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602.71KB ,
资源ID:1218943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218943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大学生实践报告中国传统文化.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大学生实践报告中国传统文化.docx

1、大学生实践报告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实践报告-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宏大的整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追求,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有着独特的民族特质。华夏民族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深厚博大的文化内涵,足以支撑起我们的民族自豪与民族自信心。如此悠久的历史,智慧的民族,我们的祖先留下太多太多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中浸润华夏民族特有的人文精神,这些人文精神随着代代子孙的脉搏一同跳动,永不停息,为我们民族的进一步兴盛和发展,开拓创新提供了源泉。摘要:今年暑假期间,进行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采用“点面结合”,即选取典型项目踩点的方式深入学习

2、和了解了皖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和传承、保护现状,并在大学生及其他各类人群中宣传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关键词:皖南片、芜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活动相关背景:非物质文化遗产同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而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在于它不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实体可以以一种固定的形态被保存下来。它只能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中,其传承载体只能是人,而这无疑增加了它的传承难度。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正面临着极大的困难。诸如徽州特色 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皖南江城 魅力水都芜湖等,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与其保护与传承所需花费的人力、物力

3、、财力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成正比。为保护人类珍贵的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呼吁中国艺术研究院以及其他各有关单位为研究和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相关的工作,重点深入到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地区!皖南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在这片土地上有着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芜湖梨簧戏、芜湖铁画、芜湖的十兽灯、芜湖三刀、芜湖赭塔数不胜数,不得不令人自豪。但另一方面,皖南地区的大部分人们对自的非遗了解的并不是很深。由此我们想到,何不在大学生及其他一些社会群体中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光辉历史和保护现状从而激发公众的保护热情呢?这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活动目的:1构建和谐社会、培育民族精神、建设先进文化、全面推动文明对话和

4、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发展问题,深入认识它的概念内涵和独特价值!3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方法及其传承规律,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种实践问题!4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让大家了解非物质文化当前的发展状况,呼吁大家(特别是高校大学生)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队伍中来!5利用大学生的独特视觉角度,挖掘非物质文化遗迹,寻访先辈足迹,了解先辈的生活意识形态,引发对传统文化走向的思考,甚至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探究!通过实地考察和查找相关资料,下面让我为大家介绍下皖南及芜湖地区的传统文化。徽州特色 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皖南山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保存了大量形态相近、特色鲜明

5、的传统建筑及其村落。皖南古村落不仅与地形、地貌、山水巧妙结合,而且加上明清时期徽商的雄厚经济实力对家乡的支持,文化教育日益兴旺发达,还乡后以雅、文、清高、超脱的心态构思和营建住宅,使得古村落的文化环境更为丰富,村落景观更为突出。西递、宏村古民居村落位于中国东部安徽省黟县境内的黄山风景区。西递和宏村是皖南古村落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座古村落,是皖南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化的典型代表徽州文化的载体。集中体现了工艺精湛的徽派民居特色,村落形态保存完好,风光秀美。村中自古尊儒术、重教化,文风昌盛,集中体现了明清时期达到鼎盛的徽州文化现象,如程朱理学的封建伦理文化、聚族而居的宗法文化、村

6、落建设中的风水文化、贾而好儒的徽商文化,因此历史文化内涵深厚。西递距黟县县城8公里,始建于北宋皇祐年间(公元10491054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为胡姓人家聚居之地,现有居民300余户,人口1000余人。整个村落呈船形,四面环山,两条溪流从村北、村东经过村落在村南会源桥汇聚。村落以一条纵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骨架,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统。所有街巷均以黟县青石铺地,古建筑多为木结构、砖墙维护,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巷道和建筑的设计布局协调,村落空间变化灵活,建筑色调朴素淡雅。西递现保存有完整的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包括凌云阁、刺史牌楼、瑞玉庭、桃李园、东

7、园、西园、大夫第、敬爱堂、履福堂、青云轩、膺福堂等,都堪称徽派明清古民居建筑艺术之典范,从而被誉为“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西递村中各家各户的宅院都颇为富丽雅致:精巧的花园、黑色大理石制作的门框、漏窗,石雕的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砖雕的楼台亭阁、人物戏文,及精美的木雕,绚丽的彩绘、璧画,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华。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是徽派民居中的一颗明珠。宏村位于黟县县城东北10公里处,始建于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村落面积约19公顷,原为汪姓聚居之地,现存明清(公元13681911年)时期古建筑137幢。宏村的古建筑均为

8、粉墙青瓦,分列规整。承志堂是其中最为宏大、最为精美的代表作,被誉为“徽派木雕工艺陈列馆”,各种木雕层次丰富,繁复生动,经过百余年时光的消磨,至今仍金碧辉煌。宏村是一座“牛形村”,整个村庄从高处看,宛若一头斜卧山前溪边的青牛。巍峨苍翠的雷岗为牛首,参天古木是牛角,由东而西错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宠大的牛躯。引清泉为“牛肠”,经村流入被称为“牛胃”的半月形池塘后,经过滤流向村外被称作是牛肚的南湖。村西溪水上架起四座木桥,作为“牛脚”。这种别出心裁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生产、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提供了方便,而且调节了气温和环境。古宏村人规划、建造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是当今“建筑史上一大奇观”。皖南江

9、城 魅力水都芜湖 芜湖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地处长江下游南岸,物产丰富,交通便利,经济地理位置优越。1949年4月24日芜湖解放,同年5月10日设立芜湖市,为安徽省省辖市,现下属三县(芜湖、繁昌、南陵),四区(新芜、马塘、镜湖、鸠)。 芜湖是一座历史古城。最早为春秋战国的鸠鹚邑,城址在今芜湖县黄池镇。公元109年汉武帝刘彻以“地卑蓄水,而生芜藻”因名芜湖。西汉时,始设芜湖县,现在的芜湖市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芜湖市是建国后在原芜湖县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根据史料记载和北京大学历史地理专业师生的研究,芜湖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城址经历了几次变迁与扩大的过程。芜湖设县以后经两

10、汉时期的发展,到三国时因战争频繁,芜湖地位日显重要。吴国地处江东,以长江为天险与曹魏对峙。但其主要城镇距长江较远,为了适应军事上的需要,黄武二年(223)孙权将芜湖县治由鸠兹西迁到青弋江口不远的今城东南隅的鸡毛山一带的高地上(古鸠兹旧治再未复用),成为今日芜湖市最老的城区。东晋时期,芜湖已成为临江重镇。公元324年,大将王敦在鸡毛山屯兵筑城驻守,故有“王敦城”之称。东晋安帝义熙九年(413),省芜湖入襄垣县,芜湖县级行政建置被撤销。隋唐时期,芜湖皆为当涂县属镇。 芜湖历史文化资源更是十分丰厚,例如繁昌县“人字洞”,是古人类考古学上的重大发现,发现的远古人类制作的石器、骨器和品种多样的哺乳动物化

11、石、时间断代约在距今200万至250万年之间,把人类在亚洲活动的历史上溯了四五十万年,引起世界瞩目。繁昌柯家村古窑址,繁昌平铺乡“万牛墩”和南陵吴越土墩墓,南陵大工山铜矿遗址,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传统戏剧】芜湖梨簧戏是一种市井戏与草根戏,虽然在明朝正史太平府志中记载到“妆戏到,征女伎”,且在芜湖县志 名宦中记载清朝知县张鹫“去任时,沿途供帐,演剧送行”。但梨簧戏一直都是老艺人们自养自传。梨簧戏又被称为平安戏,源自于古时芜湖祈求赭山神姑保佑这里的人可以四季平安。最后是由清朝一品大员黄钺所写于湖竹枝词,从而将其定名为梨簧戏。南陵目连戏是被学术界所公认的海内外目连戏的主要流派之一。根据相关

12、史料的记载,明代神学家王阳明与清代文学家金圣叹曾先后来到这里观看演出,且王阳明赞其为:“词华不似西厢艳,更比西厢孝义全”。跟据芜湖当地的民间老艺人们回忆,明清时期可谓名伶辈出,各班社应邀走遍江西乃至江淮各地,清朝同治时的江南通志中便有“目连戏伶人多为南陵人”的记载。【传统工艺】芜湖自古便有着发达的冶铁业,故而有着“铁到芜湖自成钢”的说法,芜湖铁画便是在此基础上进而发展形成的。铁画又叫铁花,是一种独特的工艺品,其是以低炭钢作为原料,将铁片与铁线通过锻打与焊接制作而成的装饰画。铁画融合了中国传统国画的构图法,并将民间剪纸、雕刻以及镶嵌等艺术形式的技法融为一体,“以铁代墨,以锤代笔”锻制而成。铁画的

13、制作最早起源于宋代,北宋时期最为盛行,但直到清朝康熙年间,芜湖铁画才自成一体,并逐渐闻名于世,延续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自铁画问世以后,不仅“远客多购之”,更是“名噪公卿间”,不但被作为欣赏之物,而且很多文人墨客更是赋诗著文大加称赞。【传统舞蹈】芜湖的十兽灯起源于清朝道光年间,历经上百年的传承与发展,不论扎制、彩绘还是表演,至今依然是口传心授,有着非常高的工艺价值与文化价值。十兽灯采用竹篾扎成,糊裱宣纸和彩色纸,再描绘出各种饕餮的纹饰,十种兽形分别为麒麟、青狮、黑虎、白象、独角兽、犭团、犼、旱獭、四不像和龙等,另外还配有八对彩云。玩灯的主要演员为20人,其余的配角约有50人左右,他们扮演成三

14、国演义或是封神榜中的人物,演出“三结义”、“过五关”以及“文王访贤”等故事情节。开始舞灯之时,先以彩云开场,十兽随后鱼贯而入,走“长水浪”、“满堂红”与“满天星”等阵势,再加上“渔夫捕蚌”或“三丑会”等舞蹈和伴唱,且唱词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伴奏的唢呐曲牌为“朝天子”以及“一曲梅”等。【传统建筑】芜湖赭塔坐落于赭山“九华行宫”的后院,始建于北宋治平二年,即公元1065年。该塔为砖石结构的六角塔,共建有五层,每层的外墙都镶嵌有砖雕的佛像。相传在很久以前,塔顶曾被大风吹落,漏雨不止,后来有一天突然飞来一口大锅扣在塔顶上,自此以后便不再漏雨,清代著名诗人黄铖的于湖竹枝词中所写“飞来覆塔尖穿,风铎无声不

15、计年”,说的便是这个传说。“赭塔晴岚”位列古代“芜湖八景”之首,负有盛名,从古至今,无数文人雅士因此而留下很多流传千古的诗篇。1996年,芜湖市赭塔得以重修,从而使得“赭塔晴岚”这一历史景观更加美丽。【传统美食】芜湖的传统美食数不胜数,比如傻子瓜子、小笼馒头,油豆腐干,三鲜馄饨,方糕,萝卜丝饼,酒酿水子,梅花糕,挂粉汤圆,糖芋头,烧卖等等。这些美食都是历史悠久的。 比如小笼馒头,已有百年历史。而三鲜馄饨,起源于芜湖市民间,后发展成为芜湖传统名点。方糕则是1943年由崇安寺六芳斋师傅王禹清引进湖州大方糕改制而成。在芜湖,有些传统美食甚至可以从早吃到晚。【传统特产】芜湖的传统特产:芜湖三刀。剪刀:

16、系芜湖传统产品。早在南宋年间,本埠 瀂港剪刀生产兴起。明朝中叶布及芜湖城里。素以“软剪丝棉不打滑,硬剪铜片不崩刃”而驰名。其形“剪尖刃利鲫鱼背,扁如燕尾芦笋形。体形明亮四方齐,梢圆润似鼠尾灵”。咸丰五年( 1855 ),赵云生在中长街宁渊观设店,精制剪刀,以钢火纯正声誉遐迩。宣统元年( 1909 ),芜湖剪刀展出于南洋劝业会。民国四年( 1915 )展出于巴拿马国际博览会。民国八年( 1919 )芜湖县志记载:“剪亦驰名 。过芜者莫不购归,以为赠品。盖以利尖耐久,非他处可及也”。后推出“银元剪刀”风靡各处。剃刀:俗称老本刀、土剃刀。清朝渐盛,光绪十六年( 1890 ),湖北黄陂人王盛经在芜开设

17、王福兴铁铺,制作剃刀,以钢火纯正、刀锋犀利而著称。菜刀:明朝已生产。清咸丰年间,有锻炉 48 膛之多。民国时菜刀作坊 10 余户,工匠百余人,以“冯冯冯”菜刀为上乘。 1954 年制刀业组织钢货生产供销组,生产菜刀。 1970 年后,由日用工具厂专业生产,注册“芜湖牌”商标。活动成果:1.活动激发和体现了公众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财产,我们的活动旨在探索非遗有效的保护、传承机制,宣传保护和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激发公众的保护意识。2.活动中我们深入学习和了解了皖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以及它的独特内涵。3.关于非遗保护的方法和规律总结。活动

18、中,通过资料我们了解到目前由国务院文件提出的非遗保护的十六字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由这十六个字可看出,非遗急需的是抢救其次是保护,这些古老技艺,少一样就没一样,不抓紧抢救就很有可能失传!另外传承的同时也要寻求发展,以更好地生存下去。但是我们也必须知道,但凡此类保护都是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而对于大部分付出这些投入的单位也好,个人也好,其目的不仅仅是单纯的非遗技艺得以传承,而是他的经济利益是否值得那样的投入?其次,人们都是爱追求现代化的、更舒适的生活的,而一些非遗项目能否与现代化的生活环境相契合?通过几天的活动以及一些资料并结合自己的思考,我提出以下几点对非遗

19、的保护上的建议:第一首先要在公众中宣传非遗的基本知识,要让人们从而认识到非遗对于民族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人们对非遗的认同感。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非遗历经几百年已经有了民族的根基,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身份证。具体的我们可以经常搞一些活动,如传统戏曲节目进社区、进校园,非遗作品展览之类的,当我们从自己身边的非遗中看到自己先辈的身影,并联想到自己时,难道我们不会为自己是中国人,拥有这样的传统文化而自豪吗?我相信一旦有了这样的认同感大家就会自发地为保护非遗尽一份力。保护非遗是要有一定的民众根基的,并不是光靠一个传承人、一个保护单位就能做好的。第二、“教育要从娃娃抓起”,非遗的保护也与此有相通之处,我想

20、从小就开始教育孩子关于非遗的知识无疑是有好处的,因为毕竟他们是要承担起保护非遗的重任的啊!就好比现在一些小学课程中开设了京剧课,孩子们从小就接触、了解了,长大了自然会在不知不觉中有了对京剧的保护热情。第三、非遗项目在传承的同时也应该也所创新,在继承传统项目的同时开发新的发展方向,以有利于自身的生存。但需要注意的是,创新的同时也不能丢了传统,创新更多的是方法而非目的。活动后记:一个星期的活动让我学到了很多,我为我们有这样璀璨而光辉的文化遗产而自豪,但同时也为它们艰难的处境而揪心,祖宗留给我们的财产我们没有理由丢掉。非遗是一个民族文化内涵的最佳体现,而当我们盲目追逐外来的一些新鲜的文化如圣诞节等等

21、,我们渐渐冷落了我们自己的,传统的东西。谁还会想到我们过端午节的意义?仅仅是去超市买一些速冻的粽子吃了意思一下吗?会有人再郑重其事地亲手包了粽子并联想到我们的屈原、我们泱泱大国的悠悠历史了吗?你会说有,但你必须承认这样的人越发地少了前些日子又听闻韩国要将“风水”申请为他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贴吧内自然是哗然一片,韩国,你已经不是一次企图窃取我们的东西了!但我们在指责韩国的强盗行为的同时有没有想过这一切是为什么?如果我们一早就已经将这些申请了、保护好了,他韩国还能有可乘之机吗?难道真的要等到那么一天,端午节不是我们的了、汉字不是我们的了、中药不是我们的了、风水不是我们的了我们一回首发现那些曾经属于我们的东西不再属于我们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吗?亡羊了还补的了牢吗?我是很想平静地写完的,但到了最后这边自己又有些愤慨了,因为韩国,更因为我们自己!非物质文化遗产啊,几百年流传下的东西能毁在我们手里吗?!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