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26.27KB ,
资源ID:1214440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214440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医学概论重点.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医学概论重点.docx

1、中医学概论重点中概复习提纲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先秦、两汉时期(形成时期):(1)黄帝内经 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2)扁鹊.难经(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4)神农本草经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时期):(1)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2)西晋.王叔和脉经24种脉法,最早的脉学专著(3)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4)唐.孙思邈千金方、王焘外台秘要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1)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2)宋代.钱乙小儿

2、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辨证”(3)金元四大家:XX火热立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生火”寒凉派XX治脾胃“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补土派XX攻邪“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攻下派XX相火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滋阴降火养阴派(4)元.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论舌的第一部专著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1)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2)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傅山傅青主女科(3)温病理论的创立 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 清代.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三焦辨证”温病条辨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构上的整体联系、 功能上的相互

3、协调、病理上的相互影响、诊断上的整体诊察、治疗上的整体调节)、人与环境的协调统一(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与社会关系密切)(二)辨证论治病: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 症:疾病的外在表现。 征:体征证: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痰饮等)、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和邪正关系(如虚、实等),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辩证-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正邪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论治:根据辩证的结果

4、,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疾病发展阶段不同或病人的机体的反应性不同,其病理变化就会不同,治法不同异病同治:不同疾病,有时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采用相同的治法(三)恒动观:在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时,应持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而不可拘泥一成不变的静止的、僵化的观点。 1.生理上的恒动观 “动而不息”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 2.病理上的恒动观 (疾病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中、有一定阶段性、处于恒动中)中医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性、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双重性、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性中医学体系的主要建构方法:取象比类、司外揣内、揆度奇恒(对比)、推演络

5、绎、试探与反证、心法与顿悟气:指构成自然界万物而十分活跃的极微细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或本体。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1、气是构成自然界万物的本原 2、气具运动、变化的特性 气机:气的运动(升、降、出、入)气化:通过气的运动产生的宇宙中的各种变化。3、气是天地万物感应的中介阴阳: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具有普遍性与相对性(阴阳的无限可分性、相比较而分阴阳、阴阳具有相互转化性)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交感(阴阳最基本的前提)-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阴阳交感是万物化生的基本条件。 阴阳二气的运动是前提。“2、阴阳的对立制约(最普遍规律,并决定消长平衡)阴

6、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虚则阳亢,阳虚则阴盛3、阴阳的互根互用(彼此依存,相互为用,是对立制约、消长转化的前提) 互根: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互用: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4、阴阳的消长平衡(运动形式,动态平衡)生理: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病理:阴阳失调 此长彼消-热盛伤阴,寒盛伤阳 此消彼长-阴虚火旺,阳虚阴盛 治疗:调和阴阳 此长彼长-补气生血,补血养气 此消彼消-气虚引起血虚,血虚引起气虚5、阴阳相互转化(阴阳消长达到几点的结果) “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条件:物极阶段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基本机理中医学的病机纲要: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

7、则寒,阴虚则热。治疗原则: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泄其有余,恢复阴阳平衡。6、互根互用原理。阴阳偏盛-“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泻其有余 阴阳偏衰-补其不足 调整阴阳阴阳偏盛阴盛实寒证(阴胜则寒)寒者热之(热性方药)伤阳-兼阳虚(阴胜则阳病)酌加温阳药阳盛实热证(阳胜则热)热者寒之(寒性方药)伤阴-兼阴虚(阳胜则阴病)酌加养阴药阴阳偏衰阴虚虚热证 补阴(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虚虚寒证 补阳(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阳互损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五味五色五方五季五行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酸青东春木肝胆目筋怒苦赤南夏火心小肠舌脉喜甘黄中长夏土脾胃口肌思辛白西秋金肺

8、大肠鼻皮悲咸黑北冬水肾膀胱耳骨恐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1、五行各自的特性a. 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b. 火曰炎上-温热、升腾、向上c. 土爰稼穑-稼:春天播种;穑:秋天收获 生化、承载、受纳d. 金曰从革-从:顺从、服从;革:改革、变革 肃杀、沉降、收敛、清洁e. 水曰润下-寒凉、滋润、向下、闭藏 2、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把自然界的各种事物或现象以及人体的脏腑组织、生理病理现象归纳成五大行类 1、取象比类法2、间接推衍法3、五行的相生相克及制化 五行相生:相互资生、助长和促进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9、”五行相克:相互克制、制约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4、五行的生克异常a. 相生异常 母子相及:“母病及子,子病犯母”b. 相克异常五行相乘:相乘为过度的克制 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五行相侮:相侮即反克 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肾精涵养肝木肝血济养心火心阳温煦脾土脾气散精肺金肺金肃降水液(肾水)五脏之间相互制约关系:肾水滋润制约心火过亢心阳温煦制约肺气肃降肺气肃降制约肝升发太过肝木疏泄条达以防脾土壅滞脾土运行水湿防止肾水泛滥治则:相生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10、 相克抑强扶弱相生治法滋水涵木法-滋肾阴以养肝阴益火补土法-温肾阳以补脾阳培土生金法-健脾气以补肺气金水相生法-养肺阴以滋肾阴相克治法抑木扶土法-疏肝健脾培土制水法-补脾利水佐金平木法-泻肝清肺泻南补北法-泻心火滋肾阴藏:藏于体内的内脏 象: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藏于体内的内脏所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学说: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 特点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藏象学说的形成:古代的解剖学知识、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反复的医疗实践的印证与反证。 是通过生理功能特点、形态和一般功能分类六腑:胆、胃、小

11、肠、大肠、三焦、膀胱 共同生理特点:受盛和转化水谷 “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五脏:心、肝、脾、肺、肾 共同生理特点:化生和贮藏精气 “藏而不泄,满而不能实”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心为君主之官心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主体功能:一、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 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 二、心主神志(心藏神):心主神明 “心藏脉,脉舍神” 心具有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心的联属功能: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全身的血脉都属于心,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可以通过面部的色

12、泽变化显露出来 “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2、在志为喜心的生理功能和精神情志的“喜”有关3、开窍于舌舌为心之外候,舌为“心之苗”4、以汗为液:汗液:体内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从玄府排出的液体 “汗血同源”“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小肠主液,大肠主精小肠的生理功能:1、主受盛和化物 受盛:接受容纳(接受、以器盛物 ) 化物:指进一步消化,化生成机体可吸收之物2、泌别清浊 泌分泌 别分别 将经过小肠消化后的饮食物,分别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个部分。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水液(小肠主液) “利小便及所以实大便”3、小肠主液 小肠上述三个功能,中医理论习惯上将之纳入脾胃升清降浊

13、功能之内受盛和别浊胃的受纳和通降的延续化物和泌清脾的运化升清的组成部分心为脏,属阴,主里;小肠为腑,属阳,主表心的经脉属心而络小肠,小肠的经脉属小肠而络心脾为仓廪之官 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脾的主体功能:一、脾主运化: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 :运化水谷(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传输布散)、运化水液(脾对水液的吸收、输布的作用)二、脾主升清 脾气上升,将其运化的水谷精微,向上转输至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 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防止内脏下垂脾主升清脾主运化功能的作用趋向脾气的运动特点以升为主、以升为健 三、脾主统血:统摄血液在脉内运

14、行,不使其逸出脉外的作用 “脾裹血” 实质脾气对血液的固摄作用(气摄血)(脾主运化、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运)脾的联属功能开窍于口 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其华在唇 在志为思 在液为涎胃:1. 主受纳,腐熟水谷 即指胃具有接受和容纳饮食物的作用,直接接受食道下传的饮食物 “胃为水谷之海”腐熟水谷:指饮食物在胃中进行初步消化,变成食糜样物质的功能2. 主通降,以降为和胃主通降:指胃气的运动特点以下降为主。水谷经胃的腐熟功能消化成食糜样物质,食糜由胃下传小肠,小肠将食物残渣下传大肠,大肠将粪便由肛门排出体外在中医藏象学说中,常以脾升胃降来概括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活动脾与胃在功能方面的相互联系:1、纳运

15、相协-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为胃行其津液 2、升降相因-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气机的“升降之枢”3、燥湿相济-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肝为将军之官肝的联属功能: 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在志为怒 开窍于目 在液为泪 肝五行属木,外与春气、青色、酸味相应 肝与胆相表里肝的主体功能:(一)肝主疏泄 指肝对人体之气具有疏通发泄、通达条畅的作用 肝的生理特性:主升、主动、主散具体体现:1. 调节气机 4、疏利三焦水道2. 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是脾升胃降正常发挥的前提,有助于胆汁的分泌和排泄3. 调畅情志 5、促进男子排精、女子排卵、月经来潮 (二)肝主藏血: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以及防止

16、出血的作用肝的生理特性:1、肝主升发 喜条达而恶抑郁 2、肝为刚脏 体阴而用阳胆:既属于六腑,又属于奇恒之府主要生理功能1.贮存、排泄胆汁 2.主决断、勇怯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肺为相傅之官 肺的联属功能: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在志为悲 开窍于鼻 在液为涕肺的主体功能一、肺主气司呼吸 肺为气之主:1、主呼吸之气 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作用,不断地呼浊吸清,吐故纳新,实现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2、主一身之气二、肺主宣发肃降:宣布、发散(向上向外):1. 排出体内的浊气 3. 宣散卫气,将代谢后的津液转化为汗液排出体外 2. 将津液输布全身,外达皮毛 4

17、. 将会聚到肺的血液重新输布到全身清肃、下降(向下向内):以肃降为主 1、吸入自然界清气2. 将津液向下布散,代谢后成为尿液3. 使全身血液会聚到肺三、肺主通调水道 通:疏通;调:调节;水道:水液在人体中运行和排泄的道路 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四、肺朝百脉,主治节 肺朝百脉:百脉朝会于肺,即全身的血液,都经由经脉上奉、会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运动,进行体内外气体交换后,再输布到全身 助心行血 寸口脉肺主治节:是指人体各脏腑组织之所以能按照一定的规律活动,有赖于肺协助心对全身的治理调节 肺的生理特性:肺为娇脏,不耐寒热 肺具有清肃的生理特性,是保证肺气的宣降运动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大肠者,传导之官,

18、变化出焉生理功能:1、传导糟粕 2、主燥化 “大肠主津”(水液代谢)肾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腰者,肾之府也 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肾的联属功能 在体合骨,其华在发 在志为恐 开窍于耳及前后二阴 在液为唾 肾与膀胱相表里肾的主体功能:一、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主殖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发的生长,全赖精与血齿为骨之余 发为血之余二、肾主水液 三、肾主纳气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三焦:在脏腑关系中没有表里相配(心包经)“孤府”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概念:功能上是运行元气和津液的通道。位置上,即膈以上为上焦,膈至脐为中焦,脐以下为下焦 主要功能:1、通行元气

19、,总司全身的气化 2、疏通水道,运行水液 上焦:膈以上(心、肺)输布气血 “上焦如雾”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中焦:膈脐之间(脾、胃、肝、胆)消化、吸收水谷 “中焦如沤”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下焦:脐以下(小肠、大肠、肾、膀胱)排泄糟粕和尿液 “下焦如渎”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奇恒之府: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胆为六腑之一 ,又属奇恒之府脑为“髓海” 生理功能:1.脑为元神之府 “头者,精明之府” 2.司感觉、思维与言语女子胞:女子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生理功能:与下列物质、脏腑、经络有关1.天癸:是肾中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促进性器官发育而至成熟以及维持生殖功能的生理效应的物质2.冲、任

20、二脉 “冲为血海”、任脉为“阴脉之海”3.心、肝、脾 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心与肺:气和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 心血载气并维持肺之呼吸“呼出心与肺” 肺气助心行血“气为血之帅” 心与脾:血液的生成和运行 心血滋养维持脾运、脾运化水谷精微化生心血、心主血推动血行、脾统血血行脉道心与肝:血液的运行和情志活动 心主血、肝藏血、心主神志、肝主疏泄心与肾:上下、阴阳、水火之间平衡协调、互制互用肺与脾: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 肺司呼吸吸入自然界清气 脾主运化吸收水谷之精气 肺通调水道、脾运化水液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肺与肝:气机的升降方面 肺主肃降、肝主升发肺与肾:水液的代谢和呼吸运动 肺主通

21、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肾主水(为主水之脏 肺司呼吸(为气之主) 肾主纳气(为气之根)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肝与脾:水谷运化和血的贮藏、运行 肝主疏泄、脾主运化 肝藏血、脾统血肝与肾:1、精和血之间相互滋生和相互转化 肝藏血、肾藏精 精血同源,肝肾同源 2、肝主疏泄与肾主封藏相互制约、相反相成的关系 疏泄)肝肾(封藏)脾与肾:1、先天与后天相互资助,相互促进 (运化)脾 后天之本 肾(肾精、肾阳)先天之本 2、水液代谢 脾运化水液 肾 气化水液气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的生成:先天之精气(肾藏精)后天之气:自然界之清气(肺主呼吸)水谷之精气(脾胃运化)气机:气的运动,包括

22、:升、降、出、入4种基本形式气的生理功能:推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元气:来自肾中精气 通过三焦循行全身。具有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激发和调节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作用,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宗气:来自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 积聚于胸中 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营气:水谷精气中精专柔和、富有营养的部分化生,运行于脉内。化生血液;营养全身。卫气:水谷精微中慓疾滑利部分,运行于脉外。护卫肌表,防御外邪;温养脏腑、肌腠、皮毛;调节腠理,控制汗孔开合。血:是运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体,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血的生成:脾

23、胃的水谷精微、肾中精气血的循行必备条件:血液要充盈、脉道要完整通畅、全身各脏腑功能正常,特别是心、肺、肝、脾四脏。(心主血、肺主气、脾统血、肝藏血)血的生理功能:一、营养和滋润全身 二、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津液的生成:脾胃运化、小肠主液、大肠主津津液的输布:与脾、肺、肾、肝、三焦有关。肾主水,起主宰作用,肾阳的气化津液的功能:滋润和濡养作用、化生血液、载气宁气、调和阴阳、运载和排泄代谢产物气与血的关系:气能生血、行血、摄血-气为血之帅 血能养气、宁气载气-血为气之母气与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行津、摄津,津能载气血与津液的关系:津血同源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24、;“亡血家不可发汗”,“衄家不可发汗”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官窍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经脉:经有路径之意,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循行于深部,有固定的循行路径,多为纵行络脉:络有网络之意,是经脉的小分支,可循行于浅表,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经络系统:经脉(十二正经、十二经别、奇经八脉)、络脉(十五别络、浮络、孙络)、连属部分(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经脉命名包括手足、阴阳、脏腑十二经脉名称分类表手足阴经经脉名称手足阳经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太阳大肠经手三阳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足三阳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足少阴肾精足太阳膀胱经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一源三岐”:冲、任、督三脉同起胞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