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9 ,大小:31.02KB ,
资源ID:1216437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216437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docx

1、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尸 、 亠前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 法实施细则,防治饮用水水源地污染,保证饮用水安全,制定本标准。本标准规定了地表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的 基本方法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文件的编制要求。本标准为首次发布。本标准为指导性标准。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本标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7 年 1 月 9日批准。本标准自2007 年 2 月 1日起实施。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解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1范围本标准适用于集中

2、式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包括备用和规划 水源地)的划分。农村及分散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可参照本标准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 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 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T148地下水质量标准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指国家为防治饮用水水源地污染、保证水源地环境质量而划定,并要求加以特殊保护的一定面积的水域和陆域。3.2潮汐河段指河流中受潮汐影响明显的河段。3.3潜水 指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

3、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水。3.4承压水 指充满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3.5孔隙水 指赋存并运移于松散沉积物颗粒间孔隙中的地下水。3.6裂隙水指赋存并运移于岩石裂隙中的地下水。HJ/T33820073.7岩溶水指赋存并运移于岩溶化岩层中的地下水。4总则4.1水源保护区的设置与划分4.1.1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分为地表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和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 区。地表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包括一定面积的水域和陆域。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 区指地下水饮用水源地的地表区域。4.1.2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包括备用的和规划的)都应设置饮用水水源保 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一般划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必要时可增

4、设 准保护区。4.1.3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设置应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水污染防治 规划;跨地区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设置应纳入有关流域、区域、城市社会经 济发展规划和水污染防治规划。4.1.4 在水环境功能区和水功能区划分中,应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设置和 划分放在最优先位置;跨地区的河流、湖泊、水库、输水渠道,其上游地区不 得影响下游(或相邻)地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对水质的要求,并应保证下游有 合理水量。4.1.5 应对现有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进行评价和筛选;对于因污染已达不到 饮用水水源水质要求,经技术、经济论证证明饮用水功能难以恢复的水源地, 应采取措施,有计划地转变其功能。4.1.6 饮

5、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水环境监测与污染源监督应作为重点纳入地方环 境管理体系中,若无法满足保护区规定水质的要求,应及时调整保护区范围。4.2划分的一般技术原则4.2.1 确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的技术指标,应考虑以下因素:当地的地理位置、水文、气象、地质特征、水动力特性、水域污染类型、 污染特征、污染源分布、排水区分布、水源地规模、水量需求。其中:地表水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应按照不同水域特点进行水质定量预测并考虑 当地具体条件加以确定,保证在规划设计的水文条件和污染负荷下,供应规划 水量时,保护区的水质能满足相应的标准。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应根据饮用水水源地所处的地理位置、水文地质条 件、供水的数量、

6、开采方式和污染源的分布划定。各级地下水源保护区的范围 应根据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确定,并保证开采规划水量时能达到所要求的水质 标准。4.2.2 划定的水源保护区范围,应防止水源地附近人类活动对水源的直接污 染;应足以使所选定的主要污染物在向取水点(或开采井、井群)输移(或运 移)过程中,衰减到所期望的浓度水平;在正常情况下保证取水水质达到规定 要求;一旦出现污染水源的突发情况,有采取紧急补救措施的时间和缓冲地 带。2.3 在确保饮用水水源水质不受污染的前提下,划定的水源保护区范围应 尽可能小。4.3水质要求4.3.1 地表水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要求4.3.1.1地表水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的水质基本项

7、目限值不得低于 GB38-2002中的II类标准,且补充项目和特定项目应满足该标准规定的限值要求。4.3.1.2地表水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的水质基本项目限值不得低于 GB38-2002中的皿类标准,并保证流入一级保护区的水质满足一级保护区水质标准的要求。4.3.1.3地表水饮用水源准保护区的水质标准应保证流入二级保护区的水质满足 二级保护区水质标准的要求。4.3.2 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要求 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包括一级、二级和准保护区)水质各项指标不得 低于GB/T148中的皿类标准。5河流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方法5.1一级保护区5.1.1 水域范围5.1.1.1通过分析计算方法,确

8、定一级保护区水域长度5.1.1.1 一般河流型水源地,应用二维水质模型计算得到一级保护区范围,一 级保护区水域长度范围内应满足 GB 38-2002H类水质标准的要求。二维水质模 型及其解析解参见附录B,大型、边界条件复杂的水域采用数值解方法,对小 型、边界条件简单的水域可采用解析解方法进行模拟计算。5.1.1.1.2 潮汐河段水源地,运用非稳态水动力 -水质模型模拟,计算可能影响水源地水质的最大范围,作为一级保护区水域范围。5.1.1.1.3 一级保护区上、下游范围不得小于卫生部门规定的饮用水源卫生防护 带 1)范围。5.I!1.2在技术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可采用类比经验方法确定一级保护区水域

9、范 围,同时开展跟踪监测。若发现划分结果不合理,应及时予以调整。5.1.1.2.1 一般河流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水域长度为取水口上游不小于 1000 米, 下游不小于 100 米范围内的河道水域。5.1.2.2 潮汐河段水源地,一级保护区上、下游两侧范围相当,范围可适当扩 大。5.1.1.3一级保护区水域宽度为 5 年一遇洪水所能淹没的区域。通航河道:以河道中泓线为界,保留一定宽度的航道外,规定的航道边界线到取水口 范围即为一级保护区范围;非通航河道:整个河道范围。5.1.2 陆域范围一级保护区陆域范围的确定,以确保一级保护区水域水质为目标,采用以 下分析比较确定陆域范围。 1)卫监发 2001

10、161 号文生活饮用水集中式供水单位 卫生规范5.1.2.1陆域沿岸长度不小于相应的一级保护区水域长度5.1.2.2陆域沿岸纵深与河岸的水平距离不小于 50 米;同时,一级保护区陆域 沿岸纵深不得小于饮用水水源卫生防护 2)规定的范围。5.2二级保护区5.2.1 水域范围5.2.1.1通过分析计算方法,确定二级保护区水域范围5.1.1.1 二级保护区水域范围应用二维水质模型计算得到。二级保护区上游侧边界到一级保护区上游边界的距离应大于污染物从 GB38-2002M类水质标准浓度水平衰减到GB38-2002H类水质标准浓度所需的距离。二维水质模型及其解析解参见附录B,大型、边界条件复杂的水域采用

11、数值解方法,对小型、边界条件简 单的水域可采用解析解方法进行模拟计算。5.2.1.1.2 潮汐河段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采用模型计算方法;按照下游的污水团 对取水口影响的频率设计要求,计算确定二级保护区下游侧外边界位置。5.1.2在技术条件有限情况下,可采用类比经验方法确定二级保护区水域范 围,但是应同时开展跟踪验证监测。若发现划分结果不合理,应及时予以调 整。5.2.1.2.1 一般河流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长度从一级保护区的上游边界向上游 (包括汇入的上游支流)延伸不得小于 2000米,下游侧外边界距一级保护区边 界不得小于 200 米。5.2.1.2.2 潮汐河段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不宜采用类比经

12、验方法确定。5.I!1.3二级保护区水域宽度:一级保护区水域向外 10 年一遇洪水所能淹没的区域,有防洪堤的河段二级 保护区的水域宽度为防洪堤内的水域。5.2.2 陆域范围 二级保护区陆域范围的确定,以确保水源保护区水域水质为目标,采用以下分析比较确定。5.2.1二级保护区陆域沿岸长度不小于二级保护区水域河长5.2.2二级保护区沿岸纵深范围不小于 1000 米,具体可依据自然地理、环境 特征和环境管理需要确定。对于流域面积小于 100 平方公里的小型流域,二级 保护区可以是整个集水范围。5.2.3当面污染源为主要水质影响因素时,二级保护区沿岸纵深范围,主要依 据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环境管理的需

13、要,通过分析地形、植被、土地利用、 地面径流的集水汇流特性、集水域范围等确定。5.2.4当水源地水质受保护区附近点污染源影响严重时,应将污染源集中分布 的区域划入二级保护区管理范围,以利于对这些污染源的有效控制。5.3准保护区 根据流域范围、污染源分布及对饮用水水源水质影响程度,需要设置准保 护区时,可参照二级保护区的划分方法确定准保护区的范围。 2)卫监发 2001161 号文生活饮用水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规范6湖泊、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方法6.1水源地分类依据湖泊、水库型饮用水水源地所在湖泊、水库规模的大小,将湖泊、水 库型饮用水水源地进行分类,分类结果见表表 1 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分

14、类表 水源地类型水库小型,vv0.1 亿 m3湖泊小型, Sv 100km2中型,0.1 亿 m3 1002大型,V1亿m3注:V为水库总库容;S为湖泊水面面积6.2一级保护区6.2.1 水域范围6.2.1.1小型水库和单一供水功能的湖泊、水库应将正常水位线以下的全部水域 面积划为一级保护区。6.2.1.2大中型湖泊、水库采用模型分析计算方法确定一级保护区范围6.1.2.1 当大、中型水库和湖泊的部分水域面积划定为一级保护区时,应对水 域进行水动力(流动、扩散)特性和水质状况的分析、二维水质模型模拟计 算,确定水源保护区水域面积,即一级保护区范围内主要污染物浓度满足 GB 38-2002H类水

15、质标准的要求。具体方法参见附录 B,宜采用数值计算方法。6.2.1.2.2 一级保护区范围不得小于卫生部门规定的饮用水源卫生防护 3)范围。6.2.1.3在技术条件有限的情况下,采用类比经验方法确定一级保护区水域范 围,同时开展跟踪验证监测。若发现划分结果不合理,应及时予以调整。6.1.3.1 小型湖泊、中型水库水域范围为取水口半径 300 米范围内的区域6.1.3.2 大型水库为取水口半径 500 米范围内的区域6.1.3.3 大中型湖泊为取水口半径 500 米范围内的区域6.2.2 陆域范围湖泊、水库沿岸陆域一级保护区范围,以确保水源保护区水域水质为目 标,采用以下分析比较确定。6.2.2

16、.1小型湖泊、中小型水库为取水口侧正常水位线以上 200 米范围内的陆 域,或一定高程线以下的陆域,但不超过流域分水岭范围。6.2.2.2 大型水库为取水口侧正常水位线以上 200 米范围内的陆域6.2.3大中型湖泊为取水口侧正常水位线以上 200 米范围内的陆域。 3)卫监发 2001161 号文生活饮用水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规范6.2.2.4一级保护区陆域沿岸纵深范围不得小于饮用水水源卫生防护范围6.3二级保护区6.3.1 水域范围6.1.1通过模型分析计算方法,确定二级保护区范围。二级保护区边界至一级保护区的径向距离大于所选定的主要污染物或水质指标从 GB38-2002H类水质标准浓度水平

17、衰减到GB 38-2002H类水质标准浓度所需的距离,具体方法参见附 录B,宜采用数值计算方法。6.3.1.2在技术条件有限的情况下,采用类比经验方法确定二级保护区水域范围,同时开展跟踪验证监测。若发现划分结果不合理,应及时予以调整。6.3.1.2.1 小型湖泊、中小型水库一级保护区边界外的水域面积设定为二级保护 区。6.3.1.2.2 大型水库以一级保护区外径向距离不小于 2000 米区域为二级保护区水 域面积,但不超过水面范围。6.3.1.2.3 大中型湖泊一级保护区外径向距离不小于 2000 米区域为二级保护区水 域面积,但不超过水面范围。6.3.2 陆域范围二级保护区陆域范围确定,应依

18、据流域内主要环境问题,结合地形条件分 析确定。6.3.2.1依据环境问题分析法I!2.1.1 当面污染源为主要污染源时,二级保护区陆域沿岸纵深范围,主要依 据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环境管理的需要,通过分析地形、植被、土地利用、 森林开发、地面径流的集水汇流特性、集水域范围等确定。二级保护区陆域边 界不超过相应的流域分水岭范围。6.2.1.2 当水源地水质受保护区附近点污染源影响严重时,应将污染源集中分 布的区域划入二级保护区管理范围,以利于对这些污染源的有效控制。6.2.2依据地形条件分析法6.2.2.1 小型水库可将上游整个流域(一级保护区陆域外区域)设定为二级保 护区。6.2.2 小型湖泊和

19、平原型中型水库的二级保护区范围是正常水位线以上(一 级保护区以外),水平距离 2000 米区域,山区型中型水库二级保护区的范围为 水库周边山脊线以内(一级保护区以外)及入库河流上溯 3000 米的汇水区域6.2.2.3 大型水库可以划定一级保护区外不小于 3000 米的区域为二级保护区范 围。6.2.2.4 大中型湖泊可以划定一级保护区外不小于 3000 米的区域为二级保护区 范围。6.4准保护区按照湖库流域范围、污染源分布及对饮用水水源水质的影响程度,二级保 护区以外的汇水区域可以设定为准保护区。7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方法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应在收集相关的水文地质勘查、长期动

20、态 观测、水源地开采现状、规划及周边污染源等资料的基础上,用综合方法来确 定。7.1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分类地下水按含水层介质类型的不同分为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和岩溶水三类; 按地下水埋藏条件分为潜水和承压水两类。地下水饮用水源地按开采规模分为中小型水源地(日开采量小于 5 万立方米)和大型水源地(日开采量大于等于 5万立方米)。7.2孔隙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法孔隙水的保护区是以地下水取水井为中心,溶质质点迁移 100 天的距离为 半径所圈定的范围为一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以外,溶质质点迁移 1000 天的距 离为半径所圈定的范围为二级保护区,补给区和径流区为准保护区。7.2.1 孔隙水潜水型水

21、源保护区的划分方法7.2.1.1中小型水源地保护区划分7.1.1.1 保护区半径计算经验公式:R = aX Kx I x T / n (1)式中,R保护区半径,米;a安全系数,一般取150%,(为了安全起见,在理论计算的基础上加上一定量,以防未来用水量的增加以及干旱期影响造成半径的扩大);K含水层渗透系数,米/天;I水力坡度(为漏斗范围内的水力平均坡度);T污染物水平迁移时间,天;n有效孔隙度。一、二级保护区半径可以按公式 (1)计算,但实际应用值不得小于表 2 中对应范围的上限值。表 2 孔隙水潜水型水源地保护区范围经验值介质类型一级保护区半径 R (米)二级保护区半径 R (米)细砂305

22、0 300500中砂50100 5001000粗砂 100 200 1000 2000砾石 200 500 2000 5000卵石 500 1000 5000 1007.2.1.1.2 一级保护区方法一:以开采井为中心,表2所列经验值是指R为半径的圆形区域。方法二:以开采井为中心,按公式(1)计算的结果为半径的圆形区域。公式中,一级保护区 T取100天对于集中式供水水源地,井群内井间距大于一级保护区半径的 2 倍时,可 以分别对每口井进行一级保护区划分;井群内井间距小于等于一级保护区半径 的 2 倍时,则以外围井的外接多边形为边界,向外径向距离为一级保护区半径 的多边形区域(示意图参见附录 C

23、)。7.1.1.3 二级保护区方法一:以开采井为中心,表 2 所列经验值为半径的圆形区域。方法二:以开采井为中心,按公式(1)计算的结果为半径的圆形区域。公式中,二级保护区 T取1000天。对于集中式供水水源地,井群内井间距大于二级保护区半径的 2 倍时,可以分别对每口井进行二级保护区划分;井群内井间距小于等于保护区半径的 2 倍时,则以外围井的外接多边形为边界,向外径向距离为二级保护区半径的多 边形区域(示意图参见附录 C)。7.2.1.1.4 准保护区孔隙水潜水型水源准保护区为补给区和径流区7.I!1.2大型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建议采用数值模型(参见附录 D),模拟计算污染物的捕获区范围为保护

24、 区范围。7.2.1.2.1 一级保护区以地下水取水井为中心,溶质质点迁移 100 天的距离为半径所圈定的范围 作为水源地一级保护区范围。7.2.1.2.2 二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以外,溶质质点迁移 1000 天的距离为半径所圈定的范围为二级 保护区。7.2.1.2.3准保护区必要时将水源地补给区划为准保护区7.2.2 孔隙水承压水型水源保护区的划分方法7.2.2.1中小型水源地保护区划分7.2.1.1 一级保护区 划定上部潜水的一级保护区作为承压水型水源地的一级保护区,划定方法 同孔隙水潜水中小型水源地。7.2.2.1.2 二级保护区不设二级保护区7.2.2.1.3 准保护区必要时将水源补给区

25、划为准保护区7.I!2.2大型水源地保护区划分7.2.2.2.1 一级保护区 划定上部潜水的一级保护区作为承压水的一级保护区,划定方法同孔隙水潜水大型水源地。7.2.2.2 二级保护区不设二级保护区7.2.2.2.3 准保护区必要时将水源补给区划为准保护区。7.3裂隙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法按成因类型不同分为风化裂隙水、成岩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裂隙水需要 考虑裂隙介质的各向异性。3.1 风化裂隙潜水型水源保护区划分7.3.1.1中小型水源地保护区划分7.T取100天T取1000天1.1.1 一级保护区以开采井为中心,按公式( 1)计算的距离为半径的圆形区域。一级保护区7.3.1.1.2 二级

26、保护区 以开采井为中心,按公式 (1)计算的距离为半径的圆形区域。二级保护区 7.3.1.1.3 准保护区必要时将水源补给区和径流区划为准保护区7.3.1.2大型水源地保护区划分需要利用数值模型(参见附录 D),确定污染物相应时间的捕获区范围作 为保护区。7.3.1.2.1 一级保护区以地下水开采井为中心,溶质质点迁移 100 天的距离为半径所圈定的范围 作为水源地一级保护区范围。7.3.1.2.2 二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以外,溶质质点迁移 1000 天的距离为半径所圈定的范围为二级 保护区。7.3.1.2.3 准保护区必要时将水源补给区和径流区划为准保护区7.3.2 风化裂隙承压水型水源保护区

27、划分7.3.2.1一级保护区 划定上部潜水的一级保护区作为风化裂隙承压型水源地的一级保护区,划定方法需要根据上部潜水的含水介质类型并参考对应介质类型的中小型水源地 的划分方法。7.3.2.2二级保护区 不设二级保护区。7.3.2.3 准保护区必要时将水源补给区划为准保护区7.3.3 成岩裂隙潜水型水源保护区划分7.3.3.1一级保护区 同风化裂隙潜水型。7.3.2二级保护区同风化裂隙潜水型7.3.3.3准保护区 同风化裂隙潜水型。7.3.4 成岩裂隙承压水型水源保护区划分7.3.4.1一级保护区同风化裂隙承压水型7.3.4.2二级保护区 不设二级保护区7.4.3准保护区必要时将水源的补给区划为

28、准保护区7.3.5 构造裂隙潜水型水源保护区划分7.3.5.1中小型水源地保护区划分7.3.5.1.1 一级保护区 应充分考虑裂隙介质的各向异性。以水源地为中心,利用公式(1),n 分别取主径流方向和垂直于主径流方向上的有效裂隙率,计算保护区的长度和宽度。T取100天7.5.1.2 二级保护区计算方法同一级保护区,T取1000天7.3.5.1.3 准保护区必要时将水源补给区和径流区划为准保护区7.3.5.2大型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利用数值模型(参见附录D),确定污染物相应时间的捕获区作为保护 区。7.3.5.2.1 一级保护区以地下水取水井为中心,溶质质点迁移 100 天的距离为半径所圈定的范围

29、作为一级保护区范围。7.3.5.2.2 二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以外,溶质质点迁移 1000 天的距离为半径所圈定的范围为二级 保护区。7.2.3 准保护区必要时将水源补给区和径流区划为准保护区7.3.6 构造裂隙承压水型水源保护区划分7.3.6.1一级保护区 同风化裂隙承压水型。7.3.6.2二级保护区 不设二级保护区7.3.6.3准保护区必要时将水源补给区划为准保护区。7.4岩溶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法根据岩溶水的成因特点,岩溶水分为岩溶裂隙网络型、峰林平原强径流带 型、溶丘山地网络型、峰丛洼地管道型和断陷盆地构造型五种类型。岩溶水饮 用水源保护区划分须考虑溶蚀裂隙中的管道流与落水洞的集水作用。7.4.1 岩溶裂隙网络型水源保护区划分7.4.1.1一级保护区 同风化裂隙水。7.4.1.2二级保护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