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2 ,大小:323.96KB ,
资源ID:1220698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220698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16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 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16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 教案.docx

1、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16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 教案第16讲发达的古代农业考试说明考查角度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1.(2017课标全国,26)古代农业的发展2.(2016课标全国,24)古代田庄经济3.(2015课标全国,24)小农经济的形成4.(2015课标全国,27)经济重心南移与文化重心南移的关系5.(2015课标全国,26)农业技术与经济重心南移考点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教材补充历史概念 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综合技术体系。它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

2、是精耕细作农业体系的总目标,有利于改变农业环境,提高土地生产率。史论观点 传统农业生产要素的构成在传统时代,所谓农业生产结构,其主要生产要素可归纳为四项:(1)耕地,(2)作物,(3)农具,(4)劳力。农业经济效果、历史效应,不只取决于它生产的内部环境,还要受制于它的外部环境的有利与否。对传统中国而言,后者更是致命性的障碍。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考点二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教材补充历史概念 自耕农指占有一定土地和其它生产资料,依靠自己和家庭成员进行农业经营的个体农民。其生产通常带有较大程度的自给自足性质。史论观点 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

3、钱易粟,或纳税完官。俞森荒政丛书巧学妙用【漫画证史】 牛耕的出现【构图解史】 耕作方式与农业经济的演进【图片解史】 汉代画像砖“弋射收获图”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社会中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耕文明的某些鲜明特征。【易错易混】 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的区别【图解历史】 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自主学习答案考点一刀耕火种青铜农具 犁壁铁犁牛耕曲辕犁垄作法代田法一年一熟都江堰筒车考点二铁农具封建土地私有制 交纳赋税自给自足基本模式精耕细作考法1史论阐述类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考题1】 (2015课标全国,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

4、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答案A方法突破明立意从小农经济的形成角度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抓关键“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说明个体生产的可能性。清误区本题属于分析评价型选择题,难度较大。警惕出现因果关系颠倒现象,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是导致农业收益增加的原因,而并非是结果。史论链接 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1.积极因素(1)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的改进和推广:如筒车的出现,铁犁牛耕的推广。(2)个体小农的生产积极性:农民拥有一定

5、的生产资料,具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3)政府的重视和扶持:政府持续推行重农政策,修缮水利,减轻赋税等。2.消极因素(1)个体小农经济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有限。(2)小农经济的低效性,限制了小农生产者扩大再生产的空间。(3)历代王朝的专制统治、沉重剥削,加上周期性的社会动荡。考法2史料主旨类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考题2】 (2014重庆文综,3)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江

6、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答案B方法突破明立意从经济重心南移角度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抓关键由“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体现了南方经济地位的提升。清误区本题属于史料主旨型选择题,难度适中。对我国经济重心转移的关键时间节点记忆不清,魏晋时期,江南经济获得发展,北方经济依然是国家经济的重心,唐代安史之乱后,重心开始向南方转移,宋代完成。史论链接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1)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

7、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口的南迁。(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4)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考法3史料主题类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史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铁犁和牛耕技术开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

8、,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曲辕犁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土质粘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史料二读史用史(1)据史料一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牛耕技术发生的变化。据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牛耕大量退出的原因。(13分) 提示变化:牛耕技术逐步推广普及(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从黄河流域推广到江南);耕犁不断发展,耕作技术不断进步;因地制宜,出现适应不同地区土质、特

9、点的耕犁。原因:明清时期人口大量增加,人地矛盾突出;使用牛耕成本高,人力廉价;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2)史料二反映了我国古代人口在数量上和区域分布上的特点。结合图示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变化的趋势,并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12分) 提示趋势:总人口不断增加,区域人口呈现“南增北减”。原因:经济发展(耕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等);经济重心南移(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方法突破 “图文混合型”试题是以历史图片、图表等作为载体来“图说历史”的一种重要命题形式。解答时需要从以下因素入手:标题:看清标题的内容;时间:搞清楚图表涉及的年代;数据:重视数量关系的对比;图示:明确图表中各种符号的

10、具体涵义;注释:往往包含解题的关键信息源。据此可全面认知图中信息回答“变化趋势”,“原因”可结合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从经济、政治角度加以分析概括。史论链接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的影响(1)精耕细作为中华文明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并对亚、欧农业生产产生深远影响。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强大生命力的来源,古代农业强大的生命力正是中华文明得以持续发展的最深厚的根基。“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与以精耕细作为重要特点的传统农业是相互作用的,精耕细作是天人相参和天人相协的结果。精耕细作提高了土地的生产能力,使单位面积土地可能养活更多的人口,这就为人口较快的增长提供了物质条件。中国历史上人口增长与精耕细

11、作农业发展的阶段性是大致吻合的。(2)中国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局限性或不足,是导致中国在传统社会逐步落伍的重要原因。中国传统农业科技重综合而轻分析,重定性而轻定量,重应用而轻机理,注意对农业生物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外部特征及相互关系的观察和利用,而忽视对其自身要素和内部结构的深入研究,始终没有达到可控实验的水平,缺乏精确的数据和概念体系。中国传统农业提高生产率的途径主要有两种类型:一为农法的进步与农器的改进的“节劳型”;一为“多劳型”(即投入大量劳动力,一般不采用铁犁牛耕)。明清时期,由于小农经营的制约、人口的增多、经营规模的缩小、农牧矛盾的发展等因素,牛耕的普及程度逊于前代,精耕细作越来越偏向“多

12、劳型”的轨道,农业劳动生产率出现停滞以至下降的趋向。这一变化趋势直接影响到农业技术的提升。考法4开放探究类古代农业发展中的环保意识史料环保是古人很重视的问题。管子立政篇中讲到富国立法有五条,其中第一条就是“山泽救(救:即防止之意)于火,草木殖成,国之富也。”管子地数中记载:“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为天下王。”管子根据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不同环保要求,提出了环保“四禁”概念,其中“春禁”是:“无杀伐,无割大陵,倮大衍,伐大木,斩大山,行大火,诛大臣,收谷赋。”秦田律、刘向说苑指武、唐律杂律等都规定不准乱砍乱伐和“禁烧”等法令。据清代黄本骥编纂的历代职官表,中国古代早期的“环保部”叫

13、“虞”,其职责包括山、林、川、泽的保护与治理。 读史用史结合史料与所学知识,评述古代人与环境的关系。(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阐述合理)提示中国古代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丰富的环保思想。管仲认识到保护山林菹泽是国富民强的保证,将环保问题上升到称王称霸的地位,体现出“环保治国”理念。古代颁布了一系列保护环境的法律,对污染环境者予以严惩,这既保护了环境,也保证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许多朝代都设立了初具规模的环保机构,发挥政府的职能保护环境。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日渐突出,古代在环保方面的举措,对今天仍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方法突破某重点中学考生答题示例本题属于观点评述类,“述”是叙述、陈述

14、、是摆事实、强调客观性,“评”是评论、评价,是讲道理,带有一定的主观性。(1)审清主题:点明古代人与环境的关系。(2)陈述事实:结合相关材料进行逐级论证,但该生论证缺乏相关史实。(3)评论道理:古代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发展,对我们提供了借鉴。史论链接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经济结构:古代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2)生产力:使用牛耕、改良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3)生产方式: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4)土地所有制:实行以地主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5)国家

15、政策:一方面,国家集中大量人力、物力修建水利工程,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国家在农业上征收的赋税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此外在赈灾、救灾方面,国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学科素养11从生态(环境)史观角度探讨“中国传统农业的生态文化”命题专家史论一、农业“三才”生态系统学说在吕氏春秋的士容论申时篇中首次提出了农业“三才”论:“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稼”(农作物)是整个农业生产系统的核心,“人”、“地”和“天”共同构成了作物生长的环境条件,农作物与天时、地利、人力之间构成了一定的生态关系,从而形成了农业生态系统。二、传统农业的“三宜”生态原则中国传

16、统农业因时、因地、因物制宜的“三宜”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把农业与气候条件相结合,形成农时知识和月令文化体系;其次是将农业与土地和土壤条件相联系,形成地宜或土宜知识;第三是把农业与动植物不同性状及区域分布相联系,形成物宜知识和风土论等。“三宜”原则是“三才”理论与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三、土地生态资源保护的思想与举措自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的精耕细作的农业体系,采用了集约经营的思想,因而能以有限的土地资源取得高产,同时还维持土壤的肥力。对遏制以扩大土地面积来实施增产的做法,减少土地开垦以及保护农业生态具有一定的作用。这方面在人口急剧增加的明清时期,表现更为突出。主要举措包括:挖掘农

17、田生产潜力,提高单产;将山地种植方式由沿坡漫种改为修筑梯田,倡导山地分层利用;植树造林,涵养水源,在山地丘陵地区修建中小型陂塘堰坝,保持水土;政府采取封山育林的行政管理措施,封山驱民;民间制定以土地山林保护为主要内容的乡规民约,采取各种措施护山育林。周海燕中国传统农业生态文化简说素养解读生态史观认为,评估历史流变中人类的活动,应兼顾人类和自然、近期与远期、局部和整体的利益。维护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动态平衡,是能思维、有意识的人类不可推卸的责任。人类的生态文明,强调的是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提倡生态建设,强调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和绿色产品,倡导文明适度的消费方式和生态文明社区的建设。透过文明

18、的生态史观看现代文明,现代文明孕育着深刻的危机:温室效应加剧、臭氧层耗损、酸雨现象、森林资源大量毁灭、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水资源危机、垃圾成灾和环境污染等。这迫使人类必须创造新的文化来挽救支撑人类文明的环境,这种新文化就是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文化。生态文化的核心是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考题例证 (2018吉林模拟)王祯农书卷十一:“围田,筑土作围以绕田也。盖江淮之间,地多薮泽,或濒水不时淹没,妨于耕种。其有力之家,度视地形,筑土作堤,环而不断,内容顷亩千百,皆为稼地。虽有水旱,皆可救御。”材料反映了()A.开发围田有助于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B.开发围田是人地矛盾紧张的产物C.

19、开发围田是当时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D.开发围田是政府推动的结果解析开发围田会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使自然灾害频发(如水灾),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得开发围田,增加农田面积主要是因为人口激增,人地矛盾紧张,故B项正确;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据材料“其有力之家”可得民间自行开发,而政府的推动作用在材料中无体现,故D项错误。答案B命题突破近几年,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课标全国卷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考查力度也在不断加大。我国古代的农业生态思想,是漫长农业实践历史中人与自然矛盾关系演化的结果,贯穿了整个农业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国农业文化的特点在于其非常注

20、重通过人力来协调农业生产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本质上就是一种生态型文化。(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河南中原名校联考)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写道:“战国初期,粮食产量每亩只有一石半左右(合今1.051 7石),而西汉时,据农学家氾胜之讲,在某些地方中田亩十三石(合今3.76石),薄田亩十石(合今2.89石)。”这说明()A.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B.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C.国家重农政策效果显著D.小农生产的优越性显现解析精耕细作的特点就是在有限的土地上,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材料中战国初期到西汉粮食亩产量的大幅提高,

21、说明了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故B项正确。答案B2.(2018江西赣州调研)汉书食货志:“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业生产的产量低 B.农民赋税负担沉重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解析“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反映了小农经济规模小和产量低;“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反映了小农经济下农民赋税负担的沉重;“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

22、立锥之地”反映的是土地兼并。这些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故C项正确。答案C3.(2018山东淄博模拟)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书社”,“以社之户口,书于版图”,也就是把村社的户口、土地写画在版上。书于“版图”的村社也就被称为“书社”。“书社”的出现()A.加重了农民负担 B.便于政府征收赋税C.强化了中央集权 D.确立了土地私有制解析根据题目中“把村社的户口、土地写画在版上”得知主要是用来政府征收赋税,并未提到对农民的负担的加重,故A项错误;故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答

23、案B4.(2018福建泉州高考适应性练习)下表为汉代各农耕区的劳动生产率比较表农耕区域 年人均耕田数 平均亩产量 粮食总收入量 南方农耕区 23小亩 1.37石 32石 中原农耕区 30小亩 1.5石 45石 西北屯垦区 74小亩 0.4石 29石 此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人多地少制约南方经济发展B.西北与南方生产力水平相近C.中原地区精耕细作技术领先D.地理环境决定农业生产水平解析汉代南方地区尚未得到充分开发,人口数量有限,并非人多地少,故A项错误;西北地区年人均耕田数多于南方,但平均亩产量和粮食总收入量均低于南方,说明西北生产力水平低于南方,故B项错误;中原地区平均亩产量和粮食总收入量

24、高于南方和西北,说明中原地区精耕细作技术领先,故C项正确;南方地区自然地理条件优于中原,但生产力水平却低于南方,说明地理环境并非农业生产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故D项错误。答案C5.(2017湖南十三校联考)隋朝开通了京杭大运河,把北方政治同南方的经济连接起来,经历五代十国的分裂以后,北宋恢复了这条南北枢纽,京师开封已日益依赖通过运河运来的南方米粮,漕运成为北宋朝廷的生命线。材料观点实际上说明了()A.发展京师经济的重要性B.京杭运河是北宋水路交通枢纽C.建设都城防御的急迫性D.国家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解析题目中强调的是京杭运河对北宋朝廷的重要性,故A项错误;材料说京杭运河是北宋朝廷的生命线,北方

25、的京师依赖南方的粮食,并没有体现京杭运河是交通枢纽,故B项错误;京杭运河属于水利工程,不属于都城防御,故C项错误;北宋时,北方的京师依赖南方的粮食,表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故D项正确。答案D6.(2018河北邯郸模拟)自明嘉靖以后,迎神赛会之风日趋兴盛,到清乾隆年间达到鼎盛。一些以丝绸为主的市镇,祭祀蚕花娘娘;一些镇、村祭祀“刘皇”,因为他能驱蝗虫,保丰收;还有一些崇奉能治病、出行保平安的神。民间崇拜的功利化倾向反映了()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B.自然灾害影响了价值取向C.市民生活习俗发生重大变化D.自然经济下的理想与诉求 解析材料中民间崇拜的功利化倾向反映出对农业的重视,这是自然经

26、济下对增加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产量的理想与诉求的体现,故D项正确。答案D7.(2017山西孝义三模)明朝时,原为“稻米之乡”的江苏嘉定县不产米,仰食四方;浙江吴会(今绍兴)仰食于盛产稻谷的江西赣州。这反映了明朝时东南地区()A.农业经营发生变化 B.农业发展极不平衡C.长途贸易得到发展 D.经济重心地位加强解析根据材料“稻米之乡的江苏嘉定县不产米”、“浙江吴会(今绍兴)仰食于江西赣州”,以嘉定、吴会为代表的东南地区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一定的转变,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一种地域分工,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突出地区生产出现了专业化的倾向,故C项错误;材料间仅体现了东南地区的生产变化,不能体现其在全国的地

27、位,故D项错误。答案A8.(2018山东济宁调研)下图为清朝前期人口与人均田亩数变化示意图。下列对该图信息的分析最合理的是()A.人口激增导致清代耕地面积减少B.清代前期传统农耕经济不断发展C.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依附关系增强D.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发生根本转变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人口和人均田亩数量的变化,不是耕地面积的减少,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人口增长,人均耕地面积减少,可能是高产作物的引进等解决了人地矛盾问题,故B项正确;材料中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基本是铁犁牛耕,并未发生根本改变,故D项错误。答案B9.(2018山东淄博调研)下图为汉代画像砖的拓片,

28、它反映了()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 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C.农民生活的殷实富足 D.棉纺织技术日渐成熟解析汉代是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而不是小国寡民,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以来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模式,与材料相符,故B项正确;小农经济的典型特征是自给自足,达不到殷实富足的程度,故C项错误;棉纺织技术日渐成熟是宋元时期,故D项错误。答案B10.(2017湖南高考考前演练)一位外国学者在评论秦汉时期中国的农业时指出,小农是“经济人”,虽然中国的“传统农业可能是贫乏的”,但是小农作为独立的“经济人”,效率是很高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中国的传统农业是脱离政府而独立发展的B.中国传统农业规模

29、大,生产效率高C.在自给自足的条件下,农民有生产的积极性D.传统农业的贫乏表现为忽视生产技术和耕作方法解析“秦汉时期中国的农业”可知小农经济是历代统治者所看重并严格管理的,故A项错误;小农是“经济人”,但每一个生产单位较小,规模不大,故B项错误;“小农作为独立的经济人,效率是很高的”可知农民的积极性很高,故C项正确;“效率是很高的”无法判断小农忽视生产技术,故D项错误。答案C11.(2018海南海口模拟)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这说明()A.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B.古代举办婚礼都

30、在秋收后C.古代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D.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解析据材料“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可以得出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故A项正确;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有绝对化的倾向,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关于古代妇女的地位的信息,故C项错误;农业社会的主要劳动力是男子,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答案A12.(2018安徽黄山模拟)美国历史学家珀金斯指出,1420世纪中期,中国的人口、耕地面积和农业总产量都在增长,但劳动生产率却没有提高。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经济的简单再生产形式B.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农业的发展C.闭关锁国政策的长期推行D.传统科学技术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小农经济的突出特征是精耕细作,这一模式非采用机械化生产或扩大再生产模式,所以这种生产模式不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生产率,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当然传统科学技术也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动力,故只有A项符合题意。答案A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