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37.80KB ,
资源ID:12189192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218919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粗老茶叶综合利用及高附加值产品的研究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粗老茶叶综合利用及高附加值产品的研究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1、粗老茶叶综合利用及高附加值产品的研究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南昌市科技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课题名称:粗老茶叶综合利用及高附加值产品的研究开发负 责 人: 聂少平/谢明勇申请单位: 南昌大学联系电话: -8207通讯地址: 南昌市南京东路235号邮 编: 330047 二六年九月一、选题的必要性1、项目所处技术领域产业政策茶叶是世界上三大饮料之一,因其对人体具有营养保健作用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茶叶也是我国的大宗农副产品,我国是茶叶种植、生产、出口大国。但是目前世界茶产业面临着三大矛盾:茶叶产量持续增长的速度大于消费量,茶叶出口量增加而需求量下降和茶叶生产成本上涨而茶价下跌。世界茶叶生产正处在供大

2、于求的状态下,世界各地的茶事活动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茶产业的发展,但很难使当前的茶叶市场走出低迷状态,特别是中低档茶的销售前景不容乐观,只有供需平衡和保持一定的利润才会使茶业步出低谷。同时,大量的茶叶生产过程中带来了大量的副产物,如粗老茶叶、茶末等,我国每年约有10万吨左右的粗老茶叶滞销或积压,如果不考虑这些制茶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将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通过对中低档茶、茶叶副产品(粗老茶叶、茶末等)进行深加工和综合利用,通过高新技术将其中有效成分多糖、咖啡碱、茶多酚和茶色素等综合提取出来以增加其价值,这可以调整传统的茶产业结构,延伸茶产业链,提高茶叶的附加值。找到一条增加茶叶消费和实现

3、茶叶产品多样化,从而振兴茶产业的有效途径。既能为茶农增收,解决“三农问题”,对茶叶产地的经济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这与我国政府助农增收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政策相一致,能大大提高了广大茶农和企业种植、加工、经营茶叶的积极性;同时这也符合我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展目标。2、项目所处技术领域技术发展现状茶叶深加工作为茶产业生产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将传统工艺加工的成品来进行更深层次的加工,形成新型茶饮料品种;二是提取和利用茶叶中有效成分,并将这些产品应用于医药、食品、化工等行业,随着人们对茶叶中有效成分认识的逐渐深化,目前国内外茶叶深加工研究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

4、成为了今后茶叶行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但是我国茶产业深加工技术水平与先进产茶国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茶叶科技创新水平与先进产茶国的差距拉大。具体表现在:第一,茶叶加工技术与设备落后。我国茶叶加工厂普遍存在设备落后、厂房破旧、卫生状况差的情况,难以达到食品生产的卫生要求。由此造成一是茶叶卫生质量不能保证,二是茶叶品质很难稳定和提高。在日本,茶叶加工厂和加工设备已经达到了自动控制的水平,即使在斯里兰卡等发展中国家,茶叶加工也已实现生产连续化。第二,产品档次低、深加工意识低下。我国茶叶生产企业科技创新意识薄弱,生产的茶叶基本上是初级产品,深加工产品只占3%左右,产品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均很低,无法满足国

5、际市场要求。在日本的茶产业中,深加工产品占到约三分之一;欧美国家尽管不种植茶树,但茶叶深加工产业非常发达,有装备和技术一流的茶叶加工厂。我国茶叶科技创新水平与先进产茶国的差距拉大。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我国茶叶科研水平与各产茶国相比各有千秋,但近10年,我国茶叶科技创新水平提高不快,与世界先进产茶国相比差距已越来越大。例如在茶叶产品的多元化方面,落后于斯里兰卡;在茶叶的功能性研究上,落后于美国和日本。2001年10月在日本召开的茶叶国际学术讨论会的报告内容,就比较明显地反映了这种差距。随着人们对茶叶中有效成分认识的逐渐深化,近年来,国内的茶叶有效成分的利用研究越来越引起广泛的重视,大多

6、数研究主要集中在茶多酚上,其次是茶多糖、咖啡碱和茶色素。目前,国内生产茶多酚精品的工艺,多是采用有机溶剂进行提取和分离,使产品表现出过高的有机溶剂残留,限制其在食品行业中应用。另外,茶多酚精品作为药用,要求表型儿茶素的含量高,咖啡碱含量低,而现行工艺因采用高温提取,茶多酚中的有效成分EGCG有20以上被异构化为GCG,咖啡碱含量可达210,茶多酚的提取率不到 50,生产成本高。另外,由于咖啡碱、茶多糖的纯化技术所需成本昂贵,难以在大生产中应用。同时,没用一个系统的方法能够同时将茶叶中的各种有效成分综合提取出来。由此可见,开发一整套新的工艺对将茶叶中有效成分多糖、咖啡碱、茶多酚和茶色素综合提取出

7、来以增加其附加值,将对茶产业,特别是对中低档茶、茶叶副产品(粗老茶叶、茶末等)进行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将有着重大意义,同时这也是本研究的研究目的。3、项目技术先进性,对相关领域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茶叶是我国的大宗农副产品,我国现有茶园面积约100万公顷,年产茶叶约60万吨左右,其中约有10万吨左右的粗老茶叶滞销或积压,如果不考虑这些制茶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将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本项目综合应用酶工程技术、高速逆流色谱技术、CO2-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超滤膜分离技术、柱层析纯化技术及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等现代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对中低档茶和茶叶副产品(粗老茶叶、茶末等)中的茶多酚、茶多糖、咖啡碱和茶色

8、素等进行综合提取,综合利用茶叶资源,提高生产效率,提取和分离出含量和纯度更高的茶叶活性成分。从而可全面利用茶叶资源,解决中低档粗老茶叶的滞销问题,对制茶的副产品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可创造良好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同时,在技术上我们有如下创新:1、综合提取工艺的创新:本项目综合采用CO2-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酶工程技术结合超滤膜分离技术、高速逆流色谱技术及柱层析纯化技术对中低档茶和茶叶副产品(粗老茶叶、茶末等)中的茶多酚、茶多糖、咖啡碱和茶色素进行综合提取。传统方法一般是只提取分离其中12种有效成分,这导致有效成分提取、分离不完全,造成原材料极大浪费。2、茶多糖精制工艺创新:利用大孔吸附树脂对多糖

9、不吸附的特点,创新性地运用大孔树脂精制茶多糖。该法具有选择性高,分离效果高,产物得率高,成本低的特点。大孔吸附树脂是一种具有多孔立体结构人工合成的聚合物吸附剂。由于它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和类似活性炭颗粒的内细孔结构,使之能从水溶液中有效的通过范德华吸力吸附有机化合物。且由于不同树脂不同的孔结构和极性等表面性能,可以由选择性的吸附不同种类的有机化合物。本项目中选择的大孔吸附树脂能选择性的吸附提取液中的非糖类物质,而不吸附多糖从而使车前子多糖能高效,简便的分离精制出来。由于本项目大孔吸附树脂除杂分离多糖不需有机溶剂洗脱,仅用少量水淋洗冲出树脂床中残留的多糖,故能尽量避免由吸附树脂引入的有机残留物进入多

10、糖提取物中,减少了树脂残留物的危害,同时对所选择的大孔树脂进行重金属含量检查,吸附树脂残留物检查,均符合国际通用标准。另考察和确立了树脂再生工艺,所得“树脂再生工艺”能保证再生后树脂性能相对稳定和较多再生次数。 4、项目目前进展情况项目组负责人所带领的课题组对粗老茶叶中茶多糖的理化性质、结构、构象及功能活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采用现代仪器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了茶多糖的各项理化性质及组成,率先研究和解析了茶多糖的一级结构及其在溶液中的构象,深入分析了茶叶和茶多糖中降血糖相关性元素(ERBS)的组成及含量分布,首次通过生物学实验证实了茶多糖的抗肿瘤作用。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茶多糖结构、构象

11、与其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以上研究成果系统完整,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创新性。在此基础上,研制了具有广泛用途的茶多糖提取物,开发了茶多糖饮料、茶多糖口服液、茶多糖冲剂等,上述产品经研究表明具有较好的降血糖活性,为茶多糖的深入开发和生产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同时研究初步研究了茶多糖、茶多酚及咖啡碱碱的综合提取工艺,对茶叶的综合利用和深度开发具有重要意义。2006年初经省级鉴定该研究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详情见附件: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这些为本项目的进行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二、技术方案论述1、项目技术关键点或创新点论述,项目完成时达到的技术水平本项目的关键技术及完成时应达到的技术指标如下

12、:CO2超临界萃取工艺本项目采用CO2超临界萃取法进行提取分离,以产物得率为指标,考察和优化CO2超临界萃取工艺的最佳工艺参数(如:萃取溶剂、萃取温度、萃取压力等)。大孔树脂除杂技术该工艺,以多糖转移率、多糖纯度、除杂成本为指标,考查和优化大孔树脂除杂及大孔树脂再生工艺和参数。使多糖转移率和多糖纯度更高、除杂成本更低,工艺更简单。综合提取工艺本项目综合采用CO2-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酶工程技术结合超滤膜分离技术、高速逆流色谱技术及柱层析纯化技术对中低档茶和茶叶副产品(粗老茶叶、茶末等)中的茶多酚、茶多糖、咖啡碱和茶色素进行综合提取。以四个产物的得率,生产成本为指标,优化最佳的综合提取工艺参数。

13、产品质量标准的研究质量标准的制定将是保证产品品质的关键。本项目质量标准的研究除了常规的感官指标和理化指标之外,主要包括:原料、半成品中间体、成品中茶多酚、茶多糖、咖啡碱和茶色素含量的测定,规范产品的指标,保证产品质量及稳定性。2、项目技术方案论述:生产技术、工艺流程、主要技术参数生产技术本项目综合应用酶工程技术、高速逆流色谱技术、CO2-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超滤膜分离技术、柱层析纯化技术及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等现代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对中低档茶和茶叶副产品(粗老茶叶、茶末等)中的茶多酚、茶多糖、咖啡碱和茶色素等进行综合提取,综合利用茶叶资源,提高生产效率,提取和分离出含量和纯度更高的茶叶活性成分。从

14、而可全面利用茶叶资源,解决中低档粗老茶叶的滞销问题,对制茶的副产品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可创造良好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工艺流程粗老茶叶 CO2-超临界萃取 残渣 萃取物多次水浸提+纤维素酶 逆流色谱、柱层析、冷冻干燥 过滤滤渣 滤液 茶色素 茶多酚 咖啡碱 膜分离饲料或肥料滤饼 滤液大孔树脂精制、脱蛋白、 逆流色谱、柱层析、冷冻干燥冷冻干燥 茶多糖 茶色素 茶多酚 咖啡碱主要技术参数CO2-超临界萃取主要考虑萃取溶剂、萃取温度、萃取压力等技术参数,对其进行优化,得出最佳萃取工艺。纤维素酶提主要考虑提取时酶与茶叶充分接触,缩短酶提时间,减少酶用量的作用。一般对酶提温度、固液比、酶用量、酶水解时间进

15、行优化,得出最佳提取工艺。以茶多糖纯度(车前子非糖杂质比吸附量)为指标考察大孔树脂的上样量,吸附容量,树脂柱径高比,吸附温度,药液浓度,药液PH值等工艺参数并进行优化。以茶多酚、咖啡碱等的纯度为指标考察柱分离的上样量,吸附容量,柱径高比,吸附温度,药液浓度,药液PH值等工艺参数并进行优化。对原料、半成品中间体、成品中茶多酚、茶多糖、咖啡碱和茶色素含量的测定,规范产品的指标,保证产品质量及稳定性,建立含量测定的标准方法。3、项目技术质量指标:项目产品达到的主要技术性能指标、执行的质量标准、通过的国家相关行业许可认证等产品达到的主要技术性能指标:纯度达到质量标准中规定的要求。执行的质量标准:GB-

16、T 8313-2002 茶多酚测定; QB 2154-1995 食品添加剂 茶多酚; GB-T 8312-2002 咖啡碱测定; 茶多糖和茶色素质量标准及测定方法采用自制企业标准。项目完成时产品最终应获得:产品企业标准批文、通过中试,获得合格产品。4、分阶段描述项目执行过程中各阶段目标2007年1月2007年6月完成CO2-超临界萃取最佳工艺研究,完成多糖提取精制最佳工艺参数的筛选。2007年7月2007年12月完成茶色素、茶多酚和咖啡碱的分离纯化工艺研究,筛选出最佳分离纯化参数。2008年1月2008年6月制定产品的质量标准包括感官指标和理化指标,以及原料、半成品中间体、成品中茶多酚、茶多糖

17、、咖啡碱和茶色素含量的测定,规范产品的指标,保证产品质量及稳定性。2008年7月2008年12月申报质量标准,同时进行中试生产,以期完善所有技术细节,同时考虑与相关企业合作,或进行技术转让。5、项目经费预算情况:项目投资总额、项目已完成投资、项目须新增投资及投资构成和投资预算、申请科技三项经费的使用预算(见附表)表一项目投资与资金筹措表单位:万元序号项 目金 额1投资总额6固定资产投资0流动资金62资金筹措自筹资金0其中:已完成投资0 新增投资0申请科技三项经费6借(贷)款表二项目拟购设备清单序号设备名称规格型号单 位数量单价 (万元)金额(万元)本实验室已经具备本项目所需的所有设备,只需要购

18、买一些设备耗材。表三申请科技三项经费使用预算表序号名 称单位数量金额(万元)使用时间1开发费32007项目开发人员费0.15原材料动力费1.8检测费0.7调研费0.25查新费0.1技术咨询费转让、合作费2设备费申请三项经费资助设备:3试制费2.52008人员费0.15原材料动力费1.8检测费0.554鉴定验收费0.52008三、项目实施支撑条件1、项目技术来源本项目技术为自有技术。2、项目实验、检测条件申请人所在单位南昌大学具有完成本项目的完备的、先进的实验仪器和设备,仪器设备齐全,主要有: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装置,高效大容量冷冻离心机,冷冻干燥机,柱层析系统,大容量溶剂萃取釜装置,喷雾干燥机,

19、真空干燥箱,膜分离系统,反渗透纯水设备,Purifier-100生物大分子纯化系统,Sperctro 10/20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美国Varian),515二元梯度高效液相色谱系统(美国Waters),气相色谱(Agilent),UV-265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日本日立),Hitachi F-3010荧光分光光度计(日本日立),低温高速离心机(美国贝克曼),凝胶过滤和离子交换装置,常减压蒸馏装置,溶剂萃取装置,分子蒸馏装置,傅立叶红外光谱仪,气相色谱和质谱联用装置(惠普),核磁共振仪,氨基酸序列测定仪,高效毛细管电泳(HPCE)、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高效液相色谱和电感耦

20、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装置(HPLC-ICP-MS),液相色谱和质谱联用装置(Water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原子力光谱(AFM),圆二色谱,差示扫描量热仪,激光粒度测定仪,流变仪等等。完全具备进行本项目研究的条件。3、项目申请单位人才资源情况:技术人员总数、中高级技术人员比例南昌大学是江西省唯一一所省部共建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和拥有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农、医、教育等11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学校有专任教师2878人,其中正副教授1471人,占52%。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97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1056人,具有硕士以上学

21、位的占47%。有两院院士5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2个,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专家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1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贴人员223人。 本项目具体实施单位南昌大学食品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2002年1月11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成立并正式对外开放的,是目前全国唯一的“食品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现有研究人员26人,具有教授职称21人、副教授职称5人,全部具有高级职称。其中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3人(谢明勇等),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4人,博士生导师12人,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5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0人,具有博士学位18人,现在职攻读

22、博士学位12人。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聘请了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优秀青年科学家阮榕生博士为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目前,学科集中了一批留学归国人员,聚集了一批国内外科研和产业化精英,构成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知识、年龄等结构比较合理,教学科研实力比较雄厚的师资及研究队伍,是一支具有多学科交叉的高水平创新团队。4、项目组人员专业结构、职称结构项目负责人聂少平博士多年来一直从事食品科学、食品化学与营养学、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结构及功能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负责人谢明勇教授系留德博士、食品科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在高新技术应用于农副产品加工、营养保健、分析化学、天然有机化学、食品科学与

23、工程、药理活性等研究领域主持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已主持完成与本项目类似课题茶叶多糖功能活性的分子基础及生物反应效应剂开发研究等省部级重点项目,对于本项目课题组业已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详情见附件: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本项目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综合应用酶工程技术、高速逆流色谱技术、CO2-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超滤膜分离技术、柱层析纯化技术及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等现代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对中低档茶和茶叶副产品(粗老茶叶、茶末等)中的茶多酚、茶多糖、咖啡碱和茶色素等进行综合提取,综合利用茶叶资源,提高生产效率,提取和分离出含量和纯度更高的茶叶活性成分。从而可全

24、面利用茶叶资源,解决中低档粗老茶叶的滞销问题,对制茶的副产品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可创造良好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该课题技术含量高,但工艺不复杂,操作方便,萃取过程能很好地保持有效成分活性不丧失,且得率高,节省能源,不污染环境,整个生产过程生产条件温和、反应速度快、成本低,具有工业生产可行性高的优势。申请人所在单位实验小试、中试设备仪器比较齐全,完全具备进行本项目研究的条件。课题组成员由营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天然产物研究及药品与保健食品开发等各专业的硕士、博士组成,项目组成员年龄、知识结构合理,具备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因此,从硬件和软件上都已具备实施本项目研究的良好条件。5、项目新增投资筹集

25、情况项目的前期投资主要包括仪器设备的采购和前期实验投资。仪器设备已到位。项目新增投资主要是本项目申请的“三项”经费。四、项目预期经济效益1、预期市场需求据预测,茶叶深加工产品在21世纪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茶叶深加工产品,尤其是茶叶有效功能性成分提取物的开发将有较快的发展,其中茶多酚用作食品添加剂,将广泛应用于动植物油脂和含油食品。由于茶多酚在医药上用途广泛,是防治心血管疾病、龋齿的有效化合物,还有很好的消炎解毒的功效,在抗癌、抗突变、抗辐射、降血压、抗过敏等方面已表现出令人满意的效果,因此,茶多酚可望开发成治疗上述疾病的药物或具有预防和食疗效果的功能食品。而且,茶叶咖啡碱、茶皂素、茶色素、茶多糖

26、等将可望广泛用于医药和食品行业,到2005年,茶叶功能性提取物产品的国内需求量已超过1万吨,带动了我国茶叶生产由种植加工型向综合利用型的转变。随着茶叶深加工技术的进步,我国将进一步研究茶叶中对人体有生理调节功能的成分,开辟茶叶中有效成分的新用途和市场需求,加快开发茶叶功能食品的进程,充分发挥茶叶有效成分对人体健康的作用。综上所述,本产品将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2、预期盈利水平茶叶是我国的大宗农副产品,现有茶园面积100万公顷,年产茶叶约60万吨左右;其中约有10万吨左右的粗老茶叶滞销或积压,造成资源浪费,影响环境。若对这些粗老茶叶进行深加工,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将使其经济价值翻倍

27、增加。这不仅避免了资源的浪费,而且增加了茶农的收入。本研究成果市场风险极小。研制成功后转让给相关公司,由公司进一步开发为产品上市。转让成功后,盈利率应该在100%。3、预期产业化前景我国茶叶深加工是一项新兴的产业,经过20余年的飞速发展,目前的产值与传统茶产业的产值相当,每年还在以152O% 的比例猛增,是我国茶产业复苏与拓展的一个闪光点。我国茶叶年产量居世界第二位,低档茶约占总产量的30%以上,茶叶副产品资源十分丰富。若将茶叶副产品进行深加工,能激活和提升茶叶产业,发展前景广阔。茶多酚是从茶叶中提取的浅绿色或浅黄色的粉末。对各种食品、化妆品、保健品和药品等具有优异的抗氧化和防腐保鲜作用。许多

28、发达国家已把这种纯天然的抗氧化剂作为化学抗氧化剂的最佳替代品,并广泛用作各类食品添加剂。由于茶多酚能保护大脑,防止荧屏射线对皮肤和眼睛的伤害,因而用它加工的饮品被誉为“电脑时代的饮料”。茶多酚能利用自身的氧化,保护体内易氧化物不被氧化,使细胞活动正常进行。如人体内过量的自由基会导致各种疾病,而茶多酚能提供质子与自由基结合,清除过量自由基的危害。近年来,中国、日本、美国等国的大量研究已确认了以儿茶素类物质为主的茶叶天然产品茶多酚具有抗癌、抗突变、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菌、抗衰老、抗龋齿等方面的药理作用。茶多酚类物质已开发成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药物心脑健胶囊。茶多酚作用类同于银杏黄酮,由于联合国将银杏

29、树作为天然遗产加以保护,世界上许多原来以银杏叶提取物为原料制造抗心血管疾病药物的制药公司,现在准备以茶多酚为原料。如美国的制药企业现已开始在中国物色茶多酚生产企业,准备大规模开发茶多酚药物。此外,国内外正在进行茶多酚的抗癌和抗HIV病毒的研究,研究表明,茶多酚在直肠癌等癌症上表现出显著的预防效果,并对HIV病毒有一定抑制作用。随着人们对生活用品安全性和天然性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市场对茶多酚的需求量与日俱增。我国茶多酚市场尚处萌芽阶段,但在饮料、化妆品、保健品等领域,茶多酚正逐步取代原来使用的化学原料,应用领域不断扩大。专家预计,未来几年国内外茶多酚需求量将迅速攀升至5000吨左右,其市场规模可达

30、十几亿元,投资茶多酚这个朝阳产业无疑将为国内茶叶深加工企业提供巨大商机。据了解,茶多酚用量最大的美国已将减肥药中曾经使用的麻黄素一律改用茶多酚,并颁布相关法律保障执行,这直接导致茶多酚的市场需求看涨。茶多酚对油脂氧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是优良的天然抗氧化剂。按照现有油脂最低用量计,茶多酚抗氧化剂仅在油脂中的年用量可超过2000吨。茶多酚天然抗氧化剂在其他食品中应用也大有前途,浙江杭州、上海等地的食品厂使用后反映良好。如果在全国辐射开来,需求量非常大。在美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几乎要求所有的食品都添加抗氧化剂,甚至只含2%-5%油脂的食品(如谷物类)、含0.10%-0.58%油脂的蔬菜类,也要

31、添加抗氧化剂。茶多酚对食品中的色素和维生素类具有保护作用,可防止食品褪色,提高稳定性。茶多酚可应用到果汁饮料的加工保鲜过程中,添加0.02%茶多酚能抑制蜜柑汁液缩异臭的产生,添加0.005%-0.010%茶多酚于果汁饮料中,能抑制维生素A、维生素B和p一胡萝卜素的降解破坏,保证果汁饮料的有效成品和产品质量。茶多酚还可直接制成保健食品。因此,茶多酚在国际市场上有巨大的销瞥潜力。在产茶国中,只有中国、日本的儿茶素、茶多酚制备技术实现了产业化,因此茶多酚出口的潜力巨大。茶色素是从茶叶中提取的一种天然色素,因提取的方法与条件不同,可制得黄色、绿色、红色、褐色和黑色等系列色素。早在6O年代初期,苏联已从茶树鲜叶或绿茶中获得天然的系列色素,英国和巴基斯坦也取得该类色素工序的专利权,且已用于糖果、食品和饮料等方面。近些年来,相继发现一些合成食用色素对人体健康有害,许多国家纷纷禁用或限用。而茶色素具有原料来源丰富,且具有良好的医药保健功能,并有极强的抗氧化及消除自由基功能,可广泛用作食品工业上的天然食品色素,天然抗氧化剂,以及医药工业上的药物原料等。目前,市场上对茶色素的需求较旺,国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