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28.36KB ,
资源ID:1210126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210126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951影响幼儿情绪发展的因素.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951影响幼儿情绪发展的因素.docx

1、951影响幼儿情绪发展的因素影響幼兒情緒發展的因素本報告欲探討影響幼兒情緒發展至鉅的五個關鍵因素,分別是:1、 幼兒的生物特性(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與身體特性(physical characteristics),包括生理歷程在內。 2、 幼兒氣質的個別差異。3、 幼兒在其他發展領域的能力與限制,包括認知領域、語言領域及社會領域。4、 幼兒的家庭環境與家庭關係。5、 電視暴力與電視廣告的影響。6、 幼兒所受到的文化影響。1、 生物特性與身體特性(一)大腦與神經系統的特性與成熟度1. Fox & Davidson(1986):感覺、情緒表達與情緒行為乃是源自大腦與

2、神經系統2. Izard & Malatesta(1987):每一種基本情緒(如害怕、快樂、生氣)分別牽涉到一組特定神經迴路。3. Fox(1991)的研究:嬰兒見到媽媽或嚐到甜食時,左腦比較活躍;嬰兒見到生人或嚐到酸味時,右腦比較活躍。4. Kalin(1993):不同情緒在大腦裡有不同的神經迴路,例如:當個人有負面情緒(如厭惡)時,其右腦較活躍;當個人有正面情緒(如快樂)時,其左腦比較活躍。5. Fox et al.(1993)的研究顯示,那些左腦活躍的兒童或成人比較愉快、熱心、有趣;那些右腦活躍的兒童或成人比較膽怯、恐懼、不安、抑鬱。6. 與情緒有關的大腦組織是邊緣系統(limbic s

3、ystem),它包括扁桃體、中隔、海馬、下視丘。LeDoux(1996)的實驗:對貓的邊緣系統的某一區域予以刺激會產生憤怒反應,刺激另一區域則產生恐懼反應。當老鼠的扁桃體被破壞時,牠竟無法對可怕的東西感到恐懼。7. 大腦皮質尤為重要,因它在行為控制上佔有非常重要的角色,而皮質抑制乃是達成這種自我控制的條件之一。(二)性別差異(Gender Differences)1. Haviland & Malatesta(1981):男、女孩表達情緒的方式的確是有差別的。在育嬰室裡一有新生兒開始哭時,女嬰跟著哭的情形比男嬰還普遍;而且女嬰也比男嬰更喜歡趨近人的臉和聲音。反過來說,新生兒中的男嬰比較容易受到

4、驚嚇,哭聲比較容易懾人,情緒也比較容易激動而難以安撫下來。2.Cole(1986)指出:孩子在和他人相處時,女生比男生容易控制自己的負面情緒。3. Malatesta等人(1989)的研究:(1)女孩比男孩更常面帶微笑,其社會能力、以及注意、辨識、解釋他人感覺的能力,也被大人評估為優於男生。(2)嬰兒期和學步兒的母親常對女孩微笑,她們對女孩的情緒表達也比對男孩來得有變化。(3)大人解讀男、女孩的非語言行為時,一開始就傾向秉持不同的標準。4.Underwood等人(1992)的研究指出男女生在遇到挫折時,在18個月的男女幼兒直接把生氣情緒表現出來的機率都很高。到了2歲時,女生在遇到挫折直接反應生

5、氣情緒的狀況下降(也就是能稍微控制自己的情緒)。但男生仍然容易對母親直接表達生氣的情緒。所以男生比女生容易表達生氣情緒5.王珮玲(民81)的研究發現:男生比女生容易受到驚嚇、情緒容易激動、情緒強度高而難以安撫。6.Zeman, & Garber (1996):女生容易比男生表達傷心、疼痛的情緒。女生也比男生具有同理心(Hyson,1999)7.王春展等(民89)學者研究兒童情緒智力發展發現:女童的情緒智力高於男童。該研究使用橫斷法、分層的叢集抽樣,605名有效樣本(國小二、四、六年級學童)。本研究發現,女童的整體、自我和人際情緒智力等三方面顯著高於男童,在自我情緒察覺、瞭解、推理、判斷、表達以

6、及人際情緒察覺、瞭解、表達、調節、激勵和反省等十一項目上更加明顯,只有自我情緒調節、激勵、反省以及人際情緒推理和判斷等五項能力沒有性別差異;這些結果符合學者們有關女性情緒智力較佳的相關研究發現與觀點(Collier,1985;Goleman,1995;Payne,1985)(三)非典型的發展型態1. 自閉症(autism)(1) Sigman等人(1992)曾比較自閉兒與一般兒童對成人的難過表情與害怕行為有何反應,觀察解果發現:大多數的正常小孩對成人的情緒反應均有濃厚的興趣,自閉兒卻不太注意成人的情緒表現,因此也無法藉由觀察別人來培養情緒能力。(2) 蔡佳津(民90)的自閉症患者人臉辨識與表情

7、辨識實驗結果支持:大腦對於辨識人臉與以及辨識情緒是由不同的系統進行處理,並可清楚回答:自閉症患者在辨識他人臉部表情上的困難確實非因臉孔辨識的機制上有所缺陷,而是從他人臉部表情讀取並理解情緒訊息上有困難,尤其是發生在辨識不同人的表情變化情境下。而自閉症患者在辨識同一人的表情表現較佳,是因為他們使用其擅長以局部特徵瞭解整體的能力克服其在處理作業上的困難。2. 唐氏症(Downs syndrome)Ciccheti, Ganiban, & Barnett(1991)從觀察中發現:唐氏症患者的情緒反應稍有異於非智障的小孩。剛出生的唐氏兒少有情緒反應,他們的臉部情緒表情因肌肉張力有缺陷的緣故,看起來生硬

8、僵直,造成有些父母和照顧者不知如何解讀他們的情緒表情,以便做出適當的回應。這種負面的互動循環造成唐氏兒難以從他們與成人的互動過程中學習情緒。3. 視障兒 Fraiberg(1979)的研究發現:盲嬰可以表現出所有基本的臉部表情,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的臉部表情越來越少,因為他們不像一般的嬰兒可以接收到視覺性的回饋;另一方面,照顧盲嬰的成人往往會誤判盲嬰的表情 。由於人們無法從視障兒的身上獲得眼神的交流與回應性的微笑,因而誤判視障兒過於冷淡,而不願多花時間與之互動,亦可能對視障兒的情緒信號做出不當的回應。二、氣質差異(1) 有些研究指出,孩子的氣質關連到孩子的情緒表達模式與情緒行為,而且其間

9、的影響關係是非常密切的。有關氣質的研究也顯示,幼兒的許多情緒相關行為是極有個別差異的,每個孩子表達情緒的強弱程度、自我調節情緒並接受他人安撫的能力,以及處於壓力之下的情緒反應,也是千差萬別的。(2) Izard等人(1987)從連續多年的追蹤觀察中,發現孩子的氣質與情緒表達風格似乎沒有隨著時間而改變,即使經過了幾年的光陰,孩子的臉部情緒表情差不多還是原來的老樣子。(3) Kagan(1989)發現:大約三分之二對不熟悉情境有強烈負面情緒反應的嬰孩,在他們14到21個月時表現出對陌生情境高度負面情緒。到了四、五或七歲時,這些孩子遇到陌生的人事物時仍會表現退縮反應;相反地,小時候是對外界反應低且沒

10、有抑制性行為的孩子,在學齡前階段對陌生人事物往往表現中等的情緒反應。(4) 子女氣質對父母及其他照顧者的影響,亦不可小覷。Srough等人(1984)發現:能夠明白地表達情緒的學前兒童,尤其是善於表達正面情緒者,比較容易贏得老師和同儕的喜愛。3、 其他領域的發展(一)深度知覺的相關研究1. Walk & Gibson(1961)所設計的視覺懸崖(Visual Cliff):(1) 動物實驗發現:出生的小羊、小狗、小貓等,都會在懸崖邊停止,這顯示動的深度知覺是與生俱來的,不是後天學習的。(2) 嬰兒的實驗觀察,所有滿6個月會爬行的嬰兒,全部會在懸崖邊停止。2. Campos,Langer & K

11、rowitz(1970)採用心跳作深度知覺的指標。(1) 其研究假設認為:初生的動物所以臨懸崖而止步,乃是心生恐懼使然,情緒之變化具有生理基礎,個體表現興趣時,心跳數度緩慢,個體恐懼時心跳加速。(2) 其研究結果發現:二至三個月的嬰兒若伏臥面對懸崖淺邊時,心跳速度沒有改變,但使之伏臥面對懸崖深邊時心跳速度減慢;而六個月以上會爬的幼兒,則顯示心跳加快。(3) 這現象說明二至三個月大的嬰兒尚未發展到知覺刺激充分認知的地步,同時也說明了,嬰兒的視知覺反應中包含的不只是視覺感官的運用,也包括認知、情緒、動機三者的交互作用。3. Compos & Stengerg(1981)的視覺懸崖研究發現:(1)

12、若將懸崖深度調整到不太明顯時,六個月大會爬的嬰兒到達邊緣時,先表現出遲疑的反應,繼而觀察母親的面部表情,如母親的表情是恐怖的,嬰兒便停止前進,如母親是微笑表情,則爬行之。(2) 這研究顯示了對嬰兒期的社會認知能力的肯定。(以母親的表情做為自己的行動根據)。4. Bertenthal & Campos (1990)發明了一項名為視覺懸崖的實驗裝置(在一大片玻璃下面,利用兩個平面的高度落差,製造出一個懸崖)其實驗發現:已經會爬行的寶寶一爬到視覺懸崖邊緣,便明顯的露出害怕的反應,不敢繼續向前爬;反之年齡相同、但不會爬行的寶寶面對懸崖的時候,卻是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因此,體能(physical)似乎關

13、連到害怕情緒的發展。(二)語言發展1.Dunn & Brown(1991):感覺話題往往是學步兒最早嘗試語言溝通的話題。在家庭裡面,學步兒會用語言來表達親愛之情或安撫他人,甚至逗趣的開情緒玩笑。2.Kopp(1992):2歲大的幼兒開始學會使用語言去描述自己的需要,跟別人討價還價(我要這樣!、不要那樣!)之後,大哭大叫的行為就很少再出現了。(三)社會發展1. Laursen,Hartup, & Koplas(1996)的研究指出:同儕互動情境提供孩子很好的機會發展角色取代和處理衝突的能力。所以,同儕關係似乎提供給孩子不同的學習機會,尤其在學習與人相處上。2. Eisenebrg, et. Al

14、.(1997)指出:針對孩子社會能力的發展而言,能夠了解自己的情緒並且有效地調節情緒和行為反應的孩子,比較能夠面對負面的情緒,表現出適當的社會行為。3. Debaryshe & Fabes(1998)的研究發現:情緒調節能力與孩子互動中利他或暴力行為有關。4. 余思靜(民88)的研究發現:老師的課程與孩子互動的方式影響了孩子情緒表達與控制的發展,而同儕關係是另一助長兒童情緒調節的媒介。4、 家庭環境與親子關係(一)父母教養方式 劉慈惠(民88)對15位大學教育程度、年齡介於25至40歲的媽媽進行一項中國傳統教養與現代教養認知的研究,以深度訪談做為研究法,得到的研究結果中有一項是比較看重的發展領

15、域-現代教養重視孩子的情緒需求及思考上的獨立自主,顯示現代父母認為孩子的意見及情緒上的需求是很重要的。其比較表圖如下: 李蕙美(民81)的研究發現:父母教養方式不同對孩子的情緒穩定性確實有影響。父母採用高關懷、高權威或高關懷、低權威的教養方式下,學童的情緒穩定性皆優於父母採低關懷、高權威與低關懷、低權威教養方式下的學童。(二)父母的情緒模式1. Trevarthen(1984)指出:父母的正向情緒能夠吸引、延續孩子玩具、書本和新鮮事物的興趣;親子之間這種協同注意(shared focus)的感性時光,對孩子早期的認知發展是十分重要的。2. Dunn & Munn(1985):父母若能與子女溝通

16、彼此的感覺,特別是在衝突的時候加以溝通,那麼,子女將發展出比較好的情緒理解能力。3. Denham(1989)指出,能力出色的幼稚園小朋友背後,通常有一對善於表達情緒的父母。4. Eisenberg等人(1992)的研究顯示:那些鼓勵孩子把悲傷和難過表現出來,兼又幫助孩子妥善處理負面情緒的父母,其子女較具同理心,適應社會的能力也比較強。 5.Brody & Hall(1993):父母對男女孩子行為的期望和反應不同,所以可能用不同的方式來幫助孩子調整情緒。例如在情緒的表達和理解上,男女孩有明顯的差異存在。這個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父母傾向於向女孩討論和表達情緒以至於女孩有較多的機會接觸和經驗情緒(De

17、nham,1998)5. Gottman & DeClaire(1997)在探討孩子情緒智力發展的縱貫研究中發現:父母處理孩子情緒的態度和方式影響孩子未來的情緒發展,尤其是調節情緒的能力。其提出四種父母面對孩子負面情緒的反應型態: 父母的型態父母的態度對孩子的影響1 忽視型不重視不理睬孩子的感受孩子不知如何調整自己的情緒2 反對型不重視、批評限制孩子情緒的表達不知如何有效地調節自己的情緒3 放任型自由地接受、並安撫孩子所有的情緒,認為孩子只要發洩情緒就沒事了不會學習調節自己的情緒、只是不止的發洩,會影響同儕關係4情緒輔導型比較尊重、同理和支持孩子的感受和 情緒表現(願意和孩子分享與討論)肯定自

18、己的情緒和感受,面臨負面情緒時能有效調節並解決問題研究發現:能同理、關心和同情他人的父母往往會有具有同理特質或自我調節的孩子(三)憂鬱症的母親(depression)1. Cicchetti等人(1991)指出:比起一般母親,患有憂鬱症狀的母親更有可能養育出非安全依附的孩子,而且,其子女在幼年時期顯得比較退縮,長大後出現行為問題的機率也高於一般的孩子。2. 柯慧貞(1999)的追蹤研究中發現:產後憂鬱組織四個月大的嬰兒在氣質上較為好動與煩躁不安。另外,在木然臉孔實驗情境中對嬰兒之正負向情緒的觀察記分上,憂鬱組與控制組間無顯著差異,但與白人母親為受試者的資料相互比較,發現白人母親比台灣人媽媽表現

19、較多的正向與負向的情緒。(四)家庭失和1. Wallersteinc & Corbin(1989)的十年縱貫研究發現,學前兒童(56歲)在父母離婚六個月後表現退縮、攻擊行為、自我指責和焦慮,其相關影響見附錄資料。2. Lindahl & Markman (1993)的實驗室研究亦有跡象顯示:感情不睦的夫妻往往會將孩子捲入大人的爭執中,導致孩子表現出挫折、生氣(anger)、緊張和焦慮的情緒。3. 呂翠夏(1993)的報告指出: 兒童性別對婚姻衝突與兒童發展究竟會造成何種影響?(1) Emery的研究發現:男孩多半和行為品行有關,其中一個可能解釋的原因是女孩在婚姻衝突時,似乎較會受到保護,免於傷

20、害Emery(1982);另亦可解讀原因可能是男孩較易受到高壓式懲罰,因其較易將情緒表達出來(Dadds, 1990);第三個可能原因是婚姻不幸福的父親比母親更具攻擊性,而男孩比女孩更易模仿他們(Emery,1982)。(2) 有不同的研究指出,男孩與女孩對婚姻衝突和兒童調適之間的關係是一樣的。Emery(1984)建議:在解讀不同研究發現時,應將研究樣本(實例)列入考慮。在非臨床正常婚姻的樣本中,男孩和女孩都會有行為上的問題(Jouriles,1988)。而臨床樣本則發現男孩較會有問題(Emery,1982)。Emery解釋:這些結果型態顯示男孩在面對父母失和時,可能會以較逃避、笨拙的、外顯

21、的表現方式做反應,這種反應方式可能變成臨床的個案。而女孩通常會過度壓抑、控制她的行為,因此較少被列入問題來討論。4. 方紫薇施香如(民89)的研究發現:(1) 國中生面到父母衝突時,最多的感受是害怕,其次是難過,其他的還有嫌惡、厭煩、生氣、委屈、同情、和高興。(2) 男女在面對父母衝突時的感受上有否差異?研究結果上差異不大。(3) 另外,面對父母衝突之感受亦可能與父母衝突之表達方式有關,由研究結果可得知:肢體攻擊與拿無生命物品出氣之表達更令青少年害怕、生氣與嫌惡。(五)祖父母的照顧(24小時) 王怡又,余思靜(民89)的研究中獲得下列幾點結果:1. 當祖父母採用要幼兒什麼都聽他的的教養方式時,

22、容易造成孩子害怕、焦慮、痛苦、生氣、厭煩等負面情緒的表現。2. 過度幫助孫子做事的祖父母,易造成孩子自主行為的降低。3. 採讚美教養方式及能以愉快的情緒與孫子互動的祖父母增加幼兒喜歡、高興、同理等正向情緒和行為。4. 幼兒的情緒表達方式,是利用模仿、成人對待幼兒的反應、成人的教導等方式,來學習家庭文化下的情感表達規則。5. 當幼兒要表達情感時,他們會評估自己現處的情境(如與祖父母、或與父母),該用哪一套規則,最能有效達到自己的目的。(六)手足 兒童的出生順序多少也會影響其情緒智力的發展。1. 阿德勒學派便關心手足排行(birth order)對子女的影響,認為父母對於子女的排行有著不同的角色期

23、待、鼓勵與增強,使得不同出生順序產生不同的心理感受,雖然並不是絕對的影響,但會使孩子覺得處於迴異的社會環境,進而發展出對自己及對他人的不同態度和行為模式。2. 余巧芸(民84)的兒童之手足關係研究發現-父母要求大讓小的態度,易使老大有委屈、不甘心的情緒;卻使老二恃寵而驕、養成較為自我中心或較強依賴心的傾向。3. 根據學者的研究,不同出生順序所常表現出來的特徵如下:手足排行表現特徵獨生子女擁有較多的關心與照護,自我中心與自信心較強容易成為不合群、寂寞、固執、焦慮及尋求注意的人。老大長輩期許多、又要分攤家務、照顧弟妹易養成權威、保守、早熟、負責任、守紀律及領導性格傾向的習性。中間子女受長輩關注少、

24、又要與手足分享權利與義務易養成協調與容忍的習慣,較具同理心、友善、社會技巧及友伴導向。老么受長輩較多的疼愛與照顧,也會受手足的管制易養成自我中心、依賴、任性、愛自由或自卑等。(吳秋雯,民85;范美珍,民85;張麗梅,民82;蘇建文等,民84) (七)受虐兒1. Woititz(1989)的研究指出:受性虐待的兒童所常使用的心理防衛機轉,包括埋藏所有的情緒、假裝沒有任何事情發生、想像自己與身體是分離的、以及失去所有施虐事件的記憶等方式來因應施虐所帶來的壓力。2. Dix(1991)等研究人員發現:受虐兒表達情緒的能力和體會他人感受的能力都嚴重受損,他們一旦發起脾氣來,就很難克制下來。3. Jan

25、tzen, Magai & Allen (1993)的研究指出:受虐兒傾向使用高焦慮性的因應方式,表現不安全的情感依附型態,常呈現不快樂、悲傷、害怕的情緒,對人充滿敵意,有廣泛的、具毀滅性的焦慮感。4. 周文君等人(1997)的受虐兒追蹤研究結果發現:男童個案組較男童對照組易出現社會退縮、強迫性、不專心、過動等行為問題,女童個案組較女童對照組易出現與焦慮有關的行為問題。在治療工作方面,合併有情緒(憂鬱、焦慮)及行為偏差者,以每週一次個別心裡治療方式,到校給予輔導,其中情緒障礙者有明顯改善,偏差行為者因合併多重因素,治療效果不彰。5. 鄭麗珍王淑娟(民88)的研究發現:受虐兒長期下來,會因對施虐

26、事件的不同認知而發展出五種因應方式和結果,分別是順從-討好型、失控-行為困擾型、反抗-逃離型、情緒轉移-攻擊型、明哲保身-牆頭草型。受虐兒隨著對施虐者憤怒的逐漸累積,也由於施虐者的絕對優勢使得他們無法直接抵抗施虐者或抒發他們的情緒,受虐兒童不自覺的將對施虐者的憤怒及不滿投射於無威脅性的替代品(如玩具);而有時,他們將情緒轉移至比他們弱小的弟妹或同儕或接近的他人發洩,以尋求情緒及精神上的平衡。他們所運用的毆打方式,竟與施虐者如出一轍,不自覺的在生活中複製暴力行為。(見附錄2)5、 電視的影響(一)電視暴力:1. McCarthy et al.(1973)的研究指出:常看電視暴力的兒童,心情常是悲

27、哀、沮喪,而且女童看到大多數男性表現攻擊行為而自己無法做此種行為,常會有無助感覺。2. 根據George Gerbner(1978)等人的研究指出:兒童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判斷真實世界與演戲之間區別之前,電視暴力通常給孩子塑造出這種世界是敵對、沒有安全感的假象,以致於有些孩子在看完某些暴力節目之後,過度擔心電視上的暴力行為會發生在自己的身上(時蓉華,民85)。(二)電視廣告: Atkic(1980)綜合學者的研究得知電視廣告對兒童的影響,其中一項顯示:1. 電視廣告會造成家庭內的衝突與兒童不愉快的心理。首先父母有1/2 1/3的 機會拒絕子女提出購買產品的要求,因此有一半以上的家庭會發生父母與子

28、女的不愉快,看愈多廣告的兒童產生的衝突愈大;被父母拒絕後,1/2-1/3的兒童會不快樂、生氣、失望,同樣廣告看的愈多這種不快樂的比例就愈高。2. .家庭環境無法趕上電視上所描繪者,在情緒上會有沮喪、失落的感覺。 3.許多兒童對節目中插撥的廣告中斷觀看的節目感到憤怒,有時則因無法做 出電視廣告上相同的動作而覺得生氣。六、文化的影響1. Izard(1991)的研究指出:已找出世界各文化共同擁有的一組基本情緒,包括:好奇、喜歡、難過、害怕、生氣、愧疚。研究中強調人本身就有一些基本情緒,會自然出現在新生兒的面部表情中。2. 雖然人類基本情緒並不因種族而有差異,但有許多專家開始探討文化如何影響孩子表達

29、情緒?以下介紹有關各國文化的相關研究: Lynch & Hansen(1992)的研究:(1) 爪哇文化嚴禁人們把強烈情感表露於外,在那個社會中人與人之間最好保持其淡如水的情感關係,連親子關係也沒有例外。爪哇小孩到5歲才被視為社會的一分子,原因在於孩子要到這個年紀才稍微能夠遵循社會對情緒的規範。(2) 韓國文化不鼓勵人們當眾表露情緒,面無表情在社會上是一件好事,而隨便對陌生人微笑則是一種不當的舉動。 Lewis(1988)曾到日本參觀15所幼稚園,他發現日本幼教老師允許孩子在生氣的時候用肢體攻擊他人,原因是:日本人相信孩子會跟別人爭吵,是表示他對別人的興趣越來越濃厚,而孩子終究會學到比較好的方

30、法去解決爭端 Harwood(1992)發現:(1) 波多黎各人非常重視學步兒與母親的感情。(2) 白人很關心孩子獨立與否的問題。(3) 有些非裔孩子在家中被教導不可直是大人的眼睛。 由以上的例子說明了一件事:照顧者最好多留意不同文化規範出來的情緒表達風格,具有此種警覺性的幼教老師,便能夠理解、尊重每個孩子的獨特情緒風格,並給予情緒上的支持。3. 文化也會間接的透過孩子與父母或相關人員影響孩子的情緒發展,例如:教育政策的改變影響孩子的受教品質和權利影響兒童發展。Tu(1997)的研究指出:不同文化的父母可能有不同的教育價值觀和態度,以致於父母表現出不同的教養行為。4. 孩子是如何學會自己文化的

31、特定規範?Denham(1998)的研究指出:孩子透過觀察父母的情緒行為、父母的引導、以及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回應中,孩子漸漸發展文化情境下所認可的情緒表達規則(emotional display rules) 參考文獻王怡又;余思靜(民89),祖父母照顧的幼兒之情緒表達探討。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幼兒教育年刊,第12期,頁201-228。王春展;詹志禹;李良哲(民89),兒童情緒智力發展之探討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23期,353-382頁王春展(民87),兒童情緒智力的影響因素與因應對策。教育資料文摘,244期,頁164-187。余巧芸(民84),兒童之手足關係研究()-知覺、期待、問題、策略。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NSC84-2414-H031-004-H3。余思靜(民89),我的孩子會是一位EQ的孩子嗎-三歲孩子的情緒調節策略與未來社會能力和同儕關係。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NSC89-2413-H126-001。李蕙美(民81),父母教養方式對其子女情緒穩定及行為困擾影響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呂翠夏(民82)The Impact of Marital Conflict on Ch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