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113.27KB ,
资源ID:1211312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211312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吉林省毓文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吉林省毓文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1、吉林省毓文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吉林毓文中学020021学年度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学科试卷一、单项选择(48分)1.春秋战国时期,“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在腹里繁华之地称为县,在边鄙之地则称为郡。”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A.设置郡县是领土扩张的需要 B血缘关系是士大夫受郡受县的依据.从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过渡 D.县的地位高于郡,郡县两级制形成2.根据研究表明:土地兼并程度高的地区一般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兼并程度低的地区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东汉时期发生农民起义的地方基本上是现在的河北、山东、安徽等地,而陕西、河南(两汉时期最富庶之地)一带极少发生农民起义。据上述材料推断正确的结

2、论是:A东汉时陕西、河南一带土地兼并程度较低 土地兼并程度与农民起义没有直接关系.东汉时南方相对安定,矛盾比较缓和 D.东汉时期人地矛盾严重,阶级矛盾激化3弗朗西斯福山曾指出:“从隋朝开国的58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中国最普遍的政治发展之一是家族政府的逆转,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前汉的经典官僚机构。”造成当时“家族政府的逆转”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政治统一的实现 .官员选拔制度的变化 C.三省六部制的实施 D.豪门望族势力壮大4.唐代赵蕤说,“古之立帝王者,非以奉养其欲也。为天下之人强掩弱、诈欺愚,故立天子齐一之。为一人之明,不能遍照海内,故立三公九卿以辅翼之。为绝国殊俗,不得被泽,故立诸侯以教诲

3、之。”这反映出A.古代政治制度总是相伴而生 B.作者对早期政治存在一定的误解 C君主制度的目的为社会公平 D.唐人对早期政治制度有深刻见地德国著名的政治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这样说:“科举制度全面推行。成为世袭君主的一种手腕,用来阻止一个孤立他的等级的形成,否则这个等级会按照藩臣和内阁的做法垄断所有的官俸。”他的意思是A君主用科举制度这只“看不见的手”来维护统治.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最好的选官制度C.科举制度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D科举制度有利于形成全社会崇儒重学的风气6清史稿中记载:“先是世祖亲政,日至票本房,大学士司票拟,意任隆密。康熙时,改内阁,分其职设翰林院。雍正时,青海告警

4、,复分其职设军机处, 军机处军机大臣,无定员,由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特旨召入。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明降谕旨,述交内阁。”由此可知军机处 A大臣须由专人担任 B.掌控军国大事决策权 C.分化了内阁的权力 D.主要为皇帝提供建议.元政府设置的行省一般不以自然屏障为边界,如将汉中地区划入陕西,将徐州划归江淮,人为割裂自然经济区。其主要原因是.游牧民族经济活动单一 B吸取宋地方分权教训 .加强中央对地方节制 D行省面积较广管辖困难8.据清代野记记载:“咸丰十年(10年),庚申科会试,各省士子到京者,不及往年之半边省竟有全无一人者。”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A.太平天国运动冲击 B.清朝政治信誉扫地 C

5、内忧外患政局动荡 D.科举制失去吸引力.咸同年间,以湘淮系为主的池方军政大员的权势明显增强。清廷利用湘淮督抚内部的矛盾进行分化制约,安排非湘淮人员牵制湘淮督抚,自如地调动包括湘淮督抚在内的各地督抚。据此推知A重农抑商思想的改变 B湘淮督抚专政与朝廷分庭抗礼C.清廷以传统政策控驭各省 .清政府维持了对地方的控制权10.19年,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团76名随从人员教育背景表,这反映出考察团留学国内新式学校科举不明载泽考察团1人10人1人人27.91326%44.19%2.93%戴、端考察团12人10人5人7人(说明:具有多种教育背景者则重复计算,因此各种教育背景者所占百分比相加超过百分之百。)A清政

6、府决意进行改革 B教育格局新旧并立C新式教育的迅猛发展 .宪政改革人才充足111911年春,毛泽东阅读新民丛报时写下了这样一段批语:今日之中国,应像英日等国一样,“宪法为人民所制订,君主为人民所推戴”,“而不应像中国数千年来盗窃得国之列朝”一样,“法令由君主制订,君主非人民所心悦诚服”。这表明,毛泽东当时主张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 .人民民主专政C.资产阶级民主共和 D封建君主专制1.中共一大提出党的纲领是“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二大提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开始改

7、变中国革命的道路 B认清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认识到建立军队的重要性 .与资产阶级的革命对象相一致 13.33年7月,申报月刊出版“中国现代化问题”讨论特刊,征文探讨中国应当以何种方式重建经济。该刊共刊登了1篇论文和篇随笔。方式私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非资本主义计划经济统制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混合体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篇数193112 从上表可以看出 A国民政府的统治失去了民心支持 B实行社会主义成为民众普遍要求 C中共的革命宣传取得了显著成效 D.知识分子对苏联经济模式的认可4.在宜昌战役中,日军几乎陷入绝境。日军发现:“在我阵营中,战死的重庆士兵尸体,连长在前,军官继后,在地面上排成了金

8、字塔形。在一名战死重庆连长精心记载的日记本上,写着对部下士兵的无限信任和明天必将占领宜昌的必胜信心。”这表明中国军队A.战斗意识高昂 B作战规模庞大 C.军官素质过硬D. 官兵纪律严明1.19年,解放日报介绍了美国总统罗斯福当选后,与大选时的政治对手合作并释放美共领导人的事例;刊发了英国允许英共机关报复刊的报道。其目的是 .宣传持久抗战思想 B.借鉴西方民主政治C争取英美盟国支持 D.巩固民族统一战线16在雅典城邦,公民个人虽然可以在公民大会上提出修改或废除以往的法律或提出新的议案,但若这种提议得不到通过的话,则将被起诉为不法行为,提议人要受到罚金处分,甚至有生命之虞。这表明 .雅典民主只是公

9、民形式上的民主 .雅典非常重视法律的稳定和权威雅典城邦的司法程序十分严肃缜密 .雅典注重用法律来巩固民主制度17.在梭伦改革之前,没有人能立遗嘱,死者的全部财产必须留给自己的家族。但是梭伦却允许没有儿女的人可以把财产给与自己属意的人另一方面,却并不允许无限制的、任何方式的赠与。他所允许的,只限于那些在不受逼迫无奈之下,或不在妻子劝诱之下所作的赠与。这种变化表明A.雅典公民的自由受到限制 .财产权摆脱血缘束缚 C.社会财富实现了合理分配 D.私有财产得到了保护18.下图是由两岸故宫博物院组成的专家组共同绘制的发生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故宫文物大迁移路线图。下列对各阶段的文物迁移表述错误的是 .第

10、一次迁移:九一八事变后,日军进逼华北B第二次迁移:日军全面入侵,国民政府内迁.第三次迁移:抗战取得胜利,国民政府迁往南京D第四次迁移: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北平和平解放1.西塞罗认为: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力,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下列与这一原理相符的是 A.“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B法律必须注重保护自然事物C.法律必须与雅典的民主政治相适应D.“家属终身在家长权的支配下。家长得监察之、殴打之,甚至出卖之或杀死之”2“英国光荣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美国革命的首创性在于将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在

11、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了较好的贯彻。”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英国“光荣革命”胜利标志着“全新政体”建立B.英国“全新政体”是伏尔泰启蒙思想的实践产物C.美国“首创性”是孟德斯鸠政治学说的全面运用D.美国“体制设计”与英国“全新政体”原则一致21. 987年,美国总统里根欲任命保守色彩极为浓重的罗伯特博克为最高法院大法官。此举招致自由派人士强烈反对,最终影响参议院以58比42票否决了该提名。根据美国宪法,里根总统应该 A另择合适法官人选 B.强行任命该名法官 C.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D.调解两派之间矛盾22.185年宪法是在一片冷漠中通过的:人们既无热情,又无掌声。在温和的右派眼里,这是他们无可奈何

12、地接受的共和国,是“较小的坏事”;左派则把它视为妥协的共和国,需要改善。这说明A.左派的宪政主张没有实现 B.人们对于参政制宪的热情不高C温和的右派主张君主专制 D.175年宪法是激烈斗争的产物2.“冷战时期,西方曾对列宁有过一种错觉,以为他最擅长的手法乃组织突袭。殊不知列宁及布尔什维克党人唯一的真正财产,在于能认识及把握群众的需要,并能追随群众,进而领导群众”。下列选项最能体现列宁“认识及把握群众的需要”的是A.提出四月提纲.推翻临时政 建立苏维埃政权 D.颁布和平法令24.对几乎所有人来说,苏联的突然崩溃是一件“出人意料”的黑天鹅事件(比喻意外的,并具有极端影响的事件)在崩溃发生之前,这个

13、制度的崩溃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当它发生的时候,却不显得令人惊奇。若从现代化史观角度观察,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 A.斯大林模式违背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要求 B.戈尔巴乔夫改革节奏混乱措施不力 .十月革命使俄国的历史偏离正确的轨道 D新经济政策的精神没有能长期坚持二、材料解析题(2分)25(1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的空间中,从一个社会位置向另一个社会位置的移动”。材料一 科举,法之最善者也。古者世卿,春秋讥之,讥世卿,所以立科举也。世卿之弊,世家之子,不必读书,不必知学,虽呆愚佚,齐循例入政,如是故上无才。齐民之裔,虽复读书,虽复知学,而格于品第,未从得官,则

14、求读书,求知学者亦少,如是故下无才。上下无才,国之大患也。科举立,斯二弊革矣。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科举材料二根据中国近代十个行业的统计分析,在182193年,中国资本开设的新式企业共14家,已知的202个创始人或投资人中,按其原有身份归类的是:()地主和官僚为13人,占559;(2)买办为50人,占4;商人为37人,占183咸丰十年(86)至光绪三十一年(15年)46年间,在湖北共产生绅士48000人,其接受“再教育”的人数,至少约2万人,他们从事创办新式教育,兴办报刊,出版书籍一些受过新式教育的绅士或知识分子,纷纷流向新军,“投笔从戎”他们组织严密,社会整合力强,因而迅速成为社会权势中心,在清

15、末民初的政治动荡中起了主导的地位。 摘编自赵英兰、吕涛转型社会下近代社会阶层结构的演变材料三 中世纪传统的社会流动非常缓慢,其作用方向是一致的:千方百计把农民束缚在其祖祖辈辈都在其耕耘的土地上。英国的圈地运动则一改过去社会的各种因素作用的方向;它不是要把农民继续束缚在原的土地上,而是要把他们赶出原的土地,从而无形中推动农民大规模离开土地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从14、15世纪开始延续了30多年。 袁亚愚农民的社会流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科举制对社会流动的影响。(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近代社会流动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10分)()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社会流

16、动的角度评述英国的圈地运动。(5分)6.(14分)政治妥协是人类社会中一种常见的政治现象,是冲突双方通过政治谈判、协商等方式互相作出让步,以缓解矛盾并达成共识的一种行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概括地说,美国宪政发展与政治妥协的密切关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分析:第一,美国宪法所设定的政治体制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妥协机制;第二,从宪法的产生过程来看,它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第三,从宪政发展过程来看,许多关键性的、重大的问题往往是通过政治妥协缓解并进而一步步解决的。 龙太江:论政治妥协:以价值为中心的分析(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宪法所设定的政治体制”是如何实现“政治

17、妥协”的?试以州权规定为例,说明187年美国宪法“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4分)材料二 911912年间以南北议和、清帝逊位和南北政府融合构成“大妥协”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喻大华即指出,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这一妥协避免了列强干涉、内战和国家分裂,维护了民族团结,具有积极意义。 章

18、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材料二对辛亥革命“大妥协”的两种评价,你同意哪一种,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5分)材料三 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需要一个谈判的时代,而不是对抗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出现。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 97年7月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需要谈判而不是对抗”的原因。(分)(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政治妥协的积极作用。(2分)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9分)材料一 19

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各国建立外交关系示意图材料二 202年月19日至24日,亚非领导人会议即万隆会议0周年纪念活动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万隆举行,此次活动以“加强南南合作,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为主题,包括4位国家首脑在内的7多个亚非国家代表参加此次会议。六十年一甲子,亚非国家的老朋友们再次聚首,能否为万隆精神注入新生机,又将续写怎样的新故事?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亚非大陆。9年4月18日至24日,在美苏两极对抗的国际背景下,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在印尼万隆召开亚非会议,首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自主讨论亚非人民的切身利益。0年后,冷战烟云已逐渐远去,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旋律。经过历史

20、风雨的考验,当年曾经有力推动亚非国家联合自强的万隆精神历久弥新,在当下依然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摘编自新华网材料三 外交固然与国势、国力密切相关,并与军事、经济实力相辅相成,然而,外交终归不是军事、不是经济。作为国家对外的重要手段,外交对于任何国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强国有强国的外交,不能因其强而称其有;弱国有弱国的外交,不能因其弱而谓之无。 摘自评“弱国无外交”(外交学院学报2001年第期)(1)依据材料一,指出新时期中国外交布局的突出特点。(2分)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第一届亚非会议的的主要成果。(分)()提炼材料三中作者的核心观点。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13分)(

21、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吉林毓文中学2002学年度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答案一、选择题1- AB-10 CCCB11-5 ABDAD 16-2 BBAD 21-24 AA二、材料解析25.(19分)(1)影响:打破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局面,造成士族阶层的分化;促进平民向官僚队伍流动,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分)(2)趋势:乡绅阶层(官僚地主)向近代资本家、军队流动;接受新式教育的人数增多,形成新的知识分子阶层,投身反清斗争。(分)原因: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清朝实行新政,编练新军,派遣留学生;95年废除科举制;西方经济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三点6分)()评述:英国的圈地

22、运动推动了社会流动,促使农民流入城市,转变为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工人,为英国的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推动了英国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2分)但这一过程也给农民带了痛苦。(1分)一部分旧贵族衰落,从事经营资本主义农场的地主、贵族转化为资产阶级新贵族,促进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2分)2.14分(1)实现:三权分立,相互制衡(2分)说明: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相结合;国会议员分配照顾大小州利益;(分)(2)观点一:大妥协是消极的。(分)理由:妥协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导致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民主共和名存实亡;为民国复辟埋下伏笔。(分)观点二:“大妥协”是积极的,是一种策略(肯定)。(1分)理

23、由:妥协加快清王朝和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保存革命力量;避免了列强干涉、内战和国家分裂,维护民族团结。(分)()原因:经济危机;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日本、西欧的崛起动摇美国霸主地位;陷入越战泥潭。(分,答出其中的任意三点得3分)()作用:有利于造就和平政治;有利于社会进步与政治文明的发展;有利于解决国际争端的重大问题。(答出任何两点分)27.(19分)(1)特点:全方位多边外交。(2分)成果:形成了“团结、友谊、合作”的万隆精神;亚非各国联合自强推动合作;联合反殖反霸,维护独立与发展;提出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开辟了建立新型国家关系的新篇章。(4分,答出二点即可)(2)观点1:弱国有外交(2

24、分)。同意。(1分)史实: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代表据理力争,拒签和约;抗战时期,中国打败日本法西斯,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建国初期我国取得的外交成就。(6分)由此可见,弱国外交需要审时度势,讲究外交智慧和胆识,最大限度维护国家利益;联合国和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都认同国家一律平等;当今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推进,国际交往逐步发展为平等的外交。国弱未必外交弱,兵败未必外交败。(4分,回答点即可)观点2:弱国有外交(2分)。不同意。(1分)史实:南京条约等近代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日本的“黑船事件”;巴黎和会上,中国屈辱的外交。(6分,答出2点即可)由此可见,外交是内政的延续,是以国力为基础的。国家综合国力羸弱时很难进行平等外交;如果一个国家不能审时度势,软弱无能,也就不能维护国家利益;由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导致国际政治秩序的不平等,弱国在外交上丧失话语权。因此,弱国无外交。(4分,回答2点即可)。(若其他观点言之有理,可适当赋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