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7 ,大小:42.57KB ,
资源ID:1220553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220553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高分子化学.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高分子化学.docx

1、中国高分子化学第15章、中国高分子化学概况半个世纪以来,中国高分子化学发展迅速。高分子材料已被广泛应用到工农业生产、国防及尖端科学技术。世界高分子生产和科研人员的总数约占化学人员的3340。各种高分子学术刊物达到200种以上,每年发表的学术论文在1万篇以上。1949年10月前,中国只有几家高分子加工厂,只能从酚醛模压粉压制电器零件以及从天然橡胶制橡皮制品。合成工业、科研和教育事业完全空白。1949年10月后,中国逐渐开展高分子试制的科研工作。如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制有机玻璃和锦纶(这方面的研究人员后来迁往北京,成为化学研究所的一部分);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制丁苯橡胶;化工部

2、北京化工研究院研制聚氯乙烯。当时中国科研人员的高分子方面知识非常贫乏。他们边学习边研究,不断积累高分子资料,培养科研人员。此后不久,各研究部门和一些大专院校逐渐开始了高分子的研究工作。为统一规划高分子的研究工作,中国科学院在1954年成立了高分子化合物委员会,制定了高分子科研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1956年,这项工作转由国家科委化学组高分子分组进行。国家对高分子科研非常重视,在第一、二、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均列为国家重点科研课题。自从中国科学院1954年召开第1次全国高分子学术会议到1981年,已经召开了全国性学术会议9次。中国还和美国联合召开了中美双边高分子化学和物理讨论会;和日本联合召开了中日

3、双边高分子科学和技术讨论会。1957年,高分子科学的专业学报高分子通讯创刊,截至1982年该刊已出了12卷68期,刊登了研究论文约500篇。学术会议的举行和学报的出版,大大推动了科研工作的进展与研究水平的提高。高分子研究工作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创始时期。在此时期,为了建立高分子工业,进行了一些大品种的合成试制工作,并结合产品的生产过程和质量控制,建立一些表征测试手段。同时,培养了大批生产与研究人员,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二阶段为发展时期。由于新兴工业和尖端技术的需要,研究人员合成了许多高性能的高分子,如耐热高分子、高强高模高弹高分子等。配合试制工作,扩大了高聚物物理机械性能的

4、研究范围,开拓了结构研究领域,使高分子物理化学和高分子物理得到较快的发展。十年浩劫,高分子科研受到严重摧残。第三阶段为深入研究时期。1979年拨乱反正后,在高分子化学方面,研究了高分子的反应机理和有中国特色的高分子品种(如稀土催化丁二烯橡胶、衣着用的高分子纤维等),以及功能高分子的合成和应用等。在高分子物理化学和物理方面,由于新技术和新测试手段的应用,使高聚物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性能的研究愈来愈精细,为阐明结构与性能的关系起了重要作用。到目前为止,中国从事高分子科研的化学化工人员已占化学化工人员总数的40以上,凡是有化学系和化工系或材料系的高等学校,几乎都设有高分子课程,有些高等农、医院校也开设

5、有高分子选修课。到1992年,中国的乙烯总产量已达到200万吨,从世界第15位跃居第8位。到1995年底,中国现有和在建的乙烯生产装置共18套,年生产能力为308万吨。中国许多高分子化学家用毕生的心血及广大高分子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是促进中国高分子化学发展迅速的真正原因。量子化学家唐敖庆也曾一度转移到高分子的研究中来。王葆仁见图:王葆仁高分子化学家。1906年1月20日生于江苏省扬州市,1986年9月12日卒于北京。1927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化学系。1935年获英国伦敦大学皇家科学院哲学博士学位。1936年在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成为客座研究员。1936年起任同济大学教授兼理学院院长。1941年起

6、任浙江大学教授兼化学系系主任、教务长。1951年起任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兼副所长。王葆仁是中国化学会的发起人之一,也是中国高分子科学的创始人之一。王葆仁从1929年起就从事有机合成研究工作,当时进行这方面研究的人较少。到了1952年,在有机合成方面也只发表了20余篇论文。从1953年起,王葆仁从事高分子方面的研究工作,一年之内就完成了有机玻璃和聚己酰胺(锦纶)的研究任务,并帮助生产部门解决了生产方面的问题。到目前为止,王葆仁在聚己酰胺和有机硅高分子两方面发表近20篇高水平的研究论文。1954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高分子委员会,王葆仁任副主任。1956年王葆仁任国家科委化学组高分子分组组长

7、,负责协调、督促和检查全国高分子的科研工作。他还主持了1956年和1962年全国科学规划中高分子方面的规划,1957年任高分子通讯主编,1959年在中国科技大学创办国内外第一个高分子学系任教授兼副主任。王葆仁在中国高分子的科学研究、生产技术、学术活动以及教育和普及等方面均做出了重要贡献。1980年11月他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6年王葆仁80寿辰时,旅居美国的浙江大学校友郑家骏和程克信寄来一首贺诗,盛赞王葆仁在培育科技人才方面的贡献:湄江昔日沐春风,多少酯醇相和融。万里回首故国远,先生桃李弥寰中。冯新德见图:冯新德功能高分子化学家。1915年10月生于江苏省吴江县同里镇。193

8、3年考入东吴大学,次年转入清华大学化学系,1937年获理学学士学位。19381939年执教于昆明云南大学,1940年转到重庆中央工专教有机化学、有机分析等课程,1941年底到遵义浙江大学化工系当研究生,一学期后在化工系教有机化学直到1945年考取公费留美研究生。1946年入美国诺脱丹大学研究院化学系学习,连续3年获美国通用轮胎与橡胶公司奖学金,1948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清华大学教授,教有机化学及聚合反应等课程,兼任辅仁大学教授,教高等有机等课程。1952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到北京大学任教至今。现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高分子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石油

9、化工总公司技术顾问。1980年11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冯新德是中国高等学校第一个高分子化学专业的创始人之一,他在长期的教学和科研中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批博士、硕士研究生和大学生。从50年代起,就一直担任高分子通讯副主编,1987年起任中文版的高分子学报和英文版的中国高分子科学主编,还曾作为主编之一参加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学中高分子的组织和撰写工作。冯新德的研究领域很广,在自由基聚合、共聚合、医用高分子材料、生物降解药物缓释高分子、电荷转移光聚合、开环聚合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冯新德和天津合成材料研究所合作进行医用高分子材料研究,在国内首先制成了5种医用聚醚氨酯抗凝血材料,并由医学

10、科学院基础研究所用于制备主动脉气囊泵。冯新德负责完成了中国科学院基金项目“自由基聚合与接枝嵌段共聚合”和“自由基聚合与序列共聚合”的研究。他与其合作者的另外两项研究成果胺引发烯类单体聚合与机理和正离子开环聚合,分别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七五”期间,冯新德与吉林大学沈家骢教授一起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重大项目“烯类聚合反应研究机理、动力学及其产物调节”的研究工作。同时冯新德还负责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项目“高分子生物材料化学”的基础研究和在“八五”期间负责“烯类聚合与产物精细化”以及“生物材料”等课题研究。烯类自由基引发体系研究和应用铈盐体系等进行高分子改性的重

11、新研究与进展,分别获1990年和1992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甲类)二等奖。冯新德曾多次参加在美国、荷兰、日本以及中国召开的有关高分子科学和材料的国际讨论会,并于1984年在日本京都举行的第1届日本高分子学会国际高分子会议上,以其“合成医用高分子的进展”报告获大会演讲奖。由他与日本井木稔名誉教授发起主办的中日自由基聚合讨论会、与美国华盛顿大学霍夫曼教授合作在美国西雅图举办的中美双边生物材料讨论会(1987年)及与南开大学何炳林教授发起主办的国际高分子材料学术讨论会(1988年,昆明),受到许多国家著名科学家的重视,对促进中国高分子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生物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9

12、1年冯新德受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之托在杭州主持召开国际烯烃与乙烯类聚及功能化讨论会,德国出版了会议论文专刊。1984年冯新德任日本京都大学医用高分子与生物材料研究中心客座教授,1988年又受聘为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生物工程中心客座教授。冯新德治学严谨,具有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他结合高分子科学既是一门基础科学又是一门应用科学的特点,在教学和科研中强调将两者联系起来,把高分子合成与高分子的结构与性能、高分子物理结合起来。他对边缘学科的研究课题非常重视,在他的倡导和领导下,开展了医用高分子材料、药物缓释放、光敏材料、液晶高分子等的研究。作为中国石油化学工业总公司顾问,对如何吸收消化和引进高分子

13、工业生产的项目,借鉴国外经验,他提出了要重视人才的培养,还提出要重视发展中国的精细高分子科研工作。冯新德对研究生要求严格,对研究生的实验工作、文献报告等都要亲自检查。在科研上,他强调并鼓励研究生要敢于实践,敢于创新,并创造条件和安排研究生参加各种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深受研究生的敬重。1978年以来,他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50余人,经他指导的博士研究生中有2人获得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中国化学会1989年授予他育才奖。化学家胡亚东先生曾为冯德新先生作一绝妙对联:由小变大旁枝侧链,立新方法得高性能材料,首占中华取长补短提老携幼,讲新进展育千百枝桃李,斐誉神州钱人元见图:钱人元高分子物理学家和物理化

14、学家。1917年9月19日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县的一个诗书之家。1935年考入浙江大学化学系,1939年毕业。因物理课程成绩优良,被聘为物理系助教,并在物理学家王淦昌指导下做研究工作。19401943年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理化系助教,并在物理学家张文裕指导下做过一些实验工作。19441947年入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化学系当研究生,并任研究助教,被选为美国荣誉学会(PhilambaaupilonAndSigMaxi)委员。19481949年任厦门大学教授,1951年至今,历任中国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化学研究所所长和研究员,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高分子通

15、讯副主编、科学通报和中国科学编委。1980年11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钱人元是中国高分子物理的先驱者,为创建中国高分子物理学科和建设实验室,做出了贡献。1952年起,他开始对高分子溶液的性质进行研究,建立起一整套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测定方法和仪器设备。1958年钱人元的著作高聚物分子量测定出版,该书被译为英文和俄文出版。在研究中,他阐明了溶液理论中考虑多分散性的必要性。在分级的研究中,他提出了一个比较好的评价分级结果的方法。1958年以来,他领导开展了高分子剖析、力学性能、结构、流变数等一系列分支领域的研究工作,较早地提出了要抓高聚物加工过程的物理研究课题。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解决

16、基础性研究与生产实际的关系问题,在锦纶、丙纶、芳纶纤维、聚酯薄膜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并进行了降低丙纶纺丝温度的研究,从高分子物理、物理化学角度弄清了纺丝温度过高的原因,从而解决了丙纶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障碍。1972年以来他又领导和开拓了有机半导体方面的研究工作,到1978年建成了有机固体研究室。在这一新领域组织了一支有机导电体及有机光导体科研队伍,并初步做出了一些成果,为在此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打下了良好基础。他现在进行高聚物加工过程与结构性能关系、新的有机导体的探索等方面的研究。钱人元在这个新领域中的开创性研究成果,获1988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钱人元在为中国开拓新的科研领域、培养人才、组

17、织国际和国内学术交流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国内外同行中享有一定声誉。他为人谦虚,作风民主。平素生活简朴,是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他说:“学术权威是相对的,要使我们的科学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培养人才是最关键的问题。”他的业余爱好是古典音乐和电子技术。1994年8月22日钱人元荣获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重奖人民币100万元。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讲话中说:“他们的贡献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地位,改变了中国人民的自我观与世界观。他们是民族之光。”何炳林见图:何炳林合成树脂化学家。1918年8月生于广东番禺县沙湾村。早年就读于广州培正中学,1938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1942年毕业后又考上中国著名化学家

18、杨石先的研究生。他为人正直,科学态度严谨,受到杨石先教授的赏识,研究生毕业后留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抗日战争胜利后到南开大学化学系任教。1947年何炳林去美国留学,在南加州大学研究院和印第安纳大学研究院学习。靠刻苦与勤奋,一面工作,一面学习。经过4年的努力,于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1951年秋,美国政府对中国留学生采取强行扣留政策,下令不准学理、工、农、医的中国留学生回国。在这种形势下,他到美国纳尔科化学公司工作,研究农药及用于水处理的药物。他相信这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对中国建设很有用。后来考虑到中国一定要发展原子能事业,又改为研究离子交换树脂。他的才干和优异的工作成绩受到公司的重视,2年后被评为高

19、级研究员。在美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是十分优越的,但何炳林时刻都在想念祖国。他一面工作,一面四处奔走呼吁,继续向美国政府递交回国申请书,何炳林夫妇俩与10多位留美同学还给周恩来总理写了信。1954年周总理率中国代表团赴日内瓦谈判,美方代表、国务卿杜勒斯开始矢口否认扣留中国留学生一事,经周总理取出何炳林等人的信后,美方才无言以对。1955年春,美国政府终于同意何炳林等人回国。1956年2月,何炳林和夫人陈茹玉回到了阔别达10年之久的祖国。当他怀着激动的心情回到他的母校南开大学时,受到了他的老师杨石先教授等的热烈欢迎。在南开大学有机化学教研室任教2年后,便在农药及离子交换树脂方面做出突出成绩。1958

20、年,何炳林建立了高分子教研室并任教研室主任。在以后的几年里,他接连不断取得新的成果,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十年浩劫间,他的教学、科研工作不得不停顿下来。80年代以后,何炳林在事业上获得了空前的发展。1980年他担任了南开大学化学系系主任,同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1年兼任筹建中的分子生物研究所所长。1982年南开大学将原化学系高分子教研室扩充为高分子化学研究所,由他担任所长。1986年又将他1958年创建的南开大学化工厂归并到高分子化学研究所,实行所办厂,促进了化工厂的生产和高分子化学研究所教学、科研的发展。1985年国家教委指定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支援新

21、建立的青岛大学,何炳林兼任了第一任青岛大学校长。何炳林还担任了许多学术上的职务。他担任了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常委、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高分子化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编委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和高分子科学副主编、中国生物材料和人工器官协会副理事长等职。何炳林为促进国际学术交流进行了不懈的努力。1978年他参加了在加拿大召开的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化学化工在工业中的作用会议。1981年他去日本参加中日高分子科学讨论会,在会上介绍了中国离子交换树脂的发展。1982年他去美国参加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会议,做了关于模拟酶的报告。1983年他筹备与组织了在天津召开的血液灌流与人工器官国际学术讨论会,宣读6篇学术

22、论文。1986年参加苏联血液灌流会议、1987年参加美国生物材料会议及1988年参加日本生物材料会议,他均在会上作报告,引起与会者的兴趣和关注。何炳林致力于高分子学科的教学工作,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高分子科学人才。在他创建南开大学化学系高分子教研室以来,他编写并不断补充和修改高分子化学讲义,他在教学上的严肃认真态度是人所共知的。在他严格和悉心的教育下,有400多名本科生从高分子专业毕业。1982年以后,何炳林致力于研究生的培养。到1990年为止,他已为国家培养了37名研究生,其中有12名博士研究生和2名博士后。何炳林在学术上最大的成就,是在功能高分子的离子交换与吸附树脂方面的研究工作。他从美国回

23、来时带来了当时国内还不能生产的5千克二乙烯苯和10千克苯乙烯。回国后,他利用这些原料开始了离子交换树脂的合成、性能测定和工业上的应用。由于他工作勤奋,在短短2年时间里,便合成了当时世界上已有的全部离子交换树脂品种。1958年,他创建了专门生产离子交换树脂的南开大学化工厂,所生产的苯乙烯型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首先供给国防工业部门,用于提取国家急需的核燃料,为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发展和第一颗原子弹的诞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后来还生产了多种型号的离子交换树脂,它们被广泛应用到化工、轻工、冶金、医药、电子等各个领域,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可缺少的一类功能高分子材料。1958年,何炳林发现在一定的惰性溶剂存在时使

24、苯乙烯和二乙烯共聚,可以制成不同于以往的凝胶型离子交换树脂的多孔树脂。60年代初,他又发现在线性聚苯乙烯存在下进行共聚,也能制成多孔树脂,这类树脂与凝胶树脂相比有许多新的特点。这一发现和以后对大孔型离子交换树脂的合成、结构与性能的深入系统研究,大大推动了功能高分子的发展,在许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孔离子交换树脂的发现还导致了另一类功能高分子材料吸附树脂的问世。1977年,何炳林在石油化工上发表了题为“吸附与吸附树脂”的文章,推动了中国对吸附树脂的研究和发展。现在吸附树脂已成为一类许多工业和科学领域不可缺少的功能高分子材料。在何炳林的领导下,南开大学成为国内外闻名的研究和生产多

25、种高质量的吸附树脂的单位。在积极开发新的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同时,何炳林开展了有关大孔树脂基础理论的研究。他研究了烯烃和双烯烃的共聚动力学和孔结构形成机理,发展了大孔树脂的合成方法。达到可以根据需要合成比表面从几个m2/g到1300m2/g、孔径从几十到几万A的大孔树脂。他研究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孔结构测试方法,阐明了结构与性能的关系,证明了大孔树脂的孔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及与功能基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并开发出一批多功能树脂。对大孔离子交换树脂、吸附树脂的结构与性能研究,对功能高分子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他因此获得了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80年代以来,他将离子交换树脂与吸附树脂的研究又扩展到生物医

26、学工程和生物技术领域,并取得成功。何炳林在科研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到1990年他已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近300篇。还先后获得了国家科委一等奖、国家发明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天津市科技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布鲁塞尔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铜牌奖。徐僖见图:徐僖高分子化学家。1921年1月16日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4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1948年获美国里海大学科学硕士学位。1953年任重庆塑料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后历任成都科技大学副校长、高分子材料系系主任、高分子研究所所长,兼任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化工学院和西南石油学院等校教授、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石油化工学

27、会副理事长、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和油田化学主编。徐僖是中国最早从事高分子材料研究的专家之一。1948年在美国留学期间研制成功五棓子塑料。50年代初,他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塑料厂重庆塑料厂和中国高等院校第一个塑料专业。他在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内容涉及力化学、流变学、油田化学、光化学和摩擦学等多个领域。他的研究成果“高分子固体滑润剂”和“金属冷挤压新工艺”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还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国家发明奖等。徐僖还是位教育家。40多年来,他为中国培养了高分子材料专业人才6000多人,培养了研究生近百名,他是中国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之一。徐僖还在上初中时就很有骨气

28、。1933年他在上海租界一所教会学校读书。在学校召开的家长座谈会上,有位同学的家长吐了口痰在地上,洋校长突然走过来当胸一拳将其打倒在地。小小的徐僖第二天马上提出来与那位同学一道转学,态度是:宁肯在距家7千米外的学校上学,也不肯在这里受洋气!傲骨后面深藏一颗炽热的爱国赤子心。1948年底,已获得美国里海大学硕士学位的徐僖,毅然决定回国为祖国建设服务,哪知途经香港,遇到国民党特务的重重阻挠,徐僖与其他学生被迫在海上漂流了3天。最后他舍弃全部行李,在爱国人士的帮助下,改乘飞机直达重庆。舍弃的行李直到1961年才从香港取回。为解决中国塑料制作原料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回国后任重庆大学化工系副教授的徐僖向

29、国家提出申请:用土特产五棓子制取塑料。徐僖中试就取得满意效果,从资源丰富的五棓子中制得用作制备塑料的原料1,2,3-苯三酚。后他又在重庆创建了完全采用国产设备和国产原料的中国西南地区第一家塑料工厂。这一工作,大大促进了中国塑料工业的发展。学术界为此送给他一个雅号“塑料大王”。1957年和十年浩劫期间,“白专道路典型”和“反动学术权威”两顶帽子重重压在徐僖头上,使他遭受了种种不公正的待遇,他也因此积劳成疾。但徐僖意志坚强地同厄运抗争。下放劳动期间,他撰写并出版了中国高等院校第一本高分子化学教科书高分子化学原理。1964年,他又创建了中国高等院校第一个高分子研究所,并取得丰硕成果。难怪徐僖这样说:

30、“我徐僖一生是斗过来的,靠爱国支撑,凭本事吃饭。”1990年,徐僖出国参加一个学术会。会上遇见一大批昔日在美国的同窗好友,大家聚在一起。此时一位现为日本东京大学教授的同学站出来毕恭毕敬发名片,而来到徐僖跟前,正眼都不看徐僖一眼,扔下名片转身就走。徐僖十分气愤,站起来将名片摔在地上。递名片者自知失礼,忙拾起来恭恭敬敬再递给徐僖。谈及此事,徐僖显得很严肃,说:“这可不是对我个人尊重不尊重的问题,而是对我的祖国的蔑视,我必须要争这口气!”徐僖1991年11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黄葆同见图:黄葆同高分子化学家。上海人。1921年5月生。1952年获美国布鲁克林理工学院化学博士学位。现任中

31、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11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黄葆同从事高分子合成及其结构性能的研究,自1978年以来指导研究生从事多相聚合物与a-烯烃共聚的研究。他首先在国内开展大分子单体合成及接枝共聚物合成;探索乙烯丙烯嵌段共聚物存在的可能性;研究EPOH/PP共混型热塑弹性体的形态结构性能;还研究涉及其他橡胶/聚烯烃的共混、聚乙烯(PE)的有机硅接枝物与PE的共混。他由乙丙橡胶新催化体系的配合催化聚合研究(获中国科学院一等奖)推及乙烯/a-烯烃共聚的研究,着重共聚机理、极低密度VLDPE的合成及其与其他PE的共混,对共聚PE的结构取得新的结果。他的EPOH/PP的研

32、究成果获国家专利。黄葆同在美国留学期间,仍然不忘打工挣钱去养育在国内的5个妹妹。十年动乱期间他不避嫌疑为当年在美国期间同他在一起的100多名留学人员写政审外调材料。他被誉为情义无价的好兄长。对学生,他是良师又是益友。黄志镗见图:黄志镗耐热高分子化学家。浙江黄岩人。1928年5月生。1951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化学系。1991年11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国家发明奖评审委员会委员、高分子通报主编。黄志镗从事高分子合成化学和有机合成化学研究。研究领域涉及有机硅化合物和高分子、环氧化合物和新型环氧树脂、酚醛树脂、杂环高分子、杂环化合物的合成和反应等。黄志镗对芳杂环二腈的聚合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包括聚合催化剂、二腈结构与聚合速度及所得聚合物性能的关系、聚合反应动力学等。他对杂环烯缩胺的合成和反应也有系统的研究,并由它为中间体合成一系列新的杂环并环化合物。特别是他在耐高温高分子方面的研究,如有机硅高分子、环氧树脂、酚醛树脂等,还研制出多种新型耐高温树脂及固化剂,为中国航天事业及战略武器中的防热材料做出过重要贡献。黄志镗获得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