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3 ,大小:45.11KB ,
资源ID:1215836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215836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鞍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鞍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

1、鞍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规划目的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提高土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促进鞍山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加速鞍山经济隆起,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鞍山市实际,制定鞍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第二条 规划依据(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三)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四)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五)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六)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

2、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1号)(七)辽宁省实施办法(八)辽宁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九)鞍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十)鞍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一)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第三条 规划范围和期限规划范围为鞍山市行政辖区,包括市辖区(铁东区、铁西区、立山区)、千山区、海城市、台安县、岫岩满族自治县,土地总面积925235公顷。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年,规划期为20062020年,2010年为近期目标年,2020年为远期目标年。第四条 规划地位规划是实行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纲领性文件,是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和落实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建

3、设用地和统筹各项土地利用活动的重要依据。第二章 土地利用现状与形势第一节 土地利用现状与规划实施成效第五条 土地利用现状全市农用地737611公顷,其中耕地239360公顷,园地40614公顷,林地418636公顷,牧草地4113公顷,其他农用地34888公顷;建设用地98645公顷,其中城乡建设用地84826公顷,交通水利用地11374公顷,其他建设用地2445公顷;其他土地88979公顷,其中水域38425公顷,自然保留地50554公顷。第六条 土地利用特点(一)土地利用类型区域分异明显。农用地自西北向东南分为三个片区:耕地集中分布在西北部平原区,林地集中分布在东南部山地区,园地集中分布在

4、中部丘陵区;建设用地呈现一带多点的格局:全市50%的建设用地集中分布于鞍海经济带内,其余城镇用地自然形成间隔有序的布局。(二)土地利用程度高。全市土地利用率为90.38%,高于全省85.09%的平均水平。从土地利用的效益看,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及地均GDP产出均位居全省前列,土地利用效益较好。(三)矿业用地分布广泛。鞍山市矿产资源丰富,铁矿、菱镁矿、滑石及玉石等矿产储量居全国同级城市前列,矿业用地多且分布相对集中,已形成南北两个矿业用地区片,矿业用地总面积占全市建设用地面积的10%以上。第七条 上轮规划实施成效鞍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以下简称“上轮规划”)经国务院批准实施以来

5、,通过强化规划调控和引导,实施成效显著:(一)切实保护了耕地和基本农田。上轮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健全了耕地保护体系,落实了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二)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落实了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有效控制了建设用地无序扩张,19962005年二、三产业增加值增长幅度远高于建设用地增长幅度,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三)重点保障了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需求。除为上轮规划内国家重点项目提供用地外,还为沈大高速公路扩建、国家粮食储备库等上轮规划外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供了用地,基础设施用地规模占到全部新增建设用地的26%,有

6、效保证了国家重大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四)改善了土地生态环境。上轮规划实施期间,有序实施退耕还林5350公顷、矿区土地复垦1350公顷、沙化土地整治3100公顷,土地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第八条 土地利用存在问题(一)建设用地分布与人口集聚形态不协调。鞍海经济带内以全市50%的建设用地集聚了全市70%的人口,人地矛盾突出;鞍海经济带以外,分布着全市50%的建设用地,但仅承载了全市30%的人口,土地利用效率不高,挖潜潜力较大。(二)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较严重。鞍山市东南部山区为长白山余脉,西北部平原临近科尔沁沙地南缘,特殊的地势地貌及废弃矿山土地复垦不及时等造成东南部山区水土流失较严重,西北部平原部分地

7、区存在不同程度的土地沙化。(三)废弃矿山土地多且复垦压力较大。鞍山矿业开发已有百年历史,2005年,全市生产及闭坑矿山企业总计744家,总占地15320公顷,可复垦废弃矿山土地面积6170公顷,由于技术、资金等因素限制,复垦压力较大。第二节 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第九条 发展机遇(一)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为鞍山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外部动力,使鞍山在更高层次上承接区域经济发展辐射和产业转移,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有利于促进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的转变。(二)沈阳经济区的建设加速了鞍山经济隆起带建设步伐,必将推动达道湾新城、海西新城、汤岗新城、

8、腾鳌新城、牛庄新市镇即“四城一镇”建设,加快城市化与城镇化、工业化与产业化步伐,为促进产业用地集聚和土地利用效率提升提供内生动力。第十条 面临挑战(一)耕地保护形势严峻。规划期内,鞍山市各项建设不可避免的要占用一部分耕地,在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保护耕地形势将变得更加严峻。(二)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沈阳经济区建设以及全市城镇化、工业化高峰的到来,建设用地需求将呈现突破性增长。未来十五年,在保证耕地红线、保障生态建设的双重压力下,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会变得异常突出。(三)城乡土地利用统筹协调亟待改善。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促使城镇用地增加速度明显加快,但农村居民点并没有显著减

9、少,独立工矿用地、农村建设用地布局零散,粗放利用现象仍然存在,城乡土地利用统筹协调亟待改善。第三章 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第一节 土地利用战略方针第十一条 土地利用战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围绕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经济隆起带建设、鞍辽都市区建设,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实现保护耕地、资源节约、统筹协调、和谐发展。第十二条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策,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围绕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谐鞍山的建设目标,创新土地管理模式,统筹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近期远期之间的各业用地,促进土地

10、合理利用和高效配置,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十三条 基本原则(一)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落实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共同责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对中低产田的改造,确保耕地和基本农田数量稳定、质量逐步提高,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资源保障。(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立足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合理控制建设用地规模,积极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努力转变用地方式,加快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防止用地浪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三)统筹区域土地利用。按照“五个统筹”和构建“和谐鞍山”的要求,协调各业各区域

11、用地,重点保障鞍海经济带经济隆起用地,保护西北部平原优质耕地,保证东南部山区生态建设用地。因地制宜,规划国土开发新格局,使土地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四)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合理配置生产、生活和生态建设用地,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鞍山。(五)强化土地宏观调控。立足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加强和改进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加大规划实施公众参与力度,增强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的能力。第二节 土地利用主要目标第十四条 总体目标有效保护、科学开发、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严格落实省规划下达的各项指标,保证全市耕地数量总体稳定,质量逐步

12、提高;保障科学发展用地,促进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贯彻循环经济理念,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不断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第十五条 主要目标(一)耕地和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全面落实省下达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实施数量与质量的双重保护。2010年和2020年,耕地保有量分别保持在239000公顷和238000公顷以上,规划期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保持在206027公顷以上,基本农田保护率不低于86.67%,确保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总体稳定。(二)科学发展用地得到保障。按照用好增量、盘

13、活存量、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的原则,科学配置各类用地,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为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经济隆起提供用地保障。2006至2010年和2020年,新增建设用地总量分别控制在4200公顷和8700公顷以内,人均城镇工矿用地面积控制在141平方米以内。(三)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得到优化。农用地规模有所增加,建设用地规模得到有效控制,其他土地得到合理开发。至2010年和2020年,农用地分别为748788公顷和764388公顷;建设用地分别为102000公顷和106300公顷;其他土地分别为74447公顷和54547公顷。按照“一轴经济隆起、两翼农业生态双保、多点科学布局”的土地利用总体构架,依托“

14、四城一镇”建设,促进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四)节约与集约用地水平有较大提高。存量和低效土地得到充分利用,各业用地效率得到较大提高,经济增长对土地的依赖程度明显降低。至2020年,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141平方米以内,建设用地地均GDP由2005年的126.72万元/公顷提高至2020年的457.20万元/公顷。(五)土地整治有序进行。稳步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合理安排闭坑矿山、塌陷、挖损、压占等废弃土地复垦的规模和时序;适度开发其他土地。2006至2010年和2020年,土地整治补充耕地分别不低于2300公顷和4700公顷。(六)生态建设与

15、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保持基础性生态功能用地稳定,加强土地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土地污染、矿山废弃土地生态恢复、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治理效果显著。2010年和2020年,林地占土地总面积比重分别达到46.28%和47.58%,其他基础性生态功能用地面积保持稳定。(七)土地参与宏观调控能力明显增强。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的法律、行政、经济、技术和社会手段不断完善,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作用不断加强,违法违规用地得到有效遏制,土地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第四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第一节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第十六条 稳步增加农用地围绕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安排各类农用地,引导农用地向高效利用调整

16、,因地制宜的开发宜农后备资源,并统筹考虑国有农场未来发展用地需求提高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2010年和2020年,耕地面积分别为239000公顷和238000公顷;园地面积分别为41900公顷和45900公顷;林地面积分别为428200公顷和440200公顷;牧草地面积分别为4800公顷和5400公顷;其他农用地面积保持稳定。第十七条 合理增加建设用地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用地需求,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2010年和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分别为87100公顷和89900公顷,其中城镇用地分别为25421公顷和31957公顷,采矿及其他独立建设用地

17、分别为10479公顷和7543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分别为51200公顷和50400公顷;交通水利用地分别为12429公顷和13881公顷;其他建设用地分别为2471公顷和2519公顷。第十八条 大力整治其他土地统筹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加大土地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力度,充分利用可开垦的土地后备资源稳步增加林地、牧草地规模,提高土地生态安全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2010年和2020年,其他土地为74447公顷和54547公顷。第二节 土地利用布局优化第十九条 科学设定国土生态屏障网络用地鞍山市域已由森林、湿地、保护区、风景区形成“一轴、多带、多心”形态的生态屏障网络体系。

18、规划以严格保护既有生态功能用地为中心,对生态功能用地加强保护,严格控制与功能性质不相一致的用地开发,结合水文地质及生物活动廊道,在现有生态网络基本骨架的基础上,构建核心生态网络体系,维护和改善土地生态格局,巩固生态屏障网络建设成果。第二十条 优先安排基本农田在保持基本农田布局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按照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总体稳定”的原则,结合城乡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区域的划定,参考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综合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需要,依据基本农田布局调整的有关规定,调整优化基本农田布局。调整后基本农田平均质量等别高于原有质量等别,且连片程度有所提高。第二十一条 协调基础设施用地结合鞍山

19、市交通、水利、能源、环保等建设规划,统筹安排各类基础设施用地。规划期内要加强铁路和公路等交通用地的整合和布局优化,重点完善新城新市镇之间的交通网络,形成较为完善的交通体系;结合鞍山市现有水利设施布局情况,合理安排大伙房输水工程、河道治理工程和排灌站改造工程,完善水资源保障体系和防洪减灾体系;结合老工业基地振兴,将电力、天然气、风能、生物能等能源项目重点向新城新市镇周边布局,构建新型能源网络;按照环境保护的要求,科学安排鞍山市西部第二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等环保项目,着重治理工业三废,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第二十二条 优化城镇工矿用地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合理控制生产用地、重点保

20、障生活用地、适度提高生态用地比例,科学调整城镇用地供应结构,促进城镇和谐发展。规划期内,按照“中心城区、次中心城市、卫星城、重点镇、一般镇”五个城镇用地层级,分主次、分时序的推进城镇发展,科学配置新增城镇用地,重点保障新城新市镇建设用地,促进城镇空间用地布局形态进一步优化。在确定用地布局前,已收集了解有关地质资料,充分考虑已探明重要矿产资源储量分布状况情况,合理确定城市发展方向和新增城市建设用地布局。高效配置鞍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鞍山(达道湾)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城市经济开发区和鞍山腾鳌经济开发区等开发区用地,严格纳入城镇用地管理。进一步规范开发区用地行为,鼓励产业用地向开发区集中,稳步提升开

21、发区内产业用地开发利用强度,提高用地建设容量。重点保障土地利用规范高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快、带动力强的开发区用地需求。第二十三条 拓展农业生产和城乡绿色空间按照农业规模化与产业化的发展要求,构建“两翼农业生态双保”的发展格局。依托西北部平原地区优质耕地,建设优质粮食生产加工基地;依托东南部山区林果业优势,着力发展以林果生产加工为主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农用地利用向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发展,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严格保护城镇中作为城乡绿色空间的耕地、园地、林地等,加强城乡“绿心、绿带”建设,发挥绿色空间的生产和生态隔离功能。第二十四条 构建土地利用景观风貌严格保护以长白山山脉为轴线

22、,自东北向西南走向的绿色廊道用地;以辽河、浑河、太子河、绕阳河、大辽河、大洋河等河岸绿带用地;以九龙川自然保护区、清凉山自然保护区、岫岩龙潭湾自然保护区、西平自然保护区、台安大麦科湿地自然保护区、白云山自然保护区、海城三岔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岫岩老平顶自然保护区和市区周边矿山生态修复区、北部沙化综合治理生态绿化区、东部海岫生态脆弱带绿化建设区、千山风景区和药山风景区组成的生态功能用地,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生态功能用地布局,构建良好的土地利用景观风貌。第五章 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第一节 土地利用综合分区第二十五条 西北部平原区 主要包括台安县全域和海城市北部的高坨镇、温香镇、西四镇、牛庄镇和望台

23、镇等。该区域地势平坦,水土条件较好,农业基础设施完善,是全市基本农田重点分布地区和粮食主产区,位于台安县和海城市交界的三岔河县级自然保护区是全市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重点地区之一。该区域总面积181250公顷,占市域总面积的19.59%。土地利用方向与调控措施: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对耕地的占用,做到切实保护耕地,加大基本农田集中地区和台安县北部土地沙化地区的整治力度,利用工程和生物措施逐步改善田间生态环境,进一步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严格保护湿地自然资源,协调三岔河地区的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维护湿地的生态保育功能。第二十六条 中部平原区主要包括鞍山市中心城区、海城市城区及

24、连接两区的鞍海经济带。该区域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密集、城镇化水平高,经济发达,GDP总量处于各区域之首。区内基础设施完善,交通道路状况良好,通讯发达,具备了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软、硬件条件。该区域总面积170418公顷,占市域总面积的18.42%。土地利用方向与调控措施:在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科学保障城镇建设用地需求,充分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合理配置新增建设用地;优化城镇内部土地利用结构,增加居住、医疗、教育等用地,稳定城镇绿地,适当减少工业用地比重,提高城镇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严格保护区域内的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注重矿区周边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第二十七条 中部低山丘陵区主要包括

25、海城市的毛祁镇、八里镇、王石镇、马风镇、英落镇、牌楼镇、析木镇、接文镇和岔沟镇等。该区是平原与山区的过渡地带,矿产资源丰富,园地比重较大,是全市水果的主要产区。该区域总面积119336公顷,占市域总面积的12.90%。土地利用方向与调控措施:协调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严格矿源勘查项目用地管理,合理配置采矿用地,加强工矿废弃地的复垦力度,强化采矿用地监督和管理;严格保护现有园地,切实提高低效园地质量,利用条件适宜的荒山荒坡扩大园地面积,充分发挥园地的生产和生态功能。第二十八条 东南部山区主要包括岫岩满族自治县全域和海城市的孤山镇等。该区为典型山区,生态环境较好。该区域总面积454231公顷,占

26、市域总面积的49.09%。土地利用方向与调控措施:区域土地利用重点是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保育。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加强自然保护区和生态脆弱地区的保护,继续实行封山育林政策,保护生物多样性;合理开发旅游资源,科学安排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第二节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与管制第二十九条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按照土地利用情况、区域比较优势以及产业分布特征,在土地利用综合分区的基础之上,将全市划分为基本农田集中区、一般农业发展区、城镇村发展区、独立工矿区、林业发展区、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和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明确区域土地利用调控重点,指导区域土地利用。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一步细化土地用

27、途分区,落实市土地利用分区的空间管制要求。第三十条 土地利用分区管制(一)基本农田集中区。以西北部粮食主产区为主,主要包括台安县达牛镇等11个镇和海城市温香镇等6个镇和1个街道的部分地区,土地面积132191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4.29%。管制规则:区内土地主要为基本农田和直接为基本农田服务的田间道路、农田水利和农田防护林等。要重点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实现基本农田数量质量双保;禁止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挖塘养鱼等破坏耕作层的活动,严禁各类非农建设占用基本农田。(二)一般农业发展区。主要包括海城市南部和岫岩满族自治县北部地区,土地面积417507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5.13%。管制规则

28、:严格保护耕地,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控制新增建设占用耕地,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向有利于保护耕地的方向进行;保护优质园地,利用荒山荒坡和废弃工矿等条件适宜土地扩大优质园地面积,逐步提高园地质量;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合理配置其他农用地,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和畜牧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城镇村发展区。主要包括中心城区、海城市市区、台安县和岫岩满族自治县县城以及牌楼镇等重点镇,是全市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区域,土地面积102252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1.05%。管制规则:科学保障城镇发展用地,统筹增量与存量用地,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结合土地整治工程,加大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力度,科学调整城乡建设用地结构

29、和布局,加快城乡土地利用一体化进程;区内农用地在批准改变用途前,按原用途使用,不得抛荒。(四)独立工矿区。主要包括海城市东部、岫岩满族自治县西北部和千山区东部矿产品加工区,是推动全市资源型经济增长的重要地区,土地面积2799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30%。管制规则:区内土地主要为采矿用地。适度提高项目用地准入门槛,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实施矿产资源开发与矿山土地生态环境治理同步进行的土地利用模式,促进土地利用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五)林业发展区。主要包括岫岩满族自治县西部和南部地区,土地面积246742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6.67%。管制规则:保护现有林地,控制各类建设占用林地,适度扩大

30、林地面积;加强林地质量建设,提升林地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注重发展特色林业经济,实现林地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六)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由辽河、浑河和太子河流经沿线地区组成,土地面积21192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29%。管制规则:土地利用以生态保护与建设为主导,土地使用应符合批准的相关规划,严禁与生态建设无关的开发建设活动,原有的各类生产、开发活动应逐步退出。(七)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由千山风景区和玉佛山风景区等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区组成,土地面积2552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27%。管制规则:保护和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区内影响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土地,要调整

31、到适宜的用地区;在不破坏本区主体功能的前提下,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允许进行适度的农业生产活动和旅游设施建设,合理配置旅游设施建设用地;严禁一切破坏生态的项目建设,充分发挥生态功能用地综合效能。第三节 县(市、区)土地利用调控各县(市、区)土地利用要在严格落实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的前提下,提高本地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保障县域经济发展用地需求。对约束性指标,各县(市、区)必须严格落实,不得突破;对预期性指标,各县(市、区)应采取有力措施,力争实现。第三十一条 市辖区土地利用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优化城市用地结构,提高城市的集聚效能为重点,适度扩大城市规模;严格保护玉佛山风景区的生态用地。2010年

32、耕地保有量保持在502公顷以上,城乡建设用地控制在9237公顷以内,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8636公顷以内,2006-2010年新增建设用地控制在355公顷,其中建设占用农用地311公顷,建设占用耕地209公顷。2020年耕地保有量保持在251公顷以上,城乡建设用地控制在9447公顷以内,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8846公顷以内,人均城镇工矿用地不超过100平方米,规划期内新增建设用地控制在643公顷,其中建设占用农用地602公顷,建设占用耕地373公顷。第三十二条 千山区土地利用以优化城乡用地结构为重点,重点保障达道湾新城、汤岗新城城市化建设用地;严格保护千山风景区的生态用地。2010年耕地保有量保持在8752公顷以上,基本农田377公顷,城乡建设用地控制在16027公顷以内,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11625公顷以内,2006-2010年新增建设用地控制在2555公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