,晾晒之后会变干;雨后水泥路面上的积水,天晴后便很快消失了。这些现象是怎么回事呢?2.提问:衣服和路面上的水到哪里去了呢?(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1.观察水到哪里去了。(1)引导:请你想一想路面上的雨水都渗到路面下了吗?衣服上的水飞到空气中了吗?(2)假设:我认为路面上的雨水和衣服上的水可能变成了水蒸气。(3)观察:指导学生在黑板上用水写一个“水”字,其他学生观察“水”字的变化。(4)汇报:指定学生汇报观察结果。(5)思考:这种变化是在什么温度下
3、发生的?通过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6)小结: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7)解释:湿衣服和路面上的水到哪里去了?2.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1)引导:请你用手指蘸少量温水,抹在额头或手背上,仔细体会有什么感觉。(2)提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3)出示实验方法:选取两支同样的温度计,分别记下当时的温度;将其中一支温度计的液泡在水中蘸一下,然后取出放置在空气中;观察两支温度计示数的变化。(4)提示:杯中的水要放置在室内1个小时以上;要测量烧杯中水的初始温度,使杯中水与空气温度相同。(5)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中。教师
4、巡视指导。(6)汇报:指定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7)讨论:温度计的示数是怎样变化的?说明了什么?(8)小结:水在蒸发过程中,要吸收周围的热。(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1.探究水蒸发的快慢与什么有关。(1)提出问题。提问:水蒸发的快慢与什么有关?(2)作出假设。引导: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要让衣服干得更快些,你有哪些方法?假设:我认为水可能在温度高、水面上空气流动快、与空气接触面积大的情况下蒸发得更快。(3)设计实验。设计: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中。教师巡视指导。交流:组织学生交流分享设计的实验方案,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最后形成比较完善、统一的实验
5、方案。(4)实验观察。学生在小组内,根据设计方案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实验,并将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中。(此环节建议让学生在课后完成。)(5)得出结论。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并相互补充与评价。讨论: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得出的实验结论是什么?总结:水的温度越高,水与空气接触的表面积越大,水面上空气流动越快,水就蒸发得越快。2.应用知识,解释现象。(1)出示:教材第4页中的两幅图。(2)讨论:为什么洒些水,会感觉凉快些?炎热的夏天,为什么在树林里会感到凉快些?(3)汇报:指定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4)小结:夏天教室洒水、待在树林里感觉凉快,是因为
6、水在蒸发过程中会吸收周围空气中的热量,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中会感觉凉快一些。教学反思:第二课 小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过程:科学知识1.能归纳出什么叫做凝结。2.能列举日常生活中水蒸气凝结的实例。科学探究1.能从水蒸气与水之间的联系中提出探究性问题。2.能根据生活经验对探究问题作出假设。3.能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获取水蒸气凝结的相关信息。4.能用科学语言、简单图示等方式记录整理实验信息。5.能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得出实验结论。6.能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与评价。科学态度1.能对水蒸气的凝结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2.能采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材料设计防雾眼镜。3.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能综合考
7、虑大家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能说出水蒸气的凝结在生活中的应用。(一)提出问题1.引导:(播放倒入半杯热水,过一会儿杯盖上出现水珠的视频)往保温杯里倒入热水,把盖拧好,过一会儿拧开杯盖,会发现杯盖上有许多小水珠,这是怎么回事?2.提问:杯盖上的小水珠是怎样生成的?(二)作出假设1.引导:为了认识杯盖上的小水珠是怎样生成的,不妨我们这样来思考:如果杯子里没有水,杯盖上会有水珠吗?盛有冷水的杯盖上有水珠吗?如果杯盖是热的,能生成小水珠吗?2.交流:学生根据以上问题在小组内进行交流。3.假设:我认为,小水珠的形成可能与水蒸气和冷的物体接触有关。(三)实验观察1.掌握
8、方法。(1)讲解实验方法:向两只相同的烧杯内,倒入同样多的、温度相同的热水;用酒精灯给其中一块玻璃片加热;把加热过的玻璃片和常温下的玻璃片同时分别盖在两只烧杯上;观察两块玻璃片发生了什么现象,并记录下来。(2)记忆:学生回忆实验方法,并进行复述、记忆。(3)出示注意事项:加热玻璃片时,要注意均匀加热,防止玻璃片碎裂;实验中要细心操作,认真观察记录。2.实验观察。学生分组实验,并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页中。教师巡视指导。(四)得出结论1.汇报:指定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2.讨论:两个实验中的条件有什么不同?根据这些实验条件和现象,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3.小结
9、:水蒸气遇冷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五)实践应用1.解释现象。(1)讨论:从冰箱里拿出的易拉罐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2)汇报:指定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2.设计防雾眼镜。(1)引导:冬天,从室外走进室内时,眼镜片会变模糊,使我们看不清东西。戴眼镜的同学遇到过这种情况吗?你能解释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吗?(2)讲解:我们通常把这种现象叫做“镜片起雾”,这会给戴眼镜的人带来很多不便。起雾的原因是镜片温度要比室内温度低,室内的水蒸气就凝结在镜片上产生了很多小水滴。今天我们就根据起雾的原因,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也就是怎样不让水蒸气生成,设计一款防雾眼镜吧!你可以查阅有关资料或借鉴某些实物
10、模型进行设计,并用简图表示出来。(3)设计:学生分组设计防雾眼镜方案,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页中。(4)汇报:组织学生汇报自己设计的防雾眼镜方案,引导学生从科学性和新颖性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学反思:第三课 水的状态变化与什么有关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说出温度是影响水结冰和水沸腾过程的主要因素。2.能举例说出水的三态变化应用的实例。科学探究1.能从水、水蒸气、冰的三态变化的角度提出探究性问题。2.能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获取温度与水结冰和水沸腾的信息。3.能用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温度与冰融化和水沸腾的信息。4.能运用分析、比较、概括等方法得出实验结论。5.能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与评价。科学态
11、度1.能对冰融化和水沸腾与什么有关表现出探究兴趣。2.能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3.能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形成集体的实验方案和结论。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能举例说出水的三态变化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引导:(出示北方地区“夏天流水,冬天冰瀑”的自然景观的图片或视频)同学们,你欣赏过这样的景色吗?这样的景色有什么不同?2.提问:水在不同状态之间是怎样变化的?这些变化与什么因素有关呢?(二)掌握方法,实验观察1.引导:冰在什么情况下会变成水?水在什么情况下会变成水蒸气?影响水的状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让我们通过实验来寻找问题的答案吧!2.播放:实
12、验方法课件,提示学生注意实验的过程和方法。3.出示实验图片和实验方法:将一定质量的冰放在烧杯内,测出冰块的初始温度和质量,并记录下来;用酒精灯加热烧杯,每两分钟观测一次,记录冰化成水及水沸腾时的温度变化;水沸腾后继续加热两分钟,观察水又会有哪些变化;停止加热后,测量水的质量。4.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并将观察到的数据记录下来。(三)分析现象,得出结论1.绘制: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曲线图,并画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3页中。2.汇报:指定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3.讨论:从化冰实验的曲线图中,我们发现在冰化成水和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虽然酒精灯在不停地加热,但是冰水和水的温度却没有变
13、化,这说明了什么呢?结合实验现象和曲线图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当冰融化、水沸腾时,它的温度会保持不变。只有水的状态发生改变时,它的温度才会发生变化。)4.小结:冰、水、水蒸气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同一种物质。这三种状态之间可以互相变化,在变化过程中温度是影响水结冰和水沸腾的主要因素。(四)实践应用,拓展延伸1.讲述:人们利用水的三态变化可以做很多事情。例如,利用水结成冰保存食物等(出示冰糕、蒸馏水的图片)。让我们搜集更多的实例,并与同学交流。2.作业:学生课后搜集有关水的三态变化应用的实例。3.交流:教师择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与评价。教学反思:第四课 露和霜教学目标:科学知识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露和霜
14、的形成原因。科学探究1.能从露、霜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2.能对露和霜的形成原因作出假设,并说明假设依据。3.能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获取“露和霜的成因”的信息。4.能用科学语言、记录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5.能运用分析、归纳、推理等方法得出实验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6.能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与评价。科学态度1.能对露和霜的形成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2.能尊重证据,以事实为依据分析露和霜的形成原因。3.能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形成集体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能举例说出科技进步可以降低霜灾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
15、出问题1.出示:植物叶子表面、瓦砾等出现露和霜的图片。2.讲述:在秋季的早晨,我们经常会看到植物的叶子上有一些小水珠,人们称它为露。等到了天气寒冷的冬季,我们就会在地面上、瓦砾间看到一些白色的小冰晶,人们称它为霜。3.提问:你知道露和霜是怎样形成的吗?(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1.探究露的成因。(1)提出问题。提问:露是怎样形成的?(2)作出假设。讨论:露可能是怎样形成的?假设:露可能是气温下降后,空气中的水蒸气在物体表面凝结成的小水滴。(3)实验观察。出示实验方法:向500毫升烧杯内加入约300毫升碎冰,并向烧杯内加入凉水至400毫升处;用一支温度计测量空气的温度,另一支温度计测量冰水混合物的
16、温度;观察烧杯外壁出现的现象。出示注意事项:实验过程中要安静有序;小组成员要分工合作完成实验任务。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5页中。教师巡视指导。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评价。(4)得出结论。讨论:空气、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有什么不同?实验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小结: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烧杯壁就凝结成了小水珠。推想:根据实验结果,推想自然界中的露是怎样形成的。总结:夜间气温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在近地面的物体表面发生凝结,就形成了露。2.探究霜的形成。(1)引导: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已经知道,天气较冷时,水蒸气会在植物表面凝结形成露。那么,
17、当温度降到零摄氏度以下时,会怎样呢?(2)假设:霜可能是当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下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在物体表面结成的小冰晶。(3)出示实验方法:向黑色外壁的金属杯内加入冰块,往冰块里撒些盐;用温度计测出杯中冰块的温度;观察金属杯外壁有什么现象。(4)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5页中。教师巡视指导。(5)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或评价。(6)小结: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零摄氏度以下的金属杯壁会形成小冰晶。(7)推想:根据实验结果,推想自然界中霜是怎样形成的?(8)总结:当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下时,近地面的水蒸气会在物体表面结成小冰晶,这就是霜。(
18、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1.探究冰箱里的霜。(1)引导:冰箱的冷冻室很容易出现霜,请你根据霜的形成过程,先预测冰箱里的霜可能是怎样形成的,再选择一个因素,设计方案,进行探究。(2)作业:学生课下进行探究,并将探究过程和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5页中。2.如何预防霜冻。(1)引导:霜的出现会给农作物带来或多或少的伤害,在发生霜灾次数较多的地区,人们是如何应对霜灾的呢?请你查阅资料或请教农民伯伯,比一比谁搜集到的信息多。(2)作业: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或请教农民伯伯,把得到的信息做成宣传册。(3)交流:择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教学反思:第五课 雾和云教学目标:科学知识能归纳出
19、雾和云的形成原因。科学探究1.能从雾、云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联系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2.能对雾和云的形成原因作出假设,并说明假设的依据。3.能根据假设设计实验方案。4.能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获取有关信息。5.能运用分析、归纳、推理的方法得出活动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6.能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与评价。科学态度1.能对雾和云的形成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2.能利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材料,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3.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反思、调整自己的实验方案。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能说出科学技术可以降低大雾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引导:(出示大雾天
20、气人们出行的图片及课件)在春、秋季节的早晨,我们常会看到限前白茫茫一片,什么都看不清,这就是雾。关于雾你都知道什么呢?2.提问:雾是怎样形成的?(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1.探究雾的形成。(1)作出假设。引导:置身于雾中,我们会感觉到又冷又湿,在雾中穿行之后,会在发丝、眉毛上出现小水珠。根据这种现象,你认为雾可能是怎样形成的呢?假设:我认为雾的形成需要具备的条件可能是水蒸气和冷空气。(2)设计实验。讲解:出示教材思维导图及案例图片,讲解设计思路。A.确定实验要素。根据假设确定该实验的要素为:水蒸气和冷空气。B.构思抽象的实验模型。先想出更多的获得水蒸气、冷空气的方法;再采用组合法构建抽象模型,并
21、用文字和图记录下来。C.设计具体的实验模型。根据具体的实验条件,从抽象模型中选择科学、可行、简便、有效、安全的作为实际操作模型,并设计出具体的实验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设计:学生分组进行设计,并将设计方案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6页中。汇报:指定一个小组代表汇报设计方案,其他学生倾听并作补充和建议修改:根据大家建议,修改自己组的实验方案,使其更科学、合理。(3)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实验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6页中。(4)得出结论。汇报:请小组代表说一说自己组是怎样做的,观察到什么现象。讨论: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小结:水蒸气遇到冷空气会形成雾。推想:根据实验结果,推想自然界中的雾是
22、怎样形成的。2.认识云的形成。(1)引导:我们常看到天空中有时白云朵朵,有时乌云密布。你知道云是怎样形成的吗?(2)思考:云和雾出现的高度有什么不同?水蒸气升到高空会怎样?(提示: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会降低6摄氏度。)(3)假设:水蒸气升到高空遇到冷空气凝结成小水滴就形成了云。(4)引导:我们可以参考活动1的方法,设计“探究云的形成”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观察实验现象。(5)实验:学生分组活动,将活动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6页中。(6)推想:根据实验结果,推想云是怎样形成的。3.综合得出活动结论。总结:地球上的水在太阳的照射下,不断从水面、陆地和植物表面蒸发,变成水蒸气升到空中。在低
23、空遇冷就会形成雾;在高空遇冷就会变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当达到一定数量时便形成云。(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1.引导:大雾天气,能见度比较低,会影响车船行驶、飞机升降,容易造成交通事故,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阻碍和安全隐患,那么我们怎样进行除雾呢?2.提示:根据雾的形成原因,大胆想象,设计一种除雾方法,可以是给大气除雾的方法,也可以是给汽车玻璃除雾的方法等。3.设计:学生分组设计除雾方法。4.交流:交流自己组设计的除雾方法,其他人倾听,并给予补充和建议。根据建议修改自己的除雾方法,使其更方便、实用。5.小结:这些除雾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减小甚至消除大雾天气给人们出行带来的影响。课下,我们可以在雾天试一试自
24、己设计的方法,看看效果怎样。教学反思:第六课 雨和雪教学目标:科学知识能归纳出雨和雪的形成原因。科学探究1.能从雨、雪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2.能对雨的形成原因作出假设,并说明假设的依据。3.能设计出探究“雨的成因”的实验。4.能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获取有关信息。5.能运用分析、概括、推理等方法得出活动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6.能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与评价。科学态度1.能对雨和雪的形成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2.能运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材料,设计雨的形成的实验方案。3.能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大家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
25、SE)能说出人工降水等技术可以降低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引导:(出示下雨和下雪天气的图片或课件)每当天空乌云密布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快要下雨或者下雪了,雨和雪都是常见的天气现象。天空中没有大水库,为什么会经常降雨或降雪呢?2.提问:雨和雪是怎样形成的?(二)联系实际,猜想假设1.引导:下雨时,天上的云和平时有什么不一样?(出示白云和乌云的图片。)白云中的水蒸气凝成的小水滴或小冰晶越来越多(或越大)时白云就变成了乌云。天空中有了大量的乌云说明降雨就要来临了。通过以上分析,你认为雨的形成可能与什么有关?2.假设:我认为雨的形成可能和乌云有关。(也就是大量的水
26、蒸气遇冷形成大量的云。)(三)提供思路,设计实验1.讲解:设计实验思路。先根据假设确定实验要素;再根据实验要素设计实验条件;然后根据实验条件构建抽象的实验模型;最后根据实际条件,选择具体的实验模型,并设计实验方法、步骤及主要事项。2.设计: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并将设计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7页中。3.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本组的实验方案,其他学生倾听并进行补充。(四)实验操作,观察现象1.讲解:根据教材中的实验模型,讲解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2.实验: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7页中。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实验快的小组还可以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实验。3.汇
27、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五)分析现象,得出结论1.比较:实验中的各要素分别模拟的是自然界中的什么?2.推想:(出示教材16页下图)根据图片推想自然界中雨的形成过程。3.比较:下雨和下雪时天气有什么不同和相同?4.推想:根据雨的成因,推想雪是怎样形成的,把推想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7页中。5.小结:江河湖泊中的水受太阳的照射蒸发为水蒸气升到高空中,在高空遇冷凝形成云,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会不断增大,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会降落下来。当低空温度高于0时,降落的是雨;当温度低于0时,降落的就是雪。(六)实践运用,拓展延伸1.比较:(播放冰雹成因的视频)比较冰雹与雨的成因有什么不同。2
28、.解释:(播放人工降雨的视频)请回答人工降雨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教学反思:第七课 地球上的水循环科学知识1.能综合说出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2.能说出水在地球上的循环产生了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科学探究1.能从水体的动态变化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2.能通过阅读、讨论等方式获取有关水循环的信息。3.能用科学的语言、简图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4.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科学态度1.能对水循环的过程表现出探究兴趣。2.能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3.能与其他同学合作学习、沟通交流,形成集体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能举例说出水在地球上的
29、循环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引导:地面的河流不停地流向大海,却不会干枯;年年下雨下雪,天空中的水怎么也降不完呢?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2.提问:地球上的水是怎样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循环运动的呢?(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1.研究陆地水循环。(1)讲解:(出示陆地水循环图片)讲解观察方法。观察图片,找出图片中有几种状态的水,有几种天气现象。根据水的三态变化规律和各种天气现象的成因,分析水在陆地和大气之间是怎样循环的。(2)观察:学生分组观察图片,分析水在陆地和大气之间的循环过程,将分析结果用文字和箭头画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8页中。(3)汇报:指定小组代表,用科学的语言
30、描述陆地水循环的过程,其他学生补充,完善后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8页中。(4)小结:地面上的江、河、湖、植物中的水,受热蒸发为水蒸气,飞散到空中,遇冷后形成雾或云,云随风飘动,变成雨或雪等降落回地面。2.研究海陆水循环。(1)假设:根据陆地水循环的过程,推想海洋和大气之间水循环的过程。(2)观察:学生分组观察图片,分析水在海洋、天空、陆地之间的循环过程,将分析结果用文字和箭头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8页中。(3)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活动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4)讨论:水在陆地和海洋之间是怎样循环的?自然界中的水在循环过程中产生了哪些天气现象?(5)总结:地球表面的水不断地蒸发成水蒸气进入到大气中,在上升的过程中,遇冷变成雾和云。有的云在当地上空形成雨或雪降落下来;有的云飘到其他地方形成雨或雪。降落到地面的水,有的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有的汇聚成江河,日夜不停地流入海洋。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之间循环运动,永不停息。(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1.知识延伸水循环的意义。(1)引导:降水是地球表面和地下所有淡水的来源,水循环更新了地球上可用的淡水资源。假如地球上的水停止了循环,会产生什么影响?(2)讨论:如果水循环停止,那么天气现象会发生什么变化?地球上的水资源会发生什么变化?会对动植物和人类生存产生什么影响?(3)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学生倾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