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92.98KB ,
资源ID:1212085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212085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财政学第九章财政政策及其效果练习题及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财政学第九章财政政策及其效果练习题及答案.docx

1、财政学第九章财政政策及其效果练习题及答案第九章练习题一、判断以下各陈述的正误1、现代政府在不同时期制定、推行不同财政政策的基本意图在于:为了实现国家既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或者为了适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更好地协调政府的有关财政经济活动以充分发挥现代财政的那些重要职能。( )2、财政政策与财政活动不同,前者是政府从事经济性活动的外在表现,而后者则是政府对其经济性活动实行有效管理的集中体现。财政政策通常可以发挥它的导向作用、协调作用和控制作用。( )3、政府变动其开支水平(G)就可以取得改变IS曲线位置的效果:扩大G,使IS曲线向左移动,减少G,使IS曲线向右移动。另外,只要特定财政政策能够

2、直接地、间接地影响私人消费与私人投资,也同样可以取得改变IS曲线位置的效果。( )4、政府变动名义货币供给数量(Ms)就可以取得改变LM曲线的位置:扩大Ms,使LM曲线向右移动,而减少Ms,使LM曲线向左移动。通过一定的政策手段,如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以及窗口指导等,取得改变LM曲线位置的效果,是政府货币政策独自发挥,或其配合财政政策共同发挥宏观经济稳定职能的重要保证。( )5、利用IS-LM模型,不仅可以解释宏观经济均衡(收入均衡与利率均衡)是如何被决定的经济原理,而且也可以解释政府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均衡如何产生影响作用的经济原理。( )6、在其他不变条件下,扩张性

3、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至少发生三种主要作用,即降低利率、提高物价,和增加产出,而紧缩性货币政策则会产生提高利率、降低物价,和减少产出的作用。( )7、在经济社会中,资本投资规模,资本存量增长速度,以及技术进步速度等是改变AS曲线的重要因素。( )8、汇率(e)变动可以引起BP曲线的位置变动,一般情况下,e下降,会使BP曲线向左移,表示贸易盈余扩大;而e上升,会使BP曲线向右移,表示贸易盈余减少。( )9、财政政策时机的选择,并不会影响政策的实际效果。( )10、由于货币政策调整通常不须经过复杂的决策程序,所以货币政策时滞相对比较短。( )二、选择题(从A、B、C、D中挑选出所有被认为是正确的答案)

4、1、当今时代,大多数国家政府都要对市场实行广泛的经济干预,即借助财政政策执行其宏观调控职能。财政政策之宏观经济调控目标是十分明确的:( )。A、 充分就业B、 物价稳定C、 国民经济的长期增长D、 收入分配合理化E、 区域经济平衡发展2、作为经济危机的先兆,经济衰退的主要表现是生产连续数月下降,私人投资大幅度减少,劳动失业剧增,进出口发生萎缩等等。针对这类经济衰退,政府在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选择方面,主要是采用以( )为特点的扩张性财政政策。A、 降低税收B、 提高税收C、 扩大政府转移支付规模D、 增加政府采购E、 减少政府采购3、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政府注意力应该主要地放在它的货币政策方

5、面,各国政府也的确是这样做的。但是单凭货币政策治理通货膨胀,其效果往往不佳,因此还必须使用相同性质的,具有( )特点的紧缩性财政政策。A、 适度提高税率B、 加强税收征管C、 减少政府采购D、 削减转移支付4、与政府扩张性,或紧缩性财政政策的作用方向保持一致的“内在稳定器”,是由( )组成的。A、 累进制的个人所得税B、 累进制的公司所得税C、 预算赤字D、 按收入水平可调节的社会保险缴纳E、 按照预设标准可自动改变的政府转移支付5、政府货币政策变动对市场利率变动的影响程度,具有如下特点:在其他不变情况下,( )。A、 政府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会使市场利率下降B、 政府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会使市场

6、利率上升C、 政府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会使市场利率下降D、 政府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会使市场利率上升E、 无论政府实行何种货币政策,市场利率保持不变6、财政政策之“挤出效应”的程度如何,理论上可以通过( )予以测定。A、私人消费函数中的c值B、私人投资行为函数中的b值C、社会货币需求函数中的k值D、社会货币需求函数中的h值E、政府税收函数中的t值7、开放经济且有政府介入条件下,经济社会的乘数效应大小,理论上可以通过( )予以测定。A、私人消费函数中的c值B、私人投资行为函数中的b值C、社会货币需求函数中的k值D、社会货币需求函数中的h值E、政府税收函数中的t值F、进口需求函数中的n值8、一般来说,

7、财政政策运用过程中,政府行为产生的“时滞”主要有( )。A、认识时滞B、决策时滞C、实验时滞D、执行时滞E、预测时滞F、货币政策时滞9、内生性风险大部分是源于财政系统内部的各种不利因素引发的。这些因素主要包括:( )A、政府职能界定不清导致政府与市场关系不协调B、社会解决欠发达问题C、财政管理制度与专项管理制度不健全D、国民素质问题E、事前、事后财政监督不力F、政府官员道德问题和职业技术问题G、财政立法滞后且有关法规制定不禁合理H、缺乏必要的公共决策过程10、对于政府而言,规避财政风险的主要办法有:( )。A、创立新型的政治技术以有效制止政府权力的不断增B、建立控制财政开支不断扩大的制度C、建

8、立更多的国有企业D、在公共部门中建立竞争机制E、增加财政实力以分担财政风险损失三、思考题1、简述财政政策的基本功能。2、运用ISLM模型,图解政府扩张性财政政策。3、运用ISLM模型,图解政府紧缩性货币政策。4、试解释“内在稳定器”是如何发挥总需求稳定作用的?5、如何运用财政及货币政策来治理通货膨胀问题?6、考虑经济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关系,为什么即使货币政策不变,扩张性财政政策也会对其发生紧缩性影响?7、考虑经济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关系,为什么即使财政政策不变,最初扩张性货币政策也会在以后某一时期在不同程度上发生紧缩性变化?8、简要解释浮动汇率条件下,财政政策的效果。9、简述影响财政政策效果

9、的不确定因素。10、简述影响财政政策效果的主要时滞及其特点。参考答案一、判断题1、T;2、F;3、F;4、T;5、T;6、T;7、F;8、F;9、F;10、T二、选择题1、ABC;2、ACD;3、ABCD;4、ABDE;5、AD;6、B;7、ABEF;8、ADF;9、ACEFGH;10、ABD三、思考题1、简述财政政策的基本功能。答:财政政策,是政府对其经济性活动实行有效管理的集中体现。财政政策通常可以发挥它的导向作用、协调作用和控制作用。导向作用,是指特定财政政策及其改变,往往影响经济社会中从事不同经济活动的个人(或集团)的经济利益,从而直接地或间接地改变(或左右)人们的经济行为。例如,政府

10、某一税收政策的调整会改变经济社会中原来商品与劳务的相对价格比例,于是诱导人们改变消费行为,进而促使厂商改变市场行为。协调作用,是指政府针对经济社会中的某些失衡问题而制定、推行某种财政政策,以按照公平、合理与效率原则来平衡有关经济活动者(集团、地区)的经济利益。例如,中央政府的各项财政补贴政策(或收入分享政策)既有助于解决各地方政府之间由于经济条件差异造成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也有助于合理解决上下级政府之间在财政活动中(集中反映在事权与财权分配上)发生的“集权”和“分权”问题。 至于控制作用,则是指政府通过目标较窄的财政政策对个人(或集团)的经济行为,对宏观经济的运行实行不同程度的制约与刺激,以

11、实现有利于国民经济长期平衡发展的国家经济总体目标。例如,按照特定方向调整政府开支与税收政策就会起到刺激(或抑制)经济社会总需求的作用,从而稳定了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基础环境。上述财政政策的三种作用仅是理论上的划分,而在财政实践中则有时不易区分开来,通常的情况是各类财政政策或是兼有导向作用与控制作用,或是兼有协调作用与控制作用。换言之,三种功能作用中,控制作用最为重要,否则政府设施任何财政政策都会处于较为被动状态。2、运用ISLM模型,图解政府扩张性财政政策。答:扩张性财政政策的运用,反映在IS-LM模型上,就是政府降低税收与扩大开支直接、间接地刺激了经济社会总需求增加,使得IS曲线发生右移(从I

12、S到IS,见图)。其结果是(在其他不变情况下)收入扩大、利率上升。利率上升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私人投资欲望,即产生所谓的“挤出效应”,进而可能部分地抵消财政政策的扩张总需求的效果。在经济扩张过程中,如果政府仅仅使用财政政策,则国民收入只能从Y0扩大到Y0的水平,而无法使其扩大到Y1的水平。原因在于货币政策不变条件下,扩张性财政政策会从两个方面给市场利率带来上调的压力:一是扩大的国民产出造成交易性货币需求扩大,二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政府增加了公债发行,于是(扩张性财政政策)使经济社会进入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状态,市场利率自然提高。市场利率提高(从R0提高到R0),诱使私人相对减少投资,进而国民产出相

13、对减少,国民收入便只能扩张到Y0水平上停止下来。3、运用ISLM模型,图解政府紧缩性货币政策。答:图描述了货币紧缩的政策效果。在治理通货膨胀过程中,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如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在公开市场业务中卖出更多的政府债券,或者上调再贴现率等,借助这些手段减少经济社会的货币供给数量。紧缩性货币政策造成LM曲线发生左移(从LM到LM),这种政策的作用效果是政府减少货币供给数量,使市场利率得以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较高的利率水平不仅可以抑制私人投资的增长,减少对总需求的压力,而且紧缩货币供给特别有助于降低经济社会的总体物价水平。虽然紧缩性货币政策可以使利率提高,起到抑制私人投资的作用,导

14、致国民收入相应减少,但这样做也只能使国民收入从Y0减少到Y0的水平,而无法使其减少到Y1的水平。在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同时,政府往往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即削减财政开支(造成IS曲线发生左移,从IS到IS),以直接地作用于经济社会总需求并使其明显下降,经济社会总需求下降会诱使私人减少投资,进而降低国民产出,最后国民收入便被削减至Y1水平上。4、试解释“内在稳定器”是如何发挥总需求稳定作用的?答:现代国家在实行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的同时,也普遍建立了包括政府转移支付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这种“税收转移支付机制”本身具有自动调节经济社会总需求的作用,可以自发地配合政府“审慎财政政策”的实施。人们通常

15、把所得税、社会保险与政府转移支付称为经济社会的“内在稳定器”,它与政府扩张性,或紧缩性财政政策的作用方向保持一致。从整个经济社会来看,在经济出现繁荣、增长过快时,个人收入就会大幅度上升,但在累进制的所得税作用下,连续增加的个人收入中有越来越大的部分转化为政府的税收,从而抑制了社会购买力过快、过猛地上升。这有助于抑制需求膨胀,使国民经济不至于短期内过热,引发通货膨胀问题。同样,在经济出现衰退、增长缓慢时,个人收入就会下降,但在累进制的所得税作用下,连续减少的个人收入中只有越来越小的部分转化为政府的税收,从而抑制了社会购买力过快、过猛地下降。这有助于使社会购买力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依然可以保持在某

16、种相对较高的水平上,从而有利于经济在较短时期得以恢复。政府的转移支付主要用于对失业者的失业补助和对低收入者的生活开支补贴,只有符合规定条件的国民才能享受这一制度的“好处”。从整个社会范围来看,在经济繁荣时,人们收入普遍提高,领取政府补助的社会成员大为减少,政府转移支付开支便也减少,从而减少了对经济社会总需求扩大的压力;而在经济衰退时,人们收入普遍下降,领取政府补助的社会成员大为增加,政府转移支付便也增加,从而对提高经济社会总需求有利,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恢复。5、如何运用财政及货币政策来治理通货膨胀问题?产生通货膨胀的原因虽然多种多样,但是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经济社会中的总需求大于总供给

17、,使得产出在短期内不能有效满足需求情况下,经济社会只能靠物价上涨的办法来平抑过度需求。然而经济社会中通货膨胀一旦失去控制,就会反过来抑制投资、抑制储蓄,进一步加剧经济社会供求关系的紧张程度。此外,严重的通货膨胀本身就是经济社会不稳定因素。一般来说,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政府注意力应该主要地放在它的货币政策方面,各国政府也的确是这样做的。但是单凭货币政策治理通货膨胀,其效果往往不佳,因此还必须使用相同性质的财政政策。在通货膨胀期间,如果政府适度地提高税率,加强税收征管,减少军事订货,削减转移支付等等,即推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就能够直接地作用于个人、家庭、企业和政府部门,减少各自的消费、投资、采购

18、开支,进而降低经济社会的总需求增长过快的压力。西方国家的实践表明,在治理通货膨胀方面,政府实施以增税减支为特点的紧缩性财政政策可以在相当程度上防止通货膨胀的恶化,加快对它的治理过程。下图描述了财政紧缩与货币紧缩的政策效果。在治理通货膨胀过程中,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如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在公开市场业务中卖出更多的政府债券,或者上调再贴现率等,借助这些手段减少经济社会的货币供给数量。紧缩性货币政策造成LM曲线发生左移(从LM到LM),这种政策的作用效果是政府减少货币供给数量,使市场利率得以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较高的利率水平不仅可以抑制私人投资的增长,减少对总需求的压力,而且紧缩货币供给特

19、别有助于降低经济社会的总体物价水平。虽然紧缩性货币政策可以使利率提高,起到抑制私人投资的作用,导致国民收入相应减少,但这样做也只能使国民收入从Y0减少到Y0的水平,而无法使其减少到Y1的水平。要达到使国民收入降到Y1水平的目标,政府只能同时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即削减财政开支(造成IS曲线发生左移,从IS到IS),以直接地作用于经济社会总需求并使其明显下降,经济社会总需求下降会诱使私人减少投资,进而降低国民产出,最后国民收入便被削减至Y1水平上。在上述过程中,如果政府先是运用紧缩性财政政策,虽然也能够减少总需求,但是IS曲线左移导致市场利率下降,市场利率下降有刺激私人投资增加的作用,这样紧缩性财

20、政政策的效果就会被部分地抵消了,国民收入只能从Y0下降到Y0水平。此时,政府减少货币供给,就能削减轻缩性财政政策给市场利率带来的下调压力。由于同样紧缩性货币政策使经济社会处于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状态,市场利率便会逐步上升,最终维持在与原先大体相同的水平上。在此过程中,私人投资不会扩大,国民收入却会继续下降,直到Y1水平时止。Y1表示的国民收入水平,通常被认为是紧缩性财政政策所应该发挥出来的最好的政策效果。有关国家的实践说明:反通货膨胀的财政、货币政策不仅可以取得普遍降低经济社会物价总水平的效果,而且如果政策使用及时、合理,通常还会起到保护经济社会免于发生总需求过度膨胀的问题。6、考虑经济社会总

21、需求和总供给的关系,为什么即使货币政策不变,扩张性财政政策也会对其发生紧缩性影响?答:如图,假设经济社会的物价水平为P0,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均衡在点A,点A表示均衡的利率水平为R0,均衡的产出水平(收入水平)为Y0。由于Y0的收入水平低于政府理想的充分就业状态下的收入水平,YF,为此政府希望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予以调整。由于使用了扩张性财政政策,使IS右移至IS,新的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均衡在点B。尽管此时市场利率有所提高,但是国民产出水平(国民收入水平)增长的幅度更大,达到或接近YF的水平。然而,伴随收入与消费水平的提高,造成经济社会总需求扩张,AD曲线右移至AD,在原先物价水平(P0)上出现

22、需求大于供给的局面。于是,市场经济中物价调节开始,价格水平从P0上升至P1,物价上升抑制了消费的扩张,最终使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在点C。与此同时,物价水平的提高造成现行货币政策不变情况下的实际货币供给的减少,导致LM(P0)左移至LM(P1)。于是,经济社会利率进一步上升,投资也会相应受到抑制。最后,经济社会的物价水平稳定在P1上,利率与国民收入则分别稳定在R1与Y1的水平。可见,即使货币政策不变,扩张性财政政策也会对其发生紧缩性影响。7,考虑经济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关系,为什么即使财政政策不变,最初扩张性货币政策也会在以后某一时期在不同程度上发生紧缩性变化?答:如图所示,在物价等于P0的情况下

23、,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均衡在A点,均衡的利率为R0,均衡的国民收入为Y0。但是,如果此时政府认为Y0不是令人满意的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YF,即Y0YF,那么政府可以使用扩张性货币政策,使LM曲线右移至LM(P0),新的均衡点位于B点。在该点,利率水平下降,私人投资增加,国民产出扩大,国民收入提高,即从Y0上升到YF水平。虽然仅就IS-LM模型看,政府通过既定规模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可以使经济社会的国民收入水平达到YF水平,但是考虑到总供给的制约作用,实际是不能达到这个水平的,除非政府进一步扩大货币供给。这是因为,货币供给扩大和利率下调,刺激了私人消费与私人投资,总需求扩大造成AD曲线右移到AD,在

24、原先物价水平(P0)上出现需求大于供给的局面。于是,市场经济中物价调节开始,价格水平从P0上升至P1,物价上升抑制了消费的扩张,最终使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在点C。与此同时,由于物价水平上升,右移后的LM(P0)便开始朝左移动。当其移动到LM(P1)位置时,市场利率上调,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私人投资的增长。最后,经济社会的利率水平、物价水平与国民收入水平均分别稳定在R1、P1与Y1的水平。可见,即使财政政策不变,最初扩张性货币政策也会在以后某一时期在不同程度上发生紧缩性变化。8、简要解释浮动汇率条件下,财政政策的效果。答:图1说明了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政府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的内外均衡的变化及其调

25、整过程。 图1 浮动汇率制度下的财政政策效果(a)如果政府在初始的内外均衡条件下(点a所示)使用扩张性财政政策,IS(e)右移至IS(e),国民收入扩大、利率提高,同时进口扩大(入超)导致国际收支逆差(点b所示)。经济入超表示外国厂商在本国卖出了更多的商品,其掌握了更多的本国货币,并且急于兑换成外国货币。于是,在本国外汇市场上,出现本币的供给大于本币的需求现象(或者外币的需求大于外币的供给现象)。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本币必然发生贬值,即本币汇率从e下调为e(单位本币只能兑换较少的外币)。本币汇率贬值(e的下调)使BP右移至BP,其效果是减少进口,增加出口。扩大的出口进一步使IS曲线右移,从IS(e

26、)移到IS(e),新的内外均衡得以恢复,点c所示。点c表示政府财政政策扩张所引发的经济调整过程的完成。在这个调整过程中,IS曲线的移动使利率持续提高,不断诱使外部资本流入,也在相当程度上起到了恢复国际收支平衡的作用。所以,在点c,经济社会有较高的国民收入、较高的利率水平,和较低的汇率水平。可见,在实行浮动汇率,且资本正常流动情况下,财政政策的相对效力是可以提高的。在图1中,BP曲线斜率大于LM曲线斜率,即BP曲线比LM曲线更陡直,所以财政政策扩张一般会更有利于刺激总需求扩大,国民收入扩大,进而在进口增加影响下导致对外贸易出现逆差。此时,即使国内利率提高了,但国际资本流动实际上受到限制,贸易逆差

27、很难得到相应补偿,故而国际收支也为逆差。如果BP曲线斜率小于LM曲线斜率(见图13-12),即BP曲线比LM曲线更平缓,那么在初始状态(点a)政府使用扩张性财政政策使IS(e)右移至IS(e),在刺激收入扩大的同时也刺激利率上升。在利率上升情况下,外部资本大量流入,致使补偿因收入扩大引发的贸易逆差而有余,最终会给国际收支带来顺差(点b所示)。在浮动汇率制度下,这会导致本币汇率从e上调为e(单位本币能够兑换较多的外币)。本币汇率升值(e的上调)使BP左移至BP,其效果是减少出口,刺激进口。出口减少与进口扩大造成国内总需求下降,使IS曲线做反向移动,即从IS(e)移到IS(e)。这样,新的内外均衡

28、得以恢复,如点c所示。图2中的点c表示政府财政政策扩张所引发的经济调整过程的完成。在这个调整过程中,先右移尔后左移的IS曲线使市场利率先上升后下降,诱使部分资本外流,也在相当程度上起到了恢复国际收支平衡的作用。所以,在点c,经济社会有较高的国民收入、较高的利率水平,和同样较高的汇率水平。但是,和图1的情况相比,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相对效力是下降的,表现在其扩大国民收入的效果相对减弱。比较图1与图2所演示的财政政策效果的差异,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BP曲线斜率越是大于LM曲线斜率情况下,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作用效果就相对越好;即使在资本完全不允许流动的场合,即BP曲线为一垂直线时,扩张性财政政策也能够发挥

29、出其基本作用。在BP曲线斜率越是小于LM曲线斜率情况下,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作用效果就相对越差;而在资本流动对利率变化极端敏感并允许其充分自由流动的场合,则BP曲线成为一水平线,此时扩张性财政政策就会失去任何作用效果。这是因为在BP曲线成为一水平线时,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利率提高(IS曲线右移的结果),资本大量流入,造成国际收支顺差,进而迫使本币升值,本币升值进一步刺激进口和抑制出口,完全抵消了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作用(将已经右移的IS曲线再次拖回到原先的位置)。图2 浮动汇率制度下的财政政策效果(b)9、简述影响财政政策效果的不确定因素。答:理论上,通过财政支出的调整,借助经济社会中的乘数效应,政府能

30、够改变国民收入变动方向和变动规模,达到较强的“逆商业周期而动”,即稳定国民经济的效果。但是,乘数效应有许多不确定性,所以既定的财政政策能否获得理想效果也是相对不确定的。首先,比较完整的国民收入决定方程式中的乘数包含着边际消费倾向(c)、政府规定的税率(t)、边际投资倾向(u),以及边际进口倾向(n)四个基本变量,即 根据方程式可知,政府除了可以改变税率外,其他变量原则上不受政府直接控制。为了确定财政政策的剂量,政府必须在制定财政政策之前大体准确地把握上述乘数中的c、u、n三个变量,但这在实际上是难于做到的。一般情况下,这三个变量具有易变性特点,而且在多数场合它们的变化几乎是不规则的。即使人们可

31、以从统计数据中推导出它们的平均值,其在政策制定中充其量也仅仅具有参考价值。其次,财政政策对国民收入调整的乘数效应,既取决于乘数的大小,还取决于政府特定财政支出的变动是否充分地带动经济社会总需求的变动,这通常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国民,依据自己的预期,对政府政策调整所做出的具体反应。虽然,在财政政策运用过程中,类似的不确定性往往可以不予考虑,但是,它们毕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财政政策的实际效果。再次,如前所述,在大多数场合,政府特定财政支出的变动会导致利率水平的变化,从而对私人投资带来相反的影响,即产生所谓的正的,或者负的“挤出效应”。认为政府投资产生“挤出效应”的经济学家指出,私人根据投资边际成本

32、(以利率表示)变化改变个人投资、消费决策是理性的,所以政府开支变动,特别是增加公共投资开支就不可避免地发生某种程度的替代私人投资、私人消费的作用。当然,对此持有反对观点的经济学家则认为,公众理解到政府扩大开支是为了增加公共投资,而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一样,可以增加未来的消费流。所以,在政府通过公债发行方式增加公共开支时,公众只会减少消费来认购政府债券,对私人投资影响甚微。这样,就不存在着私人投资与公共投资争夺社会资金的问题,也就不会产生明显的“挤出效应”。但是,无论如何政府开支变化产生“挤出效应”是可能的,因为私人投资行为不可能不受利率变动的影响。至于“挤出效应”的程度为何,理论上可以通过私人投资行为函数中的b值予以测定,但是作为变量的b,与前面提及的c、u、n三个变量具有相同性质,即易变性和变化不规则性,对此政府也很难把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