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6 ,大小:143.98KB ,
资源ID:1220862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220862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地理必修二复习资料.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地理必修二复习资料.docx

1、地理必修二复习资料地理必修二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1.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60亿人口日”(1999/10/12); 中国13亿人口(2005/1/6)。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时 期人口变化特点原 因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

2、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举例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俄罗斯、德国、日本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很多国家实施人口控制

3、措施中国、印度、巴基斯坦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人口模式特 点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有些甚至负增长,如德国、匈牙利。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目前也是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1.2人口的空间变

4、化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 迁移原因特 点迁移路线二战前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开辟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2从已知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1 欧洲人到美洲、非洲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3东亚、南亚人被招工到美洲二战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2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外籍工人)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2南亚、南欧、非洲人到西亚打工3南欧、

5、非洲人到西欧4、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迁移原因特点迁移方向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1计划经济体制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改革开放政策自发迁移1 内地到沿海2 山区到平原3 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民工潮”5、人口迁移的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对人口迁出地:(1)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 (2)缓解人地矛盾 (3)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1)人才的流入和提供

6、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 (2)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自然灾害(2)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3)政治因素:政策、政治变革、战争。1.3人口的合理容量1、环境人口容量环境人口容量也叫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最大人口数)2、制约因素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3、合理人口容量概念: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适宜人口数)4、保持合理人

7、口容量的措施:(1) 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2) 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城市形态的类型:类型集中式条带状组团式分布地区平原地区沿铁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延伸地形崎岖不平的丘陵山地举例我国的成都、合肥,美国的华盛顿兰州、洛阳、西宁、宜昌重庆2、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3、功能区比较3、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4、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变化的因素:(1) 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

8、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 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2) 社会因素:收入(导致住宅区的分化)、知名度、种族或宗教(3) 历史因素(4) 行政因素5、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 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 一定规模后: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1、城市

9、等级划分及依据: (1)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以下为县城、建制镇等 (2)依据:城市人口规模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 城市等级越低,服务种类越少,服务范围越小,数目越多,相距越近; 城市等级越高,服务种类越多,服务范围越大,数目越少,相距越远。3、城市等级提高的条件 (1)优越的地理位置 (2)发达的交通运输 (3)丰富的资源4、城市等级体系: 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5、城市六边形服务范围的嵌套规律 (1)一个中心地的服务范

10、围团结中心地呈六边形 (2)同一级别的六边形间相互排斥 (3)不同级别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所形成的六边形的大小和面积不同,它们之间相互嵌套。6、应用荷兰圩田居民点的设置2.3城市化1、城市化的含义 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2、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 推力: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拉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4、城市化的意义:(1) 城市市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2) 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

11、观念等的变化5、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阶段水平发展速度地域扩展趋势常见的问题初期阶段25%30%以下,低缓慢缓慢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中期阶段30%70%,较高迅速快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后期阶段70%以上,高缓慢,甚至停滞继续增大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6、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比较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水平低;发展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 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阶段7、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有利影响 合理的城市化可以发送环境 (2)不利影响 过快的城市化就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环境问

12、题,如来源危害大气污染城市居民生活排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污染物有煤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铅等有害物质,污染空气,危害健康(伦敦烟雾事件、光化学污染、酸雨)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质变坏,危害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繁殖(骨痛病等)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居民消费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白色污染、废旧电池等)噪声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社会活动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危害人体健康8、如何建设“生态城市”:(1) 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2) 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

13、,建立一种良性循环(“天人合一”)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3.1农业的区位选择1、农业的概念: 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2、农业区位的含义:(1) 农业生产的位置(2) 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联系3、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资金、食物偏好、生产习惯。 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4、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5、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 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 千烟洲立体农业(地形因素

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 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 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6、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7、农业地域的含义: 是指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8、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 (1)混合农业 主要是以耕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为牲的农业地域类型。 (2)地位 澳大利亚既是世界小麦市场的主要供应国,也是世界畜产品的主要产地之一 (3)分布 澳大利亚东南部和西南部 生产

15、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 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 (4)区位因素 自然:气候暖湿,土壤肥沃 社会:鼓励政策,交通便利 经济:耕作业已实现商业化 科技:机械化水平很高 (5)生产特点 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 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1、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及作物 分布:亚洲的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都有分布) 作物:水稻为主(水稻的习性:好暖喜湿)2、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1) 气候:以季风为主,夏季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2) 地形:集中颁布在平原、丘陵地区(修梯田)(3) 劳

16、动力丰富(4) 人多地少,生活习惯导致粮食需求量大(5) 水稻生产的历史悠久(7000年历史)3、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1) 小农经营(2) 单产高,商品率低(3) 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4) 水利工程量大4、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及作物 分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 作物:小麦、玉米5、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1) 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2) 交通运输便利(3) 市场广阔(4) 地广人稀(5) 机械化程度高(6) 农业科技先进6、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7、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 分布:中部平原3.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1、大牧

17、场放牧业分布及生产对象 分布: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生产对象:牛、羊2、大牧场放牧业区位条件(1) 气候温暖,草类茂盛(2) 地广人稀,土地租金很低(3) 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3、特点 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4、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措施 (1) 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料、开辟水源(2) 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研究5、乳畜业 (1)概念 是随着城市发展而形成的面向城市市场和商品化、集约化畜牧业地域类型。(2)乳畜业的分布及农产品 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 农产品:牛奶及乳制品(3)乳畜业的区位条件 气候温凉、潮湿,适

18、合多汁牧草的生长 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4)特点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6、农业地域类型的分类(补充知识)(1)按生产对象 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副业(2)按投入多少 粗放农业:投入少,靠扩大土地面积增产 密集农业(劳动力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投入多,靠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增产(3)按产品用途 自给农业:产品主要是自己用的 商品农业:产品主要是销售的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41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1、工业1、概念 工业是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再加工。2、分类 (1)重工业:提供生产资料

19、的部门。包括冶金、机械、能源(电力、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学、建筑材料等工业 (2)轻工业: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 主要包括食品制造、饮料制造、烟草加工、纺织、缝纫、皮革和毛皮制作、造纸以及印刷等工业2、工业区位1、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土地、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运输、政策、科技、动力、原料2、理想区位与现实区位 (1)理想区位 工厂建在原料和动力充足、劳动力质优价廉、市场前景广阔的地方 (2)现实区位 工厂建在具有明显优势的地方3、工业区位选择类型 工业类型区位选择原则部门举例工业特点原料导向型工业接近原料产地钢铁厂、甜菜制糖厂、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

20、厂、采掘业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原料运输成本高、产品运输成本低的产业市场导向型工业接近消费市场啤酒厂、汽水厂、家具厂、印刷厂、汽车制造厂、石油加工厂、食品厂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产品运输成本高、原料运输成本低的产业技术导向型工业接近劳动者素质高的地区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生产技术要求较高劳动力导向型工业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制鞋、珠江三角洲的崛起须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动力导向型工业接近能源供应地(火电厂或水电站)冶金(炼铝或炼铜厂)、化学等重工业、电镀厂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的工业4、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1、科学技术的进步 (1)对原料地、动力的依赖减弱 (2)对劳动力

21、数量需求减少,素质要求提高 (3)对市场依赖加强2、环境保护因素3、政策的变化4、企业决策者的理念和心理因素 42工业地域的形成1、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 生产工序上的联系 1、工业联系 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 导 信息上的联系 致 专业化的工业集聚 2、工业集聚 形 公用基础设施的工业集聚 成3、工业地域 (1)概念: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 (2)类型 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 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地域按成因分类 按性质分类 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 发育程度低的工业地域2、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 原料及产品运输量小(如电子工业) 1、工业分散 引 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区位优势(如以汽车生产为代表的跨国公司) 发

22、2、工业的地域联系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 主要方式 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 43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1、传统工业区 1、分布 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意大利北部、日本太平洋沿岸、我国辽中南地区、京津唐地区等。 2、特点 建立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以大型企业为轴心。 3、工业部门 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 4、发展历程 兴起 衰落 改造 5、鲁尔区 (1)区位条件 A、丰富的煤炭资源 B、离铁矿区较近 C、充沛的水源 D、便捷的水陆交通 E、广阔的市场 (2)衰落的原因 A、生产结构单一(过于集中于五大传统工业部门) B、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

23、的下降; 新技术炼钢的耗煤量逐渐下降 ) C、世界性钢铁过剩(产钢和出口钢的国家增多; 世界钢材消耗量减少) D、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E、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 (3)综合治理 A、调整工业结构与布局 B、发展第三产业 C、优化环境 D、发展科技,繁荣经济 E、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2、新工业区 1、形成时间 20世纪50年代之后 2、特点 以灵活多变的中小型企业为主 3、分布 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以及美国“硅谷”等,日本的“硅岛”(九州岛)、英国的苏格兰地区、印度班加罗尔、中国的中关村和光谷等。 4、类型 (1)以传统工业部门为主发展起来的新工业区(如意大利新工业区)

24、 (2)高科技工业区(如美国硅谷) 5、意大利新工业区 (1)分布 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 (2)区位优势 A、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是发展的国际条件 B、大批廉价劳动力 C、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 D、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 E、政府的大力支持 F、小城镇用地用水方便 G、交通运输方便 (3)特点 A、生产规模:以中小企业为主 B、工业部门:以轻工业为主 C、集中了大量同类和相关企业 D、生产高度专业化 E、生产过程分散 (4)发展模式工业小区 A、概念 :指一个地区的中小企业以一项经营活动为中心,逐步建立起相互信赖 、比较稳固的协作关系和产供销体系。 B、作用:有助于加强专业化,提高

25、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6、美国“硅谷” (1)部门 电子工业、半导体工业、核工业、航天工业、高分子合成工业、遗传工程、激光工业 (2)特点 A、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 B、增长速度比传统工业快得多,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较短 C、研究开发费用在销售中所占的比例较高 D、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3)区位优势 A、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 B、气候宜人 C、全世界的人才高地 D、交通便捷 E、 市场稳定 F、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5.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1、交通运输1、概念 是实现人和物位移的主要手段。2、主要运输方式的比较(为本节重点)方

26、式优点缺点适宜运输的货物铁路运输当代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大宗、笨重、长途运输,如矿产、金属、牲畜等工农业原料及产品。公路运输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输较贵。短程、量小的货物水路运输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条件影响大。大宗、远程、时间要求不高的货物航空运输飞行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运量小,耗能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

27、求高。急需、贵重、数量不大的物品管道运输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用管道运输货物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流,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昼夜不停地运输,运量很大。管道运输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主要是原油和成品油、天然气、煤浆以及其它矿浆3、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多、快、好、省原则4、发展变化 (1)高速化: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磁悬浮列车 (2)大型化:海上巨型邮轮 (3)专业化:集装箱2、交通运输布局1、交通运输网 各种现代交通运输方式联合 各种交通运输线、点交织2、影响因素 自然、经济、社会、技术5.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1、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1

28、、交通运输条件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表现: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扩展,这些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如:株洲、武汉2、交通条件改变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交通线发展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如嘉兴。 交通线的衰落也会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如扬州、济宁。2、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1、影响商业网点的密度 平原商业网点的密度大,山区商业网点的密度小。2、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位置 布局原则:交通最优 而已位置:商业网点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外缘的高速公路沿线3、影响商业中心的发展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1、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采猎时期人类崇拜自然人地基本协调农业文

29、明人类改选自然局部出现环境问题工业文明人类征服自然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人地关系激化2、环境问题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1、人类离不开环境 A、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B、人的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 2、环境反作用于人类 A、环境自净能力: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废弃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 B、环境问题的表现 生态破坏(主要在农村、发达国家):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全球变暖 环境污染(主要在城市、发展中国家):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海洋污染3、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1、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2、内涵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