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1 ,大小:34.89KB ,
资源ID:1209687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209687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春秋笔法.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春秋笔法.docx

1、春秋笔法春秋笔法晋灵公不君1辟”通“避”;“真通“置”;“溜通“圉”;“阙”通“缺”;“田”通“畋”。2A(A与例句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贼,刺杀;舍,住宿。B死,为而死,为使动用法饮,使饮。D雾、星:名词作状语。)3B(A古指记事的原则,今指文字书写艺术。C古是官职名今是医生的别称。D古指抛弃学问,今指失传的学问高明而独到的学问。)4B(判断句。A与D是状语后置句,C是宾语前置句。)5B(连词,来,表目的。A假设连同,如果;承接连词,来。C代词,代赵盾;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连词,因为;动词,做。)6C(均为送,赠与。A第个战胜;第二个能,能够。B第一个名问活用作动问,挖地道;第二个名词,

2、地道,隧道。D第一个整治齐备。第二个保全,存在。)7A(整治齐备。)8见译文9可两方面理解,言之有理皆可参考译文 共叔段修治城郭,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备好兵马战车,将要偷袭郑国。武姜打算开城门作内应。庄公打听到共叔段偷袭的时候,说:“可以出击了!命令子封率领车二百乘,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辛丑那一天,共叔段逃到共国。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两个国君一样,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便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这么处理含有责难郑

3、庄公的意思。 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地下泉水(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过了些时候,庄公又后悔了。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就把贡品献给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个老娘,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只是从未尝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这是什么意思?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他后悔的心情。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担心的!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相见,谁还说您违背了誓言?”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地道

4、去见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尸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从此,他们恢复了从前的母子关系。 君子说:“颍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仅孝顺自己的母亲,而且把这种孝心推广到郑伯身上。诗经既醉篇说:孝子不断地推行孝道,永远能感化你的同类。大概就是对颍考叔这类纯孝而说的吧?” 1尚书 春秋 国语 史通2靡:没有谁 克:能 骤:多次诒:遗留 戚:忧伤征:考证 诸:之于 披:分开 陨:毁坏曾:竟然见:被其:大概,表推测3C(su)4A(A死,为动用法;B食,使动,给吃5B(其他三句均为宾语前置)6隐瞒 好地方 兄 告诉关上已经只7(1)A (2)C8(1)

5、有关官吏不知道什么原因(要授官给晏殊)。(2)仅仅因为贫困没什么钱财来备办。(3)皇上更加赞扬他的诚实。9考试时“乞别命题”;告诉皇上若有钱也想游乐的。10廉洁 善射 爱兵 勇敢11以功为侯者12。元朔六年那一战 后二年那一战13。李广虽然一生未封侯,命运坎坷,但他在士兵百姓中的声望非常高。表达出作者对李广的崇敬和对朝廷不公的愤慨。第四单元 修齐治平大学节选1A(B中“谦”通“慊”,满足;C中“弟”通“悌”;D中“倍”通“背”,违背2D(A中定:目标、志向;B中辟:有偏向;C中齐:管理。)3A(好像。B转折连词,然而;顺承连词,那么。C句末,表陈述语气;句中表停顿。词,的。)4B(都是形容词的

6、使动用法。ACD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重视;批评;尊敬。)5C(都是判断句。AB是状语后置,D宾语前置。)D介词6“三纲”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日”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7(1)所看重的反而疏远了,所疏远的却厚待于他,这样的事情是没有的。 (2)这就是内心真诚,会流露于言表,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独自一人时也会慎重 (3)不采取这种推己及人的恕道而想让别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那是不可能的。8交:应付,对待。示范。(絮,量度。矩,制作方形物件的工具。指君子的用行要有示范作。)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0参考:絮矩之道,就是君子审已度人,以同理心替人设想,使人我之间

7、,各得其宜。好说,但不容易做到。自己不希望别人对自己的言行气愤而不能谅解;自己也要能够对别人宽恕不究;若能如此,即是菩萨的心量。菩萨的心之所以广大,就是因为能够以同理心设身处地,时时为一切众生着想,发觉众生的苦痛,兴大慈悲救拔拯济,令得真实解脱。八大人觉经云:“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我们应当发菩萨心,就此解冤释结,永断恶缘。参考译文凡是我所厌恶上司对待我的态度,就不可以拿那一种态度去对待我的部属;同样的道理,凡是我厌恶部属对待我的行为,我也不能以那一种行为来事奉上司;我所厌恶在我前面的人,对我所做的事情,我也不可以做那些事情,去对待在我后面的人;我厌恶在我后面的人对我所做的事,我就不

8、可以做那些事去对待在我前面的人;我厌恶在我右边的人所做的恶事,我就不可以把同样的恶行加在左边的人身上;我厌恶在我左边的人所做的恶行,我就不可以把同样的恶行加在右边的人身上。这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行为,就是所谓推己及人的 矩之道。 11。臣司马光说:诚信,是国君最大的宝贝。国家被百姓保护,百姓被诚信保护。 因此古代君王不欺骗天下,霸主不欺骗邻国,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不欺骗百姓,善于治理家庭的人不欺骗亲人。从前齐桓公不背弃曹沫的盟约,晋文公不贪婪讨伐原国的利益,魏文侯不放弃与虞人的约定,秦孝公不废除徙木的奖赏。这四位国君,他们的思想道德并不是最好的,而卫(商)鞅更算得上刻薄,当时又处在战争攻伐的

9、时代,天下人都赶着用欺诈作为手段,他们尚且不敢忘记以诚信来蓄养民众,何况作为太平盛世时候的执政者呢!12略1、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 事见史记刺客列传,鲁国让曹沫为将军,与齐国作战,打了三次败仗,鲁庄公害怕而献遂邑的土地与齐讲和,但仍以曹沫为将军。后来齐桓公与鲁国在柯地会盟,齐桓公与鲁庄公已经在坛上盟誓,曹沫突然手持匕首劫持了齐桓公,齐桓公左右的人都一下愣住了。齐桓公问:“你想干什么?”曹沫说:“齐国强大,鲁国弱小,但你们大国侵夺鲁国也太过分了。现在鲁国的城池已经就是齐国的国境了,你应该好好想想怎么办了。”在这样的无奈的时候,齐桓公便答应归还侵夺鲁国的土地。曹沫听后便扔下匕首,走下盟约的高台,走到

10、面北群臣的位置,脸色不变,言谈如故。齐桓公脱离了危险,勃然而怒,但想毁约。管仲说:“不能这样,贪图小利而逞一时之快,在诸侯面前不讲信义,就会失去天下的援助,不如把土地给他们。”最后齐桓公便将侵夺鲁国的土地还给了鲁国。曹沫三次战败而失去的土地都又回到了鲁国。 2、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 事在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尔在外流亡很多年,当时很多诸侯国不接纳他,但到了楚国后,楚国热情地招待了他,在招待他时,楚国国君问他说:“如果你以后做了晋国国君,将如何报答我?”重尔说:“我看你什么贵重的东西都有,我不会有更稀罕的东西送给你,不过借你吉言,以后我果然做了晋国国君,如果我们在战场上相遇,我便以退避三舍(一

11、舍三十里)作为回报吧!”后来,重尔果然作了国君,成了晋文公。他也果然与楚国在中原战场上相遇,晋文公便实践了自己的诺言,退避近百里以报楚国招待之恩。 3、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 事见资治通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魏文侯在与群臣饮酒十分高兴的时候,天下起了雨,魏文侯想起了他与虞人(山林管理者)相约当日要打猎,于是,他便亲自去告诉人家因天雨不能打猎了。4、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 事见资治通鉴周显王十年(前359),即在司马光这段对信用的议论之前。秦孝公任用公孙鞅变法,法令已经制定,但还未公布。公孙鞅怕老百姓不信,便在国都咸阳集市立起一根三丈高的木杆,下令说谁能把他杠到北门去,便给他十金。老百姓觉得奇

12、怪,也没有人敢去搬运。公孙鞅又下命令说:“能杠过去的人给五十金。”于是有一个人便将此木挪到了北门,公孙鞅立即便给了他五十金。此后,公孙鞅才颁布了变法的法令。中庸节选1C(反:违背。)2B(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它;的;没实在意义的衬字。)3C(A名词的意动用法;B名词动用,有其位置,安于其位的意思;D动词的使动用法。)4D(A古,审慎的询问;今,审讯。B古,自然而然;今,不慌不忙。C古,走出家门;今,离开家庭到庙宇里做僧尼或道士。)5B(代词;语气助词,表推测,相当于“大概”。A均为助词,表停顿;C均为否定性代词,没有什么;D均为介词引出对象。)6参考:中庸之道讲天人合一,一要慎独自修

13、,二要忠恕宽容,三要至诚尽性。古人之中庸之道,今人称为平衡。就是不偏不斜、不左不右、不走极端,就是恰到好处。中庸之道是一种稳健的思想,不是颓废的,而是积极的。绝不能片面理解为明哲保身,不讲原则7略8B(衽,这里用作动词,把当枕席。)9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 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10见译文 参考译文子路问什么是强。孔子说:“南方的强呢?北方的强呢?还是你认为的强呢?用宽容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人家对我蛮横无礼也不报复,这是南方的强,品德高尚的人具有这种强。用兵器甲盾当枕席,死而后已,这是北方的强,勇武好斗的人就具有这种强。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

14、真强啊!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啊! 国家政治清平时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强啊! 国家政治黑暗时坚持操守,宁死不变,这才是真强啊!” 11子路性情鲁莽,勇武好斗,所以孔子教导他:有体力的强,有精神力量的强,但真正的强不是体力的强,而是精神力量的强。精神力量的强体现为和而不流,柔中有刚;体现为中庸之道;体现为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动摇,宁死不改变志向和操守。12(1)迩言,浅近的话。迩:近。(2)其:语气词,表示推测。(3)(道理、格言等)牢牢记在心里;衷心信服13见译文 参考译文 孔子说:“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的含义。隐藏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

15、。过与不及两端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孔子说:“颜回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选择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处,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让它失去了。” 14舜帝自觉做到执两用中,隐恶扬善,更得有博大的胸襟和宽容的气度。有大智慧,更有大仁义。颜回选择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处,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让它失去了。第四单元综合测试1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2审问之 笃行之3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4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5力行近乎仁 知耻近乎勇6诚于中 形于外7文胜质则史 然后君子8尊德行而道问学 温故而知新9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最合

16、适、最恰当10诚信 道德自律11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哀矜:怜悯,同情。辟:有偏向。率:遵循。喻:开导。中:适合、符合。时:时常、常常。经:常规。劝:勉励。措:放下12B(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3D(使动用法,其他的是意动用法)赵襄主:赵襄子,战国时赵国君王。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即王良 御:通“驭”,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 俄而:一会儿。这里为不久的意思。 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 易:更改,改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 尽:穷尽。 调:相协调。 致:达到。 逮:追捕。这里是“追赶”的意思 于:表示被动。 11 诱道争远:把马拉到大道上去长途竞赛。诱,引导,这里指沿着同

17、一路线奔跑。12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译文赵襄王向善于驾车的人王子期学习驾车,学习不久之后就与他进行比赛,赵襄王换了三次马,三次都落后了。赵襄王说:“你教我驾车,没有把真本事全传给我。”王子期回答说:“本领全部都教给你了,只是你使用得不恰当。但凡驾车特别注重的是,要使马套在车辕里很舒适,人的心意要跟马的动作协调,这样才可以加快速度,达到目的。现在国君在落后时就一心想追上我,跑在前面时又怕我赶上,其实驾车赛跑这件事,不是跑在前面就是掉在后面。不管是跑在前面,还是落在后面,都总是把心思用在和我比输赢上,怎么能有心思去关心调整马呢?这就是您为什么会落后的原因了。14于:向 尽:穷尽 于:被 夫:发

18、语词。15(1)技术已经全教给你了,(但你)在使用时出了错。(2)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才可以追上那跑得快的,到达远方的目的地。(3)而不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谐调呢?16驾车讲究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注意力在前方目的地,而赵襄主却将注意力集中在王子期身上。赞成,其实做任何事都是同样的道理。17赞成与反对均可,只须有理有据。18略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坛经两则 1A(住:停留。) 2D(都解释为“即刻”。A虽然;BC副问,就。) 3B(为判断句。ACD为宾语前置句。) 4D(都是连词,况且。A介词,表凭借;连词,表并列。B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名词 见性。

19、C介词,因为;介词,趁机。) 5参考:“一宗”指禅宗;“南”指六祖慧能,“北”指神秀;“南北”无高下之分,人有南北,因此便立南北,有迟疾之分。 百喻经六则1D(语:告诉,名词动用。) 2C(连同,就。A假设连词,如果 ;如此。B代词,它;助词,的。D介词,表被动;动词,作为。) 3AB古指败坏了口味 今指清爽可口;C古指年长有声望的人,今指年纪和辈分都高的人D古指告诉(他)说,今指话语。 4B(宾语前置;ACD皆为被动句。)5略6(1) 译文:从前,有一个傻子正在家里熬黑石蜜。有一个富翁来到他家。这时,这个傻子便想道:我今天应当熬些黑石蜜浆款待这位富翁。于是,他在放黑石蜜的锅里加上一点水,把锅

20、放到火上熬,又用扇子扇糖浆,希望糖浆冷却,旁人看了,告诉他说:“下面的火不先熄掉,纵然扇个不停,它怎么能冷下来呢?”当时大家都嗤笑他。参考:这就好比不信佛教的其他教派,不能够消除人生欲望的火焰,只是通过修苦行,躺在荆棘丛中。还有的在烈焰中熬煎苦炼而希望得到清静凉爽的超凡脱俗境界,这是绝对做不到的,只能让得到人生真谛的人们耻笑。(2) 译文:从前,有一个人,家境贫穷,生活困苦。他给国王做苦工,年深日久,累得身体瘦弱。国王看见了怜悯他,便赏赐他一峰死骆驼。这个穷人得到死骆驼后,便动手剥皮。因为刀子太钝,就寻磨石磨刀。结果在住房的楼上找到了一块磨石,他把刀磨锋利以后,便下楼来剥骆驼皮。就这样,他经常

21、上上下下磨刀,弄得十分劳累。他担心不能再这样反复上楼,就把骆驼悬挂上楼,靠近磨石磨刀。被大家嘲笑。参考:犹如愚人毁破禁戒,多取钱财以用修福望得生天。如悬驼上楼磨刀用功多收益少。(3) 譯文】從前有個人,想討國王的歡喜,就問其他人:怎麼樣才能討國王的歡喜呢?有人告訴他:要想討國王的歡心,就去學國王的舉止。於是這個人就到國王那裡,見國王的眼皮不停地跳動,就學著國王的樣子也眨巴起眼皮來。國王問他:你生病了,還是傷風了?為什麼眨巴眼呢?這個人回答說:我眼睛沒毛病,也沒有傷風,而是為了想討國王的歡喜。見國王眨巴眼,所以就學著國王的樣子也眨巴起來。國王聽了這話非常惱火,馬上叫人狠狠地懲罰他,並把他趕出了這

22、個國家。世間的人也是這個樣子。知道佛法是諸法之王,所以就親近佛法,來增加自己的修行。但在親近佛法時,卻不解會佛陀為了便於眾生理會,以各種方便說法,有時難免會有措詞上的不周。有的聽到佛法,發現其中有些字句順序顛倒,便開使譏諷損毀佛法,且又專門仿效佛法的不足之處。因為這個原因,永遠不能得到佛法中的善用,墮落於三惡道。就像那個蠢人一樣。参考:一个人最接受的是自己,如果另外一个人在形象上和他相似,就比较容易接受他。因此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如果要得到对方的认可,可以先适应对方的形态和语速,尽量和他保持协调。但有一个禁忌,就是千万别模仿对方自己不能接受的缺点。第五单元综合测试 1住:停留。即:即刻。即:虽然

23、。迟疾:有迟有疾。尔:这样。复:再。复:同样。尔因为。卒终。诣:到。悉:全、都。但:只。何以:以何,凭什么。寻:接着。为:被。复:又。 2岁数大 开玩笑 听说 好 3B(助词,的。其他均为代词。)4注:安:哪里。疑问代词。戏:取笑。安敢:怎么敢。疑问副词。孰与昧行乎:与摸黑行走相比,那一个(更好)呢?昧:安。 思考:晋平公为什么要称赞“善哉”? 译文:有一天,晋平公同著名的音乐家师旷闲谈。晋平公叹了口气说:“我今年已经七十岁了,很想学习,但恐怕太晚了。”师旷笑着说:“你为什么不点起蜡烛呢?”晋平公沉下了脸,不高兴的说:“哪有身为臣子而取笑君主的呢?”师旷连忙起身下拜,谢罪道:“臣下怎敢取笑大王

24、?我听人家说,少年时好学,如同初升的太阳一样阳气充沛;壮年时好学,如同中午的阳光,还很强烈;老年时好学,只像蜡烛照明一样。但是,点亮蜡烛走路,与摸黑行走相比,那一个(更好)呢?”平公一听,连连点头称赞:“说得好。” 点析:学习是为了照亮人的行程,指导人的行动。这里,师矿用“日出”、“日中”、“炳烛”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和人生学习的三个阶段,是十分形象的。人与动物的区别,恐怕就在于人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学习是提高生活质量的捷径,学与不学是根本不同的,什么时候学习都不迟。人到老年,精力和记忆力都大大衰退,比起青年人来,学习上的确存在更大的困难。但是,只要有信心有毅力,困难再大也是能够克服的。 在世界已

25、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当一个知识盲、科技盲已经行不通了,随着我国加入WTO,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学习对于一个人来说,至关重要。我们是否因为岁数大一点就不学习了呢?这里应该问自己一声:“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答案:(1)哪里有做臣下的却敢和他的国君开玩笑的呢?(2)老了爱学习,就像点燃蜡烛获得光亮。点燃蜡烛获得光亮,和摸黑走路哪一个好呢? 5一个人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 6把 感到不一般 7太阳和长安哪一个远 太阳中午和早晨时什么时候远 探索精神 8略山是“空”的,雨是“新”的,既“静”且“净”,雨后空山清湛静谧,晚景宜人。皎洁的月光朗照松林,树影斑驳,姗姗可爱。林中一股清泉,漫过山石流淌

26、,发出淙淙的悦耳之声,以声衬静,更烘托出山林的闲静。幽静的世界中传出一点枝叶的窸窣碎响,目光到处,原来是洗衣浣纱的少女归来了;山涧中有荷花涌动,因为沿水而下的渔舟推动了视觉、听觉、感觉器官,并加以综合运用,出色地描绘了一幅色彩绚烂而又幽雅静谧的雨后秋山图。尾联的“随意春芳歇”,正是“无念”、“无作意”、于此无所住心的生动写照。、王维喜用“空”、“闲”、“静”等字样。“空”,并非指空无一物,而是诗人以虚静的心境观照山林时,所获得的那种空明洁净的总体印象,是“心静如空”时的一种空灵清静的审美体验。“闲”并不是指无所事事,而是诗人随遇而安、淡泊于名利的心情的生动写照。“静”也不是死寂无声,静中有动,

27、静中有声,是禅宗推举的般若静观。第六单元 家国天下 1。D(勖:勉励。) 2C(定语后置;ABD皆为被动句。) 3D(顺序、先后。A古指举止,今指举动措施;B古指广泛,今指店铺开业;C古指告别时的动作,今表赞同,或要求发言时的动作4A(过错。B对,正确;代词,这。C确实;信任。D制作;作为。)5D(注意“纸”和“笔”,“寓”和“抒”,“意”和“情”相照应。) 6。句在句式上应是假设句,而且是反例假设,是正例假设。句正反总结。示例:假如当初商纣王能礼贤下土、广开言路,哪里会有身败名裂、葬身火海的结局呢?如果当初齐威王不采纳邹忌的讽谏,又怎么能有“战胜于朝廷”的局面呢?善纳人言者,昌;拒纳人言者,

28、亡。(纳谏者,昌;止谤者,亡。) 7。D(干:谋取,谋求,追求) 8(语气助词,表反问,难道。A前者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后者是代词,指远人,本国以外的人。B前者作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如果;后者作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是。C前者作连词,表目的,来;后者作介词,拿,用。) 9C(该项表述和原文意思相反,原意应该是,作者认为和唐太宗比较起来,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的法制根植人情之中,不标榜特殊来显示高明,不违背人情来追求名誉。) 1()(1)刑罚重到判死罪的,一定是罪大恶极,这又是品德坏的人当中特别坏的人。(注意“于”、“乃”、“甚”及判断句式) (2)在唐太宗即位后的第六年,审

29、查了判处杀头的三百多名罪犯,下令释放他们回家,约定他们到时候自己归来接受死刑。(注意“录”、“就”、“纵使”及定语“三百人”前置) (3)又怎么知道罪犯们在被释放回去的时候,没有想到他们只要自动归来就必定获得赦免,所以又归来的呢?(注意“夫”、“意”、“乎”及反问句式) 11作者认为唐太宗“纵囚”一事不近人情,不可为常法的,是一种“上下交相贼”的行为,指出国家的法制必须“不立异”,“不逆情”。参考译文 信用、道义应该体现在品德好的人身上,徒刑、死罪应该施加在品德坏的人身上。刑罚重到判死罪的,一定是罪大恶极,这又是品德坏的人当中特别坏的人。宁肯为正义而死,不肯随便侥幸地活着,因而把牺牲性命看做回

30、家那样自然,这又是品德好的人当中尤其难得的人。 在唐太宗即位后的第六年,审查了判处杀头的三百多名罪犯,下令释放他们回家,约定他们到时候自己归来接受死刑。这是拿品德好的人难能做到的事情,要求品德最坏的人一定要做到。那些罪犯到了期限,终于自动归来,没有一个过期的。这是品德好的人难以做到的事,却成为品德不好的人容易做到的事。这难道跟人情相近吗? 有的人说:罪大恶极,的确是品德坏的人了;但是,等到施行恩德来对待他,可以使他转化成为品德好的人。因为恩德进入人的思想深,改变人的行为就快,是有这样的例子的。 我说:唐太宗之所以做这些事,正是因为追求这种以德服人的好名气呀。然而怎么知道唐大宗在释放罪犯的时候,

31、没有想到他们一定会回来希望赦免,所以释放他们的呢?又怎么知道罪犯们在被释放回去的时候,没有想到他们只要自动归案就必定获得赦免,所以又归来的呢?如果是唐太宗料到罪犯们一定会归来才释放他们,这就是上面窥测下面的心情;如果是罪犯们料到唐太宗一定会赦免他们才又归来,这就是下面窥测上面的心思。我只看到上面和下面互相窥测来凑成这种美名,哪儿有所谓施舍恩德的皇帝和那知道信义的罪犯呢?否则唐太宗对全国人民施行恩德,到这时已有六年了,不能使品德坏的人不干最坏的事,不犯最大的罪;却用一个短时间的恩德,就能使罪犯们视死如归,而且坚守了信用和道义。这又是讲不通的论调呀。既然如此,那么怎样做才对呢?我说:释放一批罪犯,如果他们到期归来,就杀掉他们,不要赦免。然后再释放一批罪犯,如果他们又归来,那就可以知道确实是被恩德所感召的了。然而,这是肯定没有的事情。至于释放后能归来就赦免他们,可以偶尔这样做一次。假如一再这样做,那么杀人的都可以不偿命了,这能作为治天下的正常法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